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
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年第 4期
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
赵 金 铭(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提要:本文总结“十一五”期间国际汉语教育在学科发展、研究领域、标准建设及汉语传播方略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指出研究的薄弱环节;展望“十二五”期间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
中国的和平发展,吸引了世界众多的汉语学习者。这期间,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进,伴随而来的是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成果的卓著,同时也显现了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回首“十一五”期间国际汉语教育走过的历程,瞻念未来“十二五”期间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前景,择要总结以往学科的发展,审慎预示学科研究将要深化和拓展的领域,将有助于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顺利开展,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进程。
一、“十一五”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主要进展与薄弱环节
1.1 明确了“国际汉语教育”学科定位,构建并完善了学科体系研究框架近年来,随着汉语加快走向世界,以往在中国语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已经不能涵盖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国际汉语教育”。我国以接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并融入国际汉语教育发展和建设的更大的洪流之中,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为我们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挑战。今天的国际汉语教育是不是一个学科?这个学科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我们认为,国际汉语教育承袭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传统,是一个内涵更深、外延更广的学科。该学科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上对它的性质和地位还存在诸多误解与偏见。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学,再到国际汉语教育,本学科的内涵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备,视野更加开阔,范围更加广泛,研究理念更加先进,研究成果更加丰厚(赵金铭 2006)。国际汉语教育的学术定位属于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学科定位属于应用语言学。学科内涵为基于 “大汉语”概念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下辖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海外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外延则包括国内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汉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及汉语国际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关工作。
之所以称作“国际汉语教育”,是因其涵盖面更宽,不仅仅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随着国际汉语教学的推进,还伴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介绍与传播。加强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之关系的研究,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方略与模式,亦为题中原有之义。
自从已故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在业内已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公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如今这个学科内涵与外延正在扩大,基于这种需求,业内确立了以汉语国际教育职业需要为目标的国际汉语教师的三大能力培养,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为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环境,还特别强调汉语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与教师的自我发展,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明确了方向与目标。
1.2 学科研究更加精密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并日益精密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课堂教学技能研究、适合海内外的汉语教材的研发与创新研究、中国文化及其传播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都在蓬勃开展。
近年来,特别是围绕着国际汉语教育所开展的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得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汉语教学之中,多媒体汉语教学、网络汉语教学以及远程汉语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研究与心理学、教育学融为一体,学习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取得新的成果,学习者语言研究(中介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模式、习得顺序、习得规律、习得特点研究成果显著。但学习者个体因素研究因起步较晚,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与学习持续性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1.3 建立了国际汉语教育领域的有关标准,学科研究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国际汉语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均需系统性和标准化。有关标准只能由汉语的故乡——中国产出,并应与国际通用标准相衔接。《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及《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三个标准的出台,是国际汉语教育界的标志性成果。
培养合格的国际汉语师资,是发展国际汉语教育的关键。国际汉语教师既要兼通中外两种语言,还要兼容中外两种文化;既要热爱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和中华文化,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懂得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有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应变能力。要培养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除了应具有一整套科学的培养程序之外,还必须有一套完备、合理、规范的测评标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从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汉语教学法、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汉语教学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汉语教师素质与自我发展等方面衡量教师。这个标准可以用来提供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也可以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还可以用来评估课堂教学与管理。而有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学习者就可以根据自己可能完成的任务来预期自己所达到的汉语能力。有了课程大纲,在字、词、语言点、话题内容教学,以及教材编写的规范控制方面,就有了科学的依据。今后,要进一步将这些标准深化和细化,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测评细则和培训计划。从建立标准,到设计实施细则,再到具体测评,三位一体,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应加强后两项研究。特别需要将这些标准与国际通用的相关标准相匹配,以便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和认可。
1.4 更加重视汉语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目前国际汉语教学,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展开。孔子学院主要是满足当地社区学习汉语多样化的需求;外国大学中文系是培养汉语专业人才;各种类型的华文学校是以华人华侨子女为培养对象。在这三个层次上,应具有不同的汉语传播方略。为适应国际汉语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开展了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汉语教育研究。为应对国际汉语教育出现的新形势,开展了对国际汉语教育学习者低龄化研究,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多样化研究,以及对教学环境多元化研究。总体看来,三教 问题(教师、教材、教法)的研究,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所谓汉语教师对海外汉语教学环境的诸多不适应,汉语教材的编写不能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汉语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完全适合海外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等,说到底,还是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不够,特别是对汉语本身的特点以及汉字的特点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如何体现研究不够。如何把汉语作为外语教给不同教学环境下、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是一个根本的研究课题。也就是说,考察新时期海外汉语教学的科学规律,探求适合海外的汉语教学法,还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与此相关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因素研究,还有待加强。譬如对海外汉语教学环境的研究,以及对海外汉语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些领域还是空白。
1.5 从比较研究中寻求自身的发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应该研究本学科教学与学习规律,还应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与其他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进行比较研究,还应对世界上不同流派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不断创新。我们应该研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要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作为一门学科的国际汉语教育,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不必说,个性就是要体现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及其书写系统汉字所独具的特色。只有掌握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普遍规律,当我们走向世界各地进行汉语教学时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形成当地汉语教学的特色,打造蓬勃发展的国际汉语教学宏伟局面。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的研讨十分热烈多有创获。为了保持并发扬近百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优良传统,对在汉语土壤上滋生并日趋完善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法,或称综合教学法,应从理论与实践上予以提升,并与时下世界第二语言教**流相契合,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法,真正立足于世界第二语言教学法之林。
二“十二五”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2.1 国际汉语教育的新发展,导引学术研究的前沿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为满足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需要,从2005年开始,我国在9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 322所孔子学院和 369个孔子课堂,形成了4000人的专职教师队伍;累计派出汉语教师 1.7万人,比 2004年增长了近80倍,为80个国家短期培养汉语教师达 10万人次。(刘延东 2010)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以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促进多元文化发展为宗旨,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大创举。(袁贵仁 2010)从汉语教学角度来看孔子学院,其汉语教学属于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多样化的、学习者构成复杂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而又缺乏连续性的非学历教学。为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吸引学习者,并留住学习者,必须改变以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手段落后、模式单
一、情景缺乏的状况,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汉语教师要善于用当地学习者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授汉语,以鲜活、生动的教学形式,学习者感兴趣的的学习内容,大幅度提升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孔子学院的兴起,促进了国际汉语教育事业跨越式的发展,也为国际汉语教育提供了深入研究汉语教学的广阔平台。
从2007年起,我国开始创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目前已累计招收在职与全日制学生2000余人,2009年又招收1020名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生,攻读专业学位。孔子学院、汉语志愿者教师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此三者,是国际汉语教育事业中前途广阔的新生事物,为国际汉语教育研究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诸如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模式和中国文化介绍与传播模式研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与实习实践体系研究,国际汉语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体制及培养模式研究等,都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最重要的是大力培养本土化的汉语教师。深入比较不同语言文化的异同,探索汉语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方法,编写本土化的汉语教材,让本土化的汉语教师现身说法,提升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今后,国际汉语教育的大发展,仍将推动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导引本学科学术研究的走向。
2.2 重视对华侨、华人的汉语教学
在全世界4000多万汉语学习者中,华侨、华人学习者竟占70%。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保持自己的语言,或学习一种语言,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含义,那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在对华侨、华人的汉语教学方面,大力培养了解本地情况的合格师资,编写针对性强、更具本土特色的教材,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吸引学习者,采用符合当地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华人华侨汉语学习积极性,是汉语国际传播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华人华侨学习者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者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有着深远的中国文化渊源,处在一个复杂的学习环境之中,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因此,必须专门研究,编写专门的汉语教材。华文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据此全面思考有关华文教学的问题,针对华人、华侨的特点,加强华文教学的教材、教法和师资问题研究。
2.3 着力化解所谓“汉语难学”问题
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应忽视“汉语难学”这一国际上广为流传的偏见及其负面影响的存在。有一种误解,认为汉语很神秘、很难学。虽然这是个伪命题,但它对汉语学习者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故首先应突破这一观念的束缚,并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化解所谓 汉语难学 的问题。赵元任(1980:221)说过:各国语言里不同的方面各有难易,平均说起来么,我觉得中国语言在世界上,对于没有学过任何语言的孩子,可以算是中等,也不特别难,也不特别容易。因此,为了将学习者引进门并能保持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进一步科学审慎地论证和试验“先语后文”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母语文字为拼音文字的汉语学习者。在初步掌握汉语口语之后,可以较为顺畅地把汉字教学和认知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突破汉字教学的瓶颈,全面发展汉语语言能力。还应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合理安排
汉字学习内容,灵活多变地处理汉字教学。所谓 汉语难学,在很大程度上说的是“汉字难学”。因此,冲出汉字学习的峡谷,便会快速走上汉语学习的坦途。深入探索不同区域、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化解“汉语难学”问题,已迫在眉睫。
2.4 努力探索海外汉语教学规律和文化传播功能
探索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与国际第二语言教**流同步的、基于汉语和汉字特点的、适应各种学习群体和学习需求的、丰富多彩的海外汉语教学模式,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求整齐划一,一定要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还要关注海外学习者有效的学习时间,适当考虑教材的内容量,兼顾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选用学习者感兴趣的言语内容,因地、因人、因时地开展汉语教学。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目的,探讨汉字的认知与学习规律,突破汉字教学和学习的瓶颈。还应借鉴世界第二语言教学已有的成功经验,适当采用目前流行的各种有效教学方法。汉语国际教育现阶段的根本目标是:以较为轻松的学习方式,用较短的学习时间,使更多的海外学习者走进汉语,学习汉语,并且能乐于学下去。
国际汉语教育的主旨是努力拓展汉语教学,同时传播中华文化。我们应将汉语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文化传播途径、方略的研究同时进行论证。目前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有些急功近利,过于直白,多少带有为介绍中华文化而讲文化的倾向。我们应该研究,如何与学习者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如何克服中外不同话语体系和不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用国外学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介绍中华文化。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传授已经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之中,呈现全球化和多元性的趋势。学习者在自身文化和异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领悟与体验,文化不再作为学习的对象,而是作为学习的背景,即文化的学习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潜移默化。这种理念对国际汉语教育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研究汉语与中华文化如何契合,在汉语教学广泛推进的同时,让中华文化大步走向世界。
我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 95岁高龄写完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后,临终前最后的遗言是: 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我们深信,我们的母语——汉语与其所承载的厚重的中华文化,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必将更快地走向世界,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刘延东 2010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开创孔子学院科学发展新局面,在第一次全国孔子学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12.7)。
袁贵仁 2010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孔子学院科学发展新局面,在第一次全国孔子学院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2010.12.8)。
赵金铭 2006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代序),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 1980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
第二篇: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
语言类型学是当代语言学的一门“显学”,但目前还不能说已是汉语语言学中的“显学”。单从语言学理念来看,类型学应当比形式学派甚至功能学派更具有与汉语语言学的亲和力。形式学派从语法能力的先天性假说出发,通过假设、演绎和母语者的语感测试来寻求生与俱来的普遍语法。功能学派则抱有与之对立的基本信念,认为语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满足交际或认知功能的需要,于是以此为出发点,致力从语言的使用或理解规则中去解释语言的结构及其演变。两者不同程度地带有从假设出发、“主题先行”的特点。语言类型学则更多保留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经验性学科的特性,注重材料、讲究实证、主张旁征博引、提倡归纳推理,力求以事实说话,在调查之前不假设任何东西。这本是最容易为中国的语言学家认可的研究方法。然而事实上,在形式、功能、类型三大当代“显学”中,偏偏是类型学在中国国内最少为人了解。怪也不怪,这与中国学术界的另一些“国情”有深刻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学术包括语言文字之学,素有尊夏贬夷、厚古薄今、重文轻语的传统。虽然华夏-汉民族数千年来就在众多民族部族的大交融中产生发展,中国也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但在汗牛充栋的传统中文典籍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对汉语以外语言文字的记述,更遑论研究了。不要说非汉族语言,即使是各地的方言,除了作为“匡谬正俗”的对象偶尔一现,也很难引起历朝历代学者们的关注。也就是说,正统的学术向来缺少对异族语言的兴趣,更没有进行语言比较的传统。进入现代以来,外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都获得了强大了推动力,这本是孕育跨语言比较的很好时机。可是,50年代过于追求专业分工的前苏联式教育科研体系,以及语言研究队伍和学术兴趣向普通话的高度集中,又强化固化了不同语种研究队伍间的壁垒,形成了纯粹语种导向的语言研究体系。不要说汉语、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三大队伍很少有切实的交流,即使在古今汉语之间、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也缺少实质性的沟通,更谈不上在跨语言基础上对语言共性的追求了。这种学术格局下,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甚至生成语法都有一定的机会被引进过来成为汉语研究的利器,甚至发展成主流,唯独语言类型学很难获得发展的空间,因为这株树苗是无法在单一语言的土壤中生长的[2]。而缺少了类型学视野的汉语语言学,也很难用汉语研究的成果去贡献于普通语言学理论。
当然,跨语言、跨方言、跨时代的兴趣和研究实践在现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但它主要表现为少数学者、特别是一些视野开阔的语言学大家的个人行为,未成风尚,更不成学派。赵元任先生公开发表的首篇语法论文就是《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论文不但从语法和语义功能的角度比较了三地方言的许多虚词,而且不时穿插与英语、德语等的比较。黎锦熙先生在他开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先河的《新著国语文法》之后又撰《比较文法》一书,进行古今汉语和英汉之间的语法比较。王力先生的《现代中国语法》以《红楼梦》为主要语料研究普通话的语法,但在各章之后设有与吴、粤等主要方言的比较。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首创将古今汉语合为一书的体例,便于读者在古今比较中认识汉语的内在联系和演变。陆志韦先生在给萨丕尔(Sapir)《语言论》中译本所作的序和译注中,不时流露出他在汉语和其他语言比较中获得的一些真知卓见。朱徳熙先生则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写出了数篇方言比较和古今比较的语法论文,涉及结构助词、名词化标记、疑问句类型等。语言学大家对跨语言跨方言跨时代研究的兴趣不是偶然的,而与他们的学术成就是互为因果的。因为他们有超越汉语本身的更广阔的语言学兴趣,才会注意其他方言语言的情况;也正因为他们视野开阔,才会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上取得更加杰出的成就。这些研究虽然没有同当代类型学的学术范式直接挂钩,但其中的精神仍与类型学有相通之处。遗憾的是,中国大陆分工过细、语种导向的语言学学术体系,以及结构主义学派对纯共时状态和语种“特色”的过分追求,使跨语言研究在很长时间里难以发扬光大。有一些著作出于语言教学的需要进行一些中外语言的语法对比,这种基于应用的对比距语言类型学所关心的理论问题还是相当遥远的。
八十年代起,在介绍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当代语言类型学开始为中国大陆的语言学界逐步有所了解,其中数陆致极、陆丙甫翻译的Greenberg的经典论文(1963,陆译1984)和沈家煊翻译的科姆里(Comrie1981,沈译1989)最为重要。但比起其他学派来,语言类型学的介绍仍是最为薄弱的,对汉语语法的直接影响仍然相当有限。主要的积极影响在于,一些功能倾向的学者在研究汉语时有意识地以类型研究所得的语言普遍现象为背景,从而使汉语语法研究与人类语言共性的研究发生更加密切的联系,如陆丙甫(1993)关于语序的讨论、沈家煊(1999)关于语法单位和语法范畴的标记模式和关联模式的论述、张伯江(1998)关于汉语形容词词类地位和范围的研究等。直接关注汉语的类型学地位的则有徐烈炯、刘丹青(1998)、刘丹青(2003)关于话题、语序类型和介词类型的研究等。当代类型学对海外汉语学界的影响要早一些,如上个世纪70-80年代关于汉语是SVO还是SOV的热烈讨论(参阅屈承熹1984和徐、刘1998对此的综述)、桥本万太郎(1985[1978])的语言地理类型学,都是在Greenberg(1963)所开创的语序类型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成果。不过海外的这些类型学讨论也并未延续为某种类型学派,参与讨论的多数学者后来仍分别主要从事形式语言学、功能-认知语言学或历史句法学的研究。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二分天下的格局逐步消解,语言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的取向,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语言纯粹共时的描写,跨方言、跨时代、乃至与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比较逐渐兴盛起来。这些研究有些有类型学理论的背景,有些(主要是历时研究)与语法化理论有关,更多的是则是结构主义式描写基础上的朴素的比较、提炼和概括,可以认为是一种宽松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它们无疑为类型学在汉语语言学界的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气候、土壤、地基和环境。语言类型学以跨语言研究为本,而汉语语言学以研究作为单一语言的汉语为本,在汉语语言学界提倡语言类型学,看似有点方枘圆凿。其实不然。语言类型学和汉语语言学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将给普通语言学和汉语研究两方面都带来巨大的促进。
典型的类型学研究,当然不能单研究汉语,汉语只是类型学所面向的大量语种之一。不过,语言类型学虽然面向众多语言,但不同语言的研究深度不可能完全一致。某些语言使用人口多、研究队伍雄厚、在类型学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有条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更加详尽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语言能成为类型学比较中的主干支撑语种。在这方面,汉语无疑是很有资格成为主干语种的,汉语语言学界也有条件为语言类型学作出特殊的贡献。但是,由于汉语研究有自己特有的一些传统,特别是在中国大陆,语法描写和研究所依据的工作框架与世界上通行的框架特别是类型学比较的框架还有诸多出入,许多基本的普遍性概念在汉语语言学中还不为人所熟悉,如非受格(non-accusative)动词、标句词(complimentizer)、关系化和关系从句、核心标注-从属语标注(head-marking vs.dependent-marking)等。而汉语学界习惯使用的一些概念,如“补语”、存现宾语、量词等等,又不能简单地转换为普遍性的语法范畴。这使得汉语研究的大量成果还无法直接转化为类型学上的可比性材料。随着汉语本土和海外研究队伍日益密切的交流和合作,这一情况正在得到改善,而对类型学的关注将促使学界加速汉语描写现代化、通用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反过来将帮助汉语语法学发现更多描写研究中的死角,从而揭示出更多的汉语事实,而“汉语事实”正是汉语语言学界历来呼声最高的追求目标。
中国虽然在学术方面存在着某些不利于类型学发展的传统,但同时也存在着类型学发展的有利条件,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国语言学界和类型学对材料优先的共同注重外,中国丰富的语言资源,是类型学所需的跨语言研究的绝佳条件。中国境内的上百种民族语言,汉语自身丰富多变的方言,都为类型学的展开准备了充足的语言食粮。当然,为了面向人类语言共性的类型学比较,我们需要拓宽眼光,善于将国内的语言资源同世界上其他语种材料结合起来研究,以取得更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只要以语言共性和类型研究的已有成果为背景,只要遵循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那么,即使是同一类型或同一谱系
内的跨语言比较、甚至同一语言(如汉语)内部的跨方言比较,也能获得富有价值的发现。这种局部性的共性,包括蕴涵性共性或等级序列等,有时反映的就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在今后更大范围的跨语言比较中就会获得验证;有时反映的则是某一类型或谱系内部的特点,这同样具有类型学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海内外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汉语和中国境内的语言方言的研究队伍,将逐步发展出类型学研究的新兴有生力量,在世界的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探求人类语言共同的奥秘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刘丹青)
附注
[1] 这是Dik(1997)所提倡的语言研究的三个充分性之一,其他两个充分性是交际的充分性和心理的充分性。显然这是针对Chomsky的观察、描写、充分三个充分性而提出来的。
[2] 在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关的领域,如方言、音韵、民族语言等,还是有不少跨语言跨方言语音及词汇方面的研究成果,但这多出于历史比较的研究目的,与语言类型学的学术目标大异其趣,而且也很少涉及语言类型学最关心的语法问题。
参考文献
科姆里(Comrie, Bernard 1981)著,沈家煊译1989.《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华夏出版社。原版1981。原著第二版1989尚无中译本。
黎锦熙 1933 [1924].《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即出)。
陆丙甫1993.《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 1982[1942,1944].《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原上卷初版于1942,中下卷初版于1944。
桥本万太郎 1985.余志鸿译,《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原版1978。屈承熹 1984.《汉语的词序及其历史变迁》,《语言研究》,1期。
萨丕尔(Sapir, Edward),陆卓元译1962.《语言论》,商务印书馆。原版1921。
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力1985[1943,1944].《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原分上下册,分别于1943、1944出版。
徐烈炯、刘丹青1998.《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伯江1998.《性质形容词的范围和层次》,《语法研究和探索
(八)》,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26.《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第3卷第2期,又收入《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
朱徳熙1990.《语法丛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Dik, Simon C.1997.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Part 1: The Structure of the Clause.ed.By Kees Hengeveld, Second, revised version.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Dryer, Matthew S.1992.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Language.Vol.68, Num.1:43-80.______1999.Word order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from a typ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Draft).Fukui, Naoki 1995.The Principles-and-Parameters approach: a comparative syntax of English and Japanese.In Shibatani & Bynon(eds.)Approaches to Language Typology.Oxford: Clarendon Press.Hawkins, John, A.1983.Word Order Universals.New York: Academic Press._______1994.A Performance theory of Order and Constituenc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Greenberg, Joseph H.1963.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In Greenberg(ed.)Universals of Language.Mass Cambridge: M.I.T.Press.Grinevald, Colette 2000.A morphosyntactic typology of classifiers.In Gunter Senft(ed.)Systems of Nominal Classific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Keenan, Edward & Bernard Comrie 1977.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Linguistic Inquiry 8, 63-99.
第三篇:国内外教育研究研究现状
写法1:对查阅的文献进行分类汇总
2.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研究现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前,中央电教馆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教育专家、工程建设者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对工程的建设及教育应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
据笔者统计,2004年1月份到2005年12月份期间,《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等杂志上刊登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关的文章共60余篇。
其中,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综合评述方面的文章25篇,与本课题相关性较高的有查锐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5.10)、王珠珠的《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5.2)、王继新的《提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设施应用绩效的对策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12)等。这些文章提出了影响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有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资源建设、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并对各因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教学应用模式研究方面的文章15篇,与本课题相关性较高的有刘聚斌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4.11)、赵瑞斌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教学功能比较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5.9)等,这些文章对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分别适用于不同技术模式的教学应用模式。
教师培训方面的文章11篇,与本课题相关性较高的有梁京章的《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再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4.11)、党小超的《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及远程培训策略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3)等,这些文章归纳了农村地区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培训的策略。
资源建设方面的文章5篇,与本课题相关性较高的有祁涛的《远程教育IP资源质量监控》(《中国电化教育》2005.10)、李华的《远程教育卫星
资源接收与利用》(《电化教育研究》2005.6)、苏芳来的《关于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设想》(《信息技术教育》2004.5)等,这些文章总结了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情况及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资源建设、管理、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项目评估方面的文章1篇,傅钢善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评估方案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12),该文章给出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评估方案,共包括四个子方案:省级项目自评指标框架、项目培训基地评估方案、市县(区)级教育管理机构评估方案、项目学校评估方案。
这些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另外,由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在分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关于工程设施应用绩效的研究尚未展开。因此,总的说来,本课题可供参考的资料并不多,研究的起点较低。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施应用绩效”研究成果不多的情况下,笔者借鉴了教育信息化及其评价研究和绩效评价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希望能拓展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摘自:吴丽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施应用绩效研究[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写法2:介绍典型案例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EDR研究现状
目前,设计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习、课程、教育技术等领域来改善教育。国外己有不少设计研究的典型案例,国内也开始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1)国外EDR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者们开发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主题涉及虚拟学习环境、基于游戏的学习、数学、科学和技术教育、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线讨论工具开发等多方面的应用。
①AnnBrown与Campione:培育学习者共同体
培育学习者共同体(FCL,FosteringaCommunity。fLearnerS)是AnnBrown 与Campione(1994,1996;Brown,1992)为1一8年级学生开发的一个学习模型,用来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和丰富在班级社区中的知识基础。FCL关注的是生物学科和生态之类的问题,其研究工作包括了从学习原理的实验室研究到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过程是:通过对学习环境的分析,修正学习原理,进一步修改学习环境形成新的实验室实验,这样一个循环贯穿在FCL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的最初目标是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探索学习内容,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起草和表达他们学到了什么,来增进他们的理解。该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实现了更重要的社会目标:学生对多种学习技能的关注。山此在第一阶段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即“多样性技能”(I)iveoeExPertiS())的概念和“学习者社群”(ComfnunityofLearnerS)的概念。
第二阶段:针对在学生作业中发现学生形成的许多关一于生物学系统的错误概念,对FCL的最初设计进行了修正,增加基准课程和手工活动,这些修正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生物学的情境。同时,通过重新设计FCL,使学生能沟通过Web获得他们研究课题的相关信息,并与生物学专家建立远程指导关系,从而将课堂里学到的知识与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
第三阶段: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与教授2到8年级课程的教师一起工作,开发并试行一个“开发走廊”(developmentalcorridor),使得借助FCL的学习能够循环覆盖到相关的研究课题,从而增加学习的深度。
②SashaBarab等人:探索亚特兰蒂斯
„
③Nelson:“河流城市’,科学教育项目
„
(2)国内EDR研究现状
国内目前也开始了设计研究的实践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的祝智庭教授队,率先在技术开发中进行了设计研究的应用研究,并在原创性的协同学习理论究与技术工具开发、以及远程教师培训平台的技术开发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另,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高文教授团队在“对称”和“人·建筑与城市”研究型课程项目中,也开始了设计研究的课堂实践探索。
(3)EDR研究现状总结
在分析了上述EDR案例后,总结出了这些案例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
①研究过程集设计与研究为一体,研究目标不仅包括教学技术的开发,同时括对理论的发掘与创新;
②研究以技术、理论和实践三者的结合为基础,通过设计和研究将技术、理论实践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③研究问题都来源于真实情境,由研究者与实践者甚至包括学生、科学家等多人员的通力协作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完成;
④研究过程都历经多次的迭代循环和不断测试与完善;
⑤研究所采用的技术都是比较考究的,并能抓紧当前教学改革中的热点或难点题而展开对理论问题的探索研究。
⑥研究成果既有对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也对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了新的观和发现。
摘自:寇红丽.EDR指导下的免费师范生职后远程学习的平台的研发[D]:华中师
范大学,2009.
第四篇:国际金融危机现状与走势
国际金融危机现状与走势 2009/02/25 10:21来源:YNET.com 北青网第一财经日报赵中伟
实体经济衰退正构成对金融市场的反向冲击。由于市场需求下降,近期一些大型企业盈利大幅下滑或陷入经营困境。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业绩下滑使金融市场面临的冲击由次贷业务扩展到企业债业务。企业业绩的下滑导致企业债务违约的风险上升;企业业绩下滑后,证券市场对企业价值进行重估,结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不得不实施去杠杆化,资产价格进一步跳水;企业业绩的下滑导致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世界经济衰退加剧
美国经济自去年三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今年衰退的程度将进一步加剧。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回落,证券市场加速下跌。到今年1月为止,道指已经连续5个月下挫,跌幅共计31%,是该指数1937年底以来5个月时间内累计下跌最多的一次。道琼斯指数1月累计下跌8.84%,为其113年历史上的同月最差表现。从美国历史上看,股市1月的表现通常预示其全年走势。最近30年中,有26年道琼斯指数1月走势与全年走势吻合。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下滑将使消费需求进一步降低。信贷市场的收缩和经济衰退促使投资和消费萎缩。美元汇率的走强将降低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度。民主党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新方案或成为驱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但实际效果有待观察。
日本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去年四季度,由于全球经济滑坡,日本的出口大幅减少,设备投资也陷入低迷不振局面,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季度大幅下滑了3.3%,按年率计算降幅为12.7%。至此,日本经济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这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近35年来最大季度跌幅。
欧元区从去年二季度已经进入负增长。欧元区金融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深。欧洲中央银行2月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尽管该行已连续降息225个基点,但欧元区内个人和企业信贷状况仍然日益紧张。商业银行出于经济前景不佳和回避风险,到去年四季度,已经连续6个季度收紧信贷。欧洲统计局报告显示,按照年率计算,去年12月欧元区工业产出下滑12%,为历史最大跌幅,超出此前预期。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前景虽好于发达经济体,但下滑严重。毕马威公司2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受经济危机影响,俄罗斯的商业信心指数是21.2,不及上一期调查的63.2;巴西为-3.0,上期为65.3;印度为-1.6,也不及上期调查的62.9。制造企业信心指数的下降说明,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下,金砖四国的经济形势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
(作者供职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
第五篇:人文精神与国际汉语教师师德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www.xiexiebang.com)
摘要
在国际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大批国际汉语教师肩负国家使命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以
人文精神为指导,培养新形势下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势在必行。
人文精神
1国际汉语老师的角色特殊性
2人文精神视域下的师德建设内容
3结语
关键词师德建设国际汉语教育《国际汉语研究论丛》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