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大时代亮点
张希贤: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四大时代亮点
●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
●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
●六中全会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导张希贤教授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一《决定》共有四大时代亮点。
亮点一: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
其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需要建设反映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过来,文化又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影响与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像“唐诗”“豪放”的文化气质,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繁荣与知识分子的“漫游政策”的时代特征、“宋词”“阴柔的美”的气质,反映了宋代“山河破碎”的时代景象一样。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反映和服务这一时代主旋律。
其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封建社会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集权政治,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产生了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否定与飞跃,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文化与市场经济相对应,这是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建设的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人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文化与新的道德规范。这种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时期文化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质上是用这种新型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其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核心是以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指导的,以科学的理论创新推进文化创新,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滚动式发展,统一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新实践。
其四,是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科学协调发展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化精品与大众文化协调推进;四大基层文化---城市社区文化、农村乡村文化、国企民企外企微企之企业文化、校园军营机关事业单位之“单元文化”——同时并举,专业文化教育科研医学队伍与广大群众同时从事伟大文化创造;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与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双管齐下”;追
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现代文化创造竞相绽放的科学发展的新文化。
其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与繁荣。
亮点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首先是要反映、服务和促进13亿中国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致力于的伟大创造。这一新文化,是对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和各种基本权益理念的伟大创造。人权本无阶级性,但在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其不同政治精神的浸润,“人权”就富有了阶级性。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几乎天天向中国喊所谓的“人权”,殊不知自己的“人权”就是建立在时不时侵略别人,欺负别人,践踏别人人权基础上的“人权”。当代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人权,努力追求人人平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和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一新文化,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为之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之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之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这一新文化,需要构建三支队伍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体系。一是党的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原动力”队伍建设。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亮点三: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是对东汉蔡伦造纸、形成“纸制文化”传播形式以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次,网络文化又是文化大千世界,什么样文化都有,有资本主义的、有社会主义的、有黄赌毒的、有造谣惑众诽谤的、有色情和暴力的、有讹诈欺骗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和谐文化,进行了包围、进攻和“蚕食”。既然如此,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努力和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民主文化,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财政经费公开,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政务行为,建设勤政廉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政府。二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各方面文化艺术作品的伟大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新成果,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亮点四: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世界文化潮流有一个规律性,那就是世界各国跟着世界前三名走,前三名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前三名,世界就跟着资本主义的感觉走。社会主义处于前三名,世界各国就跟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较量,终究靠实力说话。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名,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将达到世界第一位。所以,就有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奔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与文化力量,启动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步伐,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奔向新中国成立100年,通过深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再创造和集成创新,第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
其实,近代中国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个历史建设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中国人民从1840—-1949年,用了100年的时间,在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始终围绕着时代的主题构建与创造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文化。到了1949年,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第一个任务。
第二个历史建设任务是: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文明富裕”。这第二个文化建设任务,如同走过的第一个路程一样,也经历了复杂的建设历程。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阶级斗争扩大化”政治文化的错误与曲折。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三十余年的大发展,在继承和创新红色文化中,在批判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中,在与各种“西化”思潮与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博弈中,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再次扬帆启航,为着奔向建党100周年,奔向建国100周年,实现文化强国富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吹响了向“百年进军”的文化号角。
现在看来,从传统的中国到现代的中国转型,从传统的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最少需要200年。前100年,1840年—1949年;后100年,1949年—2049年;一方面,显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化建设任务;另一方面,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两百年文化转型历程。这200年的社会转型,是我们考虑所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就连祖国统一大业问题,都需要放在这两百年的进程中给予通盘考虑。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会有历史的依据、现实的依据,民族的依据。
面对两百年的文化建设任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深感使命庄严、任务神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此,必须牢记使命,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篇:一年级拼音教学四大亮点
9月14-24日,参加东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到江苏学习的10天中,课程安排的满满的,前3天都是理论性的学习,安排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吴永军、特级教师孔景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杨启亮、扬州市的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陈萍、江苏省教研室李亮、特级教师潘文彬,共6场的报告。这些讲座更多提及到的是:我们为什么教语文?怎样去教语文?该教些什么?
从这六场讲座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做语文老师,最重要有两条:一是须对语文有较好的根底和较广的各体语文知识,尤其是对汉字的渗透理解、运用功夫。二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而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需要放慢脚步,教语文请慢慢来,教语文要教得清楚、简单,不需要造空中楼阁,不需要太多的花样。面对现在的应试教育,作为老师的我们虽然不可以改变现状,但是我们改变自己的的小范围,更应该的是:要思考怎样的教学才可以让孩子可以走得更远。在自己的小范围内,为孩子营造一个小环境,不受应试教育的伤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应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想象、给孩子快乐、让孩子多锻炼身子、保护孩子的脑子、给足孩子思维的空间。
接下来的4天,我被分到了溧阳市实验小学跟班学习,这间学校的校长叫张康桥,是一位特级教师,他们的学校主张: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创设服务型学校,以“为成长服务”为办学理念,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服务,例如:老师的个人规划,做课题研究的,那老师就先要知道个人的需要,自己做好课题研究的计划方案,学校会问你需要哪些帮助?学校就尽量满足你的要求。强调的是主动发展。在我们学校的管理普遍存在的就是欠缺主动思维,常常是执行管理,上面要求我们怎么执行就怎么做。就如:学生做操,他们要求学生做操的 目标是:微笑、微微出汗,达到健康就好了。反观我们学校,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但学生却不微笑,不出汗,也没达到健康的效果。他们是真的做到教学是发自内心的,不追求形式。他们学校是对学生个性培养,注重培养孩子会读、会说。教育不做花架子,一切不利于教育的都不做,有宽容、包容,允许孩子犯错,他们学校的老师都是很有个性的老师,素质都很高。他们学校的学生不要求穿校服,面容带阳光,教师也是精神抖擞的,尽管他们说他们一上班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我们在这间学校里听了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高年级的习作讲评。在这不同的年级里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
1、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读书习惯、提问习惯、答题习惯)。
2、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课前有要求学生背必背古诗、每个年级都制定必读书目)。
3、老师都有很强的教学机智,是智慧的老师。根据我们的观察,低年级的拼音教学是他们的最具特色的教书模式。
一年级拼音教学有四大亮点:1.创设情境快乐学;例如:拼音教学g k h,老师创设情境,在学生看图说话,图上有哥哥、小河、蝌蚪,老师会让学生用这些词讲一个故事。讲k的时候还把k反过来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玩具编儿歌。H就叫h王子,g叫美人鱼,k(像一顶机关枪)叫解放军叔叔。2.学习习惯全面抓;如读书时,要求学生双手捧书。在课堂上有个孩子站起来了,摇椅子了,老师就停下脚步,整理好课堂;3.教学评价艺术强;4.课堂人文浓又香。
最让我难忘是一节一年级的写字课g k h:你们知道写字前是要做好什么准备吗?这老师却是这样要求的:1.动笔之前,小手是否干净,这是净化心灵的第一步,也是写好字的首要;2.小手轻轻把本子抹平,不要起皱角;3.书写时候,小手轻轻放好,莫让拼音字母长胡子。
4、橡皮擦是我们的好帮手,但是有时它却会帮倒忙,我们把它收起来。(老师要求学生看准才下笔,如果孩子自己检查 到写得不好的是老师去帮忙擦,孩子不自己擦的,保证了写字时的认真态度和质量)。写字课的特点是:一看、二描、三写、四评。
中年级的的教学特点是:
1、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补充,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
2、文本与练习的结合(他们学校提出的课堂十加六,讲不超过10分钟,写不超6分种,但是他们的一节课只有35分钟);
3、注重学习习惯培养,要求学生做批注。面对着这样高效的课堂我们不禁有了疑问,他们一星期才5节语文课,但是苏教版的课本却是有很多知识内容,比我们人教版的的还多,他们是怎么去完整这么多的课程的呢?因为他们的课程里很多校本课程,市领导和学校领导也是随时检查课堂的,他们课程是贴在教师外面的,不容许不按课程表来上。他们就在预习这里做功夫,他们的预习要求是这样的(举例5年级的预习):朗读课文3遍(要求读熟)、生字扩词3个(要求理解)、查找字典3次(记录意思)、提出问题3个(写在书上)、学会阅读资料(帮助学习)。关于如何扩大课堂信息量有:资料补充、作者知识补充、课前阅读、课中阅读、课后阅读。
培养孩子读书兴趣很重要,他们鼓励孩子读书却不要求孩子写读后感,摘抄,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却会找课来做读书交流,学生互相说读书的心得和体会。我们听了二年级组的工作会议,其中最开始也有一项是老师的读书汇报,他们每2个星期搞一次,制定2位老师上台介绍读的书,还做PPT。整间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同学阅读来提升自我素质。
第三篇:解读《干部任用条例》四大亮点
用好制度选出好干部
——专家解读《干部任用条例》四大亮点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这是新时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是选拔任用好干部的制度保证。有关干部人事制度专家表示,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最根本的是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坚持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干部工作理论认识、实践探索、制度建设的最新成果。
既强调党管干部,又坚持发扬民主
‚党管干部原则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最鲜明的政治特色,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保证。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的修改和变化,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党管干部原则的重申和强调。‛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表示,与修订前相比,《干部任用条例》作了很多重要变化和调整,适应10多年来党的组织工作的新情况新变化,吸收了10多年干部选任实践的新经验,也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对干部工作规律的新认识,‚对于加强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建设一支务实为民、勤政清廉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党管干部,必须不断改进完善方法。‛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认为,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突出特点,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地把‚党管干部‛这个首要原则进一步凸显出来,从原则、标准到程序、方法,都充分强调和保证了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在推荐、考察、识别、使用干部中的把关责任。刘峰认为,修订后的《干部任 1 用条例》在突出党管干部的同时,坚持发扬民主,在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促使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等方面,采取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充分酝酿、集体决策,强化对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发扬人民民主,坚持、改进并增加了体现群众公认、扩大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和措施,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用制度选人而不是人选人,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治,遏制用人腐败。‛专家们表示,《干部任用条例》的一大亮点是把党管干部原则规范化、制度化,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依法办事‛原则。《干部任用条例》把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贯穿于各个环节,使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有了更严格的选拔标准、更规范的选拔程序、更严明的选拔纪律、更优化的选拔流程、更简便的选拔方法。《干部任用条例》既有实体性的要求,又有程序性规定,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删繁就简,环环相扣,形成了可操作、可检验、可追究的闭环系统。总之,《干部任用条例》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机统一起来。
既坚持好干部标准,又遵循干部工作规律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把肯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好干部选拔出来,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干部选拔任用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坚持标准,又要遵循规律。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在适应新形势、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在辛鸣看来,《干部任用条例》以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为重要遵循,在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和资格方面,突出了理 想信念要求,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要求,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要求,加强道德、作风修养要求,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实绩要求。这些要求既确立了统一的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标准,为广大干部明确了个人努力方向,又为充分发挥干部的个性风格留出了广阔的空间。
明确了好干部的标准之后,紧接着就是如何能有一套好的制度、程序、办法把好干部给选拔出来。辛鸣认为,这就涉及到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问题了。‚干部选拔一定要遵循干部工作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这些规律性的认识是在干部工作中不断深化和成熟的。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在这个方面体现得尤为充分。比如,把‘动议’这一工作中实际存在的环节明确提了出来,并加以规范,使得干部任用的程序链条更为完备,也更为透明。‛
‚《干部任用条例》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刘峰用‚两性‛统一来概括这次修订。‚科学性体现在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时注重干部成长的规律,注重干部工作的规律。‛刘峰认为,总书记关于‚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的思想在《干部任用条例》中得到充分体现。
他表示,实用性体现在着力解决选人用人中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充分体现了‚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同时,实用性还体现在干部选拔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体现了对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比如,《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这符合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但少数特别优秀的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破格提拔,也符合干部成长的特殊规律。‛刘峰表示,哪些‚格‛可以破,哪些‚格‛不能破,‚破格‛不能‚出格‛,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里都有明文规定,‚这既有利于干部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成长,解决破格提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为优 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保留了‘快车道’。‛
既坚持民主推荐,又防止‚简单以票取人‛
对民主推荐环节,专家普遍表示,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既有坚持又有改进完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辛鸣说,干部工作一定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但近些年民主推荐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突出问题:参加推荐的人心态复杂,存在投‚利益票‛‚感情票‛‚跟风票‛等现象,导致不干事的‚老好人‛得票高,真干事的干部反而因得罪人而丢票;一些领导干部因怕丢票,而当‚老好人‛,甚至出现拉票贿选等问题;党组织在民主程序下如果不用得票第一的干部似乎又不好交代,于是民主推荐变异成为简单的‚以票取人‛。‚这就把选人用人机械化、简单化了,背离了民主推荐的本意,也导致党组织和干部都不敢担当。‛
刘峰梳理认为,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对民主推荐有三大改进:
一是对民主推荐合理定位。民主推荐不是民主选举,在选举时就是要‚以票取人‛,但民主推荐得票只能作为选人用人的参考。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由原来主要依据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改为根据工作需要、干部德才条件及平时表现、人岗相适和民主推荐等情况综合确定,同时规定群众公认度不高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这就使民主推荐回归到了其应有的合理地位。
二是改进民主推荐方法。特别是规定个别提拔干部时可以按以往做法先进行会议推荐、再进行个别谈话推荐,也可以先个别谈话推荐,根据谈话情况提出初步名单,再进行会议推荐。这一规定,有利于实现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民意基础性作用和人岗相适要求的统一。
三是完善民主推荐的参加人员范围,有利于各地各部门根据知情度、关联度和代表性原则合理确定民主推荐参加人员范围,提高民主 推荐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辛鸣表示,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改进完善民主推荐的新举措,正是一种在干部工作中实事求是,尊重民主、实践民主的反映,有利于形成组织上和干部个人都不再为‚票‛纠结和困扰,‚干部专心工作、组织关心干部‛的良好氛围。
既坚持竞争性选拔,又着力改进规范
辛鸣认为,《干部任用条例》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模式的规定更加规范务实。这些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作为一种新的干部任用模式,在拓宽选人视野,打破论资排辈等方面积极作用很明显,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规定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人员必须达到干部任用的多少比例,甚至进一步绝对化为‚凡提必竞‛、简单以分取人。‚这种倾向导致了‘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现象越演越烈,甚至出现‘考试专业户’,让埋头干事的干部受到很大冲击。‛他说。
在刘峰看来,如何对待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级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的政绩观是否正确的体现。搞竞争性选拔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好干部、使用好干部,而不是为了‚作秀‛。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既坚持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又分别对适应情况作了明确规定,切实解决竞争性选拔过多、过滥、动辄面向全国选拔,兴师动众,成本太高,质量不高的问题,防止高分低能和考试专业户问题。
人们注意到,《干部任用条例》还特别增加领导干部参加公开选拔应经所在单位同意的规定,将‚统一考试‛环节改为‚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能力和素质测试、测评、比选择优‛。刘峰表示,公开选拔既要突出岗位特点,更强调能力、素质、工作实绩和一贯表现,‚这些规定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又坚持好干部标准,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了管用实用。‛
专家们表示,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的四大亮点,都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落实中央关于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坚持和全面深化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丰富、拓展,充分体现了对干部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与成熟。这也是这次条例修订的最大亮点所在。
专家详解《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
对选人用人不正之风‚零容忍‛
1月21日,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干部人事制度专家表示,《意见》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衔接、配套,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铁规发力
禁令生威
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违规用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干部群众反映强烈。‚《意见》体现了从严治党、严明组织纪律的精神,是落实《条例》的重要配套文件。‛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祝灵君说。
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教授看来,《意见》也是干部监督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成熟做法固化下来,形成制度法规,更有稳定性、长远性,意味着干部监督规范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体现了系统性和科学性,给人感觉是动真格的!‛
‚从更广阔视野看,《条例》和《意见》的出台,是从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方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是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执政骨干素质和本领的角度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提供组织保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 院长甄小英教授认为。
严明纪律
严惩腐败
《意见》围绕贯彻《条例》,强调严格按制度规定选人用人,在监督内容上规定了‚四个严格‛,在纪律要求上规定‚十个严禁‛。
‚这次特别强调严把廉政关。‛甄小英举例说明,《意见》从监督工作角度,提出了4项措施:一要就人选对象党风廉政情况认真听取纪检监察机关意见,二要认真查阅和核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情况,三要仔细核查人选‚三龄两历一身份‛等档案信息,四要认真调查核实干部任职公示期间收到的有关问题反映。
针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违规用人和说情打招呼等用人上不正之风,《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一律‛的惩戒措施。‚体现出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实行‘零容忍’。‛祝灵君说。
专家表示,这些规定都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体现出中央严明组织人事纪律,严厉惩治吏治腐败和用人不正之风的坚强决心。
监督‚三查‛
简便管用
《意见》总结监督实践和创新的经验,把比较成熟的做法上升为制度,丰富了监督检查形式。专家指出,《意见》的一大亮点是确立了‚三查‛制度,使干部监督制度更完善,而且简便管用。
刘峰认为,查处问责是整治用人不正之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解决突出问题,《意见》规定‚三查‛制度的有力措施,一是督查,二是倒查,三是可查,‚重点在倒查机制。‛
他进一步分析,《意见》完善立项督查制度,实行查核结果抽查复核和分析研判,对处理不到位的责成重新查办,防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建立违规用人问题倒查机制,不仅查处当事人,而且追究责任人,一查到底,问责到人;此外,还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纪实 制度,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广实时监督系统,使得开展例查、追究和问责有据可依、有迹可查。‚督查、倒查加上可查,使得干部监督之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紧。‛
创新实践
依靠群众
刘峰指出,《意见》强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而且选准了四个着力点,用‚四个是否‛实现了全覆盖——着力检查用人程序是否合规,用人导向是否端正,用人风气是否清正,用人结果是否公正。
祝灵君指出,《意见》把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合力。除了组织监督以外,群众监督方面强调了健全完善由组织部门建立的‚12380‛综合举报平台,改进举报受理工作,广泛听取群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意见,坚持把干部群众的评价作为选人用人风气的重要依据。
甄小英表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监督理念、监督形式、监督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打造和扎紧制度笼子,真正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第四篇:大学生入伍八大政策四大亮点
大学生入伍八大政策四大亮点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期,教育部、财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公安部等部门以空前力度出台八方面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这八方面的政策是:
1.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实行预征制度,在5,6月份进行;
2.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将由政府补偿相应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3.服义务兵役期间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4.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官;
5.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6.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7.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8.退役后可根据需要参照应届高校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手续。
这些优惠政策凸显四大亮点:
1.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相当于免费上大学。国家为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补偿相应学费,代偿助学贷款。此次的代偿对象范围广泛,包括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中央部门和地方所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应届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毕业生、毕业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入伍之初就可一次性获得每人最多2.4万的学费补偿或助学贷款代偿,全部由中央财政拨付。
2.高校毕业生参加预征不影响其就业。国家制定的预征政策充分尊重和保护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权利,即参加预征的毕业生经过体检、政审被确定为预征对象后,仍然可以选择就业;对于离校时户籍已迁回原籍、但未能入伍的高校毕业生预征对象,如落实了新的就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规定,向原就读学校申请办理就业改派手续,毕业生就业地公安部门凭毕业生所持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为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直辖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3.高校毕业生服役期满择业可参照应届高校毕业生办理就业和户档迁转手续。入伍高校毕业生退出现役后,可参照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向原就读高校再
次申请办理就业报到证并办理户档迁转手续。申请办理就业报到证的期限从退出现役当年的12月1日起至次年12月31日止。
4.高校毕业生服役期满享受更多升学优惠。日前,教育部已经制定了服义务兵役的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退役后升入本科学习的实施方案。服义务兵役的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退役后,可持相关证件,按户口或工作所在地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的规定申请免试进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校专科起点升本科学习,或者按户口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相应机构的规定报考普通高校专科起点升本科,并享受招生计划单列、单独划线、按计划数录取的优惠政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正在进行。教育部要求各地高校通过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向毕业生广泛宣传国家有关政策,特别针对在外顶岗实习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确保通知到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与当地征兵办公室紧密配合,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动员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后续服务到位。
据悉,教育部与解放军总参谋部已组织督查组分赴7大军区督查高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具体落实情况。目前已有很多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预征。
第五篇:解析公立医院改革的四大亮点
解析公立医院改革的四大亮点
核心提示:作为破解医改难题的钥匙,“医药分开”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服务提供了宽松环境和宽广平台,期待在综合性改革举措共同发力的作用下,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能够走出一条坚守公益、医患和谐、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之路。
编者按:“医改”这个词在中国系列“体制改革”里并不陌生,经过五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式“医改”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包 括全民覆盖的医保网络,逐步健全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全面推开的基本药物制度。进入中国“医改” 第六个年头,国务院办公厅 5 月份连发三文件谈医改,公立医院改革或将成为其核心与重要着力点。
【文件印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连发三个关于“医改”的文件,其中“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组。5 月 8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5 月 9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 年工作总结和 2015 年重点工作任务》;5 月 17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 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要点摘录】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5 年重点工作任务中第一项即为“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在全国所有县(市)全面 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 100 个地级以上城市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2、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环节。
3、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 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加以解决。【改革亮点】
【解读〃 五问五答】 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
一问:开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背景是什么?
答: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城市公立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培养医疗 卫生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战场。由于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涉及管 理体制、运行机制、补 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既需要公立医院内部综合改革,又需要外部改革配合支持,还要 与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基层综合改革等工作紧密衔接,因此这项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医改中最难啃的“硬 骨头”。
二问: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新机制、构建一个新格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建立一 个新机制,就是要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构建一个新格局,就是要改变目前公立医院资源分布不均衡,各级各类医疗卫 生机构各自为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庭冷落的局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 的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形成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格局,让群众更好地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 务。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改革联动原则。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三是坚持探索创新原 则。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到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在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则下,鼓励地方发扬 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突破政策障碍和利益藩篱,建立符合实际的体制机制。
三问: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公立医院改革千头万绪,要抓住牛鼻子,才能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这次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 任务:一是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二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三是强化医保支付和监控作用,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服务。四是建立符合医疗行业 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五是构建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六是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七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四问: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运行新机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是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的突破口,也是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药 补医机制是计划经济时期药品加成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异而逐步演变 成的一种逐利机制,这种机制使公立医院运行 偏离了公益性轨道。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首先必须取消药品加成,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 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并同步实行综合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使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到公益性的轨道上来。一是落实政府四个责任。要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要落实政府的保障责任,要落实政府的管理责任,要落实政府的监 督责任。二是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总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经过科学测算,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三是改革药品采购机制。这是切断以药补医机制利益链的重要环节。国际和国内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行“招采合一、量 价挂钩、双信封制”的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有利于切断以药补医利益链条,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有利于遏制药品流通领 域的腐败行为,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将坚持公益性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统一起来,建立符 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就是既要打破“大锅饭”,又要坚决切断医务人员收入和药品、检查、耗材等 收入之间的挂钩机制,通过科学的薪酬制度和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促进医务人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五是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医院管理和服务流程,强化财务和质量 等各类管理,杜绝浪费,减少冗员,优化组织和人员结构,大幅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补偿机 制的可持续性。五问: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任务落地?
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真正取得实效,惠及广大群众需要各地和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 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攻坚克难,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试点城市要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重要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 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部门职责,责任到人。要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纳入试点城市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使改革成效 成为评价政府绩效和干部业绩的一个“风向标”。二要建立联动机制。建立试点城市国家、省、市公立医院改革联动机制,确 保试点区域内所有的公立医院都纳入改革范围整体推进,并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联动,统筹推进。三要明确进度安 排。试 点城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把握好改革重点任务、优先顺序、推进方式。四要加强 督导评估。各省(区、市)都要建立督导、考核、评估、问责机制,督促试点城市整体推进改革任务。相关部门要制定改革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定期通报和退出机制,对改革进展滞后的地区向省政府通报并落实问责。五要及时总结宣传。各部 门将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广应用相对成熟的改革经验。大力宣 传和解读改革的政策措施,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
一问:2015 年医改工作有何变化?
答:2015 年医改格局有重大变化,公立医院改革已经放到了工作任务的第一位,改革的部署更加具体化、系统化。除 了 4 个省启动综合改革试点,还有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二问:如何认识医改推进的难度和力度?
答:应该认识到,医改的力度和深度都在加强,各方反应不
一、褒贬不一,有很多原因。首先,医改就是利益格局调 整,我们要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同时也要对医务人员的利益有合理安排。此外,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呼声、反映、诉求,也 要理解和倾听。我们也必须强调,医改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不可能指望所有问题都在某一段时间全部解决,而是在变 化中不断推进和完善。
三问: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推进医改,有没有共同规律可循?
答:医改是一道世界难题,应该讲有一定规律可循。从治疗角度讲要遵循社会医学的基本规律,来确定预防和治疗的 关系。在政策整体设计上,既有公共管理的理念,要重视公平正义,同时还要重视经济效益。医改哪个国家都在做。对待医 改,既不能看得太简单,也不能看得太神秘,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正确对待。从国家政府来讲,只有清醒认识、把握和调整利 益格局,才能更有信心和准头去推进医改。四问:医改政策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答:过去一讲医改就是试点先行,其他地区可以“置身其外”;还有过去往往是“独善其身”,先改其他地方、环节,不要 改我,现在这样做就不行了,医改更多是全局方面的,独善其身不行。现在中央对包括目标、方针和主要政策要点等系列政 策都有比较详细部署。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不同,中央政策不可能过于细化,还是要结合地 方实际给予其探索空间。因此,地方 政府就要出台可行的、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不重实操会空谈误事,否则医改没法推 进下去。
五问:还有什么关键因素决定医改成败?
答:有关领导在推进医改过程中的执行力很关键。这次文件提出“主要领导对医改工作负总责”,就是要求领导要做医改 专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践行,抓具体、抓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医改。在推进中,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过 去对医改有不同意见甚至争执,往往是站在自己角度看待其他系统和部门。从患者、到医院、再到医保方面都各有难处,做 到换位思考也许就有了解决方案。另外,医改涉及编制、财政等诸多扶植政策,此次文件中把形成合力作为重要的一环提出 来,也要更多地换位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