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区管理中所呈现的问题(写写帮推荐)
关于社区管理中所呈现的问题
1、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当前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主性、自治性没有得到体现。一是社区自治的任务与工作要求有距离。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工作应有三方面内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区服务,但实际上社区服务做得极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与管理,但实际上的效果不明显;第三是丰富社区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实际上文体活动多,教育活动少。二是社区居委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社区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规定了必须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关工作。通过调查,以上这些职责应该是社区居委会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形式开展的,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街道办事处要求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居委会来执行。这使得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2、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本地农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进入城市,使社区居委会面对复杂众多人口而发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3、政府部门职能不到位,社区自治职能弱化
繁忙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事务使社区居委会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许多部门提出了“横到边,竖到底”、“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的目标和任务,以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指导、服务不到位,形成了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的局面。有些部门工作(含街道)进入社区没有发挥自身指导、服务职能,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而是习惯于把社区当作自己的下属单位去布置工作;热衷于创建、搞评比,轻内容、重形式,各项工作都要求“建班子、挂牌子、设展板、建台帐、要数据”。社区居委会每天应付着上级领导的检查和收集报表、传送各种数据,从而淡化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弱化了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
第二篇:社区在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中所发挥作用
我国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全国城市低保已经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各地的城市贫困居民大都纳入了城市低保范围,享受了低保救助。今后城市低保工作的重点,将从原来的“应保尽保”逐步向规范管理转移,而规范管理的重点就是动态管理,即“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动态管理实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党的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
实处,贫困居民是否真正享受实惠。
社区居委会,作为直接做群众工作的基层组织,承担城市低保的基础工作,在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抽调到社区参加群众工作期间,和社区低保专干、改制企业留守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学习。从实践中体会到,社区在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中可以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一、宣传作用。
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宣传法律、法规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低保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目前,城市低保现状大都进多出少,部分群众误认为城市低保可以终身享受。这些错误认识必须通过社区干部工作者的正面宣传来加以引导,使那些通过努力能够有能力解除低保的群众真正认识到享受低保是党和国家对自己暂时困难的一种救助,自己必须在享受低保期间努力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尽早推出低保。而这些政策和观念,要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就必要依靠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宣传阵地的作用,对城市低保动态管理制度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对低保对象群众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让居民特别是低保对象充分理解低保动态管理政策,才能为“应退尽退”减少阻力。
二、管理作用
社区干部对本辖区情况底子清,情况明,有着对辖区内的低保对象进行科学管理的优势。首先可以对低保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就是把低保对象分为“常补对象”和“非常补现象”两大类。常补对象主要是指城市“三无”人员和老、弱、病、残等靠低保对象以及其家庭成员的努力而无法改变家庭生活状况的人员,如无儿无女的老年人、无亲无故无劳动力的残疾人等;“非常补对象”是指低保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中有劳动能力,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家庭生活状况的人员。其次是要做好分类管理。一是要做好档案分类管理。要把常补和非常补对象的档案分柜存放,分别进行管理。是要实行低保对象资格审核制度。二是要实行低保对象的审核制度。根据确定的分类对象,对常补对象资格可一年一审,非常补对象实行半年或每季度一审。在审核过程中,准确掌握低保对象家庭的收入、家庭成员的就业变化情况,及时上报民政部门并协助做好动态管理的相关工作。
三、调节作用
低保工作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居民参与广泛、合适家庭收入硬性手段难度大,因此低保工作动态管理在社区的矛盾也尤为突出。对有意见的退保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既有坚持原则又须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以党的政策和干部自身人格魅力去感动和说服低保对象,因动态管理引起的矛盾及时调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第三篇: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管理缺乏有效性、管理不够科学。年级管理力度不大,还没有形成合力;班级管理力差异性较大,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有些班级没有完成升学目标,离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差距比较大;有些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做到位,高考成绩不理想,有的任课教师的高考成绩拉了高考的后腿;缺乏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的研究,部分教师的高考备考经验不足,同课头的老师交流不够。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成就意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可以从个人意义人手,培养高中生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从个人意义中逐步引出社会意义,并以社会意义支配、调节个人意义。②要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性教学,推进学生学科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问题情景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思考的必要和解决的可能。③要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趣味性、新颖性中,从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中,获得精神上的某种满足。④要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或鞭策学生发愤学习。
2、强化“三风”(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要将“三风”建设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把文明礼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统一起来。要在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中见爱。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所有教职工都有管理的职责,敢管、善管,反复抓、抓反复,形成勤奋、刻苦、严谨的学风。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和社区组织,多方位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听取学生对教学和生活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全面关心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4、夯实基础,促进发展。(1)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明白了,记住了,会用了;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章节的框架结构,从知识网络的梳理中把握知识点,认知识点的构成中理解知识要素。(2)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要从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三个维度,对基本技能的形成提出明确要求。
5、教学坚持目标定向原则。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把制定或选择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目标应当十分清晰,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采用、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的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着眼,包括应试的需要,也要从学生掌握的可能着手,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学生已经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暂时不教,难度过高,只能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样,高三复习教学既要考虑高考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接受的可能。
6、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矫正环节。只管教不管学,没有形成一个由教学目标出发到教学目标达成的封闭式教学控制系统,是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学习上的困难生主要也是学习过程中一堂堂课、一个个单元的问题和失误积累造成的。
7教师没有意识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措施:(1)课堂教学要有前置性补偿矫正教学环节,对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相关的旧知识当中学生所遗忘的,或原本就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补偿;(2)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形成性检测,把课堂练习与形成性检测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及时掌握,并进行即时性的补偿矫正;(3)如果是以单元作为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不仅要重视单元新授课教学,还应该有前置补偿课。
8、作业的有效性有待提高。作业题的质量要高,“精选”要坚持“四性”:一是针对性,题目的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题目的形式要符合训练目的,题目的难易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迁移性;三是延伸性;四是综合练习要有整体性。学生完成作业要认真,除了作业的量要适当以外,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教师对作业要有及时、精到的讲评,要在教新课前把作业讲评好。要重点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典型问题。对作业讲评以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巩固讲评的效果。有的学生的错题教师没有讲评到,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对错题要重复训练。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带普遍性的错题,以及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教师要随时收集,过了一段时间再训练一次,重复训练时既要有原题又要有变式题。
9、没有注重教法、学法的研究与落实。所有教师都要从研究学法人手,切切实实改革教法,认认真真指导学法。要把学法指导渗透到一切教学过程之中,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校要提高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坚持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同步、讲清道理与实际能力培养相结合、集中指导与平时训练相结合、学法指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等原则。在可用教学时间有所增加的情况下,要控制学科上课时间,改革粗放式教学,不打“疲劳仗”。安排一些自习课,给学生多一些消化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自习,养成自习的习惯。要充分利用新高考不同“组合”给分层教学带来的有利条件,在教学要求、时间安排和习题训练等方面切实做到分层教学,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0、没有切实加强考试管理。月考后要认真进行考后的质量分析:(1)学生分析,这既是对老师教的评价,对学生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2)教师分析,分析到人,分析到题,找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出教与学中的薄弱环节;(3)备课组分析,找出平行班级的群体差异;(4)年级组分析,重点解决学生各学科学习上的不平衡性,各班级在质量上的不平衡性;(5)教研组分析,主要解决学科在不同年级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任务完成上的差异;(6)教务处综合分析,向全体教师通告各年级、各学科教学分析结果,提出指导性意见,落实改进措施。要高度重视试卷的讲评,讲评要有足够的时间,试卷的讲评一般可采用诊断性讲评、发散性讲评、探索性讲评、延伸性讲评等形式。
11、年级学科组对高考的研究不够,教务处对高考的指导有待加强。认真学习、把握新大纲(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考纲,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探究命题的发展趋势,切实增强教学中的新课标意识和新高考意识。重视高考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要加强横向联系,向市内外、区内外教育绩效好的地方和学校学习,既“请进来”,也“走出去”。校际之间也要有计划地组织信息交流和高考研讨。要不断提升教研人员与广大教师对各种有关信息的获取、筛选和整合能力。要积极引进、消化和运用高考信息,努力将信息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在高中任教的市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各类骨干教师有责任参与对本学科的高考研究。
12、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要提高。要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了解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与培养目标,了解课程结构的调整,了解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了解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要求。要把学习与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用课改的精神引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积极争取、主动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活动,加快建立、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教研组要组织对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安排组内的一些教学骨干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已收集到的新教材,积极开展新旧教材对比的研究,开展高中与初中新教材内容衔接的研究。要切实关注全国课改其他实验区(山东、广东、海南、)的课改工作。
13、目标责任制要进一步落实。学校应当制定教学工作目标,学校在摧进目标实现过程中要:(1)做好两个分解—— 分解到班级与学科。(2)落实两个责任制——班主任要掌握推进的一般对象和重点对象,做好思想工作,配合任课教师努力完成推进计划的指标;任课教师要明确重点推进对象,做好偏科学生的辅导工作。(3)建立两个制度——即验收制度和总结制度。定期进行考试验收,检查推进成果,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抓好推进提供事实依据。考试验收之后,对各层次学生变化情况,逐一进行对号查比,总结出各层次的变化率,将推进成果总结到班级、学科。(4)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方面落实责任,把推进成果直接总结到教师头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进取心,积极进行自我推进。学校在扎实抓好本二线以上的同时,特别要在临界生上线率上花大气力。
14、学校、年级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不够。实行年级组、教研组双轨管理,在努力抓好教研组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年级组在教学管理中的职责。校长、副校长要落实到具体年级抓教学,靠前指挥,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这两个教学管理实体的作用。抓教研组,侧重学科内各年级纵向平衡;抓年级组,侧重年级内学科间横向平衡。教研组与年级组共管备课组,各年级学科备课组既对教研组、又对年级组负责,确保学科教学在各年级高质量地完成。学校要配备管理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分管年级。要加强对年级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申的统筹、协调、督查和激励作用。耍实行年级组例会制,及时交流经验、通报情况、分析现状、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学校要建立校内视导制度,开展对年级组、教研组工作的视导。
15、没有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单位。尤其是办学规模比较大的学校,要把备课组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重头戏来做。学校要精心选配备课组长,抓好人员的配备,做到把关制与导师制双落实,既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要落实备课组长的责任制,加强备课组的目标考核,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监控。一次集体备课的过程一般要有三个阶段:教师预备,每个教师对确定的集体备课内容独自备课;备课组集备,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中讨论研究,形成共识;教师复备,教师根据“备课组集备”形成的统一意见,结合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写出教案。组内要实行“推磨听课”。不同年级的备课组要加强通气。所有高中都要积极参与全区、市统一的或分层、分片教研活动,并为在本校开展活动给予支持与便利。
16、分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同作战不够。要妥善处理好领导与教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关系,确保教学整体的和谐发展。学校要花气力抓班级任课教师群体建设,形成以班主任为轴心,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把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的结合落到实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每月要有“碰头会”,落实三项任务:对班级同学进行“学情会诊”;落实分层推进措施;分工、交流对少数学生的帮带工作。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应参加每个班级的“碰头会”。学校要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力度,促进学科间的平衡发展,以求整体优化与最大效益;要统筹兼顾,保证和协调各学科的教学时间,不挤不让,严格控制作业量,确保学生自我整理、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
17、没有充分发挥教学骨干队伍的作用。各校在统筹兼顾、优化组合的前提下,努力营造师徒结对、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要落实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新教师的责任制,切实发挥他们在平时教学中的凝聚力和示范带头作用。在努力实行循环教学责任制的同时,保证高三年级有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把关教师。凡第一次上高中课特别是第一次上高三课的老师,都必须先听同学科其他老师的课再上课,教案要在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指导认可后再实施,尽快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18、教师专业精神的养成有待加强。学校要全面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帮助更多的教师形成从事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精业敬业的思想信念和品质,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把良好的教师风气作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同化力量和凝聚力量。同时,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奖励机制,引导教师形成对工作保持专一务实的心向与态度。评优、晋级、福利、奖金等,都要向教学一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倾斜。学校对教师的奖励要建立在考核评估的基础上,考核评估要认真贯彻方向性、激励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对评估结论要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考核评估的结果要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要做到“一评四挂”,即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金挂钩、与教师的评优挂钩、与教师的职务评聘挂钩、与教师的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挂钩。要落实对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的教学过程奖励措施,及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实施过程调控。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任务难于完成。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随时地调节教学环节。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课堂需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但是,在部分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3.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社区外国人管理问题探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国扩大和加速了与全球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入出我国国境的外国人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同时,在我国长期居留和定居的外国人口也越来越多。1996年,公安部针对境外人员只能就住涉外酒店或其他接待单位的住宿限制取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社区居住,逐步形成了社区化散居状态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还出现了一些规模大小不等的外国人聚居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来华外国人数量少停留时间较短,大部分以旅游探亲或留学为目的,与此不同,现今来华外国人中在驻华机构任职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停留时间也越来越长。对外国人的管理工作从以往重视入出境边防口岸的查控延伸到对境内外国人居留管理的加强,对社区内外国人的管理也成为公安工作的一个新的任务和课题相形之下,我国有关外国人入境及居留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多已有十年二十年的历史,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外国人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外国人社区居留现状及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入出我国国境的外国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在华外国人的分布和居留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2006年9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在全国32个城市中组织的调研表明,外国人来华居留事由日趋复杂,由以往主要从事旅游探亲留学,扩展为以在驻华机构任职从事务工经商访问等活动为主,人数达到来华外国人总数的90%以上.而据统计,2008年,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外国人入境4800万人次,是20年前的30倍,全国各口岸出入境人员达3.5亿人次,约是20年前的倍12年,仅京、沪、穗三地公安机关登记在册常住外国人已超过27万,临时居留外国人90多万而到了2009年仅上海一地,外国人常住人口即已达到15万之多。
1996年,公安部针对境外人员只能就住涉外酒店或其他接待单位的住宿限制取消,从此以后,进入社区居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以上海市为例,1998年,散居地区的境外人员为44107人,比1996年上升44倍外国人在华居住地范围迅速扩大,形成散居状态。据公安部2006年9月在32个城市不完全统计,来华外国人中相当部分散居在出租房屋、公寓、亲友住宅,乃至自购房屋居住,其中租房居住的外国人达到11万人、自购房屋的也有近3万人 外国人在华居住和活动日趋社会化,开始与中国社会全面融合。
来华外国人数量与日俱增和实行境外人员社区化居住的结果,一是有外国人居住的社区越来越多,同时,外国人聚居区开始悄然出现 我国江浙、福建、广东等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都出现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外国人聚居区,在京 津、沪、穗等特大城市,更形成了上规模的国内知名的外国人聚居区 例如北京麦子店街道、“韩国村”望京社区、涉外使馆区东直门街道、建国门外街道、上海虹桥、广州天河地区等。
应该注意的是,除了上述这些特大型城市中形成的主要以外交、商务人员构成的高端外国人社区外,目前,还出现了一些主要由来自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来华 “淘金”人员构成的低端外国人聚居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日益成为移民的目的地国,其中不乏大量来自贫穷发展中国家的偷渡人口。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调查结果表明,在广州留学或者是工作,滞留期超过个6月的非洲人在2008年有2万人,但是如果把非法滞留及频繁短期出入境的人加起来,“实际人数”应该在20万左右,这相当于广州户籍人口的2%。广州市若干地方已经形成不少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城”的以非洲人为主体的居住区,成为广州治安管理的热点区域。
在来华外国人数量不断增长,层次成分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治安管理问题和风险开始凸现。2009年7月15日,广州发生了上百名黑人冲击派出所的涉外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传统的“三非”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另一方面,外国人在华刑事犯罪有增无减,境内外国人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造成了严重问题和隐患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看,外国人违法犯罪数量呈不断上升。来自公安部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国人在我国境内从事走私、抢劫、诈骗、盗窃、拐卖妇女、组织偷渡等等违法犯罪活动呈逐年上升,治安问题增多,一些重点城市“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有新的发展。目前,公安部规定将进入社区的外国人纳入区内实有人口管理,基本要求是“底数清,管得住,服务好”,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各地治安管理工作中对本地外国人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漏管失控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三非”外国人的长效机制,对外国人居留管理的能力有待增强。
二、社区外国人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相关法律问题
(一)现行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现实情况
我国目前对外国人居留管理的法规主要有三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以及《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此外,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来华登山管理办法》、《在华外国人参加演出活动管理办法》等涉及外国人在华事务管理的法规多部。根据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公安部和外交部为主管机关,以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旅游局、民政部等部门为辅助管理机关,我国不同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其业务内的外国人管理工作,形成对在华外国人多头管理的态势。在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下,权力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而负责管控的部门没有明确的审批权,权责分离,难以做到源头控制,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信息不能共享,很容易形成管理脱节内外衔接失控的情况,造成部分外国人入境后失去管控,形成治安管理隐患。
(二)管理手段单一 滞后,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我国现行对境内外国人的管理,是重申报,轻查验。根据我国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规定,我国对境内外国人的居留管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长期居留和短时住宿。在我国长期居留的外国人包括持D字签证即来中国定居的人员、Z字签证即在中国任职或者就业的人员及其随行家属、X字签证即在中国进行个6月以上学习、实习的人、J-1字签证即中国常驻的外国记者。这些人员须自入境之日起30日内到居住地市、县公安局办理外国人居留证或者外国人临时居留证,一旦住所发生变迁,须于10日内向迁入地公安局办理迁入登记。对于短时住宿来说,则根据我国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29、30、31条规定,在宾馆、饭店、招待所及其他中国机构内住宿的,须出示有效护照或者居留证件并填写临时住宿登记表;在中国居民家中住宿的,视城镇或农村分别于抵达后24小时或72小时内由留宿人或者本人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在外国机构内或者外国人家中住宿的,同样须于抵达后24小时内申报。总的来说是不管长期居留还是临时住宿,都以自觉申报为主。这种管理方式在早期所有来华外国人限定居住在宾馆、涉外酒店等接待场所时尚可适用,因住所单一,只要接待单位做好登记工作即可,而在取消境外人员住宿限制、境外人员大规模进入社区居住的今天,留宿人即通常为房屋出租人及住宿人即外国人本人出于经济利益或者怕麻烦的考虑,往往拒绝申报或不能及时申报,在缺乏有效查验和管理手段及渠道的情况下,就会造成辖区内外国人失控,形成管理空白,从而产生治安及其他社会隐患。
一方面是自主申报情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作为其制约和保障,对于违反居留申报管理的行为的现行法则又显得过于“软弱”。根据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43条规定,持居留证外国人住所变迁后未按规定办理迁居登记的,可处500元以下罚金;对于违反外国人住宿登记管理规定的,根据第45条规定,则不区分留宿人和本人,对责任人处以警告或者50元以上、元500以下罚金区区几十元或者数百元罚款,在经济收入水平已获极大提高的今天,已显微不足道,不能起到震慑作为。
(三)对外国人社区管理存在制度空白和盲点
外国人社区自身的特点,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显示出制度空白从1996年取消境外人员住宿限制后,公安部确定出入境管理工作业务下沉,社区内境外人员按片内实有人口管理,纳入基层警察局、派出所的工作内容和任务范围,对境外人员的管理工作进入社区化阶段。
与传统社区居民状况比较稳定,便于追踪和掌握了解情况不同,在外国人居住数量较多的社区尤其是外国人聚居区,境外居民居住情况多样,来源复杂,组织松散,对他们的信息采集和掌握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归口管理都成为一个难题。
现有社区外国人居住状况不一,人户分离情况较为普遍。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外国人管理、户籍管理和外来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办法,暴露出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方面。例如,购入公寓、商品住宅后长期居住而又不迁入户口的,是按常住人口管理,还是按暂住人口管理;或者,买房后并不入住,而是委托别人代管或私下出租,是按出租房屋管理,还是按常住人口管理;还有,对外国人以中国人名义购房并居住的,应如何管理,都是需要认真加以规范的问题。
此外,作为治安管理的基础,社区外国人、尤其是外国人聚居区中境外人口信息采集和数据掌握难,也是一个大问题。现有居民区中境外居民居住状况不一,流动性高,短期或长期借宿、租赁房屋居住乃至自购商品房居住等各种居住形式交错复杂,人户分离情况较为普遍,构成相当多居住人与产权人不一致的情况。人户分离门难进,如何收集和掌握社区人口的真实情况和资料,单凭公安部门一己之力已难奏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从效果看,加强业主的责任,实行对境外人员居留住宿的业主申报问责制可以起到一定弥补作用。落实业主的申报责任,也符合保护业主利益的需要。对于达到一定期限的境外人员的租赁、借宿情况,可以考虑由现行留宿人员(包括业主)选择性申报责任改为义务申报责任。
相对来说,在社区人口的动态信息数据和情况掌握方面,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具有先天优势。可以充分挖掘物业管理部门的潜力,发挥其在社区外国人管理中应负的的义务和作用。实践中外国人管理工作做得较好的地方,大都挖掘了这些部门的潜力例如,南京抓外国人管理的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包括物业管理人员、社区保安等的涉外安全管理联络员队伍,从而保证了三年来南京市境外人员住宿登记社会面申报率达99%。现在的问题是,物业管理部门并无辅助治安管理工作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公安部门对其仅起指导作用,相关工作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形成制度化保障。如何挖掘和激发物业管理、社区保安部门在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户籍、治安管理以及外国人管理和安全防范方面的潜力和功能,尚待摸索和研究。
三、社区外国人管理工作待解决的法律法规问题
对外国人的社区化管理包括外国人聚居区的管理工作已成为我国社会治安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我国现行外国人管理法规的制订大多已有十多年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初 期,这些法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国门洞开、经济及社会条件都已发生巨变的今天,面对大量境外人员进入社区、外国人在华居留发生巨大改变的现状,现有外国人管理法规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总的来说,为做好社区外国人管理工作,在法律法规上,尚需解决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
(一)整合外国人管理法规,改变管理脱节内外衔接失控的局面
整合外国人管理法规,改变现行对外国人在华事务多头管理、各司其政下形成的管理脱节、内外衔接失控的局面。在我国无统一的移民事务管理部门的情况下,可以将出入境管理部门设定为中枢部门,或外国人在华各项事务管理的收口部门,保障境内外国人信息的汇总集中,实现对其动态追踪和全面把握。
(二)建立科学的外国人信息收集和管理机制
根据外国人大规模社区居住的现状,改变我国现行出入境法规中关于外国人居留和住宿自主申报为主的规定,补充强化外国人居留和住宿处所业主问责制,并增加对外国人居留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查验的内容,建立多环节、多渠道的外国人信息收集和管理机制。
(三)加大对违反外国人居留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反外国人居留管理行为的罚金额
现行入出境管理法规中对于违反外国人居留管理规定行为的罚责普遍较轻,例如,对于违反住宿申报管理行为规定上限为500元人民币的罚金。这些规定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与现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极不相符,不能起到震慑作用和处罚结果。相形之下,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外国人非法居留的罚责都作了严厉规定,例如,香港地区对于非法逗留的外籍人员最高刑罚为罚款港币25,000元及监禁3年。因此,我国应提高罚金水平,同时,行为责任人即违反规定的外国人以及租住或借宿情况下其居所业主应承担连带责任,实行双处罚。
(四)补充修订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对社区外国人管理和治安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包括现有户籍管理规定对各类人口的重新划分和管理方式的调整、城市社区相关法规的完善补充,添加涉外社区内容包括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建设等内容以及物业管理部门行为规范的制订包括明确物业管理部门在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户籍、治安管理以及外国人管理和安全防范方面(主要是信息统计和行动协调等)的功能和责任等,是现实所需,也会形成多方位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五篇:毕业论文-论秦嘉、徐淑诗文中所呈现的婚恋观
论秦嘉、徐淑诗文中所呈现的婚恋观
摘要:本文对东汉著名的文人夫妇秦嘉、徐淑现存的赠答书信、诗文进行研究,通过对二人每篇诗作的写作时间、地点及涉及事物、意象、作品中的感情基调以及表现出来的对婚姻爱情的想法和观念进行阐述。详尽论述了这对与众不同的夫妻十几年的婚姻生活过程中,成婚前所作出的考虑与决定,婚后二人相爱相知、共同生活的婚姻基本要求。而徐淑作为东汉时期的一名知识女性,必然对爱情、婚姻有着独特的见解与认识,文中也一一罗列,进行了详细客观的分析阐述。同时也详尽解读了十数篇流传下来的赠答诗文完美体现出的夫妻二人婚姻生活中超前的婚姻观念。
关键词:东汉 秦嘉 徐淑 婚恋观
秦嘉徐淑夫妇是东汉时期著名文人,今日他们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数量不多,但其二人诗文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动人,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种夫妻赠答的文学形式在东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较为少见,我们可以从其中窥得东汉夫妻生活的的风貌。现在许多有关秦徐夫妇二人的书籍、论文中都由讨论其二人诗作、文章涉及到他们的婚姻爱情情况,但大部分学者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凄怨”的感情色彩及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上,而没有一篇详细系统的对他们的婚姻爱情观念进行过讨论。本文结合秦徐夫妇的诗作书信等,对东汉时期这样一对让人称赞和羡慕又与众不同的夫妇的婚姻、爱情观念和夫妻生活状况一探究竟,意图作出一个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让现代人对他们二人的婚恋情况有一个真实正确的了解,感受到他们伟大的爱情魅力。
秦嘉(?-164)字士会,东汉时诗人,汉阳郡平壤县(今甘肃省通渭县)人⑴。据徐陵《玉台新咏》记载,秦嘉为郡吏,桓帝时为郡上计簿使,赴京城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在京居数年后病死于津乡亭(今湖北省江陵县东)。
秦嘉的妻子徐淑,生卒年及字号均不详。与秦嘉均为汉阳郡平壤县人⑵。相传秦、徐夫妇共有诗作二百余首,但多已亡佚⑶。秦嘉所作诗文今存四言《述婚诗》二首,四言《赠妇诗》一首,五言《留郡赠妇诗》三首以及文《报妻书》、《重报妻书》(非全本)各一篇和一些残句。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徐淑原有《徐淑集》一卷,已散佚。今所见者,仅五言《答夫秦嘉诗》一首及文《答夫秦嘉书》、《又报秦嘉书》(非全本)、《誓书与兄弟》三篇,余已亡佚。
一、秦、徐诗作中体现的婚前准备
秦嘉、徐淑夫妇自成婚后恩爱异常,但因造化捉弄,聚少离多,只得以书信往还,诗文酬答,各叙款曲。他们的诗文情辞均悱恻动人,成就了一段以夫妻日常生活感情纳入文学作品视野并取得相当成就的佳话。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现存最早的秦、徐诗文是秦嘉的两首《述婚诗》: 《述婚诗》其一:
群祥既集,二族交欢; 敬兹新姻,六礼不愆; 羔鴈总备,玉帛戋戋; 君子将事,威仪孔闲; 猗兮容兮。穆矣其言。《述婚诗》其二
纷彼婚姻,祸福之由; 卫女兴齐,褒姒灭周; 战战兢兢,惧德不仇; 神启其吉,果获令攸; 我之爱矣,荷天之休。⑷
(一)考虑与选择
这两首诗中,作者描述了他们新婚的盛况和自己娶得贤妻的兴奋之情。在其中我们还也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婚姻是诱发灾祸或带来幸福的根源,人们一方面希望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一方面又怕婚配的伴侣不是自己称心的对象,对于婚姻大事是怀着向往和抗拒两种矛盾的心情的⑸。
在汉代,男女都是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的。如《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的孟光欲嫁梁鸿,梁鸿遂聘孟光为妻的故事便体现了这一点。不仅如此,那时的女子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可以要求离婚的。而秦嘉在诗中曾说,自己和徐淑都是自小孤苦⑹,他们是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的。二人又都能诗善文,文学方面互为知己。
(二)认定与相守
所以,诗人认为娶到徐淑这样满意的妻子简直就是神灵启示,天作之合。无论是媒妁之言还是自由恋爱,总之他们的结合是经过了婚前认真的考虑和选择的,这桩婚姻建立在互相满意的基础上,彼此都认定了对方。这样的婚姻才为日后夫妻感情深厚、相爱相惜奠定了基础。
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⑻”秦嘉、徐淑夫妇与秦观的爱情观却明显是截然相反的。他们对婚姻和爱情最基本,但也是最高的要求就是长相厮守。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有夫妻关系稳定长久的要求,人们开始崇尚“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爱情与婚姻。显然,秦徐夫妇也是坚信婚后夫妻间应该是要朝夕相处,长相厮守的,婚后的他们也十分珍惜这段时光。秦嘉赴陇西郡任职时都是带妻子同去的。但没多久,徐淑因病回娘家修养。秦嘉满怀无限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赠妇诗》:
暧暧白日,引曜西倾; 啾啾鸡雀,群飞赴楹; 皎皎明月,煌煌列星; 严霜凄怆,飞雪覆庭; 寂寂独居,寥寥空室; 飘飘帷帐,荧荧华烛; 尔不是居,帷帐何施; 尔不是照,华烛何为。⑼
而就在徐淑病中未归的时候,秦嘉奉命远赴京都洛阳上计(呈报施政情况)。临行前,他写信给回娘家养病的妻子,并派人接她来郡所面别,这便是《与妻徐淑书》:
不能养志,当给郡使; 随俗顺时,僶俛当去; 知所苦故尔,未有瘳损; 想念悒悒,劳心无已; 当涉远路,趋走风尘; 非志所慕,惨惨少乐; 又计往还,将弥时节; 念发同怨,意有迟迟; 欲暂相见,有所属托; 今遣车往,想必自力。⑽
全文八十一字,委婉缠绵,言浅意深。既表达了自己的处境,也透漏出对妻子深深地牵挂。古时候的读书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入仕为官,而两汉时朝廷使用一种征召制度,即对有名望的贤士进行网罗,纳入朝中做官,以巩固中央政权。这对当时读书人来
⑺
说是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捷径。西汉有名的司马相如即凭借自己的赋文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进入朝廷,飞黄腾达的。但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嘉似乎并不愿入京,他只想和爱妻朝夕相对,厮守终身。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秦嘉对徐淑的爱意之深,同时也反映出这是他不愿入仕的特殊现象。据分析,秦嘉奉召入京时已是东汉末期了,这正是社会矛盾集中,动荡不安之时,此时的朝廷如风中的稻草,朝不保夕。而文人们生逢乱世,难免有人生悲凉、哀世惜时之叹,而作为一名“底层”的名士,秦嘉的感受尤为深刻。他的这种惜时伤怀情调绝不是无病呻吟的,他的出发点不是社会伦理,而是一己情感。他因家中有心爱的妻子,更不愿远离家乡,入朝为官。但因皇命难违,身不由己,只得割舍病妻,赴京上任。他的哀思之情均因与妻子的生离而触发,才引起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感叹。
二、婚后二人的婚姻基本要求
此时徐淑重病缠身,不能成行,只好给秦嘉回复了《答夫秦嘉书》。和秦嘉一样,徐淑对这段天赐良缘也格外珍惜。作为一名深爱着丈夫的妻子,她自然是想和丈夫朝夕相对,长相厮守在一起的。可秦嘉在陇西郡任职时,她就得了大病。为了让丈夫安心于事业,她选择了回娘家休养,这本来就是一个痛苦的选择。而现在,丈夫要远赴千里之外的京都供职了,自己非但不能相随,甚至不能面别,其心中哀怨凄苦不言而喻。
(一)徐淑的女性意识:理解与独立
我们从《答夫秦嘉书》中并未看到徐淑这个病弱的小娇妻应有的那种期期艾艾的字眼。相反的,我们却感受到她的信中透露出一种该时代特有的婚姻爱情观和女性独立意识。徐淑在文中说:
“知屈珪璋,应奉岁使。策名王府,观国之光。虽失高素晧然之业,亦是仲尼执鞭之操也。自初承问,心愿东还。迫疾惟宜报叹而已。日月已尽,行有伴例。想严妆已辦,发迈在近。谁谓宋远,企予望之。室迩人遐,我劳如何。深谷逶迤,而君是涉;高山岩岩,而君是越,斯亦难矣;长路悠悠,而君是践;冰霜惨烈,而君是履。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于是咏萱草之喻,以消两家之思。割今者之恨,以待将来之欢。今适乐土,优游京邑,观王都之壮丽,察天下之珍妙,得无目玩意移,往而不能耶。”⑾
“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于是咏萱草之喻,以消两家之思。割今者之恨,以待将来之欢。”之句中,“比目”是指比目鱼;据说比目鱼仅生一目,雌雄各生在左右两边,游行时二鱼需两两相并。“萱草”又名“谖草”,即“忘忧草”。古时候,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在北堂种植萱草,用以缓解母亲对孩子的相思之情,这里用来比喻夫妻之间的思恋⑿。徐淑对秦嘉说,我们两个人不可能总是像比目鱼一般 4
形影不离,但却可以做两棵萱草遥遥相望、诗书互答,以解两地相思之苦。今日虽有分离之恨,但想到有朝一日再聚的欣喜,承受这短暂的离别之苦却是值得的。
徐淑认为,在婚姻中,两人自然会尽可能的保持长久安定的生活,但在必要的时候,任何一方都可以为对方作出牺牲。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为对方着想的,作为妻子也不应该完全依赖于丈夫,她们应该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她非但没有因为丈夫在自己重病期间离家上京而抱怨连连,还鼓励丈夫上京后一定要尽到自己的义务,甚至还劝勉他不要被“王都之壮丽”迷惑,耽误了工作。字里行间都看得出她虽盼望与丈夫日日相守、朝夕相对,但却通情达理、懂得以大局为重,文中透露出一种独到的见解,散发着异于常人的智慧和理性。情真意切,温婉动人。
(二)二人的平等意识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夫权至上是封建男权社会婚姻的基本条件之一,通常情况下,妻子不出门工作,完全靠丈夫赚钱供养,她们没有同男子一般的社会地位与稳定的经济来源,必然是依附着丈夫而生活的,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就如同树与藤的关系。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男尊女卑、以夫为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无论男女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封建伦理道德,想要要求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显然秦嘉、徐淑夫妇例外。他们本身作为一对独特的夫妻而存在的同时,也反映出汉朝与它代相异的男女社会关系。在汉代,丈夫若出门在外,妻子独自在家仍可迎宾送客,参加社交。多洛肯和胡淑冰的著作中说:“汉代妇女不仅可以在家庭自立门户,而且参与国家外交、政治、文化等活动的也大有人在”⒀。与其他的朝代相比,在汉代,男女之间的交往受到较少的封建伦理束缚。如东汉末年著名的女诗人蔡文姬就常与曹操有书信往来。这种情形在其他时代甚至风气开放的唐朝都是很少见的。但与其他时期相似的是,夫妻之间的交往还是比较矜持的,也很少有书面的情感交流。这更体现出秦、徐夫妻婚姻爱情观的与众不同。
秦嘉与徐淑男女平等、夫妻互相尊重的婚姻爱情意识正体现了 《说文》中:“妻者,齐也。”的释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在秦嘉和徐淑的婚姻里,他们笃厚的感情显然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交往平等的基础上的。他们将对方放在与自己同等的高度上,丈夫并不以自己的男子身份压制妻子,妻子也不因自身的女子身份贬低自己。
(三)大胆的抒发与表达
此后,二人之间又互通了《重报妻书》和《又报嘉书》(均为残本)。但显然,在中国古代,诗歌才是抒发自身感情的最好方式。在这段时间里,秦嘉得到徐淑不能来的消息后久久不能平静,他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心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思念。于是写下了《留郡赠妇诗》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⒁
后来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娘家与妻子面别,可因为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未能成行。于是写下了《留郡赠妇诗》其二: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 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 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可不属。⒂
据推测第三首可能是写在他到达京都之后,回忆起当日启程的情景,心中慨叹良多,于是提笔写下《留郡赠妇诗》其三: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 顾看空室中,髣髴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徐淑也存《答夫秦嘉诗》一首: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 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 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⒄
在这些赠答诗中,充满了哀愁相思之情。比较特别的是,秦嘉的赠妇诗没有采用当时文人较为惯用的《诗经》开篇便写景起兴和《楚辞》香草美人式的夸张手法,而是用直抒胸臆的白描来表达思想感情。以《留郡赠妇诗》其一为例,开头四句:“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写夫妇欢会,却从“人生”的大题目开始,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宏观爱情意识。
其中他运用了“朝露”这一自然意象。“朝露”虽晶莹剔透、清新怡人,却是转瞬即逝之物,生命短暂,令人哀惋。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时光荏苒,人生短暂,转眼青丝即白发的悲叹。正是这种感伤之情,让诗人更加珍惜近在身边的爱人和现有的爱情婚姻。诗歌通过这种忧伤的叙述来开篇,让人一眼洞察诗人夫妇的离别伤怀之情。诗人要离家远去,却不能和爱妻辞行,他“独坐空房中”“临食不能饭”,心情凄
⒃
苦。而结尾处的“匪席”也是同一基调,“匪席”是可以卷起来收藏起来的,可诗人的心事却不能如席子一般,卷起来放在一边眼不见为净,只能让忧愁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值得注意的是卷起来的席子是圆形的,也呼应了诗人“忧来如循环”之句,让全诗从头至尾都沉淀在一潭忧怨的湖水中。
而徐淑的《答夫秦嘉诗》,字字发自心底,朴实率真,每句皆用表示感叹语气的“兮”字,造成一种咏叹调的感伤美,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与当时夫妻不同的是,秦、徐夫妇敢于用诗文赠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意和思念。古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往往都是含蓄的。在当时,夫妻之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本是小儿女之情,闺房帷幔间之事,在一般人眼中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而夫妻离散更是世间常事,但秦嘉夫妇却将之搬上了大雅之堂,他们的赠答诗文中是将爱情、婚姻、时光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不畏人言,把平凡却深切、舒缓而平实的夫妻之情的抒发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夫妻之间丰富而婉转的思念之情。这种夫妻之爱不需过分华丽的词藻修饰,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波澜,有的只是平和的叙事,委婉的言情。他们敢于大胆言爱,他们的诗文情真意切,流畅自然,意蕴温柔,情谊敦厚,也符合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思想,于是成就了这样一段千古佳话。
(四)爱情中的感恩
不仅如此,除了诗文外,他们还互赠礼品。据《艺文类聚》记载,徐淑赠秦嘉“金错碗一枚,可以盛书水;琉璃碗一枚,可以盛药酒⒅。”俄藏本秦嘉《重报妻书》也有秦嘉随书赠与徐淑宝钗一双、好香四种、素琴一枚的记载⒆。《留郡赠妇诗》其三中也有对这些礼物的表述⒇,这在古代夫妇之间更为少见。
他们的互赠诗文和礼物的形式体现出一种“感恩”式的爱情观。秦嘉作为男子,在男权社会的婚姻关系中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但在诗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将自己放在和妻子等同的地位上,爱妻怜妻的丈夫形象。他不只接受妻子对他的爱意和关心,也对妻子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真情真意。《留郡赠妇诗》其三中,也出现过“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
(21)叙我情。”的句子。他化用“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典故,表达出对妻子的一种感恩之情。
(五)情深义重 历久弥新
虽然各种流传下来的书籍对秦嘉徐淑夫妇的生卒年月均未有详尽记载,但在汉魏时期,早婚是一种普遍性的习俗,这个时期各个社会阶层,大多数人很早就已婚配,惠帝时甚至曾规定,女子十五岁以上必须出嫁(22)。那时一般百姓的婚姻年龄大概为男十五六,女十三四(23)。秦、徐应该也不例外。从他们成婚到秦嘉逝世(约30余岁),二人的婚姻维持了近十余年。从妻子回娘家养病开始,夫妇二人长期诗书酬答,礼物还往,各叙款
曲,仅往来赠答诗就有二百余首。正是他们这些类似于婚前相互倾慕的青年男女才会有的举动,使得他们的爱情维持在一种新鲜状态。他们的每一首诗、每一封书信都将爱情更推进了一步,使爱情没有因为距离而渐渐淡没。这种爱情保鲜法使得他们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烈真挚、历久弥新,加入了离别这一催化剂,便化作了缕缕离愁别绪,体现在诗文中。
三、结语: 信念与承诺 死别亦相守
在《甘肃新通志》卷七十九《人物志》列女四条下有一段对徐淑的介绍。她之所以能被录入烈女条下,是因为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之兄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24)”,并写下了《誓书与兄弟》这样决绝的文章以表决心。最终守寡终生,独自抚养子女直至去世。
在汉代,再嫁现象十分普遍,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有择偶再嫁的自由和权力。这说明当时的贞节观并不强烈,汉代的寡妇再嫁并不会受到歧视(25)。所以,徐淑为秦嘉“毁形不嫁,哀恸伤生”的意愿绝不是出自封建的贞烈观,而是夫妻情义所致。她坚守对丈夫的承诺,从一而终,正如丈夫对她的承诺一样:“贞士笃终始,恩义可不(26)属。”这也凸显出他们对婚姻的“信”与“义”和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秦嘉与徐淑的诗作是较早以夫妻日常生活感情纳入文学作品视野并取得相当成就的佳话,他们的用来表达爱情传递相思的作品被梁代诗论家钟嵘称赞:“夫妻事可伤,文亦凄怨(27)”。秦嘉的《留郡赠妇诗》三首作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被视为“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进入繁荣期的标志(28)”。而夫妻往还书四篇,“以从容舒缓之笔,叙谈日常生活之事,抒写夫妻离别之情,为此前散文所未见(29)”,也受到了现在的文学者们的重视。
秦、徐对爱情追求和对婚姻经营的成功是人们对爱情的一种最终目标,值得后世男女借鉴。他们的作品也被后世欣赏和推崇,这就是文学世界中爱情和婚姻的独有的魅力之所在吧!
注释:
(1)甘肃省社科院文学所《甘肃历代诗词选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中认为秦嘉及其妻徐淑为现甘肃陇西县西南人,这里采用甘肃学者张先堂《东汉陇上诗人秦嘉故里及任所新探》(《社科纵横》,1993年第3期)中所考证的说法。(2)亦采用张先堂《东汉陇上诗人秦嘉故里及任所新探》说法。
(3)温虎林《秦嘉徐淑生平著作考》,《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第十二卷 第3期。(4)秦嘉《述婚诗》二首见姚宽《西溪丛语》。
(5)秦嘉《述婚诗》其二:“纷彼婚姻,祸福之由;卫女兴齐,褒姒灭周;战战兢兢,惧德不仇。”
(6)秦嘉《留郡赠妇诗》其二中有“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之句。(7)秦嘉《述婚诗》其二:“神启其吉,果获令攸;我之爱矣,荷天之休。”(8)秦观《鹊桥仙》。
(9)秦嘉《赠妇诗》见姚宽《西溪丛语》。(10)秦嘉《与妻徐淑书》见欧阳询《艺文类聚》。(11)徐淑《答夫秦嘉书》见欧阳询《艺文类聚》。
(12)“比目”词条出自《尔雅·释地》。“萱草”最早见于《诗经·卫风·伯兮》。(13)洛肯和胡淑冰《从汉代诗歌看汉代婚姻》,《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 第1期。(14)《留郡赠妇诗》三首皆见于姚宽《西溪丛语》。(15)同上。(16)同上。
(17)《答夫秦嘉诗》亦见于姚宽《西溪丛语》。(18)《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19)《重报妻书》中有“〔上缺〕如是便发,顾有怅然。(缺15字左右)顷得此镜,既明且好,刑(形)观文綵,当世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及宝叉一双,贾直千金;好香四种,种各一斤;素琴一枚,常吾所弹者;歌诗十首,是吾所作。明镜可以览形,宝叉可以曜首,芳香可以去秽,素琴可以娱耳。惭所报之薄,不足答来赠之厚;诗人感物以兴思,岂能睹此而 无用心乎?□□□意,不别为恨,道路值信,自复致问。秦嘉报。”
(20)秦嘉《留郡赠妇诗》其三:“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21)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22)《汉书·惠帝制纪》中记载,惠帝六年下令曰:“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二十不嫁,五算。”
(23)徐杰舜《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160页。(24)见于《史通·人物》。
(25)多洛肯、胡淑冰《从汉代诗歌看汉代婚姻》,《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 第1期。(26)见于秦嘉《留郡赠妇诗》其二。
(27)钟嵘《诗品》中品中说:“夫妻事可伤,文亦凄怨。为五言者,不过数家,而妇人居二。徐淑叙别之作,亚于团扇矣。”
(28)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9)《甘肃古代文学作品选》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2)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4)彭卫《汉代婚姻形态》,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5)彭卫《汉代婚姻关系中妇女地位考察》,《求索》,1988年 第3期(6)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版
(7)张先堂《东汉陇上诗人秦嘉故里及任所新探》,《社科纵横》,1993年 第3期(8)姚宽《西溪丛语》,中华书局,1993年版
(9)吴小平《论秦嘉、徐淑的五言赠答诗》,《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 第2期(10)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2)李辉《从汉代婚姻关系看当时的妇女地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
(13)伍佑成《当年双鸳鸯 诗文俱秀发——东汉陇上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述论》,《文学遗产》,2002年 第6期
(14)刘景云《后汉秦嘉徐淑诗文考》,《敦煌研究》,2003年 第2期
(15)多洛肯、胡淑冰《从汉代诗歌看汉代婚姻》,《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 第1期(16)徐杰舜《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7)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8)徐陵《玉台新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9)朱锦芳《两地相思诗传情——析东汉时秦嘉与徐淑的赠答诗》,《电影评介》,2007年 第2期
(20)温虎林《秦嘉徐淑生平著作考》,《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第十二卷 第3期(21)姜滢《汉代婚姻特点略谈》,《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 第3期
Qinjia、Xushu´s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 by the poetry
Abstract:This paper study through the existing presentable letters and poetry of the famous literati couple Qinjia and Xushu in Eastern Han, by elaborating the writing period、place and the object、construct、emotion fundamental in poetry as well as the opinion and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 through each poetry of the couple´s, discoursing the consideration and decision made before the marriage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marriage of love and comprehend、living together after the marriage during the life more than ten years of this extraordinary couple.As a literate female in Eastern Han as Xushu is ,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elaborated of hers unique opin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ove and marriage in detailed and objective.Also interpreted this couple´s advanced concept of marriage during their marriage reflected perfectly by the more than ten of the presentable letters handed down.Key Words:Eastern Han, QIN Jia, Xu shu, The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