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地方税制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的探讨

时间:2019-05-14 17:3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当前地方税制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当前地方税制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当前地方税制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的探讨

关于当前地方税制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的探讨

石宝琢

当前的地方税制体系基本遵循了1994年税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地方税制在一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布局需要,按照当前“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目标,地方税制还需要进行不断改革完善,确保其在巩固地方税源和调节地方经济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一、当前地方税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税种法律级次偏低。除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少数几个税收条例是1994年制订施行的之外,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收条例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制订的,与现阶段经济社会现状脱节。而且地方税税收条例的法律地位相对较低,除了个人所得税由全国人大立法之外,其他地方税的税收条例基本上都是行政法规,法律层次偏低。

(二)地方税的收入规模过小,财权事权不匹配。分税制条件下,地税部门理应成为地方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角,现阶段,地税部门组织的地方税收入仅占全国工商税收的10%左右,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份额很小,难以满足地方政府实现和履行社会经济职能的客观需要。

(三)地方税的征收管理权不统一。国外实行分税制的国家,其地方税的征收管理权大多集中在地方税务机关,也有一些由中央税局(联邦税务局)代征,但税种与税款数量很有限。然而在我国,可以行使地方税收征管权的部门除了地方税务机关之外,还有国税局、财政局,地方税征收管理权限存在分散问题。

(四)地方税制内外有别,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虽然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都是33%,但外资企业实行“两免三减”等税收优惠,而且税前扣除充分,内资企业一般无税收优惠,法定税前扣除限定严格,使得实际税率相差悬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征收车船使用牌照税和房地产税,不征收车船使用税和房产税,特别是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内外税负不均衡。两套税制并轨运行影响了税负公平和平等竞争,与国际惯例不相符。

(五)地方税制税基存在极限,需要不断扩充征收和调节领域。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只对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等特定地域征收,受益对象与纳税义务人相脱节。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严重滞后,存在问题愈加明显。一些早该开征的税种,如环境保护税、社会保障税等,至今仍未开征,造成征收调节面过窄。

以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理想的地方税制体系是什么?笔者认为,地方税制首先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事权体系;其次,要有一个稳定的税源规模和结构;第三,税制调节范围应具有一定的涵盖面,增加税收调节的渗透性。第四,充分体现国情原则,接轨原则和效率、公平、便利的原则。使地方一级政府在财权和事权上具有独立的行使空间。

二、关于地方税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一)从体制入手,建立两级立法的地方税分级管理体制。完善现行体制、拓宽地方税基,从适度分权开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四种权力。一

是合理划分事权,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管理权限和收入规模及水平。二是合理划分财权,财权的划分应坚持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税种属性划分中央收入与地方收入,取消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级次的作法,一但划定,就应保持其长期稳定,增强地方政府培植地方税源的积极性。三是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根据合理分权的要求,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宏观调控产生巨大影响的地方税种,立法权、解释权集中在中央;对其它地方税种的立法则由地方负责。这样一方面地方可运用中央赋予的权利和税收政策导向发展区域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维护了中央宏观调控的权威和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具体可以按如下划分:①对宏观调控有较大影响的税种,其税收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设置权等权限,都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则拥有税收临时减免权。②对有利于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灵活运用国家政策,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税种,由中央立法开征,地方拥有其它各项税收管理权限。③对一些小税种,特别是针对地方自身特点开征的税种,允许地方立法开征,制定具体征税办法,并报中央备案。四是合理划分税收征收权。彻底实行各税各收,调动两套税务机构组织收入的积极性,确保各项税收的应收尽收。

(二)从税制结构入手,扩大现有地方税收入规模

1、巩固营业税制。在确保营业税税基不受侵蚀的前提下,对涉及混合销售的经营行为加以明确界定,从政策上划清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的界限,力求避免混税、混级现象的发生。同时,不再以行业与财政利益的归属界定收入的归属。对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划归地方固定收入,使营业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税种。

2、完善所得税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一是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纳税义务人、统一税率、统一扣除项目和标准等。二是制定一整套统一、规范、明晰的资本所得税收政策,将资本所得和其他所得从性质上严格区分开来。三是取消应由公共支出解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劳动就业企业、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等照顾和扶持,应进一步由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坚持公平—效率的改革原则,力求相同收入状况的纳税人承担相同的纳税义务,体现对高收入者多课税,对低收入者少课税或不课税的原则。扩大税基,实行反列举的办法,明确规定除免税项目之外的其他各项收入所得均纳入征收范围。全面实现个人所得税“双向申报”制度,完善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全国个人收入管理和大额支付的信息系统、提高收入的货币化程度,以及实行财产申报等制度。

3、改革财产税制。一是按照统一税法、拓宽税基、公平税负、加强征管的原则,对在财产的保有环节征收的财产税加以修改完善,取消单独对外资企业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对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二是建立健全财产法规和严密的财产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公民和法人合法收入与财产的界定及保护,建立财产实名登记制度。三是赋予地方更多的税政管理权,使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财产税收问。;四是加快房产评估制度的建立和独立评税机构的设置,准确地评估财产计税价值,确保其权威性、公正性。五是在适当时机开征物业税。

4、完善资源税制。资源税制的完善要与环境保护税结合起来。将具有重

大生态环境价值的水、河流、湖泊、森林、草场、地热资源等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根据其稀缺性、人类依存度、替代品开采成本、自身开采成本及行业利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税额,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标准。对非再生性资源、非替代性资源以及稀缺性资源要实行重税政策,以限制对它的开采与使用。

5、优化城建税制。把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乡维护建设税”,扩大征税范围,不分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不分内资和外资、城区和乡村,所有享受公共设施、社会公益服务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均应缴纳城建税。其次是改变该税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额附征方式,使之成为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或其他收入为计税依据的独立征收的地方税种。三是采用幅度税率,发达地区适用较高税率,贫困地区、农村适用较低税率。

6、开征新税种。将一些征收范围广、数额大、收入稳定且有必要长期存在的公共工程、公共事业性收费和各类基金纳入现有税种之内或开征新税,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征收管理。一是开征燃油税,将交通方面的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交通运输管理费等合并后,统一开征燃油税。二是开征教育税,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教育基金合并改设教育税,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三是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环保部门的超标排污(废水、废汽、废渣、噪声)费以及污水处理费等统一改为环境保护税,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开支。同时,为了激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建立退税机制,对那些重视治污工作,污染环境度低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按一定比例予以“退税”奖励,用于补充企业环保投入。四是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法律形式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固定下来,提高社会保障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长期、稳定和足额。五是开征特别建设税。将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开发、电力、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等方面的开征的专项基金改为特别建设税。

联系电话:***

第二篇:10.当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一、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及其改革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基本判断

“十二五”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按照中央有关大政方针和“十二五”规划部署的任务和要求推进,多数改革措施得到贯彻并取得了成效,但也有少数改革措施贯彻执行不够有力;改革推进中也出现了某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同期,我国劳动者薪酬和居民收入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较快提高,能够完成“十二五”规划年均增长7%的目标;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格局总体上逐渐向合理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收入分配领域各种问题多数有所缓解,但部分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然任重道远,不能掉以轻心,还需攻坚克难、长期努力。

(二)收入分配格局和分配关系数据变化评估

2010年—2014年,扣除物价因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5.7%,年均实际增长7.9%;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7%,年均实际增长10.1%。同期,我国GDP增长了36.4%,年均增长8%,转换成人均GDP增速比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稍快于人均GDP增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围绕两个比重、四大分配关系,收集2009年—2013年有关数据来分析评估。

可以看到,居民收入比重处于缓慢上升之中,劳动报酬比重起伏波动,但近年也稍有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基本上每年缩小0.1个百分点,到2014年缩小速度加快;地区和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也呈逐步缩小趋势,其中,地区平均工资差距稍有起伏,但大方向是缩小的;行业平均工资差距2013年比上年缩小幅度较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则起伏波动有所扩大;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与中央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也在缩小。综合以上,如果不计算财产情况,可以得出整体分配格局正逐渐朝合理方向发展的判断。

(三)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从改革领域看,存在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原定改革措施没有实施或实施不到位。在薪酬领域: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恐难以“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到2015年,“逐步解决一些行业企业职工工资过低的问题”还没有可操作性措施;“对非国有金融企业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监管还没有操作措施;还没有“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在社保领域:还没有“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还没有执行“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彩票发行等渠道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也做得不够;“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也未完全到位,等等。在财税领域:如“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实施不到位;“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均有不到位之处,特别是财税制度对居民之间的财产差距调控手段不足且乏力,等等。

另一方面是根据新情况需要补充制定并实施的改革措施。比如如何扶持大多数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财政如何监控各地方政府不超出国家制定公务员工资标准发放工资收入?房产税、财产税如何制定并征收,等等。

第二,从居民收入财产领域存在的问题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居民收入比重和劳动报酬比重仍然偏小,分别低于历史上两个比重最高时67.2%和54.6%5.2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还有较多提高空间,这也说明近些年居民收入增速较快具有偿还旧账性质;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群体之间四大方面的收入差距与历史纵向比、国际横向比也仍然偏大,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较大距离。二是居民和劳动者财产水平底数不清,根据典型调查和媒体披露情况,特别是考虑到少数人拥有非法收入和财产估计,居民的收入和财产分配格局不合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三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均衡问题突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包括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速不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和财产及其产出的不均衡将进一步凸显。分别表现在不同地区、行业居民收入、劳动者薪酬增速与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之间不均衡;由于产能过剩、“三高”企业、低附加值企业面临关停并转,这类企业多的地区、产业与这些企业及其劳动者将面临收入下降、失业等冲击,而新兴产业、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及其劳动者则可能快速增加收入,由此引发的投入产出和收入分配各方面不均衡将更为突出。

“十三五”期间,继续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合理的收入财产分配格局任务仍然很繁重;同时,如何尽可能促进各方面收入财产增长的均衡及其与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协调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大。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二、关于下一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关于改革思路要点的思考

基于以上对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收入分配及其改革现状、问题的分析,“十三五”期间,我建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做到六个强调:一要强调公正公平,追求共同富裕。值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日益临近之际,为了让老百姓(603883,股吧)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我们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特别是在调整各类人员收入财产分配关系时,应更加强调公正公平。

二要强调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十三五”期间既有必要也有条件更多在治本上下功夫,通过深层次改革消除制约收入和财产分配不公的经济社会体制弊端,努力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收入财产分配制度、机制。

三要强调收入和财产调节相结合,加大居民财产调节力度。这些年我国收入分配调节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应继续做好有关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居民财产调节的力度,逐步实现居民收入和财产分配格局的合理化。

四要强调增量与存量调整相结合,把握好存量调整尺度。在当前改革攻坚和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收入和财产分配不能光靠增量改革,也要动存量,不动存量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存量动多少、如何动要仔细研究,稳妥决策。

五要强调尽心而为和量力而行相协调。政府出台和实施改革政策,应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使政策制定得尽可能公正公平、周全细致,让老百姓满意;但在收入、待遇水平的提高上则需把握好度,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坚持“两同步”,防止“寅吃卯粮”。

六要强调各项改革工作的协同性。在“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大背景下,要强化收入分配调整改革各项工作及其与经济社会体制相关改革工作的协同性,统筹谋划、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以取得更好效果。

(二)关于2020年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2014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分别增长35.7%和47%为基数测算,从2015年—2020年的6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需再分别年均实际增长6.7%和5.3%,综合加权计算年均需实际增长6.3%左右才能达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以同期GDP年均增长6.6%为条件。鉴于2015年我国GDP增速可能为7%以下,今后5年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调整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可设立提高两个比重和缩小四大差距的非约束性指标,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朝此方向努力。

若“十三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不到6.6%,只要两个比重有所提高,特别是四大差距明显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有明显改善,居民收入虽未完全实现翻番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由此可见,缩小不合理分配关系、构建合理的收入和财产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社会意义。

(三)主要改革措施建议

“十三五”期间,一方面要努力贯彻落实目前尚未执行到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应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根据“十三五”期间的新形势、新情况,补充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抓好新五年规划期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中,建议重点抓好以下改革:

第一,薪酬方面措施。一是建议启动低收入群体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政策研究,表明政府对此群体权益保障的公正公平态度,这也是《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的任务。此政策需由发改委、财政、税务、人社、工信、商务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需强调协同性,共同列出若干扶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减轻税费负担、大企业带中小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的政策,在此基础上确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政策,贯彻落实总书记今年5月1日关于“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讲话精神。

二是建议结合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国有股权代表或政府任命派出高管薪酬水平核定政策。国有股权代表或政府任命高管派驻非国有控股公司或上市公司工作,应该按所在公司其他非国有股东高管一样定薪酬,保持双方权益的一致性;但此薪酬只应是名义薪酬,归国有股东所有,国有股东可另定实得薪酬发给该代表或高管。这有《企业国有财产法》第27条规定作依据,应专门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不能单靠高管个人党性来约束。

三是建议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建立一套适应市场要求的高管薪酬监管机制和办法,核心是强化小股东监督权。建议通过修订《公司法》或其实施细则,规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方案要提交股东大会由半数以上股东网上审议表决确定,从而杜绝上市公司高管实际自定薪酬的现象,防止其高薪对国企高管薪酬改革形成冲击。

四是建议切实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调整及其他相关改革。包括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整体方案框架需早定,不宜出现公立医院单独定政策改革工资制度等现象,应在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大框架内统筹协调、分门别类推进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同城同待遇需有必要前提条件,即同城的高工资水平应控制在全国各地公务员合理工资水平区间之内。在此基础上可让同城低工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向同城同类人员较高工资水平看齐;否则应“削峰填谷”,既降高的又提低的,调整不合理存量,不能单一向高工资看齐。

第二,社保方面措施。在继续健全社保体系、扩大覆盖面、做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等工作的同时,一是建议高度重视并协调平衡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两边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差距。社会上对此高度关注,担心制度并轨,不合理的待遇差不变。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并轨时,为了减少改革阻力,退休人员均提高了退休金,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执行中与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差又有一定程度拉大。为此,建议确立“提低控高,逐步缩差”的思路。今后要控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增速,使之与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工资水平(今后将逐步提高)的替代率由现在的85%—90%逐步下调到75%以下,其中应包含拟建立的职业年金待遇,逐步缩小不合理差距,防止其成为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水平攀比的标杆,避免退休金高于在职人员工资。

二是建议研究如何扶持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包括采取继续减轻企业税负、适当降低社保缴费等多项措施,引导支持大多数企业能够逐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以利于与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相平衡。

第三,财税方面措施。在继续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财税体制改革部署的基础上,一是建议全国人大以制度明确规定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中民生支出占比下限,并逐步适时提高。2010年—2014年,社保和就业支出占比分别为5.4%、4.5%、6.4%、5%和5.12%,加上教育和医疗卫生合计占比也一直在10%左右浮动,不稳定。建议规定近期其支出下限分别为6%和12%,当年实际未支出完的部分直接纳入社会保障基金,弥补历史所欠空账。

二是建议全国人大以制度明确规定公共财政支出中“三公”经费预算上限,并逐年下降。既要核定全国“三公”经费总量、总比例,也要核定各地区、各部门“三公”经费个量及比例,同时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公共部门机构和科学核定全国公共部门人员编制等,从源头上控制“三公”经费。

三是建议继续研究并制定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帮扶其生存、发展;对税收法定可对地方征税定死不能多征税,但允许少征税。

四是完善个人所得税,细致研究制定房产税、遗产税等,并适时出台,逐步强化对居民财产分配关系的调节。

五是健全中央监控地方政府超出国家制定公务员工资标准发放工资收入的机制,防止地方政府擅自使用财政资金对公务员违规发放津贴补贴。

第四,国有资产收益方面措施。建议重点管好土地出让金、国有企业改制资产处置收益、国有单位房屋出租出售、高速公路超期收费和城市停车位收费。目前这五方面管理均不严,“跑冒滴漏”很多,老百姓反映意见很大,也是财产分配不公的主要来源。建议都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分别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中,比如对国有单位房屋出租收入,可采取各国有单位内专项列账,单位可留不超过20%的出租收入,用于出租房屋管理开支,其余80%应纳入预算管理,上缴国库;高速公路超期收费应清理停收,暂停收不了的要将收入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管理;城市停车位收费也应清理并规范管理,二者不能变成相关部门自行支配的收入。

第三篇:“十二五”税制改革问题研究

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讲稿

“十二五”税制改革问题研究

周开君

(网络培训处处长教授)

0514-8780299***

一、“十一五”税制改革的主要成绩与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盘点1994年税制改革(略)

(二)“十一五”税制改革主要成就(略)

(三)现行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制体系有待健全。货物劳务税占比较大,近60%;所得税占比30%;行为税功能不完善.2.税收调控职能缺位。增值税仅货物和部分劳务征税,重复征税问题没有消除;消费税征收范围较小,税负偏低;资源税税负较低;出口退税不规范,不利于企业“走出去”战略;

3.税收公平作用薄弱。个人所得税制度老化,税负纵向和横向不公平;税率设计不合理,税负差异大;资本财产税税率偏低,不利于调节高收入.

二、“十二五”税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我国税收管理及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通过局部改进或技术更新就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需要从战略高度上对税收发展与改革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一方面,“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对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另一方面,时代发展又赋予税务部门新的任务。“十二五”时期是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体制机制,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产业、区域、城乡等方面结构调整,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增加就业再就业、调节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完善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十二五”规划: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

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和征税环节。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推进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改革。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二)“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完善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坚持简化税制、公平税负、完善税权、有利遵从、分步实施的原则,改革和健全货物劳务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制,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税收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奠定科学的税制基础。

1.深化货物劳务税制改革。立足于普遍征收为主、特殊调节为辅,以实现增值税扩围和完善消费税为重点,优化货物劳务税制。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结构。优化进出口税收制度。

2.深化所得税制改革。立足于促进社会公平与提升所得税收入比重,以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为重点,完善所得税制。完善企业所得税制,优化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

3.深化财产行为税制改革。立足于合理配置税权与完善地方税体系,以构建全新的房地产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加快环境保护税费改革为重点,健全财产行为税制。继续推进费改税,深化资源税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完善车船税,统筹实施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和契税改革。

4.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税收政策。健全有利于支持自主创新、战略性新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科研成果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有利于合理引导住房需求的税收政策。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西藏、新疆等区域发展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就业再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完善鼓励企业“走出去"税收政策。

四、“十二五”税制改革具体进程安排(内容涉密,略)

第四篇:我国林业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我国林业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本文摘要:本文中分析了中国林业建设的突出的几个问题,主要有“两危”问题、林业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由于长期以来否认森林资产的价值管理和森林产权制度上存在的种种缺陷,使林业发展战略和林业政策走上了各种认识误区。误区使森林产权缺乏稳定感,这一切都引发了在占有使用森林资源上的纠葛和矛盾,也正是导致林业“两危”的本质原因。本文还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我国林业问题,首先可以让林业产权制度与资产化管理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实现林业产权明晰化;其次,把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政企分离的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第三,大力引入市场化利益机制进入林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关键词:中国林业、两危、管理体制、问题思考

1、我国林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重点国有林区的“两危”问题积重难返

重点国有林区的“两危”问题积重难返,由此带来的企业生存、职工生活、劳动就业、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解决林区“两危”问题正成为林业行业一个跨世纪的重大难题。回忆历史,林业建设在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思想指导下,造成了国有林区的“两危”问题,表现在:(1)重取轻予的政策。单纯向森林索取,不承认林价,只计算采运成本,加上木材价格偏低,使资源消耗得不到必要的投入和补偿。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和林业产业的特殊性,以及林业企业社会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企业无力进行简单再生产,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这种“重取轻予”的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掠夺政策,违背了资源再生产规律。(2)长期以来,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单一的产业结构,资金与物资挂钩,木材采运业管理办法,收入只扣除采运成本,利润上交财政。忽视森林的保护培育和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的投入。(3)条块分割,产销脱节,责权分离。国有林区的木材生产计划是国家安排下达的,而企业归地方管理。为了完成向地方财政缴纳利税的任务,总是要靠多生产木材来增加收入,从而造成计划外采伐;加上企业安排职工家属和知识青年就业,又必须扩大采伐量。这种多头领导的体制,在世界各国也是少见的。(4)采伐与更新方式不当,林区生态失调问题日益明显。多年来主伐方式采取大面积皆伐,尽管强调了采育结合,但迹地更新树种单一,大多形成针叶林的单层林分。林木生长率低,病腐率高,虫害严重。野生动植物减少或消失,不能形成复合的生物群落,很难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土壤肥力下降,导致每公顷蓄积量和森林质量在持续下降,特别是由于整地不当,加上针叶纯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导致林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气候出现异常,旱涝灾害加剧。森林在气候和水文方面的作用日益减弱。[1][2]

1.2 对林业认识不够全面

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群众运动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形成面积不实、成活率不高、造林质量不好等许多问题。

据国家林业局资料显示,.671 8.677年全国造林+292.: 6+ 千;<1,计,: ++ 亿;<1,但资源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森林面积只增加,:., 亿;<1,差值,: 2+ 亿;<1;.676 8.662 年造林1---,: ,-千;<1,计,: 17 亿;<1,森林面积只增加,: ,6 亿;<1,差值,:.6 亿;<1;.66+ 8.667 年造林1/161: 92 千;<1,计,: 1/ 亿;<1,森林面积增加,: 1/ 亿;<1,无差值。.6+6 8.666 年造林1.+19,: 26 千;<1,计1:.+ 亿;<1,这些数字应该是使森林覆盖率增加22.33%,如果加上原来的基数,森林覆盖率更一些。这些差值的存在,充分说明林业建设的问题,不在于造林本身,而在于林业管理体制的弊端。规划应该是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林种树种和林下植物配置,确定林业生产建设布局、建设重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措施。因为重近利轻远谋,重局部轻全局,是不可取的。对过去决策上的失误,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经验,有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原因,实

质是对林业的认识不全面。[2]

1.3 林业市场化改革进程慢

林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缓慢,与党中央确立的在新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市场化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未解决,如在确立市场主体的权利地位方面,林业生产者缺乏对自有财产的支配权和对自有收入的处置权,税收制度和各方面的多项收费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剥夺或限制了林业生产者的应有权力。在建立林业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方面也都有待进一步加强。[3]

1.3 长期忽视森林的生态效益

林业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提出生态效益问题,这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存在。分析以上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无不与林业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如上所述的几个脱节问题,根源就在于林业管理的利益机制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固定持久造成人们的短视行为。而林业“两危”问题直接就是过去的林业管理体制下的产物,其他问题也与林业管理机制的不完全和制度的不合理性有关。[4]

2、我国现存林业管理体制的弊端

我国林业管理体制存在的根本性弊端,是森林资源产权主体不定位和非资产化管理,这是造成林业建设中突出问题的根本缘由,具体表现在:(1)否定森林资产价值管理存在,只把森林看成天赐之物进行实物管理,而不承认森林资源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这样就从理论上否认了森林资源再生产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为“只取不予”和“重取轻予”的产业政策奠定了理论依据。(2)单一行政划拨方式,形成了森林产权运行上的模糊性、随意性和短时性。任何经营者无端关心资产运行的风险和责任。这种高度垄断和统一的运行机制必然在实际运行中发生形变和失真,造成资产产权界定上的模糊性、不规范性和随意性。(3)森林的非资产化经营,客观上使人们视森林为无价之物,从而加剧了产权界定和划拨上的随意性,诱发了实际存在的产权利益矛盾。当生产力落后,森林资源的商品性被掩盖或得不到充分显示时,这种随意性造成的产权纠葛和利益被大一统的低水平的物质利益政策掩盖着和淡化着,然而一旦森林资源的商品价值被显露,或者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争夺森林权属的纠葛和矛盾就会骤然激烈,甚至形成对抗。而森林产权界定上的模糊性和行政权力界入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更使这种纠葛和矛盾火上加油,急剧转化为森林环境的剧烈动荡,转化为人类与森林和谐关系的全面破坏,加速森林资源系统的衰变,这一辩证法已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几次大破坏得到证明。(4)森林资产不能流动,不能进入市场交易,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林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森林资源是林业企业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如承认森林资源也是具有价值的有形资产,并是凝聚社会大文化的一种资产,那应当认为是可以流动的,森林产权既可拆开,也可重组,更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在这一条件下,林业企业就不再是资本脆弱的“小企业”、“穷企业”,而是有一定资本力量和发展潜力的竞争性企业。正是由于巨额的资产不能流动和重组,才使林业企业普遍表现为“穷”和“小”的社会现象。同时,森林资产不能流通也违背古今中外的共同规范。[5][6][7]

正由于我们长期否认森林资产的价值管理和森林产权制度上存在的种种缺陷,使林业发展战略和林业政策走上了各种认识误区。误区使森林产权缺乏稳定感,这一切都引发了“东西南北中”都在占有使用森林资源上做文章的纠葛和矛盾,也正是导致林业“两危”的本质原因。[8]

3、我国林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3.1 以林业产权制度与资产化管理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实现林业产权明晰化

产权明晰化是所有机制和制度实现的前提,必将为整个林业管理体制的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林业产权制度不是单个的制度安排,而是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体系,前提是产权明晰,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率,达到运作高效,因此,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三方面的改革:一是对林业分类经营制度改革,对不同经营目的的产权主体采用侧重的收益评估原则,对其生态收益进行替代补偿,主要体现在分类经营制度与生态林效益补偿制度建设中。二是积极完善林地、林木、环境资产的评估方法体系,建立林业产权主体交易、发挥收益的技术基础,主要将体现在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中。三是进行林业产权登记,并建立健全林业产权交易市场,明晰产权,构建产权交易的基础,只有交易才能进行产权的分离、分割和重组,才能达到配置高效的目的,主要体现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9]

3.2 把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政企分离的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改革: 一是将市场机制缺位的部分由政府承担起来。二是退出政府越位的职部分。三是承担起政府应尽的三方面的职能。即(1)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包括制定规划、检查落实各项制度并将检查制度化,以及制度的服务工作和制度的系列化工作;(2)政府的宏观导向功能,包括机构体系的设置、制定林业的发展规划、政策导向以及林业科研管理工作;(3)政府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林业产权信息提供、土地评估、代理、咨询以及技术服务、市场服务和便捷服务。[10]

3.3 大力引入市场化利益机制

大力引入市场化利益机制进入林业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总结出一套引入市场利益机制的具体运用办法。在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应作好总体规划,进行科学的设计;然后进行一些小范围的试点工作,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教训;最后,在设计好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后,全方位地同步进行改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10]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编,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国家林业局编,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史新辰,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推进林业资产的重组与整合 林业经济问题

[4]李若凝,翟翠娟,韩艳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地位和立法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4~37

[5]朱东亮、肖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度实施与成效反思———以福建为例》

[6]孔祥智,郭艳芹,李圣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村级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2006(10):17~21

[7]裘菊,孙妍,李凌,等.林权改革对林地经营模式影响分析[J].林业经济,2007(1):23~27 李丽,程云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 2009,99(6):38~41

[8]张海鹏,徐晋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动因性质与效果评价[J].林业科

学,2009,45(7):119~126

[9]张蕾.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10]廖远宁,张正周,何冬梅.云南省林业分类经营现状及完善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82~85

我国林业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林学院

08级林学二班

学号:20080078

姓名:熊利

第五篇:地方台记者当前采编存在问题探究

当前我国地方台记者采编存在问题探究

摘要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不断发展,地方台的质量日益提高,已经逐渐成为了观众喜欢的电视节目。然而在地方台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被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地方台记者采编方面,本文就这些问题做出具体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地方台 记者采编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地方台记者采编的重要性

1.1确保地方台新闻的真实性

地方台记者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采编有助于确保我国地方台新闻的真实性。地方台很多新闻都是由电视台的记者采编而得来的线索,因此记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采编可以在新闻现场获得真实的线索,这样可以确保地方台新闻的真实性。

1.2推动地方台新闻节目的发展

地方台记者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采编有助于推动我国地方台新闻节目的发展。地方台记者在采编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可以发现比较有价值的线索,这样采编到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可以推动地方台新闻节目的发展。

(二)地方台记者采编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地方台与地方台之间的竞争。这导致了地方台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因此我国地方台记者在采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地方台记者片面追求收视率

地方台记者片面追求收视率是由地方台竞争激烈的情况造成的。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因此地方台记者在采编的过程中,往往会片面夸张新闻线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明明是邻里之间在吵架,被采编记者发现了,采编记者在报道中会说成大打出手。

2.2地方台记者采编缺乏创新性

地方台记者在采编过程中缺乏创新性。由于采编记者在采编过程中积累部分经验,因此他们在接到新闻线索的时候,往往处于惯性对新闻进行采编。因此记者应该认真考虑从哪个角度来报道新闻,但是地方台记者缺乏这方面的创新。

2.3个别地方台记者素质存在问题

个别地方台记者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在采编的过程中并不对线索新闻进行深层追求,只是采访一些表面的现象,这样不利于新闻节目的发展。

(三)解决措施

3.1地方台记者要正确对待收视率

地方台记者在采编过程中要正确对待收视率。

3.2地方台记者在采编中注重创新

地方台记者要认真对待每一次采编任务,根据新闻线索的实际情况,找准着力点,注重选材的创新。真正做到道出老百姓的心声、为老百姓着想的目的。

3.3提高地方台记者的素质

地方台记者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在采编过程中认真对待采访工作,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为观众奉上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推动地方台节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哈宏存,地方台新闻热点报道的几点思考,当代电视,2008年S1期

[2]马洪波.浅谈电视新闻选题创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94-95.[3]赵华荣.浅淡新闻采写的角度把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80-81.[4]马晓平.浅析新时期新闻评论的特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69-70.

下载关于当前地方税制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当前地方税制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企业工资福利制度存在问题与改革方向

    国有企业工资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1004050213林嘉怡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就开始了薪酬制度的改革,在21世纪初期,各种形式的薪酬改革方案不断出台,使企业的薪酬管理逐步走向......

    分析析我国房产税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范文)

    分析析我国房产税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摘 要:近年来,我国各地房价均有较大幅度上涨,尤其是一些一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明显,这也导致了购房市场投机性交易活跃。为引导......

    中国金融税制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中国金融税制的问题及改革对策一、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金融领域中许多问题的发生与现行金融税制的不健全有关。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税负偏高......

    税制改革(合集五篇)

    税制改革是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税制改革可能有很多形式,既有税率、纳税档次、起征点或免征额的升降和税基的变化,又有新税种的出台和旧税......

    我国税制改革

    我国1994年进行的全国税制改革,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为指导思想,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税制体系,形......

    税制改革感想

    税制改革砥砺前行,携手奋进践行使命 在税务机构改革的澎湃浪潮中,新老税务人又一同站在了历史的节点。作为一名基层税务人的我此刻感慨良多,既有见证历史的自豪感,又有回望深耕......

    税制改革(推荐五篇)

    浅析我国分税制改革关于分税制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

    从增值税谈我国税制改革方向(精选5篇)

    地方税体系现存问题剖析与改革方向探索 内容提要: 一九九四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扭转了“两个比重”过低的不利现象,中央政府的财力得到了保证,宏观调控力度有所提高。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