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3 09:4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第一篇: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山东建筑大学耿士亮孙忠东

内容摘要:高校安全文化是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出现的一个崭新的现象和理念,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领域范围内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完善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观念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观念文化形成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夯实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对策

随着高校校园开放和后勤社会化的日益扩大,面对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服务社会责任与一定程度的社会控制责任交织的局面,传统的安全管理思想越来越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变革的需要。在高校安全管理过程中,“标”、“本”并行地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迫切需要创新安全管理理念。那么,创新的出路何在?安全文化为高校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一、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

一般来说,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活动中,为维护自身免受意外伤害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成果的总和。高校安全文化应当是高校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中,为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事件)所产生的,旨在保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安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文化,是保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尊重师生员工的生命,实现师生员工的价值的文化。高校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个人及学校的财产安全,从而创造出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

高校安全文化是以安全需要为基础、置身于社会大安全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是社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源于安全文化,又要先导于安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安全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安全文化的拓展。它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如物化性与精神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如与安全相关的理念、行为规范、心理体验、语言交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独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具有强大的方向、凝聚、协调、约束、激励和辅射功能。

二、高校安全文化作用

高校安全文化具有社会安全文化的共性作用,同时,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员的场所,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这就决定了高校安全文化具有一些其他安全文化所不具有的或者是其他安全文化作用效果不明显的自身独特的作用[1]。

(一)保护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会使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就会自觉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自觉地或潜意识地安全地工作、学习、生活、生存,从而保护了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个人和学校财产的安全。

(二)协调作用。由于高校中的部门、院系较多,各自的职能及人员的职责不尽相同,个人或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院系按照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协调

自身的行为动作。

(三)约束作用。高校安全文化会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安全文化建设好了,师生员工的安全素质就会提高,就会明白哪些事不安全,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应该怎么做。这是一种“软性”约束。当然,“硬性”的约束,如规章制度等也会产生作用,不过“硬性”约束不会规定得那么面面俱到。

(四)陶冶作用。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安全文

化无意识的渗透作用,师生员工在这种氛围中得到陶冶,实现自己人格和灵魂的升华。校园安全文化对师生员工的陶冶作用体现在安全思想的修养、安全心理素质的引导、安全情感的培育、安全规范行为的映射等方面。

(五)辐射作用。一方面是指高校安全文化通过活动载体,将文化因素直接辐

射到校园中所有的成员,使每一名成员都受到一种启迪,使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安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安全文化的高层次特征及创新实践性特征,安全文化主体创造出的新的安全思想、安全理念和安全科技成果,将会对全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安全文化氛围陶冶过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自觉或无意识地会对身边的社会成员产生影响,促进他们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对于保护高校师生员工人身和财产安全、有效避免安全事

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建设社会安全文化也有重要推动和借鉴意义。

(一)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学校校园的硬件安全保障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但是事故还是频发,校园安全状况仍然令人堪忧。其根本原因是人的安全素质问题。而提高人的安全素质问题,很重要的是依靠“文化力”。一位多年研究安全管理的专家曾说: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可谓一语中的。因此,倡导并大力开展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对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安全具有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是保证长治久安的治本工程。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做好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成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的安全

人文环境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个体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崭新的理念,是安全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以校园的习惯规则、语言形式、行为方式、交流合作等外在媒体表现出来,对大学生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特点,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只有在大学校园建立一个文明、健康、安全、开放、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系,才能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安全素质导向。只有通过校园安全文化的洗礼,才能使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进一步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地,其培养的学生将是未来

社会各行业的领导者、决策者、指挥者、管理者、设计者、经营者、研究者,他们不仅是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是社会安全文化的建设者。他们所具备的安全文化基本原理、安全管理理论、安全意识、安全世界观、安全价值观和

安全知识技能等,将有利于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以其具备的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价值观去进一步引导所处群体的每一成员,从而能够积极地推进全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依据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分为安全

物质文化建设、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和安全观念文化建设。

(一)让安全物质文化成为校园安全稳定的基本保障。安全物质文化是安全文

化的表层部分和物质基础,是观念文化的载体,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包括校园内的各类建筑、教学实验设施、安全基础设施等。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学校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高校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因此,搞好安全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持续投资和不断创新。

(二)让安全行为文化成为一种自觉习惯。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在安全理念和安

全制度文化指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对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是观念文化的反映,作用和改变于观念文化。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安全行为上,要通过安全行为文化建设使安全意识、安全规范和安全行为方式成为一种习惯。

(三)让安全制度文化成为师生员工严格遵守的规范。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

管理对师生员工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为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要求。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包括有关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校园安责任制度,教育制度,检查制度,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都属于制度的范畴,涉及到教学安全、住所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减灾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规范和约束人的思想行为,使师生员工主动遵守安全法规和安全制度。

(四)让安全观念文化植根于师生员工的内心世界。安全观念文化是一种精神

文化,主要是指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目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有:安全第一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安全就是最大的福利观点等;同时包括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防患未然的意识等。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把这些安全文化观念灌输到每个师生员工的头脑中,在心中牢固扎根,做到时时事事处处想安全。

五、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范畴,具有文化的相关属性。只有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把握正确的文化建设原则和方向,结合实际,并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统筹考虑,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安全文化对高校安全稳定的作用才会逐渐形成。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一)做出安全承诺,展示安全文化建设目标

安全承诺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是领导做出的与安全问

题有关的承诺,是领导对高校安全所持的态度和安全方面的发展愿景。安全承诺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清晰地表述出高校的安全理念、政策和要求,反映出领导积极地向更高的安全目标前进的态度,能够有效激发全体师生员工持续改善安全的积极性,在改进高校安全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领导的言行承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领导将安全视为组织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

诺意味着责任,应该是严肃的、审慎的,而非随意的、作秀的。只有领导做出安全承诺,并且确实落到实处,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安全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

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安全

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宣传教育。意识能反作用于人的行为,人的文化行为要靠文化影响,利用一切宣传教育的形式传播安全文化,发挥安全文化环境作用,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造就人、约束人的目的[2],提高安全文化素质。

要解放思想,多做有益的探索,不断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式和载体,使安

全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一是通过文化活动来吸引。充分运用师生员工乐于参与、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以征文、歌咏、摄影、演讲、灯谜、知识竞答等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支持安全文化建设的热情。二是通过文艺创作来渗透。发挥文化宣传部门优势,收集警句、格言,创作安全歌曲、书画、对联、小品等,让师生员工在品味“安全文化大餐”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三是通过拓展阵地来影响。积极发挥“大宣教”优势,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阵地,增强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依靠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打造安全文化建设的新平台。要积极开展安全文化“进班级、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进网络、进宿舍”六进活动,发挥安全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四是通过培训教育来提高。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对师生员工实行全员培训,不断增强其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特别是重要岗位人员,必须加强安全专项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凡培训不合格一律不准上岗。五是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将安全教育与其他公共学科同安排、同布置、同考核、同评比。

(三)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规章制度来强化和规范,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需要用制度

固化下来,只有融入到制度中,文化才会发挥巨大的力量,安全文化建设也是这样的。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作保障。当师生员工还没有认识到安全的规律和重要性时,即师生员工的认识落后于已被证实了的安全工作现实时,法律法规、制度规章作为规范和强制推行安全文化的手段,更显得十分重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既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制度规章方面建设对于整个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保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高校在继续抓好危险物品安全使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设施安全管理、卫生安全管理、治安安全管理、活动安全管理等制度落实的基础上,突出完善监督检查和奖惩制度。不断地充实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就是创建和推行安全文化的过程,也是安全管理价值观逐步具体化的传播过程。

(四)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夯实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安全设施和器材的完善,对做好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改善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是高校应尽之责。良好的安全设施和安全条件,能营造一种物态的安全氛围,能体现出对生命的重视和保护。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利用高科技犯罪呈急剧上升态势,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已

成为安全防范的重要屏障[3]。针对高校安全基础设施实际状况和当前安全新形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按照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的基本原则,加大校园安全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校园安全基本设施的建设符合高校安全

防范的要求。二是在提高硬件设施的技术含量上下功夫。科技手技术在人类文化进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引进先进的安全设施设备和安全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手段,积极利用科技进步和成果来保障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让师生员工充分享受先进文化带来的安全信心和可靠感,三是提高高校安全保卫部门装备的技术水平,提高安全保卫

部门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的物质条件保障水平。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居安思危,思而有备,有备无患”。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仅是建设

高校安全文化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危机管理的精髓在于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一旦危机来临迅速控制事态,消除危险,转危为安,消除负面影响。

一是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务院关

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并按照上述法律法规要求,对学校的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应急预案更具体、更明确、更细致,可操作性更强。二是要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工作队伍。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整合应急资源,落实岗位责任,完善应急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三是按照应急工作要求和季节形势变化,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工作,检验和完善学校应急预案,增强师生员工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四是学校应急工作的重点是要抓好人群集中、密集部位、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及现金、有价证券等存放部位的安全问题。五是学校应建立制度化的、开放式的、全员参与的安全危机管理防控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其在安全危机预防中的主体性、能动性。

(六)加大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创造优良育人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影响着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良好的周边治安环境是高校

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保障,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治理高校周边治安环境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同时,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建设全民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外并举,放大结合,群防群治,众志成城,才能有效地构筑校园安全的钢铁长城。

我们要看到,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复杂问题多、治理难度大,反复回潮现象突出。要保持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单纯靠学校“关起门来抓管理”,或者一味依赖社会力量的“外在保护”,都是不现实的[4]。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作用和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哪里问题突出就整治哪里,什么问题反复就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整治工作有成效。高校要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各职能部门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应有“主、辅”之分,否则,容易发生“管理冲突”。要积极协调好与当地居委会、街道(乡镇)和派出所的各种关系,保证良好的校外合作关系 ,通过“警民共建”、“校地合作”、“警校共育”、“专门警务区”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外联动,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安全文化氛围。

(七)齐抓共管,有序推进,确保安全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内容涵盖高

校工作每一个部门,涉及到学校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并非分管领导

或职能部门一家之事 ,也非职能部门单独能完成的任务 ,为确保其顺利发展,必须明确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安全生产保障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是保护高校师生员工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德政工程。也是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二是发挥主体作用。师生员工既是安全文化的建设者,同时又是最终受益者。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员参与其中的热情,才能使群众智慧竞相迸发,使安全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形成安全文化人人共建、安全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三是建立健全安全文化网络。要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安全文化网络,形成互相协作、配合默契的运行机制,共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四是搞好各项工作的结合。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与本单位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必须与高校德育建设、校园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与高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做到分布实施,整体推进。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交融,可以拓宽安全文化的内容,使之内涵更加深刻,可以给安全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高校要努力适应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着力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安全文化素养,指导和推进全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全民的安全素质提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既符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也符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安全文化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高校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让安全成为一种文化,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现在倡导和推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正当其时,正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一个大政方针,建设安全文化很难取得成功;反过来说安全文化的建设成功,又可以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关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3)„2‟安全文化建设综述„EB/OL‟.„3‟张志学,蒋良才.高校保卫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4‟胡源春,刘江华.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实践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第二篇:浅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思考

浅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思考

21世纪,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承认并有了新的诠释,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影响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而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因此,如何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问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 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思想中仍占一席之地。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表现出当其抱负得不到顺利实现时就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而心理负荷比较沉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女教师受过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或减少女性性格中的常见的不良特征,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特征。也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忽视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使自己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良特征,构成了阻碍自己成功的因素,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实在是很少,使她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由于年轻女教师涉世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业绩的显现,年轻女教师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能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女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

源,传统上的教师权威意识下降,教师在社会上及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当前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并获得高一级学位。这就给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在高校,职称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着社会对教师的认可水平,代表着教师可以获得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高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级职称女教师对高级职称的渴求更直接、更现实,也更为迫切,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高校女教师带来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日益加大。这样使高校教师没有工作与休息、上班与下班的严格界限,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同时,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太注意解决教师心理问题,而且多用机械的数字化指标来评价和看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要为生计、前程奔忙,久而久之,便在内心积存下难以排解的心结。

5、高校女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压力。高校女教师的知识丰富,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对解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优秀分子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和缓解,势必会阻碍自身乃至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女性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也必须承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职业女性在工作中的成就往往被贬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

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培养、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而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数字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身心愉悦;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高校女教师要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目前高校女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运动,在《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地位研究》中调查表明:有57.7%的人每月锻炼身体不到1次。

(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融人到集体中,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理解的愉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3)高校女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问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高校女教师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学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伊丽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武警学院学报,2003,19(15)

2李常健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3)

3赵艳丽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4

4李宝峰 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

5刘卫萍 钱旅扬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

第三篇: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考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 要】教学信息化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重点讨论了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分析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对如何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 教学资源 信息化建设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此,各高校已经把教学信息化作为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将针对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和研究,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提高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对策。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教学信息化是指以高校教学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促进教学现代化,实现教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与利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基础平台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管理科学化,以达到日常教学活动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学系统进行全新分析与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学。

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同时,教学信息化的真正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1)教学基础平台的信息化: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数字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教学监控室、学术报告厅等建设内容。若没有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一定数量的教学专用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失去根基。

(2)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学科网站、专业数据库、多媒体课件、教材、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视频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建设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石”,而且必须先行。没有规范高质、完备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学信息化得以实施的信息化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员的信息化(教员是教学信息化实施的主体,没有具备较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员队伍,教学信息化如同机械运转失去了动力)、学员的信息化、教学媒介的信息化(如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如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等建设内容。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教学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成效显著与否,既受到教学过程中各方面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也受制于教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程度,更离不开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又受到全体教员、学员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能力的影响。

(1)高校教员的信息化现状

从表面看,教学信息化带来的首先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化,实际上,深层次的变革则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据了解,大多数教员对教学信息化的理解仍然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PT课件、使用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与学员进行邮件交流等。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学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员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教育技术概论、学习理论、教学基本原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了解、掌握较少;高校教员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的人有一定差异。

(2)高校学员信息化现状

与“教员信息化”相对应,还存在着“学员信息化”问题,它同样也包含着观念和技能两个层面。对学员来说,通过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化技能通常能够达到其基本要求。但是,在信息化观念方面,学员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大多数学员依然习惯于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学员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意见很多,但当教员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时,积极参与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②学员的信息化技能虽然较高,但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进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其原因,一是功课重,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主动学习;二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三是上机条件差,宿舍拥挤不堪,机房条件有限。

(3)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

不管是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各个高校,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都非常的重视,并不断加大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是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学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许多教学资源库容量表面上很大,但是无法精确定位,教员在教学中利用资源库的次数很少,资源库的利用率很低。②缺乏教学资源管理的概念,仅仅把各类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服务器,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整理,很难有机地结合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并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更为智能的应用。

(4)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现状

各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各个高校都已建成性能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局域网。各个高校的校园网已连接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员住宅和学员宿舍,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园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如教员和学员宿舍的联网比例、网络传输的速度和质量等存在一些差距;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维护任务也十分繁重。

三、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对策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大教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保障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1)教员信息化的对策

① 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加强对教员的现代教育方法的培训,能够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自主学习式、协同学习式和情境模拟式等教学方法。

②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对教员进行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使广大教员学会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提高教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2)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对策

①规范信息化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应重点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对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使教学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定位相适应,同时规范其筛选标准;多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②明确信息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一、规范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一是从教学资源开发者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二是教学资源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其属性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教学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使用者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教学资源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如针对多媒体网络课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采取学员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另外,要真正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高校在硬件设备条件、管理政策和制度方面必须为教学信息化活动提供支持。当前首要的是要制定鼓励教员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包括教学工作量评价、职称评定等;其次,对教员所开发的教学资源给予经费支持及知识产权保护。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各个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对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4.[2]李晓锋,赵国富.加强教学资源标准化建设,推动教学信息化进程[J].教育信息化,2004,(2).[3]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9-13.[4]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11-17.(作者单位:北京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第四篇:关于高校食堂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食堂建设的思考

摘 要:目前,很多大学的食堂已无法满足学生数量的增长与服务需求的提高,新建食堂或者对现有食堂进行改造的情况越来越多。文章阐述食堂建设中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指出在食堂建设中,顶层设计是关键,饮食部门要积极介入食堂建设,饮食部门要全过程跟踪食堂建设。

关键词:高校食堂建设 顶层设计 饮食部门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223-02

山西省高校新区于2011年9月开始奠基动工,其中太原理工大学新校区占地2228亩,计划入驻3万学生,规划有3个食堂。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清韵轩、静雅轩、宁馨轩三座现代化的学生食堂已投入使用,食堂规划合理、设备先进、管理规范,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开业至今,先后接待了省内外100多所高校饮食同行的参观考察,并多次接待社会各届参观,得到一致好评。

一、食堂建设中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引导和推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被推到了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地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大学的食堂已无法满足学生数量的增长与服务需求的提高,新建食堂或者对现有食堂进行改造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失败的例子,就在2001年,笔者担任副主任期间,学校新建了两座学生餐厅,因为种种原因,饮食就没有参与这两座餐厅的建设,导致两个崭新的餐厅一交到我们手里,根本无法正常使用,首先开始适应性改造。据笔者所知,这也是我们饮食人普遍面对的尴尬局面。

在我们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基建处处长最头疼的也是食堂的建设,结构复杂,管网众多,我们还提出了众多的要求,更是让他头疼不已。

1.食堂设计的好坏,首先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能否顺利地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2.食堂设计的好坏,影响到食品加工的流程,决定着将来所加工食品的品种数量与风味,对食堂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调整还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3.食堂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流程是否顺畅,直接影响着食品加工的效率与质量。合理的设计加上先进的设备,可以节约加工场地,操作使用方便,厨师操作既节省劳动,又得心应手,食品加工的质量和速度便有了保障。

二、在食堂建设中,顶层设计是关键

1.食品安全是必须坚守的红线。食堂的基础功能就是食品的加工与销售,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想在这里不需要做太多的解释。食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的加工流程要符合安全要求,应该按一定的动线来设计,最大地减少食物交叉污染的时间和空间,按照从生到熟、从污到净单向流动的规则来设计,而且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其功能的完整性。只有做到厨房设计布局合理性才能给食品安全提供第一道保垒。

2.规划设计要为经营模式服务。随着后勤服务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食堂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全部由学校经营管理、以大锅菜为主的办伙模式,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模式。例如经营模式可以分为:高校主体型、社会合作型、校际联办型等。不同的经营模式,有着不同的经营思路与管理体系,也就需要不同的食堂设计。所以食堂设计之初,就必须明确未来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我校明向校区三个餐厅,经营各有侧重。基本大伙餐厅、接待餐厅、火锅厅、西餐厅、教工餐厅、智盘自选餐厅等。还要考虑风味餐厅、清真餐厅等。

3.规划设计要功能齐全。作为大学食堂,其场所主要由营业部分、加工及辅助部分和内部管理办公部分组成。营业部分是指就餐的餐厅、出入口、楼梯间以及其它服务间等,经营模式对营业部分的影响最大。食堂加工及辅助部分包括:各类库房、粗加工间、操作间、预进间、备餐间、洗消间、留样间、快检室、更衣间等。内部管理办公部分包括:办公室、值班室、监控室等。

4.规划设计要以服务师生为导向。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食堂的功能非常单一,仅仅是就餐的场所。而现在,随着师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大学食堂的功能逐渐多样化,除了就餐外,还包括超市、休闲娱乐、学习阅览的功能。过去仅仅是在就餐时开放,现在也往往是全天候地开放。

今天的大学食堂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区社区化的中心建筑,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规划阶段,更多地考虑为学生服务,设立小吧台、水果饮料、金融服务、一卡通服务等服务区域,同时要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打造健康向上的餐饮文化。对装修风格与装修材料的选择也要非常用心。餐?d内还应该有电视、电子屏、音响等设施设备,宣传饮食服务,营造和谐环境,服务师生员工。

5.规划设计要充分进行调研论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食堂的规划设计阶段,先进院校的考察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个成功食堂的建设过程,都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有着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着一些走过的弯路值得去交流。

在我校三个食堂的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哈工大等很多的同行,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新食堂,就是由各个先进院校学到的知识,再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二次开发,最终形成的。

6.规划设计要考虑现代化设备。随着食品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学校餐饮工作中,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成为了一种趋势。关注国内外厨房设备发展动态,适时引进现代化集中加工设备,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餐饮事业改变的途径之一。通过一些新型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在我校新食堂建设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米饭生产线、包子生产线、蒸气发生器、热风消毒库、送新风设备、大型中央空调,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饮食服务水平。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地暖在三食堂才得以实施,而太阳能节能设备一直没有实施,这也是我们食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遗憾。但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也要有着严谨的态度,市场上各种打着节能降耗、现代化自动化旗号的新产品非常多,我们应该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分析,尽量选用成熟的、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

7.地面防水、下水管网、排油烟是厨房设计的难点。

8.规划设计要考虑智慧饮食。明厨亮灶、LED电子屏、智能门禁、WIFI全覆盖、智盘售饭系统、机器人炒菜机、自动售饭机等。

三、饮食部门要积极介入食堂建设

并不是所有的校领导与建设部门,都了解食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饮食部门作为使用方,在建设阶段往往缺少话语权。利用同行、食药局等部门说服学校及设计公司。厨房设备布局早做准备。位置图、水路图、电路图等,不能交给厨具公司做。

四、饮食部门要全过程跟踪食堂建设

食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对于饮食部门这一不懂基本建设的部门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饮食中心应成立食堂建设领导组,全过程跟踪建设,主要是监理。另外,还要注重建设过程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还要做好应对各种阻力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许文静,刘自团.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初论.终身教育研究,2017(4)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饮食服务中心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贾伟)

第五篇:安化黑茶发展的思考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安化黑茶产业转型发展的调查

省农业委员会发展计划处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湖南农业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方式究竟怎么转?转到哪里去?是否有捷径可走?有没有相对平稳且有效、快速而持久的办法?欣闻安化县荣获“2014中国茶产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9月17日至18日,我们赴安化县进行了调研。

聚焦:黑茶红了安化

2015年9月17日,海拔998.17米的安化县云台山村。秋风秋雨里的云台山,犹如一幅层次分明的织锦,放眼望去:山顶,怪石如林;山腰,茶园如练;山脚,游人如织。湖南云上茶业公司董事长刘波如数家珍:公司已建成有机生态茶园1300余亩,年产量2400余担,新建厂房7800平方米,辐射带动云台山村民36户120人以上参与种茶,村民每年茶叶增收5000余元,以采茶、品茶为主的“茶旅文化一体化”绿色梦、致富梦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2015年6月20日,意大利,米兰。安化县4家茶叶企业亮相2015年米兰世博会。2009年9月,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湖南展厅2件展品引起围观,其中一件就是“安化千两茶”。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一篓由安化白沙溪茶厂53年前生产的50公斤“天尖”被央视鉴宝栏目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震撼了茶业界和收藏界。

……

从千仞云台山村到千年茶马古道,从首都北京到时尚之都米兰,目光为何聚焦“安化黑茶”? 这些数据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品牌价值超过35亿元。“安化黑茶”2011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在联合国馆举行中国茶道、茶艺演示,获准使用联合国“UN”标识销售。把 “UN”标识在中国茶的包装上,安化创造了世界第一。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安化黑茶再次在世界舞台展现风采,作为公共品牌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6款黑茶产品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2015年5月,成功签约中国载人航天用茶基地,安化黑茶“飞”入太空。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公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茶”三个茶叶公用品牌估价35.81亿元。

——实体专卖店超过3000家。2006年内销之初,“安化黑茶”在长沙高桥市场难寻踪迹,现在成功进入北、上、广、深等146 个大中城市,远销蒙古、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广州的芳村、北京的马连道、东莞的华南茶叶市场、上海的天山茶城等专业茶叶市场都有专卖店,安化黑茶成为各类茶叶经营店必备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安化黑茶专卖实体店达3000家以上,网店达3万多家。今年4月,省政府牵头,10多家安化黑茶企业组团,参加国际食品和饮料展,循着“一带一路”亮相波兰华沙、匈牙利、捷克。

——全县茶叶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继2005年 “天尖”被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两安化黑茶世博砖以278万元的高价拍出,再次引爆市场,黑茶销售价格几乎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安化云台山一家茶叶生产企业,2010年出产的一支千两茶出厂价1280元,2011年升至1980元,2012年达到2980元。白沙溪茶厂年产值曾经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现在1个月的产值相当过去的1年。一套千两茶制作需要的几根竹黄、几片棕叶粽叶,售价居然200多元,一套万两茶的包装高达千元。安化县南金乡的一个130人小山村,仅卖鲜叶收入7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安化茶叶税收由2007年的12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2亿元,全县茶叶从业人员28万人,每年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茶叶仓储、现代物流、绿色包装、茶机茶具制造、茶馆茶楼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仅安化县竹木加及纸质包装业产值就达5.2亿元。

追问:黑茶为什么这样红

在安化,穿行于崇山峻岭,徜徉在山涧溪流,探赜绵延神秘的茶马古道,遥听回荡悠远的马铃声响,廓桥不倒,蹄印犹在,无情岁月洗尽了铅华,总有一些人和事不会泯灭。

安化县茶业协会副会长曾学军认为,安化黑茶载于唐、兴于宋、贡于明、盛于清,但真正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还是得益当年益阳市委做出的正确决策:要把安化黑茶打造成新型永续支柱产业。这个决策是在深入分析全国绿茶、红茶、黑茶市场和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的,回过头来看,这个定位是正确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茶叶产业步入低谷,安化县的国有茶厂江河日下,难以为继,工厂关了、人才跑了、茶园毁了。益阳市委、市政府和安化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了茶叶市场回暖的良机,“有形的手”和 “无形的手”一齐发力,催生了茶协、茶农、茶商、茶企等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内生动力,逐步构建了推动茶叶产业良性发展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化经营体系和规范化管理方式,政府、社会组织、农民、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黑茶成为安化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绿色产业。

19年坚守,一张蓝图绘就“安化黑茶”样本。2006年,安化县委、县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安化县茶叶产业定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安化黑茶中国独有,中国黑茶世界独尊”,占据了黑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随即制定了《实施细则》,印发了《关于在全县统一打造“安化黑茶”品牌的通知》,编制了茶叶产业中远期发展规划。一系列文件、规划、细则,明确了安化县重点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砍下制约黑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板斧,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县政府明确:重点扶持黑茶。在规划引导下,全县茶叶产业迅速转产。绿茶厂,关了。红茶厂,关了。黑茶企业加快扩张,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 8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25万亩,茶叶企业98家,茶叶产量量接近5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6.5%,被授予“2014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成为声名远播的“安化黑茶样本”,学习取经者纷至沓来,各大媒体接踵而至。决策就是选择,规划就是选择有所不为。在绿红黑白黄的五彩茶叶中,安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黑”。19年来,县委、县政府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没有变,坚持一条路走到“黑”。

“1亩茶园补贴1000元”,综合施策拉动产业成长。“十一五”以来,安化举全县之力,致力破解交通、电力、水利等瓶颈制约,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平台。全县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G207、S308、S225公路扩改和二广高速建设,实现了90%以上村级公路硬化,茶园建设基地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为扶持茶叶发展,捆绑退耕清林、扶贫、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用于种苗基地的良种选育和茶园建设,鼓励发展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耕作的标准化良种茶园。县政府从2007年起对新增1亩茶园补贴1000元,改造1亩旧茶园补贴500元,近3年全县每年新增2-3万亩茶园。支持银企对接,建立完善助保贷、互惠贷等融资服务平台。2008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扶持益阳黑茶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省直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口扶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扶持重点户、专业村组的基地建设,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茶叶机械的购置;对开设安化黑茶的茶馆、茶楼、形象店的经营者给予贷款支持;鼓励茶地流转。改革原有集体茶场所有制结构,促进茶园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培植种茶大户。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入股、扶持等方式从茶农手 中获得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茶地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

13个标准,推着黑茶产业全程规范作业。安化黑茶从茶园到茶杯基本实现全程标准化。目前制订了13个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省地方标准发布,包括《安化黑茶通用技术要求》、《获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湘尖茶》、《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茶加工通用技术要求》、《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成品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安化黑茶冲泡及品饮方法》。从种苗、栽培技术、基地要求、投入品管理的生产环节,到原料筛选、初加工、精加工的加工环节,到包装、贮运和饮用的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规程。今年安化还组建安化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搭建安化黑茶质量安全保障平台;在狠抓系列标准制订和实施的基础上,着重强化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标准黑毛茶初制加工厂建设,全程清洁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严格了产品质量,确保了产品安全,提升了安化黑茶整体竞争实力。

2个区域公共品牌、12个著名商标,抓牢您的眼、捕获您的胃。安化县茶叶协会先后注册成功“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两个区域化共品牌,培育了4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 “安化黑茶” 被评为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黑茶文化和黑茶保健为概念,在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全方位扩大宣传影响,塑造安化黑茶品牌。协调企业、协会参与,举办国际茶文化节,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展会、年会,跨行业、跨领域做宣传;每年投巨资在首都机场、京珠高速、长益高速、边疆地区设立“安化黑茶”大型户外广告牌;在上海、济南等重点城市,聘请专家对黑茶“降压、降脂、降糖、降尿酸”等特殊功效现身说法;特别是近年来,安化黑茶品牌推广卓有成效,在上海世博会入选“十大名茶”、广州亚运会成为特许礼品茶、祥和中国节作为申遗惟一纪念茶;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将视角投诸安化黑茶。以怡清源为代表的龙头茶企在安化黑茶品牌推广上也不遗余力,在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和央视五套体育频道体育新闻栏目进行全年品牌宣传。怡清源还与张纪中战略合作拍摄安化黑茶电视剧《菊花醉》,助推黑茶品牌传播全国。铺天盖地的宣传,让黑茶牢牢抓住您的眼球。“今天您喝黑茶了吗”成为安化的日常用语,高血压喝黑茶、高血脂喝黑茶、肠胃差喝黑茶,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茶不醉人人自醉,这就是安化黑茶!这就是舆论的魔力!

105家制茶企业,重现茶马古道的繁华。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安化茶马古道有5里一茶行之说,全县有茶行、茶号300多家,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景。2014年,安化县内登记注册的黑茶生产企业达105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安化黑茶”品牌授权使用企业70家,黑茶产量达4.9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78亿元,产业税收过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茶产业税收“亿元县”。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久扬茶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怡清源茶业、可耐尔、华莱生物等知名企业相继进驻。企业与基地、茶农、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共生合作模式,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带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可耐尔公司采取“公司+村级组织+茶农”的模式合作开发茶叶基地建设,与11个村签 订《茶叶基地建设合同》,由各村分别茶农签订承包合同,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对验收合格的实际面积,补偿给茶农300元/亩。云上茶业公司流转的茶园3200多亩,以务工方式聘用当地茶农培管,现建成高标准生态观光茶园1500多亩,将茶博物馆、茶艺展示馆、茶产品展示馆和制茶体验馆与活动广场融合一起,建设多功能茶文化体验中心,形成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直销、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量呈几何倍数增长,逐步发展成为黑茶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上交税收近4千万元。

科技与监管多方发力,共同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技术、产品的多层次支撑。茶业协会整合县技术学校、工业职中、农广校、扶贫办、人社局培训中心等资源,成立安化黑茶学校,开展茶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专业人才。从2010年-2014年,全县举办茶产业专业培训班80期以上,培训2600多名茶艺师。同时加强了评茶员、制茶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县有中高级制茶师、农艺师、评茶员上百人,以及大量从事茶叶加工的熟练技术工人、管理和营销人才。以县乡农技站为依托,指导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推广和普及黑毛茶加工技术,提高现有制作“安化千两茶”、“三砖茶”、“三尖茶”的制作水平。着眼制茶工艺和制茶机械的换代升级,开展制茶机械研制、发酵工艺改进和制茶工艺技术规程的修订等技术攻关。今年上半年,由企业联盟,科研院所技术支撑,组建湖南黑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攻关,创新产品和工艺。在产业发展中,政府当好引路人、守夜人是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县政府将茶叶 基地建设工作列入对各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引导和支持辖区内企业办基地和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要求新建茶园基地实现规范化、良种化,提倡企业办基地、基地联茶农,培植一批茶叶种植大户,建设一批大型基地。县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局、茶业办、茶业协会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执法队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坚决打击无证照生产、制假售假、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优化发展环境。行业严格自律,切实强化行业自律,发布《关于规范全县茶叶生产经营市场秩序的通告》,落实《安化县茶叶生产经营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县茶叶协会根据县政府授权,严格实施“安化黑茶”证明商标授权使用制度,每两年对已授权使用的企业进行目标考核,加强授权企业的生产、加工及商标使用的管理。如果说规范监管是黑茶产业的保健良方,那么茶旅融合无疑是黑茶产业养身之道。安化以茶为主题,以旅游为内容,以文化为内涵,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发展。茶马古道高城风景区申报国家4A级景区,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规划建设柘溪库区“百里茶湖”、茶马古道“百里茶带”等生态观光茶园,启动风雨廊桥、古茶亭、古茶碑的保护和修缮,建设黑茶产业园、现代物流区,黑茶大市场、黑茶一条街,茶旅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既整合了资源,又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

警醒:越是红的时候越要警惕黑

红了。当心被黑!蹄疾而步稳检验着能力,勇毅而笃行考验 着智慧。快速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可能掩盖很多问题,但必须保持警醒,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永立潮头。

更加重视质量安全风险管控。随着安化黑茶的“走红”,社会资金大量涌入,许多企业仓促投产,发展不平衡,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风险大。特别是安化黑茶原料需要一定的成熟度,茶树叶片成熟度越高,氟、稀土的含量就越高。虽然安化黑茶标准化体系已经建立,但执行力度还不够,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状况还不尽人意。有的黑作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安化黑茶因养生保健而闻名,更应严控质量安全,切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更加重视公共品牌管理。安化黑茶是公共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企业利用安化黑茶的品牌价值打开市场后,过多注重企业品牌的开发,却忽略对公共品牌的保护和创新,企业靠山吃山而不护山,靠水吃水而不治水。目前,安化的黑茶品牌中,仅“白沙溪”、“中茶”、“怡情源”等为数不多的品牌被大众消费者认知,大量的小品牌淹没在行业内耗之中。“安化黑茶”的品牌优势没有充分整合与发挥。长期以往,最终将出现“坏茶驱逐好茶”的逆向淘汰。如果消费者对安化黑茶失去信任,品牌价值贬值,受影响的将是整个产业和所有企业。

更加重视集约集群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各立山头的问题,企业只是由于市场的吸引聚集黑茶产业,彼此缺少契约联合,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集群。如企业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渠道重复建设,占用企业资金,而且可能加重消费者负担,推高产品均价,削弱安化黑茶产品在同品类茶叶中的竞争优势。着力 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绝大部分安化黑茶企业产品都是“三砖三尖一花卷”,少特色、少个性,同时产品口感不稳定,即使是同一个厂的同一款茶,口感都难以保证稳定。如果同一款茶口感的多变,就意味着回头客不多,消费者的忠诚度没有保证。着力解决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安化是著名的“黑茶之乡”,“万亩茶园”、百里茶廊,茶叶种植仍然相对分散,规模化不够,制约茶产业、茶文化和茶旅游的开发。

展望:愿安化黑茶长红常红

安化县委、县政府对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有清晰的基地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在“千亿湘茶”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带动区域内40万人就业的目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以规划为引领,完善配套措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长长红、常常红。

提升黑茶战略地位。整合全省黑茶产业,将“安化黑茶”的县级区域品牌,提升为全省黑茶产业的统一品牌,特别是雪峰山脉和湘北部分地区的7个县市,是湖南黑茶产业中心,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在抓好内销、边销的同时,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安化黑茶国际化进程。

强化标准化管理。建立生产标准化、加工标准化、茶叶品鉴标准化,品牌管理标准化的完整标准体系,建立“安化黑茶”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跟踪和质量追溯。严格标准化生产加工,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公共品牌保护,严格规范“安化黑茶”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识的使用。

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致力创新产品,坚持消费导向,开发出符合更多消费者口味和特定功能的安化黑茶饮料、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使黑茶 “物尽其用”,拓展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加快营销创新,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的“6+1”产业链中创新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和流通业态。挖掘产业内涵,在科技服务、文化传播、技术研发、三次产业融合等领域,将信息时代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历史悠久的茶产业、茶文化中,用创新的思维引领产业的发展。

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一个角落的新闻都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起偶然事件就能摧毁一个产业。安化2013年成功应对媒体报道茶叶及茶叶制品被检出稀土超标的事件,要深入汲取经验和教训,建立科学有效、反应敏捷的风险防范机制。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物,但昨天的雨雪依然泥泞今天的道路。湖南是茶叶生产大省,有22个县列入全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茶叶优势县,目前全国茶叶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的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或许安化的昨天能够启迪您的今天和明天。

赴安化县调研组 张凯锋、曾球、尹剑德、李锋

下载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关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 建设 共享 评价论文摘要:结合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存问题,通过对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阐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高校......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系领导班子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系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 高校的系是基本教学单位,直接承担着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其领导班子建设得如何,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对高校的评......

    关于加强高校考风考纪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考风考纪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 考风考纪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考风考纪不仅影响校风,对社会风气也有深远影响。本文对高校考风考纪建设的必要......

    关于高校班级学风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班级学风建设的思考 [摘要]良好的班级学风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谈恋爱及缺乏追求等因素影响着高校班级学风。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

    高校优秀班集体建设的思考

    高校优秀班集体建设的几点思考班级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如何建设先进班集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我......

    关于高校标准化食堂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标准化食堂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校食堂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与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密切相关。开展高校标准化学生食堂创建活动是改善学......

    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建设节约型学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校园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其首要任务就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对硬件设备节能环保功能......

    关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关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作者:罗新远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6期[摘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和谐校园建设的坚强堡垒,是高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