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小学在全市教育科研现场会工作汇报
成长教师 发展学校——小学在全市教育科研现场会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来宾:
下午好!首先让我代表和平小学领导班子以及全体教师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市教研院、区教育局和进修校,为我校提供的这次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汇报的题目是:成长教师,发展学校。
和平小学(原和平厂二校)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有着辉煌历史的企办名校,2004年划归铁锋区教育局后更名为和平小学。现有24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200余人,54位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8人,中学高级教师10人,小学高级教师29人。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省、市级教学能手6人,市名优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第三梯队2人,市级骨干(含科研骨干)教师19人。
和平小学,这所从企办学校的低谷中历经了困惑——崛起——拼搏,一直到正式归属铁锋区教育局后,犹如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市、区教育局、教研院、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归属铁锋区的当年,学校就被评为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05年被区政府命名为区属名校,2006、2007连续两年被认定为省督导一类学校。在校生人数由2002年的6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1200余人。
每当谈起学校的发展变化,我们的老师总是感慨的说,是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是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科研打造了学校特色,把和平小学引上一条发展的不竭之路。
2002年,当课程改革的大潮滚滚而至时,和平小学抓住契机,紧紧依托教育科研这个第一生产力,以发展的理念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校本科研工作,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从构建科研制度入手,全面推进校本科研工作的创新。提出了“整合研培资源、完善科研制度、优化研究过程、树立典型样本、提高研究实效”的总体推进思路,成立了校本科研领导小组,坚持校本科研“突出实效性、注重过程性、侧重发展性”的原则,基本实现了四个目标:一是建立校本科研工作制度,使科学研究常规化;二是创新校本科研的过程管理和指导,使科学研究逐步规范化;三是培养了校本科研的典型教研组,使科学研究迅速普及化;四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一、制度保障,健康发展
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是使校本科研持续、健康开展的基本保证。校本科研制度的建设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之下冷静思考,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教、学、研一体化的务实有效、持续发展的学校教研机制。
1、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校本科研是以终身学习思想引导教师,使学习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要将校本科研植根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教学情境之中,由校长负责推进,并作为第一责任人。这种机制的政令畅通,上下一致,是推动校本科研走向纵深的保障。
2、建立完善科研制度
校本科研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研究基地是学校。因此,创造一种以校为本的、有内趋力的校本研究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校长,要使自己的核心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要加强校本科研制度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业务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专题研究制度、学习研讨制度、合作交流制度、成果展示制度、骨干引路制度,骨干教师帮带制度以及相关的考核制度,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管理与引领相结合。突出一个“研”字,一切工作都定位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校长与教学校长亲临亲为,制定研究方案,具体指导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完善各项考核措施,使校本科研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二、优化过程,创新管理
校本科研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一种内在结合,它是以学校自身为主体,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资源,对本校教师实施综合素质培训,并将教师培训、教师参加教育科研项目与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它整合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思想、模式与体制。为此,从一开始,学校就将校本科研定位在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教学研究课题化,课题研究群体化”的思路上,同时,与其配套的各项活动及考核措施相应跟进,为研究效果做保障。
1、聚焦核心,逐一突破,滚动管理
我们采取研究问题缩小策略,将宽泛的研修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直接聚焦到研究问题的核心。同时采取各个突破的战略,在一个阶段内,集中力量解决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问题,收到实效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新的研修问题,即对研究课题实行滚动式管理。我们感觉这是提高校本科研实效性行之有效的重要策略。如:课改初期,教师亟待解决的是教育观念以及教师角色转换问题,因此,我们确立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这一研究课题。当我们看到教师能够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去引导、组织学生学习时,我们又根据课程改革的进程提出了《构建生活的课堂》这一课题,其目的是引导教师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追求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当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后,我们又根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先后又提出了新的课题(见课题表。如:《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对话教学模式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与教师策略教学的研究》等)。
这样,我们以课题为研究的载体,以应用研究、微观研究、行动研究为主,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服务为目的,脚踏实地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极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增强了科研兴校的生命力。校本科研呈现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一体化,教师研究与教学工作一体化,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一体化”的研修机制。
2、重心下移,强化引领,淡化管理
校本科研中的研究主体是一线教师;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现存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有效解决课堂中的现存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校本科研是将教师专业发展带回了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因此,我们将研究的重心下移到教研组,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了教师的创新性。一方面填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空白,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校科研特色的形成,使教师、学校、学生“三赢”成为了可能。
在研究重心下移到教研组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以“引领、合作”为核心的新型研究形式,以各教研组为基本研究单位,借助集体的智慧碰撞和群体的思想交流,促进个体认识的纵向深入和认识的横向拓展。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
(1)引领式研究
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分别接受国家、省、市培训,并做汇报式讲座和公开课。新的研究课题确立后,由骨干教师提供引领式教学案例,为全体教师答疑解难,发挥他们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优势,取得良好收效。
(2)案例式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共同经历,互动参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收益颇大。全体教师根据提供的案例,直接聚焦研究的课题或问题的核心,展开互动。争议、辩驳已成为教师探讨问题的习惯方式,在这种浓浓的研究氛围中,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
(3)专题式研究
专题式研究是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为目标,以某一阶段教师比较关注的来自教学实际的较集中的教学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或研究专题,进行诊断性研究。学校根据教师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问题,对号入座。如:我校“十一五”课题《建构探究教学体系,营造和谐课堂》第四阶段子课题是《从“研究学生入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在提出这个专题的同时,又提出8个具体问题供教师选用,既有要求,又给支架。如: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生依赖教师解决问题的心理习惯分析;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关系等等。教师从中选出1—2个问题,针对教师的自身教学实践情境和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从而研深、研透、研精。
(4)合作式研究
我们以教研组或同学科教师为研修伙伴,将研究的课题或案例在同伴中公示,确立目标后,问题分解,自主查询资料,共同探讨,达成共识,个体修改。这样既有集体智慧,又突出个人特点。这种研究形式因为是在同一学年组中,所以操作比较方便、效果明显。
(5)网络式研究
为使教师间能更充分交流、研究,我们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立了学校教研网络。我们以学科骨干教师为引领,打破组际界限,实行学科统领,进行教学疑难质疑、解疑,问题研讨。网络教研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开了方便之门,这样就解决了教师不在同一学年组,而在学校没有时间相互研究的问题。
(6)反思式研究
在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升过程中,反思力是极为重要的,坚持经常用新课程理念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实际上是教师职后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将这种研究分为个人反思和团队反思,明确研究主题,学校提供反思框架。个人反思是根据研修课题,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分析。集体反思,则提倡“实话实说,亮点聚焦”,互相借鉴。坚持经常,形成习惯,使反思成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形成能力的自觉行为。
我们在这种研训结合、课题牵动、合作互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将管理与引领相结合,淡化管理,强化引领,强化主管校长的课题指导与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使研究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使新课程的实施平稳起步,逐步深入。教师的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3、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激励管理
我们认为,教育经验总结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回溯性研究,也可以看作是是一种追因研究。它通过对一个阶段的研修活动的回溯,进行梳理,对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深入、全面、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出可以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教师在校本科研中具有普遍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同时又具有发展性的做法,我们积极给予推广,并建立了激励考核制度,对于教师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在各级会议上交流的教师,给予鼓励性考核,从而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因为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参与人员为群体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无论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全校范围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我们通过每学期的课题研究理论培训、课题研究引路课、课题研究研讨公开课、课题研究反思互动会、阶段总结等一系列活动,使每个教研组好的做法,教师中好的观点能够及时在教师中间传播、应用。从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是如何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从他们对每一个研究过程的“描述——分析——归纳“中,一个又一个创新案例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我们还注重平时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教师们带着课题进行教学,除了每学期一次的课题研讨公开课后进行集体互动评议外,平时的办公室也是教师们交流的好场所,他们将从这些活动中或交谈中得到的启示及时记录下来,写成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案例分析、阶段小结等。学校通过定期检查发现他们好的经验及时在全校大会上交流沟通,并将好的文章推荐发表。
三、成长教师,发展学校
几年的校本科研过程,使我们发现,和平小学的每个教师、每一堂课几乎都因课题研究而在改变着、进步着。“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现实。“问题即课题、教育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已经明显展现出来。
1、教师在成长
从课堂教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正把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变成教学能力,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从案例研究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高尚,面对教师展示的教学案例,评价公正、客观,从教育理论的深度去分析、挖掘、剖析问题所在,建议合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大赛中,明显体现校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近五年有4人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国家级大赛,5人代表我市参加全省教师基本功大赛,均取得佳绩。教师中有40余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科研论文公开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其中一篇发表在2008年4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教师从中有了成就感,搞科研的信心更足了。一个以省、市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市名优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2、学生在进步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框架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轻松地乐学氛围基本形成,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其知识储备。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所开发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科研校本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低年级的读书习惯、中高年级的单元内容预习、知识要点梳理、课外拓展等看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植根于他们学习生活之中,在这种学习习惯培养的积淀中,学生们学会了方法。
学生在作文、书法、英语、竞赛中有4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励,40余名学生作品公开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3、学校在发展
几年的研究,几年的坚持,如今,以校本科研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研真正的走进了和平小学的课堂,真正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课题研究正在迸发出一种旺盛的活力,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极为务实,又极富个性。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特色。
校本科研铺展出一片灿烂,教育科研催生了一所名校,特色的校园不是“一支独秀”,而是“春色满园”。学校分别获得国家级新课程写字教学先进单位;国家级“中华传统美德理论研究优秀实验学校”,全国、东三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美育研究先进单位,“
十五、“十一五”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德育科研先进集体,市第二十七届劳动模范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单位等各项荣誉称号80余项,成为社会认可、政府放心、家长满意的热点学校。
学校在发展,教师在成长,校本科研促进了教师文化底蕴的形成,教育科研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但也存在着一定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感觉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如何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尽快转换为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使课题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二是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深度;三是真正实现每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实际,努力实践,加强管理,不但完善,让课题研究成果尽快多地服务于教学,以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
第二篇:成长教师 发展学校——小学在全市教育科研现场会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来宾:
下午好!首先让我代表和平小学领导班子以及全体教师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市教研院、区教育局和进修校,为我校提供的这次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汇报的题目是:成长教师,发展学校。
和平小学(原和平厂二校)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有着辉煌历史的企办名校,2004年划归铁锋区教育局后更名为和平小学。现有24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200余人,54位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8人,中学高级教师10人,小学高级教师29人。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省、市级教学能手6人,市名优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第三梯队2人,市级骨干(含科研骨干)教师19人。
和平小学,这所从企办学校的低谷中历经了困惑——崛起——拼搏,一直到正式归属铁锋区教育局后,犹如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市、区教育局、教研院、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归属铁锋区的当年,学校就被评为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05年被区政府命名为区属名校,2006、2007连续两年被认定为省督导一类学校。在校生人数由2002年的6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1200余人。
一、制度保障,健康发展
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是使校本科研持续、健康开展的基本保证。校本科研制度的建设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之下冷静思考,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教、学、研一体化的务实有效、持续发展的学校教研机制。
1、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校本科研是以终身学习思想引导教师,使学习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要将校本科研植根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教学情境之中,由校长负责推进,并作为第一责任人。这种机制的政令畅通,上下一致,是推动校本科研走向纵深的保障。
2、建立完善科研制度
校本科研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研究基地是学校。因此,创造一种以校为本的、有内趋力的校本研究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校长,要使自己的核心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要加强校本科研制度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业务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专题研究制度、学习研讨制度、合作交流制度、成果展示制度、骨干引路制度,骨干教师帮带制度以及相关的考核制度,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管理与引领相结合。突出一个“研”字,一切工作都定位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校长与教学校长亲临亲为,制定研究方案,具体指导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完善各项考核措施,使校本科研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二、优化过程,创新管理
1、聚焦核心,逐一突破,滚动管理
这样,我们以课题为研究的载体,以应用研究、微观研究、行动研究为主,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服务为目的,脚踏实地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极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增强了科研兴校的生命力。校本科研呈现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一体化,教师研究与教学工作一体化,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一体化”的研修机制。
2、重心下移,强化引领,淡化管理
校本科研中的研究主体是一线教师;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现存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有效解决课堂中的现存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校本科研是将教师专业发展带回了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因此,我们将研究的重心下移到教研组,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了教师的创新性。一方面填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空白,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校科研特色的形成,使教师、学校、学生“三赢”成为了可能。在研究重心下移到教研组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以“引领、合作”为核心的新型研究形式,以各教研组为基本研究单位,借助集体的智慧碰撞和群体的思想交流,促进个体认识的纵向深入和认识的横向拓展。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1)引领式研究
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分别接受国家、省、市培训,并做汇报式讲座和公开课。新的研究课题确立后,由骨干教师提供引领式教学案例,为全体教师答疑解难,发挥他们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优势,取得良好收效。(2)案例式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共同经历,互动参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收益颇大。全体教师根据提供的案例,直接聚焦研究的课题或问题的核心,展开互动。争议、辩驳已成为教师探讨问题的习惯方式,在这种浓浓的研究氛围中,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3)专题式研究
专题式研究是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为目标,以某一阶段教师比较关注的来自教学实际的较集中的教学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或研究专题,进行诊断性研究。学校根据教师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问题,对号入座。如:我校“十一五”课题《建构探究教学体系,营造和谐课堂》第四阶段子课题是《从“研究学生入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在提出这个专题的同时,又提出8个具体问题供教师选用,既有要求,又给支架。如: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生依赖教师解决问题的心理习惯分析;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关系等等。教师从中选出1—2个问题,针对教师的自身教学实践情境和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从而研深、研透、研精。(4)合作式研究
我们以教研组或同学科教师为研修伙伴,将研究的课题或案例在同伴中公示,确立目标后,问题分解,自主查询资料,共同探讨,达成共识,个体修改。这样既有集体智慧,又突出个人特点。这种研究形式因为是在同一学年组中,所以操作比较方便、效果明显。(5)网络式研究
为使教师间能更充分交流、研究,我们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立了学校教研网络。我们以学科骨干教师为引领,打破组际界限,实行学科统领,进行教学疑难质疑、解疑,问题研讨。网络教研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开了方便之门,这样就解决了教师不在同一学年组,而在学校没有时间相互研究的问题。(6)反思式研究
在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升过程中,反思力是极为重要的,坚持经常用新课程理念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实际上是教师职后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将这种研究分为个人反思和团队反思,明确研究主题,学校提供反思框架。个人反思是根据研修课题,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分析。集体反思,则提倡“实话实说,亮点聚焦”,互相借鉴。坚持经常,形成习惯,使反思成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形成能力的自觉行为。
我们在这种研训结合、课题牵动、合作互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将管理与引领相结合,淡化管理,强化引领,强化主管校长的课题指导与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使研究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使新课程的实施平稳起步,逐步深入。教师的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3、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激励管理
我们认为,教育经验总结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回溯性研究,也可以看作是是一种追因研究。它通过对一个阶段的研修活动的回溯,进行梳理,对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深入、全面、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出可以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教师在校本科研中具有普遍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同时又具有发展性的做法,我们积极给予推广,并建立了激励考核制度,对于教师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在各级会议上交流的教师,给予鼓励性考核,从而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因为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参与人员为群体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无论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全校范围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我们通过每学期的课题研究理论培训、课题研究引路课、课题研究研讨公开课、课题研究反思互动会、阶段总结等一系列活动,使每个教研组好的做法,教师中好的观点能够及时在教师中间传播、应用。从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是如何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从他们对每一个研究过程的“描述——分析——归纳“中,一个又一个创新案例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我们还注重平时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教师们带着课题进行教学,除了每学期一次的课题研讨公开课后进行集体互动评议外,平时的办公室也是教师们交流的好场所,他们将从这些活动中或交谈中得到的启示及时记录下来,写成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案例分析、阶段小结等。学校通过定期检查发现他们好的经验及时在全校大会上交流沟通,并将好的文章推荐发表。
三、成长教师,发展学校
几年的校本科研过程,使我们发现,和平小学的每个教师、每一堂课几乎都因课题研究而在改变着、进步着。“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现实。“问题即课题、教育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已经明显展现出来。
1、教师在成长
从课堂教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正把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变成教学能力,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从案例研究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高尚,面对教师展示的教学案例,评价公正、客观,从教育理论的深度去分析、挖掘、剖析问题所在,建议合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大赛中,明显体现校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近五年有4人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国家级大赛,5人代表我市参加全省教师基本功大赛,均取得佳绩。教师中有40余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科研论文公开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其中一篇发表在2008年4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教师从中有了成就感,搞科研的信心更足了。一个以省、市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市名优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2、学生在进步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框架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轻松地乐学氛围基本形成,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其知识储备。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所开发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科研校本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低年级的读书习惯、中高年级的单元内容预习、知识要点梳理、课外拓展等看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植根于他们学习生活之中,在这种学习习惯培养的积淀中,学生们学会了方法。
学生在作文、书法、英语、竞赛中有4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励,40余名学生作品公开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3、学校在发展
几年的研究,几年的坚持,如今,以校本科研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研真正的走进了和平小学的课堂,真正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课题研究正在迸发出一种旺盛的活力,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极为务实,又极富个性。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特色。校本科研铺展出一片灿烂,教育科研催生了一所名校,特色的校园不是“一支独秀”,而是“春色满园”。学校分别获得国家级新课程写字教学先进单位;国家级“中华传统美德理论研究优秀实验学校”,全国、东三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美育研究先进单位,“
十五、“十一五”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德育科研先进集体,市第二十七届劳动模范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单位等各项荣誉称号80余项,成为社会认可、政府放心、家长满意的热点学校。
学校在发展,教师在成长,校本科研促进了教师文化底蕴的形成,教育科研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但也存在着一定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感觉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如何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尽快转换为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使课题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二是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理论深度;三是真正实现每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实际,努力实践,加强管理,不但完善,让课题研究成果尽快多地服务于教学,以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
第三篇:一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积极作用
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科研中的主体作用
--推进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
摘要:中小学办学条件中的硬件设施方面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适应新课改全面推进的总体需要,提高中学教育一线教师科研素质,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引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进而形成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话题。关键词:一线教师
教育科研
积极性
作用
目前中小学办学条件中的硬件设施方面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适应新课改全面推进的总体需要,提高中学教育一线教师科研素质,打造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引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进而形成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话题。
一、把握教育科研发展态势,准确定位地方科研机构和一线工作者的任务
一个时期以来,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热衷于紧跟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工作的热点,多侧重于通过对宏观与中观课题引领的方式,来组织和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这样的工作思路与方式,有其优点与长处,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学校主体性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不十分紧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队伍即广大一线教师不能充分的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之中。
当前国内的教育科研工作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从探索普遍规律到研究自然情景中的现实问题;从宏大主题的研究到个人经验研究;从注重理论思辨到关注生活世界的现象解释;从自上而下的逻辑推演到自下而上的案例研究;从强调实效、结果的研究到过程参与发展研究;更加关注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的专业素质方面提升;教师从研究的客体走向研究的主体等。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应该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本地区的需求,探索适合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需求的科研工作模式。
教育机构经过讨论得出,对于一线教育研究着来说,主要应该完成好两大任务,第一就是从事宏观教育、理论探索,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与理论支撑,这个任务主要应由国家教育科研专职人员、高校学术团队这支精英队伍来完成。第二就是从事教育实践研究,切实服务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地方教育科研人员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市级教育科研部门的任务应定位于强化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学校的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服从”现象,更直接地关注一线教师的发展,开创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二、全面反思教育科研工作,分析影响教师科研的因素 在以往的教育科研过程中,各级规划部门组织开展的课题研究,层次性不分明。国家、省、市下发的研究指南多是同一面孔,宏观与中观课题较多,一线教师很难深度参与其中,为数不少的教师参与了也多是一种局部和附属的性质,通常是学校领导主持课题时,有少量教师从某个侧面承担局部的研究任务,围绕学校领导的课题开展一些研究。长期下去,就形成了一线教师只是“被动介入”而非“主动开展”教育科研的尴尬局面。一线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发现的主体,不能自己选题、自己设计、主动研究问题,不能成为研究的主体,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在很大程度受到了制约。同时,有的一线教师在解决教育问题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理念与方法,也很难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总结、升华与交流、转化。还有,对一线教师们的研究给予关注、肯定远远落后于其他常规性教学工作,这又使一线教师难于在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中体验到属于他们自己应有的那份愉悦。这些现实状况,与课改的理念与追求是很不适应的。而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线教师面对的新情况和问题越来越多。从长远看,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师的研究素质得不到锻炼与提升,很难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以上反思,科研部决定打破以往的研究与管理、指导与工作模式,围绕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组织开展专项研究。
二、创新性地推进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热情
(一)为一线教师留有余地,明确一线教师科研工作的本质追求
为了推进一线教师科研工作,经过缜密的思考。明确界定了“一线教师”的概念:一线教师是指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学校教师,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从事相关课题研究时,也可视为一线教师。这样的界定也就保证了一线教师的研究素质与能力基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其次,为了降低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重新定义 “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概念: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就是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出发,将问题转化成课题,有针对性的确立研究内容,围绕研究的课题,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论设计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与专家、同伴合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反思、总结、提炼、交流、分享,最终形成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智慧与技巧,进而促进工作、增长才干的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有两个有特色的思考:一是把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定位于“形成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智慧与技巧”,为一线教师的研究定位了恰当的目标要求。二是把教育科研定位于是一个“过程”,而不再是以往科研活动中追求的唯一的带有“普适性”的“成果”。第三,明确了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工作的三大目标:一是要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要在研究中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特别是科研素质的提高;三是要将教研与科研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向教师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教研与科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样一种理解和定位,有效的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拓展出了广泛的空间,也注入了全新的生机和活力,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一个即坚实又现实的思想基础。在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上也开辟了全新的领域,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觉,审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并积极探索具体的行动方式。
(四)打造一线教师科研平台,将成果交流与价值实现相结合
基于对影响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因素的思考,改变了以往研究工作结束,提交研究报告,颁发鉴定证书的简单工作模式,力图把教师的研究过程创造性地打造成一个一线教师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专业发展,展现个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性过程。在教师研究工作通过鉴定验收之后,增加设计“百名科研骨干”、“十佳科研明星”等一些评选环节。这些环节对于引导教师重视课题研究过程,关注研究质量,展示个人研究能力,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以及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交流、打造一线教师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就在构思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通过更好的内容与形式,将自己的研究再现在大家的面前,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过程,使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加富有挑战性。也更加符合教师通过努力研究、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良好愿望,因此受到了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营造出了更加浓烈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Aquilera, D.Supporting service-learning through leadership.Building support for service-learning.S.Billig.Denver, RMC Research Corporation.1998.(01)[2]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In P.A.Katz(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pp.245-308).New York: Pergamon Press.Antonio, A.L., Chang, M.J., Hakuta, K., Kenny, D.A., Levin, S., & Milem, J.F.(2004).[3]Abdal-Haqq, I.(1996).Making Tim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RIC Development Team.[4]THE SHAPE OF 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Hope S Antone.2004.1 [5]Anderson, G.L., & Irvine, P.(1993).Informing critical literacy with ethnography.In C.Lankshear & P.McLaren(Eds.), Critical literacy: Politics, praxis, and the postmodern(pp.81-104).Albany, NY: SUNY Press.[6]王强,陈亚玲.一线教师备课反思中的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7] 王爱生.一线教师如何搞教育科研[J].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8,(18)[8] 一线教师的朋友 科研人员的舞台 行政决策的参谋[J].教育科学研究 , 2007,(01)[9] 郭潇潇.上海市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科研现状调研[D].上海师范大学 , 2008 [10] 郑金洲.教师教育科研三十年的变迁进程[J].上海教育科研 , 2008,(10)[11] 周正.重庆南川市中学教育科研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 2002.
第四篇:在教科研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科研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龙港廒上完小刘培胜第一期2号
一、注重理论学习──—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学习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
1.倡导博览群书。要求全体教师能针对各自发展目标, 认真阅读一定量的教育教学刊物和理论专著, 如《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研究》等专业刊物和《新教育之梦》《、用细节教育孩子》《、反思教育习惯》等理论书籍。
2.学习教育美文。学校在倡导教师自我学习和阅读的基础上还利用每周的时间让全体教师共同开展“ 教育美文”的学习活动。
二、倡导个人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生活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不断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入分析的过程, 反思是教师获得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教学中反思。要求全体教师每月必须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 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反思或教学实录评析, 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理性审视自己整个教学过程, 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 并能运用反思的结果改进或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2.在学习中反思。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我们规定中青年教师每月必须做好一定量的学习笔记, 同时针对个人发展目标每月必须完成一次
自我反思或写一次学习心得, 引导教师以摘抄、随感、反思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理论学习意识。
三、开展科研沙龙──—让研讨成为一种需要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 我们需要一个交流的机制和研讨的氛围。“ 教科研沙龙”活动给了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思维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有利机遇和良好平台。在沙龙活动中,大家交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四、强化课题研究──—让课题成为一种阶梯
课题研究是学校科研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阶梯。在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中, 我们提倡“ 问题—课题—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研究方法, 以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为突破口, 以真实的教学生活为研究的源头活水, 把课题研究引进教研组, 与教研结合, 把课题研究引进课堂, 与教学结合, 发掘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研究元素, 促使教师努力成为一名研究者和反思者。
五、倡导专业引领──—让交流成为一扇窗口
教育科研必须建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对话交流机制, 深化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读, 打造学习共同体, 让教师学习与研究、行动、反思、合作有机结合, 通过多层次的交流活动, 不断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1.倡导校内交流。为了促进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 积极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2.实现校际互动。在开展校内科研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邀请其他兄
弟学校的优秀教师和教研室的专家来校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
六、完善科研管理──—让教研成为一种规范
通过各种教研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教研工作深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和自我意识。
1.完善科研活动制度。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研制度的有效支撑。
2.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在学校教科研管理中引入“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管理模式, 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实现长效管理。
教科研是一个无形的舞台, 而教师就是这个舞台上灵动的生命与缤纷的色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研的道路上教师必将走得更远, 收获得也将更多。
第五篇:怎样在教科研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怎样在教科研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石良镇黄城集小学——路秀芹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这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式很多,如培训学习、开展教研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在这里,我想谈的是怎样在教科研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育科研,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在“研—做—思—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素质。
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才能积累广博的知识。教书多年,肯定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只有不断学习,研究,参加研讨会,与同行交流,阅读学术期刊,从网上接受新信息,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保证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就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上而下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验,这次改革是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它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走进新课程,热情参与教学改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就要运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
开展教育科研,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向“名教师”到“教育家”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的做法是:
(1)实施了“富脑”工程。每学期一开学,学校推荐教师读书科目,教师制定读书计划,每学年至少要写20000字的读书笔记或教学心得,坚持开展“七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次教学后记、每周一篇教学随笔、每月读一本教学专业书籍、每学期获奖或发表一篇论文、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年获一次表彰、每人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十分重视科研理论学习,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等方法,对广大教师进行科研理论培训,广大教师通过学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初步具备了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2)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的老师们无论是谁,只要外出听课,回来后都要把自己所学、所感、所获向全体老师汇报,让教师们带着问题与困惑走出去,带着启迪与思考而归来。这样,不但使走出去的教师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没有走出去的教师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启迪,使“走出去”的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加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在研讨中,我们力求使新课程导引下的课堂成为“演讲席”、“创造室”、“阅览室”,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大平台,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们的课堂逐步向生命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本的课堂发展。
总之,教师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专业成长的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相对的,成长则是绝对的。这需要教师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老师们在教科研中成就自我,在教科研中发展自我,在教育科研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