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正执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民警不作为和消极作为问题

时间:2019-05-15 13:3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端正执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民警不作为和消极作为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端正执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民警不作为和消极作为问题》。

第一篇:在端正执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民警不作为和消极作为问题

在端正执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民警不作为和消极作为问题,虽然只是个别民警的个别现象,但如果放任不管,很容易在队伍中扩散、蔓延,成为带普遍性、共性的问题。究其原因,既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咎于上面政策过严,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民警的消极对抗,而应该将这个问题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期、经济体制转轨期的大背景下来探究,从

公安工作三大历史使命及其宗旨的高度予以高度重视。

一、民警消极作为的原因

(一)新形势、新情况、新起点与旧执法观念的碰撞严重制约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为端正执法指导思想,为增强广大民警执法为民的意识,对队伍和执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了硬措施,如“五条禁令”、“五项规定”以及执法质量考评办法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对民警和一部分公安机关领导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效改善了公安机关的公众形象。但由于传统执法理念和方式的惯性作用,“急刹车”后,一些民警不能正确认清形势,适应时代要求,对以往“管人者”的心理优势,“棍棒下出案子、口供里出证据”的行为习惯产生“怀旧”、“留恋”情绪,没有把思想转变到“执法为民”的新观念上来,从而感到束缚了手脚,民警旧的执法理念与当今新的执法环境下对民警的要

求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调和。

(二)执法要求相对提高与民警综合素质较低的矛盾以及“利益驱动”的受限是民警工作消极的内因

1、作为执法的主体,民警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执法的过程和结果。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安工作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公安民警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执法为民的本质,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和准确执行法律法规的能力。这时执法工作的高要求与民警素质偏低的矛盾就十分突出,存在说不过、跑不动、打不赢的问题,民警的业务水平、法律水平、办案技能、技巧与现实要求差距很大,而且在短时间内民警的综合素质难于提高。

2、政治利益,拿刑讯逼供来说,在无其他有力证据证明犯罪时,审讯人员使用刑讯逼供手段获取口供,的确能取得快速破案的短期效应,并造就刑讯逼供者有能力、有魄力、善断案的光辉形象,政治利益随之而来。但在目前的执法环境下,审讯人员失去了这一“捷径”,必须通过强化预审能力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而预审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种情况下一些“破案能手”就会感到束手束脚,光辉形象就会大打折扣,随之而来的各种奖励也会消失,消极思想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经济利益,纵观执法中存的问题多数直接或间接的与经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的执法要求下,部分民警热衷于办理一些有“油水”的案件,但在新的执法环境下,“油水”的取得必然付出成倍的代价,这种状况下,部分热衷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四)队伍管理的快节奏与民警的适应能力迟缓的矛盾。上级公安机关出台了不少条令和禁令、考评办法,强化执法为民的观念、服务的观念、人权的观念、法治的观念等等,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当前形势要求的。但是由于“弯子”转得太急,一些禁令存在与基层实际脱节的问题,没有遵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一棍子”打死,不免出现了民警动辄得咎的现象,因而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感觉。端正执法思想没有真正入心入脑,成为民警的自觉行动,而是一种被迫服从,是不得已而为之。目前,抵触情绪、埋怨情绪、悲观畏难情绪在基层民警中有所蔓延,甚至出现“与其出去找死,不如在家等死”的说法。加上各级领导机关的各种考评过多过滥,并且都要逐一排名、末位淘汰,基层民警感到不胜负荷,压力很大,难以适应。

(五)规范执法的快变化与法律、法规、办案程序的慢配套的矛盾。当前公安机关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操作层面上没有及时跟进、出台相应配套的法律、机制、手段,导致基

层公安机关在工作实际中碰到了不少难题,基层民警感到无所适从。如审查手段,一方面强调从严审批留置,另一方面刑事传唤限定在12小时,留置最长在48小时内要对违法犯罪嫌疑人作出处理,这对警力普遍紧缺的公安机关来说,民警往往只能通宵加班;再如取消收容遣送,实行自愿救助办法后,对城市流浪者和不够法定责任年龄的三无人员的扒窃、抢夺等案件,因种种原因无法取证,案件常常无法处理,只能口头教育释放;还有新《行政许可法》颁布后,特种行业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六)“人权”呼声高涨与法律配套相对滞后的矛盾。当前人民群众对人权、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有一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片面理解、强调人权,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使民警遭受乱投诉的问题呈上升趋势,民警在执法过程

疲劳厌战,不可忽视的民警情绪

警刊》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入基层采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广大公安民警始终保持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呈现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公安机关广大民警思想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带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在侵蚀着我们这支队伍的健康,对公安队伍建设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这些现象应当引起领导阶层的重视,并应采取相应对策加以引导。

基层民警思想现状的主要表现

警察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并无任何不同,是一份通过其个人的职业行为而取得合法经济收入,并能够为其本人和家庭成员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就当前来讲,警察这个职业与其他公务员相比较,面临的现状是工作量大、责任重、待遇差、晋升难、危险性高,同时却缺乏精神和物质上的相应补偿,这就容易使民警对警察这个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造成队伍思想不稳,凝聚力下降,爱

岗敬业精神淡化,工作积极性不高。

通过了解走访,我们总结了普遍存在于基层民警中并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不良思想现状:

第一种表现是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和敬业精神淡化,甚至对工作表现出倦怠、厌烦,在工作上不推不

动,对待群众多为应付。

第二种表现是执法工作中缩手缩脚,民警畏难心理较为普遍。面对执法工作,推拖、畏难、怕事、怕承担责任,怕给自己工作前途带来不良后果。许多民警坦言:宁愿少干一些,也不愿干得多了出事,承担

后果。

第三种表现是存在疲劳厌战思想。民警普遍反映:对接踵而来的战役、活动应接不暇、疲劳不堪、积

极性不高。一位民警这样说,在工作的时候感到身累,休息的时候感到心累。

第四种表现是生活作风上懒散、松懈,主观意识消极、懈怠。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基层民警都反映睡眠不足,日常的双休、公休经常得不到保证,在工作的间隙,只要有条件,首先想做的事情就是睡觉。不少民警反映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人生已没有其他内容”,有的民警说自己“对一切都兴趣减退,每天混着不出错就是了”,也有的民警觉得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坏,火气很大却无处发,“领

导面前不敢发,同事面前不便发,家属面前不忍发,群众面前更不能发。”

滋生疲劳厌战情绪的主要原因

第一,工作任务繁重,体力严重透支,是导致民警滋生疲劳厌战情绪的主要原因。

警察是调和、平息社会矛盾的工具,警察所承担责任的大小,与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现在社会处于转轨时期,各种矛盾日渐凸显,人民警察承载着沉重的压力。同时,在目前的公安决策过程中,不少人把“严打”与集中统一行动、专项斗争画上等号,混为一谈,甚至有少数领导把“严打”作为治乱的良方和法宝,将公安机关所开展的正常业务工作也都冠以“严打”的名义,导致集中统一行动、专项斗争过多过

频,既有“国打”、“省打”,也有“市打”、“县打”,有的地方“统一行动”一年达十几次之多。

另外,非警务活动更加重了基层民警的工作量。

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内涵、外延不断增加和扩大,特别是警务活动和非警务活动交织在一起,基层民警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更让基层民警感到掣肘的是来自“条块管理”体制的制约——

对地方政府的非警务任务不敢不从,稍有不从,便从财政经费上受“裁”。

第二,不平等的待遇造成民警思想不稳定。

公安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民警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但是超时加班很少有加班补助。与海关、税务、工商等公务员相比,很明显,警察的待遇差、晋升难、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

过对比,心理产生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个别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不佳。

第三,执法工作制度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

近年来,在公安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责任追究轻法律培训、重执法检查轻执法指导、重下压指标轻执法保障的认识性偏差,从上到下相继出台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离岗培训、末位淘汰等刚

性措施,导致一线执法办案民警在无形中产生了“危机四伏”的感觉。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执法环境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日益恶化,执法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警察执法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不法分子随意借机辱骂、围攻接处警民警,由此导致民警在执法工作中缩手缩脚,消极厌战,普遍存在“能少干的尽量少干,能不干的尽量不干,必须要干的应付着干”的思

想倾向。

第四,对现有投诉举报没有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渠道。

在调查中,许多民警反映“并不是怕那些不实的投诉举报,而是怕次数多了影响上级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影响年终考评而排末位。”实际工作中,民警被投诉、诬告接受调查的不在少数,但很少见到对诬告者的处理或在正式场合为民警正名,调查组的结论常常是“查无实据、事出有因”。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也是导致

民警工作积极性下降的原因。

第五,工作中缺乏群众的理解支持,威信度下降,直接削弱了民警的自豪感。

调查中,基层民警反映,执勤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民警到达现场时,遇到的不是当事人积极地提供线索反映情况,而是人们的漠视和嘲讽。吵架的人在警察面前依旧吵得很凶,被抢劫的人不是描述犯罪分子的特征和去向,而是劈头盖脸地抱怨、谴责。甚至在向周围的群众了解情况时,无人提供线索,在帮助群众后,听不到一声“谢谢”,民警的付出得不到认同。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是工作中威信度下降,得

不到人们的尊重。

第六,教育方法存在争议,老生常谈、作不当,也是造成民警产生疲劳厌战情绪的一大原因。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是队伍建设的法宝,但在现实中,有的政治思想教育方式脱离民警实际,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有的教育方式则让民警反感。比如,在一些教育活动中,硬性规定离岗培训和辞退的民警分别达到多少比例,指标层层下放,各级机关按总数比例计算不达标民警的数量。在实际的作中,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大的混乱,有的单位出钱给不达标民警“精神补偿”,有的单位领导转移矛盾,让民警相互投票决定选出谁不达标、谁离岗,造成在一线奋战的民警不得不放下手中工作处心积虑研究对策,影响了工作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警靠多年并肩作战积累的团队精神。

一些过于强调群众满意率、近于造作的亲民活动和过高承诺,也使民警感到难以承受。比如每年的“爱民月”活动,都要组织民警上街宣传、义务劳动、慰问残疾人和五保户。如果我们深入基层就会发现,民警终日忙于工作,连自己家里的日常生活都不能顾及,他们应该首先得到来自公安机关、领导的关爱。现在,自己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却又要上门给他人献爱心,不是不可以做,但很难保证是心甘情愿的。

第七,疲劳厌战情绪的产生的关键还是民警自身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抵触情绪。近几年,警察所承受的职业压力远比其他行业大得多,他们不仅要面临持续性的发生死伤的危险,且工作带有干涉强制等性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变成多元化的信息社会,警察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业务、心理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在岗民警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不能做到积极应对挑战,思想上惰性大,不主动想问题、想对策,在问题和困难面前缺乏锐气和韧性,甩不掉原有的思维定势的羁绊,跟不

上迅猛发展的改革形势,自然也就产生疲劳厌战情绪。

二是自我调节能力差,导致心理失衡。有种说法形容公安民警职业特点:走在“黑白之间,随时可能发生角色转换”。面对纷繁复杂的斗争形势做到心理平衡,自如应对,确实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失衡”状态,不仅疲劳厌战,甚至放任堕落。这方面令人扼腕痛惜的典型不止一个。三是职业特点造成潜在的心理危机。对于普通人来讲,一次工作上的失误影响的可能是工资、奖金,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认知程度。而对于警察来说,一次失误意味着疑犯的逃逸、战友的鲜血甚至生命,更可怕的是职业生涯的结束,也许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由于这样的职业特征,民警的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

理危机要超过普通人群。

如何应对民警的疲劳厌战

尽管存在思想问题的民警数量占少数,不能否定整个公安队伍思想建设。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队伍中存

在的问题,重视当前部分民警的思想状况,否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安队伍整体效能的发挥。一要建立综合素质教育格局,强化对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启发人、关心人”为前提,以“滋润、渗透”为着眼点,努力实现“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号召式”向“激励式”转变,“训导式”向“情感式”转变,“马后炮式”向“及时雨式”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更有效地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保障人才的有效使用和合理流动。要在机构改革、竞争上岗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机制建设,把真正有才能、群众公认的民警选拔到领导岗位,并保持经常性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民警能够展示才华、脱颖而出。同时,加强轮岗交流,做到人才合理流动、配置,增强民警工作积极性。

三要加强考评激励机制建设,挖掘内部潜力。合理设置机构,完善职能,强化岗位职责,减少考核项目和次数,提高考核质量和标准,从物质待遇到政治待遇等各方面以激励手段调整民警心态,使每一名民警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真正做到付出与回报、能力与待遇相统一,以激励促使民警自我提高、自我加压,变被动为主动,以自身的适应形势和任务促进整体工作不断发展。

四要完善各方面保障体系,减少民警后顾之忧,减轻民警心理负担。要从经费、通信、交通、维权等多方面落实保障措施,以强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警放手工作,真正实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此外,还应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从政策上体现减轻民警压力和从优待警。

五要把基层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强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基层公安机关处在执法最前沿,同群众接触最广泛,工作任务重,付出的也最多,同时问题出得也多。基层抓好了,整个公安队伍建设的成效也就显示出来了。因此,在抓基层队伍建设,出台有关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工作措施时,要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作性,便于基层落实。

六要加强心理疏导,培养民警正确的执法心理。要高度重视民警在执法中存在的“以管人者自居”等错误的执法心态,开展案例教育,加强沟通引导,教育民警解决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执法与服务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要理解民警由于工作负荷太重、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有家难顾、受到不公正对待深感委屈等产生的各种复杂心态,注意引导、消除和化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民警心理咨询室,使民警在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保持自觉、自知、快乐和情绪稳定。

七要加强公安文化建设,营造民警的精神家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希望为应急警务指挥人员、参战的各级各类警员提供参考。1 麻痹轻敌心理麻痹轻敌是指警察在应急警务活动中缺乏应急观念,低估执法对象的素质和状况,轻视应急警务状态下的危险因素,缺少自我

第二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归纳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归纳

⑴贪玩,自制力差:谁都有自制力差的时候,这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且一般比较贪玩的孩子应该说他的脑袋是很聪明的,学习上接受能力是会快一些。但是会存在一个现状就是,还是不把心思花在学习上,对学习不重视。具体有这么几个办法您不妨试试;

与孩子沟通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对其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

给孩子规定好具体玩的时间,而且一定坚持放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

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昨天坚持40分钟,今天能不能比昨天多坚持10分钟„„;

个人发挥:„„

原则和理念: 条理性

在让家长放松的状态下激发家长的危机感

针对本公司师资力量和服务内容

掺差孩子的表现

个案分析与实例相结合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⑵有畏难心理:这是孩子自信心不足又缺乏成就感激励的一种过早自我否定的表现,可能不爱问老师问题,碰到难题不想做,或者是钻不进去。不知道孩子平时在家的时候表现怎样?有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以前学习的基础怎么样?有没有给孩子辅导过作业?成绩如何?孩子如果考试不好,家长是批评孩子还是帮助他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方式呢?有这么几个办法可以试试:

避免给孩子过早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帮助其树立勇敢和责任心;

具体给孩子提出两到三种解决方案让孩子自己选择并教会孩子为结果负责;

多给孩子创造参与竞争的机会,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其他个人发挥:„„

⑶粗心马虎,非智力失分多:粗心马虎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您炒菜放盐的时候拿盐袋子倒和小勺的结果一定不一样,但是粗心同时也是一个很客观需要积极去面对帮助孩子改正的不足点。考试应该是100分,由于粗心十分,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有这么几点是关键:

孩子是否对每一次考试有足够重视;孩子一般对大考重视,您就不用太叮嘱咐;而通常孩子对小考不重视,您就应多从这方面入手做其思想工作;

孩子粗心的毛病反映出对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文科是否注重字词语法的积累;理科是否注重定义、定理、公式的理解记忆;

解决办法:准备错题本,总结每一道错出错点及原因,复习出错点正确解法及规则;

个人发挥:„„

⑷学习没兴趣:孩子是对各科学业都没兴趣还是只是偏科?孩子不可能是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趣吧?平时孩子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呢?如果沉迷于游戏和网络,是应该杜绝,但是如果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那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尝到甜头,合理安排 欲速不大,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表扬为主

防止反抗,避免比较

控制时间,避免强迫 刺激求和,鼓励好奇 吸取教训,独立思考

⑸学习不主动,您之所以觉得孩子不主动主要看到他都有哪些表现了?是不是学习仅限于听讲和完成家庭作业了? 他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所以学起来才觉得没有动力。其实这也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普遍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潜力没有备激发。现在的孩子,您指望他跟班力量的思想工作,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考学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得鼓励孩子下功夫,自己跟自己比。一旦孩子下了功夫,成绩有些许提高,看到自己的进步了,才会更有自信,也才更有动力再下功夫。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⑹学习不得法:您觉得孩子学习习惯中哪些方法不对?预习、听讲、写作业、复习、背单词、做课外题,具体分析个别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很有质量。您孩子是否都做到了?有哪些做不到我们还是具体跟你孩子当面聊。引入约访„„通常孩子对学习方法有这么几个误区:

总觉得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学习方法不在乎一种适合第一名,另一种适合第五名。您可能也很懂得怎么样学能学好,也告诉孩子不知道多少遍应该怎么学。可是他可能总觉得这个方法也不适合他,那个方法也不适合他。而到底哪种方法适合他,他自己也不知道。其实那不是 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是 任何一种方法孩子都没有坚持下来成为自己的习惯。„„

不懂得取长补短,时刻改进自己的方法。班里前三名前五名的优势不在于他们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而在于他们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很有质量很到位。您孩子可能看到第一名也不背单词,第五名也不记笔记。但是他们一定在别的环节培养起他们的习惯有他的有时。而您孩子自己却没有多少学习习惯方面的优势„„

不肯创新,沿袭旧习惯。您可能觉得孩子整天趴在桌前,作业也写到十一二点,可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有很多孩子的创新思维都被束缚住了。比如说背单词,您孩子说他一般都是先把单词抄五遍去死记硬背,最终还老爱忘。他昨天是这样,所以今天也应该这样,明天可能还会这样背。他就没有意识想想怎么样才做得比他好。总是沿用自己的老一套。„„

⑺学习很不错:您孩子学习挺不错的,您可真幸运。我相信您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省了不少心。那您还想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还希望孩子更上一层楼是吧?所以对于您孩子这样的层次,我们就要充分挖掘他的潜力。基础知识我相信您孩子一定没问题,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每门课考95分以上?就说明他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学习不单单是考验孩子掌握知识的能力,更在于孩子的学习竞争力。从预习、听讲、写作业,到制定学习计划、考试技巧甚至于用演草纸的习惯,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两三分的差距。而班里前三名之间不恰恰就是这么两三分的差距吗?况且现在知识还比较简单,处于同步学习阶段,真正到中考高考总复习阶段对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要求更高,那个时候您觉得孩子目前的学习方式是否还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呢?能保证到考场上万无一失地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吗?„„

⑻学习偏科:学习偏科,一方面反映出孩子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学习凭兴趣或个人喜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逃避弱点的本性。他考分越低的科目越没有自信,越不想下功夫,于是考分又越低。相反分数越高的科目越有自信,可能学习起来花的时间也越多。所以无非不是良性循环就是恶性循环。可打破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在哪呢?恰恰就在于孩子自身。所以要先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认识到只有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困难,才是真正治标又治本的办法。然后我们帮助他在基础薄弱的方面重点下功夫,等到他先下一些功夫,看到自己有几分提高,他才会更有信心下更多的功夫。„„

⑼有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这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您的话也可能不是很愿意听, 相信他已经听了不知道多少遍,已经触动不了他的心弦了。您把他带来我们跟他沟通,我们有足够的办法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

⑽各科目分析,孩子哟没有出现偏科的情况?偏科一个是孩子会对他学的比较好的科目更来劲,一个是对老师的偏爱,或许是从小给他的一个兴趣导致:

语文、英语:不爱背东西:不爱背这个问题我相信您孩子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的问题。他之所以不爱背单词一定一开始也很想表现得很不错。可是没两天就忘了不会及时复习,所以他会觉得背了也没用,不如考前临时抱佛脚。所以说到底还是孩子学习方法上的问题。首先背东西也不是完全死记硬背,即使英语单词也是有办法的。其次要在背记的基础上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才会记得牢,这样他就不会觉得背了又忘没有用了。„„

数、理、化:不爱动手练笔:这个习惯可不是很好。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理科的东西题量不能保证是不可能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的。我相信家庭作业您孩子一定还是能完成的。完成家庭作业之外,他可能也并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写,做些什么事情,所以您才老见他拿本书在看,光看不练。您把他带来我们跟他沟通这方面的问题,看他究竟是什么原因。„„

政、史、地:不会总结归纳:这反映出孩子的概括思维还不是很好。他学到的知识就像一个一个珠子,老师给他一颗他拿一颗。最终到手上一堆他抱着,要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找。他没有意识用线把这些珠子练成串甚至形成网络。其实知识的梳理跟平时生活习惯是相关的。一个能打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也一定能打理好自己的学习。您看他自己的学习用品是不是能收拾好?是语文书放一起、数学放一起,还是把教材放一起、参考书放一起、测试卷放一起。孩子首先在生活上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知识方面他就不知道用什么线索能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和区别找出来。„„

⑾对老师或同学的喜好:第一,您得让孩子认识到,学习不是为老师而学,而是为自己而学;第二,人无完人,您孩子觉得老师不好,即使全班同学也都觉得老师不好,可是您孩子不是班里第一也不是年级第一。我相信真正班里第一年级第一也不会因为老师不好就不学了。所以他自己一定还有值得改善的地方。在这种基础上再跟他沟通学习方法上的问题。„„

⑿: 应试技巧不好:孩子平时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但是一到考试就会出现一个偏差。而且下了考场之后,同样的题目,你让孩子来完成,一点问题的都没有。那么这个其实是和孩子的一个性格有关系,考试的时候多少有一些怯场。那么这个时候尝试多和孩子沟通,平时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共的活动,有意的锻炼他的胆量。他做的好的有所进步的及时给予表扬。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性格开朗了,怯场的情况也就会相应得到改善。

13.孩子厌学,不愿意学习。一个是家庭环境,一个是教养方式问题。有专家研究,发现厌学情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母亲。孩子通过对学习的一个厌烦状态引发家长的注意。要不就是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只能接受表扬,忍受不了批评,受不得一点打击。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期望,也是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14.数学拓展思维不行,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不会做。发展理论将数的形成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概括。一是对实数的感知,然后是对数的表象,最后形成数的概念。即能够理解数的概念,对数进行排序,再延伸到对数的运算上。小学阶段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初中以后知识难度加大,尤其是数学以及后面的一些理科的学习,需要孩子把具体思维能力转化成抽象思维的能力,数概念建立在一系列实际演练的基础上,那么可以强化训练下孩子数的概念和数学逻辑思考的能力。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为其做一个专业的测评,致力于改善孩子的问题。

15.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老师不专心,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作业完成的慢,考试的时候连检查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成绩也不理想。这个现象在独生子女中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的教育方法一般都比较宠爱。同事也就让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当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做事情没有条理拖拖拉拉。针对您孩子的情况,孩子建议孩子当面来学校,我们给他做一个专业的测评,根据他的情况帮她制定学习计划,才能采能发现孩子的问题,解决孩子的问题。

16.孩子平时学习很勤奋,考试也不错,但是一到大考就是成绩上不去。平时可以考高分,那么说明孩子对于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还是挺不错。但是在综合复习的环节对于知识的一个掌握内化和建立知识网络的环节出了漏洞,导致在考试时无法流畅的运用所学知识。这个可能需要老师做作业的沟通以及测试,从孩子考前心理调节应试技巧给他做相关的调整。

17.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老爱玩游戏,还逃课。一个是学校的教学没有针对性,抹杀了孩子的兴趣,同事要从孩子的兴趣着手,学习不好,游戏都玩不好。同事还要树立孩子的责任感,学习是他的责任,是他以后立足的工具。18.

第三篇:怎样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怎样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0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因为利益调整的层次较深、力度较大、涉及面广,也产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又有拉大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人们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等。围绕这些问题,人们对一些具体的改革政策产生了不少疑问,也一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争论。对此,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客观、科学地看待和评价20多年来的改革呢?应当说,改革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正常的。令人深思的是,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呢?归根到底,这是因为看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同。要正确评价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得有科学的方法。正确看待改革,不能没有全局的观点。看待改革,就如同看待一个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只盯着一个人的缺点,再优秀的人也会被说成一无是处。对改革的评价也是一样,只讲成就,忽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不会有太大说服力的;反之,只看到问题,对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一般来说,改革是对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关键要看是大多数人从中得到了实惠,还是只有少数人得到实惠;哪一方面是主流,哪一方面是支流;是成就多,还是问题多。对此,今天大多数人都会感同身受,也不难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正确看待改革,不能离开动态的、发展的眼光。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免出现磕磕碰碰,遇到坎坷和曲折。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搞改革,没有曲折,不会遇到困难和问题,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改革的基础很薄弱,国情十分复杂,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尽善尽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看改革的大方向,看改革的目标到底对不对,看改革的前景到底怎样。

第四篇:高中英语新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中英语新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原因浅析

摘 要: 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六次课程标准改革,从实施之

日起到现在,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新标准英语》的实施也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指导思想。正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要从过去的教育学生怎样做“事”向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上转化。而在英语新课标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四位高中英语教师及部分高中学生的访谈和对其试卷进行分析,在本文中将对英语新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问题;原因

新课标主要由5个部分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新课标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相比上一轮的英语课程教学中强调的重点——突出语言的交际能力,第六次的改革突出了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凸显语言的人文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等。而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些目标是困难重重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原因,教师方面,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以往学习经历对学生影响。这些问题在一些边远地区的英语教学中尤为突出。

一、《新标准英语》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转变以往的角色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习。很多教师对新课标、新课程的理解不到位,对新课标中阐述的英语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各级教学的内容一知半解,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教材的重视程度远远地超过了对大纲的重视程度。对于教材上的内容也是全部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如今新教材内容以版块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地是用教材。这就

对以往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冲击,对知识点的自由选择必然会导致很多困惑和问题,教师思想上也会对新课改产生不信任感和强烈的抵触情绪。这都不利于新课改的进行。

新课改也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变,由以往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伙伴,这要求教师正确看待和处理好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罗杰斯早在他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提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教师应该是这种气氛的“促进者”。而现在,在很多地区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还是很难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一位蒙自高级中学的杨老师说道:“不是不愿意放手,是不敢放手,就怕学生自己学不好,知识点不牢固,不讲不放心。”这也是很多教师的困扰,这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感。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中心论”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新课标中所阐述的互动的教学的师生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建立。也就导致了教师角色转变的困难。其次,新教材的使用和教法的改变,以及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目标,需要教师的不断进步和学习。而在我省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的英语教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可能就不是很强,据在一次数据调查显示76%左右的英语教师都不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很多也只是过了公共大学英语四级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而面次课改,新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观念、模式、方式和行为的变革,即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变革,更为根本的是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要对现有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建,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进步,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二、学生因素

第六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在教学中的表现: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高中英语课本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2009)。此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学生放到一个中心位置,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等。这也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和配合,但就很多专家的观察和当前的分析来看,我省很多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主地位体现得很不明显。

首先,大多数学生受到了以往学习模式和经验的影响。在他们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是处在一整被动学习的状态,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

堂上市主要的主导者,而学生被动参与到课堂中,缺乏和忽视了对critical thinking 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我们中国的学生普遍“被标准化”。根据笔者及被访问者的经验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教学环节里,教师按照准备好的教案在课堂上进行流利和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则规规矩矩地坐在下面听讲和记笔记。教师好比演讲者,学生成了听众,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变成了灌输,学习成了接受。(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现实弊端2009)教师不做细致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就会觉得不放心,对自己和同学一起总结和发现的知识点的准确性也缺乏信心,总是会觉得老师的讲解时最好的。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细致讲解,自觉的学习和其主体性逐渐丧失,学生退化为知识的“容器”,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适应新课改中倡导的学习模式,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能力,是很困难的。

此外,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觉性和意志力。上课即使在教师的约束之下也难以专注于课堂,课堂上安排的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也就很多时候顺理成章地变成了聊天的机会。在课后,老师不逼,学生就不学。对这部分学生而言,不能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教师放手让同学自己通过发现式的学习去积累知识点,往往会适得其反,使这部分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通过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的一次英语试卷,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语法知识很薄弱,基本句型混淆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市源于教师的“放手”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造成的。

三、传统评价方式的制约

新课改提出了多种评估方式的要求,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平衡测试和评价的关系。就目前而言,纸质的考试依旧是最主流和主要的评估方式和手段。尽管新课改中提出要将评价方式多样化,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当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面对一直试卷时,它的存在意义也就显得苍白。不可否认,考试,特别是高考有着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之中,面对很多的现实和不公平现象,高考在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由于高考的权威性,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进程。

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在高一高二的时候,教师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要求使用新教材,但是到了高三,面对激烈的高考升学竞争压力,新课程改革也就偃旗息鼓了,一位高三的英语教师谈到:“高考毕竟是最重要的评估手段,即使学生在三年的过程中变现很好,积极上进,但是只要在高考中没有考出好成绩,以往的努力在高校录取工作中是被忽略的,高考就是一锤定音。所以我们还是把教学中的目标瞄准高考。”在高考的压力下,面对新教改,教师

和学生更多的面对的是一份压力,而不是学习的乐趣。在如何看待形成性和粘接性的评价关系,一直难以达成共识。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就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多元智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一直强调形成性评价又会与社会现实之间拉开差距。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如果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正确价值观的新一代人才的进程中扮演了主要作用。而如今的改革进程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总结经验,新课改就能真正发挥它在这个时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2009

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现实弊端2009

高中英语教学100问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孙波 2008

第五篇: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必要性分析和实践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1.英语专业严俊就业现状的要求:

随着1999年各大高校扩招,英语人才激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就业渠道近于饱和。据调查,排名前10的高失业率本科专业大都是招生人数多、近年来报考火热的专业,英语专业位列其中。能力结构单一,传统就业市场的饱和成为英语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因此,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严峻的就业现状。

2.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必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当今世界已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层次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要求他们基本功扎实,专业口径宽,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适应性强,而且还要求他们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那种单纯的语言型外语专业或外语能力平平的单一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合经济的持续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必须。

3.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

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家传统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改革,尤其是外语学习方面。1998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如今英语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与将来的市场就业所接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

总述,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外语专业的战略选择和解决国内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专业不专,方向不明,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可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职业型,界限并不明显,在了解国家、社会、市场等对外语人才能力、知识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域、院校、专业等特色,突出个性,培养多样化的外语人才。

2.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不当。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大致有5种,主要有:英语+方向,专业+英语,英语+主、辅修制,专业+第二学位英语,3+2或2+2模式等等,这些模式不能理解为只是用英语+ 专业,或者英语+其他一些相关知识的简单相加,既不能在“外语”和“专业”两方面平均使用兵力,又不能为了加强“专业”而有意无意地削弱“外语”。“外语”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失去这个优势,“专业”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在培养模式的选择上,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追求时髦,更不能凭空臆断,必须根据本校办学的实际和社会需要的实际,构建实事求是的人才培养模式。

3.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我校而言,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模式单一,主要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学生只能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教师的强制性灌输,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第二课堂、网络资源等进行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等。因此,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改革陈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

下载在端正执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民警不作为和消极作为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端正执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民警不作为和消极作为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