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的通知
陕政发 〔2009〕3号
西安、咸阳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2008年第22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咸阳两市政府及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规划》确定的基本要求,组织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两市城区的一体化及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西安市尽快做大做强,使咸阳市在西安市的辐射带动下更快发展。杨凌示范区要依托西咸一体化载体加快发展。要进一步解决好城市交通和产业一体化问题,促进两市一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据《规划》认真组织好各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指导城市建设。
省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林业、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加强与西安、咸阳两市政府及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的联系与沟通,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省建设厅要及时对《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并将落实情况专题报告省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一月六日
(《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及其《沣渭新区总体规划》、《泾渭工业园总体规划》、《空港产业园总体规划》、《渭河西咸段生态景观带总体规划》单行本附后)(略)
第二篇:西咸一体化调研报告
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大都市一体化的问题
及对策调研报告
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
2011年10月14日
城市的国际化是指其生产要素参与世界经济循环和经济体制、管理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程度和过程,及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文化交往所达到的国际或现代化水准。城市国际化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达到较高程度和水平就成为国际化城市。
国际化城市要求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城市影响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广阔富饶的发展腹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不断深化的对外开放政策,为建设西安—咸阳大都市一体化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保证了将西安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战略构想的实施平台,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和提升西咸一体化发展。
西咸两市地处关中经济区的核心位臵,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第一阶梯”。特定的地理位臵、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决定了西咸两市在关中经济区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06年12月28日,西安市市长孙清云和咸阳市市长张立勇在《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上正式签字,拉开了两市在多个方面合作的序幕。双方达成一致,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思路,突破思想羁绊,创新发展理念,敞开胸怀,主动融入,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西咸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产业一体同构,城市功能互补”的新阶段。2009年10月30日,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拟设立西咸新区,初步拟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以达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西咸一体化规划主旨。
一、西安—咸阳大都市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情况
根据省建设厅规划,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总面积为9036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965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1200万人。其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850平方公里。目前,西安主城区东边和南边发展速度较快、聚集程度较高,而西边、北边区位重要、发展条件较好,但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迫切需要通过设立开发区或
新区来加快这一区域建设,实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西南北均衡发展。从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大视野来看,渭河将是未来西安的城中河和中心绿带。这一区域建设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大,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纳入两市开发建设的重点,目前发展相对滞后。通过设立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可以改变当前低水平、低层次的开发现状,将这一区域打造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高地和亮点区。
作为规划核心的西咸新区设立于2011年6月,位于西安、咸阳两市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占地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20平方公里(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规划总面积的25.8%),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余约70平方公里在西安和咸阳主城区内),河流、保护区、生态区、基本农田等其它用地面积约340平方公里。西咸新区涉及西咸两市6个县(区)、22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为89.3万人。西咸新区区位选择主要以西咸结合地带为主,重点包括沣渭新区、泾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三个区块。西咸新区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区,把西咸两市联接为有机的整体。
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到2020年都市区人口将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
二、存在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07]2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去年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省各级各方面共同努力,扭转了能耗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节约能源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节能工作还存在管理不够到位和执法监管不够有力的问题,高耗能行业还存在扩张的内在冲动,节能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为确保完成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任务,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研究制订了《陕西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要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逐户排查,研究节能对策、措施,形成各厂有对策、各业有特色的节能局面。要加强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对未通过审查的,一律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要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限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要切实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淘汰火电、水泥、钢铁、焦炭、电石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要强化对重点用能单位的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浪费能源资源的行为予以曝光。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要认真组织好《方案》实施工作,确保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取得实效。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陕西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万元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各市(区)和省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陕发〔2007〕11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6〕30号)、《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陕政发〔2007〕22号)及《陕西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必要性
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是推动全省节能工作、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有效方法,也是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的具体行动。建立科学的节能评价考核管理机制,是衡量政府、企业节能管理责任是否落实的基本标准,是强化政策执行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具体抓手。制订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既细化了节能工作目标,又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节能工作的责任心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进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象
(一)各设区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省级有关部门。
(二)省政府确定的200户重点用能企业。
三、对各设区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的评价考核办法
(一)评价考核内容。
对各设区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以下称各市(区)〕的评价考核指标分为两类:节能目标完成指标(50分)和节能措施指标(50分)。具体节能目标评价考核指标及计分方法见附表1。
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为否决性指标,以省政府制定的目标为准,未达到计划目标值即为未完成目标考核等次。节能措施指标为定性评价指标,根据指标的完成率或有关工作完成情况计分。
(二)评价考核时间和程序。
各市(区)在上本地区万元GDP能耗及其降低率数据,经省级有关部门审定后一个月内,向省政府提交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同时抄送省政府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以下简称节能办公室)。省政府委托节能办公室组建评价考核工作组,每年对各市(区)进行抽查和调研评估。根据工作组的评价和调查报告,节能办公室完成对各市(区)的综合评价考核报告,于每年8月底前报经省政府审核后,向全省进行公告。
(三)评价考核等次。
以省统计局公布的各市(区)能耗指标作为定量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评价考核分为四个等次:超额完成(95分以上且否决性指标超过计划目标值)、完成(75-94分且否决性指标达到计划目标值)、基本完成(60-74分且否决性指标达到计划目标值)、未完成(60分以下或否决性指标未达到计划目标值)。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次的市(区),应在一个月内做出原因解释并提交改进方案,省政府责令其限期改进。
(四)奖惩办法。
各市(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结果,由省节能办公室报经省政府审定后,提交省委组织部,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各市(区)和省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的规定,作为各市(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节能考核目标的市(区),省政府予以50万元的奖励,对考核结果为完成的,予以通报表彰,同时加大对超额完成和完成的市(区)节能项目的投资支持力度。对未完成的予以通报批评,领导干部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并暂停核准和批准该市(区)除鼓励类外的新建高耗能项目。
四、对省级有关部门的评价考核办法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级有关部门节能工作的责任是: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和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省工交办负责全省工业企业的节能工作;省建设厅负责建筑节能工作;省交通厅负责交通节能工作;省商务厅负责商贸系统的节能工作;省旅游局负责旅游行业节能工作;省教育厅、省卫生厅负责教育、卫生系统节能工作;省农业厅、省水利厅负责农村节能工作;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省级机关节能工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省环保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对上述部门的节能考核,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各市(区)和省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的规定进行考核。
五、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评价考核办法
(一)评价考核内容。
评价考核指标分两类:节能目标完成指标(50分),节能措施指标(50分)。20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及总体计分方法见附表2。
节能量为否决性指标,以企业根据省上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总量制定的目标为准,未完成该指标,考核结果即为未完成等次。节能措施指标为定性评价指标,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和指标的完成计分。
(二)评价考核时间和程序。
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评价考核由省节能办公室负责实施。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
一200户重点用能企业应于每年3月底前向省工交办、省国资委和各市(区)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同时抄送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其中,列入国家千家企业的我省22户重点用能企业同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省节能办公室组织以社会专家为主的评估调查组,对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抽查和调研评估。省节能办公室根据评估调查组的报告,于每年5月份完成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综合评价报告,报省政府审核后,向全社会进行公告。
(三)评价考核等次。
评价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超额完成(95分以上且否决性指标超过计划节能量)、完成(75-94分且否决性指标达到计划节能量)、基本完成(60-74分且否决性指标达到计划节能量)、未完成(60分以下或否决性指标未达到计划节能量)。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次的重点用能企业,应在一个月内做出原因解释并提交改进方案,由各设区市政府或省国资委责令限期改进。
(四)奖惩办法。
省政府对评价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的企业予以奖励,前10名各奖励10万元,10名以后的各奖励5万元;完成的企业,予以通报表彰。同时加大对超额完成和完成企业的节能项目的投资支持力度。评价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次的企业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新建高耗能投资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将从严控制,并对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六、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
省节能办公室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人事厅、省统计局、省工交办等部门组成评价考核工作组,负责节能目标责任的评价考核和监督核查工作。
各市(区)要高度重视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要建立科学、合理、分级的考核指标、制度和程序,建立评价考核社会专家库,逐步完善评价考核工作的实施和检查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评价考核结果,并对自查报告和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评价报告的准确性负责。
全省各级统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省级统计部门要完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和监察体系,保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全省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大节能宣传力度,新闻媒体要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搞好节能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节能的良好氛围。
附表:1.各市(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计分表
┌────┬─┬──────┬──┬────────────────────────┐│考核指标│序│考核内容
│分值│评分标准
││类型
│号│
│
│
│├────┼─┼──────┼──┼────────────────────────┤│节能目标│1 │万元GDP能耗 │40 │完成计划目标得40分,完成目标的90%得36分,完 ││(50分)│ │降低量
│
│成80%得32分,依次类推,每超额完成10%加3分,最多 ││
│ │
│
│加9分,本指标为否决性指标,只要未达到计划确 ││
│ │
│
│定的目标值即为未完成等次。
││
├─┼──────┼──┼────────────────────────┤│
│2 │万元工业增加│10 │完成计划目标得10分,完成90%得9分,80%得8分,││
│ │值能耗降低率│
│依次类推。
││
│ │(规模以上)│
│
│├────┼─┼──────┼──┼────────────────────────┤│节能措施│3 │节能工作组织│
4│
1、建立节能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分;
││(50分)│ │和领导情况 │
│
2、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2分。
││
├─┼──────┼──┼────────────────────────┤│
│4 │节能目标分解│
3│
1、节能目标逐级分解,1分;
││
│ │和落实情况 │
│
2、开展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检查和考核,1分;
││
│ │
│
│
3、定期公布能耗指标,1分。
││
├─┼──────┼──┼────────────────────────┤│
│5 │调整和优化产│14 │
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4分;
││
│ │业结构情况 │
│
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4分││
│ │
│
│;
││
│ │
│
│
3、制定和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 ││
│ │
│
│,3分;
││
│ │
│
│
4、完成当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标,3分。
││
├─┼──────┼──┼────────────────────────┤│
│6 │节能投入和重│11 │
1、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并足额落实,3分;
││
│ │点工程实施情│
│
2、节能专项资金逐年增加,4分;
││
│ │况
│
│
3、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4分。
││
├─┼──────┼──┼────────────────────────┤│
│7 │节能技术开发│
3│
1、把节能技术研发列入科技计划,2分;
││
│ │和推广情况 │
│
2、实施重点节能技术示范项目,推广节能技术服务机 ││
│ │
│
│制,1分。
││
├─┼──────┼──┼────────────────────────┤│
│8 │重点企业和行│6
│
1、完成重点用能企业(含200家企业)当年节能目标,││
│ │业节能工作管│
│2分;
││
│ │理情况
│
│
2、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率完成100%得2分,完成80% ││
│ │
│
│得1分,不足70%的不得分。
││
│ │
│
│
3、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完成目标得2分,││
│ │
│
│完成80%得1分,不足70%的不得分。
││
├─┼──────┼──┼────────────────────────┤│
│9 │法律、法规完│
5│
1、出台和完善各类《节能法》配套法律法规等,1分;││
│ │善和执行情况│
│
2、定期开展节能执法监督检查等,2分;
││
│ │
│
│
3、执行主要耗能产品和建筑能耗限额标准,2分。
││
├─┼──────┼──┼────────────────────────┤│
│10│节能基础工作│
4│
1、加强节能监察队伍、机构能力建设,1分;
││
│ │落实情况
│
│
2、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并充实能源统计力量,1分;
││
│ │
│
│
3、推广和普及能源计量器具,1分;
││
│ │
│
│
4、开展节能宣传和培训工作,1分。
│├────┼─┼──────┼──┼────────────────────────┤│小计
│ │
│100 │
│├────┴─┴──────┴──┴────────────────────────┤│注:
1、各市区节能目标计划根据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目标为准;上未完成的节 ││能目标,须分摊到以后。
││2、2010年节能目标以节能目标责任书签定的目标为准。
│└─────────────────────────────────────────┘
注:
1、各市区节能目标计划根据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目标为准;上未完成的节能目标,须分摊到以后。2、2010年节能目标以节能目标责任书签定的目标为准。
附件2:20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计分表
┌────┬─┬─────────┬──┬────────────────────┐│考核指标│序│考核内容
│分值│评分标准
││类型
│号│
│
│
│├────┼─┼─────────┼──┼────────────────────┤│节能目标│1 │节能量
│20 │完成计划目标得20分,完成目标的90%得1││(50分)│ │
│ │5分,80%得12分,70%得10分,60%得8分,50%││
│ │
│
│得6分,40%得4分,30%得3分,20%得2分,10%││
│ │
│
│得1分。每超额完成10%加3分,最多加8分。本││
│ │
│
│指标为否决性指标,只要未达到目标值即为未││
│ │
│
│完成等次。
││
├─┼─────────┼──┼────────────────────┤│
│2 │主要产品单位能耗(│20 │完成计划目标得20分,完成90%得16分,8││
│ │有主产品的企业)│
│0%得13分,70%得10分,60%得8分,50%得6分 ││
│ │
│
│,40%得4分,30%得3分,依此类推。单位产品││
│ │
│
│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分别││
│ │
│
│加3分和4分。
││
├─┼─────────┼──┼────────────────────┤│
│3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0 │完成计划目标得10分,完成90%得9分,80││
│ │
│
│%得8分,70%得7分,依此类推。
│├────┼─┼─────────┼──┼────────────────────┤│节能措施│4 │节能工作组织和领导│6
│
1、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挂帅的节能工作领 ││(50分)│ │情况
│
│导小组并定期研究部署企业节能工作,3分; ││
│ │
│
│
2、设立或指定节能管理专门机构并提供工作 ││
│ │
│
│保障,3分。
││
├─┼─────────┼──┼────────────────────┤│
│5 │节能目标分解和落实│8
│
1、按将节能目标分解到车间、班组或个 ││
│ │情况
│
│人,2分;
││
│ │
│
│
2、对节能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评,2分;
││
│ │
│
│
3、实施节能奖惩制度,4分。
││
├─┼─────────┼──┼────────────────────┤│
│6 │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16 │
1、按规定淘汰落后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6││
│ │情况
│
│分;
2、安排节能研发资金,2分;
3、安排节 ││
│ │
│
│能资金并采取节能工程技术措施,8分。
││
├─┼─────────┼──┼────────────────────┤│
│7 │节能法律法规执行情│8
│
1、贯彻执行《节能法》及配套法律、法规,2││
│ │况
│
│分;
2、执行单位产品能耗定额和限额,2分;││
│ │
│
│
3、实施主要耗能设备定额管理制度,2分; ││
│ │
│
│
4、新、改、扩建项目按节能设计规范和用能 ││
│ │
│
│标准建设,2分。
││
├─┼─────────┼──┼────────────────────┤│
│8 │节能管理工作执行情│12 │
1、编制并实施节能计划,2分;
2、实行 ││
│ │况
│
│能源审计,并落实改进措施,4分;
││
│ │
│
│
3、建立能源统计台账,按时保质报送能源统 ││
│ │
│
│计报表,2分;
││
│ │
│
│
4、依法依规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并定期进行 ││
│ │
│
│检定、校准,2分;
││
│ │
│
│
5、节能宣传和节能技术培训工作,2分。
│├────┼─┼─────────┼──┼────────────────────┤│小计
│ │
│100 │
│└────┴─┴─────────┴──┴────────────────────┘
注:
1、节能目标以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目标为准;上未完成的节能目标,须分摊到以后。2、2010年节能目标以节能目标责任书中签定的目标为准。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25日 实施日期:2007年07月25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小水电开发利用规划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小水电开发利用
规划的通知
陕政办发 〔2010〕13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小水电开发利用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小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各地积极发展小水电,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小水电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规划和管理滞后、滥占资源、无序开发等问题,对上下游水生态环境及经济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实施规划为契机,全面加强小水电开发管理,促进小水电建设健康发展。
要高度重视小水电开发规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水能资源统一管理,坚持规范有序开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及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保障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对未编制规划的河流、未列入规划的项目,不得出让水能资源开发权,不得对项目进行审批或核准。已列入规划的项目,也要根据水资源状况和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论证,科学制定方案,合理有序开发。
要切实加强小水电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小水电项目审批(核准)制度、初步设计审查制度、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全面落实移民安置政策,认真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切实加强小水电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程“三同时”制度,未通过水土保持及环境影响评估专项验收的小水电项目,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要切实加强小水电站安全管理。小水电站防汛及安全生产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小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单位要服从防汛指挥机构统一调度指挥和监督,每年汛前认真编制防汛预案并报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审查备案。严格执行水电站安全分类及年检制度,加强小水电站标准化管理,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电站运行人员和水库管理人员,加强小水电站安全监测,定期进行大坝安全鉴定。
要进一步规范小水电站并网结算。新建水电站的输变电工程由电网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电网企业按照《节能发电调度办法》、《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有关规定,优先调度小水电站全额发电上网,电量结算价格执行省物价局批准的小水电上网电价。
要进一步完善小水电开发管理法规。建立公平高效的小水电资源市场开发机制,实行小水电开发权的有序、有偿使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豫政〔1999〕49号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
省计委组织有关部门制订的《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我省地处山丘向平原、暖温带向亚热带双重过渡地带,又是黄河历次改道和泛滥的主要地区。建国以来,全省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整治山河活动,先后实施了黄河故道防护林工程、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旱地农业工程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73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72.4万公顷,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50万座,人工种草14.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20多万公顷,封山育林35.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9.7%。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生态环境在治理的同时继续恶化,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3463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山丘区总面积的44.1%。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公里。
--荒山面积大,风沙危害加剧。全省尚有近100万公顷的宜林荒山尚未绿化;平原地区流动半流动沙丘上升到4万多公顷,还有66.8万公顷的沙漠化土地缺乏综合治理,风沙危害的程度呈上升趋势。
--森林无证采伐、滥伐、盗伐现象屡禁不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现象日趋严重。全省近10年来有11.76万公顷森林植被和2.24万公顷防风固沙林被毁,降低了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我省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剧贫困程度。我省34个贫困县中,有29个县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剧耕地等资源的衰竭。据有关部门测算,豫西黄土丘陵区每年因沟蚀毁减耕地3万公顷;全省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流失量达1.2亿吨,相当于损失掉2.4万公顷的耕地,流失掉的土壤中NPK养分含量折合成标准肥约100万吨,比全省山区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还要多。三是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降雨量的减少和水土流失,河道、水库淤积越来越严重,黄河流域的伊河、洛河及沁河河床已抬高1.8米左右,淮河流域的沙河等河床已抬高0.9--2.25米,近年来一些河流发生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大损失的严重情况,就是上中游水土流失淤积河床、泄洪不畅的结果。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我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期治理,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实行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相互协调,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连片集中治理,发挥规模效益,努力做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保护一片、受益一片;
--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各类治理措施要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认真贯彻《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采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治理,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机制。
按照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中州大地山川秀美。按照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按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
(一)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2年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全省宜林地全部绿化,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黄河中游等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和沙丘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新增加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06万公顷,4万多公顷流动半流动沙丘全部用林草固定;新增森林面积5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改造坡耕地26.8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3.2万公顷,高标准农田林网面积占宜林网面积的85%;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新增自然保护区1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基本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二)中期目标。从2011年--2030年,大约用20年时间,使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初步整治,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0平方公里;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0%,森林资源分布比较合理;改造坡耕地42.5万公顷,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坡耕地全部实现梯田化;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技术在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三)远期目标。从2031年--2050年,全省建立起基本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中州大地山川秀美。这一阶段主要对已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完善、巩固,提高治理标准,把大部分梯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5%左右。
三、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布局
我省地貌条件复杂,区域差异较大。西北部是太行山地和丘陵,且多为石质山地,山势险要,起伏较大,植被稀少,干旱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豫西山地和丘陵,多为黄土地貌类型,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南部大别山区,植被较好,但不少地方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东部平原地区,尤其是黄河故道和黄泛区,分布着众多沙丘沙地及岗地,仍有不同程度的风沙危害。针对上述特点,参照国家划分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以及我省农业、林业、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规划和区划,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分为六大区域:
(一)黄河中游地区: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济源5个市的25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30104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我省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151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3。这一地区十年九旱,不仅农业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常常发生人畜饮水困难,使一部分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我省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把建设基本农田作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陡坡地要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草、灌木、乔木相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在塬、梁、峁和丘陵、沟坡上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在水利条件较好的河川两岸营造生态经济林和用材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大力兴修水窑、水池、小水库等蓄水工程,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发展雨水集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和食用菌产业。要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并注重解决林牧矛盾,实现以草养牧,以牧促林,林牧业共同发展。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南阳市和驻马店地区的12个县(区),土地总面积24850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181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人口集中,坡耕地面积大,耕作粗放,林草稀少,滥垦、滥挖、滥牧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变单一粮棉生产为农林牧相结合,禁止陡坡开荒,大力发展经济林、薪炭林。在丹江口库区、鸭河口库区要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
(三)淮河上游伏牛山区:包括许昌、郑州、平顶山、驻马店4个地市2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1911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97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坡耕地及荒山面积较大,特别是低山丘陵区,由于垦殖不合理,植被破坏严重,水资源缺乏,干旱威胁较大。这一区域又是我省的暴雨中心地带,极易形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搞好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积极发展林果业;兴修塘堰坝工程,拦蓄地表径流;闸沟造地,整修梯田,扩大基本农田;调整作物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
(四)桐柏、大别山区:包括信阳、南阳市的13个县(区),土地总面积24103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018平方公里。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丘陵地区表风化物疏松,降水较多,降雨强度较大,现有林种结构不合理,加之滥伐森林、滥垦耕地,常因降雨造成水冲沙压良田,泥沙淤积塘库。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实行封山育林,设立天然次生林保护区,恢复和保护林草植被,采取乔灌草混交,立体种植;整修梯田、塘堰坝,对坡地茶园、“久水田”、“落河田”进行改造,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五)太行山区: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4个市的13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11120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432平方公里。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谷深坡陡,土薄石多,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只有5.55%,是全省山丘区林草植被最稀疏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在海河上游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大力开展兴修梯田、修建水窑、水池和防洪固地工程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推行和普及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技术和抗旱造林技术。
(六)平原风沙区:包括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郑州、开封、商丘、周口、许昌等10个地市的43个县(市、区),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68万公顷,其中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4.3万公顷,是平原农区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为重点。突出抓好同现有流动半流动沙丘的防风固沙林建设,尽快将毁林种地的防风固沙林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沙区林草植被;围绕城市市区和主要铁路、公路干线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实施城郊生态防护林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减轻风沙对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危害;调整种植业结构,将目前的“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同时要大力发展沙区畜牧业,改良土壤,发展节水灌溉,控制荒漠化扩大的趋势。
上述六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全省的总体布局,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阶段性安排,以及我省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将选择那些对实现近期目标最为重要、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平原沙丘区的重要县市,优先进行综合治理,力争在短期内有新的突破。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除继续抓好目前正在实施的太行山区绿化、淮河上游防护林、沙区造林、淮河流域和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生态农业试点等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外,将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和我省的财力情况,分期予以实施。
四、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由省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和安排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事宜。计划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搞好组织协调。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其职能分工,加强行业指导和工程管理。财政、金融、土地、环保、矿产、科技等部门都要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二)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营林工程、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专项资金。省级投资主要用于对全省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地区性的建设项目,由市地、县负责投入。小型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劳务投入和以工代赈,并广泛吸引各方面投资。
各市地、县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作出长期安排,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时,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积极争取国外资金,用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种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要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种草活动,继续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三)提高法制观念,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认真宣传《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舆论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工程验收时,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严禁毁坏林地、侵占湿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法者必须追究责任。同时,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设立重点监督区和重点保护区。
(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农业、林业、水保等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要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并且要巩固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为各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服务。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大部分都
能了解和掌握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和推广规范化的技术规程。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
(五)稳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认真搞好退耕还林和“四荒”承包工作。
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过度放牧、陡坡种植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从现在起,要尽快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封山植树、天然林保护工作,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的治理和合理开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市地、县要继续推进“四荒”承包改革,加快开发和治理,切实保障开发者的合法利益,允许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允许不同经济成份主体购买“四荒”使用权;允许购买使用权的经济主体按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经营“四荒”土地;允许“四荒”使用权一定50年或更长时间不变。治理开发成果允许继承转让,国家征用时,要对治理成果予以补偿。不论哪种承包形式,都要严格按合同执行,因未履行合同规定需要变更承包主体的,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对“四荒”承包治理项目,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要尽可能提供优惠条件。
(六)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建立和完善工程立项、审批、实施、质量监督与工程验收等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各市地、县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及重点建设工程的设计,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做好经济、技术上的评估和论证。建设项目要实行招投标制,允许不同经济主体参与投标建设。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省颁布的标准组织设计和施工,逐步引入工程监理制度,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已建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完善管理责任制,使之发挥长期效益。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