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 没有民族教育的发展就不能说我国实现了教育公平。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 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大大缩小了少数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模式,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还需要坚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关键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当今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共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中国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是有限的,教育日益发达完善的中国教育平台,面对多民族教育的尽快发展,没有了少数民族自身教育的发展,全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提高人民素质, 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一、提高民族地区教育之必要
(一)中国的民族特点鲜明,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有12.4 亿多人,其中55个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夷夏观”,还是资产阶级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都解决不了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的民族问题列入宪法,使民族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其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发展民族教育,从民族自身强大、健壮起来,同其他民族站在同一起点,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二)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有自己的优势,但不足更是毋庸置疑,像甘南藏族自治州,大部分以藏族为主,这里的少数民族有游牧民、半农半牧,少部分人居住在城市接受着先进的教育,而大多数人以继承父辈们的工作为主,虽然国家的“普九”政策全面落实,但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改观,他们仍然想着读书只是为了多识几个字,而没有把受教育作为自己人身品格修养的依据,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希望而思索人生的学习者,这就促使我们必须通过教育,让教育来作为辅助,使他们为民族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三)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国家在“普九”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地为农村地区和少数
民族进行优待政策,这就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有了被人呵护的意识,大部分民族地区的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发奋努力,但也有一部分借着国家的“光”,不思进取。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从教育着手,从自身强大起来,从意识上坚强起来。与各民族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①
二、民族发展存在着的差距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一发展过程很不平衡,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发展上存在着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将长期存在。
(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尚未摆脱贫困,从本世纪初以来的统计数据看,民族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4到5个百分点。
(三)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教育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投入依然不足,办学条件差,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到2007年,全国未实现“普九”的县约有40个,基本上都在民族地区,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民族地区也是发展滞后,各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知名大学生,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也存在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信息滞后等问题。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四)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但相对于东部地区,增速偏慢,而财政支出不断加大,故地方财政自给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财力困难,难以支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财政支持经济建设、调控经济运行的力度不足。
三、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为:
(一)建立起了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据统计,本世纪初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了学校84000余所,其中全国共有独有设置的民族学院(大学)13 所民族小学20000多所,民族职业中学100多所。
(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少数民族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民族高等学校具备了以本科为主,兼有干部培训、预科,招收留学生、研究生的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能力。
(三)民族语文教育和双语教学有了积极的进展。目前全国有13各省自治区的1万余所学校使用多种民族语言或双语授课,在校生达到600多万人,有10个省自治区建立了相应的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出版机构,每年编译出版中小学各科教材近3500种,总印数达1亿多册。②
(四)提倡少数民族妇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妇女得到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发展教育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使得妇女能够更好地扮
演好母亲的角色,并乐意在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方面花费较多的力量;在男女平等也有很大帮助,对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进行根本上的清除。
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和其他原因,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经济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需求日益上涨的愿望难以实现
经济的滞后与贫困,必然导致了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又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必然导致教育投资和人才出路的困境。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属“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其它原因,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在现代化建设上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和粗放式的“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日益上涨,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但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内地和全国相比仍然偏低。不少农牧民的孩子因家庭无力支付书学费而辍学、失学,这必然对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改善民族地区的整体环境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③
(二)教育投入不足,影响教育发展的需求
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是困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要改变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大教育投入是最主要的途径。虽然“九五”期间针对民族地区《行动计划》的实施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但因为教育经费历史欠账太多, 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太低, 且教育经费的增长主要用于教师工资和政策性补贴,而民族教育规模却十分巨大。民族地区属于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绝大部分县财政赤字,人口总体收入不高,许多地方还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这又制约着藏区对民族教育的投入。由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办学经费不足,配套资金欠缺,导致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校舍简陋,学校危房面积大,教师学生住宿条件差等基本问题、困难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这些都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教育工作者积极性的发挥。④
(三)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体制转换的发展
民族教育落后,除了经济困难等客观因素,还存在农牧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当前市场经济下体制转换的认识不够产生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目前,民族地区教育产业化尚不具备条件,教育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也相对不高,加上当前大中专学校并轨招生,学生自费读书,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就业门路严重缺乏等现实问题,造成部分农牧民一时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教育面临急剧滑坡,中小学学生入学率,尤其是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依然较低。一些
地方出现了学生“不愿读书”,“无钱读书”,“读不完书”的情况。
(四)教师队伍,量少、质差、结构不合理
从数量上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依然还远远不能适应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民族地区“普九”的需要。从质量上看,问题更是非常之多。代课教师量大质低,并且教师学科不配套,素质教育得不到有效进行。代课教师大都未经过专业训练,自身学历不高,文化素质教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以及音、体、美、计算机老师等严重不足,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教学。教师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都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尤其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大多数教师在知识的广度、深度上还仅限于自己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还是经验主义。
(五)教育整体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思想的影响, 民族地区的教育重点一直在基础教育上,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尚存在着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单一结构,未能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另外,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教育只是照搬内地教育模式,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忽视了民族教育的民族性,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导致教育结构、人才模式和质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
五、改善民族教育之对策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各级政府领导要给予充分的思想重视,加快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是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大事,各级政府要把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纳入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划中,时刻不忘抓民族教育,同时还要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周期性比较长的事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周期性更长,更要花大力气去发展,当地领导干部必须改变原有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从长计议,把教育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民族群众做好宣传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科教”对“兴农”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二)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班质
发展教育最终要靠教师,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键。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现状来看, 一是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比例较大,且这部分教师年龄偏大, 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相对减退。二是教师学历层次相
对较低。三是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还相对较弱, 教师教学的“ 土方法” 还普遍存在。因此, 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就必须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立教师定期学习制度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 积极开展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监督和评议活动, 坚持从严治校, 从严治师。二是全面推进教师资格制度。首先控制总量, 调整结构, 按照新的编制标准, 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控制中小学教职工总量,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其次对现有教师资格进行重新认定, 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入口关。三是深化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主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行“三制” 改革, 即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积极推行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强化职责, 以岗定薪, 按劳取酬”,真正体现能者多劳,优劳优酬。四是拓宽师资培养途径, 大力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狠抓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着力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⑤运用水平不高和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
(三)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必须着力抓好四大调整。一是抓好小学布局调整。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 重点调整村小和教学点。提倡联村合并办学, 乡(镇)中心小学所在村一律不办村小, 实行与中心小学联办。少数地理环境复杂、居住分散的地方可实行隔年招生或办复式班, 适当保留教育延伸点。二是抓好初中布局调整。初中布局调整主要保持现有规模, 注重内涵发展, 采取扩容增效的方法, 扩大初中招生规模, 确保初中学位,平稳渡过初中入学高峰期。三是抓好普高布局调整。重点要加快高中建设步伐, 扩大“普高”规模, 打破初中发展的“瓶颈”制约, 实现高初中分离, 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高中布点,确保高中教育适度发展,为将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前期准备。四是抓好教育结构调整。要大力巩固“ 普九” 成果, 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确保“两个平衡”, 即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学生比例平衡, 职中与普高学生比例平衡。要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 融职成教育及各类培训为一体, 着力筹建职教中心, 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
(四)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抢占教育“制高点”,构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平台”,既能克服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 又能克服教师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 通过网上学习, 获取信息,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的教育信息。首先, 要以项目引进为重点, 建好一批“示范
校”和“实验校”。积极创造条件, 加快计算机普通步伐, 启动“校校通”工程, 逐步在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开设信息课程,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 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次, 要构建完整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按照“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市场动作”的指导思想,加快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建设,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 使信息技术课与英语课相互补充,为缩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为培养现代化急需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要强化管理,提高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要做到“ 三进” 和“ 四个百分之百”, 即现代教育技术进计划、进教案、进课堂和电教器材、实验仪器使用率达百分之百, 分组实验开出率达百分之百, 演示实验开出率达百分之百, 装备电脑的学校, 百分之百的教师要学会使用电脑。
(五)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和资金到位
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自身原因,短期内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况且经济与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要想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最根本也最直接的措施是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普九”的进程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使广大学生有充足的书本、宽敞明亮的教室,进一步向现代化的教育进程迈进;通过加大投入,保证、提高教师的工资,才能使教师“留守阵地”,无“后顾之忧”;也只有加大投入,切实落实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政策,切实做到免除特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各项费用,建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和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才能使广大失、辍学学生回归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真正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
总之,我国还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力度,促进全国56各民族共同和谐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建设。①
② 东智才让.浅议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1)王嘉毅,祁进玉.教育公平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施倾斜政策,促进少数民刘艳,王德清.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四川省少曹萍, 梁积江.试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吴志琳.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J].硅谷, 2008,(20)族教育快速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③数民族地区为个案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④究, 2009,(04)⑤
第二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
姓名:林峰青学号:200814014157
科目:民族学通论教师:袁瑛
【摘要】: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断发展西南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关键词】:西南 少数民族 教育 发展对策
民族教育发展对西南少数民族和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血”能力,带动和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西南民族教育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以及和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显得极其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教育发展薄弱
(1)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辍学率、复读率、留级率高,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低的现象。所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少数民族地区。
(2)基础教育设施十分落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中小学校舍破烂不堪,缺乏课桌椅、教科书、教学仪器的现象相当普遍,更谈不上拥有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3)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师资的整体情况是,数量不足,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不少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还比较落后,现代的教育观、人
【1】 才观、价值观仍未确立。
2.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民族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一是民族地区大中专毕业生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就业更加难。二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弱,校企关系难以密切。三是民族地区高校专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3.西部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紧张仍是困扰民族教育的一大瓶颈
在西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紧张,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表现为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十分落后,教师待遇低下,教师队伍素质难以进一步提高,教师数量不足等。
4.民族教育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坚持及深化
民族教育办学主体单一,管理体制不顺,投资体制单一,办学效益不高,是民族教育体制问题的主要体现。
5.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对民族教育的制约
长期以来,在一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盛行许多对发展民族教育不利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的开放意识淡薄,创新意识、科学观念和进取精神缺乏。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
1.由国家直接管理西南民族地区教育
一是在领导体制上,由国务院科教兴国领导小组设立发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领导小组,统筹西南各省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国家教育部应设立具体的执行机构,专门负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实行和协调工作。二是国家统一将教育经费拨付给少数民族的各个地区。这样可以将长期为解决的拖欠教师工资、教学设备短缺等问题一并解决。“美国进行西部开发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教育现行’,为了开发西部,政府在西部投资成【2】立了100多所公立大学”。这个经验值得借鉴。由国务院直接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加大中央
财政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利于直接专项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基础问题。三是师资由国家统一调配。实行由国家统一考录教师,全面考核应聘者的学科水平和思想素质等,再将合格人员利用就近配置原则派往西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
2.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应重视市场要求。首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需求在水平、层次、范围等方面和在办学结构上更具多元模式,以形成初中教育为主要形式,小学教育、高中教育、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及初等教育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相结合的复合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强调实用性、技术性。在空间结构上,力求点面结合,保证至少每个民族县有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其次,必须推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重心下移,使毕业生定位。有些学校重心应下移到社区,是大部分毕业生从“高级专门人才”的光环中跳出来。变成求真务实的、只是素养高和技术能力强的普通劳动者。再次,要把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高等教育应有的内容之一。要以质量来提高就业竞争力,要提高暂时待业的承受能力。
3.积极实施农民教育工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缺少文化而导致贫穷的问题越发突出。农业职业转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必然要求。必须认真地不上历史上教育发展长期滞后的欠账。中央应明确要求西南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承担起农民进大中专院校学习科技和文化知识的任务,要求民族地区地方大中专院校承担农民教育的任务。
4.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抢占教育“制高点”,构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平台”,通过网上学习,获取信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的教育信息。首先,要以项目引进为重点,建好一批“示范校”和“实验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计算机普及步伐,启动“校校通”工程,逐步在各所学校开设信息课程,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次,要构建完整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加快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建设,高度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使信息技术课与英语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缩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培养现代化急需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要强化管理,提高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率。
5.坚持教师要教学与科研并举,下大力度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民族地区确立教师教育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指导思想。树立“没有教育科研就没有创新的教育教学,没有创新的教育教学也就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工程。下决心扭转“重教书、轻科研”,忽视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教育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局面。各级人民政府、学校应给予在教育教学科研中作出突出成绩者较高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给予适当的资助。积极引导教师把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格局。把推进教师科研工作作为民族地区科教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来抓。高度重视培养科研型的、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形成以教育教学科研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和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局面。重视抓好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抓好教育教学科研强校对弱校的辐射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国内外研究合作。逐步完善民族教育理论,努力建立起理论与实践都极具特色的西南民族教育体系。
6.重视强化民族地区教育的服务意识
为教育服务是保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提高教育服务意识,具体包括:一是要从每一个老师到他的课堂,每一个校长到他的教师,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到他们的学校,彼此都要强化教育服务意识,让教育真正感受到温暖。二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自觉地提高为教育事业和学生服务的本领,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三是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自觉地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中华文化、把人类文明、把报效祖国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四是自觉突出教育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民族地区的教育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较,差距和差异都很大,机械地追赶是徒劳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要获得使受教育者有所得,教育事业在全国要有一定的影响,就必须有特色。五是要始终强调政治合格。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意识,不断强化中华民族意识,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能力。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等等,要加强学生的生存、做事、做人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六是加强理想教育。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很远、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很远、没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走得很远。七是教育要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教育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最大的一块,如果其远离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能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教育,其自身的发展是不会真正提高的,也得不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受冷落、被改革是必然的结果。
三、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际是与中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密不可分。60年民族教育的发展为民族教育将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基础。历史和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教育的发展。民族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在21世纪进步的重要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滕星.王平主编《.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2】 金永军.西部对FDI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观察,2001.【3】 成媛.见俸兰主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uthor: Lin Feng-qingTutor: Yuan Ying
Abstract: Because many ethnic minority areas southwest of remoteness,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economy is lagging behind, and many other reasons, led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education is still quite prominent.Only by solving these problem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oday's society in order to build China into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untry.Keywords: Southwest ;Minority;Education;Strategy
第三篇: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
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
陈国裕,祁若雄
新疆日报20031227第4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问题。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十分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他依据马克思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围绕着为什么要和怎样加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深入进行了思考,有着一系列精辞论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回顾和探讨毛泽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人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加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1954年9月15日,在—届全国人大—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57年2、3月间,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两次重要讲话中,他都提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后,毛泽东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讲:“建没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又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描绘的建设一一个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怎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呢?毛泽东认为,我国的让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我国建设成富裕、文明、繁荣、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汉族人民的努力,仅仅依靠汉族地区的发展,而没有少数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加,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是不可能完或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个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措施就是要紧紧团结少数民族人民,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为此,毛泽东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上述主张进行了一系列阐述。1950年6月6日,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团结少数民族很重要。”1955年3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义上郑重告戒全党“要建设—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很好地处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醒全党,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我们的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并—再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还亲自号召和动员少数民族^民积极行动起来,同汉族人民—道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1955年11月24日,他在写给西藏地方政府负责人**喇嘛的信中指出:“中国是—个大国,但是现在还是不富不强,希望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后,变成—个又富又强的国家。”
毛泽东的以上论述,是强调要从国家的大局、从战略性的高度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和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充分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于把我国建设成的为社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目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结合中国情况,提出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项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为党的民挨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和在我国建立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创造性的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全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倾注了大量心血。1950年9月16日,他批示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区域了自治区问题,牵涉很广,有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康、云南、广西、贵州、海南、湘西等处,有的须成立内蒙古那样的大区域政府,有的须成立包括几个县的小区域政府,有的是一个县或—个区的政府,疆域划分,人员配备,政策指导,问题甚多,须加统筹。”1951年2月1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冶局扩大会议起草的决议强调“认真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推行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是两项中心工作。”1952年8月8日,由毛泽东签发的我国第—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正式颁布。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被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载入。正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1965年底,全国建立起了99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旗)65个,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7个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基本形成了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格局,从而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壮观的一页。
毛泽东关于建立和准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张,把国家的富强昌盛和各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辩证地结合起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对于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寻找—条使少数民族地区能尽快摆脱贫困落后走向富裕的道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心并不断思考的—个问题。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统治和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历史,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制度,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遭受历代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社会发育程度不—样,保留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对此,毛泽东曾说:“少数民族经济特点是什么?比如第五条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有四种,实际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还有别种的所有制。现在是还有原始公社所有制呢?在有些少数民族中恐怕是有的。我国也还有奴隶主所有制,也还有封建所有制。”
毛泽东认为落后的经济社会制度严重束缚着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社会根源。为了解放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使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破旧立新,通过社会改革来废除这些旧的经济社会制度。为此,他曾针对西藏明确指出:“旧制度不要了,舍掉它算了。旧制度不好,对西藏人民不利,—不人兴,二不财旺。
—切革命的根本是政权问题,任何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巩固政权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革命成果和幸福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对政权的支持、拥护和信任,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保卫政权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不能设想经济长期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日益贫困,其政权能维持很久。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这—基本观点的深刻理解,毛泽东不但强调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就怎样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张,即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讲到,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1950年6月,他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王震谈话时明确指出,新疆今后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生产,举办合作社,兴修水利和改善人民生活。1956年2月12日,他在同藏族人士谈话时表示,衡量西藏是否发展了的“标准是提高人民的生活。人民生活提不高,便不能持久。”195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对云南省委报告的批示中更是强调要“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
1962年4、5月间,新疆“伊塔事件”的发生,又一次引发了毛泽东的深思。1963年9月28日,他就新疆工作同新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谈话时,着重指出,新疆“第—要做好经济工作。生产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不仅要比国民党时期好,而且要比苏联好。”“改善人民生活,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资供应要比其他地区充分—些”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反映了他对发展经济、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富裕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不仅对新疆工作,而且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乃至全党和全国工作,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这次谈话,更加明确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位的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并由此提出了衡量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好坏与否的两条基本标准:第一条,不仅要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是否一年比一年繁荣,而且要看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是否一年比一年改善;第二条,不仅要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否比国民党统治时期好,而且要看是否比周边的邻国好。这两条衡量标准的提出,从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上提出了衡量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直到今天,仍是衡量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好坏和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准。
总之,始终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当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来抓;坚持把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统筹兼顾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两方面的实际利益、倡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这三条重要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贯彻落实,这正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一系列论述的精髓所在。
建国五十四年来,经过实践的反复证实,毛泽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思考,就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原则是完全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的,因而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特别是进入新时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完全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而且根据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提出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努力缩小与沿海和内地省区的差距。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就一定能够与全国同步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进而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第四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
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作用。但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受社会、经济、历史、自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少数民族教育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显得十分落后。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缺乏,合格率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匮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多聚居于高海拔,高寒贫困的艰苦地区,本土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本地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教师,而外地教师苦于环境的艰苦,流入更少,最终导致教师缺乏,素质偏低。
2.经济落后,财力紧缺,办学条件差。少数民族教育历来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帮助和扶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税费改革和取消农村教育附加费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增拨了许多种类的教育专款,再加上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项目,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做了一定的投资。但由于投资体制和运行体制本身的不合理,种类繁多的教育专款与下面学校实际所得形成巨大反差,乡下的中小学尤为严重
3.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学生辍学率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和信息交通不便,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文化观念较为保守、落后。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无太多价值,送孩子上学主要是
上面的政策,非上不可(即使这样,有的孩子还是不上学。尤其是女童)。孩子上学后,对他们的要求是在学校能掌握基本读写及简单计算就行了,对教育本身并非真正感兴趣。
根据这些问题,政府也正在进行相应的措施调整来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第五篇: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育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育
摘要: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成为全国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学习汉语便成为我国各种少数民族的一种必然。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蓬勃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双语教学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文章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际对如何双语教学进行反洗,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成为全国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学习汉语便成为我国各种少数民族的一种必然。要获取以汉语为载体的文献和语音资料的文化、科技、专业知识等方面水平最高、最多、最新的资料,不掌握汉语,就会使少数民族获取先进文化和技术的能力降低。阻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发展,扩大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目前我们应该把双语教学摆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首位,尤其是在小学,为孩子从小营造一个汉语学习的氛围,从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入手,逐步形成孩子用两种语言交流、学习的习惯。从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到纯汉语教学的过渡阶段,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各学科教学内容,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双语教学活动
1、抓住学生闪光点,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从多年来双语教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汉语的情绪总是从:非常积极→灰心丧气→厌学→放弃。因此,抓住学生闪光点,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是让学生主动克服困难、攻克难点的的重要因素。做为教师,我们必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多鼓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特别少数民族学生胆小,害羞、害怕听不懂或是自己说错了或说得不好,难以开口。那么我们必须从心与心的沟通开始,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使我们的学生对于双语活动产生情感,积极、自信地学习。用欣赏的态度告诉孩子:“你能行”、“读错了没关系”。只有在孩子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家长、老师督促转化为自觉、自愿时,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有了它实质的含义。
2、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有效渗透,有效利用本地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儿童的学习都有注意力跨度短、模仿能力强、习惯于经验型学习等特点。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在观察、模仿、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1)图文并茂,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互译,将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与学生动手、动脑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例如,教学“手”这个字时,先制作出“手”的卡片(图文并茂),让学生观察,然后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互译“手”字(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老师可以找小助手帮助自己),同时让学生把手高高举起,跟着老师反复大声读“手”,再让学生看着自己的手,把手画下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通过学生对“手”字意思的理解,老师进一步提问。如:“我们的手可以用来做什么啊?”等问题,进一步运用问题加强学生汉语口语的练习。这样学生不但能学会“手”这个字,还通过学习理解“手”这个字的同时,加强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当然也可以让孩子边学单词,边指着相对应的肢体部位,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很直观的记忆住字、词的意义。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比如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发出指令,看看谁的反应最灵敏,可以是根据所指部位说出汉语,也可以听到汉语指部位。当然,组织教学的活动设计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最
主要的是无论你教授学生什么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个字、词或知识点意义的基础之上。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就是枉然。
(2)根据学生实际,把本地教学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开拓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双语教材。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缺乏小学双语各学科教材是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做为在双语环境下授课的教师,能结合本地教学资源和自身教学实际,根据《课程标准》、学科内容等自编、自翻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再如,上语文课时,备课的第一步就是首先根据学生实际翻译或对译教材,自编出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的课文后,再备教法等。
也许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和自身教学实际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所编写的教材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过难,学生说很简单句子都会出错,甚至还不符合语法规则,但是只要学生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听起来明白,即使说错了、做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用和汉族同学一样的要求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就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信心。他们越是害怕错误,就越不敢开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允许他们犯错。
(3)把汉语言的教学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注重教学内容“量”的尺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要掌握、理解每一学科的知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障碍的问题。也就是只有师生能真正建立沟通,才能理解和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因此,每一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的教学,语言的训练。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少数民族语言辅助我们的教学,提高学生汉语的对话语言和书面语言水平,使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所教学的知识。但是,在学科知识传授过程中,如果教师所传授内容过大,超出了学生语言理解的承受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势必会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指向语言的学习,一部分指向学科知识的学习。一心二用,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思品、自然、科学等学科中有许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少数民族语言中是没有的,要让学生掌握是相当难的,仅词汇的理解这一
项就让学生难以承受。因此,每一学科的双语教学在每一节新课上教学的内容涉及不能太多,如果在课堂上新知识的量太大,学生便很难牢固地掌握,并且容易混淆。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把很多知识都要求学生记忆,这样做势必会事倍功半,学生因为觉得太难而放弃各学科的学习。
三、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是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个人语言的习得不只是靠识记,更多的是受到周围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做为少数民族学生,第一语言的形成并不是靠在书本上学得,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文盲可能不会看书、写字,但他一定会说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学校的意义不是只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全校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因此,我们必须从学校实际,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创设语言学习环境。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学生语言学习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因为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都不完全来自课堂,而是来自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做到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双语学校更要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学习语言的环境和氛围。例如:学习园地是很多学校都采用的班级文化布置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学习园地让学生自由发挥,低年级学生可以每人写一个词(同时写出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课本的基础知识等;中年级的可以写上一段话,自己的学习感受等;高年级的按学科分类写上常用的生活小知识等。校园内的标识、名人名言可以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同时书写等等。还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文化(如:鼓楼、民族服饰等)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开展情景对话、聊天,也可以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多种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用汉语交流的快乐和成功感。在这样的自由、互助互学的环境中,学生会充满热情,“不怕说
错”这样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的开口,解决了汉语学习中开口难的问题,同时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总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我们要时时为搭起一个学了就用的口语交流平台,营造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利用广播站,鼓励学生多写多说。
广播站是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堂,学校组建好广播站后,由站长负责管理此项工作,成员每周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选拔。播报的节目,可以是汉语歌曲、儿歌、学生自己写好的作文、学习感受、学习方法、讲故事等等。这样,同学们为了成为广播员,就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认真练习,彩排,加强练习,不但积累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积累了不少课堂上没有学过的字、词,句子,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综上所述,汉语是双语环境下师生对话、人际沟通的中介和桥梁,双语教学虽然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过渡阶段,但是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民间文化,还为孩子在将来能更好的学习各种知识,进行尖端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此论述只是个人多年在双语环境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拙见,望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专家,能从所处环境的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并且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王鉴;黄维海;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3]卢建民;;浅析双语教师的知识及能力结构[J];天津教育;2009年08期
[4]尕旦木草;;浅谈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教师);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