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监事会制度建高效有序的国资监管工作环境

时间:2019-05-14 13:1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监事会制度建高效有序的国资监管工作环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监事会制度建高效有序的国资监管工作环境》。

第一篇:完善监事会制度建高效有序的国资监管工作环境

完善监事会制度建高效有序的国资监管工作环境http://.cn2011年05月11日 16:14《国有资产管理》

文 / 王 勇

一、外派监事会在国有资产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实行外派监事会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国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外派监事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监督的路子。从1998年建立稽察特派员制度、2000年过渡到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以来,监事会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坚持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始终把企业执行法律法规情况、财务信息真实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负责人经营行为等作为监督检查重点,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规范经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外派监事会适应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发展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改进,在不断深化中发展,在不断加强中提升,已经成为出资人监督的重要形式。国资委成立以来,监事会围绕国资监管中心任务,始终将出资人关注的企业领导干部任免、重大投资、重组改制、产权转让、业绩考核、薪酬分配以及高风险业务等纳入监督重点,全面深入了解企业情况,及时报告企业重大事项,为国资委履行好职责提供了重要参考。委内有关厅局在考核调整企业领导班子,制定国有资产监管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研究决定企业重大事项时,都认真听取监事会或监事会主席的意见。监事会与国资监管工作的融合,促进了监管机制的有效衔接,推动了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外派监事会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力量。这些年来,适应监督工作发展需要,不断开拓进取,转变工作方式,完善工作程序,调整组织体系,努力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2007年开始,监事会由事后监督调整为当期监督,实现了监督方式的重大转变;2008年以来,监事会积极实施“三个探索”,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灵敏性、针对性和有效性;2009年推进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实行大办事处体制,优化配置监督资源,进一步提高了监事会工作的质量效率;2010年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积极开展集中重点检查和境外资产监督试点,推进与委内工作协调融合,完善年度报告内容和改进处理落实工作方式,监事会监督工作在探索中进一步深化。多年来,监事会严格遵守“六要六不”行为规范,坚持学习,坚持原则,坚持纪律,不断提高监督能力,形成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国有资产专职监督队伍,为维护出资人权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外派监事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国有企业监督制度,也是探索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督体制的成功实践。我们必须在完善中长期坚持下去。

二、新时期对监事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这个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国内外形势将更为复杂。这些既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

和国资监管工作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改进和深化监事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新时期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深化监事会工作。“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核心目标就是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要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推动建立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三大保障”,有效促进企业布局结构调整,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面临的市场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如何促进全球化配置资源,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标,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给国资监管工作带来新挑战;中央企业实现做优做强目标,体制机制、组织形态、资本结构、商业模式等都将发生新变化,给国资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监事会要适应新形势,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监督工作,提高监督能力,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

二是新时期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深化监事会工作。适应国有经济科学发展要求,“十二五”时期,我们提出了国资监管上新水平的目标,即通过5年努力,进一步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形成适应国有经济科学发展要求的有效监管模式和监管方式。围绕这一目标,要重点加强国资监管机构、制度、队伍、系统“四个建设”,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监事会是国资监管的重要力量,要牢牢把握出资人监督职责,紧紧围绕国资监管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增进监管协同,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是新时期监事会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深化监事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十分重视监事会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继续加大监事会监督力度,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深化企业改革,规范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将国有资本权益和国有资产安全,以及出资人关注的重要事项作为监督重点,强化企业风险预警,加大督促整改力度,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要对报告反映的问题逐一落实并予以回复,对要求整改问题也要进行检查,切实使监督检查工作不流于形式,进一步提高监督成果的有效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监事会及时、有效反馈监督成果落实情况,是对监事会工作的肯定和鞭策。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工作,对涉及有关部委落实的问题,配合国办逐步加大对有关部委的督办力度。同时,我们也要提高监事会报告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使反馈到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落实的事项,件件都属实,事事有着落。认真做好监事会工作,切实维护国有资产权益,责任十分重大。监事会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报告成果质量,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新时期对监事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监事会的同志们要按照张德江(专栏)同志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树立全球视野,大局意识,战略眼光,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想得更深一点,做的更实一点。今后中央企业要在全球市场的舞台上,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监事会站得更高,才能看得到问题,找得到症结,说得到点上,更好地发挥监督的促进作用。监事会要有实力与中央企业同台共舞、共唱一首歌。要不断探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切实提升监督科学化水平,为促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深化国资监管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深入推进国资监管工作融合国资委与监事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家庭,由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统一领导,共同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共同承担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责任。我们拥有共同的目标任务,推动“大国资发展”、“大家庭融合”,必须加快建立一种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监管资源的融合、整合、联合,进一步形成国资监管工作的合心、合作、合力。

进一步加强制度衔接。制度衔接是国资监管工作融合的基础。在制度拟定的前期调研阶段,各厅局与监事会要加强沟通,共同研究,联合论证,达成共识,更好地体现出资人意志;在制订、完善阶段,要相互征求意见,积极采纳有价值的建议,更好地体现国资委的整体智慧;在制度实施阶段,要共同督导政策的执行,实现无缝对接,更好地促进国资监管制度在中央企业的贯彻落实。

进一步加大业务配合。业务配合是国资监管工作融合的关键。各厅局与监事会要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不断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尽快形成委内各厅局与监事会监管信息畅通、检查成果共享、整改落实联动的工作机制。委内各厅局要更加积极地运用监事会监督成果,通过联合检查、协同调查等方式,共同强化监管的有效性;监事会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厅局包括直属事业单位工作的协调性、融合度,共同提升国资监管工作水平。

进一步增进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国资监管工作融合的前提。监事会的同志接触企业多,对企业的了解也更深入,问题和风险也看得更透彻,体会也更深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性,成为国资监管工作重要信息渠道。监事会和委内各厅局都要以一家人的理念、大国资的视野,提炼和挖掘工作信息,加大交流力度,更好地促进国资监管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进一步开展人员交流。人员交流是国资监管工作融合的重要方面。监事会常年深入企业一线,为机关干部尽快熟悉和了解企业提供了成长平台,委内厅局工作综合性、业务性强,要探索通过各种形式,在全委开展不同层级的干部交流,推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培养造就一批既有一线监督实践经验,又有制订规章制度等面上工作能力的国资监管工作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国资监管工作融合的标志。国资委是由来自不同部委、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同志组建起来的一个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共同承担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感情上、思想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进一步加强机关文化建设;要带头落实各项政策制度,带头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带头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加强自律建设,认真执行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做党和人民放心的国资人;发扬真抓实干的精神,树立质量效率意识,进一步加强监督文化建设,创造高效有序监管氛围。通过全委同志的共同努力,把国资委建设成为团结和谐,具有更强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大家庭。

四、探索建立高效有序的国资监管工作闭环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勇于探索、大胆改革、不断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监管,切实形成工作闭环,不断提高国资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要灵敏及时发现问题。监事会和委内各厅局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完善监督机制,提高“诊脉查病”能力,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监事会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当期监督,拓展监督领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运用监督资源,及时发现出资人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三重一大”、国资监管重要领域的重大问题和风险。

要全面深入分析问题。建立对中央企业重大问题和风险的“联合会诊”机制,探索由监事会主席、各办事处、委内各厅局一起对每户企业进行“联合会诊”,共同研究、全面分析企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突出对矛盾和重大风险的研判,查找问题症结,分析风险源点。对查找出的问题,由监事会主席、监事会工作局会同委内有关厅局逐项落实并跟踪检查,充分发挥国资委统筹监督管理的体制优势。监事会要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国有资产监管中心工作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进程,深入分析研究问题和风险的解决方案,积极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真正做到认识深刻、分析准确、建议可行。

要快捷准确报告问题。监事会的各类报告是反映企业问题和风险的主要渠道,也是出资人决策的重要参考。要进一步改进年度报告内容,切实形成报告闭环,不断提高报告时效;要创新企业重大事项报告的有效形式,建立企业要情日常报送渠道,探索将监事会日常监督发现的企业重要问题,通过“重要信息专报”等形式及时报送国办。切实加大专项报告和情况报告力度,及时反映当期监督重要信息,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要扎实有效解决问题。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努力推动解决有关问题。建立健全有关问题的委内处理落实机制,明确“主治大夫”,牵头厅局要大胆牵头,认真研究,提出工作方案,相关厅局要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切实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监事会要加强与企业交换意见,代表国资委监督检查企业整改落实情况,督导落实进程,促进有关问题尽快解决。

要积极主动研究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完善,不断研究和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强国资监管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加强行业和企业发展共性、趋势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加强改进和深化监事会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督能力水平问题的研究。研究工作既要抓热点又要抓深层次问题,既要研究眼前问题又要研究长远问题,既要开展实践问题研究又要开展重要理论问题研究。建立研究的长效机制,促进成果转化运用,探索建立高效有序的国资监管工作闭环,推动监事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借此机会,我还要对监事会主席和监事会的同志们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要加强学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繁重的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任务,监事会的同志们必须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监事会同志来自各个岗位、各行各业,大家都是原岗位、行业的佼佼者,但是从事国有企业监管工作,毕竟是新的尝试,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掌握好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认识和把握国资监管规律、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要掌握与监督工作相关的各项法律、规章和制度,真正做到依法依规开展监督检查,特别要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有关监督知识。中央提出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企业要走在前面。新的产业、新的行业、新的特点,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我们探索。要加强对新业务、新领域、新知识的学习研究,不断开拓理论视野,优化知识结构,适应新形势发展。对企业要监管、要理解,还要共同探讨发展,必须有跟他们同样的水平和素质,理论上还要站得更高,才能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国资监管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要提高能力。国有资产监督工作的政策性、专业性很强,要求很高,我们不仅要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更要注重监督能力的培养。要努力把握国有企业监督的基本特征,密切跟踪和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驾驭能力。要深入企业,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要有效利用监督资源,搭建监事会内部、监事会与委内各厅局有效沟通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做好协同配合,提高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要拓展成果运用,促进问题整改,强化监督闭环,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要强化责任。李源潮同志在去年新任监事会主席集体谈话会上指出:“监事会主席责任重大,发现问题是功劳也是职责所系,有问题发现不了是失职”。这既是对监事会主席的期望,也是对监事会全体同志的鞭策。大家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把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贯彻落实到监督检查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对监督检查工作精心组织,周密策划,把责任落实到位,真正形成分工明确、管理有效的责任制度。要探索建立工作问责机制,强化履职要求,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必须及时研究,及时归纳,及时报告。要严格考核,合理奖惩,对有问题没有发现的或企业出现重大失误的,要实行问责。现在中央也下发了文件,实行重大政治和经济责任的问责制。对国有资产负责是我们的职责,擅于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敢于揭露和反映问题,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四要增强合力。监事会对企业情况比较了解,既是国资监管的“侦察兵”,又是“纠察队”。各厅局专司监管工作,业务的综合性比较强。两方面都有擅长的领域以及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监督管理要有效融合,更好地体现国资监管的体制优势。这方面近两年在不断合作中融合,做得不错,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我们要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国资监管工作深入发展。

五要坚持“六要六不”。监事会队伍建立之初,朱镕基同志定下了“六要六不”行为规范,十多年来已经成为监事会制度的生命线。这是监事会的优良传统,一定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做好新时期的监事会工作,要坚持原则,恪尽职守,依法履职,保证监督的客观公正。要严守纪律,经得起考验,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不与企业发生任何经济利益关系。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兢兢业业地履行好监事会的职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解释:

* 本文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在监事会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编辑整理。

第二篇:最新完善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探讨

完善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探讨

绵阳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办公室

向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推行的一项重大制度,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公司法》《国有资产法》等法律的规定,是维护出资人权益,克服“内部人控制”弊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98年以来中央和省已在所属企业全面推行外派监事会制度,我市也在今年初向17户出资企业派出了监事会。在推行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总结,坚持和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规范外派监事会工作,理顺关系,发挥好外派监事会作用意义重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调研和工作实践,本文拟就推行外派监事会制度实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作一粗浅探讨。

一、中央和我省市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实行情况

(一)央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实施情况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的产生是从1993年出台的《公司法》实行后开始逐步建立内部监事会,1998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稽查特派员条例》并向国有重点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199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修改后的《公司法》规定,国有企业监事会主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机构、部门委派的人员组成,到2000年3月《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出台,明确规定了由国务院 派出监事会,从2000年8月首批27户监事会的派出到今年9月已陆续向117户国有重点企业派出监事会,外派监事会制度逐步得到落实和规范。

央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机构设臵列入国家行政机构编制,监事会主席为副部级,监事为司局级或正处级(职工监事除外),同时在各派驻企业设臵监事会工作办事处。

央属重点大型国有企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务院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国务院派出国有企业监事会主要行使4项职权:

1、检查企业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

2、检查企业财务,查阅企业财务会计资料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资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

3、检查企业的经营效益,利润分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运营等情况;

4、检查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并对其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任免建议。

国务院外派监事会制度经过十多年的摸索,逐步走向完善,监督作用逐步呈现:一是作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主要组成部分的制衡与威慑作用初步形成;二是逐步完成了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转变;三是监督检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已从过去单一的财务报表检查深入扩大到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全面监督检查;四是监事会监督的权威有所加强,监事会对企业领导人任免,经营绩效 考核等重大事项要签署意见,监事会的监督检查报告和成果作为对企业考评重要的依据;五是监事会监督手段得到强化,并逐步探索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协调配合,增强了监督效力。

(二)我省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情况

对省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制度和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中央的做法实施,由省政府或省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向所属企业派出监事会,监事会列入行政机构编制(职工监事除外)。我省向23户所监管的国有企业派驻6个监事会,监事会行政编制30名,监事会主席为副厅级,监事为正处级,按照公务员暂行条例进行管理,其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监事会主要职责按《四川省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办法》规定的职责执行。对监事会的管理由省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负责。

(三)我省各市州执行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基本情况 我省各市州实行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情况参差不齐,差异较大,目前大多都处于初步摸索阶段,按照情况相近大致分4种情况:第一类模式是成都、雅安等市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实行是按照《公司法》、《四川省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办法》的规定,参照国务院外派监事会和省国资委的模式运行,如成都市针对监管的15户出资企业设臵了5个外派监事会,18名外派监事行政编制(主席5名、监事13名),机构列入行政编制,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监事会成员的任命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任命,管理由监事办负责管理。第二种模式是有少量人员编制但机构未列编,监事会的组成人员由相关部门人员兼任,如绵阳、自贡、攀枝花、乐山。第三类模式是设了外派监事会,监事会成员大多由国资委中层以上干部兼任,有少量监事编制或被占用,监事会日常开展工作不多,如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广安等。第四类情况未向出资企业外派监事会,甚至国资委没有监事会工作机构,这些市州国有企业不多,规模较小。如达州、巴中、甘阿凉等。

二、我市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实施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90年代我市就试行向长虹、九洲、绵投等部分国有重点企业派出了监事会主席或监事,进行了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初步探索,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继续。去年,市政府通过并出台了《绵阳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办法》和《绵阳市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工作细则》等文件,决定向17户出资企业外派监事会,设5个监事会,各监事会监管2—5户企业,同时设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今年1月,市人民政府召开会议正式向17户出资企业派出了监事会,外派监事会制度在我市得到实施,外派监事会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近一年来,外派监事会积极开展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积极开展对出资企业的专项检查,取得较好成效。组织开展对出资企业担保工作专项检查,掌握监管企业的担保现状、担保方式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合理化建议。如组织开展了对出资企业的资产出租情况的专项检查,对有的企业部分产权登 记不明确等问题促其及时进行整改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目前,各监事会现正在进行对出资企业工程建设招投标及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出资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正常推进。二是积极开展对监管企业重要经营活动的监督。如第一监事会对燃气集团下属热电厂粉煤灰招标执行情况的监督,提出建议意见,确保了企业数百万元的合法收益。三是积极开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产权处臵、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检查和调研,发现问题依法提出建议意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如第二监事会对九洲集团及下属子公司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调研,检查发现有的子公司财务管理不合规、股权转让中有损公司利益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进行了整改。四是监事会积极协调企业与有关部门的关系,成为沟通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桥梁,如第一监事会积极协调长虹集团与市财政在资金方面的问题,受到长虹的好评。我市外派监事会制度的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项制度在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监事会机构设臵未列入编制,带来诸多矛盾和困难:

1、监事会主席大多由即将退休或已退休的调研员兼任,队伍极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保证,如第四监事会主席派出不到一年就要更换,十分不利于工作和管理;

2、监事由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兼任,这些人员大多都在各自部门重要岗位上工作,参加监事会工作在时间上和工作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矛盾冲突,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对监事办和监事会的组织管理也存在较大难度;

3、由于监事会未列机构编制,存在工作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

4、虽有5个有限的专职监事编制,但都未落实到监事会工作岗位,专职监事的职级待遇不明确,专职监事会成员的职业生涯及晋升等问题无明确的规定,难以吸引到优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有效调动监事会成员积极性。主要问题是:

1、监事会主席和兼职监事都是兼职的公务员,按照规定,兼职不能兼薪,他们的额外劳动不能得到实际价值补偿,兼与不兼一个样,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且队伍极不稳定。

2、监事会工作的成效和业绩与监事会成员薪酬不挂钩,干与不干一个样,而在法律规定上监事会成员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权利保障方面严重失衡,监事会与企业形式上是独立的“外部人”,但是法律所规定的监事会实质上要求的是监事会成员作为的内部人在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工作行为方面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企业的董事、高管人员是一样的,但在薪酬待遇方面监事会成员与企业高管人员差距巨大,权利未能得到有效保障,责任远大于权利,严重挫伤监事会成员积极性。

3、由于监事会成员是兼职,又没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监事会工作考核难以有效,对监事会成员的组织管理和约束无力,监事会工作的开展主要靠他们的自觉性、责任心和工作情绪。

三是监督手段乏力,监督效力不高:

1、监督与被监督存在天然排斥性,国有企业的董事、高管人员接受监督的程度往往取决 于企业负责人对监事会工作的认识、态度和接受程度,认识到位的配合好、监督效力高,否则,企业不主动配合监事会开展工作,监事会流于形式。

2、由于法律法规上对监事会职责定位过于原则,对监事会监督权规定不具体、不细化、钢性不强,因而监管乏力,往往是看见问题说说而已甚至不说,不了了之,造成监事会可有可无现象。

3、对监事会的职权缺乏程序的规定,导致监督权无法落实,如监事会检查企业负责人经营行为,对其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任免建议时,因无钢性的程序性规定而大多都没有落实。

4、监事会的知晓权、调查权落实不到位,存在信息掌握不对称,难以做到全面、深入掌握了解企业重大经营活动信息,有的企业对监事会信息提供不充分,甚至对监事会保密,监事会主席或成员参与或列席企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会议不落实,对企业重大经营情况不了解甚至不知情,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意见,在会上监事会成员无法发表建议意见,成了招牌。

5、监事会监督检查成果的应用不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多数局限于企业整改层面,有的不了了之,未在企业领导人员任免、业绩评价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结合应用,存在监督无力的问题。

三、完善我市外派监事会制度的设想

针对以上所述我市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实行国有企业监事会外派制度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依据《公司法》《国有资产法》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等法 律法规,结合实际,对完善我市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提出如下几点探讨性意见:

1、按照国务院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和省国资委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实施办法,力争将我市外派监事会列入县级行政机构编制,将监事会主席列为副县级实职领导干部,监事列为正科级别编制,逐步完善监事会组织机构。我市经营性国资规模高达1243亿元,仅次于成都市,排在全省第二,且监管对象有长虹、九洲等大型企业集团,健全和完善监事会机构,强化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非常必要、非常重要、非常值得。

2、细化监事会工作规程,将监事会监督职权落到实处,增强监事会监督权威。努力呼吁国家和省及时修订涉及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法律法规,针对普遍存在的带共性的问题如监事会监管职权难落实到位,机构设臵不统一规范性,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将有关法律法规更细化,使之有更好的操作性。要明确赋予监事会的主要职权:①明确赋予外派监事会对出资企业财务报告的审查权,企业年终财务报表的审查权应交由监事会负责,把监事会或主席对企业财务报告审查签署的意见作为业绩考评依据;(根据监事会《暂行条例》第五条)②对企业的绩效考评、薪酬和奖励等方案应由监事会主席签署意见后上报国资委委务会确定;(根据暂行条例第五条一款)③对企业班子成员的任免应事前征求监事会意见并由监事会主席签署意见;(根据暂行条例第四条)④对企业重大资产处臵应征求监事会意见;(暂行 条例第五条第三款)⑤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离任审计应由监事会组织进行。

3、整合企业监督力量,强化监事会监督手段。目前企业监督机构众多,但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人浮于事,监事会监督手段不强,虽可按规定必要时聘请财务审计中介组织介入检查,但实际工作中很难落实。日常大量的监督检查工作难以高质量有效完成,监督效力不高。应探索将企业几方面的监督力量整合起来,可从整合力量提高效能的实际出发,将企业监事会与审计,纪检力量整合应用,集中力量重点监管。在实际工作操作中,有的企业已这样做,效果非常好,如绵投控股集团就将监事会、审计、纪委整合为监督审计部门,长虹股份公司就将监事会与审计部合并一块,增强了监事会监督手段。九洲集团将监事办、审计部、法务部三合为一,大大增强了监督效能。我市在建立和完善企业监事会制度中应探索对企业监事会与审计等监管力量的整合、监事会如何借助审计、纪检监察手段强化监督,逐步建立一支高效能的企业监督机制和力量。

4、建立健全和完善监事会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监事会成员工作积极性。监事会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极不对等,严重挫伤监事会成员工作积极性,监事会工作是他们额外劳动的付出,责任大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是一个带共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1、政府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责任重大,岗位特殊,常年在国有企业第一线工作,工作岗位具有企业特性明 显,不能仅按一般党政机关一般岗位公务员待遇对待,应力争对监事会成员设特殊岗位津补贴。

2、监事会肩负重要的监管职责,我市监督的国有资产高达1243亿元,他们的工作成效事关重大,应当加强对其工作绩效的考核,并规范约束其监督行为,建立对监事会工作业绩的考核奖励非常必要,通过考核,奖勤罚懒,激励先进,调动监事会成员工作积极性,因此需继续力争实施外派监事会考核奖励办法。

3、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专职监事人员级别、职级升迁考核奖惩管理办法,使专职监事工作有前途、有奔头、有希望,培养和稳定高素质的专职监事队伍。

四、加强监事会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1、加强监事会工作办公室工作。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负责外派监事日常管理、组织协调外派监事会工作。在现行体制下,对外派监事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面临着诸多矛盾,工作任务重,专业性要求高,难度大。要选拔好组织协调能力强,责任心强,具有较好的财务审计、法律和企业管理等经济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到监事会工作办公室工作。

2、加强外派监事会工作组织协调。外派监事会受托于出资人行使对企业的监督职权,要对政府负责,也要对要对国资委负责,要对企业进行监督,监督权的行使涉及诸多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又要面临各方面的关系,要加强协调:(1)加强外派监事会与政府关系的协调,政府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外派监事会受托于出资人行使监督权,要对政府负责,监事会工作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要及时报请政府审核通过,重大事项和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政府并征得政府意见,监事会主要工作动态也应以简报或专报形式报政府掌握,使监事会工作体现出资人的意愿,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协调好外派监事会与国资委的关系,加强国资委对外派监事会的领导和支持,配合好国资委的工作安排,重要政策文件规定在出资企业的贯彻执行,国资委的重要活动事项,重要会议等,监事办及时传递到各监事会,及时通知监事会参加,便监事会成员及时掌握了解国资动态和意图,将国资委的有关精神贯彻到监督工作中去,配合国资委工作要求开展监督;(3)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要加强外派监事会与监管企业的协调和沟通,督促相关企业积极配合和接受并支持监事会开展工作,为外派监事会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及时提供需要的有关信息资料,尤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要注意加强协调,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4)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要积极协调解决落实外派监事会工作经费,为监事会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为监事会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3、建立监事工作考核机制,加强监事会的管理。要解决监事会工作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应当建立监事会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针对监事会工作性质、工作责任、业绩表现等制订考核办法,对监事会工作业绩进行客观评价。如监事会开展检查的情况,发现问题及问题的大小,提出的建议意见,取得的成效等都能客观反映出监事会工作业绩。根据考核情况给予表彰奖 励,激励先进、调动监事会工作积极性。建立考核机制、有利于强化对监事会工作的管理,有利于推动监事会工作履职尽责。

4、建立监事会成员的培训学习制度,提高监事会成员监督能力。外派监事会工作岗位特殊,法律赋予的监事会成员责任和义务重大,监督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同,情况复杂,要有较高的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求监事会成员要具备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经济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外派监事会工作是一项特殊性的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对监事会成员的培训和学习、建立学习培训计划和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强化对监事会成员的培训,使他们熟练应用政策法规和专业技巧去开展监督,懂得怎样去监管,怎样发挥好监管作用,怎样处理好监管中存在的复杂问题,不断提高和完善监事的能力和监督水平,取得较好监管成效,达到外派监事会强化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外派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既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完善。

参考:

1、省、各市州外派监事会制度情况

2、《公司法》《国有资产法》有关监事会权责条款

3、国务院《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和四川省《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第三篇:关于完善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思考

李维安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我国监事会监督乏力的现象比较普遍。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公司监事会职能的现状,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在实践中所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监事会;缺陷;完善

监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独立性和监督力度是健全法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我国公司监事会远没有发挥其本应有的职能,与立法设计所期望的作用相去甚远,出现了严重的虚化现象。

一、我国监事会制度现状

监事是指由股东大会(或公司职工)选举产生的,监督业务执行情况和检查公司财务状况的有行为能力者,监事是监事会的成员。从各国公司立法看,尽管对监事会这一履行监督职责的机构称谓不同,有的称为监察人,有的称为监事会,有的称为监查役,有的称为审计员,有的称为会计监察人,但在本质功能上并无多大差别。【1】

我国公司监事制度始于1992年国家体改委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专章规定了监事会制度,使我国监事会制度得以最终确立。总体上,我国《公司法》所设计的监事会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了大陆法的监事会模式,在监事会的结构上,参照了德国式的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的模式;在监事会的职能定位上,更接近于日本、意大利的监事会模式,即主要担任监督者的角色。在监事会的职权赋予上,虽从形式上看与日本、意大利相差不大,但在实施保障上却几近于无,这导致了我国监事会职权事实上的空泛化与形式化,也为我国监事会制度在实践上的彻底失败埋下了伏笔。【2】虽然监事的权力得到了公司立法的确认,然而在实践中远未产生相应的功效。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公司治理实践中,从众多的上市公司违规案例可以发现,监事会的“喉咙”很难发出独立的“声音”。公司治理问题的屡屡发生,其根源就在于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监事会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

现有研究认为,我国监事会监督乏力的现象较为普遍,监督效率和监督效果不太高,公司监事会的功能事实上难以发挥出来。

二、我国《公司法》中监事会制度的缺陷

1、立法过于简略,缺乏可操作性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享有对公司财务的检查权;对董事、高管人员的履职监督权和罢免建议权等等。从立法表象上看,公司法对监事制度的设计应当说考虑的是比较充分,但仍存在明显的立法不足,缺乏可操作性。如公司法虽然赋予了监事会对董事、高管人员的涉诉权,但这些权利又不是独立的权利,而是要满足繁琐的前置条件后才能行使,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如果没有股东的“书面请求”,监事能否自主行使诉权?法律没有规定。再如,法律规定当董事、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监事会有权要求董事、经理予以纠正,但“纠正”并非法律术语,不具有法律强制力,而且法律也没有规定当董事经理仰仗权势不予纠正,监事会可采取何种方式救济,这样一来,“纠正”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些笼统的规定往往造成 1 了监事会的监督权在实践中难以落实,监事权往往流于形式而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

2、监事会独立性不强、权威不足 监事会能否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独立性。但我国监事会独立性不强却是不争的事实。首先,监事会成员的身份不独立。中国监事会中监事一般为兼职, 不少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主席由纪委书记或工会主席担任,其余监事也往往是公司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兼职, 既是公司职员,又是监事,也就是说监事既是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督者,又是受管理人员支配的被管理者。这种双重地位显然会直接影响监督职能的独立发挥,进而影响监督的实效。其次,我国公司监事产生,除了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派之外,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事实上,法律虽然规定由股东大会和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监事,但实质上监事的提名和最终选举全操纵于董事会与经理层手中,股东大会只是例行公事。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人选全操于大股东手中,由大股东来安排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监事的独立性无从谈起。第三,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大多数是政工干部,由于不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不熟悉有关法律知识和审计业务,心有余力不足,造成想监督也监督不了或监督不好的尴尬局面。第四,《公司法》没有明确赋予监事以个人名义开展监督工作的权利,而是采取集体行使职权的工作方式,这使得监事的监督受到局限。

另外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实践中,公司的经营信息掌握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手中,监事会所得到信息是经营管理层实际上已经筛选后的信息,监事会无法真正地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甚至得到的信息是虚假的或被篡改过的。这样不利于监事发挥监督作用,从而导致监督形式化和表面化。

3、监事会职权偏小

虽然,我国公司法规定了监事会享有诸如对公司财务的检查权、对董事、高管人员的履职监督权和罢免建议权等职权,但面对强大的董事和经理, 但却存在着力度不足、缺乏必要实施手段的严重缺陷。目前我国《公司法》强调的是对公司业务管理的监督权,一些重大监督权却严重“缺位”,如提名任免董事权,聘任或解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权,决定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权等。

4、监事会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经理的薪酬水平一般明显高于监事,监事并不领取较高的报酬,特别是目前许多公司开始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情况下,股权激励计划也并不针对监事。这显然不利于监事会监督职能的积极行使。而且监事要履行监督职能所需的费用有时也没有一定的保障,且其报酬和行权费用均牢牢控制在经理层手中,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实施有效监督的。

5、在激励机制欠缺的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责任规范

我国《公司法》对监事责任机制规定过于笼统,使监事缺乏积极性与责任心。对于监事义务的规定,《公司法》在第148条笼统地规定:监事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即认为监事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那么监事有没有注意义务,有没有竞业禁止的义务呢,很遗憾,《公司法》并没有详细规定。

三、我国《公司法》中监事会制度的立法完善

1、维护监事会独立的法律地位,扩大其职权 独立性是公司监事会制度的灵魂。为了更好的保证监事会这一组织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监督作用, 应积极维护监事会独立的法律地位,扩大其职权。一是建立独立监事制度。独立监事,又称外部监事,是指由来自公司外部、与公司无利害关系的专家担任的,能独立行使监督职权的监事。在实践中,可参照独立董事那样从公司的外部引进与公司没有重要关系的监事,这些监事需是专业人士,如经济,会计,法律方面的专家,与公司没有像股东和职工那 2 样的利益关系在里面,其薪金由规定公司专门成立的特别基金来支付,一旦聘用,除了未尽心尽责外,任何人都不得解除其职务。有关公司的重大事项在监事多数通过时,还必须有独立监事的同意签署才能通过。其次,要在立法上增加监事会的权限,而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检查和公司运营是否违法的审查上。积极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监事会制度,适当扩充和完善我国监事会的监督权应当会起到积极效果。(1)赋予监事会提名与薪酬参与决定权。世界各国的公司实践表明,监事会完全不参与公司的提名与薪酬的决定,是监督无力的重要原因。(2)人事弹劾建议权。对不称职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权通过监事会向董事会提出弹劾。(3)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成员的任免权,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立法,规定在特定情况下监事会可根据一定事实如董事在严重失职,失去管理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免去董事的职务,使董事不能仗势对监事的“纠正”不理不睬。

此外,为了使监事会的职权得到更好的发挥,可将公司内部审计的功能整合并入监事会,作为监事会的直属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凭借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了解以及经常性、及时性、群众性等优势,能够有效地发挥基层监督作用,将其隶属于监事会,有利于监事会的直接监督和日常管理监督,有利于内部审计评价、鉴证和服务于内部管理职能的发挥,也有利于降低公司监督成本和提高公司监督效率。

2、完善监事资格认定制度

我国《公司法》对监事的任职资格主要规定了消极资格,如第52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第147条规定了不得担任监事的情形等,却没有对积极资格提出要求,以至出现众多不懂会计报表为何物的党委书记监事、工会主席监事、临退休行政官员监事等。为保证监事能胜任主要内容为财务监督和经营管理人员行为合法性监督的监事会工作,应当明确公司监事任职的积极资格,提高监事的任职条件。对监事人选要有基本素质、从事资格的要求,例如要取得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资格或有关专业的学历要求等。以保证监事具备相应的职务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有能力完成监督工作、履行监督职责。同时,也要建立对现任监事进行定期考核的制度,淘汰那些不合格、无能力胜任监事工作的监事,也使在任的监事有了压力,自觉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3、完善职工监事行使监督权的保障机制

在监事的选任上,我国现行公司法规定,监事除了由股东代表担任外,还必须由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担任。出发点是好的,也紧跟了世界公司立法让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潮流,但问题就在于过于笼统,不具体,执行起来有困难,达不到立法者当初所设想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公司法上对此予以具体的规定,如对选任的方式和程序以及撤消的条件、程序等,让其有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使公司职工能切实深入到公司管理中来,有效的履行监督职能。

此外,要想真正发挥职工监事的监督作用,就必须消除处于董事、经理从属地位的不利因素,当然要改变这种从属地位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消除董事、经理对职工监事的不利局面,这种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职工监事在任职期间,非经选举产生职工监事的职工民主机构(工会或职工代表)同意,不得被开除、辞退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工作岗位不得变换;(2)职工监事离任后三年内非经职工民主机构同意,不得被解聘或改变工作岗位;(3)非经职工民主机构同意,职工监事在任职期内和离任后三年内,不得晋升职务、不受额外的加薪。第1、2条规定旨在防止董事和经理的报复行为,消除职工监事行使监督权的后顾之忧;第3条规定意在防止董事和经理的拉拢、腐蚀行为,避免职工监事因被腐蚀而放弃监督职责。这样,职工监事既不会因惧怕董事经理而不敢行使监督权,也不会因企图从董事经理处获得额外好处而放弃行使监督权;相反,其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如果不积极行使监督权、维护职工利益,就得不到职工的满意,因而也得不到来自职工民主机构的保护,并有被解除监事职务的危险。这样,从职工监事的自身利益来分析,积极行使监督权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3】

4、健全监事会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监事会监督的动力和积极性,新《公司法》仍然欠缺对监事的报酬及相关激励机制的规定。应该建立监事会监督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监事的报酬,甚至给予一定的股票期权激励,对履行监督职能而必须的费用,公司必须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避免受制于经理层。但必须注意的是,监事的激励不能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作为唯一标准,否则,可能导致其行为扭曲,甚至和董事合谋,使公司行为短期化,偏离其功能目标。

改革监事的薪酬机制,这里特别应注意的是监事的薪酬方案应由独立董事为主组成的薪酬委员会提出,并经股东大会最后决议通过。惟有这样,才可能改变以往监事由“被监督者”定薪酬、向“被监督者”拿工资、底气不足的境地,只有保证监事在财产利益上独立于“被监督者”的董事与经理,才能改变他们之间的“人格”上的依附关系,而人格的独立正是正常行使监督权力的前提之一。

5、构建完善的监事责任制度

由于我国监事的职权十分有限,与此相对应,我国公司立法上的监事责任制度体系也十分不完善。从我国的公司实践情况看,监事违反法定职责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怠于行使职权,即不作为。而在已被揭露的不少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治理腐败行为和财务欺诈行为的案件中,我们听不到监事的声音,他们大多选择了沉默。在这方面,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强化监事的个人职责及过错责任制度,使其履行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监事会权利的增加必然带来其义务和责任的增加。我国《公司法》只对监事违反其义务、滥用职权、侵占公司财产等规定了法律责任,而对监事不履行监督职责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消极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规定,同时对监事的法律约束的规定也不够充分。因此,应当强化监事的个人职责,监事不得违反其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如果监事明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而不及时检举,应当将其免职。若怠于监督而致使公司受到较大损失的,应当追究监事的民事赔偿责任。对于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错误决策监事应知而未及时劝阻或提出反对意见,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应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等等。

6、建立监事的自律组织

除了通过法律作出基本的制度安排外,设立自律的监事协会对于加强监事的培训和自律,从而发挥监事监督机制能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设立监事协会,一方面,可制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用道德力量规范监事的监督行为;另一方面,统一安排监事的专业职能培训,组织学习研讨,促进监事执业能力的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的监事会形同虚设,与我国要建立一套完备的、适合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经济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有必要从立法角度入手,不断地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从而推动公司立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李建伟:《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兼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法学》,2004年第2期。[3] 王新红:《论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2期。

第四篇: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三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三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基础,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依然存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政出多门、监管规则不一致、资源配置分散;出资人职责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离还不到位,存在较大的交叉重叠,等等。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可根据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产权结构国有企业的特点,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和方法,整合监管资源,提升监管合力。

(一)近年来,国资国企结合发展现状与愿景目标,综观行业位置及市场环境,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协同监督机制,强化过程监督的整体效果,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促进了企业稳健持续发展。一是完善国资监管体系。深圳国资委整合监事和财务总监管理、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稽查以及综合监管服务等职能,明确外派监事和财务总监职责权限,改进调查研究、监督检查以及工作报告的内容、方式和手段,探索建立指导监督、合力监督、成果运用、考核激励等机制。强化国资委、集团监事会及所属企业监事会的业务指导关系,引导各级监事会与本企业财务总监、审计、纪检监察等开展联合监督。各项措施丰富了国资监管手段,拓宽了监管渠道,引领了企业协同发展。二是提升出资人监管能力。混合所有制下,国有资产的经营战略规划、资源组织调度、考核与评价以及预算管理等难度加大,需要发挥监督资源各自专长,健全工作网络,完善出资人之间、出资人与监事会、监事会与企业内部等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对混合经济及跨地区、跨国境国有资产流动与运营的监管。比如,云南在推动国企改革中借助社会审计中介等社会力量,提高专业监管水平,探索监事会主席兼党建督察员、特邀纪检监察员的“一岗三责”监督方式,实行监事会直接参与企业改制重组、业绩考核、党风建设等工作,提高了出资人监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服务国企稳健发展。如果国企监督资源缺乏统筹配置,将难以适应混合所有制对效率的要求。上海国企建立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监事会牵头,纪委、审计、风险、工会等部门或岗位共同参加,以定期或不定期临时会议形式协同合作;或在集团组建监督工作委员会,由监事会牵头,企业内部监督部门负责人参加,定期共商监督事宜。在实施专项检查时,监事

会制定方案,企业内部监督资源共同参与现场检查、研究检查结果。由此,各方信息和智慧得以综合,企业经营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在混合所有制下,要解决监督资源各行其是、监督成果重复无效等问题,须系统设计监督整合方式、监督职能定位、配套保障制度等,提高监督的有序性和耦合性。整合国企监督的关键在于,通过联动贯彻国资监管等意图,正确处理监督原则性和灵活性、监督程序与监督效率、监督与服务、监督与被监督等4个关系,布局“一个网络”、推动“五个融入”、突出“七个重点”,建立健全监督联动体系,从而促进国有资产安全高效运营。第一,监督联动网络布局要加强顶层设计。一是结合分类监管,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企科学健康发展为核心,探索建立多种监事会牵头的国企监督联动模式,促使内外部监督目标趋同,形成协同合力。二是纵向延伸监督链条,加强国资委对集团监事会、集团监事会对所属企业监事会的对下指导和对上反馈,确保对重要子企业经营管理和重要资产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横向强化监督指导与协同,加强监事会与财务总监在重大决策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等方面的协作,监事会、财务总监与企业纪检监察、内审、风控、工会等部门的沟通,监事会与国资委相关业务处室的配合,落实监督合作措施。

第二,监督联动制度机制要紧密结合实际。一是融入国资监管制度,充分考虑各类国资国企监督资源,明确其在国资监管中的职责权限及出具独立意见要求。二是融入国资监管任务,重大事项报告内容以问题揭露为导向,反映出资人关注的异常数据,在全面掌握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作出评价。三是融入公司章程,以公司章程、议事规则修订为契机,融入公司治理,落实监督资源职权。四是融入企业监督机制建设,将企业内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内部通气会等有效监督协同形式,以制度形式固化。五是融入责任追究机制,对确实监督失察的须追究相关监督人的责任,包括追溯以往履职责任。

第三,监督联动的内容要突出重点。一是分类监督,对履职平台、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投资产业等竞争性企业,赋予不同的发展定位和重点,强化差异化监督检查。二是投资活动,关注投资决策程序是否规范、投资项目管理是否完善等,促进企业提高投资效益。三是财务活动,重视企业特别是下属企业的会计核算、资金安全和资金平衡

,防控大额资金支付风险。四是产权转让及资产管理,关注股权转让价格是否公允、股权稀释对国有资本的影响、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五是薪酬执行,关注企业薪酬预算执行与公平分配、高管考核与薪酬挂钩等,促进规范国企收入分配秩序。六是高管履职,一旦企业高管出问题,倒查追究责任,发现监事履职不到位的,一并追究责任。七是制度落实,持续关注企业投资监管、招标采购、资产租赁等制度落实。

第五篇:强化制度监管 完善责任追究

强化制度监管 完善责任追究

“小金库”现象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产生了巨大危害。治理“小金库”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工作的关键在于强化制度监管,完善责任追究,坚决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从而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思想教育,构筑道德防线。

“小金库”的屡禁不绝,从某种意义上说,首要在于“小金库”涉及人员的思想水平低。因此,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设重在思想建设。

1、提高思想意识。要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必须从提高单位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意识着手。要明确单位一把手是主要责任人,负总责;纪检监察机关将治理“小金库”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列入一把手的年终考核。只有一把手的思想意识提高了,才可以消除单位的“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掌管和运作、支出去向,“小金库”才能从根本上走向衰亡。

2、增强法纪观念。要加强廉政教育和培训,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诫勉教育相结合,拓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一些反面典型的查处、曝光和剖析,帮助公务员抑制不正当行为的欲望, 使公务员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金钱观,增强廉政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私设“小金库”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强化制度监管,构筑约束防线。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在源头上杜绝“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在使用环节上控制“小金库”现象的产生。

1、完善财务制度。一方面,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防止“隐性收入”、“灰色收入”形成“小金库”,使“小金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明确岗位权限,建立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制度。一个单位只能设立一套账,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完整、准确地向财政、审计等监督机关报送财务收支决算,自觉接受监督,从“出口”上控制“小金库”。

2、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一是要加强群众对领导行权的监督,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加大对治理“小金库”业务政策和举报奖励制度的宣传。二是要加强部门协调机制,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公安、检察、司法联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对“小金库”实行围攻,形成监管合力。

三、完善责任追究,构筑惩处防线。

根除“小金库”现象,必须强化责任追究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在经济处罚的同时,追究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责任。

1、创新监督方法。由于私设“小金库”的形式花样翻新,隐蔽性越来越强,因此,审查人员在监督方法上要不断创新。其一,要强化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建立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监督机制。其二,在鼓励群众举报方面要拿出切实的措施,让群众有动力举报,有勇气举报。其三,在对单位思想教育的同时,应当在群众中广为宣传“小金库”的危害性,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高压态势。

2、严肃责任追究。只有使设立和使用“小金库”的行为都受到纪律或法律的惩处,才能遏制“小金库”蔓延的势头,抑制设立和使用“小金库”行为的动机。一是制定并完善查处“小金库”的纪律处分规定和法律法规,明确直接责任人。二是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不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只有使“小金库”行为的相关责任主体既承担违纪责任,又承担法律责任,才能根除“小金库”现象。

下载完善监事会制度建高效有序的国资监管工作环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监事会制度建高效有序的国资监管工作环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