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行动与变革中持续发展
在行动与变革中持续发展
——在淳安县09年教育科研年会上的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
大家好!举世瞩目的两会刚刚闭幕,温家宝总理在09年工作部署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一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总结、交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其意义将更加深远。十多年来,姜家镇小的教育科研经历了风风雨雨,看到了“彩虹”,同时也遇到了困难、挫折,但我们从来不曾迟疑和停留,始终本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科研精神一直走到今天,为什么我们能够一直坚持着,因为我们有一个精神支柱:那就是教育局领导的支持、鼓励、鞭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姜家镇小人坚定一个信念:在摸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
下面我就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个汇报,请大家给予指导。
一、我们的行动:开发了教师潜能
我们认为课题运行的真正生命力是教师潜能的无限释放。在课题运行中,我们始终在找寻一种能够激发教师潜能的运行方式,工作中主要从4个方面入手。
1、逐个交流,更新观念,形成课题
学校课题研究之初,教科室主任带着课题组长挨家挨户闲聊,并和科研骨干组成课堂调研小组,深入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困惑,找出日常教学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转换为小课题研究课题。
2、创设方式,鼓励自学,主动吸收
我们做教育科研最大的困扰是教师理论素养的缺乏,而教育理论也是我们做好教育科研最需要的原材料。如何来化解这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中创设了3大活动,以鼓励教师千方百计的学习教育理论。
①读: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理论。
②听:派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后返校传经送宝。
③聊:在闲聊中做课题,教师利用日常办公闲聊教学研究心得,在不经意中获得学习,达成资源共享。
3、立足课堂,研究课堂,轻负高质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实现轻负高质,最根本的做法是立足课堂,研究课堂课堂,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切实解决好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师生从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整个教育科研过程,我们都坚持以“课堂研究”为中心。
①研究每堂“平时课”,积极捕捉课堂亮点。这种以课题主导的课堂与传统表演性的“观摩课”最大的区别是带着课题意识上课、听课。听课者是作为一个合作伙伴的角色进入课堂,是帮助课堂当事人寻找课堂亮点,而不是随意性的观摩;课上完后,执教者依据听课者的意见收集课堂亮点,整理成文,思考原由。
②围绕主题研好每堂“研究课”,完善合理部分,突破不合理的环节。以主题引领的课堂与传统表演性的“观摩课”最大的区别是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所关注的是研究的价值。
③群策群力研好每堂“参评课”,以一堂课的纵深挖掘带动个人水平的辐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教师经历了无数个“平时课”与“研究课”的磨练下,我们一有机会就把教师推向战场,利用县级优质课评比的展台,展现教师的百日修炼。在全体教师的帮助下,提炼精华,全体论证“参评课”,学会系统布局课堂,从而带动个人课堂水平的跨越式成长。
4、寻找平台,释放收获,展现风采
海伦●凯勒说过:当一个人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地上爬。
教师需要有释放自己才能的空间,因此一旦教师有了充足的收获,我们就给教师提供展现风采的平台。在课题展示课中,以课堂为载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形象地展示给全校教师;在课题发布会上,鼓励教师公开演说自己的课题研究收获与成果;在课题赠送会上,把自己的课题专利送给同伴,以利相互欣赏、学习,而且我们还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印成集子,赠送到兄弟学校,以扩大知名度。
二、我们的变革:实施了五大转变
回首十一年的科研历程,面对原有工作中的局限性,我们在新的工作中树立了新的工作思路:在科研管理中实施了五大转变。
1、科研考核重心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转变
科研考核是调动老师参与研究热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自从有教育科研考核以来,就只有“奖”,没有“罚”,老师们参与科研没有任何负担。和很多学校一样,我校的科研考核曾经只停留在对获奖成果和论文的奖励上,但我们发现研究成果获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在2008年9月修改了《姜家镇小教育科研考核条例》,在考核中实现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转变。不仅关注研究成果的获奖层次,关注老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参与度和效度,更关注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性。这种转变,弱化做教育科研的功利心。
2、课题管理向项目型转变
以往,我校在课题研究中采用了基于“总课题统领”的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大家吃大锅饭,很不利于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如今,我们创立了基于“项目管理”的课题运行模式,教师们在研究中有了自己的小课题,犹如实施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拥有了自己的“责任田”。这样以来,干劲就足了,潜能得到了激发。本学期我校教师有10多项小课题在县级立项,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以“小课题”为导向,以总结变革自我经验为基础,切实解决了困惑自己已久的教学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益,最终吹响了“轻负高质”的号角。
3、科研成果交流向网络化转变
为了便于老师们及时交流课题研究成果,便于学校对教师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建档。学校于2009年1月初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博客“守护梦想”。两个月来,共有老师们的各类科研博文30余篇。这样一来,缩小了老师们交流的时空限制,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小
4、科研管理机构向一体化转变
教师的教学工作普遍繁杂琐碎,为了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学校将教导处工作与教科室工作进行整合,尽量统领于课题研究之下,教研组即课题组,“教科研训一体化”,做到科研工作常态化,日常工作科研化。
5、教师培训向课题化转变
依托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校有特色的教师成长模式。然而,近几年来,我校科研骨干力量流失严重,如何快速有效建好科研队伍是当务之急,因此,我校确立了《基于农村青年教师的团队专业能力提升的“主题式磨课”模式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2008年7月市级立项),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我们的成果:走出了学校特色
2008年,我校共有两项市级立项课题,即《基于探究教学的对话艺术研究》和《基于农村青年教师的团队专业能力提升的“主题式磨课”模式研究》,前一项刚刚结题,后一项正在研究过程中。在11项县级立项课题中,有一项为县重点课题,十项为教师个人研究课题。这一年里,我校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和论文的获奖层次均在县二等奖以上,最高级别为市级一等奖。
持续发展的科研历程,重塑了教师们的内在精神品质,大家以“研究的视角”主持学校工作,整体带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德育方面,我们将美学思想与德育理念相融合,实施了美学德育的实践探索;在教学方面,形成了“我探究故我在”的精神情结;在学生发展方面,培养了学生个性:2007年12月,我校学生在第七届亚太地区口琴节比赛中获得特别奖。学生写的作文也两次以专刊的形式在国家级刊物《作文报》上得以刊登。
学生的变化,教师的发展是对教育科研形象生动的写照,而正是这些最基础的发展彰显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无限生命力。
谢谢大家。
第二篇:民营经济变革与持续发展论坛
“民营经济变革与可持续发展”沙龙
暨民企发展双月座谈会
邀请函
:
【背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正转向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之路,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十二五”规划起步开局良好,是2011年的基本政策路线。
民营企业如何准确把握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在转变发展方式条件下,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博弈?如何在绿色低碳经济引起新一轮技术革新来临时,把握新的增长机遇?如何扩大就业、保障民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何面对房市、股市、汇市在过去一年带来的复杂局面?企业家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承担何种角色等等一系列关系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问题,都亟待得到解答。
由人民政协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 “民营经济变革与可持续发展”沙龙暨民企发展双月座谈会将于6月15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本次座谈会的会议主旨即透过政府官员、宏观经济领域专家、金融业专家,剖析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揭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政府官员对政策的深入解析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展示,抓住关键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抓住发展契机,迎接企业发展的新高潮。
【会议主旨】
(一)透过政府官员、宏观经济领域专家、金融业专家,剖析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揭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企业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通过政府官员对政策的深入解析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展示,抓住关键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抓住发展契机,迎接企业发展的新高潮。
【演讲参考议题】
1、民营经济生长的制度环境
2、低碳经济下的民企机遇
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4、小微民企融资难的顶层设计
5、我们如何看待职业经理人
6、走出去过程中民企与国企的竞合
7、重塑民企形象之企业社会责任
8、民企走出去机遇和风险的控制 【举办时间】
2011年6月15日(星期五)
【举办地点】 全国政协礼堂•东南厅
【主持人】
刘未鸣——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会议方式】
专题化、小型化、系列化。
采取互动式方法,即主题发言与讨论相结合,专家发言与企业代表提问相结合的形式。
诚邀您的参与!
人民政协报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2011年5月
会议议程
13:00 – 13:55 参会嘉宾签到
14:00 – 14:10 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并介绍嘉宾 主持人:刘未鸣 ——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致 辞:刘红路 ——全国工商联联络部部长 14:10– 15:40 第一单元 – 解读“十二五”规划
——在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2011年中国经济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开启“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更为清晰的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产业路线图,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及由此带来的发展变化与机遇,都是摆在企业面前需要认真解读和领会的课题。演讲嘉宾:(每人约30分钟)
黄孟复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胡德平——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辜胜阻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 陈全生 ——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 刘迎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15:40 –15:50 茶歇
15:50 –17:50 第二单元 – 企业转型与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国经济发展导向,从2010年提出距今已有一年时间,而今年两会正式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将其列为了发展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已然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必选之路。过去一年时间,从转型的实践之路中我们可以有哪些经验可以交流,哪些心得可以分享,学者与企业家之间的对话尤为重要。演讲嘉宾:(每人约20分钟)
傅 军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新华联董事局主席 左宗申 ——全国政协委员
蔡继明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参会代表——在全国范围内邀请2-3名有较高社会声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作为代表
17:50 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 18:00 晚宴(全国政协文化餐厅)
宣传回报
协办单位回报:
1、领导接见、合影留念;
2、嘉宾发言10-20分钟;
3、背景版展示;
4、在《人民政协报》出版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刊中给予一个彩色版面的企业形象展示。
5、《人民政协报》将主要赞助企业作为我报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察点,常年进行跟踪报道,给予新闻报道方面的全力支持。费用:30万元。
联系人:胡钰佳 电话:010-88146989 手机:*** 传真:010-881469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路69号人民政协报社 邮编:100142
户名:人民政协报社 开户行:北京银行金融街支行 账号:***09027304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变革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变革
拔山初级中学——彭桢超
【摘要】:信息技术是作为中小学新兴的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代了课堂上教师繁琐的课堂分析,减少了一问一笔式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结合,形成心理最佳状态,提高对教学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合理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合作、探究、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是一门主要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虽然信息技术课并不等同于计算机课,但计算机中的那些概念、专有名词和操作方法却是我们必须准确掌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犯下科学性的错误。信息技术将是人们今后获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相互交往的主要途径。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迅速改变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就全国而言,各行业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生产和信息处理、网上交易等。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
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总是被假定为知识渊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锅端”;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他们往往被比做海绵、白纸,或者他们的头脑被假定为空空的容器。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这种传统的线性封闭式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一种知识的继承性,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共性化的人格,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盛水容器,他们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操作能力的建构更需要时间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集中讲解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来说,一节课40分钟,教师集中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也就是要“精讲多练”,要讲得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个别指导。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 教学难点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凭着真切的形象去感受、体验比较抽象的事物,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容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类似物理上的“聚焦效应”。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媒体技术的简单使用与组合,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技术融合到教材、备课、课堂各环节中,以及对学生评价一系列环节中。
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改掉过去“死读书”的状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是精神、智慧、毅力与创建性的综合体,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须具备应对高科技发展的高能力、高综合素质、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前景十分宽阔,也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切入口和突破口。而且也是转变老师教育观念,加快师资知识更新,强化师资业务培训,使我们的老师们适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发展,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我们既要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有趣,有吸引力。这需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有用的素材,在工作中做一个
细心人,将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践出真知的信念,以此作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源泉。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其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就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代了课堂 上教师繁琐的课堂分析,减少了一问一笔式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学生学习起来快速易懂。
第四篇: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变革与发展
江宁学校 王秀玲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如何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的大背景下,遵照中共中央《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认真探讨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在探索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变革与发展的同时,通过制订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与内容、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培训、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情操陶冶等有效手段,积极开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体验、认同、感悟传统美德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将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较好地达成课题实验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昌盛、人才济济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传统美德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德,如敬业乐群、造福社会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等等。自古以来,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深刻地熔铸在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华,它塑造了中国人谦让、宽厚、稳健、含蓄、克己、耐劳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然而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在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里,虽有不少糟粕,但不可否认也有很多精华。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然而在经久不衰的反封建浪潮中,传统文化中越来越多的成分被当作“糟粕”横遭批判,尤其在十年**期间,传统美德更是被打倒在地,批驳得体无完肤,以至于被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封建糟粕。
近百年来,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进入21世纪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了“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阴谋,更需要我们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把弘扬传统美德和传承民族精神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有效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指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贯彻实施好这两个《纲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对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几年十几年后,他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承担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强有力的育人功能。为了体现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新特点,满足家长的自身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校在扎扎实实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环境科学进家庭”、“创新教育进家庭”等系列教育后,选择与认定了以《家庭传统美德与学习型家庭的营建》作为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学校、社区推进学习型家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全面开展“传统美德进家庭”的系列教育。
通过民族精神的传承,通过以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教育活动,我们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弘扬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宽容大度、谦虚谨慎、友爱同学、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良好的社会公德,体会到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课题研究的做法与成效
1、制订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为家长提供帮助。提高家长思想道德、教子育儿水平,帮助家长克服“重教轻养、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错误倾向,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2)提高学校的家教文化含量。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管理者的理论水平,提高服务意识、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家庭教育
指导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质量都有新的提高。
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按照“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宽容大度、谦虚谨慎、团结友爱”等“家庭美德”要求,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与年龄特点,我们分别制定了各年段的教育内容。如小学低年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指导孩子学会关心、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小学中高年级:让孩子懂得合理消费、学会审美、重视家风的熏陶;初中年级:开展道德法制教育、让孩子迈好青春第一步、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等等。教育既有侧重点,又有层次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力求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实际与需求。
2、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培训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抓好教职员工的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实施“传统美德进家庭”的关键。
(1)率先垂范
我们利用班主任例会及全校的政治、业务学习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培训,把为家长服务、提高家长素质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学校特邀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专家来校作关于“教师心态与学生健康”等知识讲座。因为教师的心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体现着教育的力量,教师的积极情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为了加强家庭伦理道德修养,净化社会风气,美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应当修身律己,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并饯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师表风范。我们注重师德形象,为人师表,在全体教职工中培养和树立了一大批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型,通过教师的高尚美德影响全校学生。
(2)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了现状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教育现状;运用行为矫正法:通过学校习以成俗的跟踪教育,进行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正强化;重视经验总结法:认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开展经验交流,推进课题实施。
其中我们积极进行了以跟踪教育为重点的个别教育方式的实践研究十分有效。老师们十分重视对学生行为现状的调查,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状况的基础上,认真制订跟踪教育计划,进行有计划的连续性的跟踪观察。老师们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思想活动及发展趋势,把教育工作做在问题将要发生之前,起到了防微杜渐的作用。
3、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我们把家庭美德教育引入家长学校讲课内容。根据家长实际,进行分层次、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我们分年级进行了家长调查问卷,对各家庭结构、家长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基本情况,对家庭藏书、报刊、电脑、书桌书房等学习硬件,对家庭共同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双休日的安排等学习软件,以及亲子交流话题、沟通时间、沟通方式、沟通困难、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均作了全面调查,还了解了家长对家庭精神生活的自我评价与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建议,倾听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即时需求,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指导活动。
(1)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开展家庭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要养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达成家庭教育的目标,有赖于各种亲子活动的经常开展。结合02、03年暑假上海市家庭亲子共同学习节学习型家庭系列活动方案,我们组织家长开展双向互动、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积极参与“读、谈、画、唱、说”等系列竞赛,通过绘画、文字、英语情景对话„„进行亲子之间的心声传递,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同时联系家庭教育实际,增强家庭美德教育的实践体验。学生创作的《诚实守信》等四幅漫画入选区编辑出版的《德趣画选》,由此改编的亲子共演的短剧参加区家庭教育现场会展示演出,获得好评。今年暑假,我校和长寿路街道联手开展了一次“长寿社区暑期家教超市”,开展亲子游戏、亲子读书会、文艺沙龙等各类活动,供家长各取所需,自主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家长们接受了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并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辐射到周边地区和学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家教咨询
学校开设“校长信箱”、“校长热线”、“心理热线”,尽学校所能,为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除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和烦恼。我们经常聘请曹志方等有名教授坐堂,开设“专家门诊”,为家长开出对症下药的“教育处方”。我们还应家长需求,开展了多次大型家庭教育咨询活动,邀请许多专家同时坐堂设摊咨询,解决更多家长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同时我们充分发挥那些教子有方的家长的示范作用,经常邀请一些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卓有成效的家长现身说法,传经送宝。这样的交流更切合家长实际,容易引起家长共鸣,深受家长欢迎。
(3)家教沙龙
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家教沙龙”是充分体现家长主体作用的指导形式。我们利用学校传统的“家教沙龙”模式,抓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家风的熏陶”、“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等热点话题,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讨活动。家长们畅所欲言,挖掘提炼了各自在家庭传统美德方面的有效经验与做法,在总结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同时我们创建了家庭互动小组,由家长携家庭自由组合,优秀家庭带动薄弱家庭,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家庭联谊和实践活动,起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作用。
(4)网上家教
运用学校较为完善的校园信息环境,我们几年前就开设了“江宁网上家长学校”,效果很好。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发适合家庭教育指导的音响制品和多媒体软件,并设置“专家论坛”、“网海了望”、“家教沙龙”、“优秀个案”等网页,开设了“王老师信箱”,扩大网上家教信息功能,拓宽家校联系的渠道。我们多次利用校园网络召开网上家长会,和与会家长就学校的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主题进行网上交流与磋商。“网上家长学校”通过网络家庭教育的宣传、咨询、交流活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经验与方法,进一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5)个案培育
我们曾组织“长寿杯”家庭美德征文比赛,以家庭伦理道德、家庭美德为主线,着重反映“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教育内容。家长们踊跃投稿,以小见大、以微见著,语言生动、真实感人,反映了许多真人真事。
在最近街道组织的学习型家庭评选和优秀学习型家庭个案征集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家庭教育潜力,培养好学习的家庭、成长的家庭、温馨的家庭、幸福的家庭、现代的家庭等优秀家庭教育个案,让家长们通过浅显的理论、切身的体会、生动的实例、活泼的形式,写出在“传统美德进家庭”活动中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典型的情景故事,反映家长们终身学习的理念、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分享等学习型家庭的基本要素,体现亲子之间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新观念。家庭教育的个案培养帮助家长跳出了学外语、学电脑、学琴棋书画等狭隘的学习天地,从孩子学做人、孕育道德情操上广泛拓展,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家庭的质量。
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模式、多渠道双向互动的家庭教育指导,既重视面上的共性化指导,传播家教新观念,普及家教新知识,增强家长的教子责任感,又积极开展别开生面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家长在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师、家长和谐默契的教育伙伴关系。
4、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情操陶冶
(1)强化学习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中,我校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运用《道德教育》系列读本与《东方小故事》等音响资料,将家庭美德教育引入思品课、晨会、班队会教学。我们充分运用《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团结友爱是快乐之源》、《“慎独”使人高尚》、《宽容使人受益》等优秀教材,使传统美德成为贯穿学生一生的品德。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蕴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蕴含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中,蕴含在中华儿女五千年奋斗创造的足迹中,蕴含在中华儿女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2)体验感悟
除了学习认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在体验感悟。我们发动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逐项进行细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如“诚实守信”:做到忠诚老实不说谎,敢于对老师、家长暴露自己的缺点,敢讲心里话;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老师在与不在同样遵守纪律,有人在、无人在同样严格要求自己;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借别人东西要按时归还。如“尊老爱幼”:对父母有礼貌,在父母面前不说谎,听从父母劝告;理解、体贴、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为难父母,不让父母操心;像孝敬父母那样孝敬爷爷、奶奶、外祖父母;帮助爱护比自己年幼的孩子。又如“宽容”:将心比心,充分体谅、理解别人;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敞开胸怀,容纳别人的缺点过失等等。领悟细化的过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认同、感悟。
我们还要求每个学生重点领会其中
一、两个在自己身上最为薄弱的中华传统美德,对照学习,找到差距,制订措施,逐步将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3)勇于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施家庭美德教育的主阵地,以学生为本,重在实践。我们创建了各种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使学生的心灵在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陶冶净化,思想境界和道德人格不断得到提升和升华。我们曾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投入“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主题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理导行,注重训练,深化道德实践,养成道德好习惯。学校还发动每班学生与本区启星学校的一名弱智儿童帮困结对,定期捐款捐物,建立了“爱心基地”。通过一系列“爱心”活动,让具有强盛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中小学生身上发扬光大,教他们学会付出真情,关心周围所需要关心的人;献出爱心,帮助周围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课题实施,有力促进了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进一步形成,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学校多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示范性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全国雏鹰大队等荣誉称号。
三、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1)父母必须言传身教
融洽的亲情关系和积极上进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传统美德的培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构成了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家长必须从自身素质着手,注意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环境,重视家庭风气和文化生活环境建设,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优化自身的道德人格形象。如今的孩子知识面十分宽泛,他们可以从社会各种通道上接受信息,而家长往往忙于工作与家务,知识面相对显得狭窄。目前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已在无形拔高,他们在对父母的评价中已经十分在乎父母的谈吐、言行、思维,因此做个好家长是每个父母一生的功课。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方法,父母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启蒙,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建构起有利于孩子道德人格养成的家庭美德环境,通过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的弘扬,培养孩子的真善美,寓人格铸造于个性美的活动之中。
(2)科学扬弃兼收并蓄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的文化。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我们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已经走出了曾经困扰过我们的误区,但是我们的认识并不是很清醒,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儒家文化,对于传统文化需要“破”与“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握好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
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一切外来文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关于道德修养、健全道德人格的教育,虽然西方家庭的礼仪文化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但他们中能体现个体性、竞争性、外向性的因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应进行科学的扬弃,兼收并蓄,以开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它民族的长处,把优秀的中华统美德与西方的理性、逻辑性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求知上进、不断进取的品质。
(3)全员参与形成网络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协作、综合管理,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我们在有组织、有基地、有措施、求实效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参与。只有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发挥“三结合”的巨大合力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育人功能。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传统美德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为了让中华传统美德走进千家万户,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形成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家庭氛围,为了把未成年学生培养成举止文明、谈吐高雅、心理健康、情操高尚、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承载作用,继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第五篇:中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变革中创新
pood
中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变革中创新
温泽宇 徐 状 甄志勇(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中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变革中创新,就是要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增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很快,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改革创新的研究,正是有助于把这个牌洗的彻底,使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发挥科技期刊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为社会带来的财富,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科技期刊的评价,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效益衡量,也不能仅仅用发行量或者自身的经济收益来衡量。应作为公益性事业去管理。使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变革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变革;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
1.引 言
建国以来,中国科技期刊得到发展和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由于传媒市场巨大的变化,给中国科技期刊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计算机和网络使中国科技期刊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市场。广大读者接受中国科技期刊传媒的习惯也从印刷版到电子版,如今,中国科技期刊传媒市场的结构与规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利用网络的新媒体、新技术、新产品和科技期刊接受市场和受众的选择。有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30岁左右的人士已不钟情印刷版的报纸杂志,大部分的人士已经移情网络。有些年轻人上网娱乐费占到年收入的1/15。未来中国的网民数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突破了4亿大关,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在4.2亿的网民数量中,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半年增长7.7%。而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学历结构则呈低端化变动趋势[1]。显然,印刷版的科技期刊也受到网络的强大冲击。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的平台,通过科技期刊来传递和交流科研信息,建设科研队伍,引导科研方向,是发展科研事业,建设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科技期刊通过对现代学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讨论和引进,以及科学实验告,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选题和研究内容不断充实、更新,促进新兴学科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挥了独特的功能。显然,科技期刊对于科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2]。与此同时,学术腐败、科技浮躁致使科技期刊的同质化、自觉的抄袭、研究内容与市场要求脱节,只求经济效益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着科技期刊的成长与发展。这种状态是科技期刊面临的最大问题。从这一问题出发,研究和探讨科技期刊的创新,对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为了实现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最是走科技创新之路,这就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要以科技创新为方向,多出成果,多出论文,尤其是高质量的论文,论文的水平要达到世界著名三大检索的水平。论文的学术水平是科技期刊的质量保证,是科技期刊的命脉。在目前期刊林立,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4]。提高中国科技期
pood 刊的学术影响力,这一点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是不容置疑的。它的论文质量反映出中国科技能力和科研的学术水平。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指标依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指标,例如: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平均引文率、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这些指标的优劣,主要决定学报刊载论文的质量,显然论文的质量决定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因此,拥有丰富的高质量论文,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增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需,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2.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很快,从1988年的3052种科技期刊,在2006年已发展到4875种。其数量对比图见图1。论文产生数量成倍增长,2006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的论文共171878篇,而199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仅35311篇[5];其数量对比图见图2。
1988年2006年1997年2006年图1.1988年和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对比图
图2.我国科技人员在三大检索发表论文对比图
学术期刊在科学技术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源于国家的各项相关政策,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目前科技期刊的状况正如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书记所说:中国科技期刊业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从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根本转变,科技期刊结构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很明显,英文学术期刊和检索类期刊仍然偏少[6]。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一方面是期刊的数量和论文的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我国许多优秀的论文却发表在非中国期刊上,而不是发表在中国期刊上,SCI 2006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对比图见图3; 2006年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对比图见图4。这对科技期刊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为什么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发表在非中国期刊,却没有发表在中国期刊上?这显然是不是我国没有优秀的论文,是我国没有优秀的期刊。
pood
中国期刊 非中国期刊中国期刊 非中国期刊图3.2006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对比图
图4.2006年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对比图
这也说明,中国科技期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科技期刊还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那么,在科技期刊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国家公共政策如何再次发挥作用,调整政策,使科技期刊不仅是数量增长,而且提升期刊的影响力[7]。近一时期,中国科技期刊市场上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争夺优秀的论文,一种是争夺大量的作者,前者是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后者是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的经济效益。中国的科技期刊市场,无论是成为作者的市场,还是成为科技期刊的市场,做为科技期刊都应该把论文的质量看作科技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如果科技期刊之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办刊,这种科技期刊一定是短命的。没有任何作者会认同一种粗制滥造的科技期刊。科技期刊要承担社会责任。历史证明科技期刊在世界各国的技术情报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中,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技术的研究成果多,而原创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想方设法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产生。同时,要从科技政策上鼓励我国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优先给我国的学术期刊投稿,激励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我国首先发表[8]。科技期刊就是要给作者提供这样的平台,使作者的成果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
3.中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业的要在变革中创新
自科技期刊问世以来,科技期刊的性质与定位都有着明确的规定。科技期刊是报道科学研究为主的刊物,是报道我国科学工作者成果的媒体,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因此,对一些科技期刊今后的发展,要面对期刊的市场化、网络化,需要相当漫长的路,就全国的科技期刊,由于科技浮躁,学术腐败问题的存在,有许多论文存在着内容雷同,水平低下、重复的现象,致使部分科技期刊还不能坦然面对市场。因此,科技期刊如果完全进入产业化的进程,前面的路是不平坦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方向,必须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9]。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十几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得到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差距和不足。2010年我国明确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形势非常紧迫,如何使中国科技期刊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是摆在中国科技期刊工作者当前的任务。我们要努力探讨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在改革中的创新的研究。旨在通过深化中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使中国科技期刊发挥科技信息交流的传播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应属公益性出版单位,它的办刊方向,不应以赢利为目的,而应以提高办刊质量和提高学术的影响力为宗旨。把握科技期刊发展和创新的机遇,深入探讨科技期刊自身的优势,提高科技期刊国内和国际的学术影响力,使科技期刊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使一部
pood 分优秀的科技期刊率先进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知名期刊队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高科技时代发展对科技期刊要求的趋势。如果科技期刊不抓住机会,开创科技期刊的创新之路,科技期刊就不能展现其良好的发展。我们要确信,只有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者走创新之路,不同层次的科技期刊也都会在创新中有得到发展和提高。从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有关部门进一步着手研究文化体制的改革方案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从已经实施的期刊改革措施看,这次政府对期刊界改革,是通过重构出版的新格局,把出版行业引入市场经济轨道,增强活力,提高效率,释放生产力;改革的内核是经济结构的重建,实质上,就是把既有的各种出版实体放进全世界共同认可的“经济游戏”圈里去,重新洗牌。因此,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改革创新的研究,正是有助于把这个牌洗的彻底,使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科技期刊将被推向市场经济大潮中。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改革和运营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且收到了可喜的成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科技期刊改革的方法和道路,并且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10-12]。
3.1改革中的科技期刊需要政策支持
2002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试点工作。2005年年初,整个新闻出版改革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开。2005年的体制改革重点在地方新闻出版单位。中央各个部委、各个部门也要进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计划在3~5年内完成全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工作。这次改革,中央对新闻出版单位的性质界定为:非经营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非经营性机构主要指的是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人民出版社(或者是无赢利能力的政策性出版社)。这一部分按公益性事业管理,主要任务是为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而不是参与市场经营。除了党报、党刊、人民出版社以外的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图书出版社,基本上都要分期分批转制为企业,成为经营性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内部管理体制、领导机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造,把它改造成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的主体[13]。
科技期刊是是通过知识的传播、交流、使用、提高来显示其潜在的经济价值的,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是不具备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潜在的使用价值是间接的,主要体现在其产品的原创性和科学性上,科技期刊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才是它的本质价值,它可以为社会带来的财富不是科技期刊的收益,例如,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等可以比较的,它的社会收益是高层次的精神产品,它可以通过科技期刊的平台,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这种对社会科技方面的推动作用可以改变世界,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科技期刊的评价,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效益衡量,也不能仅仅用发行量或者自身的经济收益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在创办科技期刊时的主要目的都是从获取社会效益着眼的,这是由科技期刊的自身属性所决定,因此,对科技期刊不能片面地用经济运作的模式去管理,而应作为公益性事业去管理[14]。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在变革中的政策支持,不能简单地放手让科技期刊不受限制的走向市场。科技期刊的改革要以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为改革的中心,尤其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3.2 尽快建立科技期刊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
改革开放33年来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人类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科技信息的传播。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刊载着科
pood 技工作者勤奋努力的硕果,展现的是我国科学研究的精华。科技期刊也借市场改革的东风,发展壮大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度,有一部份科技期刊在质量上和学术影响力度上都有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只是从经济效益入手,并没有作到质量的提高。
近些年来,之所以一些科技期刊可以以经济效益为主办刊,是由于职能部门的管理缺失,也是目前还没有对科技期刊的管理措施。致使有些科技期刊在办刊资金短缺的状态下无奈的选择。由于缺乏科技期刊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使管理部门难以对科技论文的质量和效益做出正确的评估,只能让科技期刊自寻出路。使一些人以刊物的质量来衡量论文的质量;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评估科研业绩。这是把衡量标准的方向选错,致使许多单位和评价组织对科技人员的管理错位,导致学术浮躁的产生。其主要就是过分强调量化管理,简单的量化对科研能力的考评,无形的推动了学术论文的“大跃进”,助长了科技期刊无序的数量膨胀,其后果不只是影响了科技期刊的质量,重要的是浪费了科技期刊的资源,浪费了社会财富和人力。
3.3提高科技期刊编辑队伍自身的能力
早在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就指出:“出版部门知识分子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标准应和科研、工程技术、教育、新闻等部门相同。”由于期刊编辑部大都隶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其地位的高低受其制约很大。事实上,身居二线的编辑部,很多方面都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编辑的权利和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政治、经济待遇得不到提高。此外,由于编辑“为人作嫁衣裳”的特性,使得编辑容易丧失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教师、研究人员相比,编辑更易给人碌碌无为的印象。对此,许多人都另谋高就,造成了编辑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15]。
四、结语
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增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需,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和提高的目的。对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改革创新的研究,正是有助于把期刊改革这个牌洗的彻底,使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意味着,科技期刊将被推向市场经济大潮中。科技期刊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才是它的本质价值,它可以为社会带来的财富不是科技期刊的收益,这种对社会科技方面的推动作用可以改变世界,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科技期刊的评价,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效益衡量,也不能仅仅用发行量或者自身的经济收益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在创办科技期刊时的主要目的都是从获取社会效益着眼的,这是由科技期刊的自身属性所决定,因此,对科技期刊不能片面地用经济运作的模式去管理,而应作为公益性事业去管理。才能使科技期刊得到质量和学术上的发展,使中国的科技期刊进入到世界的科技期刊队伍中。
参考文献:
[1]解放网-新闻晚报 | 2010-07-16 16:25:23
[2]闰玉玺.高校学报与科研工作的互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9-91.[3]张正柱.浅议科技期刊的创新之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29-32.[4]彭波,谢二娟,黎文.提高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途径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5-116,125.[5]2006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2008,5:2,9.[6]冯长根.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的报告.杂志工作通讯,2008,10:8.[7]武小琳,黄普文.公共政策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213-214.pood [8]李勤.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J].今传媒,2007,9:52-53 [9]刘洪.产业化.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考[J].今传媒,2010(5):46-48.[10]李若溪,颜帅,赵大良,等.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若干研究方向刍议[J].编辑学报,2010,22(2):161-164.[11]王亨君,黄振群,杜智涛.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2):176-177.[12]张建军,刘胜博,任延刚,等.科技期刊集团化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2):113-115.[13]赵文义;王磊;杨琦.学术期刊的公共政策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8,(11): [14]朱晓东,宋培元.关于我国科技期刊管理政策创新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6,18(2):83-86.[15]田静.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建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2):208-210.[基金项目]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基金会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基金会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出版理论研究会课题.[作者简介] 温泽宇(1981--)男,硕士,编辑,工作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编辑工作部,E-mail:xb-hust@163.com。徐状(1980--)男,硕士,编辑,工作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编辑工作部。甄志勇(1980年--)男,博士研究生,讲师,工作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