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朝监察制度之我见
明朝监察制度之我见
论文摘要:廉洁从政,是对古今官员的基本要求,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政体,在形式与目的上可能不同,但在反腐倡廉、对官员实行监察这一点上,其本质上是相同的。本文试图以明朝的监察制度为代表,从监察制度的设置、特点、利弊等方面谈谈我的看法,鉴古以明今,对我国今天的监察制度的完善,寻找一些启示。
关键词:明朝、监察制度、完备、独特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法违纪、失职行为的一种制度。我国监察制度源远流长, 最早可溯源于殷商和西周。到明朝,监察制度更为完备和严密,为明朝统治树起了一根支柱。明朝监察机制有其独特之处,但亦因时代存在许多局限性。本文试图从明朝监察制度的设置、特点、利弊谈谈我的看法,对我国今天的监察制度的完善,寻找一些启示。
一、完备的监察体制的设置。
明代统治者总结了历史上历代治国经验,对于官吏的监督与纠察、强化“天子耳目”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使明代的监察制度不断的创新、完备。明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上包括了中央监察制度、地方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等。
在中央,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使台,正式创设督察院,成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总揽全国监察事务,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①都察院设左右都御使、副都御使、佥都御使。下设13道监察御史,共110人,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虽为都御使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的纠举弹劾之权。御史可出使巡按地方,受皇帝之命,可监管地方其他事务。都察院除监察之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理权。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另外洪武六年,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六科与都察院不相统属,可互相弹劾。
在地方,洪武二十四年敕“懿文太子巡抚陕西”,②始创巡抚之制。这些巡视地方的监察官员若兼领其他专项事务,则称总督提督等。到明中期前后,这些特殊的官名已发展为固定官职,这样,总督巡抚监察专项事务的制度得以完善。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主要由按察司督抚及监察御史出巡地方(巡按御史)等互不统属但相辅相成,形成纵横交错、组织严密的地方监察体系。
另外明朝还有厂卫特务秘密监察制度。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锦衣卫侦伺、监察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监察机
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历代统治者制定并完善了监察法规。公元1439年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并为弘治时《大明会典》的出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重典吏下”、“明刑弼教”的法律制度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鲜明的独到之处。
明朝的监察制度是在对前代监察体制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独到之处。
以卑察尊,禄薄赏厚。监察官员官职品级低下就不会贪念官位而敢于斗争;权力大执行任务时不受阻碍而易于立功;赏厚就能激励他们勇于奋进。比如明朝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仅为七品、从七品之职,有些甚至是九品的芝麻官,但他们上至规谏君主,奏劾勋戚旧臣,下至黎民百姓,均在其纠弹范围之内。御史工作若有成绩,则可以超擢为三品组织按察使。所以明朝监察官员多能秉公执法,对贪官污吏,惩处甚严,有些甚至剥皮示众。对于皇亲国戚,亦不宽容。
体系严密,监察广泛。明朝在中央设督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在地方总督巡抚监察专项事务的制度得以完善。再加上监察法规的辅佐,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的补充,使明朝的监察制度十分完备、严密。监察范围很广泛,行政、司法、军政、警政、财政、教育、考试及一切朝令和祭祀的典礼, 上至官府,下至民间,无一不在监察之中。
代表皇权,权大威重。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比如六科给事中轮值时握有一定的案件终审权,巡按御史亦可直接查处违法失职官吏。另外,明朝监察御史都有“风闻弹奏”和“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特权,因此,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弹奏惩治官员,尤其是厂卫等秘密的特务机构。
慎选人员,互相监督。明朝监察官员位卑权重,因而吏部、都察院,甚至皇帝对其人选非常重视,除有严格的选任、考课、签转制度规定外,对监察官员本身亦有严格要求,如清廉耿介、刚正不阿、富有学识、熟谙法令,能表率官常,识达大体等等。明朝言官大多由学识渊博者充任,这保证了监察官员较高的素质。因此,他们能对朝廷大事和皇帝的过失,有所匡正。明朝监察更具有独立性,比如十三道监察御史形式上要受都察院的节制,但行使职权时,往往可以撇开它而独立行动,直接受皇帝节制,六科给事中更是独立一署,直接就六部事务向皇帝上奏。各部门互不统属,就可以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
三、利弊参半的历史宿命。
纵观明朝二百多年统治历史,涌现出不少优秀的监察官员,他们秉公执法,忠直敢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如洪武时期御史韩宜可劾丞相胡惟庸;嘉靖时期给事中吴时来,御史王宗茂、邹应龙劾内阁首辅严嵩、严世藩父子;天启时期左副都御史杨涟劾“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都是明代监察官壮怀激烈,弹击奸恶中最著名的事例。所以日渐完备的监察制度对明朝政治系统确实起到了监控调节、平衡政治、整肃吏治、稳定社会、促进经济等诸方面,以及保证庞大的官僚政治机器能够按照封建制度的运行轨道运转,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监察机关的设置,归根到底是为巩固皇权服务的,因此,除了少数开明君主在一定时期能够较好地发挥监察机关的制伤作用并用以澄清吏治外,在多数情况下,它常常成为打击政敌、排斥异己以至助封为虐的工具。同时,它本身受到当时政治格局和政治形势的制约,也难以摆脱官僚主义的恶习和内部腐化的侵袭。随着明朝封建政治的腐败,统治集团中经常出现党争,监察官员也都卷入了这些政治斗争,充当党同伐异的鹰犬。不法的监察官员贪污纳贿,威福任情,严重影响着监察机关职能的发挥。这种情况在明中叶后,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监察官员常有考察不实,敷衍塞责,举劾不公,攀附权贵、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之事发生。随着监察机构的积重难返,整个官僚肌体严重腐烂,到最后,明王朝也没能逃脱封建王朝固有的惯性机制而走向灭亡。
四、鉴古以明今。
在当今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仍然面临腐败贪污问题。纠其原因,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复杂化,更重要的是政府乃至社会的监察机制的建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邓小平同志就曾经强调加强党和国家的监察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把它作为我们党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等不良作风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然,由于当前我国的监察制度建设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历史阶段、经济条件、根本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国际条件根本不同,具体情况自然也就有所差别。但这些差别事实上也构成了我们传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监察制度建设的时候,这些传统也将成为我们必须考察和借鉴的内容。因此作为封建时代最为完备的明朝监察制度,它的优缺点对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加强监察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次,重视监察人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提高监察人员的素质,要合理适当地给监察人员“加权”、“加责”,使其能拥有监察实权,从而有效地监督上级、开展监察工作。第三,完善监察机构设置,加强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削弱监督部门与被监督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第四,建立权力制衡的监察机制,监察机关内部也要明确分工并相互监督。最后,发挥公众媒体监督的作用,在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经验教训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监察方式、监察技术和监察制度。
总之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的政治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鉴古以明今,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监察体制,使它也能够很好的做到“彰善瘅恶,激浊扬清”,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注释:①、②《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关文发、颜广文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
成都市大弯中学历史组:郭秀芳
电话:***
第二篇:明朝厂卫制度
明代厂卫制度初探
明代的“厂卫”制度
——部分节选内容发表于《万科》周刊2009年六月刊
众所周知,有明一代,监察、特务系统是极端发达的。其始作甬者,为太祖朱元璋。太祖通过废中书省、收兵权,从而掌握了军政大权。但仅此仍嫌不够,另外还设立了一整套监察系统。虽然此举并无创新——早在秦国就设立了专司监察之事的御史大夫,以后历代皆袭其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检察机构扩大为御史台。至唐宋朝,则分为三个系统,即御史、谏官及封驳——但太祖治下的监察系统则远此为甚,极其发达!如都察院(先设御史台、后立都察院)、通政司、拱卫司、察言司、锦衣卫(拱卫司为其前身)、巡检司等,延展到其后世子孙创立的东厂、西厂、内厂(又称内行厂)。这就是“厂卫”的由来。
先说都察院的组织设计。都察院下设监察都御史,仅为正七品。各道监察御史,正九品。洪武十六年,都察院升为正三品。洪武十七年,再升为正二品,设立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都御史司职弹劾百官、提督各道。具体而言,即拥有三项权力:三劾权、职官考察权、司法监督权。所谓三劾权,即:“凡大臣好佞、小人构党,威福作乱者,弹劾;百官贪冒、破坏纲纪者,弹劾;学术不正、上书乱言者,弹劾”。
这种设置中,耐人寻味的是,监察都御史仅是七品小官,品级和县官一样,但却拥有极大的权力——无形之权。皇帝依靠他们来钳制大官,以小制大,以内制外,赋予他们什么话都可以讲、什么意见都可以提、什么大官都可以告发的权力。这套系统实际上就是皇帝的耳目,是替皇帝监视群僚的机关。如此,也算是大象无形了。
如上述,太祖仍觉不足以掌控百官。又先后设立了检校、察言司、锦衣卫。前者无正式官署,后者为十二卫中第一卫。前者中最著名的头子有高见贤、夏煜、杨宪、宋思颜等人,“以伺察搏击为事”,“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亦即特务工作。上述几人得势后,连李善长等开国重臣也避之远远,丝毫不敢招惹。
察言司设置时间较短,史中记载不详。只知洪武三年七月,“革察言司”(注1)而已。不过望文生义,可知此司仍为刺事机构。
至于锦衣卫,则规模颇大,其人数最多时达至六万人。该卫于前身为拱卫司,于洪武元年设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于打击权臣的需要,改为锦衣卫,为上十二卫之首(注2),故能贴近皇帝本人,由皇帝直接指挥,只听命于皇帝。说的准确点,这支队伍并非国家的队伍,而是皇帝老倌的私人军警系统。
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掌本卫刑名,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其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实际上,锦衣卫相当于独立于国家司法系统之外的刺事(侦缉)系统、纠察系统、检察系统、监察系统、监狱系统、武装序列。使皇帝拥有直接且绝对的权力,凡事均可不经法司,无疑足以使百官人人自危、度日如年。
具体到锦衣卫的确切职责,据《明史·职官五》云:“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又云“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太祖屡兴大狱,诛杀功臣,大多基于莫须有的罪名,设若交给发司依法办理,有可能旷日持久,且根本无法治罪,而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相当于绕开正统体制,另辟奚径。诏狱,主要是指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之案。这样来看锦衣卫职责,就十分明了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具特务机构性质。所以锦衣卫的核心任务就是屠诛功臣,罗织罪状,置之于死地。《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足见其酷烈程度,史谓:“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 而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事实上,如果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其弊端尚不至于那么严重。但凡事不可极端化,一旦适逢一个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其祸国殃民的本领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因为他太容易利用职务便利制造冤狱,以打击异己。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笼罩在恐怖气氛中。至若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官民,死于锦衣卫酷刑的正直官吏更是不计其数。这种无节制的滥捕冤杀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而此例一开,有明一代,其弊终难去矣。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笔者亦持此说。
沿袭到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始创更加严酷的东厂(注3)。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后,其精神始终高度紧张。原因有二,其一者,建文未死的流言一直存在,经过历代学者的考究,发现未死隐匿的可能性极大。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特别是前朝旧臣——或许因为建文帝性情仁柔、温和,尚未失掉人心的缘故吧!——总之,为了巩固政权,成祖比其父太祖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极端专制机构,于是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将原来又吏部管理宦官的旧制改为又司礼监直接掌管,“至永乐,始归其事于其内。而史讳之”(注4),相当于将宦官队伍直接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成为自己的嫡系力量,无须接受任何制度的制约。第二件,鼓励告密。有平民谓丁珏者,就因告密而“立授”为刑科给事中,“„„立擢之。由是阴伺百僚,有小过辄以闻,举朝侧目”,告密的对象,甚至包括皇亲国戚、开国元勋。此风在后期方有所收敛。第三件事就是另设东厂,其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其嚣张程度,史中有“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气势不可近,六曹官往往被捶击”的记载。如此,厂卫乃成。
东厂的组织架构做如此设计: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亦即民间所称的“番子”。起初,东厂只负责刺事(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稍南有狱一处,凡重犯皆系之,轻犯干连则在署外之店也”(注5),自成系统。其刺事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要犯,东厂都要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皆有东厂派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言行。重要衙门的文件,即使如兵部的各种塘报、边报等军情,东厂都要一一查看。刺事对象延伸到极限,就连皇太子、公主、驸马也不能幸免,“文皇尝夜遣小中官潜入(梅)殷第,察之”(注6),至于寻常百姓的生活琐事,例如油盐酱醋的价格,也无一不在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送内廷。如此可见,厂之地位,优于锦衣卫。
东厂番子每天潜伏于市井酒肆、大街小巷里面,并非完全出于公干,更多的是为了谋取私利。彼等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其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所谓“京师亡命,诓财挟仇,视干事者为窟穴”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这些遍布全国的“秘密警察”,遂相互交错,密如蛛网,使国家进入恐怖之中。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属于后来居上者。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关系密切,又身处深宫大内,更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因为东厂除侦察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其范围之内。加之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谓为“监军”;或去征收税赋,谓为“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所以,厂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设立了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所领官校倍于东厂,掌东厂太监尚铭听其指挥,锦衣卫千户吴缓为其爪牙,权势远在东厂及锦衣卫之上。汪直利用职权,屡兴大狱,任意捕杀臣民,冤死者不计其数,一时权倾天下。
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注7]。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人闻之无不谈虎色变,视宦官如虎狼。刘瑾先后专权五年,尽夺内阁之权,军国大政不经内阁,而是直送刘瑾私宅办理——当时内外章奏,主管官员“先具红揭投谨,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意即白本是给武宗看的,红本是给刘谨看的,送白本只是履行一个程序,实际决定权全在刘谨之手。所以,内阁撰敕,或“逆探理意为之”,或“至理处请明,然后下笔”,到了最后,刘谨索性拿回去“自于私宅拟行”,俨然如民间所讽的“立皇帝”。只是到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才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俱被撤销。刘瑾的家财有
金一千二百余万两,银二亿五千余万两,只此银子一项即相当于明朝六十年的国税收入!这个结果比之于当初创设特务机构的初衷,可谓滑稽之极,因为它是以损失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再说说厂卫的首领构成。
除了锦衣卫外,厂公或督公基本都是宦官。“选各监中一人提督,后专用司礼秉笔第二人或第三人为之”。为何如此?细究起来,宦官这个群体似也可算作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所不具备的优点: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处内宫,和皇帝接触起来更为方便,皇帝也认为他们更贴心、更信得过,往往引为心腹,所谓宁予家奴,不予外臣。其次,宦官既已“去势”,在社会上无地位、无尊严,只能依靠皇帝,所以他们往往更忠心,更会替皇帝着想,不象士大夫阶层,有时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不太买皇帝的帐。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识丁的粗人,有些宦官文化水平并不抵,他们作为皇帝的贴身秘书基本可以胜任,也不会象一般文人那样有那么多异议。
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急需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系统供自己使用,而最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们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虽然他们经常给朝政制造混乱,但任何一个聪明的皇帝都不会轻易舍弃这个有力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够区别于外戚,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例如,在成祖起兵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总是觉得他们比较可靠。故此,厂卫领袖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
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诸监之首,是特务系统最高指挥机关,“掌印太监”为其最高首领。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差遣,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自然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要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如此可见,厂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严密的特务体系。厂卫均可不经法司,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冤死者相属”,致使朝野上下动容。
至于厂卫的组织架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除锦衣卫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然后由皇帝终裁。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成祖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
有了厂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压制起士大夫阶层、下层民众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活力的极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虽有200多年历史,但在政
治制度、经济制度上却无所进展甚至还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过于严密的监察网、过于发达的检察系统,已使百官不能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工作死板而僵化,整日惊恐万分也就无心尽责任事,这种状态显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
通观明代厂卫制度,在协助皇帝强化个人独裁统治这一层面上,确有臂助之功。但此种制度弊端甚广,掌握火候的难度极大,故此以后各朝均大为失控。具体而论,其主要流弊有四。其一,由内臣提督东西厂,贻害最深。
厂卫首领,如果均由外官充任,似乎会有另外一种结果。而不幸的是,最重要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内厂——都由宦官执掌。本来宦官干政就是极其危险的祸国之根,再把这种极端的国家机器交由宦官把持,实际上促使两者合流,使两种本来就很凶险的因素融合成为一个极大的隐患。换言之,这种机构的设置,相当于给了宦官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在这个势力范围内,名正言顺的进行干政。加之,历朝各代,因为随侍左右,宦官都是极其擅长体察上意的,进入一流境界者,自能摆弄皇帝于手掌之间。如英宗即位时,对宦官王振言无不从,直呼“先生”而不称名。其时王振掌司礼监,依仗皇帝宠信,权在内阁之上,群臣争相阿附,朝政败坏萎靡,内外官吏莫不贪残,贿赂公行。凡朝觐官来见王振,必献百金为礼。如此,既已“挟帝有术”,手中再有了厂卫这种无所不能的强权工具,倾国倾城也就太过自然了。也因此,有学者谓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其实始自明代,而厂卫制度又是最根本的源头,此论不无道理!
其二,废相集权,中枢机构缺位,厂卫乘虚充任,至为大错。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被撤消,废丞相不设,大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皇权进一步加强。其后历永乐、洪熙、宣德,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参赞机务,但首辅无丞相之名,实则一大参谋结构而已,一切重大决策悉决于皇帝批红。与此同时,宫中宦官形成以司礼监为首的一套机构,他们通过厂卫这种绝对专制制度控制朝臣、进而控制内阁、再利用代皇帝批红的机会,从而实际上已代行内阁大权,利用这条看似直接、实则迂回的路线,从而权倾天下。
其三,失控的监察体系、绝对的专权体制、极度的中央集权,足以导致社稷的覆灭。
在传统的组织架构体系外,另设一套平行的统御系统,如果期以适度的彼此钳制,似无不可。但毫无规矩可言、毫无法制可循,完全以皇帝的好恶为好恶、以厂卫的好恶为好恶,使权力绝对的集中,使权柄强化为兵器,使国家机器工具化,则必然使这种初衷不复存在,成为已入晚期的社会毒瘤,最终结果只能是整个国家的恶化、灭亡。因为这种结构的设置,实际上是推翻了原有的制度体系,更是对本就薄弱的法制体系的任意践踏。试想人人被监视,草木皆兵的背景下,岂能还有心思做事?再遥想当年崇祯一手断送大明江山、及至自缢于煤山之时,是否想到这种结果的因子,实则乃由其远祖亲手种下?
第四,人权陨落,与大势背道而驰,逆历史潮流而动。
太祖大肆屠杀功臣,看似是为了给其后世子孙铺平道路,那是比较动听一种说辞罢了,实则一种绝对自私和愚昧的蛇蝎性格。很不幸的是,他的后裔也大多具有这种性格,表现在行为上的是短见、变态、冷血、残忍、嗜杀、愚昧、固执,视他人生命如草芥。这种性格背景下,自然需要厂卫这样的打手,即屠夫机构。朱元璋之嗜杀自不必说,其子永乐大帝颇享盛名,但也首创了屠十族的惨剧,令人发指。而如果将该时视角转移至西方,与厂卫制度的设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早于其时,即于十三世纪就已颁布了《大宪章》,保障人权,非经过法院审讯,对人民不得逮捕监禁,而中国却横行绝对独裁的“诏狱”和惨无人道的“廷杖”(指皇帝当廷责杖朝臣的肉刑,公侯如朱文正、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书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英国更早于同期即建立国会,约束君主权力。中国却恰恰相反,君权凭借厂卫更加集中,民主被摧残干净,与历史发展进程大相背离。
最后不能不提及厂卫制度的现实意义。
国内民营企业领袖出身草莽,但亦不乏擅长学习、以史为鉴者。从历史中寻找管理良方、从典籍中汲取经营方略,并无不妥。但是,确有一些领导人,或许出于缺乏自信,或许过于狭隘,总是担心企业失控,但又喜欢以史为师,故此对于历史中的一些糟粕也不免拿来乱用一番,以强化个人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则明显过于滑稽和幼稚。企业当然应该有一套严密的内控体系,以使组织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不至于走偏。但基于此点,就重用“内臣”(家属、亲戚、故旧、同乡)、防备人才,采用设置眼线、广布暗探的方式来侦缉外聘高管,则未免走火入魔了,因为道理很简单,这种模式的结果是虽然强化了独裁控制,但最终结果却是自毁长城,极端的得不偿失,属于拙劣之术,殊无借镜的必要!
须知,大明朝的快速堕落,厂卫制度“功不可没”!
第三篇:企业效能监察之我见
企业效能监察之我见
摘 要:进入“十二五”时期,企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本文从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效能监察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如何加强新时期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主题词:企业 效能监察 工作 思考
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云天化集团围绕党和国家发展规划提出了“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的发展思路,XXX提出了“夯实基础肥、做大专用肥、延伸产业链、拓展新领域”的发展战略定位,面对着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新要求,XXX作为生产制造中心之一,在公司主要生产装置生产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能力,磷矿石等大宗原材料质量在不断下滑、供应紧张、价格攀升,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安全、环保、劳务用工制度要求不断提升等一系列挑战面前,公司面临着依靠扩大产能向挖掘内部潜能转型发展客观、必然要求,效能监察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扎实有效做好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充分发挥好效能监察工作在服务和保障公司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是摆在公司每一位纪检监察人员及各级管理人员面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
(一)企业效能监察的内涵
1989年12月,尉健行同志在第二次全国监察工作会上提出“执法监察是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和主要手段。既包括效能监察,也包括廉政监察。”这是“效能监察”概念在我国第一次提出。我国效能监察工作经过20余年的推动和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将效能监察工作有机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转型发展工作中来,我们还需要重新温故和认识企业效能监察的内涵,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实质,在确保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不偏离方向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云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暂行办法》阐明,效能监察是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及其自企业监察部门,依法对监管企业及其子企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履行岗位职责及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管理效能、效率和效益情况进行监督监察,通过纠正和处理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促进企业领导人员尽职尽责,加强和改善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活动。
顾名思义,从字面上理解,企业效能监察由“企业”、“效能”、“监察”三个词组成,也就是说,企业效能监察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效率、效益和能力进行监督监察的一种活动,其监察依据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监察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各级管理部门及人员,监察的方式是通过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匡正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 的有效执行;监察的目的:一是确保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勤政、廉政;二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三是不断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优化,四是促进企业管理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企业效能监察的外延
从内涵与外延的定义来看,内涵是事物属性的本质反映,外延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化。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和认识企业效能监察的外延,就是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抓住薄弱环节,主动发现、揭露和解决问题,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完善和优化。具体地说,就是要从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安全环保管理等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督促检查公司内部各部门、人员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XXX、XXX、XXX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从而推动公司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不断提升,管理制度不断规范,社会效益明显增强,努力践行集团“以产业报国”的文化理念。
二、加强效能监察工作对公司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是新时期持续打造公司卓越生产制造能力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未来五年是我国经济由量变向质变转型发展的重要五年,作为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富瑞分公司如何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持续推进公司发展是每一位XX人必
须思考的问题,今年8月,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将持续打造卓越的生产制造能力作为公司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在公司XXX综合产能基本达到设计产能的今天,要持续打造卓越的生产制造能力,唯有不断提升公司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创新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环保管理等各个发展要素的内在质量,在“做大”企业的基础上,按照集团“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努力实践XXX提出的“夯实基础肥、做大专用肥、延伸产业链、拓展新领域”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两型”企业建设,进一步在“做强”上下功夫。因此,加强公司效能监察工作是新时期公司持续打造卓越生产制造能力的客观需求。
(二)加强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是新时期保持公司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效能监察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管理中的再管理,监督中的再监督。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持续推动企业科学发展,我们将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去解决,在物质激励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面临着种种考验与挑战。今年七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迫切。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确保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勤政、廉政,推进和谐企业、幸福家庭建设,努力推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加强效能监察工作,从源头上、制度上、流程上加强防范和管理是一个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是新时期强化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内在需求
“十二五”时期,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新形势、新任务的面前,公司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需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管理制度,优化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物的科学方法,堵塞漏洞,防微杜渐,努力从强化管理、优化管理要效益。通过实施效能监察,督促各相关部门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各项制度,对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重点部位实施监督,是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加强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是新时期强化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内在需求。
三、公司效能监察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公司效能监察工作的现状
XXXX年以来,分公司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任务,不断建立和完善了效能监察工作制度,选题立项开展效能监察工作,至今,公司共立项开展效能监察工作XX项,主要集中在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节能降耗、环保安全、创新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截止XXXX年底,公司通过立项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增效节费XXXX万元;减少库存物资资金占用XXX万元;减少标煤消耗3149吨。其中,“XXXX专题效能监察”项目曾连续X年分别荣获XX集团优秀效能监察项目三、二、一等奖,获中国监察学会化工分会“XXXX效能监察十佳优秀成果”奖;“XXXX专题效能监察”项目荣获XXX集团XXXX优秀效能监察项目一等奖。
(二)公司效能监察工作面临的挑战
进入“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好效能监察工作在公司转型发展中的监督保障作用,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效能监察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需随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攻克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一是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创新效能监察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以便使效能监察工作更好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二是效能监察工作涉及的专业领域及范围较为广泛,监察人员的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着许多方方面面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在诸多问题面前,如何进行准确的选题立项,是效能监察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四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效能监察工作制度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效能监察工作和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五是各二级单位对效能监察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参差不齐,监察工作还不够平衡;六是支部纪检监察员对抓好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视程度及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四、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
(一)抓好宣传、搞好教育、提高认识,努力营造效能监察工作氛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更好地抓好效能监察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的作用,首当其冲的是我们要解决好对效能监察工作的认识问题,通过充分利用相关会议、内部信息平台、板报、内部刊物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各级人员的宣传力度,让他们充分认识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目的、意义、作用、方法、步骤、要求及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性,从而
自觉投入到效能监察工作中来。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效能监察工作的选题立项工作
选题立项工作对于有效开展好效能监察工作至关重要,它是实施效能监察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效能监察的方向和成败。因此,在实施效能监察选题立项之前,我们要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从而为充分发挥好效能监察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的监督保障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搞清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目的,只有目的清楚,才能做到方向清楚,目标明确。其次,要重点从影响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选题立项,这样才能突出监察工作的重点;第三、要围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企业生产管理的预期结果开展调查研究,这样,在确保效能监察工作取得实效方面的把握性会更大一些;第四、在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实施监察工作的难度,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选题立项,这样有力于监察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创新思路,拓展方式,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扎实抓好效能监察的实施工作
尽管效能监察工作是一项原则性较强的工作,但在实现效能监察工作目标的过程中,要确保效能监察工作取得实效,我们需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任务,进一步创新效能监察工作的思路,拓展效能监察工作的方式方法,从工作思路上、实现形式上不断创新效能监察工作,从而确保监察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不断创新、完善和优化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制度,从而为效能监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二是在实施监察工作的过程中,在传承日常监察和专项监察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专业部门及人员参与效能监察工作的优势,积极寻求解决监察力量有限、专业涉及面广等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分层次立项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新途径,从不同层面发挥好效能监察工作服务公司及二级单位中心工作的作用。
(四)强化培训,提升素质,为更为有效地开展好效能监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效能监察工作不仅涉及到很多政策问题,而且涉及到很多业务技术问题和生产经营管理问题,要做好此项工作,对纪检监察人员的要求是十分高的。既要懂得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还要了解企业管理的相关制度、生产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因此,除了在日常的工作中选配好支部纪检监察员外,还要加强经常性的业务技能、政策法规等的培训工作,从而不断提高纪检监察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好效能监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效能监察工作顺利开展。
当然,新时期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新情况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解决,我们要用发展的思路、创新的思路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新路子,从而使效能监察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
附录:
1.主要参考文献
(1)《云南省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手册》
(2)《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知识读本》,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
第四篇:企业效能监察之我见
搞好企业效能监察之我见
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机构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业务事项或活动过程,而进行的监督检查相关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行为的正确性,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监控工作。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管理的延伸,是企业管理的再管理。如何针对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搞好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笔者认为,应当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效能监察工作的认识, 是搞好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水平上不去,就会致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思路,举措,方式方法的落后。要搞好企业效能监察工作,首先就应当解决好干部思想认识这个根本性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搞好企业效能监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是监察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管理服务的重要途径。因此,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着力转变不符合、不适应企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对效能监察工作的领导,是搞好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关键。企业主要负责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把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把效
能监察纳入企业工作的整体,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统一考核。一是要健全效能监察机构,充实人员明确分管领导,做到事事有人管,工作有人抓。二是要建立健全效能监察工作制度,对于哪些不完全适应企业科学发展的效能监察工作制度要及时修订完善,促进效能监察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明确重点,落实任务。要结合企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和职工群众反映强烈、反映突出的问题,明确效能监察工作重点,确立监察项目,落实相关任务。四是加强检查、指导和协调工作。分管领导对监察任务,尤其是重要监察事项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督促检查,定期听取监察部门的工作汇报,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协调企业其他部门人员,配合监察部门,为完成监察任务提供人、财、物支持。要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效能监察工作创新发展,对先进典型,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三、突出重点,开展专项监察,是搞好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方法。企业效能监察要围绕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漏洞或薄弱环节,提高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要深入到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中去。因此,应重点从加强对决策环节、财务管理环节、重要物资购销环节、重点工程项目和专项工程、企业安全管理和职工反映强烈问题开展效能监察。
四、加强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监察人员能力素质,是搞好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保证。企业监察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求
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且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不断适应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要求。因此,要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加强企业监察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业务指导。二是要坚持业务培训。三是企业监察人员要注重学习,善于思考,勤奋工作,做党的忠诚卫士,当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第五篇: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一、监察组织与机构
1.秦朝
•秦朝首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先河。秦朝的监察官吏称为御史,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其职权:一是掌法令,监督法律和法令的实施;二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三是参与重大案件的审判活动。
–2.汉朝
•汉承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汉代的地方监察机关主要有:
–(1)司隶校尉,其职“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2)州刺史。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设部刺史一人,为地方固定的监察官。刺史规定“以六条问事”。
–3.魏晋隋唐
魏晋时期,中央三大法司基本形成,其中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唐代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若干人组成。
此外,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玄宗开元间增为十五道),每道设一名监察御史。称为巡按使。–4.宋朝
•宋朝监察机关的权力进一步扩大。首先,弹劾的范围扩大了。其次,允许御史“风闻弹人”而不一定要有实据。
•宋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也比唐代严密。州、府、军、监均有通制官,职责是监察州县官吏。–5.元朝
•元朝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关的地位明显提高;(2)监察机构进一步充实;(3)元朝还制定了一系列监察法规。
–6.明朝
•洪武十五年(1382),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称“风宪衙门”,由此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增设13道监察御史110人,分掌京师和地方监察工作。建立了监察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明代还创立了负有独立监察权的六科给事中组织。负责监察六部官吏。
•7.清朝
•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8.清末
•清末监察机构并无变动,光绪十八年修订公布了《钦定台规》,确定了行政监察的基本纲要,类似监察法总则,其后修订颁布的《都察院则例》,类似监察法的分则。
•南京国民政府设置了专门的监察院,作为中央五大机关之一,对官员行使监察权。
二、监察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从机构设置来看,监察机构和司法机构始终是分立的,从中央到地方二者各有系统,中央御史台,明代改为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而大理寺、刑部分别作为最高审判机关和复核机关,三者合称“中央三法司”,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兼理司法,地方监察机构直接隶属中央,与地方行政互不统属;从权力职责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监察机关始终是司法机关的监察主体,对司法机关行使着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