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研究活动制度
体育教学研究活动制度
学校每周有一课时的教研活动时间。这个时间是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时间,不应挤占,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每星期一第一、二节课为教研活动时间,组长要求严格考勤,教师应自觉遵守纪律。
(二)、每位教师必须积极认真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参加活动要有记录)。
(三)、每次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内容、任务要求并做活动记录。
(四)、教研活动以听课评课,学习法规性文件,学习新大纲,集体备课,研讨教材,教法为主。
(五)、教研活动,也可安排本校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或集体开展课题研究,写研究文章,研究如何宣传本校体育工作。
(六)、为学校体育发展出谋划策。有针对性、有计划、科学的、有实效的进行篮球队田径队的训练。
第二篇:教学研究制度
邢集镇中心小学教学研究制度
一、根据业务学习安排,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
二、坚持开展“三课”活动,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授课教师要有教案,有说课材料,有课后反思。听课教师要有听课记录,有评价,写出见解和评论。
三、以教研组为单位,从教学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研究课题,并围绕课题开展教育科研实践活动。
四、每学期开展老年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优质课,青年教师上达标课活动,开展教研教改大练兵。
五、全校各课任教师人人参与教研教改,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或教改实验课。
六、每学期每位教师要撰写教学论文两篇,以便交流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邢集镇中心小学
2008年9月
第三篇:教学研究制度
小学教学研究制度(修订稿)
一、建立学校“新课程研讨活动”制度
各学校每学期开展二次“新课程研讨活动”。以校为单位,教学副校长主持,全员参加,安排课改研讨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结合新课程理论、课标、教育思想学习,进行案例分析、课例评析、典型课观看、讨论等)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月学校学科教研组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同伴互助”教研活动,中心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
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教学研究制度
校长做到“六个必须”:必须带头学习新课程理论;必须带头贯彻落实县局下发的课改文件精神;必须参加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必须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必须带头深入课堂听课;听完课必须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实行“六个一”教学管理制度
1、教师每单元都要写好一篇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每学期每位教师所任学科累计不少于8篇,课时教案不必体现。)
2、教师每学期向学校(或教研组)提供一个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学领导要对教师提供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分类、登记,一般性问题或个性问题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或书面交流解决,也可以通过个体研究解决或教研组内解决。共性问题要上升为课题,形成研究方案,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行动研究解决问题。
3、教师每两个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学校要对典型个案进行整理,由教学副校长安排教导主任至少对教师的一篇个案写出点评,并装订成册,适时组织教师进行交流研讨。乡镇小学集中到中心校进行。
4、教师要建立每一个班级学生成长的记录袋(对本教学班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个人的培养,取得的进步进行记录)。
5、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组内以上研讨课。各学校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对教师的研讨课进行统一组织安排(学期初安排出研讨课日程表),每节课研讨的主题要明确,针对性要强,解决的问题要具体,不拘一格开展研讨活动。通过活动发现问题,开展研讨交流解决问题,研讨课实际上是研讨成果的展示课。
6、每学期末,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有关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论文或心得体会。
四、构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习提高、教学研究和帮带制度
1、每学期上一节新课程“引领课”。
2、每学年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学习一部教育教学专著。
3、每学年带好一名非骨干教师,三年内要使所带教师获得县级以上教学能手称号。
4、必须进行新课改课题研究,每学年撰写一篇有推广价值的经验论文。
5、每学期进行一次业务讲座,一次案例点评。
五、建立业务部门教研制度
1、成立各学科指导组,每学期召开一次研讨会,研究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2、每学期开展一次课改专题讲座。每学年开展一次教学反思文交流或评比活动,开展一次教学设计竞赛活动,开展一次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或观摩研讨活动,开展一次学科课改实验交流活动。(选择开展1——2项活动)
3、学科教研员每周写一篇学习笔记,每月记录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写一份教研挂钩单位或学校新课程实验情况汇报材料。
4、每学年每一个教研员至少要长期深入一所课改实验校,抓好一项实验课题研究,总结经验适时在全县推广。每学期撰写一篇反映实验基地课题研究成果的经验论文或调研报告上报教育科。
5、建立教研网络平台。每一位教研员都要建立自己的电子信箱,并将信箱地址公布于各校。各校教师要及时通过教研网络平台与教研员进行交流沟通,行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6、建立“导学导研”制度,进一步发挥教研员的专业指导作用。教研部门要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强化教研服务职能。
六、建立挂钩联系制度 发挥柳河镇内中小学教研优势。镇内每一所中小学要和乡镇一至二所中小学建立“手拉手”教学研究联系单位,指导和帮助乡镇中小学抓好教学研究工作。
七、完善课改评价制度
强化中小学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各校要修订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以专业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自我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发展。
八、实行教学研究工作汇报总结制度
业务部门每半年召开一次教学研究活动总结会议,并将会议材料上报教育科。
九、设立教学研究奖励制度
1、县局设立教学研究成果奖项,在每学年的校长工作会议予以表彰。
2、获得教学研究成果奖的教师、教研员和干部,要记入本人考绩档案,作为评定职称、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四篇: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第二十三期
神农架林区实验小学教务处 2003年2月24日
神农架林区实验小学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生命。为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工作的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教学研究理念: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
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二、分组形式:
语文、数学学科按年级设教研组,全校音美设一个教研组,体育设一个教研组,英语设一个教研组,自然、社会、品德、劳动、计算机设一个综合教研组
三、教研活动任务
国家、省、林区骨干教师和名师要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确定教研专题,开展专题研究,每学期必须为全校教师上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给全校教师教研、课堂教学起引导示范作用,教务处要有计划组织安排检查性的听课,并做好评课,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发展。
六、教研措施及要求
1、学校每学期初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安排学期教研工作,并对教研组工作提出要求。
2、每学期初,教研组须根据学校工作意见和教学计划制订学科教研组的教学研究计划和活动安排,并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教研组活动。
3、教务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探索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帮助新教师熟悉业务,鼓励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4、学校有计划地了解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定期抽查学生作业,了解作业分量、难易程度和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5、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进修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文化学习和业务进修学习,6、鼓励教师写教学专题总结或教研论文,向报刊或出版社投稿。提倡学科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特点搞好课题立项,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每学年开展一次教学经验总结交流活动或论文评奖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奖励优秀论文作者。
7、教研组要详实记载每次教研活动的情况,及时书面向教务处报告工作,反映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以便于领导改进工作。
8、学年结束时,教研组要做好教研工作总结,教师要做好个人教学工作总结,存入学校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转正、调资、晋级、评比的一个依据。
七、校本教研的奖励制度
二00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一、指导思想
“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校本教研开展的程度与水平状况是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之一。为此,我们在积极参加县市各级教研活动的同时,大力提倡并积极鼓励学科组及年级备课组,从本校师生实际出发,研究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达到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教学研究理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
1、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任责任人,校长真正成为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1)学校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并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投入。
(2)学校要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建立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人员(专业支持)的组织协调和计划制定、过程落实、实施检查各项工作,制订教学研究的一年和三年规划。
(3)学校要健全各种制度,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2、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研究课题:要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这一做法应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要求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歼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教师。行动研究是立足于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这种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研究,而是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法解决,从问题到课题,自下而上形成课题,教师个人解决不了且短期内解决不了的,可由课题组为龙头,进行集体攻关,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为教学研究的过程。
三、分组形式
1、学科型教研组。
2、骨干教师学习型小组。
3、中层干部学习型小组。
四、教研活动任务
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五、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弓!领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
1、自我反思。
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自定个人教研学习,专业提高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1-2节研究课,每位教师听课每学期达10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达15节以上,教导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校长听课达15节以上;教师写教学行为叙事案例每学期1篇,研究性论文1篇。
2、同伴互助。
以学科组和学习型小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见。以教师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定计划开展研究。每学期召开校本课堂教学研讨会2-3次,以促进不断提高。
3、专业引领
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名刊和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更主要是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聘请温师院马志成教授为校本教研顾问。同时,将市、县级教研专家请进学校,引进他们的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作为新教研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发展。
4、学校可根据实际设立“课改讲坛”、“教育改革创新论坛”,确定专题,定期研讨。
5、学校应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每月提供一个典型个案(片断或实录)、每月上一切研究课、每学期确定一个研究问题等,建议学校创设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
6、学校应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欢迎其他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来校进行教学观摩。
7、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共同问题的合作研究活动,如分层教学、提优补差、改善薄弱学科、联校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等。
8、学校为教师开展教研提供硬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校园网,为教师学习、收集理论资料提供滚动性条件。
六、教研活动要求几.
(一)教研活动管理要求
1、各组长作好教研活动计划、按计划组织好教研活动。
2、做好教研活动过程记录、作好教研活动总结。
3、学校行政领导每月按要求参加教研活动两次。
4、各教研组活动情况及时汇总反馈。
5、要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6、各教研组成员均要按要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7、几参加活动情况与期末评估挂钩。
(二)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3、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
4、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每月学科组和“学习型小组”分别交流一次。
七、校本教研的奖励制度
1、将教师的提高与教师“发展性评价等级”结合:
2、每学期开展“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科组”的评比活动:
3、对优秀的教师个人,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将培训作为一种福利);
4、与教师个人期终“教育教学量化等级”挂钩。
XX县XX镇XX中学
2014年7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