总结性评估给我的启示与思考网上论坛

时间:2019-05-13 07:3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总结性评估给我的启示与思考网上论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总结性评估给我的启示与思考网上论坛》。

第一篇:总结性评估给我的启示与思考网上论坛

“总结性评估给我的启示与思考”网上论坛

12月份讨论情况综述

“总结性评估给我的启示与思考”网上论坛12月份共发帖867条。其中嘉峪关分校218条,亚盛分校139条,兰州分校113条,平凉分校76条,酒泉分校55条,张掖分校31条,定西分校5条,皋兰工作站32条,永登教育局工作站13条,榆中工作站3条,未注明作者单位的帖子182条。从本月讨论情况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素质培养、学校文化建设等依然是讨论的热点。不少帖子论题新颖、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所提建议可操作性强。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总结性评估和整改

大家说,2006年是学校大事云集、值得总结的一年:接受了教育部对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整改工作不断深入,全省电大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远程开放教育成绩斐然,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有的同志说,评估不仅使学校硬件建设有了推进,也使软件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当前,电大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学术氛围更加浓厚,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服务的气息愈加浓厚。相信远程开放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关于迎评精神,有的同志说,迎评精神所蕴含的笃于理想、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自信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高尚风格,集中反映了我们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而不懈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一种魄力,这是一种品格,我们要进一步塑造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迎评精神成为我们学校的灵魂。有的同志还赋诗一首:“总结评估威力大,规范办学长发展,莫使整改一阵风,开放教坛绽奇葩。”

二、关于教学和教学管理

讨论认为,通过评估和整改,我校已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人人关心教学的良好局面,真正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我们要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师要引导学员通过网络手段提高创新学习的效率,制定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科学设计通向成功的方案。各级电大都要规范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研究,加强师德培训,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同时要不断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有的同志说,提高教学质量,不能没有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关于教学管理,大家认为,要把“五化”落实到管理全过程中,即:管理思想人文化、管理内容制度化、管理过程流程化、管理环节责任化、管理手段现代化,这五个原则充分概括了教学管理的精髓。

关于服务学生,大家认为,平时对学员要亲切、要尊重每一个学员,始终把自己置于教师和朋友的位置,要关心学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坚持学习。感情因素是提高教学和管理效力的催化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只有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反之,如果师生双方心理有距离、感情有隔阂,便会对工作、学习产生影响。有的同志说,要真正凸现具有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必须实行完全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必须依靠更加完备的教学支持服务。

有的同志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题,并产生一种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质疑问难,可使教师掌握学情,提高教学针对性,又可促使学生主

动探索知识内容,培养创造性思维。

讨论认为,要面向经济和社会需求,结合本校实际,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面向市场开展教学。建议各试点单位注重调研,了解学生对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情况。鼓励并帮助学生获取各种等级证书,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学位证书的比例。

三、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本月讨论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的同志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一味地强调责任,强调督促和检查,还应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信心,注重铸造每个人的高尚品格,以人为本,让每个人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大家认为,我们要坚持以师资建设为本,制订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计划,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讨论还认为,外聘教师对电大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将社会各种教师资源和社会力量为我所用是电大的特色,管理好外聘教师,培养他们对电大的感情,不但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开放教育的一种有效宣传。

有的同志说,到外地去考察、培训,加强各种业务培训和集中学习不失为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批学校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广大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是要培育一种虚怀若谷、携手共进、永不满足的良好氛围,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机制。有的同志还认为,业务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们要提倡“内外并重”:就学校来讲,重在“岗位练兵”,校本培训,又要为教师个体的成长尽可能地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善于借助外部教育资源优势;就教师来讲,重在激发内在的驱动力,自觉苦练内功。

有的同志建议,我们要通过有计划的、持续不断的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组织教学的能力。我们要有明确的现代信息交流技术开发和使用的战略,没有现代信息技术武装的教师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就如一只没有翅膀的大鹏。搞远程开放教育必须要有技术含量,充分发挥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力并适时提升其水平,是推广应用“四学”教学模式,进行成功的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学校文化建设

讨论认为,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存在。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尤其在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条件下,更应注重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已成一个组织、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条件下,电大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成就自己的辉煌事业,就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独特的文化建设,包括明确的宗旨、校训,崇高的价值追求,必要的文化形态和有效的文化载体。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增强自身的内聚力、影响力和发展力,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大众形象力和社会公信力。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化是追求科学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实现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开放大度的文化,是兼容并蓄的文化,是竭诚服务社会的文化。我们应当根据这些内涵和核心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建设、创造和内化甘肃电大的文化与精神。

有的同志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有机结合,必须重视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和谐发展。科学精神中既含有科学技术的精神要素,也包括促进社会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要素。同样,人文精神既含有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包括发展科技的精神因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面上是高度融合、统一和不可分离的。因此,要真正促进其相互融合并和谐发展,关键还在于深刻理解科学与

人文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是深刻理解科学精神的人文性,在人文精神中加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科学精神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有的同志建议,多举办一些“教师课件制作大赛”,特别是多媒体课件(重点是网络课件)制作比赛,掌握三分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开展课改论坛、师德论坛和敬业爱岗演讲比赛等,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形成人人关心学校、人人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学生中通过学习小组等学生组织,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激发电大学生爱校、自强、进取的精神。

还有的同志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学校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讨论认为,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实施形式,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通过教育教学,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员在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关于发展和创新

有的同志说,我们要坚持理念引导,让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始终走在发展的前沿。观念新、看得远、勇于探索就一定会走在时代的前列。有的同志说,从事远程教育要正确认识传统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潜力,及时发现“新大陆”,即一切被传统教育体系忽略而又

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社会所必须的空间,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开放、灵活的优势,勇于试验、积极探索,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有的同志说,如何使各级电大成为当地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制定好发展规划就是一个基础工程、行动方略、施工蓝图,就会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领会各级政府、教育部和中央电大的有关文件精神,研究电大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解和细化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使我们努力创建现代远程教育大学的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更有操作性,更符合电大教育的实际,更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

还有的同志认为,教育投资模式应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所有制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单一的国家教育的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与教育投资模式。其次,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角度来说,也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模式。有的同志认为,借鉴和引进是一种最快的发展方法,特色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种综合上。当前远程教育的办学机构越来越多,各自都有经验和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借鉴、引进等方式直接吸取别人的优点,向兄弟电大学习、向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学习,这样既可以扩大交流、协同发展,也可以有效避免重走弯路。

有的同志建议当前我们要抓好四个工程,即抓好以优化师资结构、提高能力为主的素质工程;抓好以专业建设为主体的质量工程;抓好与教学改革相匹配的管理工程;抓好以学生为本的育人工程。

第二篇:读《第一管理》带给我的思考与启示

读《第一管理》带给我的思考与启示

回首“4.13”事故,虽然时间已远离我们二年多,但那触目惊心、满目狼藉的场面仍然让人难以忘怀,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一起事故的发生,结局是悲剧的、后果是严重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给当事者造成身体上的折磨,也给亲人带去心里上的创伤,更给公司安全生产蒙上了阴影。

安全,一个很不起眼的字眼,员工持续学习它、企业管理定义它、国家全面推动它,可即便如此,还有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需要安全吗?我们心里正视安全了吗?我们到底怎样落实安全?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安全需要习惯。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工作的很顺手。习惯决定了人的行为,行为决定了人的性格,性格最终决定了人的命运,讲安全、重安全,最主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操作习惯”指导,只有正确的、合理的行为才能保证安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己平时的“习惯”,善于发现并客观分析自己的“习惯”,保证自身的中心不偏离。那么,事实上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执行,执行可以形成习惯。

安全需要执行。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安全管理,从一开始就要按照规则去做,重复去做就会养成习惯;好习惯是工作需要,坏习惯就是隐患,并且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爆发。安全管理和制度,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安全管理离不开制度,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保证,制度永远是最主要的,因为制度不会自动地变成行为方式,需要不断地按照规范给被管理者以刺激,我们要达到安全,就要把制度坚决的执行。那么,除了习惯和执行,我们还需要其他的支持吗?那就是重视的心态。

安全需要重视。对于安全,我们需要不间断地持续学习,要把所有杂念归于零点,一切从头开始,我们需要的是一份责任心,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要用心,要有重视的心态。安全事故的产生,其结果就是你忽视它,它就找上你;你重视它,它就远离你。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促成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是在为谁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企业,也是为了家庭,为了责任。

同时,通过学习我很受触动,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与反思。假如我们在工作之前,对环境风险源识别充分熟知、熟悉;假如我们在工作之前,对生产作业细节稍加细致、严谨;假如我们在进装置之前,对安全防护措施逐一检查到位;假如我们在动设备之前,对设备风险本身有更加前瞻性地判断;假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之前就学安全、用安全,在工作中重安全、固安全,那么,我们的结果又会如何呢?那么,我们还会发生类似地安全问题和事故么?

安全事故的发生没有诸多假如,现实工作中只有更细致、更充分、更严谨!

第三篇:绩效考核的启示与思考

绩效考核的启示与思考

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进一步巩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绩效考核不仅是深化税收改革和激发税务干部队伍活力的需要,也是促进税收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和建立服务型税务机关的需要。现笔者就国税绩效考核工作带给我们的启示与相关思考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绩效考核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领导重视使绩效考核事半功倍。领导重视,以身作则,敢抓敢管是抓好绩效考核工作的前提。建立“党组统一领导、班子齐抓共管、纪检组织协调、科室各负其责、干部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抓龙头与龙头抓”的有效协调运转,做到一级抓一级,促进层层抓落实,为国税绩效考核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保证。

(二)全员参与使绩效考核有效推进。首先要统一全体税务干部的思想,明白绩效考核对国税工作的推动作用和重大意义;其次要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知晓考核办法,人人参与考核过程,人人评判考核结果;再次要引导干部职工合理竞争,形成人人争先,人人创优的良好氛围,以促进国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创新载体使绩效考核公平公正。只有考核公平、公正、公开,才能真正起到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聚合队伍合力方向性,推动国税发展科学性的有益作用,所以在考核载体上要选择多元性。既要有人工考核,也要有电子考核;既要有内部考核,也要有外部评价;既要有资料考核,也要有现场考核;既要有年终考核,也要有过程考核。

(四)三个结合使绩效考核重点突出。从制定考核办法到明确工作目标,从开展工作到绩效考核,都要紧紧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科学组织国税收入相结合,与国税发展的远景目标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考核突出重点,才能使工作围绕中心。

(五)三个有利于使绩效考核方向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要以是否有利于提升国税干部素质和激发国税队伍活力,是否有利于提升纳税服务、优化国税形象、建立和谐征纳关系,是否有利于加强征管,提高质量,确保税收任务的圆满完成为出发点,使工作有思路,行动有指针,考核有方向。

(六)岗责明晰使绩效考核有理有据。健全部门岗责体系,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是实施绩效考核的基础。要合理确定出每个科室或单位所需设置的岗位数,岗位确定后再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及工作必须要达到的要求,通过定岗、定责、定权、定利等措施,将责任体现在岗位上,考核体现在岗责上,个人利益体现在考核结果上,真正实现全员平等、公平竞争的目标。通过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促使税务干部保质保量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的良性机制。

二、对绩效考核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四性”,理好四种关系定目标

有什么样的工作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绩效。因此,工作目标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必须依据“四性”,同时处理好四种关系确定工作目标。

目标制定的挑战性。目标的激励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低的目标就会缺乏激励作用,只有高目标才能发挥最大潜能。在国税工作中,正是我们不断的为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用挑战创造激情,用激情带动锐意进取,不断实现既定目标,创造佳绩,从而不断推进国税工作向前发展。制定工作目标要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办法,从纵向上分析上各单位工作完成情况,从横向上对比各单位工作的努力情况,在基准比较的基础上制定出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税收业务挑战性目标,比如国税收入任务的增长目标,以此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推进国税的跨越式发展。

目标制定的明确性。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国税工作目标对整个国税工作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国税工作的绩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工作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全面。目标的制定不能是笼统、模糊、抽象的普遍性目标,如果目标太笼统、模糊、抽象,就会使工作无从着手,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的完成国税工作。所以我们在制定国税工作目标时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尽量采用可量化指标,以明确的工作目标指引国税前进的方向。

标制定的现实性。目标的现实性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是否可行、可操作、可实现。这就要求在制定目标时一方面不能乐观地估计了当前形势,低估了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硬件条件、技术条件等因素,以至于下达了一个高于实际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资源,甚至人力成本,最后确定的目标根本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这就需要在制定目标时加强前期调研,综合分析国税工作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依据国税工作要点,制定出既要进取努力又要符合实际的可实现的目标。

目标制定的差异性。因为存在着行业性质的差异、区域经济的差异、职责的差异,所以国税部门在制定工作目标时,依据各种差异性因素、依据各单位承担的不同职责,建立下达既有公共目标又有差异目标的国税目标体系。使各单位根据各自工作目标,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办法措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开展各项国税工作,使各自任务目标落在实处。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以上“四性”,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高点定位和现实可行的关系。高标准、严要求是我们不断推进国税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高点定位,但这个高点需要有实现的现实基础作保障,需要是现实可行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既不能是好高骛远的空中楼阁,也不能是因循守旧的固步自封,而是高点定位和现实可行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操作中既要体现了高点定位要求,又要体现因地制宜、现实可行的原则。

二是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要求决定了国税部门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工作目标既要避免为实现短期目标而急功近利,也要克服因长远发展而忽视务实。要在不断实现短期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国税工作的长远目标。

三是处理好硬性指标和软性任务的关系。对可以量化的工作目标必须明确,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要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托,规定一定的指标,但有些指标不能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和表达,只能定性地加以阐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国税工作目标时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处理好硬性指标和软性任务的关系。对完成国税收入任务、税收执法过错追究率、入库率、退(免)税审核率等采用硬指标,对执行力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税收宣传月活动等采用软性指标。

四是处理好相对稳定与适时调整的关系。根据阶段性工作目标和任务,考核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避免短期行为,减少大起大落,保持工作持续、稳定发展。但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比较快,比如宏观税收政策的调整、金融危机的爆发、行业发展的变化、各种疫情的蔓延都会带来工作实际情况的变化,这就要求国税部门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工作目标。

(二)统筹比重,坚持四项原则建办法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正确把握德才兼备的辩证关系,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品行,崇尚实干,突出考核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思想作风、党性修养勤政廉政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绩。突出注重实绩的要义。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要既重增长速度,又重发展质量;既重当前成果,又重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既重纵向比较,又适当进行横向比较,引导领导干部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促进干部的工作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三是坚持群众公认、社会满意。坚持群众是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第一主体,贯彻民主公开的要求,充分体现群众对干部考核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把群众评价结果作为班子调整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将内部督查、社会监查、单位自查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网上网下、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实绩评价体系。

四是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讲求实效,力戒繁琐,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增强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三)正确导向,凸显三个要求实内容

要立足于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着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为出发点,在内容设置上要凸显三个基本要求,使考核要使考核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利于考核作用的发挥。

一是坚持崇尚实干导向。把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和真出力、真流汗、真爬坡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考察使用领导干部的工作导向。

二是坚持科学谋划导向。重视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考核评价干部,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评价的基本内容,在重视结果性指标考核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工作思路、工作基础、精力投入、作风转变、效能提升、制度完善等过程性情况和发展趋势的考核分析,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围绕科学发展改进工作、提高水平、增强能力。

三是坚持结合实际导向。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指标,突出不同行业的考核重点,坚持共性内容与个性内容相结合,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领导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以充分体现分类别、有针对性考核的要求,使考核与管理工作更加符合部门工作的实际。

(四)规范考核,抓好三项工作求长效

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要以加大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为切入点,在进一步规范岗位设置、科学界定职责、合理配备人员的基础上,建立起职责明确、办事高效、运转协调、奖惩分明的绩效考核的长效机制。

一是明确思路,建立一支考核队伍。要从干部考核人员素质、干部考核人员的工作职责、干部考核工作纪律等要求出发,选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作风扎实的同志参加考核工作,组建一支熟练掌握考核方法和谈话技巧,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队伍,从而有力地推动国税工作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人机结合,打造两个考核平台。要以统一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为基础,积极推行人机结合考核方式,打造人工考核和电子考核两个平台。依托“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税收执法责任追究系统”、“税收数据质量管理系统”三大监控系统对税收任务完成情况、征管“六率”、税收执法过错、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等工作内容实行电子考核,对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文明创建、执行力建设、税收宣传等实行人工考核,初步形成了岗位职责明确、执法程序规范、监督考核严格、过错追究到位的考核机制。

三是整合资源,完善三项考核制度。在对原有考核制度进行了梳理、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税工作综合考核办法、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机制,并探索建立绩效考核申诉机制,形成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的考核制度,使考核办法更适应形势的需要、更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更适应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五)奖惩结合,运用三种转化指方向

绩效评估考核只有与奖惩挂钩,明确转化结果,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避免流于形式。

一是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不仅从理论上体现了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原则,而且也会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建立了领导干部综合管理档案,以此保证领导干部管理考核的连续性、客观性、全面性,充分利用绩效考评结果调动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坚持执行领导职位缺位竞争,积极探索“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才机制。

二是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优惩劣的重要依据。国税系统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要注重奖惩并重。对综合考核结果优秀的同志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作为“优秀局长”、“五好班子”、“敬业奉献模范”评选与奖励的重要依据。对违反政策法规、工作绩效低下的同志区别不同性质,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通过这些过硬的奖惩措施,让班子成员人人有压力,充分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轮岗交流的重要依据。国税系统要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采取交流轮岗、上挂下派的办法,选拔具备人才潜质的干部,到相应岗位进行跟班学习,实践锻炼,特别是有针对性地选拔年轻干部到重要业务岗位牵头、到基层接受锻炼,盘活存量,用活、用足中青年干部,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绩效考核是加强效能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安徽省庐江县国税局积极探索和创新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加强干部管理,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网络,规范程序。县局成立绩效考核工作领导组,下设考核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考核工作;各部门(分局)明确兼职考核管理员,负责本部门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在全系统建立起考核工作网络。针对业务重组后新的税收征管形势,对全系统岗责体系进行修订完善,从岗责内容、作业标准等8个方面分岗位编制岗责说明书,明晰岗责,落实到人;制定《庐江县国家税务局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办法》,统一印制《工作日志》、考核传递单、反馈单、督办单等,规范考核程序和操作。通过实行“岗位自评、部门考核、县局抽查”三级考核,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工作督查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新机制。

(二)三级考核,层层把关。三级考核,即岗位自评、部门考核和县局抽查。岗位自评,即岗位责任人按日记录当天工作完成情况、存在问题等,每月初对照岗责说明书和考核办法进行自评打分;部门审核,即各部门负责人每月组织兼职考核员对工作人员自评报告进行审核确认;县局抽查,即考核办按月组织专人对各部门报送的考核结果进行抽查复核。各环节中,有应考核未考核或考核未发现而被查出问题的,同时加倍扣罚考核管理员、部门负责人和岗位责任人分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考核责任、执法过错责任等,从而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考核责任链。两年来,该局在考核中累计罚扣人民币2.2万元,工作差错率明显下降。

(三)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岗责说明书为依据,将应该做的工作全部列入,并考核到岗、到人,实行全员、全职能考核。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在考核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兼顾一般,既提高了考核工作效率,又增强了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

(四)多项结合,提高效果。一是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相结合。每季度结合绩效考核开展税收执法责任检查,将责任追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促进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扎实有效开展。二是与为纳税人服务相结合。在评选“星级办税服务员”中,将国税人员当期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其中,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三是与能级管理相结合。对税务人员的业务能级采取“考试、考核、考评”相结合的办法评定,将当年绩效考核分值作为能级评定的重要依据,每年评定一次,并实行动态管理,使税务人员的业务能级与工作绩效较好地对应起来。

二、取得成效

(一)促进了国税干部自我管理自我完善。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使考核重点突出,更加全面,更具有可操作性,实现了对岗位工作全方位有重点的监控,从而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当事人自评、部门复审、县局抽查等环节相互监督制约,促使每位国税人员全面自查、客观自评,及时发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尽快予以纠正和改进,达到以考核促进工作的目的。

(二)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实行绩效考核两年来,该局在日常考核中,共追究税务人员执法过错责任20余人次。通过合理设置分值,从严考核,并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相结合,使国税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在执法活动中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三)激发了国税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热情。通过将能级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与上岗和收入挂钩,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促使国税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两年来,该局掀起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并且工作推诿、服务不周、不求上进的人员明显减少,爱岗敬业、遵守纪律的人员明显增多。

(四)进一步优化了涉税服务环境。通过开展由纳税人参与的每季度评选“星级办税员”活动;走访纳税人、与工商联联合暗访等形式,查找涉税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并将这些活动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促使国税人员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涉税服务环境,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在2003年、2004年县政府组织的政风测评中,该局连续两年荣获全县政风评议第一名。

三、几点启示

一要统一国税人员的思想认识。推行一项新的管理办法,首先要取得大家的认同。该局在修订绩效考核办法前,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国税人员的真实想法,找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加强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措施,并让全员参与讨论,通过讨论,统一了国税人员的思想认识,减少了推行新考核办法的阻力。

二要明确岗位职责。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必然会导致工作上扯皮、推诿,严重影响工作绩效。该局组织各股室精干人员,编制了岗位工作说明书,对全局每个岗位职责都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既防止工作中的推诿、扯皮,又有效增强了三级考核的可操作性。

三要严格考核。在三级考核工作中,若是岗位自评、部门考核环节应付了事,在县局抽查环节被查出问题按规定要罚扣数倍分值,容易引起激烈反应。对此,该局首先是加强思想教育,在各种会议上宣讲考核的作用和奖罚的必要性,让考核人员和全体国税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考核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是物色素质较高、政治可靠的同志为考核人员,并提高其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支持考核人员“严格考核,确保证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四要狠抓落实。绩效考核是推动工作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不在于兑现奖罚,而是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整改,推动工作。该局通过实行三级考核,环环相扣,层层把关,能够及时检查每个岗位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除相应扣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外,在自评环节做到自我改正,在部门考核环节做到督促改正,在县局抽查环节做到责令改正,真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对改进与完善绩效考核工作的思考

2010年10月08日

字体:【大】【中】【小】

绩效考核是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管理、绩效反馈、绩效激励等环节而形成的循环管理过程。是指单位对内部制度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等方面,以公共产出的最大化和公共服务最优化为目标实施的一种全面考核。鼎城区局在绩效考核方面通过多年实践,既取得了一定工作经验,也面临了若干实际问题。现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改进与完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思考。

一、近年来我局绩效考核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合理进行考核分类,实现无缝隙覆盖。整个考核分个人考核和单位考核两种情形。对个人考核,是将全局工作岗位划分为行政管理、执法管理两类,细分出146个岗位,并编制岗位明确、职责清晰的职位(职务)说明书,将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考核奖惩办法等进行统一规范,将局级领导、中层骨干和一般干职分层次全部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做到全局上下无一例外,没有“特殊公民”;对单位考核,按工作性质分为税源管理类、业务技术类、综合服务类,所有单位全部纳入考核,实现无缝隙全覆盖考核。

(二)科学确定考核指标,力求人岗责相宜。本着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不能细化的尽量流程化的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确定考核指标,将全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工作分为组织收入管理、执法质量、征管质量等16个单项,分别制定岗责考核细则,将岗位职责细分为多个考核要点,对每一个考核要点合理确定分值。同时按照“科学定编定岗定责,做到因事设岗、以岗定责、以责择人、人事相宜”的思路,合理调整、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力求干职与岗匹配。在此基础上,实施绩效考核,使考核要素与每个人的能力素质相吻合,实现了人、岗、责相适宜。

(三)规范考核运行方式,推行模块化考核。一是建立梯级考核模式。实行四级考核,由考核办对全局各单位实行一级考核,考核小组成员单位对负有相应职责工作的单位实行二级考核,各单位对所属工作人员实行三级考核,考核领导小组对考核办实行四级考核。二是灵活考核形式。坚持日常考核为主,督查督办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考核结果,确保了考核结果真实准确。三是规范考核流程。在区局内网上建立统一的绩效考核平台,下设综合考核、专项考核、单位考核三大模块,分单位建立个人绩效考核台账,按月实施考核并及时公布结果,按月兑现奖惩。

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行及考核结果的充分运用,调动了广大干职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人人争先、个个创优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了税收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提升。截止2010年8月,全局共组织各项税收收入20779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79.40%,同比增收3564万元,增长20.7%,收入进度在全市国税系统排名靠前。

二、推行绩效考核工作的体会和启示

(一)基层有呼唤。实行绩效考核是推进基层国税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已经成为管理的经典名言。一是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基层国税局科室分工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很难用“好”与“不好”来简单地界定其完成工作质量的好坏,必须完善岗责体系,以工作指标的细化考核来促进工作质量和效能的提高。二是引导干部合理竞争、全员创先争优的需要。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马蝇效应”: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就会精神抖擞,飞奔快跑。绩效考核能够在工作中实现“马蝇效应”产生的效果。通过定岗定责、定权定利等措施,将责任体现在岗位上,考核体现在岗责上,个人利益体现在考核结果上,达到人、岗、责、利相一致。三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现实选择。一方面,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实现奖优罚劣,能不断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并自觉廉洁自律,依法征管,塑造良好的税务干部形象;另一方面,干部职工也能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身差距和存在的不足,形成自我加压、自我提升、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设计要科学。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科学规范、切合实际、实用管用、易于操作,又要充分发挥规范管理、客观评价、激励导向的功能;既要有共性指标,确保指标设计科学、准确、严谨,又要有个性指标,实行人性化考核管理,增强考核过程的可操作性。一是指标设置前要广泛调研。采取不同的形式,悉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汇聚大家的智慧。特别是掌握大众思想动态,确保绝大多数认同并能实现或达到设置的标准与要求。二是要避免指标趋同的问题。要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力求分类科学并对不同考核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既要注重突出重点考核指标,又要兼顾一般考核要求。同时,注重区分不同考核主体,譬如我们注重正职与副职、领导班子成员与中层骨干、一线岗位与二线岗位、不同部门与不同单位工作性质的差异性,不搞“千篇一律”、同一标准,切合实际细分岗位并明确工作标准进行考核,得到全局上下的普遍认同。三是要善于总结借鉴、积累经验。2009年在试行过程中,我们边推行边总结,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年底进行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同时也借鉴了外地的经验做法。今年初,针对试行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为继续推行绩效考核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推进要有力。实施绩效考核要强势推动、有序推进。万事开头难。任何一项新的制度、任何一项新的举措起初实施时遇到障碍和阻力不可避免,关键在于认真谋划、把握时机、讲究方法、创造条件去执行。否则就有可能“胎死腹中”,半途而废,或者“龙起蛇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不了了之。从我们2009年试点推行绩效考核工作来看,当时阻力比较大。为此,我们注重事先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先在班子内部统一思想。先后多次召开班子成员会反复讨论谋划,坚定一抓到底的信心、决心和恒心,形成了强势推行这一工作的共识,并建立了“党组统一领导、班子成员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调、科室各尽其责、干部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保证。二是积极争取中层骨干的大力支持。中层骨干既是参与者,又是执行者,更是考核者和监督者,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否则,必定形成“中梗阻”。为此,我们采取班子成员包干负责的办法,分头下到科室、分局,上门征求意见、沟通交流,得到了他们的普遍认同。三是广泛动员和发动。采取召开干部职工会议、学习讨论方案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动,动员人人参与,使人人知晓考核办法,人人参与考核过程,人人评判考核结果,形成一种势在必行、没有退路的态势和氛围。

(四)考核要透明。绩效考核要严肃规范、公正公开。管理学上有个“洛克忠告”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制度应该少定,要少而精,关键在管用,关键在于执行。绩效考核也是如此,关键在于坚决执行并兑现落实到位。我们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刚性考核的原则。为此,我们建立了专门的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不同科室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不同工作内容的考核,并坚持谁考核谁负责考核质量,建立了考核职能科室考核工作责任追究机制,确保了考核工作及时经常、考核结果客观准确,真实反映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二是要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整个考核工作,必须做到“四公开”,即考核方案公开、考核程序公开、考核过程公开、考核结果公开,以确保考核工作公开透明。只有考核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提高考核结果的认可度,并有助于兑现考核结果。

(五)结果要运用。要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考核的目的在于为管理、评价、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必须构建科学的考核结果运用机制。一是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工作结合起来。作为干部升降去留、岗位交流异动的重要依据。二是要与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对评先评优的提名对象原则上要求是绩效考核排名靠前的同志。无论单位或个人,凡是考核结果排名靠后的,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先评优、记功授奖资格。三是要与奖金、福利待遇、工作问责结合起来。2009年,我局开展考核问责7次,实行责任追究121人次,共扣除考核分852分,扣发考评费和奖金83305元,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工作待遇现状,适度合理地拉开了收入差距。四是要与干部学习培训、外出参观考察、干部管理结合起来。对工作表现优秀、考核结果优异的干部给予学习培训、外出参观考察等方面的奖励;明确对连续2年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干部进行强制性停职学习,帮助其提高能力;对在考核中发现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廉洁自律、工作方法等方面有问题反映的干部,通过谈心谈话、警示提醒等方式予以教育,问题特别严重的要给予组织处理甚至纪律处分。

(六)方案常修订。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意见收集反馈,以便不断修订完善考核评价方案。任何一项制度的设计都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和所有情形,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受基层工作特殊性和税收业务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绩效考核的指标设计、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方面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譬如岗位分类科不科学、分值分配合不合理、考核结果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大家认同度高不高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反复检验。因此,我们有必要边实施边完善,要把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反映出来的意见、建议和问题作为修订完善的重要参考,力求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完美,使绩效考核真正成为干部职工乐于接受的管理方式,真正成为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促进工作、推进国税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完善绩效考核工作的构想与思考

尽管探索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时间还不长,但我们在尝试中感受到推行这一制度是大势所趋,切合工作实际,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探索、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基本构想和对策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考核内容设计上既要全面、科学,更要切合实际、有效管用,做到粗细适度、难易适中。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既紧扣上级相关要求和工作全局确定重点工作目标,又充分考虑各部门工作基础、工作条件等实际情况,在设置指标时注重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指标。二是要坚持明晰规范原则。如果考核指标太笼统、模糊、抽象,就会使人感觉无从着手,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所以,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能量化的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明确具体定性要求,考核才会更具可操作性。管理学上的“手表定理”告诉我们:标准只能坚持一个,多个标准就会让人无所适从。对于一些名目繁多,甚至多头重复的考核、检查、评比,由于标准不一,势必造成结果不一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手表定理,将其与绩效考核精简归并、统筹进行,避免重复考核。三是要坚持加压驱动原则。管理学上有个“蓝伯格定理”:“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讲的就是要为员工制造必要的危机感,实行加压驱动。我们制定绩效考核指标要把握适度,既不能是好高骛远的空中楼阁,过分追求高起点,又不能降格以求,必须有效避免“高不可攀”和“唾手可得”两种极端,真正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激励效果。

(二)要大力加强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人工考核,由于受主观上的情感因素、客观上的过失因素等制约,以致绩效考核中考核对象对其信服度不高,甚至出现争议。而电子考核快捷、及时、科学,更能确保结果的客观公正。因此,我们要利用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大开发绩效考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力度,可设置“数据录入、考勤管理、领导审批、考核统计、系统查询、提醒催办”等功能模块,不断拓宽电子考核领域,对干部职工的税收完成情况、税收执法过错等工作实行电子考核,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考核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要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的工作环境。当前,有的地方推行了绩效考核,而有的地方仍沿用原有的考核模式,没有推行绩效考核。而这种考核方式的差异性,无形中给绩效考核增加了阻力。推行绩效考核的地方,由于实行考核与利益挂钩,必然会影响部分考核对象的利益,而他们一旦利益受损,往往不去从主观上找原因,而将问题统统归结于绩效考核,导致对绩效考核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影响工作效果。因此,国税部门推行绩效考核,要坚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全面推行,不给考核对象任何“借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全局一盘棋、扎实有序推进的工作氛围。

(四)要进一步加大对绩效考核的支持力度。绩效考核中,要有一支专业的考核队伍实施考核,要对绩效考核结果优秀的干部职工给予物质等方面的奖励,就需要在财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工作保障。而这些,已对国税部门推进绩效考核形成一定的制约,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给予政策支持。要着力解决资金缺口、人力紧张、政策配套等方面瓶颈,如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统一配置电子考核设备,等等。同时,对因考核兑现,个别干部利益受损后出现上访的,上级领导应予正确看待,并正面教育上访对象。要加大工作调研指导,允许和鼓励在绩效考核中对方式方法、奖惩额度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这一制度的生命力。

第四篇:我与地坛给我人生思考

《我与地坛》给我的人生思考

久病是一场灾难,它可以摧毁病人的耐心与信心,瓦解病人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大多数久病的人都被这种痛苦折磨,折磨得筋疲力尽,折磨得只有唉声叹气。然而,誓让“历史像铁一样永生”的著名作家史铁生,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整个中国文学界,感动了莘莘学子。

《我与地坛》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讲述了史铁生许多年来在地坛的所思所感,主要是人该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表现了他对自己心灵的探索。他想了几年,最后终于想通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以自己的理解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这是他对死亡的独特见解。

我想,是地坛,让史铁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是地坛,让他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热望。可以说,地坛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灵魂的栖息地。这个荒芜的园子,被人冷落的园子,与他心心相印,与他紧紧相伴。因此,我们应该感谢北京,为他保留了这个清净之处,为他的生命提供了喘息的空间。因为他需要地坛的默默滋润和平等拥抱。也正是地坛,让他理解了博大无私而又毫不张扬的母爱,让他为天下人奉献了中国式的可歌可泣的经典母亲形象。“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可以这么讲,地坛、母亲是史铁生当时生活的所有,精神的全部,是他写作的两个最主要的意象,并永远伴随着他的人生之路,永远闪烁在中国文学的词典里,成为两条明亮的词条。

苦难,对他人也许是灾难,可对史铁生来说是财富,因为他战胜了它的淫威与魔力,更战胜了自己的狭隘心理。正是他的智慧与眼光,带他走进了丰富而精彩的世界,同时,他又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起敬的,尤其是被生活小事缠绕得焦头烂额又不能自拔的肢体健全者。请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该怎样生活,怎样让我们的生活富有意义。

每当我茫然无聊时,我会翻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投入地读一次。每一次阅读总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当然,值得我们阅读的不仅仅是《我与地坛》,因为他用他的生命还写出了撼人心魄的《病隙随笔》、《我的丁一之旅》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要知道,他残疾的身躯患了严重的尿毒症,一周要透析三次。他依靠顽强的意志将自己的生命延长了整整十年,以他的心灵测量了人生中甜酸苦辣的厚度和深度。难怪有人这样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所以,让我们从史铁生的作品出发,去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直面一切苦难与不幸,用自己的真心与真情去争取人生最香甜的果实。

生命的零度

——读《我与地坛》有感

史铁生用他的生命证明了“零度”最哲理的意义。而他的扶轮问路带给我们的思考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步?

——题记

史铁生是令我敬佩的人。他“在最疯狂的年岁里失去了双腿”,但是他在《我与地坛》中,却让我看到他对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对死有多么透彻的眺望,以及他对命运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挣扎„„他证明了生命处于“零度”时最动人的姿态。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欢笑和明朗。

读《我与地坛》,我也爱上这个地坛。品读作者睿智的言语,我仿佛也坐在园子里,喧嚣都在远处,只听见瞧见那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浅吟着徘徊,风过檐铃,雨落空林,人在思考。

那个轮椅上的人,在思考着什么呢?我恍惚走上前去,轻声询问。他微笑着回答:我在思考我该如何在我生命的零度里活得有意义。我琢磨了这个“零度”许久,悟出了期中的深意:生命突如其来地降临了,向我们每一个人要求意义。

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许多人一生会有一个零度存在,就是出生的那一刻,之后你会慢慢成长与积累,“温度”逐渐升高„„但有些人,比如史铁生,他有另一个零度,那就是突如其来的疾病。他的生命一下子就跌回了起点,那么他怎么做?他颓丧过,痛哭过,但是他最终让心重新站了起来。

那柔软的心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

而他在《我与地坛》文中多次提到他残缺的身体,无非就是激励我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自干堕落?又凭什么理由对生活麻木?他笔下的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带给我们多少鼓励和感动? 但是,历史上许多人却选择了和史铁生相反的方向:

1972年4月16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这只是其中的一例罢了。法国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亨里特·福格同归于尽;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则和他的妻子一起自杀„„

我忍不住要问:为什么要让生命的沃土变成一片荒漠呢?

你们见过秋虫吗?它昼夜而鸣。因为它的生命那么短暂,它必须拼命地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那么人呢?仅仅因为他们的生命比秋虫绵长而可以随意丢弃那千百个美丽得足以让人激动的黎明吗?

他们是在生命的零度里,再也没有站起来的人。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平静地对待生活与死亡:“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爱生命、爱世界,他拖着病腿,在一帮好兄弟的帮助下扶轮问路,走遍大江南北;他用笔,写下睿智的文字;他的照片上嘴角总有那么一丝淡淡的笑意,仿佛是对命运的释然。

多少个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但他用轮椅为腿,带着微笑看风看雨,那扶轮问路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哪怕是死神”。我仿佛看见他那双睿智的眼在镜片后一片温然:“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在病重时他甚至和主治医师开玩笑:“鄙人刑期尚余几何?”主治医师被他的乐观感染,笑答:“阁下争取再活十年。”

他对于生命零度的态度,是我们应该敬佩的。而他的扶轮问路告诉我们,那些好手好脚的人,更应该坚定地朝前方迈出脚步。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可以被克服,所有的零度,都会回暖上升——只要那一颗坚定的心还在跳动。

朋友们,看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把,你会获得在生命的零度里,永远微笑前行的力量!

走进一个人的心灵史

——通过解读《我与地坛》理解史铁生

走进史铁生的心灵史,我们需要探索以下问题:

① 了解史铁生的生平;

② 理解他对痛苦的体验;

③ 理解他与地坛的对话;

④ 理解他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认识;

⑤ 理解他关于生与死的问题的思考;

⑥ 理解他的理想主义者的别样境界;

第一个问题:了解史铁生的生平

在他的散文集中,记载了他的两部分经历,一是在农村当知青的经历,二是他瘫痪以后思考和写作的经历。要想走进他的心灵,对这两部分经历我们都应该去了解。

重点的经历是他了解怎样走上创作之路的?怎样在创作之路上走下来的? “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一个人在二十岁的时候瘫痪了,他还能干什么啊?就为了给活着寻找理由,他开始了写作。他一点都不高调,就这么说。

大家都知道,余华的一部小说名字就叫做《活着》,大家都佩服他找到了一个好词。“活着”这个词是非常沉重的,“活着”是半个世纪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最普遍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务,“活着”不需要理由,因为“活着”本身就是理由。如果史铁生不跌得这么惨,他可能不会想到这一层,不会想到为“活着”去寻找理由。

而这“活着”在史铁生这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他在《病隙碎笔》中写过:“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么?所以被送上这条不见终点的路。”“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从“生活”(衣食住行)到“虚荣”和“看见价值”,再到“看见荒唐”,又不够了,这往深处又走了几层?

这里,我们要能够理解“一颗最为躁动心”,一个人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瘫痪了,他怎么可能不躁动。所以,他的写作就有了另外一层很多正常人所很难理解的意义,那就是安顿一颗躁动的心,为自己寻找一种内心的宁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的归宿,也为他人展示了一份他个人的心灵史(心路历程),这种心路历程是带有一种普遍意义的。从躁动到宁静,从绝望到希望,从谋生到看出生活的荒唐,从安顿肉体的自我到安顿心灵的自我,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却是每个人都希望做到的。阅读他,我们便可以有这种也让自己的心灵走向宁静和安然的功效了。

他的文字中,总是传达了一种伤感与沉重的东西,这种沉重和感伤一般人写出来不会让我们感受这么真切,他写出的就不同了,因为他并不是刻意去追求的。他的经历使他躲避不了这样的话题。有人说“这与史铁生的读书和思考有关”,他自己则说,不如简单地说这与我的处境有关,读书和思考也是我的处境之一部分。我并不认为伤感与沉重一定就好,但既然确凿,也就有其表达的理由。

他的经历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读书。对此,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读书不要一味地追求多而新,根本的问题,先哲们都想过了。其实,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只不过布景和道具日新月异,读书和思考只为不被它弄得找不着北。在他看来,很多的书籍只是在变换布景与道具,根本的问题还是那么一些,这种说法无疑是非常智慧的,如果他没有读很多的书,读了之后,没有经过自己认真地思考,是说不出这样智慧的话来的。

史铁生,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我们面前闪耀着,他不是属于天才的那种,天才闪耀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不到自己了;他闪耀在我们面前,就让我觉得自己变小了。他的文字也不是从来就好的,他也曾经幼稚过,但是,写着写着,就渐渐地有了生命的厚度和深度。那天,我直盯着《对话练习》上他的照片看,心中突然升起了一股悲凉:他已经老了,他从一个青年作家(八零年前后他写作《遥远的清平湾》而获奖时,还不过三十来岁),然后到了一个中年作家,而今似乎快走进老年作家行列了。瘫痪那年,他才二十岁,我看过他年轻时的照片,是清癯且清秀的,而今,而今,脸上已经显出一些浮肿。他已是五十一岁的人了。生命的时光真是容易流逝啊。其实,我们读他时,我们也年轻,就在我们读着他的时候,那书页好像就揭过几十页,但我们已经老了。

我知道,有一天,他会死去的;我们也会死去。但是,他的文字将会走进更多的人的心中,他的文字将是不老和不死的。因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

第二个问题:理解史铁生对痛苦的体验

他的文字告诉我们的第一个宝贵的道理就是要珍重痛苦,珍重对痛苦的体验。

当我写下这一行文字时,我明白,这是很难做到的。

一个正常人遭受痛苦的时候,会心情平静地去体验它么?不会,我们只会抱怨:怎么就会是我?我怎么就这么倒霉?

一生中一个人能够有多少获得痛苦的机会呢?又有多少个这样的机会能够被我们抓住呢?

史铁生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对痛苦的体验和把握,进而直接地体验和把握到了生命的本质。

有位哲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联结着生活和生命,它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痛苦无论多和少,大家都一样无法超越它,必须经历它。痛苦是一本书,研究它,体味它,咀嚼它,会有诸多独特的感觉。痛苦是深沉的土地,它孕育着生命,感染着灵魂。在痛苦里,我们认识了这纷繁的世界。

样的话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身陷其中,感觉就不一样了。你想象一下,他可是每时每刻都在痛苦的包裹之中啊!

史铁生写道: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是痛苦),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中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是“铁生”二字暗合了某种意思,至今竟未死。

人在这样的痛苦的包裹之中,是很容易绝望的。作者没有绝望,作者超越了它,也就超越了痛苦。我读史铁生,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他抓住了痛苦,而不是让痛苦抓住了他。正是在生活的悲剧之中,史铁生发现生命的偶然和苦难的无常。残缺和苦难,就象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无法自我把握的。人的命运被偶然之网所笼罩,人生充满了荒诞感和虚无感。在当代中国作家之中,史铁生是最具荒诞感的作家之一,这使得他与自己的同代人有了某种精神距离,使他超越了他们,走进了未来的时代。这一点,我想将来的人可能会更容易与他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他说,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一是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二是痛苦,人生来有无穷的欲望,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能力;三是恐惧,人生来不想死,但总是要走向死亡。(《自言自语》)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无法克服的,它们构成了一种深刻生活的人生背景。只有深刻的人,才会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残缺,荒谬和不圆满。浅薄的人浑浑噩噩,是不会感觉到这一点的。

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一句名言,我只怕自己配不上我所遭受的痛苦。你看,在这个大文豪这里,痛苦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呢。对我们年轻的生命而言,要体验人生的痛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也不是不可能。我们体验痛苦有三个途径:

①当我们在痛苦中抱怨时,当我们遭遇不幸时,这种不幸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体验,体验一种生的痛苦,体验生命遭受折磨的悲哀的痛苦。

②当我们看着身边的人遭受痛苦时,当我们的亲人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体验痛苦和学习体验死亡。

③阅读也可以获得一种关于痛苦的体验,不要只是去满足那些浅表层次的快乐。我们在读故事时,不要有一种乐于受骗的意识。我们现在喜欢阅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这些小说给我们一种肤浅的满足:那就是满足我们的“乐于受骗的心理”,我们明明知道这是假的,但是,我们就喜欢这种假,这能够让我们心里觉得好受一些,愉快一些。要获得一种痛苦的体验,那就要去读悲剧,去读那种让我们的阅读期盼节节败退,让我们的心理期待步步落空的悲剧。我们读得心碎,读到特别难受,我们总是在心里说,就这样吧,就这样了吧,不要再惨下去了;可是,作者说,不,还不止这样。还有更悲惨的在后头呢。作者告诉我们说,我也不想这样,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我不能够违背生活的意志啊。

第三个问题:理解史铁生与地坛对话

我与地坛,地坛与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是两个对峙的主体。这种对峙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其中一个生命的主体,把另外一个客体当成了有灵性的主体。而且通过这个对峙的过程,展示了一段心灵史;一段个体的体验史,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体验,是关于生命的最深刻、最本质的体验。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可以极小,小到容不下一个针尖,也可以是极大的,大到包容下整个世界。

一个人在遭遇痛苦时,当然可以借此来获得一种宝贵的体验,这种痛苦如果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他也正好借此将自己逼向内心的深处。但是,作者那时还小啊,毕竟才二十来岁的人,他的内心还不会有那么丰厚的内涵和储备让他轻松地化解这样的遭遇和危机。于是,就有了第二条道路:走向自然,让心灵和自然沟通起来。

地坛就扮演了这种自然的角色。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这第一句,仅仅是交代空间的位置,而第二句呢,就不仅仅是强调空间位置了、这里还含有缘分和宿命的意味了。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 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说得那么的肯定,似乎这里有着一种约定、约会,是的,这是大得像宿命的约会。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座古园就是为了等他呢?你们看,当作者赋予这座古园以灵性时,作者获得了与这座古园对话的平等。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圯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远离了人的光顾之后的那份自在)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读到这里,我强烈地感到,这里有一种非常的大气。没有强烈的生命的主体意识,是写不出这样的语句来的。地坛就在那里,地坛早就在那里了。没有我,地坛仍然在那里。有谁会想到,我是该来了呢?这一句“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是一种多么宏大的叙述语调啊!我来了,来了便走进了历史,便走进了一种宏大的对话框架之中。同学们,这样的句子是值得我们琢磨的。在我和地坛之间还有一种在冥冥之中掌握着我们的去与来,决定着我们是该来还是不该来的东西,那是什么?那是命运啊!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能够看到时间,能够在时间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当我读着这样的句子时,我就觉着这里有一种呼唤,呼唤我们正常的人也关注一种我们也许不会注意的东西:那就是时间。我们的视角往往只能看到我们的空间,而忽略了与空间同时出现的另一基本物质的属性:时间。我们只会在岁月离我们而去时,而且往往是在已经流逝了一大段后,我们才会觉察到这一点。

他又说,“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它的意图是谁的意图?是造化,无常,还是命运?它的意图是什么呢?是等着我,是要我与我展开一场对话。而我呢,也就算是找到了自己安魂之所了。

史铁生为什么要选择地坛呢?离家近,景色清幽,无人打搅,这些固然都是原因,却又不是根本。地坛是人与大地“通话”的理想之所:就在这里,史铁生找到了与天地自然对话的通道;就在这里,史铁生让自己的思想聚拢起来,考虑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也就在这里,史铁生得到了天地万物的启示,从而完成精神上的修炼。

正是在这里,史铁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自己,把世界想了个明白。地坛依旧,他却从青年走到中年,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段。地坛在他人眼中是公园,在史铁生眼中则是精神的圣殿。

他没有把自己精心打扮成思想的斗士和精神的圣徒。他实在是一个凡人,有着太普通的悲欢,我听得到他灵魂的喘息,被伤痛者粗重的喘息伴奏着的、充满悲悯的祈祷声,足以令所有有良知的人落泪。

史铁生在一种深邃的思考里获得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人说,只要地坛的石门不倒,他生命的大道就永远铺满了太阳的光辉。

第四个问题: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理解

从这里切入,我们也可以收获一些宝贵思想和见解。在与地坛的对话中,他采取了一种平等的视角。

史铁生在这里获得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首先,同学们注意一下,他在地坛里观察那些小动物,小植物的时候,他是怎么描写的呢?他是把轮椅放倒,躺倒,就这么躺倒,视线给放平了,把视线、视角放低了。把视角放低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你们想一下,我们什么时候会趴在地上,跟蚂蚁取得平等的视角。我们不到自己生命卑微的时候,怎么可能和卑微的生命取得平等的视角呢?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荒芜指什么而言?衰败又是指什么而言?)

这一段描述,作者完全采取了平等的视角,一个人只有在什么样的语境中才可能取得与自然、与自然的动植物这样平等的视角呢?如果不是跌入了生命的惨境,何以会有如此之平等的眼光?正是在生命的低谷之中,作者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卑微,才会重新打量生命,才会获得这样低的视角来审视一切生命的主体。

从前我们看那些写小动物的文字,一般都是居高临下的,有些人好象把小动物抬起来,捧在头上,比如说杨朔写的荔枝蜜,但是,我们感觉到特不真实,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个蜜蜂,实际上,你读到这个地方,就觉得很假。因为实际上他观察小蜜蜂,仍然是居高临下的;郑振铎写小麻雀你们还记得吗?最后写道,小麻雀脑袋里一歪,好象是死了。作者充满的一种对小动物的怜悯,但这样的叙述和描写总是离不了人的高位的姿态。史铁生把这个姿态放低了,摆平了。我从前跟大家讲托尔斯泰的时候就说过,托尔斯泰作为一个贵族,他不断地想在平民立场上考虑问题,他有一种平民化的追求。这个史铁生本来就是平民,他是跌惨了,一米七几的个头,“啪”的一下,给打到了,还剩下了一米几?再放倒,没了,跟那些小动物同样的高度了,这个时候,就有了低位的视角了。

这里我还想到了他的其他的一些文字。在《病隙随笔》中,他写到的一些见解,这些见解令我这个阅读者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羞愧。为什么?我自己以为自己是个人道主义者,有人文关怀精神,可是,在我读到他的文字时,我才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好荒唐,这种荒唐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我举个例子,我们很多人喜欢读《三国》,我们喜欢《三国》的什么?喜欢三国的英雄,喜欢关云长的大刀,喜欢赵子龙的长枪,那大刀一挥舞呀,那多威武呀。关云长遭受不幸了,败走麦城了,电视剧里展示了他那一副英雄末路的形象,曾经怎样地叫我们心里难受,那是多么悲惨的一幅画面啊。可是史铁生告诉我们另一个角度,那些死在赵子龙枪下和关于长刀下的那些无名小卒。我们的作家描述道,不到一个回合,就斩首于马下,还有,那大刀一挥,多少条生命就化为乌有。史铁生说,那些无名小卒他们有怎样的家,有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期待?他们的家人是什么时候得知他们的死讯,可能也不知道他们的死去,就知道他们去打仗了,然后再没有回来。好像他们出生了就是为了有一天在这个世界消失的。我们什么时候有考虑过这些平常的普通的生命他们也是生命,我们读故事的时候,把这些人全当作小数点后的3位,可以忽略不记了。多少条生命可以不计算了!赵子龙在长板桥单骑救幼主,七进七出,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在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可是百万军中取了几个上将头颅呀?死的全是无名小卒。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多少普通的人的生命给忽略掉了,我们什么时候把那些生命也当成了人的生命呀?历史就是这么写的,几个英雄写的,很少有人关注那些普通的卑贱的生命。而史铁生,我刚才说过,啪、啪、啪,就那么几下,给命运打倒了,打到底了就重新审视,重新发现。原来处于卑微中的所有的生命都是高贵的,都是崇高的。我们那些写书的人,我们这些读书的人,我们心中只有英雄。死多少无名小卒我们不心痛,一个英雄死了让我们非常难过,是这样吗?这不就值得我们反思吗?我就自我批判了,我就发现自己不对了,我就发现原来自己说了那么多年的人道主义,其实没有真正的人道。我向史铁生表示敬意,我尊重他,尊重他这个残废的作家,可是,我能向所有的残疾人,向所有普通的残疾人,向所有卑微的残疾人表示一种尊重吗?

在东莞这个地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呀。我们生活中多少活得卑微的人,活得卑贱的人。我们有向他们表达了这种基本的尊重吗?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辈,我们的亲友,有没有跟我们传达一种对这些生命蔑视的说法,我就听过这么一种说法,说什么?说街边的那些人呀,那些在地上爬行的人,那伸出一只手,还是一只畸形的手的那种人,有人告诉我,你千万别把他们当人。这是真真实实的话,言犹在耳。可是,我们想一想,当我们不把他人当人的时候,我们自己是什么呢?我们没有人的视角了我们还算人吗?所以我觉得史铁生在这个与地坛对话以后,在他掉到生命的底部的时候,他获得了一种对生命的真正的理解,对生命的真正的关注,对普通人的痛苦关注。

史铁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透过生命的苦难,可以看到全人类的生命的苦难,反过来,全人类生命的苦难,就寄托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苦难的上面。

第五个问题: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这个问题是史铁生在地坛就开始思考的。史铁生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史铁生是怎么说的?

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他想了几年,他就在这个地坛里想,想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原来明白了,这个“生”呀,这个出生不是我们可以考虑的问题,这个生是怎么回事?生是无数个偶然造成的一个必然。这个偶然,多少个偶然呀?你的父母认识了,这是偶然,认识后相恋了,相恋了结婚了,然后生下了你,这是多少个偶然呀?这在生物学上有个说法,是多少个精子和卵子相遇,只有一个能够配得上,这才恰好成为了一个你的胚胎,这就是偶然;这以后还要经过十月怀胎,成活了,然后出生了,然后遭受了多少病痛,遭受了多少命运的奇迹,这才成为了你,这个你是没办法选择的。你能选择吗?所以,史铁生说,上帝在交给你生命的同时,也顺便交给你一个东西,那就是告诉你会有一个必然的结果,你是要死的。这也是不可以讨论的。你说我们今天说起来一句话,两句话,似乎好简单,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史铁生想了几年才想清楚这个问题。生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可以考虑的问题。同样,死也不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问题,人肯定是要死的,既然肯定是要死的,他自己就肯定这是不应该着急的问题。关键就是这句话,不需要着急,不着急,一下子,那个紧张的心理就舒缓了。

史铁生拉开了时间的距离,想透了。想透了以后,既然死不是一件可以着急的事,剩下的就是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怎样活的问题,就回到我们前面讲到的第一个问题了,为活着寻找理由。史铁生把这个问题想透了,幸亏他想透了。想透了就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最后会是怎么样呢?最后就会是当他的生命已经不在的时候,可是他的精神的生命,他的书籍,还留下来了,还延续下来了,他的精神,他的价值,升华了。对吗?我曾经和同学们说过,只有两种东西在历史上是永恒的,一种就是头上的星空,还有一个就是精神的经典作品,那些精神的作品。我有时经常拿出一本东西,打开一看,就想到,这个作家已经死去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呀,这是什么概念呀?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时还没出生呢,可是我的爷爷的爷爷们早就不在了,这些作品还存在着。把这个把问题想透了以后,你就会觉得你的生命的价值是为什么,就是为这个世界留一点什么东西。

在《我与地坛》的最后部分,史铁生写道: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生命的重量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2010年,12月31日,他沉静地走了!他——史铁生,一个用大半辈子来思考生与死,生命力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的人。

史铁生的作品不多,但每个字都很有分量,那是生命的重量。他用生命写作!有人这样评价道:他的作品和人生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和无比的清醒。感动,是因为作品中充满了浓浓温情,它拨动的是心底那最动人的心弦。清醒,是因为作品中贯穿着发人深思的哲学沉思。情感与理性常常在你作品中共鸣,震撼读者的心灵。

在史铁生离开人世的时间里,我再次捧起史铁生的文集《我与地坛》。我对这本书怀有深情,因为我不仅在阅读文字,我更是在用心倾听与感悟史铁生的生命之歌。

重读《我与地坛》,我依然钟情于作品中对母亲的回忆,如《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秋天的思念》,《合欢树》等。作者的叙述看似波澜不惊,但朴实的语言,舒缓的语调,平常的琐事,却燃烧着对母亲炽热的爱、深沉的悔。作品中的两个细节让我神魄悸动,难以忘怀。一个是母亲送“我”出门去地坛,“我”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人仍站在原地,保持着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此刻,任何褒扬母爱的语言都那么苍白无力。另一个是母亲到地坛公园来找“我”,由于树丛很密,她没找到。而“我”已看到母亲,由于倔强,竟没有喊她,眼睁睁看着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从我身旁焦灼地走过和茫然远去的背影。“我”的悔恨足以让天地为之动容!

我更钟情于作品中对于生与死的深刻思考并哲理追问,如《我与地坛》第一、六部分,《想念地坛》《扶轮问路》等。史铁生说过,“自己像一个来到这世界上玩得很久的孩子。也许玩累了,要回去了。”“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像这样面对生死,何其洒脱轻盈!然而,他的生命过程并不轻盈。他用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思考 “怎样活着”和“如何面对死”这两个无比沉重的终极问题。“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是艰难苦痛的,诠释生命过程的文字却是清醒而智慧的,尽管作品中常弥漫着幻灭、苦痛、迷茫的情绪。“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豁达坦荡的洞悉让我为之钦佩。“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后来我忽然明白: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些思索能不沸腾着我们的热血,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吗?

回到现实,似乎很久很久,没有作家写关于真善美的文字了,更没有人思考并追问生命的存在与终极意义。在当下这浮躁的时代,人们关心的是挣钱,是升迁,是钻营„„是各种“拿来就用”的招数,而忘掉了或者说不屑于停下匆匆的人生脚步,思考一下我们究竟要到哪里去,我们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而史铁生在轮椅上,用他的笔,用他的生命凝成的文字,告诉了我们。他用残缺的身体,书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思索,让他的声音必将成为人类永恒的感慨。

《我与地坛》是一本指引我们灵魂奋勇前行的文集,它的价值就在于开拓我们思想的版图,丰富我们生命的内涵,涵养我们精神的沃土。相信,当我们走出作品时,他的思想会成为我们人生观的一部分,我们将继续追问着他的追问。

史铁生走了,但他的“地坛”,一定会永远陪伴着一切愿意充实生命的人!

第五篇:自律,天下无敌——《菊与刀》给我的启示

自律,天下无敌

——《菊与刀》给我的启示

横河中学 李晓云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菊象征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无世无争的气节。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时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谦和、自律的一面。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我今天只谈日本民族性格中积极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叫自我修行,自我克制。它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锻炼意志,学会做人。在自律的过程中,既有最开始的难以忍受,又有最后的乐趣,进而让个人的才能与成就更上一层楼。

纵观中国,我们虽然经历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许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还缺乏文明和铁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们遵守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事,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有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日驾车者的区别:在一个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中,如果美国人停车只能停80辆,因为他们的车太大;日本人却能停110辆,因为他们会利用空间;换了中国人只能停两辆——一辆堵在进口,一辆堵在出口!

就拿排队这事来说吧,日本人从小到大都是规规矩矩地排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因为那会令人非常不齿。在公众场合时,日本人会观察周围的环境,更多地想到别人以及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做妨碍别人只舒适自己的事。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反观我们似乎从小就学会了插队,每天都在上演着。经常有同学向我抱怨:别人插了我的队。我只轻轻地告诉他:你能排队,而且坚持着,说明你很自律,长此以往,你的自律会让你踏上更宽广的人生路!

再说垃圾分类,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从小教育,从小坚持,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一生的自律。由于我国条件及现状限制,我们做不到那么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纸、塑料瓶的回收。也许你不缺卖旧纸的钱,但至少可以让这件事做得有点温度:把要丢弃的旧纸放整齐捆好,不要让它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这学期在我班,我放了一个蛇皮袋,用来回收旧纸,半学期下来也装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几个钱,但从中我们收获了自律。如果这样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学习和纪律上,那么我们将走得更远!

有人说:“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愿我们都能够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峰。这样的人生天下无敌!

下载总结性评估给我的启示与思考网上论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总结性评估给我的启示与思考网上论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当好班长的思考与启示

    关于当好“班长”的思考与启示 孙公准 (根据录音整理) 怎么样当好班长或者“一把手”这个问题,我做了很长时间的思考。“班长难当”,这是很多领导干部反映的、讨论的问题,也是热......

    处置突发事件的思考与启示

    突发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突发群体性事件处置案例分析 应良忠 一、事件背景 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开发、生产和经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原药、环保型制剂以......

    德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

    德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德......

    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推荐)

    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简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尽管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

    香港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与启示

    香港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与启示 来源:中国知网 作者:王景枝 时间:2008-02-18 【摘要】20世纪90年代香港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展带来了人们对大学质量的担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香......

    “我为评估整改建一言”网上论坛 12月份讨论情况综述

    “我为评估整改建一言”网上论坛 12月份讨论情况综述 截止2006年12月26日,“我为评估整改建一言”网上论坛12月份共发帖693条。其中,嘉峪关分校发帖205条,兰州分校发帖162条,平......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评估与思考

    城步苗族自治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评估与思考 1、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1.1.1 人口与土地资源情况 城步苗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394.1万亩。总人口25.3万人。全县共分10个乡(镇),28......

    企业网上党建的探索与思考

    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对于党建工作者来说,不仅是工作手段上的一次创新,从工作领域上来看,也是一次很大的拓展。但在网上党建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可以遵循,应把握什么样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