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学习》 第05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2:1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生的学习》 第05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生的学习》 第05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

第一篇:《一生的学习》 第05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

正确的教育所关心的是个人的自由,唯有个人的自由,才能带来与整体、人群的真正合作。然而,这种自由并非借着追逐自己的扩展和成功而能获得。自由起于自我认识,也就是当心灵超越了因渴望自我安全而制造出来的种种障碍时。

教育的任务,在帮助每一个人发现这些心理上的障碍,而非仅将新的行为模式、新的思考形式,强加在他的身上。这种强迫的灌输永远无法唤醒智慧、创造性的了解,只是进一步把个人加以限制。显然,这种情形正发生于世界各地,这就是为何我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延续不绝的原因。

唯有当我们了解了人生的深刻意义,这时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然而要了解人生,则心灵必须明智地将自己从滋生恐惧与附和顺从的要求报偿的欲望中解脱。如果我们把孩子视为私人的财产,如果将他们视为我们卑微自我的延续,或实现我们野心的工具,则我们建造的是一个没有爱却有追逐自我利益的环境和社会结构。

一所在名利上成功的学校,通常不是一所教育中心。一所广大的、兴盛的学府,将千百个儿童聚集在一起受教育,凭它的壮观和成绩可能制造出银行职员、超级销售员、企业家、各种委员,或一些在技术上胜任的肤浅人群;然而,有希望的只是完整的个人——而唯有小学校才有助于造就这种完整的个人。因此,只收容数目有限的男女同学,并且拥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远比在大学校里从事最新颖的教育方法来得更重要。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困难与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以为必须从事规模宏大的教育。大部分人都希望有壮观的校舍的大学校——虽然这种学校并非正确的教育中心,因为我们意欲改变或影响所谓的群众。

然而,谁是群众呢?你和我。让我们不要沉溺于这种想法:群众也必须受到正确的教育。这种对群众的考虑,是一种逃避即刻行动的方式。如果我们由眼前的事物着手,在我们与孩子、朋友、邻人的关系中觉察到我们自己,则正确的教育便会普及各处。我们在外界家庭与朋友的世界中的行动,将会产生影响和效果。

在我们的一切关系中,充分地觉察到我们自己后,便会开始发觉到至今仍茫然无知,却存在于我们自身中的混乱与束缚。对它们有所觉察后,我们才能了解它们,并加以解决。如果缺乏这项觉察以及自我认识,则任何教育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改革只会导致更深的对立与不幸。

建造气派的学校,而聘请的老师只依据某项方法,对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加警觉与观察,如此只会鼓励学生聚集知识、发展能力,依照某种模式作机械式思考的习惯。然而,这些都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警觉而深思的教育者手中,方法可能有其有限的用途,却无法造就智慧。不过,奇怪的是,像“方法”、“制度”这种字眼,却对我们十分重要。符号象征取代了真实的事物,而对此种情形我们毫不见怪,因为真实的事物使人不安,它的影子却使人舒适。

任何有基本价值的东西,都是无法借着集体教育来完成的,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个别困难、脾气、能力加以仔细研究、了解。明白这一点的人,如果真心地想要了解孩子,想要帮助他们,便应该集合起来,创办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将在孩子的生活中产生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智慧的人。创办这样的学校,并不需等到拥有足够的资金,每个人都可在家庭中做一个真正的教师,而机会将会落到那些具有无限热忱的人身上。爱自己的孩子以及四周所接触的孩子,而因此充满真诚的那些人,可以在他家附近或在他自己的家里成立这种正确的学校。然后,所需的金钱就会有了着落——这里最不需要考虑的一项。要维持一所实行正确教育的小学校,在经济上当然是有困难的,然而,它并不需要依赖庞大的银行存款。除非有爱与了解,否则金钱必然导致腐败与堕落。如果,这真是一所值得卖力的学校,则它所需的援助是可以获得解决的。只要对孩子有爱,任何事情都是办得到的。

一旦我们最关心的是学校,则孩子便不受重视了。正确的教育者关心的是个人,而非学生的数量;这样教育者会发觉,他可以开设一所某些父母所支持而意义重大的学校。然而,教师必须具有火一般的热忱,如果他毫不起劲,则它的学校也就和其他学校没有什么两样了。如果父母真正爱他们的子女,他们会制定法律或使用其他方法以创建小型学校,任用正确的教育者。他们不会因为小学校的费用昂贵或正确教育者的难以寻觅,而踌躇不前。不过,他们应该明白,与此有利害关系的各方面,政府和有组织的宗教都将不可避免地反对他们因为这种学校是革命性的。真正的革命,并非暴力的革命;真正的革命,在于培养完整而有智慧的人,这些人借着他们自己的生活,逐渐使社会产生根本的改变。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种学校里的教师都必须是自动前来的,而非受到劝服或委托。因为,自发地从世俗的事物中解脱,才是教育的唯一正确基础。如果教师们希望互相帮助,并且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价值,那么在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必须随时有敏锐的警觉。

一个生活在一所小学校里,很容易忘记学校之外还有一个世界,那儿的冲突、毁灭与不幸正与日俱增。那世界与我们并无隔离。相反,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因为我们造成了它现在这副样子。因此,如果我们要在社会结构中产生基本上的改变,正确的教育是第一步。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的解决方法,而非意识形态、领导人物或经济上的改革。要明白这项事实的真理,无需智力上或情绪上的说服或狡诈的论证。如果在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中,其教职员的核心人物专心致力于教育,而且充满活力,他则会吸收其他有同样目标的人,而那些没有兴趣的人立刻会感到自己不适宜此项工作。如果核心人物肯定了此教育的意义,而且机敏细心,那些毫不关心的外围分子便会枯萎而至脱离;然而,如果核心人物并不关心,则整个团体将犹疑不定,萎靡不振。

核心人物不能只由校长一人组成。只系于一个人的热忱与兴趣,必定会日渐衰微而最终消失。此种兴趣是肤浅的、轻浮的,没有价值,因为它能被转向,而屈从于他人一时的兴致与幻想。如果校长控制一切,自由与合作的精神则显然是无法存在的。一个个性强烈的人可以建立一所第一流的学校,然而,恐惧和屈从便不知不觉地产生,结果是其他的教师成了随从附和的人。

这样的团体无法产生自由与了解。教师不能受校长的控制,而校长不能掌握一切责任。相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对一切负责。如果有兴趣的只是几个人,其他人的漠视和对立将阻碍整个效果,造成互相矛盾的现象。

也许有人怀疑,没有一个中心权威,如何能经营一所学校?然而,没有人能够确知详情,因为这种学校从没有人试办过。显然,在一群真正的教育者中,权威的问题永远不会发生。当大家都为了自由和智慧而努力,相互间的合作则在各方面都是可行的。那些不曾深入而持久地致力于正确教育工作的人,也许觉得没有中心权威是一项不可行的理论,然而,当一个人全心致力于正确教育时,他并不需要被别人催逼、指挥或控制。有智慧的老师在使用它们的能力时是富于弹性的;他们努力于个人的自由,善于调节,施行对整个学校有益的事。真挚的兴趣是构成能力的起点,而兴趣与能力均因实行而获得增强。

如果一个人对于顺从的心理因素没有加以了解,那么仅仅决意于不顺从权威,则只会造成混乱。这种混乱并非由于缺乏权威,而是对正确的教育没有深入且共同的兴趣。如果有真正的兴趣,则每一个教师对于经营学校的种种需求,会时时加以明智的适应。在任何关系中,摩擦和误解是难免的。然而,如果没有共同的兴趣,缺少那份维系大家的友爱之情,那些误解和摩擦便会渲染夸大了。

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没有界限的。全体教师应该经常集会,讨论学校的各项问题。一旦大家同意了某项行动,在执行上便不会有困难。如果大多数人的决议未获某个教师同意,则可以在下次集会中加以讨论。

教师不应惧怕校长,校长也不应畏惧于年长的教师。唯有众人都感到绝对平等,那么衷

心的赞同才有可能。重要的是,这种平等的感觉必须普遍存在于正确教育的学校中,因为,唯有优越感和劣等感不存在时,才能有真正的合作。如果有相互间的信任,则任何的困难和误解不会被搁置一旁而已,而是加以面对解决,因而恢复了相互间的信赖。

如果教师们不把教育视为自己真正的天职,并且对此感到兴趣,他们之间必会发生妒忌与对立,而枉费精力于细枝末节以及毫无益处的争吵上。相反,如果对于建造正确的教育具有火热的兴趣,则一时的激愤或表面上的不和,都会很快消除。于是渲染得过重的细节,便显出它原有的比例,人们会明白私人之间的摩擦与对立是无益的,具有毁灭性的。借着会谈与谈论,人们发现“什么”是对的,而非“谁”是对的。

为了共同的意图而工作的人们,应该随时把困难和误解讨论明白,这有助于澄清一个人思想上的混淆。如果兴趣一致,那么教师之间也会有坦诚和友爱,他们之间便不会产生对立。然而,如果缺乏了这种兴趣,虽然为了共同的利益在表面上大家合作,冲突与敌意还是永远存在的。

当然,教师之间的摩擦可能有其他的原因。甲教师可能因工作过度,乙教师可能因私人或家庭上的烦恼,另一些人可能对自己所做的事不太感兴趣。这些问题可以在教师集会中加以讨论解决,因为共同的兴趣助长了合作。如果少数人包办一切,而其他人无所事事,这样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

平等地分配工作,可使每一个人都获有闲暇,而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一段闲暇的时间。一个过度劳累的教师对他自己及他人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过于紧张,他便易于倦怠,没有生气,而如果他做的事使他不感兴趣,则情形更严重。如果在体力上或智力上不停地工作,那么将难以消除疲劳。然而这项闲暇的问题,可以在大家都可能接受的友善方式下加以解决。

休闲的方式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们的工作十分感兴趣,所以工作本身便成了休闲。由兴趣所产生的行动,譬如说研究,是一种松弛身心的方式。另一些人的休闲则可能是远离他人,孤独自处。

倘若教育者要有一些自己的时间,则他只能负责能力足以胜任的少数学生。如果教师因学生数目众多而难以应付,则教师与学生之间便不可能有直接而深入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说明为何必须设立小学校。在一间教室里,学生的数目要有限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教育者才能充分注意到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过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时,惩罚和奖赏就成了强制施行纪律的一种便利方式。

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地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见所拘束。这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慈爱的心;而要培养教育者具备这些品质,是我们今日的一项课题。

个人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必须一直弥漫于整个学校里。这是无法靠运气而产生的,在偶然的机会里才提出“自由”或“理智”的字眼,没有多大意义。

尤其重要的是,学生与教师必须定时集会,以讨论有关整个团体幸福的各项事物。一种学生会议必须建立起来,其中有教师出席,这项会议可以解决纪律、卫生、餐饮等等一切问题,而且,对于任性、漫不经心或固执的学生可以给予开导。

学生要由他们自己推选出一些同学,负责执行决策,并且帮忙各项的管理。毕竟,在学校中的自治,是为将来生活上的自治做准备。如果孩子在学校学会慎重地、无私地、理智地讨论日常生活上的问题,等他长大后,便能冷静而有效地面临生活上更大且更复杂的考验。学校方面应该鼓励学生相互了解每个人的困难、特性、心情和脾气。如此,当他长大以后,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他们将会更体谅他人,更具有耐心。

在孩子所学习的种种课程中,也同样地要重视这种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如果学生要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而非只是一个机器人,那么,不可鼓励他盲从于公式或结论。即使学习科学的课程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说明道理,帮助学生明了整个问题,使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判断力。

然而关于“指导”的问题呢?是否任何指导都不该施与呢?这问题的答案在于“指导”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教师的心中以消除了一切的恐惧和支配欲,那么他便能帮助学生有创造性的了解和自由。然而,如果教师心中有意或无意地想将学生引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则显然他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指导一个人走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自己制定的或由他人强迫灌输的——即损害了他的创造力。

如果教育者关怀的是个人的自由,而非他自己的成见,则他会鼓舞孩子去了解他本身的环境、性情、宗教和家庭的背景,以及这一切可能加诸他身上的种种影响和结果,借此使孩子发现了自由。如果教师的心中有爱和自由,那么他便会注意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困难而去帮助他;学生便不会成为只按照方法和公式操作的机器人,而是永远警觉、留意、自动自发的人。

正确的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学生没有找出他真正的天职,他会觉得虚度了一生。他在做着不乐意的事情时,会有受挫的心情。如果他想成为艺术家,却做了公司的职员,他将牢骚满腹,抑郁寡欢地度过一生。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出他所愿意从事的行业,并且看看它是否值得。一个男孩子可能想成为一个军人,然而在他走上这条路之前,应该帮助他明白:军人对于整个人类是否有益。

正确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不仅去发展他的能力,还要了解他自己的最主要兴趣。处在一个被战争、毁灭和不幸所摧残的世界中,一个人必须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造就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建立一个和平、开明的社会,其责任主要系于教育者身上,而且为了达到这种社会的转变,平心而论,教育者可以效力之处是非常大的。正确的教育,并不依赖政府的规定或某种特殊制度的方法;它取决于我们的手中——父母和教师的手中。

如果父母真正关怀他们的孩子,他们便会建造一个新的社会。然而大部分的父母根本就不关心孩子,因此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顾及这件最迫切的问题。他们有时间用在赚钱、娱乐、仪式、崇拜之上,却无暇去考虑什么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正确教育。这项事实,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面对它。对这项事实,可能意味着必须放弃他们的娱乐与消遣,而他们当然不愿意这么做。因此,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那儿的教师也不比他们更关心孩子。为什么他要关心?对他来说,教育只是一项职业,一种赚钱的方法而已。

我们所建造的这个世界,如果洞视它的内幕,你会发现它是如此肤浅、虚伪、丑陋;然而我们却在布幕上装饰着,希望事情会突然好转。不幸的是,大部分人也许除了赚钱、夺取权力或追求性的刺激外,对生活没有多大的追求。他们不愿意面对生活上的其他复杂问题,因此,孩子长大后,也就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不是一个成熟完整的人,不断地在自己内心以及外在的世界中产生冲突。

我们毫不踌躇地说:我们爱孩子。然而,当我们接受了目前的社会环境,当我们不想在这个使人毁灭的社会中促成根本的改变,这时,我们的心中还有爱存在吗?而只要我们期望专家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种混乱和不幸将持续不停,因为专家所关心的只是部分,而非整体,因此他们自己也是不完整的。

教育在今日受到了轻视,而非一项最荣耀且责任至大的工作,大部分的教育者也将它视为例行公事。他们只是传授知识,并不真正关心人的完整与智慧;而一个只传授知识,却任由世界在其四周崩溃的人,并不是个教育者。

教育者并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他是一个指向智慧、指向真理的人。真理远比教师

重要。真理的寻求便是宗教。而真理不属于任何国家。不属于任何教条,在任何的庙宇、教堂、寺院中都无法寻到它。如果缺乏对真理的寻求,则社会很快便腐化了。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也就是说,我们身兼学生和老师,我们必须教育我们自己。

如果要建造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则那些只为谋生而从事教育的人显然是不能当教师的。将教育视为一种谋生的工具,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剥削孩子。在一个开明的社会里,教师不必关心他自身的利益,他的生活所需均由当地社会供给。

真正的教师,并不是一个建立庞大教育机构的人,也不是政客的工具,他不被某种理想、某种信仰或某个国家所束缚。真正的教师是一个内心充实的人,因此他自己毫无所求。他没有野心,不追求任何形式的权力,他不利用教育作为获取地位、权威的手段,因此,他能免于社会的压制以及政府的操纵。这样的教师在一个开化的文明中,占着首要的地位,因为真正的文化并非建基于工程师或专家,而是教育者的身上。

第二篇: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问题是我首先要面对解决的,那就课堂上的纪律管理问题。怎样维持以安静活泼又有序的课堂环境?怎么处置乱说话违纪的学生?其中一些案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第一个要弄清楚的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又怎样来实现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纪律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首先一进课堂,就站在讲台上,把整个教室审视一番,检查一下纪律,然后再开始上课。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法,几个平行班之间,课堂纪律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个学校成百上千个学生,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

那么课堂纪律的好坏是不是安静就好了呢?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是一个因素,特别是在自习的时候,因为安静学生学习就很容易投入,也就是说,让学生投入才是目的。不过安静并不等于投入,有的学生很投入,但他并不一定安静,有的很安静,但他并不一定很投入。比如:一个学生很安静,但他走神了。所以要让学生在该安静下来的时候,安静下来,该活跃的时候就活跃起来,这与课程的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一个好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中观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的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即便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教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让学生守纪律,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当学生真正投入时,教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和兴奋的表情中得到欣慰,从而更加努力地把课讲的更好。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该有多好。课堂纪律的好坏,并不一定取决于安静与否。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做出恰当地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说:课堂纪律是该安静时就安静,该活跃时就活跃,课堂纪律好了,教学效果就自然好了。

授课教师要掌控课堂纪律,张驰有度.

课堂中应充分发挥民主,老师的主导性和老师的主动性相结合。

第三篇:我们需要怎样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1992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年后的今天,中国这艘大船驶入新的关口,随着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成果,如何理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化解发展过程形成的各类矛盾,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时代新课题。

“拿我们的日子和过去比一比就知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管用的硬道理。”从四川到北京探亲的田强在西客站站台上乐呵呵地说。

百姓生活的变化源自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度持续增长。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战胜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大家庭,香港、澳门喜回祖国怀抱,“神舟”飞船腾空而起,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的发展,树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事实上,“发展是硬道理”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包含了经济社会协调、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打开《邓小平文选》电子版,检索“发展”这个词,在有1148页正文的三卷文选中,一共使用了1066次,平均将近每页一次。特别是第三卷,共有383页正文558次提到“发展”这个词。“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要实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较快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然后到了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加快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句句平实的话,讲出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

在“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指引下,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到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启动科教兴国战略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的发展硕果累累。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的发展观’三者是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关系,建立在‘发展是硬道理’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引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系统,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陈清泰说。

发展中的问题还应通过发展来解决

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但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资源开采上,采了肥的,弃了瘦的;开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浅的,甩了深的。对此,彭真怀称之为“断子孙饭碗”,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能只是为了这一代人,甚至只是为了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增长而影响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

无论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看来,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核心是‘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将以什么具体指标考核官员政绩?中央提出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其标准又是什么?对于习惯了GDP思维的各级官员来说,如淡化GDP量性要求,其工作重心将置于何处?另一方面,要改变中国贫富、区域、城乡差距,必须依靠发展,如何科学处理这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大起大落必然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果经济全局出了问题,任何地方都不能幸免。各地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当前和长远的发展。

用发展开启人民幸福路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才是发展的科学态度。”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说,“惟有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新旧矛盾,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将蛋糕做大,更应通过改变发展方式,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底层群众更好地分享蛋糕。事实上,当前多数社会矛盾都是利益诉求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不稳定因素将得到有效化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独立和富强、为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进行了艰难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建立了丰功伟绩。从本期起,理论版开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栏,刊出相关文章,阐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党的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党的优良作风、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论问题。

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向往。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薄弱,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于

幸福生活的呼声和诉求比较集中和强烈。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顺应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已具备新的内涵和要求。这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其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既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人民幸福的理论指南,为人民走上新时代的幸福路指引了方向。

民之所需,国之所倚。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好民生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已成为全党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以增进人民普遍的幸福感为目标的民生工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大任务,也是百姓的热切期待。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总框架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生工作新思路,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幸福”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既从总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系统规划,又从具体的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有利于解决人民面临的最实际民生问题,以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从实现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为民生幸福开辟新的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而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使新时期的人民幸福建立在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

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福利提升,但不等于社会福利提升。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开辟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通过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推进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再造“富民优先”发展机制,控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正趋势。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只见“物”不见“人”、忽视民生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和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压力,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形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和

谐统一和相互促进,真正有效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

第四篇: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学生第一》读后感

看了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掩卷之余,我在想,我们现在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无容置疑,北京十一中之所以成为人人羡慕向往的学校,除了它优越的条件,还在于它的教育是开放的,是面向未来的。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储蓄。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企盼无非有两种,一是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二是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创业梦想。前者依靠知识的积淀,着眼于一时的荣耀;后者借助能力,着眼于长久的培养。

从一年一度声势浩大的高考来看,社会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对学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高考一结束,他们首先谈论的是哪一所学校的升学率更高,师资力量更强,考虑着下一步该把孩子送到哪一所学校,却不去考察一下哪一所大学更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等到大学毕业,孩子的工作就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文凭很高,因能力缺失而找不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我们说了多少遍,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好少去身体力行。我们的教育多数是为了迎合家长们的心愿,宁愿背负着高分低能的压力,也要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诺言,否则家长就不买账。从我们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家长们渴望高分的愿望就很合理吗?我们的教育是否就要被家长牵

着鼻子走路?我们为了学校的生源和声望顺应了家长的心愿,家长买了学校的帐,可是未来的社会会买学生的帐吗?又有谁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没有错,学生必须接受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可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爱好、智慧、能力千差万别,适合接受知识的好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快乐,不适合知识学习的学生就头疼万分。于是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差生,于是就有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成为“书囊”,广大师生将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解放和快乐。

知识和能力,犹如东风和西风,我们要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它们的齐头并进,最终形成一股和谐的春风,孕育万千桃李。而哪一所学校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学校教育将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坚信我们的外国语学校会成为这样一座人人向往的百花园。

第五篇: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3、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4、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工具、指明途径、打好基础。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幻灯片展示

二、讲授新课(一)学会看地图

1、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师生一起学习课本第6页内容。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2、(1)整体感知

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7—10。(2)合作探究

提问: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过渡: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常规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方向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太阳与手表定向树叶与年轮定向野外定向 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提问: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幻灯片

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练习题:幻灯片

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三、课时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习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新课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习。

活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

(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

活动2: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在课堂上学习地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

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

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学到很多适用的地理知识。

三、课时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近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四、学习小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习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六、板书设计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 2.种类 地图的要素 1.方向 2.比例尺 3.图例和注记

二、如何搜集地理信息

三、如何思考地理问题

四、如何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1.地理观察的主要对象

2.野外旅行的准备、旅行的内容与方式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 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下载《一生的学习》 第05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生的学习》 第05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教育?-罗博学 索引:他的手掌重重地落在年仅四岁的女儿脸上,小孩便一直哭闹。为了什么原因?聚餐中,孩子渴望多喝一点饮料,在座的都是长辈,气氛当然喧嚷。爸爸忍无......

    我们需要怎样的稳定(大全五篇)

    编者按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稳定”、“改革”、“发展”是三条互相关联的主线: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在思考社会管理创新这个当今中国思......

    期末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总结

    期末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总结 期末,老师们开始写学期(学年)总结了,对于一些学校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情,为何?下载呗!以前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现在“抄”都不用,直接复......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小结

    附件三: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小结” 进入课改前“课堂小结”一直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备环节,司空见惯。进入课改后似乎又不是一个必要环节,但它又实实在在地影响到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 8月15日作业6501040154 新疆语文3班 喻华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在上课前所作的准备。它是对教学个环节(从预习、导入到展开和小结)的预设,必须考虑教......

    我们需要怎样的“德育”-德育五篇

    我们需要怎样的“德育”作为“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过程”道德的教育,其明确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产生持久的好的转变,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读后感

    大家都发表了对于该文章的感想,我觉得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差就以此为借口而忽略过去,我也是有思想的人,虽然有时候想什么只有我知道,因为表达不出来,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演讲稿: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民主党派的朋友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在看到这个“公民与社会责任”这个演讲主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最先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