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监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共5篇)

时间:2019-05-14 13:1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法监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法监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依法监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依法监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市监察局

依法监察是监察机关履职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有效发挥职能的重要保障。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由于文化观念、工作机制、法制建设、监察人员素质等原因,依法监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监察作用发挥,弱化了监察机关权威。深入研究当前依法监察面临的问题,找准工作目标和定位,是当前行政监察工作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课题。

一、依法监察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社会转型期“人治”与“法治”交织的矛盾。

很多人把合署办公体制下行政监察职能弱化的原因归结于体制本身,但在笔者看来,其根源在于当前社会转型期“人治”与“法治”交织的现实矛盾。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其最终实现不仅依赖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法制本身的健全和完善,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因此,当前推动工作的关键还在领导,“一把手”政治成为一种政治生态。此外,相较“法治”的程序复杂、艰难,“人治”便捷、高效的优势也使得决策者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倾向于按经验和主观意愿办事,这就使得监察机关在依法履职时不得不面对很多观念上、工作机制上、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影响和制约。就是在监察机关内部,这种矛盾交织也表现明显:在认识上,很多同志淡化了行政监察工作相对独立性和专门监督的特点,将合署办公理解为合并办公;在机构设置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更充分地发挥行政监察职能的要求。客观的时代背景和工作体制机制,是影响监察机关依法履职的主要根

源。

(二)发展压力与法律保障制度缺失的矛盾。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职责,“宁为发展冒风险,不为落后找理由”成为一些地方为加快发展、努力奋进提出的响亮口号。客观地说,当前法律法规建设的缺失和滞后,确实为发展增加了相当的决策风险和政治风险。为此,监察机关作为“再执法”主体,作为“参加的领导小组多、会议多、配合的工作多、参与的监督检查多”的“四多”部门,往往成为部门、甚至地方党委、政府共担或转嫁政治风险的“挡箭牌”和“遮羞布”。这使监察机关在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和大局的实践中,必然面临鼓励改革、鼓励开拓创新(对现有政策法规的突破)与严格监督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合规履行职责的矛盾。监察机关是分担风险还是回避矛盾,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而妥协还是为保证与上级规定一致而坚持?这种“两难”让身处现行工作体制格局中的监察机关很难承受和化解。此外,行政监察法规建设的滞后,也成为依法监察的掣肘。如《行政监察法》虽然规定了行政监察的总体原则和要求,但监察机关如何开展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和纠风工作,至今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规范、可行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办法,也没有一套规范的法律文书体系,“缺位”、“不到位”与“越位”并存,“依法监督”没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监督效果难以体现。

(三)行政监察工作机制的矛盾。

当前,推动工作特别是重要工作的主要形式往往是领导小组下的“办公室”制,办公室通常设在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整个工作的组织协调,监察人员往往被视为一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领导下,按照布置的任务开展工作,这种机制造成监察工作处于深不行、浅不得的两难状态,“三多三少”现象比较普遍。一是“形式”监察多,“内容”监察少,监察成了“必要”的形式。二是“一般”监察多,“专项”监察少。监察多停留在事项表面,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及时得到纠正。由于人少事多,监察机关自主立项监察的很少,更缺乏对监察效果的评价,监察的深度不够、层次不高、效果不太理想。三是 “弹性”监察多,“刚性”监察少。在实施监察的过程中基本依靠对上级领导指示的理解实施“弹性”监督,而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本身的“刚性”约束却受到忽视。

在这种机制下,监察机关一方面“事事参与、疲于应付”,干了很多职责以外的事,越位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又在“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的口号下,妥协让步,监督不到位或缺位,结果“其实难清”,甚至“替人蒙垢”,监察机关的形象受到很大影响。

(四)队伍建设的矛盾。

依法监察依赖一支高素质的监察队伍,但从监察机关队伍建设现状看,存在着组织保障乏力的问题。一是机构人员配置不适应。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后,从监察部到省、市、县(区),监察机关的内设机构、职能设置不统一,人员配备受编制限制,在市级每个室仅有2-3人,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能力素质不适应。由于行政监察法规建设及配套政策的滞后,依法开展监察工作缺乏必要的程序和规范,在合署办公体制下,实际工作中往往借助纪委的权威推进工作更方便。因此,在干部思想观念上极易形成走“捷径”而懒于钻研法律法规和其他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这也是监察干部队伍中具有金融、财务、管理、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缺乏,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短期内不能适应依法监察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破解当前依法监察难题的基本思路

(一)立足依法行政,推进依法监察。

依法行政是行政监察的目的,也是依法监察的前提。只有在政府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强化、健全的基础上,才有依法监察的条件和环境。推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监察机关作为政府专司行政监督的部门,要把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贯穿于政府施政的全过程。尤其要加强对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不当行政、违法行政,严肃查处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督促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要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和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执法依据公开、执法过错追究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不断提高政府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为依法监察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明确工作定位,完善工作机制。

要立足监察机关工作性质、特点和职能,按照“履职不缺位,牵头不包办,督促不替代,协调不越位”的总体思路,区分好监察机关不同性质工作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选准切入点,探索行政监察职能实现的有效形式。要进一步完善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监察机关向人大、政府、纪委常委会和上级监察机关请示报告制度和监察机关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处理好向纪委常委会、政府及上级监察机关负责的关系;要完善决策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监察局长办公会议制度,明确行政监察领导班子办公会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范围;要完善规范高效的执行机制,以制度建设保障监察机关依法、高效、规范开展行政监察工作;要完善“阳光监察”保障机制,不断深化特邀监察员制度和监察信息公开制度,探索监察机关接受监督的新途径;要完善行政监察问责问效机制,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调查研究,推进法规建设。

要把建立和完善行政监察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作为依法、有效实施监察的首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实。一是要根据新修订的《行政监察法》,研究制定监察工作实施办法,就监察工作活动方式、有关问题的认定处理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尤其要注意和考虑到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做出合法又合理的具体规定,使监察工作在领导上具有权威性、立项上具有计划性、内容上具有实在性、工作上具有实效性、处理上具有严肃性。二是要抓住不规范、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针对问题多发、常发的情况,查找出不规范的制度和程序,查找出问题的疾症根源,制定操作性强、易于监督的操作规范和程序。三是要解决制度虚置的问题。要督促各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杜绝有制度、无监督;有要求、不落实的情况发生,不断强化制度本身的“刚性”约束力,使制度真正成为约束各项工作的规范。

(四)突出依法规范,加强队伍建设。

要强化监察干部依法监察意识。要以学习贯彻新《行政监察法》为契机,加大依法监察的宣传教育;要建立健全规范执纪行为的相关法规、制度,严格规范执纪行为;要拓展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模式,加强对监察干部履职行为的监督;要强化责任追究,严肃查处和纠正监察干部违纪违法行为。

要提升监察干部依法监察能力。通过优化监察干部选配,把更能适应新时期依法监察要求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监察机关来;要更加重视监察干部能力培养,使监察干部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新形势下做好行政监察工作的能力和本领;要通过多岗锻炼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让监察干部不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最终达到以提升“软实力”,推动监察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规划土地监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规划土地监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规划土地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法定职责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国家土地资产流失、维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过程中,加强规划土地监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规划土地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规划土地监察工作经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和卫片执法检查等几次较大规模执法行动,土地市场秩序有所好转,土地违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土地执法难‛这一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土地违法案件仍然屡禁不止,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地方保护‛仍是规划土地监察不力的最大症结。在当前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下,各级地方党政机构,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激情日益高涨,都在大张旗鼓的搞招商引资,想方设法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只要‚土地服务‛,不要土地保护,更不要土地执法。有的‚以租代征‛,有的‚纵容默许‛,有的‚瞒天过海‛等等不一而足,对比分析近年来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违规用地案件,不难发现,除农民建房外,近乎100%的大宗项目违法用地背后,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地方政府的身影。

(二)体制不畅仍是规划土地监察不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几经变化,逐步从城乡二元化管理到城乡一体化管理,从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块块‛管理到目前所谓的‚省以下垂直管理‛。但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这次管理体制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国土资源部门仍近乎完全听命于地方政府,什么样的违法用地能查、查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违法用地不能查,很大程度上土地管理部门说了不算。所以,在这种体制下,国土资源部门要想严格依法管理土地,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其结果可想而知。

(三)机制不顺造成‚执法难、难执法、法难执‛。现在,规划土地监察制度、规定不可谓不全不细。对违法者的查处措施有经济的、行政的、刑事的;对违法案件的处罚有没收的、拆除的、移送的,还有同公安、纪检、检察、法院等联合办案的,照理说,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应该是顺畅的。但情形到底怎样,毋庸讳言,许多规定措施大都停留在会议文件上,联合执法的意愿,只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厢情愿‛。目前,基层土地管理基本上仍是‚一家管、大家用‛的局面,土地‚执法难、难执法、法难执‛的困扰依然如故。

(四)集体土地非法入市暗流涌动。按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集体土地不得直接进入土地市场流转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经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后才可流转。但一些地方政府和用地单位,为规避上述规定,往往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私签协议,随意将农村承包土地通过出租、臵换、返租倒包等形式以租代征,进行非农建设,造成集体土地非法入市。

(五)规划土地监察队伍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1、人员结构不尽合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由于规划土地监察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使得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基层国土所表现得尤为突出,年龄结构

偏老,缺乏国土资源管理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知识,土地违法案件的办案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日益繁重的规划土地监察任务需要。

2、日常事务工作繁重,执法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各基层单位都建立了动态执法巡查网络,组织实施动态执法巡查,但由于其担负着繁重的国土资源业务工作,还要配合地方政府完成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并且受到人员编制和经费的限制,专业执法人员少、执法装备缺乏,对于土地执法巡查工作很难做到全天候、全辖区的无缝覆盖,往往一些土地违法行为等到出现了才被发现,造成了处理被动的局面,执法能力有待提高。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现行法律法规决定了规划土地监察难以履职到位。

1、土地执法查处权难以落实到位。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土地违法案件必须经过立案、调查、告知、处罚、执行等法定程序,案件办理时间一般需二至三个月。如果当事人不配合,或者故意阻挠调查工作,时间还会相应延长。所以,土地违法行为人往往加快施工进度,造成既成事实。等到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非法占地建筑物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如果国土部门需要强制执行,必须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的土地违法案件往往久拖不决,甚至拒绝受理,使得违法用地状态无法消除。久而久之,违法用地越积越多,呈蔓延态势。

2、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土地管理法》对非法占用土地的处罚是限期拆除或没收非法占地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但是对于拆除

或没收的方法、途径与具体实施人,法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结果往往是以罚代法,收取罚款结案了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违法行为人产生了只要缴纳罚款就算代替办理合法用地手续的错误观念。

(二)现行管理体制决定了规划土地监察难以履职到位。

1、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未能真正理顺。尽管中央于2004年以国务院‚国发“2004”12号‛《关于做好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形式,推进省以下国土部门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但是,通过近六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受地方财政供养的制约,省以下国土部门并未能真正做到垂直管理,市、县、乡三级国土部门的工作仍然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和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土地监察工作的开展。

2、规划土地监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重行政审批,轻执法监管‛弊端,以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确权为主的行政管理权与以行政处罚、行政处分为主的执法监察权同属于一个行政管理部门,规划土地监察队伍须受同级国土部门领导,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无法独立开展监察工作。

(三)规划土地监察缺乏必要的保障。

1、规划土地监察队伍力量薄弱。受编制数额限制,各级规划土地监察队伍人数与所承担的任务极不相称。以基层国土所为例,编制人数仅有3-5人,既要参与农用地转用、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建设项目用地报批、耕地保护、土地变更、登记发证等各项业务工作,又要忙于应付日常的执法巡查工作,还要完成所在地方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的确力不从心。

2、规划土地监察队伍缺乏必要的装备。受经费所限,各级规划土地监察队伍长期在执法车辆、摄影摄像器材、手持GPS定位仪等执法装备上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执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土地联合执法机制形同虚设。尽管为了适应土地执法形势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土地联合执法的文件,要求纪检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发改、规划、建设、城管、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电力、供水、供气等公用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共同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其他部门和单位往往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推诿,不予配合,致使国土部门在查处违法用地中孤军奋战。

4、违法用地责任追究机制未能落实到位。长期以来,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制‛仅仅停留在地方党政机构的文件上,对于疏于土地管理和违法用地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往往心慈手软,网开一面,该移送的不移送,该处分的不处分,甚至有的领导干部因为政绩突出而给予提拔重用。

三、加强规划土地监察的对策

(一)加强国土法制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消除土地违法状态。

一是加强对地方党政机构和农村基层组织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刻理解中央确立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政府领导和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用地和守土有责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依法依规用地、科学合理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使各级干部不想、不愿、不敢违法用地。

二是以全国第十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为契机,以消除违法用地状态为标准,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切实

加大对目前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整改力度。对于能补办的,在查处到位后完善用地手续,使之合法化;对不能补办的,一律组织拆除复耕,恢复土地原状;对违法用地造成严重后果的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依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15号令)严格实施问责。建立良好的用地秩序,把违法用地现象降到最低程度。

(二)将土地监管上升为政府行为,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规划土地监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仅凭国土部门一家难以从根本上监管到位,必须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才能有效开展规划土地监察工作。

1、要增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意识。《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15号令)第三条规定: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对此,必须增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督促引导地方政府依法依规利用土地,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和消除政府违法用地的现象。

2、建立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考核,把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作为考核、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与干部的任免、考核、提拔和处分挂钩。实行 ‚一把手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切实加大对违法责任人员的追究,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的用地冲动,有效化解地方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严格执法的矛盾,将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可操作性 在新的《土地管理法》没有出台之前,应以国务院令、省政府令或国土资源部通知、办法等法规政策的形式,对规划土地监察的制止权、强制权和其它相关问题予以明确,作为现行《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充,便于各级国土部门实际操作。

1、赋予规划土地监察必要的制止权和强制权。如:规划土地监察部门对拒不停止土地违法行为或拒不接受处罚的违法当事人,可以拆除非法占地建(构)筑物,没收在非法占地现场的施工设备和材料等权力。

2、缩短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时限,简化执法程序。针对非法占地建(构)筑物形成快,而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周期长、程序复杂的现实状况,为尽早将违法用地消除在初发阶段,以减少土地违法行为人的经济损失,降低土地执法难度,应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程序。

(四)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1、真正理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切实扭转目前省以下国土部门‚垂而不直‛的局面,将省以下国土部门纳入省级财政供养和人事管理体系,与市、县政府脱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垂直管理体制。

2、建立向上一级土地执法机构负责的执法监察体系。设立类似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省、市、县三级规划土地监察机构,直接向上一级规划土地监察机构负责,实行‚两权分离‛,即行政管理权与执法监察权相分离。规划土地监察机 7

构对外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对内依法监督国土部门依法审批、许可、确权等行政行为。

(五)加强规划土地监察的保障

1、加强规划土地监察机构建设。根据规划土地监察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应改变目前执法力量薄弱的现状,增加执法队伍编制数额,形成一支强大的规划土地监察队伍。

2、提高规划土地监察装备水平。落实足够的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车辆、摄影摄像器材、手持GPS定位仪等执法装备,保障规划土地监察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种技术的集成,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跟踪监测体系,提高对违法用地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做到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要扭转当前严峻的规划土地监察形势,从根本上减少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对土地执法监管的组织领导,建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国土部门为主要力量,其他部门协同的共同责任体系,全面建立违法用地防控机制。二是要完善市、镇(办)、村(居)三级土地监管网络,按照‚预防在先、分片监管、包干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开展土地动态巡查,实现土地执法监管无缝对接和全区域覆盖。三是要以深入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市)‛和‚土地执法‘三无’镇(办)‛活动为载体,切实增强全社会依法依规利用土地的法律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从金融监管的含义、目的、内容等方面对其作出初步了解,进而引出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作出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关键词】金融监管 问题 对策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促使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差、问题多、压力大,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进而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对我国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剖析,以及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要解决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弄懂何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实施监管的目:(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通过上面对金融监管的初步了解,下面将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出分析:

一、对金融监管的目标认识模糊。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管制行为, 有其特定的具体目标,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为己任。而在中国, 由于银行的主体均为国家所有, 存款人如同信任政府一样,不怀疑银行的支付能力, 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表面上看来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突出问题。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目标, 是通过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确保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因此, 在中国金融监管目标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模糊, 直接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 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 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 自我监管能力极低, 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 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 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 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 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 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 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三、尚未形成效率高的监管体制。监管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担监管本身并不是要绝对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实际上,市场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倒闭是资源(如资本和管理人员)配置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而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金融监管工作中,无论是对金融机构的审批,还是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判断、化解,都需要从事金融监管的人员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迅猛的前景下,要想实现监管目标,必然要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多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金已监管目标的高标准和监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有金融监管所要求的较为全面的经济、金融、、高等教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员较少;许多金融监管人员还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使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员不多等;这些都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深度。

五、金融监管的对象基础不完善,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界定及其内部控制。在业务范围界定上,目前实际情况是混业经营,表现在:银行不仅仅从事传统的存活业务,还经办信托,证券及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除从事保险业务外,还从事信贷和证券业务;信托投资公司由银行出资兴办,从事各种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实行混业经营一方面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管理层次上围绕经营目标来堵塞漏洞,而中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相当落后,制度上也不完善,漏洞和操作失误时常出现,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较大。

六、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这些立法中存在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立法的结合问题也都没彻底解决。同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重复立法和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现象,这些都影响到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针对以上金融监管问题,下面将提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绩效的对策:

一、统一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 积极有效地开展监管工作金融监管的目标在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是不相同的。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 联系着千家万户, 金融业的经营状况影响着国家的宏观利益和企业的利益, 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全局性和公共性。金融业又不同于一般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经营, 是用公众的钱办公众的事, 客户信用状况不好或者经济情况不确定因素, 都会影响金融业的安全运行。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金融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不规范, 金融运行的环境也不宽松, 金融监管目标应选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调整银行业内部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维护公共利益,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 不应过分强调金融监管为货币政策服务。

二、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首先,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近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等金融案例中,假如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许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同样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预、市场变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经营治理不善的原因。其自身经营治理中的问题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机构应对自身内部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以及经营决策者加强约束,使金融机构内部导致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次,深化独立监管理念和风险意识。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为金融机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独立经营,按市场规则办事。增强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实行行业自律。还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三、重视金融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监管现代化程度高,传统金融业务与网络金融业务并存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公司时就会出现困难,使监管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陷入无从入手境地。面对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金融新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项目,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当严格从业资格,培养职业荣誉感;加大对网络监管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强化对监管从业人员的培训,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大量引进既懂计算机又熟悉金融监管业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严格实行金融分业管理, 科学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中国, 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 不仅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而且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因此, 分业管理和经营应是中国金融管理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要确保银行稳健、维护存款者利益、强调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中央银行要按照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类管理的要求, 严格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加强当前各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配合,防止监管重复发生。我国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强监管当局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功能型监管。

五、加强金融建管法制建设。为了规范监管行为,实现金融监管稳定,当务之急应当参照国际法律准则,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鉴于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空白,应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法》、《期货交易法》、《存款保护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合作金融法》、《外资金融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规则,对于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条文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切实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依、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根据已建立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六、扩大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面越来越大。实践证明,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必须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督促它们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要使我们的金融监管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了解、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蓝文兴 胡余平《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吴强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3】曾昭熹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研究》

【4】谢增栋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徐燕 《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结课论文

姓名:董 之 祥

学号:089114200

班级:经济081班

第四篇:依法治校的问题与对策

学校依法治校的问题与对策

4月28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体局在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中小学校长依法治校专题培训班”,通过聆听领导和教师的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依法治校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依法治校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县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如下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交流,为依法治校尽绵薄之力。

一、学校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有待加强。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在校长负责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党组织担负着联系、宣传、组织、团结全体教职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学校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责任。现在,个别学校根本就没有党组织,或者虽然有组织,但也是有名无实,流于形式,没有职权,不能很好的起到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

2、学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法制建设落实不够。目前学校的法制建设不系统、不全面。如教职工代表大会,虽然成立了,但相应的配套制度没有跟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致使教职工大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有些学校制定的制度不够全面,缺乏连续性;有的学校制度缺失,无章可依,比如近年来,因教师严重不负责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件日渐增多,但由于学校没有制定明确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因此在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导致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

3、学校管理中还存在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现象,权大于法、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情况。许多学校领导干部对依法治校重要性的认识不到 位,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远没有形成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调处纠纷、维护权益的观念与习惯。在学校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上,官本位、一言堂思想还较广泛存在, “人治”大于“法治”普遍存在。

4、教职工的整体法律素质还不是很高。有些学校很注重对教职工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教职工的“师德”和法律法规学习。导致教职工法律意识不强,经常出现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体罚、变相体罚、私拆学生信件等。

三、学校实施依法治校的对策

要在学校更好地实施依法治校,从而创设和谐的校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主动学法,努力用法。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法律意识,转变学校管理理念,是依法治校的基础。在校内通过党支部活动,在党员中积极组织学习,要求党员率先带头学法,并在师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教职工大会,广泛宣传法律的目的和意义。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全面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利用每周政治学习的时间,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要求业余时间学习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规,并做好学习笔记。

2、依法制定和修订有关规章制度。有法可依是依法治校的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立法进程,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涵盖学校事务的一切方面。做好学校依法治校的基础工作,要有属于学校内部的“立法”:即紧密联系学校实际,适应本校未来发展需要,制定《学校章程》。在制定或修订工作中,要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并遵守相关程序。学校要根据形势需要,充分吸收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实时地制订或修订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学校章程相配套相适应,从而使学校各项工作步入有序化、法制化轨道。

3.建立和完善有效保障师生权利的监管机制。在构建和谐校园的 2 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保障师生的合法权利,建立和完善有效保障师生权利的监管机制,使师生的权利监管机制成为法治状态下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实行校务公开。学校要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在管理中要做到“三公”:即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同时,也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防微杜渐,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5、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立校、以情育人有机结合。学校管理是一门综合艺术,法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保证,德是一所学校得以发展的灵魂,情是学校管理的润滑剂。把握这三者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达到治本的效用,使一所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

总之,实行依法治校是学校贯彻依法治国方针和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应以依法治校为宗旨,联系实际,确立本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最终形成学校管理层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治学的和谐局面。

第五篇:翠屏区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翠屏区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汤勤昌

宜宾市翠屏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是万里长江的起点,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辖13个乡镇、9个街道,面积11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04平方公里。近年来,翠屏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领跑川南,追赶跨越的科学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宜宾市的中心城区,老工业企业、困难企业多,人员密集,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经济建设取得发展的同时,难免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一、翠屏区环境质量现状

(一)大气环境:据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为339天,占总监测天数的94.4%,但仍较为严重,以煤烟型为特征的大气污染仍较为严重,酸雨污染频率虽呈下降趋势,但出现频率仍然较高。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车辆增长迅速,氮氧化物污染也呈上升趋势,城市的空气污染目前主要已经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排放与煤烟混合型污染,在全省城考排名中,我市的空气综合质量位列全省中下游水平。

(二)水环境:全区地面水主要由长江、金沙江、岷江干流和南广河黄沙河等支流构成,是全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纳污的主要水域。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三江”地表水共6个断面以9项指标(PH、DO、BOD5、Hg、P6)挥发酚、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评价均达到国家三类水质以上标准,“三江”宜宾段的污染是以耗氧有机污染为主的有机型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日渐突出,成为主要污染物,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污染较轻。

(三)声音环境:全区境内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09年城市噪声监测结果表明,除部分二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和四类区(交通干线两侧)夜间超标率外,其余大部份功能区域达到国家规定的噪声质量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昼夜等效声级为52.2分贝。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结构不合理,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不断加剧。

第一、区内市管的化工行业、火电行业、造纸行业、酿造行业等都是污染型行业,其污染物排放量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5%以上,对区内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第二、全区工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存在“小、散、低”的突出问题,即工业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较小,企业产品涉及行业较多,多数生产配套性产品,生产组织形式落后,缺乏社会大生产专业分工和协作,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处于粗放状态,相当部份企业工艺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综合经济效益低。第三、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大幅度增加,城区和场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缺口比较大,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自身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趋突出。

第一、农业自身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加大配方肥推广力度,但由于我区农村大量使用非生物农药,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各种病虫害天敌数量减少,农业生态平衡失调,部份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对人体健康形成潜在的危害,大量施用化肥(施用强度约300公斤/公顷)和不合理施用现象比较普遍,大量使用农用薄膜使全区的“白色污染”在农村呈逐年增长趋势。

第二、农村生态系统循环失调。全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幼林抚育,森林覆盖率已达35.02%,但森林中松杉等针叶类森林占75%以上,组成树种单一,未形

成合理层次结构,直接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多种生态功能削弱;全区水土流失严重,尚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3.7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52.48%;农村能源以煤炭、稻杆和沼气为主,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展、工业开发等影响,耕地面积严重减少,人多地少造成人地矛盾突出,对有限土地的深度开发,造成环境问题突出;部分小场镇和集中村无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大多直排,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比较严重。

(三)环保法制意识不强,建设项目违法违规严重。

一些地方的部门、企业缺乏长远观念和全局意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给违法建设和违法打破常规寻托词、开绿灯、逃避监管,有的企业以纳税为其违法违规辩解,逃避应尽污染治理义务,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认识和执行不够,部门配合不力、把关不严使企业长期处于违法生产状态,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

(四)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和质量不足,不适应新形势对环保事业的要求。环境监察执法人员数量较少(原仅2人,今年新选调6人),缺乏知识面广、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执法装备、执法人员数量和素质等都不适应环保任务需要;环境法律法规普及率低、部分单位和企业的环境意识不足、环保机构建设滞后(无环境监测站)等现状,也必将影响我区环境保护工作质量提高,难以适应日趋加重的环保任务。

三、加强翠屏区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确保组织保障到位。

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领导,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环保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协调机构,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制

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完善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健全激励机制,确保认识、责任施、投入到位,形成领导重视环保,各级主动抓环保,人人讲环保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污染治理,确保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一是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对老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全面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对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该停则停、该关则关;二是要把好引进企业的“入口关”,在引起企业时,要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同时对技术简单、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企业一律严格把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建设;三实施企业园区化,优化工业布局。强化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对辖区的三个工业园区要根据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完成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环评,争取完成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统一规划排污等环保设施,发展特色园区,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治理。四是通过工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五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力度;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实施沃土工程,实施土地配方施肥项目,减少化肥使用量;调整农药使用结构,禁用部分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光解地膜,减少普通地膜使用,开展废旧地膜回收,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加速农业农村废弃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生态建设,力争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区。

按《宜宾市翠屏区生态区建设规划》(2008--2020)要求全面建设国家级生态区。强化省级生态区创建整改工作,争取在2011年完成省级生态区建设验收。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农业示范项目、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水资源利用生态工程、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项目建设,整体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使整

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化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争取在2015年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区标准。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环保、大生态的氛围。

通过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形成政府牵头,各级各阶层积极投入,全民积极参与的大环保、大生态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对环境保护专项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利用宣传单、板报、墙报、岩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开设翠屏环保节目,建立翠屏等环保网站,做好直观宣传,提升环保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大力开展“绿色学校” 群众性创建活动。

(五)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环保资金年投入额力争占当年GDP的2.5%以上。区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增加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直接用于重大工程建设,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实施有益于环保的信贷政策;扩大外资的进入领域,鼓励外商及民间资金投入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开发、环保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建设。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科研部门和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攻关。不断增加环境科技投入,加快环保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全区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扶持环保骨干企业,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水平。大力发展我市环保咨询服务业,引导开展社会化环境服务。引入市场机制,规范环保产业市场,逐步把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建立完善区环保系统工作机制和内部目标管理机制,促使环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继续完善机构,夯实环保工作基础,加大翠屏区环境监察大队的建设和翠屏区核与辐射安全监察监测站的建设,配齐人员,配强执法设备,同时积极争取建设翠屏区环境监测站;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环保系统党员干部职工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依法监督的执行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大硬仗的环境保护队伍,为全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七)加强协调沟通,争取上级支持。

加强和上级部门,特别是上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在资金、政策、人员、设备、技术上的支持,促进全区环境保护从硬件设施、软件资料等各方面有更大提升,推进全区环保事业更上台阶。

下载依法监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法监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含5篇)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陈德进 改革开放以来,不能断学习借鉴其它国家经验,也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复制其它国家的......

    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范文)

    宝鸡市纪委监察局 国有资产监管征文 当前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岐山县经济贸易局 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以来,我县县办工业企业的改革出现了有史以来的......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王庄镇第三中心小学 杨小洋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学校教育......

    新时期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新时期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张勤,倪琴,张室玲,陈雪鸿,文刚,刘尚全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61) 摘要近年来临床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热......

    浅谈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

    浅谈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当今社会,经济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家们也正在为了迎接这种趋势,顺应这种趋势,寻找更好的方式来管理企业,使它能够......

    森林公安机关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森林公安机关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按照省局鲁森公函字[2014]29号文件有关要求,现将烟台市森林公安系统执法检查“回头看”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执法检查“回头看”工作基本情况......

    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使知识经济的大潮更加汹涌,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猛发展的历史巨变中,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着挑战与创新。一、财务管理面......

    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职工的流动性日趋增大,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越来越复杂,同时,随着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