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经济学院MMD讲座之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问题研究[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15:1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与经济学院MMD讲座之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与经济学院MMD讲座之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问题研究》。

第一篇:管理与经济学院MMD讲座之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问题研究

管理与经济学院MMD讲座之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问题研究(2011-11-08 15:29:34)

转载▼

标签:分类: 思想教育

杂谈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管理与经济学院团委学习实践部于11月7日在龙子湖校区6216教室举办了MMD系列讲座。管理与经济学院张梅教授,管理与经济学院10级MMD学习研究会全体会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张梅教授对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张梅教授追根溯源,为在场的同学讲述了中国人社会心态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嬗变。经过三十年的社会转型,现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呈现出鲜明的‘‘边际’’特征:即传统与现实的抗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和成熟、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越来越主动和积极,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意义。但目前中国处于转型的时期,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还存在一些问题。接着张梅教授为我们简述了这些问题,中国人群体性的焦虑感、弱势化心态在社会各个阶层滋生蔓延、不公平感增强、社会诚信缺失、社会群体对官二代,富二代等的怨恨、浮躁等社会心态问题。然后张梅教授科学的分析和看待当前的社会心态,主要是经济上的不公平,文化上的迷茫和空虚,政治上的无望和无助,还有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的矛盾,社会信任困境,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提升不同步,底层认同可能导致群体极化与社会矛盾和冲突解决渠道低效等因素造成了当代中国人社会心态存在着那些问题。接下来张梅教授讲解了如何养心和引导正确的社会心态,我们应该给群众宣传什么是健康的心态,全社会也需要一个养心的过程。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最后张梅教授告诉在场同学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正确的社会心态,最终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在这个深秋里,张梅教授的演讲如一场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心灵一次洗涤,让我们明白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到用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心态去学习,工作,生活。张梅教授的讲话符合实际又幽默诙谐,让在场同学受益匪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进入更加关键也更为艰难的历史阶段。最近几年,社会问题、群体矛盾、恶性事件的不时发生都向我们透露出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示我们把脉社会心态的基本走向,探究社会心态的内在动因,寻求社会心态的疏导模式,构建社会心态的优化渠道,是维护和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前行的重要命题。

一、当前几种社会心态问题的主要表现

社会心态即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的是特定时空环境中人们的利益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心态通常通过社会情绪、社会态度或社会舆论得以表现。社会心态问题反映的是社会心态方面一些消极、负面或不良倾向。当前,几种主要的社会心态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领域各有体现。

1、经济生活中的心理失衡。30年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获得了的极大提高,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没有人否认生活水平的改善与市场经济的丰富。但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却失衡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明显的贫富差距,有些地区富豪成群,有些地区民怨载道;有些行业一夜暴富,有些行业杯水车薪;有些人挥金如土,有些人惜金如命。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2009年已经接近0.5,逼近社会容忍度的临界点。巨大的的收入落差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挫败感,伴随而生的是仇富心理、怨恨心理、攻击心理乃至破坏心理。

2、政治生活中的心理无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参政议政的制度保障,但从现行人民代表的选举和组成来看,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与知识精英占据绝大比例。改革开放30年中十届人大代表的职业结构分布为:领导干部33.17%,企业家13.85%,教授、科研人员11.35%,农民和工人分别是2.22%、3.22%。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缺少参政议政机会,利益诉求渠道不通畅。令人担忧的是,政治、经济与知识精英的联盟与同构,普通百姓渴望向上流动的通道遭遇阻塞。广大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健康、资源等诸多领域面临的缺失、不平等与无奈,造成他们强烈的心理无助感。

3、文化生活中的心理空虚。文化繁荣、开放与多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的喜人景象,但在这一景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局面。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丰富多彩、良莠杂陈的西方文化相遇,传统文化的根基遭到撼动,纯粹的西方文化表现出一定的“水土不服”,适应新时代、新经济的当代文化还未成型。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呈现出空虚、盲目、模糊、杂乱等表征。缺乏主流价值体系的支撑,缺乏生命境界与人生意义的求索,缺乏稳定理性的精神生活,拜金主义、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当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空虚与茫然。

4、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焦虑。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的命题,表明我们党承认并开始重视社会建设的紧迫。社会建设的滞后反映在诸多方面,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基本公共服务缺口很大,社会保障体系欠账太多,造成众多民众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这些基本民生问题挡在面前,导致人们担心未来,顾虑现在;上为老

人担心,下为孩子纠结;加之社会竞争激烈,求职就业艰难,职场压力重重,全社会弥漫的焦虑、不安情绪不容忽视。

二、当前社会心态问题的心理实质

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四个角度描述了当前社会心态问题的基本表现,同时还试图探究这些问题与现象内部的心理本质,因为“社会心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公众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状况双向互动的产物”,上述分析侧重了社会发展状况的角度,接下来探寻公众的内在心理需求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认为心理失衡、心理无助、心理空虚和心理焦虑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稳定、不安心的感觉。安全感是心理需要的第一要素,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当这种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当代中国民众的不安全感源于2个内在原因:存在焦虑与信任缺失。

存在焦虑是一种植根于心灵深处的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不确定性是恐惧的根源,这与生命初期婴儿的生命感有关。如果母亲给婴儿的慈爱是经常的、持续的、稳定的,婴儿就感到舒适和满足,产生最初的安全感,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与接纳。这种基本信任的获得是生命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奠基。存在感是关乎生命存亡的根本问题,当个体的存在感受到威胁时,焦虑感随之发生。存在感还体现在价值论层面,即个体的基本价值受到质疑或否定时,也会产生焦虑。信任是以确定性为前提的承诺与认同,分为“当面承诺”与“非当面承诺”。前者是指共同在场的情况下,人际之间体现与维持的信任关系,后者是指从象征标志与专家系统等抽象体系中获得的信任关系,分别表现为对人的信任与对抽象系统的信任。

“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与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 说到底,当人们生活的稳定性、持续性、一贯性被打乱之时,个体心理上就体验到不安、焦虑或担心。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人习惯于一切依计划行事,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僵化保守,相安无事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格调。改革开放以来,打破僵化,唾弃保守,鼓励创新,弘扬开拓,生活日新月异,社会突飞猛进,不确定性成为社会的基本状态。由改革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社会个体不安全感的社会背景,从积极的意义说,这是国人超越现状,自我更新,开创新境界的必要阶段。当然,以必要的社会机制将不确定性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或通过制度创新,消解不确定性带来的震荡,也是改革开放的应有举措。

三、化解社会心态问题的政策建议

1、利益分配上让利于民。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力日益增强。让全体国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化改革,凝聚人心,赢得民心的当务之急。优化分配体制,完善税收机制,遏制贫富差距过大的不良状态。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保证农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保证有劳动能

力的人劳有所得,不仅有利于调整利益分配,也是使人获得尊重,体现价值的必经之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

2、政治制度上取信于民。保证国人共享改革成果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驾护航。改革各级政府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分配代表比例,使基层民众、弱势群体、农民群体发出声音。真正落实人民参政议政的途径与渠道,在法律修订、政策出台、选举任命等事关人民重大利益的关键问题上,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通过听证、公示、列席等具体举措,取信于民。切实惩治腐败,使那些以权谋私、丧失党性、坑害百姓的不良官员受到应有的惩处。

3、工作实践中服务于民。一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通过管理创新还人民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现代国家制度完全不同于封建王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现代国家,人民是纳税人,各级政府,各级官员都是人民聘用服务者,建立服务型政府,强化服务意识,服务于民是一切政府赢得民心的必然选择。理解民众疾苦,体察百姓需要,回应公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是体现人民政府服务为民的具体举措。

4、终极目标上造福于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人民的安康满意幸福。以人为本是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选择,关注社会成员的心理状态,满足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提升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既是以人为本的落实,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第二篇: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国人的心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了。

社会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反应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方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两大方面的矛盾对立: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实行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如何看待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就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的经历和价值观利益观的不同,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也不同,社会心态也各有不同,我们下面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心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从78年到8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就更多的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上。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这一时期,迷惘、悲观、怀疑、逆反等情绪瘟疫一样在青年群体中互相感染,造成青年中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信教青年急剧增多;二是自杀青年急剧增多;三是偷渡港澳台的青年急剧增多。尽管这些现象只是滞留在少数青年的行为中,但却反映出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的总体的心态特征——在深感人生缺憾的痛苦中产生的失落感、惶惑感和迷茫感。从他们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得出经过文革的影响的他们,社会心态是厌世和消极的,产生的极度不信任感才致使他们这么做。但是与选择自杀相比,绝大一部分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在伤口上进行反思的,他们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逐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唾弃迷信中的误导,用自己的眼睛重新看待人生。

从思想方面来说,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去触及以往那些被奉为禁止的东西了。他们的心态开始逐渐变得更包容更开放,对于文艺创作和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开始追寻人性、人道主义等方面的美。从真理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慢慢发生改变,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改变了文革时期个人崇拜和一刀切的心理。对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没有局限在那些条条框框的理论上。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包容起来。开始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来促进本国的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社会上流行

了这么一句话“80年代下海经商,90年代炒股票,00年代搞网络”,这反应了不同的时代独具特色的追求财富的社会现象。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态和思想潮流。“80年代下海经商”说明当时人们心态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优点和利益,为此,当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他们从心里已经认可和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了。对改革与保守,封闭和开放也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大方向不变,一切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生活有利的我们都应该学习和肯定,改革就是要大胆的去尝试,开放就是要以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站在国际舞台上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他们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1年3月20日,北京大学学生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中举起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旗帜,引起全国亿万青年的强烈反响。

此时,大量西方理论的译介首先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震动,其中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的意志生命和生命哲学为代表,强调乃至夸大人的意志,并将意志置于本体论地位,从生命的意义上立论,要求“重估一切价值”。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转型实质性启动,农村改革向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发展商品经济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一大步。由于当时我国刚刚经历的文革的沉重的打击,改革开放也是刚刚起步不久。所以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现实的政治体制不适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政治体制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各种西方政治思潮也开始在中国兴起。现代西方政治中诸如分权制、制衡制、多党制,以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从1981年至1985年,青年寻求民主的热情绵延还断,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青年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着,并有明显的盲目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形式的印迹。

在企业,青年们纷纷要求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毛遂自荐者、献计献策者不乏其人。在农村,广大青年农民则从对封建家长作风和宗族观念的反感情绪,对包办、买卖婚姻的反抗中,向新一代农民应具备的民主权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对民主管理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国家事务的愿望也日趋强烈。从单纯的要求民主自由发展到对党内腐败现象的气愤和斗争,以及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呼唤,深刻反映了青年在新形势下从追问到追寻的过程。特别是1984年后,改革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许多青年因此认为个人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一时间跳槽、辞职、下海,热浪滚滚,并在早期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中找到理论依据。

不仅是青年知识分子应该如此,国家的领导人更应该是这样,要想进一步实行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在国际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当时我国的各种条件还不够成熟,就应该向外国学习,尤其是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欧美的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等,我们既然决定走出去,那么引进来也是必不可少的,走出去要求我们以世界的眼光来要求自己,把自己放到世界这个大舞

台上来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引进来则要求我们在这个舞台上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各国的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否则如果只是单纯的走出去,那其实是跟封闭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善于向别人学习对国家的管理者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20世纪8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还体现在对人生价值、生活意义的思考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似乎正好适应了青年一代的迷惘的思绪,尽管形成的社会条件完全不同。在深刻甚至痛苦的反思中,“潘晓”信中提到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成为青年讨论和争执的焦点。绝对的“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观念开始被青年们所怀疑,而以“自我”为出发点,注重个性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青年的热门话题。正如“潘晓”之一黄晓菊所说:“回首往事,我想,那场讨论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得出了什么结论,找到了什么答案,更主要的在于它第一次打破了长期的思想禁锢,引发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自我存在的重新认识,对自身价值的深沉思考,对个人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度。”(彭波主编:《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潘晓讨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说明当时走在前端的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在社会这个大集体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改变了以往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大于一切的观点。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自身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重要性,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中也更为理智了,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心态的改变。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对思想的大解放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潮流的矛盾和碰撞必然会引起人们心态和思想的变化和重新认识。80年代作为这些新旧体制和思潮的过渡时期,人们的心态演变就显得尤为激烈,作为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过高等的教育,对问题的看法也更加会考虑得多。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国际国内形式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我们更应该有一个独特的慧眼来把握形式,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中。

第三篇: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推荐)

中共中央政治局30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对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

第四篇: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郭海雷

摘要: 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伴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人群乃至社会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区建设的管理面临着各方面变化带来的挑战, 管理创新是社区管理的应然性的选择。

关键词 社区 社区建设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的内涵及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社区的内涵

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生活的人群及共同利益、文化和社区意识为纽带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的意义

1.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途径

目前,社区在社会中的根基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已经由单纯居民居住点转变为人们群体聚集、利益交汇、矛盾冲突的场所。因此社区建设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基层,也即社区层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2.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尤其形成健康的社区主流价值观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其中,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支撑,对于建设社区的凝聚力,净化社区的精神灵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形成社区良好的生活与发展环境

加强社区建设,应当对社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齐抓共建,这将有利于促进社

区环境的清洁美化与安全为居民生活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系统内外部关系

社区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系统,有其独特的内外部关系。社区的内部关系,主要体现为社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区的基本标志之一。但目前城市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际关系冷漠,居民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通过社区建设,提倡诚实守信和团结互助,必将极大地唤起人们友好相处的内心渴望。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有利于缓解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社区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区与外部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形象。社区建设,有利于树立社区良好的外部形象,增强社区的吸引力与扩展力。

二、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创新

我国的社区建设基本上起步于上个世纪末, 进入新世纪, 社区建设得到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社区管理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了社区的构建。近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性作为建设社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在构建社区过程中, 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成功范例。但社区建设现实明确告诉人们,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特点、新情况, 社区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这是社区建设的理论要求, 更是社区建设的实践需要.[2]

三、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创新的现实瓶颈

(一)法律制度缺位

现行社区建设的最高法律可以说还是1990 年1月1 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社区已非往日的社区。从社区居民数量来看,过去社区所辖居民几百户,如今,社区所辖居民动辄几千户;从居委会工作对象来看,过去只是一些无工作单位的纯居民,如今既有纯居民、离退休人员、下岗工人,也有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流动人口;既有非公企业、社会团体,也有国际国内驻地单位等等。所以,《居委会组织法》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列问题,比如在社区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很明显有些做法与《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不相一致,而有些

创新性的做法却在《居委会组织法》中根本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此外,《居委会组织法》是基本法律,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作出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得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得到执行和遵守。

(二)权责不一致

公共行政“权责一致,权责对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有多大权力,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而我国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就存在着权责不对等现象。街道办事处原本是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使其从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逐步演变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再加上原来单位制解体后外溢的诸多职能,以及新增流动人口管理任务的日益艰巨,街道在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受其“指导”的社区居委员会身上。可尽管这样,无论街道还是社区居委会的权力,并没有按照“权随事转”的原则同步增长。“ 权力特别少,政务特别多;权益特别少,职责特别多;资金特别少,服务特别多”,就是对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现状的形象概括。在这种状态下,街道办事处,特别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三)角色错位

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讲,是一种居民自治组织,扮演着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角色。正如政治哲学家哈耶克所说,社区是“自由秩序”的产物。而我国的社区居委会,从建国初期一开始,就是城市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管理在我国先天就具有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它的超强行政性克服了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无序状态,但这种传统政府主导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角色变成各级政府部门交办的各项行政管理性事务的处理器。这种角色错位,造成社区居委会尽管工作十分辛苦,却很少能有时间去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很少能有精力去谋划推动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使得社区居委会不知不觉脱离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所以也就很难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如此下去,很可能动摇政府在基层的群众基础,影响政府在基层的威信。特别随着以业主委员会为代表的新型社区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社区居委会的地位日益受到挑

战。[3]

四、突破社区管理创新的路径建议

(一)完善更新社区管理法律制度

某种程度上讲,法律已成为社区发展的关键“瓶颈”,只有从法律层面上对社区建设会的一些问题作出规定,才能有利于创新社区管理,从而充分展现、发挥居委会的重要作用。

1.统一管理体系名称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当年公务员制度建立前,公务员的管理可以说处在一个低水平运行状态。为此,首先统一了“公务员”这个名称,在这个基础上颁布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使公务员的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创新社区管理,同样需要从规范管理体系的名称入手。《居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正式名称为居民委员会。但在实践中,居委会的名称各式各样,有多重称谓。有的地方把合并改制后的居委会叫社区居委会,有的地方叫社区委员会。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一系列改变的开端和体现。为此,应当从法律上尽快统一名称。笔者以为用“社区居委会”的名称更好。

2.合理界定社区规模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各个社区管辖范围和人口也不尽相同。所以,社区居委会的规模界定也不能完全一致,“ 应该有一个度,考虑到我国有众多的中小城市,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决不能与大城市标准相雷同,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4]。

3.厘清街居关系

从法律上讲,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是一个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尽管这样,可是在现实的权力结构中,如何避免街道办事处功能错位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二者之间如何科学定位还是一个难点。一方面,社区建设离不开街道办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社区组织又决不能成为街道的附属物。因此,应从法律上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之间的有关事项作出尽量详尽的列举式划分,避免关系含糊不清。

4.明确社区体制中组织的权责

一般来说,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管委会、社区议事会是构成社区管理体制的四大组织。但不同地区,社区管理体制设计组成也各不相同。但很多地区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构成是比较有效的。为此,在法律修订中,第一步要把四级组织基本框架肯定下来,第二步要对各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如在社区的治安、卫生、公共设施保护等方面,必须使相应的职能机构能行使检查、管理、处罚、监督等权力,使社区各类组织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避免出现过去居委会那种“管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管不到”的局面。

(二)重视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过去,社会流动不频繁、社会分层较单纯,所以,主要依靠家庭和单位来整合、调配社会资源,很多社会问题在家庭和单位范围内就能得到妥善处理。而如今,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国家与个人的直接接触日渐疏离,出现了一个范围不断扩大的中间地带。那么,这个中间地带该如何填补?这就急需一个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社区社会组织先天具备的一些属性使其无疑成为有效承载体。何为社区社会组织?简单的说,就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街道)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民间自发组织。一般来说,社区社会组织主要包括非营利性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民间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比如社区医院、社区学校、社区健身中心、社区心理咨询站、社区调解员等等,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管理、改善民生、提供社区服务、丰富居民生活、促进社区和谐、反映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言:“ 让政府来推动一切社区问题只会愈帮愈忙,社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社区里面„„非营利机构就是社区,我们正是通过它来塑造一个公民社会,它是未来社会行动中的中坚力量”[5]。的确,非营利组织是社会资源“流通”和“运用”的重要通路,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团体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力量。所以,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这是实现社区管理创新的有效路径,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

(三)积极培育社区社会资本

何为“社区社会资本”?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 社会资本是真

实或虚拟资源的总和。对于个人和团体来说,由于要拥有的持久网络是一种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认可的关系,因而它是自然累积而成的”。所以,简言之,社区社会资本就是社区主体在自治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信任和互惠特征的社区关系网络,其中信任是核心。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大多依赖政府主导建立,因此,我国的城市社区是一个基于理性建构而成的陌生化的居民生活聚居区。其最大特点就是社区内部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疏离性,也就是所缺乏传统社区中居民之间天然的信任、情感关系以及对社区的认同。如此情境,人际间原有的利益与控制关系断裂,自然会导致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本丧失存在前提。有鉴于此,社区建设应当注重充分调动、激发社区内部的能量。为此,可以在社区建设固定的社会活动场所,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大社服务的宣传,这样社区居民互动的机会就增加,可以有效地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居民对社区的了解。“ 而正是通过频繁、紧密的沟通和互动,人们在社区内获得了理解、同情、情感支持乃至经济支持、劳力支持、信息策略支持等等,社区成员自然对社区产生认同,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也得以提高,其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自然增加”[6]。这样,通过社区社会资本的积极培育,社区建设方式可以逐渐得到转变,社区管理创新也才具备基本条件,社会的和谐有序也才有了基础。

[1]张传友,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武汉学刊2008年第6期。

[2]林炳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3]徐振华,浅议社区管理创新的现实瓶颈与突破路径。

[4]王义,论城市社区体制变革视野下《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6 期。

[5]郎友兴,周文.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

[6]戴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

平度市人民法院明村法庭 ***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的消极情绪研究与管理

当代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成因与管理

摘要: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重点课题之一。大学生处于青年成长的高峰期,情绪具有其特殊性。文章从大学生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影响及危害,并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消极情绪这个情况,从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方面阐述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好情绪管理工作。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对大学生的顺利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学生

消极情绪

成因

危害

情绪管理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 当愿望和需要得到满足, 人们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 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积极的情绪能使人身心愉悦,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自信心, 消极的情绪则会使人心情沮丧, 降低活动效率, 削弱自信心。

一、大学生消极情绪产生原因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知识素养,他们即是社会人,在学校的庇护下又不是社会人。特殊的年龄阶段和生理阶段使得他们的情绪有特殊的状态。有句歌词形容大学生叫做“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考试考证书的烦恼、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考试失败、与好友发生纠纷、就业压力 造成以上情况出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习方面的压力

1.学习目标的游离状态

在高中学习阶段,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学生的班级意识比较强烈,课程安排的相对较多,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靠外界的力量做指引而进行的;而本科生的教育模式较高中阶段大相径庭,本科生的教育主要是注重专业性,课程的数量与高中阶段相比,明显的大幅度减少。大部分本科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所以他们的学习大部分以自学为主。在这种状态下,大多数本科生,尤其是大一的新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他们的学习处于一种目标的离散状态中,常常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而烦恼,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2.学绩任务过重

在本科生的教育中,许多高校把学术研究看的过重,希望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有过学术研究,出论文,或者是拿到尽可能多的“硬件”,如:各种外语、计算机等证书。另外一些高校设立的奖学金评奖制度(成绩排名),各种荣誉证书的颁发使得许多本科生终日忙碌于考试、研究和写作,使他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以至于产生对学业的一种焦虑心态。

(二)生活方面的压力

1.经济方面

大多数学生上大学都是离开家乡,独自在外生活,由于从小在家里过惯了以来张口,饭来伸手的日子,他们不善于理财,不知道金钱的珍贵,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还有的情况就是本身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加之上大学家里负担更重。再者不能忽视的现象就是有些谈恋爱的花销也大。这在无形之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负担,会产生这方面的焦虑。2.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

大学生一般都有独立的人际交往,也往往把交往能力作为衡量自己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他们要同时处理与同系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这对曾经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广大学生来说有些吃力。如果他们对某方面的关系处理的不好,往往会进行内部归因,把矛盾产生的源头指向自己,从而产生内疚、自责等消极情绪。3.恋爱的压力

高中阶段由于升学,家庭等方面的限制,谈恋爱现象比较少见,所以到了大学,谈恋爱就比较普及。因此,就会存在恋爱挫折现象。所谓恋爱挫折是指人在恋爱交际过程中碰到自身一时难以解决的摩擦、冲突、矛盾,使得负向情绪被激发出来产生消极不良身心影响的后果。恋爱挫折往往在人的精神上产生比较大的波动,在感情上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委屈、怨恨、绝望等负向情绪。4.就业压力

当代的本科生由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原因所承受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从社会角度来看,高校的不断扩招带来了本科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但这种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就业岗位的正比例增长,反而导致了就业矛盾日益尖锐;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考虑,大部分本科生及其家人对高学历有着不良的期待,认为学历的高低同工作的理想度应该成正比,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种情形下,许多本科生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最后一年已经无心学习,终日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所面临的消极性情绪事件也随之增多。

二、大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及危害

人的情绪直接关系着人的健康水平和工作绩效。大学生消极情绪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生活质量, 导致精神痛苦

情绪作为人的精神内容和形式, 作为人的态度和行为, 如同人需要空气、水分、阳光一样不能缺失。人若无情, 便如草木没了灵魂。若被不良情绪长期困扰, 便是人生的不幸。抑郁使人被阴影笼罩, 忧愁使人整日不得开心, 焦虑使人惶惶如临大难, 怨愤使人怒火中烧、苦不堪言!如此, 何谈人生幸福, 何谈事业有成。

(二)干扰学习过程, 影响才智发挥

积极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动力, 消极情绪则影响才智的发挥。心理良好, 乐观开朗, 大脑就容易处于激活和兴奋状态, 就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反之, 则会思维受阻, 智力水平下降。同时, 情绪还会影响学习态度。情绪高涨, 富于热情, 会促使人去探索研究;反之, 就会不肯努力, 放弃学习。

(三)导致判断力下降,形成认知偏差

带着不良情绪看事物, 如同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必然产生偏见和错觉, 被假象、表象所迷惑, 从而影响个人成长和成材。情绪的变化, 使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往往大相径庭, 当然也使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知识的理解、教育的反应出现差异。

(四)难以融入集体

一般来说, 冷漠、自卑、脆弱、紧张等心理本身具有闭锁性特征, 难以接纳别人也难以被别人所接纳。因此, 情绪不良者多为人际关系不良、落寞惆怅者。他们往往缺乏朋友, 孤独寂寞, 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

(五)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消极情绪状态中, 人们往往会思维狭窄, 做事缺乏理智。如果当事人性格比较暴躁、冲动, 容易发生武力冲突, 或者毁坏公共设施等。近年来, 国内外大学生由于消极情绪引发的刑事案件就反映了消极情绪对于社会的影响。

(六)不利于良好人格的培养

大学是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期, 影响着学生一生的生活及工作。长期的消极情绪容易形成学生的消极认知取向, 对事物缺乏积极的认识会使得生活蒙受阴影, 不利于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适应。

三.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过去的传统教育多强调智育的发展, 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与情绪层面。许多学生可能会念书会读书, 而对面临的环境和生活实际的适应能力较差, 人际关系冷漠, 对生命期望茫然、缺乏生活热情。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引起情绪的波动, 从而导致自我行为越出正确的轨道, 或自暴自弃, 或不学无术, 或游戏人生, 甚至自杀离开人世。可见, 在校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是极为重要, 也是十分紧迫的。

(一)进行情绪管理教育

作为教育者, 在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应加强学生的情绪教育。通过情绪管理教育, 引导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能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 同时懂得移情, 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心理情绪, 学会察言观色, 能从言谈举止中读懂他人的情绪状态, 尊重他人的感受,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通过与人交流沟通,树立自信心, 培养与人调、合作解决冲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正确评价自我

正确地评价自我, 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 青年人在一起又易出现争强好胜、相互攀比的现象。在这种充满了竞争的氛围中, 就需要正确地评价自我, 增强自己的适应性, 提高自信心。对自己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分析, 对自己所拥有的长处不要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 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也不要产生轻视自己的看法要不断地修正、调整和提高自己。

(三)调整好自己的认知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 人的情绪困扰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 而是由对诱发事件的非理性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 如果改变了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知,消极情绪就会改变,就会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可以导致情绪的极大不同。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 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应该明白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既没有绝对的好事, 也没有绝对的坏事。所以,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 也有坏的一面, 即使是人人都痛恨的、不愿意接受的失败和挫折, 也会有好的一面。能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情绪, 最关键的不是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事物, 而是我们会用怎样的方式去看待这一事物。

(四)合理宣泄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从而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放松。因此, 遇有不良情绪时,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宣泄!, 以排解消极情绪,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宣泄的方法有找人倾诉、畅快地哭一场, 在旷野中大声喊叫、拳击沙袋、到运动场上猛跑一阵等。但是,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 必须增强自制力, 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 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 以免引起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师曙光.情绪管理浅析.太原大学学报.2006 3 [3]薛永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08 [4]王丽.研究生消极情绪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苏州大学高教论坛 2009.1 [5]陈兰江.当代大学生的消极情绪研究.青海名族大学学报.2010.4 [6]火华.情绪决定命运.地震出版社.2003.4

下载管理与经济学院MMD讲座之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问题研究[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与经济学院MMD讲座之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问题研究[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摘要:老人摔倒敢不敢扶?孩子被撞敢不敢救?这两个“敢不敢”,成为今年中国街头每一个“路人”可能面临的选择题。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在近年来引起社会......

    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与思考(5篇)

    文章标题: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与思考一、当代宗族复兴原因的探讨改革后,早已被世人定性为封建糟粕的农村宗族为何迅速复兴,首先成为研究农村与农民问题的学者们非常感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讲座稿.doc(合集五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讲座稿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汉字经过了六千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

    公共安全与经济发展之相斥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程期末作业公共安全与经济发展之相斥问题研究 ——近期中国SARS危机引发的反思 何年初(02级会计) (个人观点,如有雷同,似属巧合。2003.5.22) 一般而言,经济基础......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5篇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目录 摘要·······················1页 正文·······················2页 关键字····......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风险社会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比如信任危机、“存在性焦虑”和信仰的缺失。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的风险......

    201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理论背景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公共产品供给总量持续增长,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公共服务总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现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注意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读后感

    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注意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读后感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潮流,进入21世纪后的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全球化一题日益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