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4我国矿井开拓与准备的改革发展方向lin
我国矿井开拓与准备的改革发展方向探讨
林在康1,王强1,涂建山1,宫良伟
1(1.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结合我国煤矿实际提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矿井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由矿井虚拟场景和矿井信息
关键词:虚拟现实,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亿吨级矿区,改扩建和新建了一批10Mt/a及以上的特大型矿井。我国煤矿开拓与准备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其特点及发展方向简述于下。
1.优越的井田煤层赋存条件适于建设特大型高产高效矿井
以大柳塔煤矿为例,该井田内地质构造简单,断层稀少,地层平缓,倾角1°~3°,瓦斯含量低,井下涌水量小,煤层顶底板岩性好,煤层厚度适中,可采煤层1–2,2–2和5–2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4.38m、3.94m和6.08m,均十分有利于综合机械化开采。且煤层埋藏浅,位于顶部的1-2煤层距地表60~80m;2–2煤层与5–2煤层相距大致150m。采煤工作面沿走向或倾斜的推进长度有条件保证3km左右,特别是5–2煤层大巷南翼工作面条带长度可达4~6km,可充分发挥引进综采设备的优越性能,适于建设特大型高产高效矿井。
神东矿区布尔台矿井井田内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0层,倾角一般均小于5°地质资源量3303.01Mt,设计可采储量2013.41Mt,建设规模确定为20.0Mt/a,服务年限71.9a,2008年底是世界上设计生产能力最大的矿井。
2.正确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是设计的首要问题
以济宁三号井为例,该矿以储量和地质条件为基础,技术和管理为前提,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全面分析。在原规划方案2.4~3.0Mt/a的情况下,又提出了4Mt/a、5Mt/a,共三个方案,以①储量条件②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③技术和管理水平④矿井采区工作面的接续⑤市场条件⑥经济效益的比较这六个要素从可能和需要,技术和经济,宏观和微观,企业和市场等全面地、客观地分析论证,确定了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Mt/a)。
淮南顾桥矿井2003年9月完成了矿井初步设计,2006年11月对初步设计进行了修改。2007年2月经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审查批复,批准的建设规模为年设计生产能力5Mt/a,设计在主要环节留有10Mt/a的条件。2007年4月28日矿井正式投产。投产当年原煤产量682万t;2008年矿井年产原煤1055万t,创全国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三软复杂地质条件煤层国产支架单井生产纪录。
3.条件适宜的矿井采用分区开拓方式
条件适宜的矿井采用“分区开拓、分区掘井、分区通风”和“一矿多井”开拓方式,使每一分区各自都有相对独立的安全生产系统。各井筒的利用率高,充分发挥井筒有效的服务半径,安全生产系统稳定。
以淮南张集矿井为例,由于井田面积大,煤层生产能力高,瓦斯含量较高,为在此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同时也为①有效解决通风问题,使风井服务半径及最大通风负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高矿井生产的安全性、可靠性;②缩短井下辅助运输距离,使生产与施工尽量互不干扰;③避免初期大规模展开,合理集中生产,增加开拓、生产的灵活性,采
1用了分区开拓、分区通风、集中出煤的开拓布置。全矿井主要根据风井服务半径,结合井筒位置和井下开拓布署划分为中央区、北区和东区三个分区,其中一水平划分为2个分区:中央区和北区。每个分区各自具有独立进、回风系统和矸石提升系统。主提升系统、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行政、福利设施集中设置在中央区工业场地。中央区设主、副、中央风井3个井筒,其中主井承担全矿井的煤炭提升,不回风,也暂不承担进风任务;副井承担全矿井材料设备、人员运送和中央区矸石的提升,并承担中央区进风;中央风井承担中央区的回风。开采北区时设进、回风井各一个,其中进风井承担北区的进风和矸石提升,回风井承担北区回风,开采深部水平时打开东区,设进、回风井各一个。
晋城寺河矿是晋城矿区的主力矿井,原设计矿井生产能力为4Mt/a。核定生产能力为10.8Mt/a。根据国家发改委2006年关于矿井二期改扩建工程的核准批复,寺河矿井新区井田由原寺河、大宁二号、潘庄一号、潘庄二号井田合并后组成,井田南北走向长平均12km,2东西倾斜宽平均14.4km,面积为173.2km,矿井设计资源储量为1920.21Mt,矿井合并后更
具规划效益和竞争优势。按10.8Mt/a核定能力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为67a。
4.开采系统向简单化方向发展
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开采系统向简单化的方向发展,用最简化的开采系统。开采系统必须对开拓方式、井口位置、水平设置、采区工作面布置、开采接续、煤的运输、辅助运输、提升方式、通风方式、地面布置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研究,多方案比选找出最佳方案。
布尔台矿井、寺河矿井、塔山矿井采用了平硐或斜井—分煤层大巷—工作面的最简单开采系统。济宁三号井,采用了立井—倾斜大巷—工作面的最简单开采系统。
5.采煤工作面单产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开拓系统的简化和采区、矿井的大型化
从70年代中到现在,综合机械化采煤得到了迅速发展,采煤工作面单产大幅度提高并形成了不同类型采煤工艺的高产高效采煤工作面。
由于高产高效采煤工作面的发展,出现了一矿一井一面的高产高效矿井,使矿井的运输系统大为简化,矿井的连续运输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开拓系统的简化和采区、矿井的大型化。
70年代末,大中型矿井采区走向长度在1000m左右。
80年代以来,推广带区式布置,系统大为简化与集中,上山部分分带斜长一般1000~1500m,下山部分分带斜长为700~1200m。
90年代以来,新设计采区(双翼):炮采、普采采区走向长度均应在1000~1200m以上,有的达到1500m;综采采区一般在2000m,有的达到3000m以上。
2000年以来,大型矿井在地质情况许可条件下尽量加大工作面尺寸和走向长度以充分发挥综采效能,并尽量先进的大采高综采及连续采煤机采煤工艺。
例如,布尔台矿井综采工作面长度为300m,推进方向长度为6000m左右。
顾桥矿井综采工作面长度为200~250m,推进方向长度为2000~3000m左右。
布尔台矿井、顾桥矿井、寺河矿井都采用了一次采全高的大采高综采采煤工艺,国产大采高综采支架的采高已达6.3m。采煤面产量、矿井产量大幅度提高。
6.条件适合的矿井应尽量采用单层化和煤巷化布置
胶带输送机的使用实现了煤炭运输的连续化,得到了广泛地采用和发展。受传统轨道运输体系及支护方式的制约,大巷布置多以岩巷为主,巷道掘进速度低,建井工期长。之后逐渐在薄及中厚坚硬煤体中进行煤巷布置的工程实践和尝试,20世纪90年代,采煤工作面单产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井一面的高产高效矿井,集约化生产使矿井运输系统大为简化。大型采煤设备的使用,加快了采煤工作面推进速度,缩短了巷道维护时间,加之巷道的支护和维护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促进了煤层巷道的广泛采用。另外,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加快,从采掘接续的关系上也需要快速掘进保障系统支持,因此,在条件适合的矿井,煤层大巷应尽可能采用。
20世纪60年代初及其以前,我国一些矿区就采用过开采水平内单层开采和全煤巷布置,如峰峰矿区等,在煤层群中分煤层布置大巷及采区上山。80年代以来出现的高层次的新的单层开采全煤巷布置系统,其基本的布置方式似与早期并没有特殊区别,但在采掘运装备、支护手段、布置参数、机械化水平及新技术应用及单产、效率指标等方面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90年代以来,在开采水平乃至矿井范围内,采用单层开采,全煤巷布置在国内外已是成熟的经验,如英国赛尔比矿、原苏联多尔然矿、我国的神东大柳塔矿、布尔台矿、潞安漳村矿、大同塔山矿、晋城寺河矿等等。
神东布尔台矿采用斜井、平硐三水平综合开拓方式。矿井中主斜井、副平硐、进、回风立(斜)井等前期6个井筒、硐室、水平间连接巷道,为全岩巷布置,各水平、盘区内巷道均布置在煤层中。矿井达到20.0Mt/a设计生产能力时,总工程量为83514m,其中煤巷67021m,占移交工程的80.3%;岩巷16493m,占移交工程的19.7%。矿井掘进率为4.2m/kt。
晋城寺河矿采用斜井联合矿井分井区开拓方式。矿井中除主、副斜井、进、回风立井等12个井筒为全岩巷布置外,井底车场、大巷、硐室、采准巷道均布置在煤层中。
7.双突矿井和构造复杂的矿井普遍采用岩巷布置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煤层赋存条件各异,岩巷布置也普遍采用。
我国煤与瓦斯突出(双突)最严重的区域是东北、西南和中南地区,突出最严重的省份是湖南、四川、贵州、江西、辽宁和吉林。
对于双突矿井的开拓、准备与巷道布置,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参阅
1.1.6.1)。要点是:运输和轨道大巷、主要风巷、采区上山和下山(盘区大巷)等主要巷道布置在岩层或非突出煤层中。
以贵州省为例,贵州安监文件“《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规定,在突出区域,没有经过有资质单位的突出危险性鉴定(见省煤炭管理局的批复)的煤层,按突出煤层设计和管理,因此,贵州大多地方的矿井设计开拓和准备巷道均不能布置在煤层中。
贵州黔西县绿化乡四方井煤矿设计矿井投产时的巷道总长度为4628m,其中岩巷2415m,占52.2%。煤巷2213m,占47.8%。可见对于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设计中岩巷所占的比例相当可观。
对于构造复杂的矿井,岩巷布置也普遍采用。例如,贵州盘江矿区煤炭赋存多以近距离煤层群形式出现,开拓准备巷道布置在煤层中会受到多次的采动影响,巷道变形破坏现象极其严重,且在构造复杂的矿井中主要巷道由于定向需要,巷道设计在煤层中易出现煤层悬于巷道顶部现象,给巷道施工及安全造成严重困难。因此在企业及省政府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不得将主要巷道布置在煤层及构造复杂的底层中”。
8.煤炭运输连续化和提升自动化
煤的运输全部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主立井提升采用自动控制的多绳提升机。
神东矿区布尔台矿井煤炭运输设备采用带式输送机一条龙运输。煤炭运输流程为: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破碎机→转载机→工作面顺槽皮带→大巷皮带→主井皮带→地面。其中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为:输送能力Q=7000t/h,带宽B=2200mm,带速V=4.7m/s,倾角β=13°,机长L=675m。
张集矿井主井提升系统的设计中,采用了JKMD-5.7×4(Ⅲ)落地式多绳提升机、40t立井提升箕斗和配套的定量装载设备,额定容量为2×3000kW的主提升电动机和70m高的钢结构井架。
顾桥矿主井井筒净直径7.5m,用于提煤并进部分风。主井装备2套32t双箕斗,配2台JKMD-5×4(Ⅲ)型落地式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电机功率5300KW,采用交-交变频同步电机拖动。主井提升循环时间124秒,每天运行21小时,一年提升350天,年提升能力1186万t。
9.井下辅助运输,有条件的尽量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
无轨胶轮车运输实现了由地面(或井底)至各工作地点的直达运输。
一般地,运量最大,经常运往各工作地点的材料、设备、备品、备件等,大多在3t以下,因而采用3t无轨胶轮车,在地面料场、仓库(或井底)装到无轨车上,直接开往各工作地点。
大柳塔煤矿无轨胶轮车队,包括使用和维修并兼管地面运输车辆13台,只有34人。随着技术的熟练,辅助运输队的人员逐渐减少,2000年大柳塔煤矿生产原煤920.58万t,仅9人就满足了全矿的辅助运输和人员运送任务。矿井辅助运输成本仅2~2.5元/t,是其它辅助运输方式的1/50。
大柳塔煤矿使用无轨胶轮车运输的优越性,在投产后的201综采面设备安装中就充分显示。该面引进设备总重4000多t,从仓库到综采面的距离约7.5km,2台支架搬运车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这些设备的运输安装任务。现在综采面搬家倒面时间已缩短到10天左右;2000年8月,20606综采面的搬家倒面,又创出3天搬运安装就绪,3天调试,仅用6天一次试运成功的纪录。由于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用人特少,就保证了矿井全员工效的提高,也节约了矿井投资。而无轨胶轮车车速快,远非传统辅助运输设备所能及,且中途不需转载,可由地面直达工作面,故大柳塔井田扩大才能实现。
当矿井开拓方式中副井为平硐(或小于6o的斜硐)时,无轨胶轮车可直接下井。当矿井开拓方式中副井为斜井或立井时,无轨胶轮车需要搭乘绞车或罐笼下井。以兖州济三矿副井为例,该立井井筒净直径8.0m,装备两套提升容器。一套为一对1.5t矿车双层4车罐笼(长×宽为4910mm×1270mm);另一套为加宽大型罐笼(长×宽×高为4910×2300×3250mm)带平衡锤,井筒深584m。济三矿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尺寸较小的无轨胶轮车可以直接进入加宽大型罐笼下井,尺寸较大的无轨胶轮车(例如支架搬运车及大吨位多功能车)车型采用中间铰接车型,升降时自铰接处解体,翻转90°装车入加宽大型罐笼下井。井上下无轨胶轮车进出罐笼的方向均设在罐笼出车侧,以避开操车设备与存车线路。
据西安、武汉、北京华宇公司、南京、合肥五个设计院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共设计了43对矿井在辅助运输中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
10.准备方式多样化
止于2005年底,我国国有重点煤矿中,主要采用采区式、盘区式和带区式准备,其产量比重分别约占65%、20%和15%。分段式准备仅在少数矿井中采用。
20世纪70年代及其以前,除近水平煤层外,均采用采区式准备。12°以下煤层采用采区式准备仍有相当的比重。我国开滦、平顶山、淮南、淮北、新汶、鹤岗、鸡西、徐州等矿区普遍采用采区式准备。其主要方向:
①扩大采区尺寸及生产能力,推广跨上山连续开采、增大采煤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②普采采区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布置,减少矿井同采采区数,生产集中化。
③综采及单产高的普采采区,在区段、采区范围内发展单层化布置、减少岩石巷道及大量联络巷,简化生产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倾角12°以下煤层推广应用倾斜长壁带区式准备后,盘区式准备产量比重呈下降趋势。同时,带区式准备迅速获得较大推广,产量比重逐年上升。我国12°以下煤层可采储量占55%,今后发展潜力仍很大,主要为:
①12°以下煤层,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带区式布置;
②扩大分带、带区尺寸,增加采煤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发展跨越大巷、中间岩石巷开采;
③适应不同地质、开采技术条件,分别采用仰斜开采、俯斜开采、伪斜开采。我国山西省大同、晋城、潞安、西山、阳泉、汾西等矿区,山东兖州矿、辽宁铁法矿区,陕西神化神东矿区等,煤层倾角较小,均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带区式。
④我国煤层倾角在10°~15°的矿区也很多,如徐州、大屯、峰峰、邢台、平顶山等矿区,在井田内因地制宜,采用采区式、带区式混合布置方式,以适应不同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特别是井田构造较复杂时,为适应沿断层布置回采巷道,工作面小角度旋转调斜,在开采块段内出现了不同回采方向、不同倾角的开采单元(区段或分带);
⑤有的煤层倾角较大,如鸡西矿务局在煤层倾角15°~25°条件下,采取了相应措施,扩大了倾斜长壁综采的适用范围。但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为倾斜长壁而设计制造的设备,在较大倾角中使用走向长壁采煤的设备,对设备维护不利。因此在正常条件下,倾角一般不大于12°,少数复杂条件不大于17°为宜。
分段式准备是井田划分为阶段或片盘(片盘斜井)时的一种特殊形式,阶段内沿倾斜划分为若干分段,设分段平巷(或增设分段集中平巷)、采煤工作面沿井田一翼连续推进。
11.缓斜煤层上、下山开拓的发展
上、下山开拓,增加了水平储量,减少了矿井开采水平数,延长了水平服务年限,推迟了水平延深时间。根据鸡西矿区8个矿井的调查,开采水平的水平高度由150~200m加大到260~400m,水平可采储量平均由2047万t增加到3723万t,平均水平可采储量增加了81.8%,水平服务年限平均值由17a增加到31.4a。再以平顶山矿区一、四、六、十矿为例,上山开采的水平垂高为121m,采用上、下山开拓的水平垂高平均为292.5m,开采水平垂高增加了140.17%,利用一个开采水平开采两个阶段的储量,节省了大量水平开拓的投资,而且增加了开采水平稳定生产时间,使水平接替过于频繁的矛盾得到缓和。在总结上、下山开拓的基础上,随着大倾角上运胶带输送机的研制成功,进一步促进了缓斜煤层上、下山开拓的发展。
因此,在矿井瓦斯含量较低、涌水量较小的缓斜煤层,采用上、下山开拓方式呈明显的发展趋势。
张集矿井煤层倾角缓(一般小于10°)。根据煤层赋存条件,设计采用了上、下山相结合的开拓方式,减少了水平数目,增加了水平服务年限,延缓了水平接替。利用上、下山可同时布置工作面的有利条件,1997年优化设计时,将原设计以中央区和北区同时生产来达到4.0Mt/a生产能力,改为以中央区一个分区生产来达到4.0Mt/a生产能力,减少了北区2个井筒及大量巷道,且初期工作面均位于工业场地煤柱附近,生产更为集中,投资大幅度减少。
结论
在条件适合的矿区,煤矿开拓与准备技术正在朝大型、特大型方向发展。一批生产能力大、开采系统简单、分区开拓、单产高、单层化、煤巷化、运输连续化和提升自动化、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的矿井将在设计中广泛采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炎光、陈冀飞.中国煤矿开拓系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安.现代化亿吨矿区生产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
5[3] 张荣立、何国纬、李铎.采矿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
3[4]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安徽省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顾桥矿井初步设计.2006.1
1[5] 煤炭工业武汉设计研究院.中国神华万利煤炭分公司布尔台矿井初步设计.2007.4[6]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寺河矿井初步设计.2001.11
[7]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山西省河东煤田鲁能河曲矿区上榆泉矿井初步设计.2003.11
[8] 林在康、李希海.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手册[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9] 鹿志发.现代化矿井的成功实践——神华集团大柳塔煤矿的中国第一长壁工作面
[J].煤炭科学技术,2002(1)
[10] 陈吉华.张集矿井开拓布置及其特点[J].煤炭工程,2002(12)
[11] 冯冠学、李泽民.补连塔矿井实现高产高效的设计途径[J].煤矿设计,1999(1)
[12] 许文实.探索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大柳塔煤矿建设、经营成功之路[J].煤炭工程,2001(8)
[13] 王勇.现代化矿井设计创新研究与实践[J].煤炭工程,2008(1)
[14] 陈吉华.张集矿井开拓布置及其特点[J].煤炭工程,2002(12)
[15] 刘国峰.浅谈综合开拓的几个技术问题[J].煤,2008(5)
第一作者简介
林在康,1945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国家奖一项、省部级奖四项,主编教材或专著15部。任《煤矿总工程师手册》“开拓与准备”章主编。
第二篇:我国失业保险改革及其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失业问题日趋显性化,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也面临着更大的 挑战。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和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对构建保障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失业无法避免。在我国,失业会日益加剧。新的世纪里,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 制将日趋完善,社会保障改革进程将不断深入,既是社会“安全阀”,又是改革“减震器”的失业保险制度 将走向何方?毫无疑问,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过程、面临的挑战均会影响失业保障制度未来的选择。但可 以肯定的是,就业保障将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取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弹性逐渐降低都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带来的挑战。到 2003 年底,所有下岗职工都要出中心,转换身份进入市场,寻求 再就业,到那时,目前这种过渡性“双轨制”保护机制将告结束,企业排出的富余人员将依国际惯例,直接表现为裁员或失业,其保障也相应地由失业保险承担。下岗职工并人失业保险后,如果继续按照现行制度,失业保险将难以应付如此沉重的压力。
就业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或重组,曾使大批职工失去工作岗位。目前中国已经加入 WTO,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之人们生活 理念、就业观念的变
化、经济的全球化,所有这些定会带来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临时就业、弹性就业、劳务式工作将大量出现。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符合我国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解决严重就业问题的政策选择。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实现灵活的就业形式:引导劳动者转变就 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择业。因此,新的就业方式定会带来新的劳动力需求,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可能,但不是必然。4.国际上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也是在向提供就业保障转变。近些年来,各国在失业 保险制度方面一个突出的改革方向就是变消极的生活保障为积极的促进再就业,以实现积极的就业保障。许多国家不仅工作重心逐步向这方面转移,而且在失业保险支出的分配上,也开始注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 功能的发挥。综上所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日趋严重的失业现象,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并轨”压力 巨大、新的就业方式大量出现都将导致失业人数骤增和失业现象的复杂。而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便 意味着社会保险基金不仅丧失了 1%的劳动者的缴费,而且必须为每一个新增的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金等。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唯有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保险,才能减缓失业保险制 度的压力,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建立就业保障是失业保险制度应对挑战 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谈我国失业社会保险改革及其发展方向
谈我国失业社会保险改革及其发展方向?
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失业问题日趋显性化,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和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对构建保障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运行中,失业无法避免。在我国,失业会日益加剧。新的世纪里,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日趋完善,社会保障改革进程将不断深入,既是社会“安全阀”,又是改革“减震器”的失业保险制度将走向何方?毫无疑问,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过程、面临的挑战均会影响失业保障制度未来的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就业保障将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取向。
一、建立就业保障是失业保险制度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1.就业压力带来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大的供需差距、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弹性逐渐降低都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2.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带来的挑战。到2003年底,所有下岗职工都要出中心,转换身份进入市场,寻求再就业,到那时,目前这种过渡性“双轨制”保护机制将告结束,企业排出的富余人员将依国际惯例,直接表现为裁员或失业,其保障也相应地由失业保险承担。下岗职工并人失业保险后,如果继续按照现行制度,失业保险将难以应付如此沉重的压力。
3.就业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或重组,曾使大批职工失去工作岗位。目前中国已经加入WTO,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之人们生活理念、就业观念的变化、经济的全球化,所有这些定会带来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临时就业、弹性就业、劳务式工作将大量出现。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符合我国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解决严重就业问题的政策选择。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实现灵活的就业形式: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择业。因此,新的就业方式定会带来新的劳动力需求,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可能,但不是必然。
4.国际上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也是在向提供就业保障转变。近些年来,各国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一个突出的改革方向就是变消极的生活保障为积极的促进再就业,以实现积极的就业保障。许多国家不仅工作重心逐步向这方面转移,而且在失业保险支
出的分配上,也开始注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
综上所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日趋严重的失业现象,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并轨”压力巨大、新的就业方式大量出现都将导致失业人数骤增和失业现象的复杂。而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便意味着社会保险基金不仅丧失了1%的劳动者的缴费,而且必须为每一个新增的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金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唯有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保险,才能减缓失业保险制度的压力,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行政本科班101204,学生:邓秀娟
第四篇: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论未来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席卷而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以实践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一宗旨主要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再者,就是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教学将跟随时代潮流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向前发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并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活动 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 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教育 发展趋势 多元化
首先来看看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什么是 “以实践为中心” “ 以实践为中心”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实践中,鼓励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用“以实践为中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以实践为中心”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三、《新目标英语》为实施“以实践为中心”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新目标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景的关系,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这套教材的推广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以罗杰斯(Carl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文主义的课程论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思想训练的过程,成为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展开课程,完成教学。马斯洛、罗杰斯更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格是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的“情感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从而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些教育学理论都为“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五、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2.实践性原则。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自主学习原则。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4.生活性原则。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5.序列原则。即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调整。6.开放性原则。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7.合作性原则。“以实践为中心”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实践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实践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其次是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教育大思潮的背景下,在外语教学理论界的反作用下,在中国国情变化的推动下,中国英语教育教育教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依据考察,举其要者加以归纳,笔者认为未来中我国英语教育将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多元化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更是影响教育多元化的主要因素。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英语教学需求、教育机构和教学主体、教学媒体、教学材料、英语语言、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
1.英语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英语教育需求的多元化首先反映在一些对英语有直接强大需求的行业,如:涉及外经、外贸与外事等社会机构和组织,外资企业以及旅游业等。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其他各行各业也将不同程度地加入国际化进程,由此必然产生对英语人才的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与不同样式的多元需求,而这种多元需求又必然引发和推动中国英语教学其他方面的多元化趋势。
2.英语教育机构和教学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国有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改革开放后,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也开始被允许进入教育产业,而教育领域中需求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又正是英语教学,新型资本自然首先涌入英语教育产业。由多元资本催生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民办学校、社会办学机构以及各种短平快的培训中心、补习班、夏令营等共生共存,呈现一派多元化景象。
在多元化的各种教学机构中,除了传统的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以外,在双语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非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用英语讲授其他专业课程;更有众多的母语为英语的人士涌入中国,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或社会办学机构中,讲授英语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还有一类中国英语教师,他们出身于非英语专业,但精通英语考试,这种“考试英语教师”在那些专门进行英语应试培训的社会办学机构中,深受学生欢迎。可见,中国英语教师的来源已呈多元化趋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更是如此,当今中国,除了小学生、中学生与大学生法定学英语以外,还有幼儿园的孩子,外资企业的白领、蓝领,外贸外经企业的老板和员工,以及许多为了提薪升职,或有心进入国际舞台、打入国际市场、从事对外业务的公务员、律师、会计、工程师、职业经理、艺人、记者、模特儿、主持人、经纪人,甚至工人和农民,都在学英语,可以说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英语学习群体。随着国人英语学习热潮的不断升温,英语学习者日益多元化已成大趋势。
3.英语教学媒体多元化
随着信息化和虚拟化的发展,教学媒体已从古老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发展为传统、现代和信息技术三个不同时期的教学媒体大融合。传统媒体包括直观教具(如教师形体动作、口头语言、印刷材料、黑板、粉笔、实物、模型与标本等)和示意教具(如图画、图片、卡片、挂图、图表、地图、路线图与照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包括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与唱片等)、视听媒体(如电视、电影与录像等)和单媒体系统(如语言实验室等);IT教学媒体包括VCD、DVD、MP3、手机、多媒体系统(如计算机、有线局域网等)以及超媒体系统(如国际互联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已经是中国英语教学现实的一部分。
4.英语教学材料多元化
英语教学材料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料的来源、载体、内容以及品牌的多样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一本教科书”的局面已经完全改变。现今图书市场提供的教科书、参考资料和教辅资源空前丰富,品种多样,除了本土编写的以外,进口原版英文图书也越来越多。而且,在传统的纸质文本巨大增量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电子文本的教学材料,音像资料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得以大规模的发展和增长。教学材料的内容也趋于多元化,已经从原来以单纯的一般英语即共核英语为主,向各种专业、行业的英语发展。英语资料的品牌也由原来少数几个垄断老字号,如《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发展为多种品牌之间的竞争。
5.英语标准的多元化
在英语发展早期,一般认为英国英语是标准英语,二战以后,英国势微,美国崛起,美国英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对英国英语的标准英语地位提出挑战。进入上世纪末,英语逐步确立其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标准英语的概念逐渐淡出,开始出现“国际英语”或“世界英语”的概念。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播音员就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各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士,也有中国本土以英语为外语的人士。在中国的英语教育市场上,更是多种国别英语同台竞技,异彩纷呈。“英语的教育规范,从„一颗星‟转向„一条银河‟”(高一虹,2000)。
6.英语教学模式多元化
从理论上讲,各种不同的新模式构想不断涌现。比如:有的针对某一语言技能提出某种新模式,如:彭青龙(1999)的“3D外语口语教学法”,王初明(2000,2002)的“写长法”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杨文滢、胡桂莲(2003)的“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也有的针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宏观新模式,如:张正东(1999)的“立体化教学法”;还有的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普适模式,如:应惠兰等人(1998)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谢邦秀(2002)的“多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等。而从国家教学大纲来看,先有《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后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推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从实践来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的坚持语法和翻译教学,采用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语法翻译法;有的仍操练不止,坚持风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听说法;有的则用任务法,将交际思想贯彻到底,等等。而多数教师,在他们各自的课堂上,则一如既往地坚持实用主义原则,采用折中法(樊长荣,1999;Liu,2002),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为我用。既有对传统方法的返璞归真,也有对流行方法的狂热追捧。最具新世纪代表性的可算是上海大学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大学英语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在这种实验中,学生可以在多种教学模式中自由选择(毛忠明等,2004)。无论其最后结果如何,改革实验本身已向世人昭示:中国英语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开始。
7.英语教育理念的多元化
在上述多方面的多元化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本质性的英语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从坚守传统的语言知识观、语言技能观(如李观仪等,1995;董亚芬,2003;罗立胜、石晓佳,2004),到现代的语言功能观、语言交际观(如王才仁,1996;徐强,2000;董亚芬,2003),再到后语言学时代的文化主义(如胡文仲、高一虹,1997;刘润清,1999)、认知观(如刘润清,1999;黄源深,1999;曹志希,2003)与建构主义(如钟书能,2004;田星,2005)等,中国英语教学在英语教育理念上呈现一种多态、多极与多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特别为这种观念上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拍手叫好,因为对于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任何其他事业的发展,包括经济之繁荣,社会之进步,民族之复兴等,观念的多元化都是至关紧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价值观念多元化进程的开始,而改革开放至今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就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结出的硕果。
六、/结语
综观上述,新世纪的中国英语教育事业将以多元化发展趋势并随中国经济,更加繁荣兴旺,生气勃勃。高一虹(2000)说得好:“半个世纪当中,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绝对转向相对,从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民族中心主义的偏狭转向多元文化主义的宽容。”开放是大原则,发展是硬道理,变化是常态。中国英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
参考文献:
Liu, J.2002.Re-conceptualizing methods in the post-methods era[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Schools, 25/1: 7—11;25/2: 1—5 Schon, D.A.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M].Basic Books.White, R.V.1988.The ELT Curriculum[M].Basil Blackwell.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2.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十五”计划[J].外语教学与研究,3:225—227 蔡基刚.2005.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1 曹志希.2003.认知发展: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J].外语教学,3:73—75 董亚芬.2003.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1:2—6 樊长荣.1999.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付克.1986.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一虹.2000.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3:182—189 胡文仲.2001.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4:245—251 胡文仲,高一虹.1997.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胡壮麟.2004.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5:345—349 黄源深.1999.思辨缺席[A].载于张后尘主编,外语名家论要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2—67 李观仪主编.1995.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良佑,张日升,刘犁.1988.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刘润清.1999.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7—12 刘润清.2002.关于英语教学大纲改革——从分离式教学大纲到统一课程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6:403—404 罗立胜,石晓佳.2004.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J].外语教学,1:84—86 毛忠明,冯齐,郑娟.2004.大学英语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报告与分析[J].外语界,5: 2—9 彭青龙.1999.3D外语口语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12:24—26 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田贵森.2002.导读[A].载于Keith Johnson.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田星.2005.反思,从独白走向对话[J].外语与外语教学,1:60—62 王才仁.1996.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王初明.2000.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3.王初明.2002.外语“写长法”的教学理念[A].国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王力第.外语热潮持久理性[N].北京晚报,2002-04-17(2)
王义高主编.1998.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宗炎.2005.为开路先锋喝彩[J].外语界,2:78—80 谢邦秀.2002.多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2:78—82 徐强.2000.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杨文滢,胡桂莲.2003.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的探讨[J].外语界,5:57—60 应惠兰等.1998.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4:22—26 张吉生,周平.2002.结构性教学大纲与理念功能性教学大纲[J].外语教学与研究,1:45—50 张正东.1999.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钟书能.2004.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写长法”教学[J].外语界,3:46—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关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思考
金融危机以来,为增强我国金融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壮大金融业整体实力,我国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在银行体系内,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纷纷成立,外资商业银行政策逐步放开;在证券体系内,创业板市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渐次推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与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认定机制成功建立;在保险体系内,国有保险公司改制成功,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快。如此众多的金融体制改革,已对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形势和日趋激烈的金融业竞争,我国金融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不良资产处置体系
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银行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银行机构陆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在制度上防范风险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不良资产处置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重要的制度性手段。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数学者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现实意义已基本达成共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存款人权益,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规范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有利于建立对金融机构的正向约束和激励机制,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维护金融稳定。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分析。我国经济同时具有“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的双重特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具有更大的艰巨性,为此必须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反思的教训。对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过去多数情况下采取救助的方式,只有对严重资不抵债、陷入支付危机、救助无望的问题金融机构才采取行政撤销(关闭)或破产的方式令其退出市场。采取救助的做法虽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利益,减少负面影响,但也引发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同时主要依靠中央银行资源来处置倒闭金融机构,不仅会削弱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而且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应尽早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体系。
目前,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已经成熟。(1)以国有银行为重点、以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内在基础条件。(2)金融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会计法》、《担保法》和《公司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的建立与修改,构筑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3)中国银行业的会计准则正在不断改进。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对中国的冲击,使各方面深刻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严重缺陷。鉴于此,我国近年来不断改进银行业会计准则,在强调和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改进风险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同时,相应地更加重视了商业银行消化风险能力和对金融产品风险定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4)中国宏观经济多年来保持快速健康发展,金融体系运行平稳,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2.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与不良资产处置体系。美国是金融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公众信心和金融系统的稳定。美国对倒闭银行与储贷机构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购买与承接方式(P&A),由健全机构购买倒闭银行或储贷机构部分或全部资产,至少应承接所有属于存款保险范围的存款或所有存款类负债;二是对存款的现金赔付方式(DepositPayoffs),即在无法找到购买人或者通过购买与承接方式交易投标成本较高时,对被保存款进行直接现金赔付;三是对继续营运尚未关闭的问题银行提供必要的援助方式(OBA),即对机构实施包括贷款、捐助、存款、购买资产或承接负债等在内的财务援助,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该机构尽快恢复生存能力或者使该机构资产能够尽快有效地由私人部门接手处理。联邦存款保险制度与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了成功经验:保持了危机期间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降低了处置危机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
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较为现实的选择则是由政府和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存款保险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这样既可增强政府和投保金融机构对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责任感,提高存款保险机构的实力和信誉,又可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手段,强化其宏观金融调控能力。从以上分析看,存款保险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是相辅相成的,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存款保险机构与不良资产处置体系的模式如下:一是成立国家存款保险公司,专门负责存款保险和银行清算;二是在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基础上重新组建新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银行清算后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二、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管理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承担起我国推进金融业综合试点的任务,填补我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空白。该种转型方案也是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应对措施。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外的大型金融机构会不断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也会不断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为此,我国需要有规模强大、资金实力雄厚、经营业务全面、管理现代的金融混业控股公司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定位和管理机制在我国尚不明确,这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乃至金融体系改革都是极为不利的。
1.我国“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即在同一法人机构中,不得经营银行、证券、信托、保险中至少两项业务。然而,金融机构具有通过多元化、交叉销售等混业经营获得最大利润的内在要求,而我国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缺乏一定的资本自我积累能力,现行商业银行法又不允许银行投资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这就给产业资本参股、控股金融企业提供了机会。
由于历史的、行政的或监管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类似于西方金融控股公司的准金融控股公司,如平安集团、光大集团等。按照掌握控股权的母公司行业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由金融机构为主体形成的控股公司。在该控股公司中,母公司主要是经营某种金融业务的银行或信托、证券、保险公司,它一般通过其子公司或者由母公司直接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
例如,1995年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合资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在伦敦注册成立的主要从事投资银行或商人银行业务的中银国际,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工商东亚有限公司,都是以商业银行为母公司成立的多元化集团公司,而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形成的混业经营集团公司的典型代表。(2)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国务院直属的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和中国光大集团,就是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巨型金融控股集团,全资或控股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及各种实业公司,属于金融控股公司中的“航空母舰”。为了区隔金融类资产和非金融类资产,中国中信集团对旗下金融类资产进行整合,新设中信控股公司对其进行管理,现所辖的金融公司有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信诚保险、中信信托、中信资本等公司。这种模式即是本文所推荐的金融控股模式。(3)企业控股多个金融企业。随着我国企业投融资体制的逐步市场化,以及允许更多企业投资于金融企业,企业投资于银行、信托、证券等多个行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山东电力集团,目前已控股山东英大信托、蔚深证券、鲁能金穗期货,同时又是湘财证券、华夏银行的第一和第二大股东。
2.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管理体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处在试点阶段,在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法律框架下,尚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法律基础。
金融控股公司只是多元化金融集团的一种组织结构,它有别于德国式“全能银行”,类似于美式“混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由于政治、历史文化、市场环境等原因,西方各国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金融控股公司。美国在《金融服务现代法》中没有定义金融控股公司,只是对任何机构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提出了一般禁止性要求,即商业性子公司的资产不得超过集团合并总资产的5%,且这类公司和集团内的已投保存款机构不得交叉持股。子公司可经营从传统银行产品到证券、保险等任何金融业务,并不要求必须从事两种以上的金融业务才成为金融控股公司。巴塞尔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对金融集团的监管》中将金融控股公司描述为:主要从事金融业务,并至少明显地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监管当局监管的一类企业集团。
可见,金融控股公司的最大特征就是通过多元化经营和资本的集约化实现风险递减目标,从而实现一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协同效应。面对全世界范围内金融自由化、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以及加入WTO的大背景,我们急需在相关政策、法规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或者颁布新的管理规章和法规,鼓励金融业在制度、体制、业务等方面的创新活动,重新整合国内金融资源,调整金融业产业结构,优化国内金融企业的资本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发展模式:
一是事业型控股公司,控股的母公司拥有自己的业务领域;二是纯粹型控股公司,控股的母公司不拥有自己的业务领域。在欧美,纯粹控股公司广泛存在,如美国花旗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纯粹型跨国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另外,在事业型控股公司中,又可根据母公司从事的具体金融业务如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再进行细分。比如,以银行业务为主业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子公司层次经营保险、信托、证券等业务。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更多倾向于事业型控股公司,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与工商东亚公司(证券类),前不久也在讨论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合作,希望非银行业务交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这些都是向事业型控股公司转变的雏形。但是,中国1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及金融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它们直接转变为金融控股公司会有潜在的金融风险。为此,建议设立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一站式”金融服务,以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新思考
随着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成功上市,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后上市时代,也对金融类企业国有出资人的职能及其履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市场化方式行使股权管理已成国际趋势的情况下,我国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管理体制需要重新研究。从国外经验来看,各国金融企业国有资本管理的制度框架与该国政治、经济体制及其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1.建立金融资产监管体系,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当国家逐步完善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和各种金融产品设计后,建立金融资产监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1)国家对金融和非金融国有企业分别行使所有权,以避免二者的关联关系。比如,瑞典34家非金融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由工业部下属的国有企业局行使,国有金融企业的所有权由财政部行使。(2)在所有者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以市场化的方式行使股权管理已成国际趋势。主要包括: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委托一代理机制,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主要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任命来寻求国有股东的权利;对这些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国有资本的利用情况进行公开评估和有效监督;通过控股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行使对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股权的管理。(3)国家对国有金融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多元化股权结构。
除少数政策性金融企业国家以全资形式介入外,国外一般将多数国有金融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4)国家通过控股公司对国有金融企业实行商业化管理,设定明确的经营目标。金融类国有资本管理制度一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两层次的委托管理模式,即国家直接通过政府部门对金融企业实施监管,政府部门主要包括财政部、中央银行;另一种是三层次管理模式,即国家先由政府部门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再由其对金融企业实施监管,政府部门既有具体行政部门如财政部、中央银行,也有非具体行政部门如国家设立专门委员会或在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特殊董事会。
2.金融监管机构的定位和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根据中国的情况,有必要建立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以行使国家所有权,这个机构就是曾经一度讨论过的国务院金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而金融控股公司不仅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实现形式,同时也是实现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模式。当前,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一,中央汇金公司已经从产权上对大部分国有金融机构进行持股,但它设立的初衷更像是特殊目的公司(以注资金融机构为主要目的),若以此为基础形成金融国资监管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职能;其二,金融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能必须与金融行业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具体职能划分如图1所示。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当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后,可以认为金融体制在原有行业的改革基本上落下帷幕,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改革是成功的。那么,接下来的改革,应该是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建立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监督与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金融资本出资人的职责。从当前国有金融机构的分布来看,金融国资监管体系大致为:其一,商业银行板块,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待改制)、农业开发银行为代表;其二,证券类和投资银行板块,以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泰君安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其三,保险板块,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待改制)为主体;其四,构建金融控股公司板块,以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及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为代表;其五,构建存款保险及不良资产处置板块,以存款保险公司与不良资产处置公司为代表。
在国家金融体系中,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监督与管理机构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存款保险公司是金融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应该重点完善的部分。对此有如下政策建议:其一,金融控股公司符合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一方面增强与国际金融集团竞争的实力,另外一方面为非主业金融领域提供有益的补充。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坚持金融主业方向,在此前提下适当参股其他金融领域,但必须保证各项业务之间具备有效的“防火墙”进行隔离;其二,存款保险制度是商业银行市场化后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以防范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在增加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手段的同时,减少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投入,符合国有资产合理使用的原则;其三,金融资产监管体制的建立,可以在保证市场化原则下加强金融领域的业务延伸与扩展,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更可以极大地发挥金融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