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意识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探析
社区意识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探析
无锡市华庄成人教育中心校邮编2141
31摘要: 社区教育对象的参与感不强,社区意识的淡薄,阻碍着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是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将有利于社区意识的培养,而社区意识的提高又将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对社区意识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作探究,对于完成社区教育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意识凝聚效应
社会学认为社区意识是指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一种心理情感,即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学术用语上社会学家一般习惯用“社区情感”,同时还有其他词语,譬如:社区满意、社区归属、社区兴趣、社区作用力、地缘感、社区情谊等等来描述社区意识。培养和唤起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是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良好社区意识是社区教育的先决条件
1.社区意识的凝聚效应
新的社区模式,需要新的社会文化相支撑。当人们不再需要为生活汲汲营营时,自然会开始对自己生活的尊严有所要求,对于人性化的生活空间有所期待,此时,通过积极工作顺势而为,一种守望相助、荣辱与共的社区意识便产生了。社区作为一定地域内人们生活居住的共同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定现象,它是区别于传统社会以血缘种姓为纽带单一性社会的异质“生活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意识作为人体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及人群对周围生活环境的一种态度、情趣和思维定势,而“社区意识”作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和价值认同,从而使各自参与社区活动的实践成为自觉的理性行为,主动承担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社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代人的“理想的家园”,因此,社区居民“社区意识” 1的培养是社区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把社区建设置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市化、社会化进程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一城市建设管理的新课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强化“社区意识”,则是应对发展趋势的自然选择。一方面要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领域要不断拓宽,服务的手段要不断创新,而另一方面则要求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社区的群体和个人强化属地意识和社区意识,自觉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努力融汇入社区建设之中,把社区作为各自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身权益,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舞台。社区意识在社区这一共同体中具有最显著的亲合作用,是构成社区共同体的粘合剂。
2.缺乏社区意识的主要因素
对于社区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教育界大都认为“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社区性。”
① 有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这使社区自身存在归属不明的问题, 无形中给社区教育造成无人问津的现象。针对社区教育, 大部分社区居委会都认为这是企业的事、街道办事处的事、上级的事, 自身只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这样根本达不到社区教育的真正目的。
②资金匮乏与监管不严。身处初步发展阶段的社区教育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大多只能流于形式。如何深挖社区自身潜能, 多渠道发展社区服务就成为解决资金匮乏的新课题。同时, 一个高效、有序的监管机构也亟须建立。
③对社区和社区教育的重视不够。当前, 个别地方和部门领导只重视抓经济、抓拆迁工作, 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重视不足, 理解片面。认为社区建设是个别部门的事, 甚至经常在只有经济关联的情况下才与社区进行联系。这使社区建设举步维艰, 投靠无门, 社区教育就更成了领导们年终总结上的点缀, 无法切实开展。
④社区人文环境恶劣, 知识资源匮乏。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 “道德的传承、关爱的传递”的功能正在逐渐淡出社区, 除了
工作, 人们很少与同一社区的人进行沟通, 更无处交流学习。人们开始忽视社区这个区位,因为它所展示的功能越来越浅薄。社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画地为牢的居所, 仅仅是居所而已。
3.提高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的建议
①再定位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工作中的角色。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提升的前提是重新定位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角色,重建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良性、积极互动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的社区职能回归社区;一是社区自治的实现。这首先要求政府解决好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其次是居委会是居民利益代言人身份的回归,围绕社区和居民的利益开展工作,以真诚的服务赢得支持和理解,调动居民参与和社区发展的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培养和提升社区归属感和家园意识。
②确立居民在社区建设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在目前的社区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中,涉及社区人口、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安全、社区生活质量、社区经济状况、社区参与等方面,可以说相当齐全。但是,社区居民并不是评价主体之一。作为社区主体的居民,他们最关心社区建设给社区、给居民自身带来的福利,也最清楚社区建设的开展状况和成效。调动居民的社区参与,给予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方法。
③建立居民社会支持网络,倡导居民互助。社会支持网络发达的社区更有利于促成居民相对一致性的行动,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在这方面,可以考虑成立“社区服务银行”,由于居民都可能拥有别人所没有的资源,包括时间、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这些都可以成为居民之间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在引导居民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为其他居民、为社区提供服务以及他以后从社区中获得“等质等量”的服务的过程中,消除隔膜和冷漠,达到理解和信任。
二、培养社区意识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原则
1.以社区意识培养为主的社区教育理念
有学者认为:社区问题的解决和社区的发展要依靠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信
赖和依赖,只有他们形成统一的信念和意志,才能有效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基于此种观念,“培养居民社区意识”的理念认为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北欧各国倡导的社区教育从一开始就注重民族意识的唤醒。民众中学和现代社区教育的创始人柯隆威认为教育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心灵的启迪,目的在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使其获得发展。他提出用人文主义的精神生活来弥补人民受教育太少的缺陷。强调把民众中学办成“为生活而设立的学校”。现代民众中学的教育至今仍然以唤醒民族意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各类知识的传授与生活技能的学习并不应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健康人格的培养才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瑞典桑兹维尔地区民众中学的校长奥克松就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志向、真诚的人才”,这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因此,民众中学的第一要务应是发展人、培养人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除北欧之外,日本、新加坡的社区教育也都重视培养居民的公民意识、社区意识与社区归属感。例如日本的社区教育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一途径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好公民。新加坡也通过在社区中心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来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
2.对社区人员社区意识的适度强化
如何让来自不同生活背景,有着不同生活追求的居民走到一起,彼此接纳,相互了解,如何将分散在社区居民中的社区资源整合起来,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需要通过社区意识来解决。社区意识是全体社区居民共同的心理认同和取向,因此,它能使社区中各种利益群体的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使社区居民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社区的客观同质性愈强,社区发展给社区成员带来的共同利益愈明显,社区意识就愈强。农村社区的同质性比大城市中的城市社区的同质性强,社区成员之间相互很了解,因此农村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比城市社区成员要强一些。第二,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的强弱与正确的教育、启发、引导有关。因为这类教育活动有助于社区成员更充分地认识其社区的共同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先导。社区教育搞得较好的地区,大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采取各种教育、启发、引导形式,适当强化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有些社区根据本社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增强社区内成员的社区意识:比如编写社区教育的乡土历史、地理、民间掌故、革命英烈传记等方面的教材,帮助社区成员了解本社区的光荣历史、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前景规划等;或者组织专场晚会、茶话会、纳凉晚会、娱乐广场、作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体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或者组织社区居委等与各级各类学校挂钩,聘请校外辅导员,设立活动站等,把社区内潜在的教育力量变成现实的教育因素,使社区处处是课堂,人人当老师。
3.重视和发展由社区举办的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具有创建社区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社区成员文明素质、促进社区建设的功能,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社区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大教育格局,是对单一的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社区教育的主要功能有:第一,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对居民开放办学,有利于实现居民自我发展。第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提高居民文化素养。第三向居民传播现代化信息,推进社区居民的人的现代化。比如电脑网络和科技知识。第四可以和企业联合,通过专业性的培训,促进居民就业。第五,社区教育可以让社区拥有一定数量的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可以有效对居民的专业性服务。
社区教育目前开设的课程大致包括法律法规、卫生保健、科技科普、家庭美德、文明礼仪、职业技能、科学文化以及体育休闲等。要努力抓好社区的教育培训,提升居民们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就需要把居委会当作老师们的办公室,把社区的楼群里巷当作老师们的讲台,让居民可以在社区接受教育。
就我们滨湖区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已经完备地设立了社区教育学院、各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各个社区的居民学校,但还是缺乏社区教育相关人才,由
于教师缺乏,不少社区课程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当前,要着重研究如何加强社区课堂培训的师资力量,针对目前各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不断探索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积极调配社区教育指导教师充实到各个社区,与原有的教师志愿者组成优秀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团队,深入社区、服务居民,宣传终身教育思想,使社区教育、全民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将有利于社区意识的培养,而社区意识的提高又将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社区教育需要广大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只有社区意识的不断养成和提高,社区教育才能实现“共居、共享”,才能在教育形式上突显社区性、综合性、教育性,真正形成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周子新 .社区教育模式与发展的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7).
[2]马天芳.城市社区整合与社区意识构建刍议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10).
[3]高鉴国.社区意识分析的理论建构.文史哲.2005(5).
[4]文锦.社区教育发展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5]乐传永、王清强.优化和完善社区教育系统结构的策略研究.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简介:邬有为(男),汉族,江苏无锡人,长期从事成职教工作和学校行政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
第二篇:社区存在和社区意识
社区存在和社区意识
2018年陕西城镇社区考试即将开始,政通小编在此给大家准备了陕西社区考试的最新资讯和复习资料,方便备考的同学查看和复习,社区基础知识常考点有哪些呢,快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以及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1)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关联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位置、地表构造,土壤,山脉,河流气候及其池条件。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社会发展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2)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各种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它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人口及人口的生产也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是人口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社会。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反映于他们的生产关系。概言之,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观点,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的生产方式。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社会生产是不断发展的,生产的变化必然导致其生产方式也发生变化,那么社会形态也跟着发生改变,社会由此进到高一级的程度。可见生产方式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是由各种复杂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社会意识的构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不同的划分:
(1)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说,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说,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从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来说,可分为反映经济基础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反映经济基础的、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政通教育与大家一起互动交流,共同迎战陕西社区考试!
第三篇:向阳社区功能材料
强化社区党组织功能 拓展社区服务职能——向阳社区关于探索强化社区党组织功能汇报材料
随着“四进社区”工作的不断深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功能性作用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根据《关于印发兴义市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创新“1+19”实施方案及项目方案的通知》(市党建办发【2011】1号)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发挥社区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扎实有效的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增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凝聚功能
向阳党总支现有党员168名,有向阳、沙井、吉祥、建昌四个支部,其中,沙井支部是“离退休党员”支部,吉祥支部是“下岗党员支部”,建昌支部是“失地农民支部”。四个支部各有特色,以“支部是核心、服务聚人心”为载体,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区”为活动主题,狠狠抓住“三级联创”、远程教育、阵地建设、党员承诺四个工作载体,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促进社区和谐。把社区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凝聚群众的纽带,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突出增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过去的4个支部,由于多年来党员迫于生计,四处奔波,造成组织观念淡薄,党员队伍和组织联系不紧,基层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社区总支针对这一实际,对支部班子进行了换届选举。新班子上任后,采取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固定“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建立帮带制度和支部成员联系贫困户等措施,支部成员并带头交党
1费。同时,新班子以“支部是核心,服务聚人心”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掀起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活动热潮。新的支部班子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党员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凝聚力,重树了信心,对社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活充满了激情,并能够面对困难,他们深情地说:“我们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家。”大致形成了“街道设党委、社区设总支、楼院设支部”的党建管理模式,党组织的设立形成了由街道党委—→社区居委会党总支 —→居民楼院党支部—→党员个体组成的“链条式”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将党建、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集中办公,健全完善群团组织网络,积极探索 “党建带动群团,群团服务党建,党群工作一体化”新途径,注重发挥“党建带动群团”的主导作用、“群团服务党建”的能动作用和“党建群团”双促进作用,实行整体联动、优势互补,构筑党群工作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是突出增强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力量,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保障。在社区党组织中,老龄党员占了一定比例,素质相对比较低。为此,要注重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抱负的青年和致富能手,想方设法将一些流出的优秀党员聘回社区任职,从而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近年来社区党总支共发展党员20名;确定一定时期、一个阶段的党员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宗旨教育,狠抓党员教育工作。一是注重党员日常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学习,把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与组织工作、业务培训紧密结合,健全党员学习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党员干部谈心交流措施,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帮助引导大家增强自律意识。结合开展党建“创先争优”等活动,社区先后组织各类会议、学习、讨论等活动25场次,参加人员近2200多人次,提升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家住向阳路二巷的双胞胎孤儿刘畅、刘玲,现就读兴义三中,是向阳支部党员的对口帮扶对象,秋季入学期间,向阳支部党员为刘畅、刘玲募献爱心,共为他们捐赠了700余元的学习生活费用和生活用品,让他们安心在校读书,免去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今年3月份,社区有一名低保户在去昆明看望儿子的途中突发疾病,社区了解情况后,帮助她向民政部门申请了医疗救助,得到一万五千元的救助款,解决了很大的经济困难。7月份,辖区一名低保户刘新丽在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大学一本,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攻读,社区党总支领导知道后经过多方联系,及时找到多位爱心人士捐助了助学金9500.00元,让她得于园了进大学读书的梦想。
为维护小区治安,社区成立了2支党员义务巡逻队,每天夜晚在社区各路段、居民区巡逻,广泛收集各类治安动态信息,及时向社区反馈,社区治安案件明显下降。广大党员的积极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主动为群众服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也增强了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凝聚力。
二、完善体系平台建设,发挥服务功能
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组织的重要职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着眼于满足居民群众的各种需求,开展便民利民、扶危帮困、社会保障等活动,帮助群众就业创业,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素质。
1、健全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原则,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努力构建方便快捷的服务体
系。
一是构建社区保障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加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力度,在动态管理的原则下做到应保尽保,目前,辖区内共计有低保户153户,234人享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近5万余元,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落实好社区“医疗救助”政策,共为8人申请了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额86033元;为辖区内住房困难群体,99户无房居民,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8900元;积极开展城镇、农村医疗保险办理工作,2011城镇医疗保险已办理4386人(其中:新参保312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863人,727户,新农合参保率达到了100%;;
二是构建社区再就业服务体系。在社区成立劳动保障站,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工作,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下岗职工培训班3期,培训104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对800名退休人员进行调查,对州、市300名企业退休人员建立了生存状况档案,发放了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206张,为50余名异地退休人员办理了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手续,为下岗群众“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千方百计帮其实现再就业。
2、搭建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建设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进党员队伍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的物质保障。
一是党组织阵地建设实现突破。逐步规范社区办公场所建设,完善办公场所的综合服务功能。根据党员群众的需求设立了党员活动室、远教室、计生室、卫生室、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保障站、社区邮政服务大厅等,为社区居民办办理各种证件、就业咨询、学习培训、卫生保健、休闲娱乐等提供了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建立服务为民绿色通道,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辖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服务大厅缴纳各种生活资费,办理各种业务。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以来,共计收缴电费、水费、通讯费等各类费用80万余元,极大地方便了辖区群众。社区建立了集中学习室、教学资源片库及阅览室为一体,有电脑、电视机、DVD播放器等硬件设备以及桌椅、片库柜等设施,面积40平方米以上的远程教育站点,使远程教育站点实现了“下载刻录、有线电视收视、DVD播放”四大功能,为社区干部、党员和居民群众学习教育搭建了良好平台。社区远程教育站点落实了1名专兼职管理和计算机操作人员,制定了《社区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工作岗位职责》、《社区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社区远程教育站点工作职责》等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社区远程教育工作。按照“按需施教、服务分类指导”的原则,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平台,通过课堂讲授、视频点播、课件传递、互动交流等方式,开展社区党员干部、居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开办“市民学校”和“人口学校”,采取“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办法,采用播放远程教育课件、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青少年进行课外学习,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社区党员群众学习政治理论、科技文化知识和获取各种前沿信息的有效平台,并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培训党员2000余人次,培训社区居民5000余人次。
二是共驻共建活动起步良好。社区党总支把共驻共建活动作为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提高社区“三有一化”水平。社区在黄草街道办的支持下,与辖区部队联合成立了,共驻共建活动有序开展。
三是实施党员承诺制,进一步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党员承诺制,促进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
水平,构建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根据社区辖区学校相对集中,学生人数众多的实际情况,向阳党总支联合学校和辖区单位,成立了关工委组织,整合社区内丰富的“五老”资源,开展“老少共建”活动。社区退休党员、红军老战士瞿清臣认领教育宣传岗后,结合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要求,主动挑起关心下一代的工作重担,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义务教学,对同学们进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给他们讲解革命故事,在丰富同学们暑假生活的同时,也加强了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
向阳社区党总支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方法,提高认识,通过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自治管理的功能,更好的发挥社区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第四篇: 社区服务中心功能
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功能包括:承接公共服务,组织公益服务,指导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设置包括涉及以下分类内容方面:
[综合服务]
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会保障]
救助站/社会保障服务所(站)、社会保障卡受理点、医保事务(卡)受理 慈善捐赠(超市)
[医疗保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口与家庭指导站、康复治疗室体质测试站、计划生育指导站心理工作室
[社区党建]
党员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劳动就业]
职业介绍所(站)就业指导站、劳动保障事务所(中心)
[社会福利]
福利院日托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阳光之家残疾人服务中心(社)
[社区文体]
文化活动中心、居委(老年)活动室、体育俱乐部
[司法援助]
法律咨询服务站、法律事务所、信访接待处
[社会治安]
警署(派出所)社会综治办、身份证、暂住(居住证)办理
[教育科普]
社区学校、老年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东方信息苑
[其他]
老年协会、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
社区服务中心协调有关社会服务组织;承担政府委托的社会事务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项目和各功能设置:如卫生体育、教育科普、计划生育等工作;负责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以及公益活动为主的志愿者服务;负责政府委托的社区服务项目招投标的相关工作;开展便民利民、文化娱乐等服务;提供政务信息、便民服务信息等咨询服务;开展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服务;推进社区建设的窗口等职能的功能服务,让大家感受到社区的关爱。
社区的工作人员透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提供不同类别的服务(例如家庭服务 社区工作者协助解决因人际关系和环境困厄而产生的个人及家庭问题,藉以保护及强化家庭关系等)。
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数字社区等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然而社区服务中心属于城镇居民自治组织,但其工作往往与政府有所关联,且工作人员基本为社区居民选举产生,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由政府发放生活补贴,所以它不属于事业单位,是政府出资购买的医疗服务,有一些的社区服务中心带着小小的营利性质。但是,他们是为城镇居民服务的。
社区综合服务社功能设置
第五篇:作业在教学中的功能
作业在教学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巩固与延伸功能 一般地说,各种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讲授,而不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是不可能得到消化和巩固的,这就是长期以来人们所认识的作业的巩固功能。除此之外,教师的课堂讲授通常只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的内容,不可以面面俱到。更何况我们一直是主张精讲,这样,就必然要通过练习来达到延伸、拓宽、深化知识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培养与发展功能 现代教学愈来愈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比如意志力的培养,通常,作业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甚至是克服相当大的困难,才能够完成,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意志力就会相应得到培养。至于作业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则更为明显。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学习取得成果,唤起学习的兴趣;也可能由于克服学习困难,从成功中品尝到学习的欢乐,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也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因为,作业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自我劳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是在作业过程中实现的。
3.反馈与交流功能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除课堂中通过提问得到及时反馈外,更多地是通过课内外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反馈的。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反馈之后,教师对作业进行恰到好处的评改,又反作用于学生。这一封闭的反馈系统,使得师生之间不仅得到了知识上的交流,而且更获得了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这对于激励学生学习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作业的三大功能相互之间有一致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少矛盾。它们所共同的是都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它们矛盾的焦点是作业数量的练习。它们矛盾的焦点是作业数量的多少以及质量的要求。就第一方面的功能来说,作业量似乎愈多愈好,多多益善,机械的练习,重复的练习也有必要,甚至从遗忘规律来看,愈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内容愈是要经过反复练习,方可牢固掌握。
从第二方面的功能考虑,则必须研究学生可承受性,作业成功的可能性,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多样性。因为呆板、重复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乏味,产生心理疲劳;量过多,难度过大均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产生消极情绪。
从第三方面的功能来看,对作业的信度、效度要求较高,难易要适中,数量要适当,符合学生实际,且作业完成的过程必须是学生完全“自我劳动”的过程,否则,反馈的信息就不可能是准确的,作业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