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1:5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与社会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与社会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历史与社会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以研究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具体表现,分析影响和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策略。关键词:问题意识;学生;教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一)、课题的提出

1、《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轴,有机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文科课程。它改变了以往“纯历史”的教学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目前许多教师仍然满足于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问题意识的培养。

2、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更是越来越低,对于一些问题一是不敢问,二是不愿问,三是不知怎么问。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创新的。

3、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现行教育需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需要教师去培育。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项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目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学生总是习惯于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自己头脑中却没有问题,教师怎样讲,他怎么样听,很被动,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教师也习惯于讲解如何解决问题,而缺乏对问题意识必要的关注与培养。这就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薄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教学的出发点、思维的发动机。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解决的方法途径,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所以说,加强与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不耻下问”,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汉代教育家王充认为一个人知识的获得是因为“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所以主张“极问”、“问难”,反对信师是古。著名学者陆九渊也提出了精辟观点,“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充分肯定了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更是形象“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开展了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如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国外一些教育专家、学者也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从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已经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这些都为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但这些教育家和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论述,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专题研究却很少,特别是对于《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则更是缺乏。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尝试结合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相关文献、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两份《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即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了解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具体表现,分析影响和制约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策略。

(二)预期目标

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改进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状况,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向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从不敢问、不愿问、不知怎么问转向敢问、能问、善问,并在疑问中自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教师提高问题意识的探究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对象:

以本校八年级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历史与社会教师及八年级学生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问卷调查。问卷使用自编的《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问卷的具体内容

2、文献研究、附录二法。主要检索了百度、中国学术期刊网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的资料和成功经验,从而对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有了更好的把握。

3、个别访谈法。对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及八年级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及缺失的原因。

第二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7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阅读教学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疑问”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促进思维活动。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又是疑问。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疑解问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说,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任的新世纪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它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新课改的落脚点。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很多,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揣摩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注意课题提问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

审题中的设问,尤其适合标题内容比较丰厚、含蓄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有创意地理解标题。如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的标题耐人寻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悟全诗。这首诗歌记叙的是什么事情?诗题为什么命名为“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发生在四点零八分?通过深度品读诗歌,揣摩标题,体会到标题的意蕴是丰富的,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标题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第一,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第二,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第三,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通过对标题意蕴的思考、揣摩、探究,学生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把握了全文。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质疑,思考的积极性,把教学带入理解的深处。

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题质疑,充分发挥了提问的有效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课题,诱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揣摩语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阅读文本,是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的。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载体,承载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认知这种思想情感,常常需要通过“语言感知”、“意境融合”的方式,对语言文字的基本意义加以深刻的理解。例如朱自清《背影》中四次写到“背影”,我提问学生:“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每一次都一样吗?”引导学生揣摩“背影”的涵义,进一步理解父爱的伟大。文中开头设疑,中间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后来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文章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学生在揣摩语义中感受了文中的父子情深。在理解文章的内涵之后,又可以由里及表的诱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背影》的角度去写文章,写一个人?让学生思考,体会写作角度的创新和独特性。又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长衫”一词多次出现,它是无谓的重复吗?显然不是。既然长衫破了,为什么不脱下来补一补?已经脏了,可不可以换下来洗一洗?为什么不洗又不补呢?学生通过仔细地研读、品味,明白了孔乙己不脱长衫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表明自己和一般“短衣帮”不同;不脱长衫是表现内心深处看不起劳动人民,对“短衣帮”不屑一顾,哪怕是又脏又破,但总还是长衫主顾;不脱长衫,流露出孔乙己热衷于功名利禄,执迷不悟的思想,可见受毒害之深。课后让学生拓展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等文章,能进一步探究其语言风格。这样,学生对词语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验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揣摩难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文章的难句往往是升堂入室理解课文的钥匙,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设问,尤其适合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如《地毯下的尘土》中连续出现了几次“地毯下的尘土”这句话。可让学生谈谈,一个句子重复出现几次有必要吗?会不会产生繁琐之感? 学生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地毯下的尘土”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形象地将小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凸现出来,促使她诚实善良的形象更深刻地印入读者的脑海中。正是这句话既是文章的标题,又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反复出现,点明主旨,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可谓耐人寻味、富有深意,却含而不露。又如《永久的悔》,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是我‘永久的悔’”。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饱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学生通过这种难句有效性设疑,思维纵横驰骋,加深了对文章文题的理解,明确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永久”一词透射出作者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情怀,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懂得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揣摩空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人的学习是有思维参与的,凭借高度发展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积极引导和培养学习文体对问题认识进行系统的归类和迁移,揣摩文中空白,在空白处设疑,适合于散文类作品的阅读鉴赏。如《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的结尾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后来清兵卫的遭遇会怎么样呢?作者故意跳脱,由读者自己去“补白”。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人生观去续写结尾。学生想象出了绚丽多彩的不同结局,每个结尾都是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体验。这样,通过空白质疑,结尾续写,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积极的信息加工,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还有利激活原有的知识,拓展了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不胜枚举,但教师要特别肯定学生的求异之疑并激发他们提出创新之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教给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丰硕。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地、科学地、创新地得出问题,那就是表明学生已经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他们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人。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 历史学家内文斯(Allan Nevins,1890—1971)曾经说过:“人类经过了世界大战的洗劫,现在正好像一条经 历了暴风雨的大船又再度驶向一个未知的大海。水手们需要观察星座,校正航向,而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正是悬 在天上的星座。”5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禁要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是否成了“悬在天上的 星座”,起到了校正航向的导航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是否充分注意到并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 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就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意识,是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主要指观念中对现实的再现能力,同时也指这种再现在它的不 同水平上的特殊形态。在心理学上,则指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历史意识,即是人 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这种再现,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进行的,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 结的。学习历史,接受历史教育,应置身于人类历史长河中体验,考察演进的社会,并不断与现实对话,不断 从现实中寻求历史规律的延伸轨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社会的变革。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意 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1〕

历史教育中历史意识的培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各国的历史教育目标中,均注意到历史意识的培养 问题。由国家教委颁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 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并规定要“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各有关部分将这一总的指导思想 列入思想教育或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教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向前看,使他们认识到坚 持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以及“能运用所学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确观 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提出“要树立奋发向上、积极改革、追赶先进的 精神”、“要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以及“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 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等要求。在美国历史教育目标的构成中,也提出“帮助学生形成 正确的历史思考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是研究连续性和变化性的,对 当前和将来的每个问题,也只能以那些在历史上已发生过的事件和人们的看法为依据,加以理解和认识。这些 看法,决定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方式”。〔2〕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使中学 生“认识各时代对于今日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使之从其所处时代与本地区的关系上去理解现在所继承的 文化遗产,养成爱护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90年代日本公布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其高中历史课的目标为“ 加深对我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和生活、文化领域中的特色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具有对国际社会 能主动适应的民主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需的自觉性和素质”。〔3〕可见,各国历史教育目标均十分重 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这是因为,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对过去一无所知,或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或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另外,意识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渗透着思想教育 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 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

用心爱心专心 1的。

近年来,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也日益引起各国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英国李彼得教授等成立了专 门小组,连续数年潜心研究并实验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日本西谷稔教授在其1982年出版的《历史 教授学》一书中,专题介绍了1973年的一次中小学生历史意识调查情况并进行了分析。石山久男先生在其《十 五年战争教学经验选》中,介绍高中学生对十五年战争的认识时,列举了大量材料。我国上海的几位历史教师 在1992年对中学生历史意识作了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和论文《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初探》。我国台 湾地区则有黄俊杰教授1982年在一次中学历史教育研讨会上所作《历史教育与历史意识的培育》的专题演讲。此外还有徐雪霞教授1988年所作的《历史教科书中历史意识的分析》等。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之所以会受到普 遍的重视,除了其本身在实现历史教育目标或功能方面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青 年以至整个社会历史意识的薄弱。徐雪霞教授指出:“教科书的历史意识被学生接纳吸收的程度如何?证之今 日青年人与中年人的言行,无可讳言是贫乏的、低落的。在文化上,不知珍惜自身文化,破坏古迹,醉心外来 文化而不知取舍;在思想上,台独邪说谬行疑惑大众,扰乱心理;在商场上,仿冒猖獗、套汇移民、恶性倒闭 等事例屡见不鲜;在生活上,奢靡浮华无度,居安而不知思危;所见所闻无所认同于炎黄祖先,无所认同于伦 理道德。”〔4〕黄俊杰教授在1994年6月的一篇短论中指出:“造成这个时代的沉病的原因不一而足,至为复 杂,但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普遍地缺乏历史意识,他们只生存在‘现在’的此时此地,他 们没有生存在‘过去’的历史时空之中,他们对于植源于‘过去’与‘现在’的‘未来’更是毫无展望。„„ 由于历史意识与时间感的双重缺乏,所以这个时代许多人心胸浅窄,目光如豆”,“究其原因,主要乃是由于 这些人在少壮求学时代,未能经由历史教育而培育他们思考人生问题的时间深度,使他们成为当前‘浅近利益 的俘虏’而不自知!”〔5〕从其他几处调查的情况看亦不乐观。例如日本石山久男先生关于高中生对“十五年 战争”(1930—1945年)认识的调查中,157名学生对南京大屠杀表示“知道的”仅48人(31%),“近期才知 道的”30人(19%),而“不知道的”有79人(50%);在另一次对88名学生的调查中,对南京大屠杀知道的 仅41人(47%):说明这些高中生有一半以上是不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当被问及太平洋战争是何性质的战争时,88名学生中认为“日本进攻其他国家的”仅43人,也不到一半,其中竟然有12人(14%)认为是“解放亚洲 ”或“日本自卫”(各6人)〔6〕。上海某区在对120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时,有90人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和人 民共同创造的”(75%),另12人(10%)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回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仅18人(15%)。在被问到历史发展是否有规律时,虽有79人(66%)回答“历史发展有规律”,但也有34人(28.3%)回答“有时有,有时无”,有7人(5.8%)回答“历史发展没有规律”。在对战争问题的调查中,这120名高 中生有30人认为正义战争的标准是“符合本地区人民利益”(25%),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军事实力”(58人,占48.3%)。在对上海一所市重点中学251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时,学生对历史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意识 也有待加强,因为有34%的学生回答只是“不损坏”或“与己无关”。上述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也 是极其复杂的。但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的是历史知识的贫乏,有的是历史观点的错误,有的是历史评价 和历史考察能力的低下,这些无不说明在历史教育中重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历史教育质量,全 面实现历史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

在历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

第一,深化课程教材的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展的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无论是课 程开设的合理性,或是教材编写的适用性,均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单一的必修课程结构的突破,有助于学 生历史意识的增强。从调查资料所显示的情况看,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历史知识面的拓展,而且有利 于学生将历史与现代的联结。活动课则更为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及自我教育意识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天 地。综合型“社会”课的开设,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了解人类与 环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我国社会历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同时 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科学方法论教育。”这对历史意识的培养极有好处。另外,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十分重要。历史教育与历史学研究不同,有些内容,作为史学研究来说是必要的,或者是允许的,因为它有助 于历史学的发展,但是作为历史教育的内容却并不重要,或未必合适。为使中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历史意识,教材内容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与作用。

第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学校历史教学肩负着三项基本任务,即基础知识的落实、智力的发展和能力 的培养以及思想教育。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三者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如果对历史一无所知,如前面所引的那些对“南京大屠杀”全然不知的日本高中生,怎能具有检讨过去、正视 现实、面向未来的历史意识呢?但是,学习历史,决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 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 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所谓‘历史意识’。”〔7〕正如前苏联的学生说的 :“我们头一次思考到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历史,既是往事,又是当代的现实,是政治的。我们学会了思 考。”〔8〕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今年上半年,上海各中学开 展了一次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板报评比竞赛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嵩山中学,从 初预班(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确定主题,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与布置版 面,自己充当讲解,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意识。

第三,深入开展专题调查和研究。既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入开展调查 与研究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遗憾的是,在历史教育刊物或历史教育读物中,关于历史考试方面的极多(不是 不要,但不少是重复劳动),而对其他方面的研究却极少。特别是对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目标、变应试教育为素 质教育方面,还需大力提倡和花更大力气。开展中学生历史意识的调查,对于改进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育质 量是极有帮助的。例如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问题,日本石山久男先生对88名高中生的调查中,有关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信息(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从电视中获得的72人(82%),教师处获得的65人(74%),母亲处获 得的57人(65%),电影中获得的56人(64%)。上海某区对初中136名学生的调查也表明,从影视中获得历史 知识的人数比课堂教学要多10多个百分点。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及原有的基础,对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将 带来极大好处,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从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 和发展的研究,英国同行们已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验,积累资料,从而作出科学 分析。他们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将给我们以启示,推动关于学生历史意识培养问题的研究工作的进行。

最近,在一出谴责南京大屠杀的朗诵剧中,结尾时这样说道:让悲剧不再发生,让历史不再重演,这是今 天对昨天的承诺,这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纪念。这也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的历史意识的反映。在纪念中国抗日 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努力培植学生的历史意识,使下一 代成为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的新人。

第四篇:历史与社会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历史与社会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养研究

桐庐城关中学

邱一平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作业是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随着大量课外资料的涌入,教师为了省事,照搬照抄地把现成资料中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操练,精选作业和自行设计作业的能力正在日益减弱。有些教师甚至从未自己设计过作业。学生作业负担偏重,效率过低问题已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尽管我们不少教师也思考过此问题,但它依然时刻困扰着我们,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对当前《历史与社会》作业现状的分析

(一)桐庐县《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基本情况

本人选取全县A、B、C三类学校中的部分学校为标本,对我县《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基本情况作了如下分析:

首先总体情况是:现有的作业从类型上看以书面作业为主;从量上看主要是一本作业本和一本填图册,量适中,作业本加填图册的形式基本符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从操作层面看,(1)布置:有的老师按一堂课的内容,把作业本的作业划出来,以课时为单位布置作业;有的老师则以教材内容的“课”为单位在一课(通常2~3课时)内容学习结束后布置。(2)上交与批改:通常以教材内容的“课”为单位在一课内容学习结束后集体上交,一般每周1~2次,教师对作业进行全面的批改,面批的较少,偶尔对个别完成作业不好的学生会进行个别教育,根据批改情况,利用新课剩余时间进行讲评,遇到新课教学时间比较紧的时候,会落下部分作业的讲评,这时也会单独拿出一节课分析与讲评作业,这样做就不太及时,会影响效果。对讲评过的作业,强调学生要认真订正,不过,缺少督促,基本上也没有二次批改。其次A、B、C三类学校中,都有个别学校除了上述既定的作业本和填图册外,也布置其它的作业,但也主要是书面作业。有的学校在平时就采用听写的形式,辅助课堂教学,巩固所学知识;有的学校则在期末考试前通过编制提纲、练习卷或进行听写默写,强化知识巩固,并进行一定的解题指导。

(二)桐庐县《历史与社会》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内容推行“拿来主义”,表现为作业的内容与作业要求相同。我们所使用的历史与社会作业本是全身统一编订的,一刀切。这套作业本对我们农村初中来说实用性不强。作业本上的作业题偏多、偏难、偏繁。不适合所有学生,较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性。作业本附加参考答案,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批改,片面追求作业的“质量”,应付上级检查,并没有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参考答案,而让学生及时完成作业,让他们一股脑儿全都抄写下来,学生抄写作业不加思考,不管参考答案的对错,更有甚者连提示答案都照搬照抄上去,出了笑话。这样一来,对学生来说,做历史与社会作业只是进行了一次次知识的“搬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被掩盖了,作业也成了学生乃至教师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地失去了作业的兴趣和热情,作业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2.作业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以书面作业为主,但最终演变成为只有书面作业。

七、八年级每个单元结束都设置一个综合探究内容,期中有不少的实践操作作业,如八年级综合探究一有调查作业;综合探究三和四都有收集资料并整理成小专栏,进行展览的作业。这是激发学生兴趣,施展学生才能的机会,但为了减少麻烦,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行为性与实践性的作业。

3.作业统一布置,没有分层。目前使用的作业本从编排上看比较难以进行分层布置,且一课为一完整练习的方式在布置作业时难以操作。

4.课内缺乏相应的配套的练习时间,作业通常在课外时间完成,因而学生普遍在审题方面缺乏足够的思考力度,答题技巧也掌握不够及时、全面、到位。5.作业批改中存在较大的问题。(1)反馈时间过长

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尤其是《历史与社会》教师,一般的情况下,都要教5个班级(初三3个班),再加上有的学校每班的学生数多,如果对《历史与社会》作业施行全批全改,会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也得不到及时改正,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同时又要化费教 师的很多时间,效果却不如人意。(2)反馈信息失真度大

天天做繁多的、甚至重复的作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再说《历史与社会》学科学生普遍不重视,所以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批改”,不管对与错,草草了事,甚至一大部分学生出现了抄袭、问答案或叫人代替做作业等不良现象,教师却被蒙在鼓里。另外,教师因为时间紧,教学负担重,对作业的批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划上对、错号或问号等,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细致地评论或改正;对学生作业本上的指导性、启发性的批注和鼓励性评语,也相对欠缺。等学生拿到作业本看到的只是对错号,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3)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缺乏处理,基本没有进行二次批改。

在讲评作业后,大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的订正还是不到位的,教师缺乏应有的关注;作业讲评不及时,没有把它提升到教学的重要环节来重视它;作业讲评时,偏重答案的落实,知识的理解; 忽视思维习惯与解题能力的指导,在上作业讲评课之前缺乏必要的备课。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作业效果整体来说不够理想,一个重要原因与学科地位有直接关系,学生不重视,甚至班级中部分成绩优异学生,社会作业时常不按时上交,上交的很多是应付性的,作业不认真,抄袭现象普遍,在加上对教师的讲评缺乏后期的消化与巩固。作业没有起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训练答题思维等预期的效果。

(三)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与不足

1.布置:备课时就把作业本和填图册上相应的作业题划出来,视课堂内容而定,有时课堂上完成,有时要求课后完成。

2.上交与批改:通常以教材内容的“课”为单位在一课内容学习结束后集体上交,一般每周1~2次,教师对作业进行全面的批改,并作相应的情况登记,对于不交作业或完成情况不良的学生,教师都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交流,指出不足,并督促其改正;对于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则会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分析和讲评。

以上做法存在明显的不足: 1.作业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书面作业,如遇学校创建或重大纪念活动,也会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

2.作业布置整齐划一,缺乏层次。长期以来,学生的作业一直是大锅饭,统一尺度,统一要求。实际上,一个班数十名学生,在基础知识、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而我们却往往置差异于不顾,把桃子悬在统一高度。

3.作业批改方面基本上是集体批阅,较少面批;作业讲评后,对学生的作业订正情况关注和督促不够,很少有二次批改。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方法、途径、重要观点等)

(一)概念界定

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指教师根据新课标、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自行精选和创作难度与题量适当、认识意图明确、形式多样的作业的本领。

(二)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

1、研究目标

通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研究,在教师中形成自觉设计作业的氛围,并提高教师设计一定质量的作业的能力。

(1)通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研究,促使教师从被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使作业设计能力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2)通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研究,使每个教师不断地比照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效果,形成和谐发展的作业设计研讨氛围。

(3)通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研究,使教师更多地体味到自行设计作业的乐趣,享受培养学生成长的快乐。

2、预期成果

(1)实践成效:通过实践,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得以提升,科研水平有所提高,并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较高质量的校本作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2)理论成果: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论文)。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以经验总结、查阅文献资料、个案研究为辅,采用全面培育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努力促成预期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有以下方法:

1、文献检索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学习相关理论,查询各项资料,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对照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目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行动研究法:在优化作业设计的研究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真实详细又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 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总结,并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滚动实施,或加以推广。

(四)研究的主要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2008、12—2009、3)

(1)主要工作:宣传发动,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组师资培训,学习相关理论,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及相关调查。

(2)本阶段的研究内容及达成目标:对学生与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了解教师布置作业及学生完成作业的现状。

(3)阶段成果:完成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调查分析报告。

2、课题研究阶段(2009、4—2010、4)

(1)主要工作:编制课题实施方案,举行开题仪式,按方案组织实施,总结经验,反馈修正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专家中期评估。

(2)本阶段的研究内容及达成目标: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3)阶段成果:编制一套有关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讲座讲稿;本学科教师设计的校本作业一套;学科教师有关作业设计的优秀案例集。

3、结题鉴定阶段(2010、5—2011、4)

(1)主要工作: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反思、总结,梳理、整理相关资料。

(2)本阶段的研究内容及达成目标:进行反馈性评价、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和经验推广,接受课题组的评估验收。

(3)阶段成果:完成课题的结题报告,总结成论文。学生作业内容得以开发和创新,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有提升。

四、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变革传统的作业观念模式,树立正确的现代作业观,使作业设计达到最优化,提高作业有效度,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实践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五、研究基础

课题组长邱一平为学校教研组长和县学科大组成员,中学高级教师,多篇论文获市和县级奖,参与县教研室的省重点(立项)课题《区域提升初中学科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子课题研究,本组有多位教师的论文获县级奖项,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大胆的创新能力。

第五篇:_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展自我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前提,更是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改革当前的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I

目 录

摘 要................................................................................................................................................I 1 解放思想,敢于让学生提问.....................................................................................................1 2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提问.........................................................................1 2.1 课堂导入...........................................................................................................................2 2.2 设置课堂问题情境...........................................................................................................2 3 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敢于提问.............................................................................................3 4 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敢于提问.....................................................................................3 5 创新回答方式,让学生保持提问的兴趣.................................................................................4 6 总结.............................................................................................................................................4 参考文献:.....................................................................................................................................5

II

心理学对问题的一个解释是“问题”基本上指某些已有的因素后,必须肯定或确定另外因素的情景。心理学家梅耶是这样定义的“当问题解决想让某种情景从一种状态,而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清二种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1]问题意识是指在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是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具战略意识的首要资源,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想要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就要敢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针对这一问题地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先导是问题,问题也是思维的起点。培养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基础,地理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目前地理教育令人担忧,多数学校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因而不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是被迫接受教育的对象,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强迫学生机械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强迫学生记住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要对教师绝对的服从,缺乏质疑能力。新课改革提出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解放思想,敢于让学生提问

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怕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教学程序被打乱,一节课45分钟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学生就像一台机器接受来自老师的信息,没有思考与发表意见的空间,导致学生懒得思考,懒得提问,缺乏质疑能力,不善于提出问题,形成了一种观念老师传授的知识永远都是对的。许多地理老师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观念,为了提高分数,让学生对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模仿、服从,短时间学生的成绩是提高了,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不再思考,不再质疑,脑海里只有标准答案没有问题。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摆脱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应该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敢于让学生提问,而不是自己一味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标准答案来回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做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成功才是教师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提问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地理学科被学校的师生视为“副科”,在中考与高考中占的分数没有“主科”多,因而地理这一科目不被重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不高。学生只有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才不会将地理学习当成是一个任务来完成,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提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周围和社会上所关

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并进行中肯的分析,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确实有用,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地理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课堂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地理活动的开展。

2.1 课堂导入

传统教学教师大都是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的方法较为单一,长期使用同一种方法,难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避免那些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千篇一律的导入,教师除了直接导入还可以采取多媒体导入。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直观的图片、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这些较之传统教学的黑板白字、枯燥的语言描述与静止的文字教材更有吸引力,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中来。[3]例如在学习“巴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热带雨林,及巴西的特产卡卡和咖啡,边看图片边播放当地特有的音乐,学生会很快被歌曲与画面吸引住,对巴西产生强烈学习的欲望;歌曲导入,巧妙的应用歌曲导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珠江三角洲》时,在讲新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高亢激昂的歌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歌曲播完教师可以提问歌词的一些信息,如歌词中的这位老人是谁?老人会在哪里画圈?崛起了那些城市?利用歌曲导入可以让学生感知地理事物,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悬念导入,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问题奥妙所在的愿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圈层结构”是教师可以根据时事焦点神舟进入太空,蛟龙号创造中国深度,下潜到海底7062米,但对于报道人类进入地底的新闻不多,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人类应用钻探技术也只能到达地下12千米,这就出现了上天有路,下海有法,入地无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活动导入,如教学内容是讲“天气”可以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对于教学导入,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更具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不能只是考虑吸引学生,而忽视了你选择的导入方法会不会产生干扰教学的负面影响。

2.2 设置课堂问题情境

学生最怕的是一节课45分钟教师里只有老师的声音,特别安静,没有一点气氛,这样的课堂难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让学生打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适宜的创设问题情境。地理教学心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好奇心和学习的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那些带有探究因素的问题情境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4]借助直观方法,设置地理问题情境,利用模型、图片、板画等加于适当的语言启发思维,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这节内容较多,较为复杂,较为枯燥,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的三球仪,模型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把原本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有学下

去的兴趣,利用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设置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我国“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世界地图,找北回归线穿过亚洲的地区,被北回归线穿过的西亚大部分地区是炎热干燥的沙漠,而位于同一纬度地区我国的东部却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利用这一矛盾使学生对季风气候的形成产生兴趣;利用有新意、有趣味的地理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日界线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个故事提出一个地理问题,“有一个孕妇从上海去旧金山,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个女孩,在西十二区有产下一个男孩,但先生的女孩却叫后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思维也会一下子活跃起来,为了满足其好奇心理,学生将会认真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会跟着老师的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让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3 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敢于提问

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而地理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的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际出真知”学生只有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如教师讲到“昼夜更替”时,可结合日常生活的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太阳的东升西落的现象?为什么每年的世界杯举行地是白天,我们看直播却是晚上?为什么一些跨国公司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再如教材在阐述“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可以对学生提出:假如你家要买一套新房子,你对光照有什么样的要求?你家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每天要达到最高,支架应该要怎么设计?通过以上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让学生将学习地理的兴趣持久、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学习地理、让学生能够完成作业和复习学过的知识,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学习地理的习惯,要时常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有关的地理现象,认真的体会、挖掘、收集资料,让学生把从现实中取得的经验以及熟知的东西在课堂上尽情的发言表现,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敢于提问

人人都希望得到欣赏与赞美我,如果一个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会让学生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如有一教师在讲“时区与区时的计算”是时,直接给学生区时的计算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规律是东加西减与同减异加,教师给学生讲解公式的语速过快,一个学生没听明白,想要教师再解释一遍。教师立马黑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那位学生“你怎么那么笨,笨死了,你还是个高中生吗?你妈妈没给

你生脑袋吗?”弄得全班哄然大笑,让那位学生很不好意思,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让那位学生不仅让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更让学生失去了在地理课堂上的质疑能力,厌恶其地理老师。这位老师如果能耐着性子,不对学生横加指责,不嘲讽学生,那也就不会让那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受挫,教师要对那些大胆发问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不要把学生提问的问题看成“捣乱”或是“钻牛角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想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对学生提出的看法和见解,特别是那些超出常规的想法给予保护,如果对那些学生进行批评、挖苦,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对于爱提问题的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创新回答方式,让学生保持提问的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理由于课时少,课堂的问答方式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有些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往往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教师就叫你站起来回答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害怕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又担心答不出来,在课堂上出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这一回答方式,教师要善于导答,如一位老师在教“洋流成因”时问东澳大利亚暖流是如何形成的?学生都沉默不语,老师见状说:“其实,我根本没必要问大家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因为我知道东澳大利亚暖流的成因是密度的差异。”教师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就起来纠正教师的错误。除了用故意出错法,还有激将诱导法,分解引导法,温故知新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质疑与提问的能力;回答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答”的方式,教师要控制课堂时间,将新课内容讲完后要留有充足对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耐心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没学完一个新的知识都能理解,让学生爱上学习地理,愿意提出问题。除了“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的问答方式,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每讲完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搜查与本知识有关的题型或是尝试着自己根据知识点出题,每学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将全班同学分组,让学生组与组之间竞争,题目处的好,抢答题较多的组获胜,在这过程中有些同学会发现对方出的题有争议或是不对,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良好的问答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脑海中时刻呈现问题,让学生摆脱过去只有答案没有问题的情况,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结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但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问题意识得到长足的发展,让学生不断的在“问”与“解决问题”中成长。更好的推动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宋振韶.课堂提出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状况[J].学科教育,2003,1:2.

下载历史与社会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与社会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析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5篇范文

    简析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程雄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结论更重要,强调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实施方案_最新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张夏镇纸坊小学 2012年10月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初中物理教学立足于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善于发现问......

    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贾红玲 内容摘要: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及理论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往往只会简单模仿,不思考:为什么这样操作?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换个操作形式,学生就无从下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只铅笔》的教学思考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段的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思考 太和县税镇中心学校 郭军磊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物理教学讲究一个探究的过程,首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