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民政事业改革创新探索积累新鲜经验
为民政事业改革创新探索积累新鲜经验
昨天上午,设立汕头经济特区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签字仪式后,民政部、省民政厅、市政府共同召开落实综合观察点协议座谈会,为汕头如何更好落实合作协议,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把脉支招。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副省长刘昆、市长郑人豪出席会议并讲话。
窦玉沛在讲话中指出,民政部将从方向把关,加强政策指导与倾斜,加强资金项目扶持,推进工作经验总结和信息交流,建立直通互动机制等五个方面加强对汕头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支持。希望汕头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努力把观察点建设成为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的试验点、示范点,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省、全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刘昆希望汕头着力突破重点难点、着力推进先行先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逐项抓好协议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取得实效,为全省和全国民政工作改革创新探索更多新鲜经验。
郑人豪表示,汕头将发扬“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利用特区立法权,进一步加强民生立法,积极探索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民政事业改革创新之路,认真履行合作协议,不断完善细化实施方案,切实把合作协议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确保各项改革顺利实施,为全省乃至全国民政事业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全面推动我市民政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幸福汕头作出新贡献。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民政部办公厅主任王来柱、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优抚安置局司长邹铭、救灾司司长张卫星、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陆颖、社会事务司司长俞建良、规划财务司司长徐立、监察局局长肖登峰、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主任鲍学全、办公厅副主任朱耀垠、程伟、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许立群、社会救助司副司长王治坤,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日发,省民政厅厅长刘洪、副厅长王长胜,省社会管理局局长方向文,省民政厅副巡视员吴平发,市领导孙光辉、郑通声、张应杰。
第二篇:自来水公司经验材料改革创新,开启供水事业新篇章
自来水公司经验材料改革创新,开启供水事业新篇章
水,承载着千年文明自远古浩荡而来,流入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人类以智慧为她凿渠净化、铺管引流,使得自来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滋养生灵、哺育万物。
自来水是城市的“血液”,在钢筋混凝土的躯体里源源不断地流淌,滋养着现代文明。自来水的变迁,更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四十五年来,宜昌的供水事业正随着城市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书写了一个个绚丽篇章,而宜昌市自来水公司正是绚丽篇章中最为璀璨的一页。
奉献社会,树立优质服务的诚信品牌
“甘于处下,利万物而不争”是水的特性,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着每位供水人,将水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供水服务中。
宜昌市自来水公司营业所是直接面向广大市民的服务窗口,近年来,他们扎实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工作,不断创新服务举措,推出了服务明星工作法、提醒服务、破产企业及特困企业专管员制度、党团员服务示范岗、评选“四手一星”,及催费三色通知单制,并在四方堰建立了优质服务示范小区。多年的努力与真诚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市民的广泛赞誉,营业所先后获得全市首批“社会服务承诺活动示范单位”、“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单位”、全市首届“十杰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年成立的“”供水热线是为广大市民提供抢修服务的窗口部门,在四年工作实践中,他们严格遵守《宜昌市社会服务联合行动实施细则》,不断完善联动工作机制,按照“快速出警、快速抢修、快速通水”的三快方针,切实履行“四有四必”的原则,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好评。为更好的服务市民,“”供水热线加大硬件投入,先后购置了辆抢修车、为抢修专用车安装了先进的卫星定位装置,使“”供水热线成为宜昌市联动阵营中一支联得上、动得快、装备优良的精锐之师,连续五年获得“全市联动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
年,宜昌市自来水公司“一户一表”改造办公室成立,对宜昌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逐步实行“一户一表”改造,是湖北省内首家开展“一户一表”工作的供水企业。在五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几千户到现在的近六万户,市自来水公司已基本完成了整个城区“一户一表”改造任务,改造工作的质量、效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五年里,“一户一表”改造工作应城市发展需要、市民需求,克服困难、解决矛盾,先后为八一钢厂、飞龙轧钢厂等破产企业的职工改造了“一户一表”,解决了无数用户的用水难题。
引来甘泉,以优质水奉献宜昌市民
××年,市自来水公司与东风渠管理局共同投资建设了东宜原水工程,以官庄水库为水源,铺设了十几公里的密封管道将优质原水引入一、四水厂,供给宜昌市民。官庄水库原水基本上在类和类之间,并以类居多,源水浑浊度也较低,由于东宜原水工程以封闭管道引水,在原水运输途中基本无污染,就目前情况而言,官庄水库原水在全国属一流水质,优质的原水使进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更加纯净甘甜。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项检测指标的数据统计,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水质较以前均有较大提高,全年水质综合合格率近两年均达到。同时,为以先进的制水工艺为市民送上优质的“放心水”公司利用比利时政府贷款兴建了设备较先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四水厂,并对一、二、三水厂进行技术改造,四水厂关键设备及一、二、三水厂的部分供水设备由得利满(比利时)公司引进。
宜昌市自来水公司水质科于年元月通过省计量认证,成立了湖北省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宜昌监测站,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要求,按照《计量认证审查(验收)评审准则》,监测站在全省率先参加了新评审准则要求下的认证,并于××年元月顺利通过认证。水质监测站按照国家标准和标准检测方法对地下水、地面水、自来水和净水混凝剂等实施检测工作,达到了每检测报告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水质监测站的专业水准与敬业精神为城区优良的水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本文出自网
发展管网,畅通供水“生命线”
“一滴水里看世界”,宜昌从最初的仅有几个售水点发展成为如今的“一户一表”、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纵横阡陌的供水管网如一条城市动脉,保障着城区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
近年来,随着宜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供水管网也在不断延伸。××年,公司投资数百万元建设了开发区城东大道主供水管道和三峡大学北区供水管道铺设工程,将城东大道周边的居民和企业纳入了城网供水。
目前,公司正投资进行城网改造工程,按设计要求,新的供水管网布局有两条。其中一条主管道由南苑小区转盘起沿城东大道途经厂到桔城路口,解决了二水厂往厂专线供水的问题;另一条主管线由西陵二路沿夷陵大道、胜利二路、沿江大道、白沙路至伍临路口。两条管线末端交接,形成一张环形管道图。此次供水管网的改造工程是对整个城区供水管网的全面改造,一方面使供水格局更加
合理,一方面对一些年久老化的原有给水管道进行更换,使全体市民关注的供水“生命线”更加安全畅通。
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高效化
近年来,公司大力提倡和推广计算机技术在自来水生产和管理领域的运用,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本实现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
四水厂是目前公司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厂,它的关键供水设备从得利满(比利时)公司引进,包括先进的计算机测控管理系统。四水厂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全厂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控制、调度管理,全厂设置有三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配置一台控制柜,实现全区域独立对各检测点数据集中采集显示和设备开停、调节控制。各分站通过高速通讯网络与中心控制室相连,传输数据和命令。四水厂设备先进、工艺合理,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供水生产领域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司依靠自己力量完成的信息化项目有:供水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多媒体水费查询系统、掌上电脑抄表系统、业务报装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计划及材料管理系统等。在企业管理方面,公司已建成办公楼局域网络系统,并与网络连通,实现了公司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共享和交流。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涵盖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将现代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融入了公司各项管理工作,改变了公司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极大的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创新,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供水企业
改革、创新与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宜昌市自来水公司从年兴建一水厂起步,自筹资金、自我发展,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如今已成为一家下属四个水厂、日供水能力万吨的大型供水企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曾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公司在基本建设、企业管理、科技进步、职工教育、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如今,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公司在面临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与挑战。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供水企业的日供水量普遍大幅下降,大多供水企业举步维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市自来水公司仍坚持以最优质的服务奉献宜昌市民,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投资建设了各项供水基础设施,积极提高供水质量。目前,公司正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行业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内部挖潜增效,进行机构调整等各项工作,机构调整工作经历了思想动员、部门撤消、调整和整合、人员调整等一个个环节,促进了企业全面发展,加快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科学管理,拓宽经营思路、拓展就业空间,减少冗员,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走向市场,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供水企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随需而动、随物赋形,遵循发展规律,紧跟时代步伐。面对未来,勤劳智慧的供水人将团结一致、造福于民,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启供水事业新的篇章!
第三篇:认真总结20年探索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
认真总结20年探索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
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在纪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个《决定》颁布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1年3月29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个《决定》颁布20周年。刚才,中组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江苏省委、湖北省委、北京市综治委、广东省综治委、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经验、做法和体会,听了很受教育,很受启发。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的社会治安形势,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后也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奠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和法律基础。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为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提供了行动指南,开启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篇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解决刑事犯罪问题是长期的斗争,需要从各方面做工作。”1992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治安问题,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它是我国人民的一大创造。”2005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对于顺利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
1指示精神,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开展平安建设为载体,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确保了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刑事案件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20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综治委从无到有、职能作用不断加强,综治干部队伍和群防群治力量忠诚履职、默默奉献,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20年来,中央综治委、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评选表彰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415个、先进个人473人、优秀单位659个。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综治委,向辛勤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向积极支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感谢!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面对世所罕见的风险挑战,我国始终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成为世界上社会治安最好、人民群众安全感最高的国家之一。分析原因,很重要的就在于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一条通过综合治理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成功之路。经过20年的探索实践,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律性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两个《决定》对我们今后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符合我国国情、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科学方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必须长期坚持,并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第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20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坚持抓好硬道理和硬任务的统一,全力维护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设施安全,广泛开展平安创建系列活动,建立完善重大活动综合治理工作跨区域协作机制等,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自觉地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平安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20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关切和期待,适时组织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扫黑除恶、禁毒禁赌等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强化学校、幼儿园等重点部位安全保卫,健全打击整治的长效机制,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前,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平安建设,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新进步。
第三,坚持统一领导、协调联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20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
位在党政统一领导下,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体系,既分工负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又密切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逐步建立起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激励奖惩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把保一方平安的责任逐级落实到地方、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作人员。
第四,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的群众工作传统优势在社会治安领域的充分体现。20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既注意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骨干作用,不断提高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专业化水平,又广泛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发展壮大平安建设志愿者、综治协管员、治安信息员、治安中心户长等群防群治队伍,形成了全社会人人共创共享平安的良好氛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认真总结运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安保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筑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人民防线。
第五,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解决犯罪和治安问题,既要用好打击的一手,也要用好防范的一手。2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保持了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混乱就整治哪里,有力地维护了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着眼于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大力推广“枫桥经验”,探索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提高了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面对当
前复杂的治安形势,我们要切实用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更加重视预防,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进一步完善打击与防范、惩治与教育、治标与治本、管理与服务、当前与长远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的工作体系,促进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20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既注重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突出的犯罪和治安问题;又注重着眼长远,努力消除和减少产生犯罪及治安问题的原因,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抓早抓小抓苗头,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有效地防止了大量“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我们要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切实解决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全面建立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兴媒体的管理和服务,确保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第七,坚持重心下移、固本强基。20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着力解决基层力量薄弱、经费保障困难、装备设施落后的问题,全面培训基层综治工作骨干,大力加强县、乡、村综治网络建设,积极构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大平台,探索推广网格化管理经验,深入开展大接访、大走访等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警民关系,初步建立了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用的体制机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扩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关心爱护基层综治干部队伍,不断提高他们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努力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第八,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20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始终保持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创新活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积极引入社会化的组织动员方式,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的协同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社会化水平。要努力适应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努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的新要求,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和改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解决问题,形成人人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制化水平。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四篇:科学求实 敬业高效 改革创新 为民清廉
科学求实 敬业高效 改革创新 为民清廉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方玮峰谈机关作风建设
作风,是一个单位总体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单位是什么样的管理水平、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什么样的导向;个人有多高的综合素质,有什么样的追求,在作风上都能表现出来。走进一个机关,就能感受到这个机关的作风;接触一个人,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的总体情况。基层同志到机关办事,敷衍推诿,应付了事,是一种作风;机关能够团结紧张,热情为基层服务,是另外一种作风,这些都是能够体现出来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分析了党面临的“四种考验”、“四种危险”,提出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又作了具体规定。发改委机关树立良好的作风是时代要求,是群众期盼,更是职责使然,要以良好的作风保证我们完成好工作任务。
第一,要科学求实。这是对发改委工作的一个总体要求,是机关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科学,就是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情,对待任何问题都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把握。讲科学,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思维,科学思维最重要的是理性思维。做到理性思维,就要首先尊重规律,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理性的态度,理性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把握特点规律,寻求科学方法。求实,就是求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发改委的工作掺不得半点虚假,都要实实在在。要勇于直视发展改革面临的实际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敢于说实话、讲实情,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的依据。同时要善于出实招,所提方案、所提措施,都要有针对性。最后要办成事、办实事。尊重规律、理性思维、求真务实,这是对发改委作风的第一要求。特别是要在求实上下功夫,机关干部容易做到讲科学、讲理性,也容易与实际相脱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事,所以要把科学、求实两者结合起来。
第二,要敬业高效。敬业,是对一个单位公职人员的起码要求,干了这份工作,领了这份工资,就要敬重这个职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去。晚来早走、消极怠慢不叫敬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不叫敬业,人浮于事、粗枝大叶不叫敬业,对工作不熟悉、对政策不掌握不叫敬业。发改委的干部总体素质很好,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存在苦乐不均的现象。有的处室很忙、加班频繁,有的处室工作较闲,有的处室能够出色完成工作,有的处室完成任务的水平却有待提高。设置一个单位、一个处室,都有很多的工作内容,是不是认真研究问题,认真履行职责,认真收集和梳理有关方面的信息,敬业是最基本的要求和衡量标准。高效,就是要讲究工作效率。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要高效办理,对于基层要办的事,要及时明确答复,这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能不能做到高效,是能力水平的体现,是对工作、对政策熟悉程度的体现。有的处室业务熟练,工作有条不紊;有的处室政策模糊,工作力不从心。提高效率要从敬业做起,敬业工作要以高效为标准。
第三,要改革创新。发展改革委,就是要用改革创新的意识开展工作,推动发展。干工作不能一般性应付,不能只停留于完成日常的程序流转,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新形势下,发展改革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比如:陕西发展外向度不高的问题,如何打造关天经济区内陆型开发开放高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调研思考谋划,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再比如:在基本建设资金、产业引导资金的使用上,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撬动长远的发展,使资金发挥最大作用,也需要改革创新。同时,针对陕西资本市场、金融领域不够活跃,民营经济总量小的问题,迫切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破解。不改革、不创新,可以说发改委一半的职责没有履行。近期,机关各处室要与国家发改委业务司局进行联系,及时掌握信息和动态,比如国务院新下放71项审批权限,具体有哪些内容,涉及到哪些领域,应该及时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把国家政策掌握清楚了,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工作,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创新突破。发改委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许多问题都需要在我们这个层面来破题。所以,发改委的干部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墨守陈规。没有改革创新,发改委的工作就是不称职。
第四,要为民清廉。这是对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我们所做的工作,最终是为了人民。比如,我们推动民营企业发展,首先是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和富裕问题,这本身就是为民。要树立为民清廉的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信仰所在、立身之本。要珍惜人民的信任、组织的重托,珍惜手中的职责,做到为民清廉。作为发改委的干部,社会关注、群众关注,一些在利益驱动下心怀不轨之人同样关注。无论是处级干部,还是厅级干部,走到这个岗位既有组织的长期培养,也有个人的不懈努力,来之不易,自己要懂得珍惜。特别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的态度,把精力集中在更好的谋划事情、推动工作上,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一时之欲,违纪犯错,甚或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那换来的将是沉重的代价和惨痛的教训。谁这样做,就是愚昧、就是糊涂、就是无知。
希望同志们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从自身做起,结合我们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调研找准问题,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进一步转变作风,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完成好。
第五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
时间:2007-12-8 来源:枣庄市人事局 阅读1009次
枣庄市目标管理考核办公室
(2007年11月29日)
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始终坚持把目标管理考核作为统领全市各项工作、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的总抓手。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探索新型考核评价模式,努力发挥目标管理考核的导向性、激励性和约束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枣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一、目标管理工作日益受到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目标考核的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我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推行以综合考核、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为内容的“三位一体”考核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形成的经验曾经作过推广。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也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没有一套完整的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及所有工作人员的目标指标体系,仅对区(市)党委、政府下达了部分工作指标,对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目标考核是空白,造成目标指标体系的缺失及目标管理考核的死角。二是没有制定量化细化的考核实施细则,考核中由于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工作,出现打人情分、印象分、搞平衡的问题就难以避免,影响了大家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三是对目标执行情况没有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工作进度及质量无人监督,出现问题也就无法追究责任。因此必须对我市实行多年的“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完善,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从2003年起,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我们重新调整了市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的有益经验,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目标管理考核新机制。
为使目标工作顺利推开,我们把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融入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引导、调研督查、情况通报、奖惩激励等措施,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建立和谐社会,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对于建立正确政绩观,科学评价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约束作用,能够实现纲举目张,是促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举措和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既符合当前人事部关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部署,又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的具体形式和有效载体,是一项应运而生、与时俱进、具有广阔前景和强大生命力、十分有意义的重要工作。
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自觉抓目标工作的意识很强,提到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每年全市目标任务下达后,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对承担的目标任务加以分解,细化量化,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考核实施细则,经党委常委或党组会议审批后,形成正式文件指令性下达,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进行安排部署。为使目标工作有一个可靠的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普遍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2-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市、县、乡三级目标管理考核组织达到700余个,负责这项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近1800余人,形成了一级对一级、层层有人管的工作网络。市目标办负责编制全市工作目标,召集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核确定,指导各级各部门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和本部门职能制定工作目标责任书,组织党政负责人就工作目标与上一级领导实行责任签约,作为工作的考核依据。多数区(市)目标办和市直考核责任部门已建立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资料收集、信息报送、群众测评、部门互评、职能部门评价等均由系统自动生成和计分,在枣庄政务信息网站、枣庄人事信息网站、鲁南人才网站开通目标管理考核栏目,及时发布信息,市、区(市)和市直考核责任部门在网站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日趋完善,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抓工作落实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指标体系
从实际出发,科学规范地确定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是开展目标管理工作的基础。我们在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枣庄实际,设计出一套新的目标指标体系,力求做到客观、准确、公正,简明、规范、实用。
我们制定目标指标体系坚持了六项原则:①全方位无缝覆盖原则。从区(市)到市直部门、从主要领导到每一位工作人员,人人扛目标,层层有压力,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方位覆盖、全体人员参与的一整套目标指标体系。②科学合理、自我加压原则。制定目标以每年市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为依据,定位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上,跳起来摘桃子。目标指标饱满,不留缺口,每年根据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根据党的十七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08全市目标指标体系对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明确和强化;新增加了重点项目建设、技术改造投资、地方税收收入、社区建设服务等项目;删减了部分已经过时、作用不大,或者过于宏观、难以考核的项目;修订了更加严格具体的一票否决标准,以体现目标指标的先进性和实效性。③量化细化、突出实绩原则。对区(市)实行千分制目标考核,对部门及工作人员实行百分制目标考核,对每项指标规定具体的分值及考核细则,考核结果用数据说话,靠得分排名次,防止打人情分、印象分。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原则。目标指标体系立足总体把握,体现大的思路,突出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一般性日常性的工作不列入目标,防止不分轻重缓急、不分难易程度、眉毛胡子一把抓。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目标指标体系中既有业务目标,又有公共目标;既有经济目标,又有社会目标和政治目标;既注重当前发展,又引导可持续发展。今年提高了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指标分值,以引导解决这些突出问题。⑤上下结合、实事求是原则。目标指标体系既要体现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的要求,又有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及重点工作的实际,防止上下脱节,形成两张皮。⑥简便易行原则。目标任务明确,表述清晰,程序简化,操作性强,既避免过于宏观抽象,难以把握执行,又避免过于庞杂,繁文缛节。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市上下达成共识,普遍按上述原则建立起新的目标指标体系。大家反映,这套目标指标体系既坚持了先进性,又富有实效性;既赋予时代特征,又体现地方特色。新的目标指标体系的建立增强了各级各部门领导工作决策的主动性、前瞻性、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加了每位同志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纪律性,解决了不负责任、效率低下和无所作为的问题。
我市调整后的2008区(市)目标仍实行1000分制。其中经济建设目标占620分、社会事业目标占235分、公共目标占145分。经济建设目标主要考核八个方面的内容:即生产总值、财政税收、结构优化、投资消费、科技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人民生活,具体又细分为50个项目。社会事业目标主要考核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平安枣庄建设、基层政权及社区建设、安全生产,具体又细分为24个项目。公共目标主要考核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三个方面内容,具体又细分为6个项目。
在整个目标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例相对较重,在经济发展指标中,不仅重点考核GDP和地方财政税收总量,更注重考核人均及增长率指标,不仅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结构质量效益,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在公共目标中,新增加了依法行政和公共行政服务的内容,明确了市政府法制局和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这两项指标的考核责任部门,促进各级机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严肃行政纪律。
三、创新完善考核机制,加强运行监督管理,强化考核激励作用
(一)落实三级督察、动态考核制度。我市所有的区(市)、市直部门及工作人员都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了市目标办对区(市)和市直部门、承担考核任务的市直责任部门对区(市)、市直各分口考核小组对口内部门的三级督察制度。实行了月调度、季通报、半年一考核、年底总考核的目标执行动态考核制度,建立了由考核责任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制度、市及区(市)“两办”情况通报制度、分管领导和考核责任部门现场督查督办限期整改制度。对工作进度滞后的,直接向区(市)党委、政府领导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书面下达督办通知。滕州市、市中区多年来一直坚持月通报制度,主要领导在督查通报上不仅作出批示督促目标进度,而且通过目标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滕州市今年以来还对目标进度实行了网上通告的办法,使各部门目标执行情况更加公开透明。
(二)把组织考核和群众考核结合起来。我市根据目标指标体系的要求,明确了市发改委等市直28个部门为目标考核责任部门,由他们对所承担的目标进行分解下达,并制定详细的考核实施细则。在考核办法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推陈出新。改变以往20多个市直责任部门年终分别到区(市)考核算总帐的方式,由市目标办牵头组织若干综合考核组进行联考,不仅提高了考核工作的效率,也大大减轻了被考核单位的接待负担。在原责任部门评价、分口考核组内部门互相评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社会评价等方法。领导评价由市及区(市)党委、政府的领导对所属部门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社会评价则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参加评价,组织基层部门对上级部门进行评价,改变由上级部门考核下级部门的单一模式。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档次,换算相应分值纳入该部门考核总分。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则根据目标完成占60%,民主测评占40%的比例,采用百分制进行考核计分。在内被上级党委政府表彰的,按照市级、省级、国家级三个等次分别增加1分、2分、3分;对内被执法执纪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书面通报批评的,按照市级、省级、国家级三个等次分别减去1分、2分、3分,加减分因素汇入区(市)、部门的考核总分,力求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公正。
(三)完善“三结合”奖惩机制。一是评估结果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相结合。二是评估结果与行政问责相结合。三是评估结果与财政预算安排相结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市每年评选区(市)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占区(市)总数的50%;评选市直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先进集体33个,占市直部门总数的30%左右;评选先进个人600名,其中记二等功70名、记三等功130名、嘉奖400名。对获得一等奖的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奖励20万元,对获得二等奖的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奖励15万元,其中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奖金比例不低于40%,区(市)长可直接定为优秀等次,并记二等功;对获得先进集体的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奖励3万元,其中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奖金比例不低于30%,部门主要责任人可直接定为优秀等次;对记功和嘉奖人员发放证书和奖金。区(市)参照上述标准执行。对连续2年目标考核不合格的,由市委对其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对主要负责人给予戒勉谈话、调离原岗位或降职使用的处罚。有关工作被纪检、检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减轻农民负担、节能减排等执纪执法部门一票否决的,取消评选先进集体的资格,所涉及的区(市)、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得定为优秀等次,不予表彰。工作人员考核结果作为调整职务、级别、工资及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并同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挂钩。同时注意整合奖励项目,不使奖励过多过滥。目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广泛性,考核结果的严肃性,对广大干部形成了良好的导向激励作用。
目标管理是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愿与兄弟城市一道,共同探讨为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目标管理新模式而共同努力。(全国城市绩效管理研究会第十三次年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