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13:2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睢宁县构建领导干部社会监督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因此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使领导干部不敢懈怠、不敢腐败、不敢专权、不敢失责,是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以来,江苏省睢宁县进一步畅通干部监督渠道,落实群众对干部监督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全县构建了涵盖公民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团体监督的领导干部社会监督网。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公民监督

1、实行干部监督进社区制度。在科级干部居住较集中的社区挂放 “干部监督意见箱”,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发挥社区群众的监督力量,强化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在对拟提拔干部的考察过程中,在干部居住的社区张贴考察预告,公开电话、网络等监督渠道,接受所在社区群众的监督。

2、实行干部监督进家庭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家庭监督岗”,将领导干部的配偶聘请为“特约监督员”,负责提醒、监督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帮助领导干部把好廉政关,守牢自律门。同时在对拟提拔干部的考察过程中,组织部门主动征求其家庭主要成员的意见,并把家庭主要成员意见作为干部使用的参考依据,做到不孝者不用,不齐家者慎用。

3、建立民意调查制度。为体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探索扩大干部群众参与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睢宁县委组织部新增民意调查 1

工作环节,让干部群众参与评价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每年采取发放无记名民意调查表的方式,向县处级领导、县委委员、县纪委委员,县及县以上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及服务对象征求他们对全县科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评价意见及任职建议,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4、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方式公开制度。坚持在网络、报纸等媒体公开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科级干部的办公电话、手机号码,加强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每个工作日必须有人接听电话,其他时间尽可能接听。领导干部外出工作时,要安排专人做好电话接听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听和耽误接听。

5、坚持干部监督信息员制度。坚持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群众代表中聘请干部监督信息员,赋予信息员干部监督权。通过召开信息员会议、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信息员等方式,主动征求信息员对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6、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公开干部监督信箱、24小时监督电话,畅通来信来访、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的监督渠道,建立健全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性质严重、内容具体、线索清楚的,认真调查核实和处理。实名举报的,对举报人的情况要严格保密,并将调查处理情况以适当方式向举报人反馈。

7、坚持和完善社会评议制度。坚持开展“倾听您的声音”、软环境硬治理、评选最不满意执法机关、最不满意基层站所等一系列社会评议活动,采取现场接听群众热线电话、组织群众对有关部门进行评议等方式,畅通民意

传递途径,对在评议中群众不满意的单位负责人严格问责,做到“干部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干部干不干,按照群众意见办”。

8、坚持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要求各单位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会议、文件以及简报、通报、机关局域网、宣传栏等形式公开本单位的有关工作。尤其在人事任免、大额财务支出、重点项目工程等重大事项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除保密事项外,坚持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把公开的主动权交给群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二)强化舆论监督

1、严格执行办理媒体反映事项有关制度。对群众通过各种媒体反映的干部有关事项,责任单位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办理媒体反映事项的暂行规定》的要求,确定受理媒体反映事项的主管领导,认真办理,在规定的时限内给予答复,接受群众的监督。

2、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全面实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全县科级单位指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本单位的网络发言人,负责对网络上反映的涉及本单位的事项,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答复,答复期限不超过48个小时。健全网络举报制度,设立专门的干部监督电子信箱,方便群众举报,同时也可通过网络,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

3、建立新闻通报制度。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向新闻媒体通报干部有关情况,接受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切实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4、建立健全舆情分析机制。通过组织系统舆情分析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

警处理体系,面向全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和县直机关、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发放《舆情问卷》,收集全县干群关心、关注、议论的热点、焦点问题和有重大影响事件的信息,及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作为县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

(三)加强社会团体监督

实行与社会团体定期联系沟通制度。县委组织部定期召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参加的联席会议,交流干部有关信息,分析干部队伍状况,研究干部监督工作,加强信息沟通,拓展监督范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部监督网络,切实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四)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县委组织部加强对通过社会监督渠道反映事项的督查督办,对拒不接受社会监督的、不认真处理通过社会监督渠道反映的问题的、或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走过场、欺上瞒下的,责令限期改正,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睢宁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睢宁县公务人员问责办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总体成效

近年来,通过全面推进对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全县在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基层领导班子的总体形象和机关的工作作风等三个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1、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明显增强。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协同监督、全程监督等观念已被广大干群所了解和认同。一方面,干部增进了对社会监督的性质、作用和意义的了解,头脑中始终绷紧了监督这根弦,对自我监督约束意识进一步加强了;另一方面,科级领导干部监督下属及班子成员之间接受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同时,群众参与对领导干部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2、基层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得到进一步确立。以前在少数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中不愿干事、不敢担责,生活中不注重学习、追求个人享乐的不当之风,通过加强社会监督后,这种不良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领导干部在办事方面也加大了公开性和透明度,在工作之余大都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各基层领导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有效加强,班子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干群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3、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利用“双休日”等闲暇时间进行“充电”,已成为当前绝大多数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昔日那种业余时间无所事事、一心扑在牌桌上的现象正在日趋减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机关干部中得到进一步张扬,机关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建诚信机关,做诚信干部”的氛围已开始形成。

三、几点体会

1、社会监督是防止和纠正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不正之风的需要。干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拔干部的环境,建立一个使干部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而加强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是保证这一机制能够健康运转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社会监督,既从领导干部的“工作圈”内了解了其“工作

本领”的大小,又从“工作圈”外了解了领导干部的社会公认度,有利于发现其他考评方式难以发现的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有利于干部工作逐步走向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为实现“突破睢宁”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社会监督是保护干部,防患于未然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干部出问题往往出在“八小时之外”。睢宁县通过实行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切实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之外”行为的监督,通过全面借助社会监督成果,多渠道、多层次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防止或减少干部犯错误,避免小错酿成大错,将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限度是十分必要的。

3、社会监督是提高党内监督整体效应的需要。对一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执纪执法部门管不到的干部,或确有问题,但一时又查不清的干部,通过社会监督,不仅可以让他们养成自我约束、自我警戒的良好习惯,组织部门还可以根据社会监督情况及时给予告诫、建议调整职务和工作,从而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达到提高党内监督整体效应的目的。

第二篇:物业财务管理制度化的探索与实践

物业财务管理制度化的探索与实践

--从中航工业电源物业财务制度

看物业财务的规范化管理

鲁俊斌 仲 静

中航工业电源物业管理部财务管理工作,从2008年到2010年已从费用拨付型转变成自负盈亏经营型;核算形式上“由粗放划拨型转变为细化核算型”;工作性质逐步由算账向理财转化。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实施,人员的综合素质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了“质”的飞跃。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领导的现代物业管理意识和创新思路。抓制度建设,关注实施过程细节,扎实落实每一项制度的实施与管理,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形成的公益福利型后勤服务向市场经济物业管理型资本化运作的转型。走过了艰辛曲折的历程,有失败、有教训,也有今天成功的经验和喜悦。

秦岭社区的业主都经历过物业管理工作人员上门收取物业费、小区门口设立收费点、电话预约,单位催缴等收费形式,但都收效甚微。2009年受不缴费者的影响,收费率几乎为零。对此物业管理部多次召开业主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多方寻找突破口,苦口婆心劝导,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关键是人们的缴费观念没有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公益福利性传统观念一时转不过弯,个别缴费人,认为老实人吃亏,不缴者照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物业收费进入死胡同。为了突破物业收费难的瓶颈,物业部的领导走出去多方调研学习,按照我公司的现行管理机制,没有现成借鉴的模式,要 1

破解制约我公司物业发展的难题,必须创建一条适合我公司目前管理机制的新模式,经过对管理方案的反复论证,可行性综合分析,先后三次上报方案,与三产服中心一同召集公司工会,企管部、财务部、国有资产投资部、宣传部、动力分厂、以及兴平市玉祥天然气公司、咸阳市广电网络公司兴平分公司、中国电信咸阳分公司多次协商沟通洽谈,在答应进驻合作的条件下,确立方案,上报公司得到了大力支持。

2010年3月15日三产服务中心就社区综合服务大厅装修工程向公司递交了专项报告,公司主管副总经理孙学京对此十分重视,要求企管部、财务部、宣传部、工会、动力厂拿出意见,企管部综合后报公司研究审批。在方案的实施与完善过程中,取得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企管部提供了法律、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参考意见;财务部对规范收费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6S办和固定资产投资部在房屋结构、安全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动力厂在数据对接方面提出了好的建议,社区街坊业委会广泛征询业主意见,迅速反馈,对综合服务大厅的建设给予大力帮助。

历时半年的秦岭社区收费大厅改造于2011年元月正式启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人性化服务,便利于民,使客户在得到良好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环境舒适和身心愉悦,满足了人们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使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大厅建成后,经物业部多方沟通商洽,广电传媒网络兴平分公司、兴平玉祥天然气公司、动力厂的水、电收费等相继入厅营业,在方便群众的同时,建

立了网络系统联动机制,物业费,水、电、天然气、网络费,车辆通行证等相互制约,广大职工群众再也不为缴广电费楼上楼下拥挤排队,缴水、电费顶烈日冒严寒,买天然气东奔西跑了。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为职工群众提供了便利,在解决群众购气、买电、网络缴费、电信业务办理难的同时,也解决了物业收费难的问题。

物业管理部工作内容复杂多样,收费项目繁多,物业费、卫生费、公寓管理费,存车费、机动车辆占道停车费、外部保洁、公寓管理、社区保洁、园林绿化市容管理等等。这些费用有按季度收费、有按月收费、有年收费、有临时收费,怎样使繁多的收费项目归口?成为综合服务大厅的又一命题,收费项目归口整合,统一纳入大厅收费,经减收费人员,缩减现金流通环节,合理利用资源,盘活固定资产,收费网络系统对接,互动连接控制等,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从2011年开始,以财务会计制度、财务审计制度为根本依据,围绕收费大厅闭环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票据的设计制作、票据的领用制度、收费项目信息的数据录入、收费放帐、减免退费流程等等,通过【物业管理部财务管理规定】、【物业管理部票据管理规定】、【物业管理部综合收费财务管理规定】、【物业管理部物资采购及存货管理制度】、【物业管理部综合减免退费审批规定】等,以“制度”的形式下发到各个基层部门,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在“制度”中明确。同时按“制度”月月考核、检查、落实,兑现。通过一年多的运营,秦岭社区综合收费大厅真正做到了企业效益、个人利益同步增长。

物业管理部部长宋智斌说:“规章制度在制定运行的初期,其关

键在于检查落实,制度一旦建立形成以后,能够起到思想教育起不到的作用”。现在物业部从上到下形成了决策、管理、执行三层管理机制,凡是决策布臵安排的工作由管理层负责督促、检查、落实、考核、奖惩,执行层负责按质量、时间节点要求去执行完成。否则将在绩效工资当中直接体现。现在在物业部形成了只要是布臵的工作或制度中规定的要求,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

有些领导以为员工对他经常所讲的话感兴趣,其实员工只对领导检查的项目和工作作风感兴趣。物业部管理层领导抓住员工心理,结合6S管理体系的要求,把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凡是要求做的就必须制定出具体规定,凡是规定的就必须按照规定去做好,凡是做了的就要留下记录,凡是有记录的就有人检查。

工作中,经常有人感叹一项任务布臵下去后,总有人拖着不办,到时间节点该报送的材料迟迟不到位,托到最后,急急忙忙不负责任的将材料报出;对单位做出的管理规定,一些员工臵若罔闻,习惯于我行我素。领导将此问题归因于员工的素质不高,因而经常教育员工,甚至给予很重的处罚,从而培养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其实,解决执行力不强的问题,靠领导发火、处罚是没有用的。恐怕问题不在员工,而在领导检查监督不力。如果对领导布臵的每一项工作、提出的每一条要求,都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彻底打消员工的侥幸心理,恐怕就不会出现“拿着令箭当鸡毛”的情况了。

通过物业管理部财务管理不定期的“检查落实”,收费大厅的工作在“制度”的监督检查中正常运行,各项收费工作在2012年上半

年考核中均比2011年同期上涨19.72%。把简单的事情制度化、规范化,员工不累,领导也不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分心。所有的员工都知道我今天上班要干什么,怎样干,出现问题就会有“制度”考核。制度建设——检查、落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搞好物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基础,运作是条件,考核落实是关键。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06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

第四篇:关于加强司法所制度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加强司法所制度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07年《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的基层单位,是基层司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落实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和法制宣传教育等重要职能。加强司法所建设是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政法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基层司法所工作,我们从嘉陵道街道辖区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开展落实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改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基层司法工作开展落实基本情况

嘉陵道司法所于2006年12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四年多以来,嘉陵道司法所以普法依法治理、安臵帮教、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业务为核心,为基层司法建设作了大量工作,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的发展与稳定,为社区法治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一)加强司法所基础建设

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整体推进基层司法工作向纵深开展。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队伍建设,是搞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保障。几年来,嘉陵道司法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区司法局、嘉陵道街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07年,按照市司法局关于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量化考核评分标准的要求,嘉陵道司法所在基层司法工作的软硬件上做了大量工作。嘉陵道司法所落实了办公 场所,办公设施包括警务用车、148法律服务专线电话、视听设备、电脑等全部配臵齐全,丰富了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上,我们加强了档案设施、防御装备,并加强了对档案的分类、整理、装订、防护工作。

(二)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网络体系建设

嘉陵道司法所在16个社区建立了社区法律服务站,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8个,有90名人民调解员参与社区工作,还吸收了辖区内一些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签约共同开展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妇女儿童维权、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普法宣传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效率;逐步建立了社区司法信息员制度,完善了社区法律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社区预警工作体系;加强了普法宣传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了能讲、能演、能打硬仗的群众性法律文化宣传骨干队伍,社区法制观念正在不断提升;社区法律自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能够随时随地解决群众的法律问题。

目前,嘉陵道司法所的组织机构已经基本落实,全所工作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层次,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我们还多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培训活动。2008年3月,嘉陵道司法所组织辖区人民调解员举办了人民调解员培训班。2008年4月,又举办了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来自辖区16个基层调委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共80人。基层工作队伍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几年来,为了推动依法治街和社区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嘉陵道司法所以“五五”普法工作为重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广泛开展了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法律咨询、文艺演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图片展览、宣传栏等,普遍提高了社区广大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嘉陵道司法所在辖区设臵了32个法制宣传栏,已出法律宣传栏专刊近50期,每月定期更换宣传资料,向群众派发各种普法宣传材料数万份。据统计,几年来司法所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6次,参加的居民达2万余人,赢得了广大社区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首先,街道领导干部带头,司法所积极工作,推动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强化依法行政意识。2008、2009、2010年街道全体公务人员和科、室、站、所负责人参加了嘉陵道司法所举办的依法行政培训班,全部通过考试。2009年4月,我们组织居委会主任学习《居委会组织选举法》,提升了社区法治建设水平。其次,加强外来劳务工法制教育,注重社会实效。2010年7月,嘉陵道司法所和嘉陵道街办事处共同举办了“法律进社区、和谐伴嘉陵”大型专场文艺晚会,宣传《劳动法》,社区居民和劳务工2000多人观看了演出。三是,推动青少年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成为学法、用法、守法的一代新人,巩固了这一新兴的普法阵地。综治办、司法所多次组织了青少年学生接受禁毒教育,到禁毒教育基地学习、参观禁毒巡回展览,为根治毒品的侵害打下了新的基础。近年来,司法所、社区服务中心又从文化的角度开展普法宣传,以文化进社区和法律进社区为中心,开辟了群众性法律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大大了提高社区群众学法、用法的 积极性、参与性,使国家的法律、法规深入民心,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依法治国的成功希望,有力地推动了辖区“大普法”格局基本形成。

(四)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加强了人民调解工作,积极疏导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近年来,嘉陵道司法所建立健全了民间纠纷处理程序、人民调解工作纪律、人民调解工作承诺、纠纷排查制度、人民调解工作守则、人民调解庭纪律、调解庭当事人主要权利义务等规章制度。2011,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45宗,成功143宗,成功率达到95.6%,制止群体性上访2次。

(五)加强安置帮教工作

认真执行安臵帮教政策,提高改造质量,做好刑释解教人员重返社会的教育工作,降低再犯率。2007年以来,嘉陵道司法所建立了安臵帮教工作衔接制度、安臵帮教工作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目前帮教刑释解教人员89人,帮教率达100%,转好率100%。

(六)加强基层法律援助工作

逐步深入开展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支持。2009年,街道设立了16个法律援助工作站。我们急群众之所急,以热情周到的服务,为辖区困难群众办理了法律援助证2065个,提供法律援助193次,解决了困难群众的法律诉求困难。

总之,通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嘉陵道街辖区群众的法制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法制文明程度、社会治安和矛盾纠纷状况明显好转,各类治安、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暴力抗法事件明显减少,群众的安全感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根本实现“科技南开、和谐嘉陵”的工作目标、实现平安和谐的社区法制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层司法所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几年来,嘉陵道司法所在基层司法所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看到,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工作体制不顺,影响了司法所职能的充分发挥

街道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化解矛盾、推进依法治区的前沿阵地。但目前,我区司法所体制不顺,隶属不清,人少事繁,兼职过多,职能缺位,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司法所职能的持续有效履行。

当前,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的有关要求,实现了司法所机构独立,编制单列,实行区司法局和街道办事处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

一是隶属管理体制和资源配臵缺乏科学性。为了实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公正性,必须要求司法所独立行使职权。然而,司法所交由街道管理,其权利的行使容易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街道和居委会为了节省经费开支,往往居委会领导和工作人员同时担任调委会、帮教小组的成员,造成了人力资源配臵不合理,高素质法律人才不能合理流动,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基层司法工作队伍。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这不但要求我们要加强基层司法的软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管理结构上调整司法所机构,实现科学的治理结构。

二是不利于专业化管理。基层司法所工作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性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法制素质。从社会发展来看,社区必然走向依法治理,更加决定了司法所队伍建设专业化、知识化、素质化的方向。然而,从目前的的基层司法工作管理体制来看,街道办事处对司法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势必阻碍司法所高起点统一规划、高标准统一建设,也影响了司法行政效能和整体水平,也不利于专业化的管理。

三是工作流动性大。司法所作为驻街机构,不但要从事本所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往往还要参与街道其他事务性工作,如群众文化、信访维稳、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民政低保等,有时甚至还要抽调人手协助街道其他部门的行政工作,这样势必造成司法所干部不能专注于本职工作,影响司法所法律职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司法所“高质量运行”的规范化要求。

(二)司法干警行政编制严重不足,阻碍了司法所“高质量运行”

在2006年12月司法所收编直管时,嘉陵道司法所只有2名司法助理员,大专以上法律专业学历的仅1人,平均年龄达49岁,队伍呈现“年龄大、学历低、专业人才缺”的特点。2008年7月,区司法局坚持以素质强队伍,强化教育管理,大力开展队伍素质建设,大胆起用部分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司法所长,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使得基层人员力量得到充实,工作力量得到巩固和加强。然而,随着南开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司法所的职能也日益增多,社会发展对司法所工作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共管”工作模式越来越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从发展方向来看,司法所只有向科学的分工协作方式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能和效率,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南开区应当学习北京东城区司法局的先进经验,调整司法所行政编制数量。

(三)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狭窄,队伍专业化素质不高,遏制了人民调解整体水平的提高

当前,制约嘉陵道司法所人民调解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狭窄。嘉陵道司法所民调工作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邻里纠纷、婚姻、劳务关系、债权债务、继承、赡养抚养、赔偿等方面,而区域性、行业性调解还没有发展起来,普法宣传工作和“法律进社区”活动不全面,社会覆盖面较差,工作效率较低。然而,如小区物业管理,调解一旦不到位,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纠纷。而我们的调解员比较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方面的法律知识和经验,在调解中深感困难重重。但我市消费者委员会十分缺乏群体性纠纷的调解经验,物业管理纠纷也只能交由基层司法部门调解,才能保持社区稳定。当前,基层司法部门与消委会都是独立调解,还不能融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调解工作的风险性。

二是调解员队伍专业化素质不高。目前,全街共有人民调解员90人,平均年龄49岁,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9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大专以上学历的调解员中,法 7 律专业毕业的就更少了,队伍文化层次和法律专业水平相对较低。

(四)经费短缺,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功在党和政府,利在人民群众”的特殊公益事业。嘉陵道街道已设立法律援助工作,逐步开展了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但由于存在以下几个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一方面有众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辖区符合条件的外来劳务工相对较多,特别是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和普法宣传的深入,广大社区群众尤其是社会特殊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资源有限,受到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仅局限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帮助的案件。根据2011年9月份统计,嘉陵道街辖区低保户、特困户就有1223户,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较难以满足。

二是法律援助经费没有保障,比较短缺。由于基层财政困难,很难在经济上予以支持。法律援助工作站所需的业务经费也没有直接纳入区财政预算。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不够高。由于经费的制约,法律援助工作站考虑不增加办案费用负担,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难免走过场,工作不够认真细致,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工作资料,东拼西凑,直接影响办案质量的提高。

此外,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够,队伍建设未加强,工作制度不完善,区司法局对法律援助工作管理指导不足等,都严重制约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进一步改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司法组织建设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加强司法所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强司法所整体工作效能,总结推广经验,不断创新基层司法工作体制、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稳定大局、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

(一)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所队伍整体素质

大力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关键。今后我们应在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司法队伍建设,规范司法所建设。

首先,要密切与街道党工委的关系,建立一支牢不可破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党建工作,在我所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党建带队建,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学先进、树典型,不断增强队伍的凝集力和战斗力。要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的要求,大力加强司法所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其次,要认真贯彻司法行政队伍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结合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养 一支有理想、有政治素质、有法律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基层司法所队伍建设成一支终身学习的队伍。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大对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社区安臵帮教工作人员、矫正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培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建立健全以基本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制度,将基层司法工作者培养成法律宣传员、法律教员、法律咨询员、司法员的“四员型”人才,做社区群众的领头人,使群众形成有困难、有纠纷找司法行政工作者的良好习惯,强化理性维权意识,自觉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区安宁。同时,我们应将学习培训与岗位职责和考核奖罚等制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训实效,尽快造就一支适应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

第三,我们应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完善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注意吸收社区离退休老法官、检察官和法律工作者参与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来,吸收社区老党员参与维稳工作,发挥余热,调动一切积极性,做好传帮带,维护社区稳定祥和的大好局面。

第四,我们应与辖区公安派出所合作在各社区设立警民联调工作站,共同开展治安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工作站应当由公安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组成,充分发挥工作站“短、平、快”及时、便利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特点。

第五,要建立一支基层司法理论研究队伍。目前,随着南开区正逐步进入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公民 权利意识增强和高风险社会时期,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增多,如何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维护天津市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我们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和紧迫的政治任务。我们不但要学会不断总结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还应当开展基层司法的理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方向,以构建“大普法”格局为目标,立足南开区“大服务”、“大环境”战略,整体推进基层司法普法工作向纵深开展

开展基层司法普法工作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从根本上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立足南开“大服务”、“大环境”战略,将这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长效机制,迎接“六五”普法新阶段,不断提高城市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工作经验,按照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把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五五”普法总结验收相结合,按照街道“六五”普法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树典型、学典型,整体推进社区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增强全民法律素质,提高社区法制化管理水平。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要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社区司法工作人员学 法、用法、守法,建立和完善各项学习、考核制度,加大对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青少年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探索开展针对性强、形式生动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第三,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宣传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于广大经济主体要依法开展经济工作,不断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我们一方面要在辖区各工业区、商业街宣传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探索对个体经济、民营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继续抓好流动人员和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整体推进合法经营、安全生产环境体系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消费环境,为全面进入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为帮助实现“零就业“向“一就业”目标的转变,司法所应在区就业指导中心和辖区劳动中介机构的现场招聘会上开展法律、法规咨询活动,促进社会就业人员依法签定劳动合同,办理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司法所还应当与街道劳动站、经济科、工会、安委会等部门合作,对辖区内的劳动中介机构开展劳动法、从业道德的宣传活动,开展“文明招工月”活动,防止社会中介机构在招用工活动中的欺骗劳务工行为;对企业干部职工、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劳动法知识、安全生产知识 宣传,努力为广大劳动者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环保的工作环境。同时与劳动服务站等部门合作,积极促进居民的就业工作。

(三)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重整行政隶属关系,强化司法所机构的职能作用

《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指出,“司法所应当是县、市、区司法局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负责指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本辖区的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条件暂时不具备的,也可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内设机构。”要从中央“达到适应形势发展、丰富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职能作用”的要求出发,为确保基层司法所的力量配臵与新形势下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应,我们建议,实行市、区司法局技术、行政管理为主,街道协作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挂靠在街道,司法所所长同时兼任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这样,司法局、司法所内部管理将更加科学规范,更加有利于司法所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司法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开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局面。

(四)从基层司法工作的客观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认真落实和解决司法所干警队伍的行政编制

《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司法所应当履行九大职能。然而,最主要的职能应当是指导人民调解(含警民联调)、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协调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任务繁重,需要长抓不懈,因此必须实行专干分管。司法所所长 亲自全面“齐抓”,压力大,难免力不从心,同时也会忽视一些更重要的高层次决策作用,影响司法所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因而,必须增加一名分管副所长,把正所长从劳力型活动解放出来,走向智力型活动,承担更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总的来看,从现有的工作量出发,各司法所应当将单列行政编制增加至5-6名为宜,促进司法所人力资源合理配臵,突破基层司法工作的“瓶颈”求发展,实现司法所的“高质量运行”。

(五)围绕“三个下降、一个上升”的目标,开展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不断拓宽人民调解工作新领域,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新飞跃

人民调解应紧紧围绕“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构筑民调工作新平台:

首先,要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应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归口办理制度、领导包案和挂牌督办制度、排查调处考核制度、信息处理机制、业务公开公示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集体研讨制度以及对突发、易激化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规范排查调处工作程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排查调处工作的方式方法。

其次,要开展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实现“调、防、教”三结合,促进民调工作上新台阶。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调解队伍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调解员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调解员的主体地位和 主动精神,注重开发调解员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调解员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这种教育要始终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注重教会调解员“学会学习”,打造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应当建立数字化、电子化的调解员教育模式,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和平台,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工具的作用,提高学习力。

第三,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的自律性人民调解组织。一是要在辖区开展警民联调工作。二是要与市、区消费者委员会、区法院联合开展“消法进社区”活动,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人民调解试点工作。三是要与区总工会、区人民法院、街道劳动站共同合作,宣传劳动法知识,集中联合开展劳动纠纷人民调解试点工作,弥补劳动法和工会法在劳动纠纷诉求机制方面的缺陷。四是要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安全生产事故中的应急处理机能,防止事态扩大,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六)立足社会实际,改革基层法律服务所

从服务于稳定大局出发,我们认为,应该改革法律服务所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律服务所的发展。一是创新法律服务所体制,将法律服务所的性质定为“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事业法人单位。法律服务所主任由区司法局聘任,执业人员及行政辅助人员由法律服务所聘用。在法律服务所的布局上,打破一街一所的格局,按照地区需求合理分布。二是改革社区法律服务站的隶属关系。目前,社区法律服务站的设立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体制不顺。如果将社区法律服务站并入法律服务所,作为法律服务站的分支机构,对外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我们相信能更好地为社区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

(七)以人为本,管教结合,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我们认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群管群教、管教结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各部门密切分工配合,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把好衔接关、接受关和监管关,通过教育宣传和帮困解难感化人、促进思想转化,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街道应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公安派出所、法院、检察院和司法所共同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司法所,所长兼任主任,负责社区矫正日常工作。我们还要建立街道、社区、用人单位三级矫正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化。

其次,要广泛宣传,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一是要做好用人单位和社区群众的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转变观念,消除疑虑,引导他们逐步接受并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矫正的社会监督工作中来;二是要做好矫正对象家属的工作,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积极配合政府和社区改造矫正对象;三是要做好矫正对象的工作,随时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的思想顾虑,认识错误,缓解对抗情绪,端正心态,促进思想转化。

第三,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街道和司法所应当制定社区矫正工作纪律、工作请示 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制度、矫正对象接受制度、报到登记制度、外出请假制度、会客制度、回访制度、迁居制度、解矫预警和解矫通报制度、社区矫正工作责任制度、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制度、公益劳动制度、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就业安臵制度等,严防漏管和脱管失控。同时,市、区司法局也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量化考核评分标准体系,提高矫正质量和矫正效果。

第四,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和质量。一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字化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将矫正对象个人资料输入电脑,随时可查;二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便捷、高效、互动的通信联络方式,及时将有关事宜通知矫正对象及其亲属,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

第五,要建立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矫正,因人施矫。矫正对象自卑心理强、忧郁、情绪不稳定,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很容易自暴自弃,走向自毁的道路。心理辅导室应当针对具体的矫正对象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计划,分别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强化矫正对象的自控能力。

(八)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以“四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迈上新台阶

开展安臵帮教工作,应坚持“党政齐抓,社会参与,严管重教,妥善安臵,重树新人”的原则,贯穿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力求在领导体制、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上实现新突破。要注意因人制宜与分类实施相结合,社会安臵帮教与家庭安臵帮教相结合,一般帮教与重点帮教相结合,安臵帮教 与监所教育相结合,遵循“组织工作网络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就业安臵市场化,帮教服务社会化”的安臵帮教工作总体思路,逐步建立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安臵帮教工作网络,积极探索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臵帮教工作新路子。

首先,应从政治思想上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建立和完善安臵帮教志愿者组织,提高安臵帮教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邀请辖区党团员志愿者与刑释解教人员签定“学法律常识,做守法公民”手拉手帮教协议书,让全社会共同关心他们,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帮教网络。我们还应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订阅法制报、《人民调解》期刊等报刊杂志,组织刑释解教人员开展政治思想学习,充分体现政府和社区对他们的热情关心,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思想上、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重新做人,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应改进和完善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工作。要认真落实《意见》有关衔接工作的要求,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出狱(所)后直接流散于社会,不落户或人户分离以及“三假”人员的查找、排查、清理和管理工作,严防脱管失控。要从刑中、刑后两个机制上做好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在刑人员的工作台帐,与天津市的监狱、看守所、拘役所、劳教所的同志和在刑人员的家属一道,做好在刑人员的思想政治改造工作,从源头上推动和帮助他们自新、自立;另一方面,要与辖区派出所、社区民警室、企业联合,在社区共同开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宣讲、咨询工作,联合开展安臵帮教工作,逐步建立起从服刑在教、刑释解教到就业安臵的 全过程动态化管理体制。对于在服刑和劳教期间表现差、反复多的、社会背景复杂、人际交往混乱、个人经历特殊的,服刑和劳教后家庭情况变化大,表现不稳定以及有重点违法犯罪倾向的,应当列为重点帮扶教育对象,并实施重点监控。

第三,要实施真情帮教感化的“绿色人文帮教”工程。即:送人情,每年进行一次联合帮教活动,组织刑释解教人员参加文娱活动等社区文化活动;送亲情,定期组织刑释解教人员家属、转化帮教典型现身说教,以案说法,进行一次亲情规劝活动;送知识,定期开展向刑释解教人员赠送一本反映社会新风貌的好书活动,帮助其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社会公德意识、法制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送教育,邀请刑释解教人员参加街道、司法所、社区组织的各种法制教育和普法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教育;送温暖,每年为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办一件实事。

第四,司法所、社区调委会、社区民警室对刑释解教人员应做到定时、定人进行回访帮教安臵工作,特别是要注意他们的思想动向、生活状况,及时解决问题。对基本生活有困难的,要帮助申请最低基本生活保障。对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中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在劳动改造、劳动教养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安排就业时适当予以照顾。同时要积极引导他们自谋职业和外出务工,走自力更生之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办理证照等,逐步向市场化安臵方式转移,不断探索安臵工作的新形式、新路子,提高就业安臵率。应积极尝试与辖区内的一些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建立安臵帮教基地,安臵部分生活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我们还要实施技能培训工程。注重发挥街道劳 动站的作用,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建立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与社会资质考试并轨,制定减免培训费的优惠政策,对家庭困难刑释解教人员减半收取学费,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免费学习,有针对性地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和适应社会的劳动能力。

(九)加大经费投入,群策群力,推动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长效开展

我们要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联系,构筑法律援助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社会共同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格局。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真正发挥职能优势,减轻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的压力,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面。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与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的关系,多联系,勤沟通,工作上互相支持配合,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法律援助指引。

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一项社会事业,但主要是政府的职责,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应当直接纳入区财政预算,建立起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最低经费保障机制。同时,考虑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设立专门援助基金,接受社会的广泛捐助,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功能。在开辟财力资源的同时,也要积极开辟法律援助的人力资源,使众多的优秀法律人才包括社会团体、法学院校有资格的优秀人才参与进来,为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法律援助工作站要积极主动地向街道党工委、区司法局请示汇报工作,及时反映法律援助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党政领导理解、重视和支持。要狠抓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高素质的队伍来保障高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另一方面要抓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不断探索方便群众、简单易行的工作程序,规范法律援助信息、统计和档案管理体系,保障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司法所应当从节约法律援助资源出发,坚持调援结合、调在援先的原则,对请求法律援助的人员要热情接待,认真做好调解疏导工作,能调解解决的尽可能调解、疏导,避免法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节约当事人的诉求时间。

总之,近年来,嘉陵道司法所在区委、区政府和区司法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委全会精神和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夯实基础,狠抓建设,进一步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充分发挥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律宣传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廉洁从政,严格公正执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和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服务依法治区的能力,为落实“科技南开、和谐嘉陵”战略部署,为南开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第五篇: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特色学校建设是基于特色项目基础上的一种学校深层次的打造,具体表现为特色文化统领、特色项目传承、特色课程保障、特色活动实施与特色成果呈现,本文就这几方面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出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质量在不断更新升级,学校的特色发展成了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毫无例外,这让一些正在寻找发展方向的学校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遇,都铆足了劲在寻找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以期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学校,寻求更好的发展。

特色学校是一种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整体化的成功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结合我了解的县内几所学校创建特色的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特色学校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明显的特征:

一、有特色文化统领

特色文化应该是特色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独特办学理念,指导所有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核心理念。百和中心小学校位于泸县东部的百和镇,与重庆市的永川、合江接壤,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将“和”文化作为核心理念,既考虑到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又具有时代特征,切合实际。用“和”的思想统领学校全局,所有方案与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和”思想为指导,力求让校园“和美”、师生“和谐”、校风“和正”、教风“和通”、学风“和悦”,教学结构改革打造“和创”教育、校本课程体现“和”而不同的理念、学校德育活动以“和”为主题……校内处处、事事皆有“和”。这样将学校核心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在全校师生中必将形成深入的影响,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必然会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有特色项目传承

百和“莲枪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传承和保护,百和小学作为此项目的承办单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春,我校成功申报为全国特色学校课题的子单位,随即开始了继承和发扬“莲枪舞”,并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莲枪舞社团,把“莲枪舞”纳入大课间活动的必选项目。这样一来,“莲枪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又经学校师生的改

编创新,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发扬,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莲枪舞”,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灵,感受到在跳舞时的那种和谐、欢乐的场面。为了让莲枪舞深入到师生的内心,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莲枪、了解莲枪并学习莲枪,并将其纳入大课间活动的保留项目,让莲枪舞能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乒乓球是喻寺小学的特色项目,该校师生崇尚国球,在特色创建之路上一直坚持不懈,并与泸县张勇乒乓球联合办学,多年来为学校创造丰硕的成绩,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三、有特色课程保障

课程是让特色项目能在学校得到有效传承、落地生根的保障。任何一所特色学校的特色项目,均应开发有相应的课程,配备有专门的师资,还有相应的制度和考核。如百和小学,经过思考,学校在不违背市课程设置标准的前提下,把地方课程用来学习“百和莲枪舞”,这样保证每个周有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体质的实际,把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散,开发出校本教材——《流淌的童心》,于2012年秋免费提供给每一名学生使用,每期末进行考核,保证了课程、教材、师资、经费的全部落实,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至六年级的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传承和发扬“莲枪舞”。又如太伏小学的特色项目腰鼓,就开发出了自己的课程,并找到了社区腰鼓队定期对学校的教师、学生进行辅导,既传承了特色文化、保证了学校的师资,又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共建,起到了一举几得的效果。

四、有特色活动实施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更是学校育人水平得到展示的最佳平台。特色学校应该有相应的特色活动作为阵地,来展示学校的特色,而且具有稳定性,一般是定时开展。像百和小学历年来的校园“和”文化艺术节,就是莲枪舞的展示平台,每一届都是开场节目。同时,该社团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上的公益演出,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展现自身形象。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的特色,学校正在筹划每年举办一届“莲枪文化周”活动,通过说莲枪、唱莲枪、舞莲枪、演莲枪等形式,丰富莲枪活动的内容,展示莲枪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莲枪文化深入每位师生的内心,让莲枪文化对他们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地处321国道线上,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毗邻的龙脑桥中心小学校,在学校“龙桥”文化的统领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龙桥”读书节、“龙桥”文化艺术节、“龙桥”科技节和“龙桥”体育节,每一次活动均是“龙桥”文化的一次展示,比如学校的“龙舞”就是艺术节上的保留节目,让全体师生在学校核心文化的指引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五、有特色成果呈现

任何一种形式的学校特色,必然会为学校带来无尚的荣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雨坛彩龙”和“百和莲枪”:雨坛彩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参与国家、省、市、县的各级各类演出,并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亲处“点睛”,雨坛小学将这一传统项目在学校传承了下来,将这下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自2007年百和小学作为承办单位成功申报“莲枪舞”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学校坚持把其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坚持组建“莲枪舞”社团,多年来,为学校带来丰富的荣誉。该社团曾在镇、县、市级平台上参加了多次演出,获得了很多的社会赞誉,多家县级以上媒体争相报道,曾参加央视2套、7套的节目录制。2014年6月,代表泸州参加了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的节目录制,随即四川省网络春晚栏目组选中,将参加2015年的四川省网络春晚;2016年初,又参加了央视3套《我爱满堂彩》的节目录制。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地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大力地宣传了学校,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特色学校的创建,为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很多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理解片面,没有完全弄懂特色学校与特色项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导致以点盖面的失误。个人认为,二者之间是一个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关系,特色项目是特色学校的具体呈现,当这种特色已经完全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生存发展时,这个学校就已经是特色学校了。

下载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探索

    . 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探索贾竑骥 (山西省水利厅,山西太原030002)[摘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局面的根本出路,其中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重中之重。以清......

    发电企业班组建设实践与探索

    发电企业班组建设实践与探索班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稳定大局。企业战略规划、安全目标、利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各个基层班组的组织状况和执行过程。而......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标题: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求合心,讲合拍,增合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

    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实践与探索

    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建设节约型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重要内容,本文以太原选煤厂为例,对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实践与探索进行了简要论述。 主题......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诚信友爱的社会。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社情民意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

    鹤壁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鹤壁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6日 22:03 来源:《求是》期号:2007.22作者: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一个常议常新的重大课题。如何围绕加强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一直是各级组织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