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立风险理念 突出重点税源全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强化风险意识 全力推进征管业务流程再造
今年以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以及省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为此,虞姬分局强化风险意识,全力推进征管业务流程再造试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得以顺利推行。
一、抓规范,搭建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格局
根据总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该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人规模和行业等为主,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调整征管机构,科学确定税源管理岗位,细化职责分工,按照“权力分解,人人管事”的原则,建立完善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一)实行分类管理,科学调整管理股职责
按照“外分”的原则,突破属地管理界线,以规模、行业及其缴纳的税种为主,兼顾风险和存续期,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一般企业税源和个体税源,并据此对分局税源管理股的管理范围和职责进行调整,形成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格局。
在重点税源管理上,成立“虞姬地税分局重点税源管理股”,将占总收入比重80%的重点税源(建筑、房地产开发业)划入重点税源管理股,实行专业化管理,此举大大提高了重点税源的管理精度,并可有效控制全局80%以上的税收风险,利于实现征纳双方的共盈。
在一般企业税源和个体税源的管理上,充分考虑征管成本,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成立了虞姬分局税源管理一股和税源管理二股,采
取分行业和分区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规模行业,实行专业化管理;没有规模行业的乡镇,按地域进行管理。
(二)围绕按事分岗,合理划分岗位职责
按照“内分”的原则,通过按事分岗,对现有基层征管业务划分为征收服务、日常管理、税源管理、综合管理四大类,按照四类业务所涉及的事项设置岗位,实行分岗管事,分解过于集中的权力,实现有效的监督制约。根据各基层分局实际情况和人员数量,灵活设置岗位,可采取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方式,以解决当前人员短缺的问题。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对纳税人实施分行业和分规模为主导的分类管理,将一部分税收管理员从日趋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税源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税收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截至目前,全局共配备日常管理类43人,税源管理类46人。
(三)设置中枢机构,增强税源管理力量
成立税源管理科,调配稽查、征管、信息化等方面的人才7人,组成管理团队,负责组织实施纳税评估、税收预警、税源监控分析和重点税源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税源管理科纵向管理指导、横向统筹协调的中枢作用。
在纵向管理指导方面,税源管理科牵头制定方案、出台管理措施,成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领航员”,使全局在税源管理上步伐一致、政令统一,充分保证了新模式的推行质量;其次,税源管理科结合征管状况,每月召开两次税源分析和交流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对基层分局在新模式运行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决和指导,分局税源管理岗及
时将新模式运行情况向税源管理科进行反馈,使两级联动和协作机制进一步形成。
在横向统筹协调方面,税源管理科强化与征管、税政、稽查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税源管理局面。通过税源管理、计财、税政等部门的税收分析为纳税评估确定疑点、指明方向;通过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稽查局每月将检查案例向税源管理科反馈查处结果,根据查处结果反映的问题,改进和加强日常管理,形成了各部门、各环节联动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求完善,建立专业化管理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该局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信息采集共享、应急处理、风险评估等机制,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运行基础。
(一)建立并完善信息采集共享机制
在第三方信息采集分析方面,加强了对财政局、国税局、工商局、建委、房管局、科技局等单位的数据采集、加工和分析利用,并与各协税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息传递渠道,为基层税源管理岗加强税收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促进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质效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力度,加强内部信息的整合和交流。以Groove协同软件为蓝本,研发了“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其原理是基于P2P技术的协同软件工具,提供各方面的互动信息沟通,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又保证用户穿过防火墙访问数据,从而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
(二)建立并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
纳税人的风险,主要是纳税人因不当履行税收法律义务而可能面临的加收滞纳金、承担行政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等。为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人风险,该局牢固树立“纳税人的风险就是我们的风险”理念,建立并完善了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并借助分行业管理的优势,进一步搭建了行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税收预警分析,及时提醒纳税人依法纳税,避免各类涉税风险。同时,按照“高风险、高防范、高标准”的原则,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存在不同风险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有效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
(三)建立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推行是一项重大变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逐步摸索推进中必然会遇到难以预知的困难和问题。对此,该局建立并完善了应急处理机制,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应急处理小组”,对新模式推行中遇到的突发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及时研究制定解决方案,为新模式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三、严督查,构建专业化管理的责任体系
为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充分调动税收管理员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该局制定了《招远市地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分为对税源管理科的考核和对基层分局的考核。对基层的考核将分局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分局长在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中坚作用。
为了对税源管理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制约,制定并实施了《招远市地税局税源督查管理办法》,以“有效监督”来规范和约束税收管理员的税源管理行为。自去年以来税源管理科按照督查管理办法,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税源管理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共督查纳税人或区域44个,经过督查发现税源管理、税收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查补入库税款109万元。今年1月份,根据督查结果,对10名税收管理员进行了责任追究,扣发了能级管理奖,对涉及的5个分局局长也一并扣发了能级管理奖。通过责任追究,充分调动了税收管理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促征管,凸显专业化管理的蝴蝶效应
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工作的核心环节,其专业化变革必将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因此,尽管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运行时间不长,但它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一)税收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2010年1-3月份,该局共入库税款43543万元,比去年同期37005万元,增长6538万元,增幅17.67%。其中:地方级收入25273万元,比去年同期21614万元,增长3659万元,增幅16.93%。税收收入的增长,充分体现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和突出效果。
(二)税源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
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推行,充分调动了税源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各岗位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又相互制约,极大的增强了税源
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就日常管理类人员而言,由于岗位职责细化周详清晰,每项工作有考核有监督,打破了“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传统模式,能够专心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工作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征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1-3月份,该局平均征期申报率达到99.98%;财务报表报送率达到98%,比去年同期增长3.1%;数据出错率为0;异常数据产生率减少46%;烟台预警平台预警93条,同比减少424条。上述数据说明,日常管理类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有了很大提高。就税源管理类人员而言,由于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税源管理工作,从而促进了税源管理质效的大幅提高。
(三)人员少、税源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各事统管”的传统模式下,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过于分散,税源管理的力度和深度明显不足,各部门都感觉人手短缺。自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后,税源管理有了专业队伍,人才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对税源的管理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的转变,税源监控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四)推动了良好税收秩序和公平税收环境的形成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进一步提高了各行业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有效避免了执法过程中的政策偏移和税负不均的现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税收秩序和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第二篇:省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指导意见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文件
闽地税发„2012‟91号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扩大和
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区)地税局,省、各设区市地税局直属分局、稽查局,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市地税局外税分局,泉州、南平市地税局征收分局:
为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税发„2010‟101号)文件精神和省局“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有利于方便纳税人、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纳税服务、税源 — 1 — 管理、风险防范和税务稽查的征管机制,建立权责分明的工作评价机制、严密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促进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实现执法规范、管理高效、办税便利的纳税遵从度高、社会满意度高、税收流失率低、征纳成本低的税收征管战略目标。
二、工作目标
扩大和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税流程,建立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和运用有效的预警指标和评估模型,加强和规范纳税评估,统一下达和考评风险应对任务,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健全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积累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办法。
三、主要内容
扩大和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应在总结莆田市局“1+2+X”管理模式、福州市局电子缴税自助服务体系、泉州德化县局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三化结合”机制等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解决五个方面问题。
(一)关于纳税服务的问题
1.办税服务厅的设置。以市、县两级成立纳税服务部门为契机,按照“中心城区合理布局、各县城关集中管理”的原则设置办税服务厅,实现涉税事项中心城区的全城通办、各县(市)范围内的全县(市)通办。同时积极拓展互联网、手机、自助终端、邮政网点、金融网点等自助缴税渠道,构建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办税服务网络。
— 2 — 2.涉税事项的办理。在现有条件下,对纳税人申请的所有涉税业务,最大限度实行即办;不能即办的,应明确告知纳税人限时办结时间,着力解决纳税人“多头跑、重复找”的问题。有条件的单位可将各业务职能部门管理审核岗位前置办税服务厅,直接办理(结)各涉税事宜。
3.涉税资料的归集。精简涉税资料,统一涉税表证单书种类和式样。推行“免填单”服务,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推行涉税资料集中管理制度,减少流转环节,进一步减轻基层工作压力。推行CA认证,适时开发电子印章及征管资料影像管理系统,最终实现税收征管档案的无纸化、规范化、信息化。
(二)关于风险管理的问题
1.税源的科学分类。税源分类应把握三大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重点突出。
(1)税源分类: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要求,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的先后排序,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重点税源包括:重点企业税源、重点行业税源、重大建设项目税源。一般税源包括:一般企业税源、一般行业税源、零散税源。个体税源:个体工商户税源。
(2)统筹兼顾:各单位要立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兼顾社会保险费及其它规费,制定清晰明确的税源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在具体标准上,一是可按纳税人行业 — 3 — 分类。将税收征管风险较大、适合统一征管的重点行业:如房地产和建筑安装业等集中征管。二是可按照纳税人规模(重点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分类。重点企业及重点行业的年合计纳税总额原则上占本单位年税收收入的60%以上。三是重大建设项目税源。重大建设项目可比照重点企业管理。
(3)科学安排:各单位要因地制宜,准确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本质要求,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纳税人分布情况和税源管理人员状况,灵活选择“行业为主规模为辅”、“规模为主行业为辅”或“行业规模并重”的税源分类方法。
2.纳税评估的加强。纳税评估作为税收征管业务的核心,应从三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岗位设置。各级征管部门可根据人员配备情况,设置纳税评估岗。二是明确职责。纳税评估岗专司纳税评估的管理与监督,包括本级纳税预警指标、行业评估指标的建立与完善;日常评估的监督与评价;专业评估的发起、组织、监督与评价等。三是推广应用纳税评估平台。加快纳税评估平台的开发进程,突出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等特征,具有自动预警推送日常评估任务、多重精确筛选专业评估对象、全程办理评估工作、灵活维护及便捷调用税收预警指标和行业评估指标等功能。
3.建立横向互动机制。要建立计财部门税收分析、征管部门纳税评估和稽查部门税务检查的横向互动机制。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部门将计财部门的税收分析结果做为制定评估和稽查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计财部门根据评估与稽查的反馈结果改进和充 — 4 — 实税收分析工作;纳税评估部门通过人机结合的分析、审核以及纳税约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将具有重大违法嫌疑的纳税人移交稽查部门作为案源,稽查部门根据评估案源的查处提出征管建议,发挥以查促管作用。
(三)关于税源管理的问题
1.税源管理机构。各单位在科学分类税源的基础上,可根据税源分布和人员状况灵活采取外分离或内分离的形式,建立与税源分类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外分离,即把不同类别的税源分别由不同的税务所管理。重点税源可打破地域限制,集中集约管理;一般税源实行属地管理;个体税源相对集中的单位也可以进行集中管理。内分离是指在属地原则的基础上,在税务所内设置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管理岗,分别管理本辖区相应的税源。有条件的单位还可结合当地实际,在税务所内按照事项设置专岗,实施专业化管理。
2.税源管理职责。大部分日常事务性管理事项前移办税服务厅后,税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具体事项为线索,负责纳税人的基础数据管理、日常评估等风险任务应对、税收政策与纳税人经营范围的对接等纳税服务工作,并根据任务部署承接专业评估工作。不同类型的税源税收征管侧重点不同:对重点税源应“精细化”,落实到户,注重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市场、产业链等情况与税收的关联,做好每户税源的分析预测、跟踪管理;对一般税源应“规范化”,可着眼于行业,通 — 5 — 过了解行业状况、税源结构变动对税源的影响,做好行业税源的分析监控;对个体税源应“社会化”,以政策引导为主,全面实行计算机税收核定,借助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综合治税力量,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个体税源管理。
(四)关于信息技术支撑的问题
以信息化为依托,大力实施信息管税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石。根据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建设思路,不断完善福建地税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并尽快开发应用决策分析管理系统。
1.综合业务管理系统。(1)全面支撑涉税业务的“同城通办”,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同地区通办”。(2)全面支撑无纸化办税,适时开发应用影像资料管理系统、电子印章管理系统、财务报表采集分析系统。(3)全面支撑多平台催报催缴,如完善网上办税系统功能、推广应用税邮通、手机短信等渠道。
2.决策分析管理系统。全面支撑涉税数据的分析与查询,逐步形成省、设区市、县区、所四级的纵向可钻取应用,为各级地税机关的决策分析,提供有效支持。开发“纳税评估平台”,全面支撑税收风险的预警、推送、反馈、评价等工作。
3.外部信息管理系统。(1)建立健全与工商、国税、质监、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专线实时信息交换平台,并通过各级政府的政务平台,实现与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拓展第三方涉税信息来源渠道。(2)全面支撑纳税人的自助办税。逐 — 6 — 步完善和拓展网上办税系统的各项功能。推广纳税人CA认证和电子印章的应用,全面支撑网上涉税申请受理、网上涉税文书送达等业务,建立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全程办税的“网上税务局”。
4.涉税数据质量保障。通过强化税收征管业务数据的管理,规范数据的采集、审核、维护等工作,实现各类税收征管数据的标准采集、规范存储、高效应用,不断夯实信息数据基础。
(五)关于人力资源问题
各级地税机关应重视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健全专业人才激励机制。按照专业化管理的格局和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各专业人才库。通过公开竞赛等方式,选拔征管能手、稽查能手、评估能手、信息技术能手等,给予表彰和奖励,并适时充实到纳税风险分析、重点税源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较高的岗位,将人力资源向风险管理倾斜。对成绩突出的各岗位能手要加强培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工作要求
各试点单位应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征管流程、职责分工、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调整,既要依法实施,又要勇于创新;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 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
(一)转变理念,统一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把手”工程。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要通盘考虑、总体谋划,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细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 — 7 — 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各级地税机关必须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形成合力,加强领导。
(二)统筹安排,紧密结合。各级地税机关应紧密结合当前的机构改革实际,以“有利于方便纳税人、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效为着眼点,合理设置机构或岗位,切实推动税源专业化工作的开展。
(三)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各级地税机关要克服畏难情绪,积极结合当地税源状况和人力资源实际,明确各部门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力求实效。
(四)加强协调,广泛宣传。各级地税机关要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争取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要重视和加强对纳税人宣传工作,向纳税人广泛深入宣传管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意义,通过召开座谈会、下户调研、电话咨询、网络对话等方式,适时了解纳税人的反映,充分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中的问题,赢得纳税人的支持配合。
(五)深入调研,改进优化。各级地税机关要深入调研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剖析症结所在,按照整体工作要求进行适应性改进。对涉及整体性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制定、完善配套制度,积极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工作。
附件: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
作的指导意见》
— 8 — 2.《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工作绩效—莆田市地税局》 3.《撷取相关行业资源和最新科技 打造便民实用
“银税通”—福州市地税局》
4.《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
德化县地税局》
二O一二年五月十日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2012年5月15日印发 校对:征管处
第三篇: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2012-02-17
根据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依托,以风险分析和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完善运行机制和人才队伍为保障,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机构稳定职能转换的原则。在现有组织框架下,调整和转换现有税源管理科(股)的管理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
(二)坚持基于信息化的原则。适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税收管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加强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切实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依托和支撑。
(三)坚持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税收规模、行业及其风险发生特征,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在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等基础管理实行属地管理的前提下,将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间进行合理划分,创新管理方式,探索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坚持“一体化”工作制度原则。按照总局和省局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统筹指导和协调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推动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三、工作目标
(一)建立风险目标规划、征管信息管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过程监控和绩效考评等为主要环节和顺序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流程。
(二)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衔接有序、运转顺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责体系。
(三)建立全省统一的风险管理应用平台。
(四)逐步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试点单位税收分析人员要占税收管理人员数量的10%以上,从事纳税评估的人员要占税收管理员数量的30%以上。
(五)纳税遵从度得到较大提高。风险应对(纳税评估、稽查)收入占年税收任务的3%以上。
四、工作内容
(一)实施税源科学分类。按照“规模+行业”及其风险发生规律进行分类。首先,按规模大小分为重点税源、中小税源和个体工商户三类;其次,根据当地税源结构和行业分布状况,对同一管理层级的纳税人可再按行业进行分类。税源分类,总体上要体现有利于筛选、查找风险群体、风险行业、具体风险纳税人的要求。
(二)合理划分税源管理职责
税源管理职责分为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责和税收基础管理职责两大类。
1、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责
(1)制定风险目标规划:指各级国税机关对一定时期内税源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做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主要包括:
A、编制中长期战略规划;
B、及各阶段重点工作安排。
(2)征管信息管理:指税务机关对税收数据信息的采集、筛选、量化、归集以及加工、分析、共享、传递、交换等工作。主要包括:
A、综合税收数据信息管理,包括与税收相关的区域、产业、行业等宏观经济部门税收数据信息管理等;
B、征管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包括纳税人身份、户籍、普通发票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C、增值税数据信息管理,包括增值税抵扣凭证、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D、消费税数据信息管理,包括消费税应税产品(应税行为)、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E、所得税数据信息管理,包括行业、地区分布、总分支机构、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F、大企业和国际税收数据信息管理,包括大企业集团架构、大企业和涉外企业经营、跨国交易、关联交易、居民企业对外支付、非居民企业等方面的税收数据情报管理;
G、出口退税数据信息管理,包括进出口报关、外汇核销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H、税务稽查数据信息管理,包括举报、涉税违法违章、案件调查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I、其他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3)风险分析识别:指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确定风险特征指标和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库,研究、开发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开展各类税收风险分析,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主要包括:
A、经济税收风险分析:根据经济与税收的相关关系,开展区域、产业、行业等经济税收偏离度的税收风险分析;开展税收收入与政策相关的风险因素分析;
B、综合税收风险分析:开展跨税种、跨专业的税收遵从风险分析和税收管理风险分析;
C、大企业(重点税源)风险分析:针对大企业(重点税源)的税收遵从行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识别;
D、行业税收风险分析:按照相同行业纳税人税收风险发生规律的趋同性或相似性等特点,开展分行业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E、税种风险分析:根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税种特点,深入分析识别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风险纳税人群体;
F、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根据纳税人基本情况变化、发票使用等方面的税收遵从行为特点,开展征管基础环节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G、出口退税风险分析:根据出口退税环节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特点,深入分析识别出口退税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风险纳税人群体;
H、国际税收风险分析:根据跨国交易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特点,深入分析跨国交易税收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风险纳税人群体;
I、稽查案例风险分析:根据一段时期税务稽查案例的综合统计分析和样本典型分析,识别纳税人遵从风险发生的规律性和动态趋势;
J、其他税收风险分析。
(4)风险等级排序:指根据风险分析识别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估值计算,评定纳税人风险等级。主要包括:
A、风险等级排序规则的制定和改进;
B、特殊情况下纳税人风险等级的调整;
C、风险应对对象的优先排序。
(5)风险应对管理:指税务机关内部强化联动,做好风险应对的总体规划、分层级、分部门风险应对的工作计划安排和任务分配,为有效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提供专业支持。主要包括:
A、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工作规划;
B、探究设计特定风险应对的有效方法和针对性措施;
C、收集编制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
D、风险应对任务分配、跟踪和反馈。
(6)风险应对实施:指税务机关在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采取提醒、申报初步审核评定、案头审核评定、实地审核评定、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各种应对措施,消除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主要包括:
A、高风险纳税人的风险应对;
B、大企业(重点税源)的风险应对;
C、分行业风险应对;
D、分税种风险应对;
E、征管基础环节风险应对;
F、出口退税风险应对;
G、国际税收风险应对;
H、其他特殊类型的风险应对。
(7)过程监控:风险管理过程监控,指税务机关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纠正风险管理的具体运行与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之间的偏差。
(8)风险绩效评估:指税务机关对风险过程的各主要环节做出的评价,并从税法遵从度和征管成本效益两方面对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促进风险管理持续改进。
2、税收基础管理职责
(1)征管基础管理
A、户籍管理:清理漏征漏管户,开展税务登记事项的调查核实,注销管理,非正常户管理,掌握纳税人户籍变化情况等;
B、发票管理:对纳税人使用发票情况进行日常管理和检查,督导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要求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等;
C、定额管理:依托计算机定额核定系统,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定额管理;
D、调查核实:调查核实纳税人减、免、缓、抵、退税及核定、认定申请等涉税事项;
E、欠税管理:掌握纳税人欠税及其资产处理等情况,依法实施欠税清理;
F、任务执行:告知纳税人涉税相关事项,执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做出的处理、处罚等决定;
G、催报催缴:督促纳税人按时办理纳税申报、足额缴纳税款、报送其他涉税资料和信息等;
H、宣传辅导:向纳税人宣传辅导税收政策、法规,解答纳税人提出的涉税问题;
I、档案管理:整理、更新和存储纳税人涉税信息资料,建立纳税人分户档案等。
(2)税种基础管理
A、增值税基础管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防伪税控最大开票限额行政许可,增值税优惠资格认定管理,增值税抵扣凭证管理等;
B、消费税基础管理:外购已税消费品税款抵扣管理,消费税优惠资格认定管理等;
C、所得税基础管理: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及调整,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台账维护管理、预缴管理、汇算清缴基础事项审核、所得税相关事项的调查、核查。
(3)税收法制基础管理
A、纳税人违法违章行为登记;
B、责成提供纳税担保;
C、执行税收保全措施;
D、执行税收强制措施等。
(4)大企业(重点税源)基础管理
(5)出口退税基础管理
A、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管理;
B、出口退税证明管理;
C、退(免)税申报、审核、审批;
D、疑点处理、函调管理;
E、出口退(免)税档案管理等。
(6)国际税收基础管理
A、跨国税源日常管理;
B、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等。
(三)税源管理职责层级分工
1、省、市局职能
省、市局现行机构设置不变,主要负责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进行税收风险分析、排序,统一下发风险应对任务,组织全系统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对下级国税机关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绩效评价等。具体模式是:在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制度领导组领导下,由征管科技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参加,开展各类风险分析,大企业、稽查局、国际税务直接实施风险应对。
(1)征管和科技发展处职责
A、汇总各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制定全系统风险管理目标规划;
B、制定涉税信息采集口径、标准及规程;
C、税收数据信息管理以及征管基础数据信息采集与管理;
D、归集、整理、维护各类风险特征指标;
E、征管基础类风险特征指标设置和维护;
F、研究征管基础类税收风险应对的方法和措施;
G、研究、开发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发布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
H、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
I、税收风险分析结果的汇总,风险排序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J、统一组织下发各类风险应对任务;
K、对风险管理进行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
(2)政策法规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税收政策效应分析。
(3)货物和劳务税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类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C、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分税种、分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D、研究、提供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类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类风险应对操作模版;
E、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等专题风险应对。
(4)进出口税收管理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出口退税类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C、出口退税类分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D、研究、提供出口退税类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出口退税类风险应对操作模版;
E、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进出口税收方面专题风险应对。
(5)所得税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B、企业所得税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C、企业所得税税种、行业税收风险分析;
D、研究、提供所得税类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所得税类风险应对操作模版;
E、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所得税方面专题风险应对。
(6)收入规划核算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具体工作规划;
B、对税收相关区域、产业、行业等宏观经济部门税收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
C、经济税收偏离度分析;
D、重点税源风险分析。
(7)国际税务管理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开展国际税收信息情报交换;
C、国际税收类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D、国际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E、组织实施反避税调查。
(8)大企业税收管理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大企业税收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C、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D、对大企业直接实施风险应对。
(9)信息中心职责
A、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存储、整理;
B、提取、传递相关涉税信息,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10)稽查局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稽查案件综合分析、典型案例微观风险分析;
C、直接开展风险应对。
各市国税局结合实际,可以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团队,直接开展重点税源纳税评估。
2、县(市、区)局职能
县(市、区)局机关通过转变各部门管理职能实现管理实体化,主要从事风险应对工作。具体模式是:在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制度领导组领导下,征管部门牵头,负责风险分析、汇总、排序、应对任务的整合下达和绩效考核;办税服务厅和税收管理员分别负责申报、财务信息及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工作;一个或两个税源管理科(股)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其他税源管理科(股)专门从事税收基础管理。
(1)征收管理科(股)职责
A、根据省市局风险管理规划,制定本级实施方案;
B、组织本级税收数据信息采集工作,整合上级发布的数据信息;
C、牵头开展本级风险分析;
D、对上级发布的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结果进行整合筛选和细化分析;
E、建立本级风险指标体系、风险分析模型和应对指南、模版等;
F、组织开展和直接承担部分征管基础类风险应对;
G、对上级下发的风险应对任务统筹实施及反馈;
H、对本级风险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四篇: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今年以来,市地税局紧紧围绕税源专业化管理这一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进程,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全力构建专业化运行机制,提高税收管理质效。明确现状,充分认识实行税源专业化
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的以管户为主的税源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制约了税源精细化管理。一是事多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税收管理员集税收宣传辅导、信息采集、日常巡查、纳税评估于一身,存在着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的情况。二是税收执法权过度集中,加大了基层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三是传统税源管理模式对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采取几近相同的税收管理办法,不仅难于做到重点突出,而且效率较为低下,相关的纳税服务措施也很难全部落实到位。总之,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纳税人数量越来越多、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社会分工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税源管理的必然趋势。所谓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落实“信息管税”的重要举措,是防范执法风险和优化服务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加强税源控管,提高税收管理质效。调整机构,探索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调整内设机构,转变管理职能,构建专业化管理组织体系。莱芜市地税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主抓,职能科室分工负责,各基层单位协调配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化管理组织体系。按照省局要求,市局成立了税源管理办公室,内设税源分析、税收预警、纳税评估等岗位。莱城分局突出税源管理的中枢作用,税源管理科配备了业务比较过硬的骨干,按行业实行专业化纳税评估,同时将区局其他科室的税种预警、税费比对职能整合到税源管理科,凡需基层落实的税源管理事项由税源管理科一头推送基层,以此提高税源管理工作质效。钢城分局将原来的政策法规科、税源管理科合二为一,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信息支撑作用,成立了税源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税源管理专业化的组织、指导、协调、考核工作。同时,针对辖区范围小、重点税源户数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把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及矿产品采购行业的部分重点企业进行集中管理,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税源管理组织体系。
在健全税源管理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对税源管理岗责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明确了税源管理部门和机关各业务部门的税源管理职责,初步建立了岗位明确、权责清晰、适应专业化管理要求的岗责体系。在新的岗责体系框架下,根据各项税收业务的内容、流向、环节和步骤确定具体操作标准,细化各环节的业务传递程序、方式、途径和时限,注重各岗位间的业务衔接,强化分工下的协作配合,将全部工作纳入过程控制之中,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快捷传递、衔接紧密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岗责与流程的无缝连接。科学管理,努力提高税收管理质效
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和业务事项进行科学分类,科学界定市、区两级重点税源户,实施集约化管理。依托“重点税源分析预测监控系统”实现重点税源信息采集、收入预测、收入分析、欠税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0户重点税源企业纳入该系统管理,其税收收入占全市收入70%以上。建立完善重点税源监控工作规范,按行业确定监控指标,建立监控台账,及时进行横向比对和纵向分析。对一般性税源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行业管理为抓手,做好行业利润分析,测算好企业税负水平,核准企业的房产原值、土地面积、销售收入等基础数据信息,收足企业应纳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以及印花税等。对小型税源实行动态式跟踪管理,采用定额管理的方式,按照不同行业设定相应的定税参数,科学核定税收定额,公平税负,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同时对个体业户搞好清查,重点清查中心示范街、繁华街道以及集贸市场等重点区域,摸清税源底数,建立户籍台账。
在对税源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纳税评估及预警系统强化税源分级监控。按季对税收预警进行考核通报。截至7月底,共产生预警信息6546户项,全部处理完毕,需补税1748户项,需补税款2151万元。对纳税评估由市局确定评估计划,组织分级实施。目前,共评估纳税人100户次,通过评估补缴地方各税2300万元。
第五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信息来源:句容市地方税务局 09日
访问次数: 332字 体:【大 中 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税源专业化管理顺应时代需求,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发展和完善。本文借鉴经济学上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一)专业化分工理论
古典经济大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分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分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他认为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因为分工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形式的生产力即协作力。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格、杨小凯、贝克尔、墨菲、罗默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既定的组织目标下,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分工水平和组织结构,是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二)国际经验借鉴
1以美国为代表的税源分类
一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按照征税对象设置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即:大中型企业局、小企业局、工资和投资收益局、政府和免税组织,犯罪调查局专门负责调查涉税违法案件,并与四个业务局保持密切合作,如下图所示。另一方面,联邦税务机构并非州、郡、市层层设局,在上述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另按经济区在全国设置5个大区办事处,下设10个服务中心和63个地区办事处。办事处主要负责税务稽查。
犯罪调查局
政府及免税组织局
工资和投资收益局
小企业局
大中型企业局
业务支持部门
执法与服务部门
美国国内收入局(IRS)
联邦总部专门职能部门
图1:美国国内收入局(IRS)机构设置模式
此外,巴西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进行管理;英国国内收入局设置了大企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大企业公司所得税的税收管理及政策处理,伦敦以外的大企业也归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管理,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不得干预。
2.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纳税风险评估
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很多国家税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对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而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要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源分类专业化是管理基础、税务事项专业化是制度保障、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智力支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条件支撑,如图2所示。
税源分类专业化
税务管理信息化
管理人员专业化
税务事项专业化
按照总局的部署和要求,各地都在纷纷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模式,以江苏省地税系统为例,通过行业+规模的税源专业化分类、机构改革的专业化分工、以及风险管理平台的成功上线等一系列举措,走在全国税源专业化改革的前列,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纳税评估作用不突出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改革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提高风险应对效能的手段之一就是突出纳税评估,按照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各地确实都设立了纳税评估专职机
构和岗位,但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提高并未形成。形式上优化了专业化管理流程,一事所有户,管理核查、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等不同涉税事项分由不同税收管理员专业化负责;但实质是很多机构观念仍未完全转变,仍然维持一户所有事的模式,税收管理员包揽了管理核查和纳税评估的所有事项,不能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监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性作用。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相辅相成,实施专业化分工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降低征税成本;同时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又能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纳税遵从。按照税源分类,有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岗、建筑业税收管理岗、规模以上企业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按照涉税事项又分为税源事务岗、登记事务岗、日常事务岗、纳税评估岗。但是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属于稀缺资源。加上部分干部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人员配置的不理解、对重组流程的不适应,具体操作中存在专人不负责专岗、专岗不能胜任专职等问题。
3.风险管理不完善
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现实中由于数据采集不够完整准确,风险指标体系不够科学有效,风险排序不重视共享采集、导致风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人为选取高风险行业、重点行业。
三、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专业化评估机制
年初,我们对区域内4家驾培企业,开展行业专项纳税评估,评估补缴税款85.91万元(不包括由国税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驾培行业的风险评估指标。依托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借鉴行业评估的成功经验,应确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评估模式。一是“面”上查找行业差异、确定评估行业:税收分析部门对全局进行全“面”扫描分析,通过宏观经济、税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查找行业税负差异,确定重点评估行业。二是“点”上针对典型分析、构建评估指标:确定评估行业后,选取行业内代表性强、影响力大、信誉较高、财务核算比较健全的龙头企业进行典型调查与分析,了解行业的经营规律、运作模式、行业特点和纳税情况,从而获取申报信息外的行业关键数据、重点评估指标、预警值。三是“线”上全面行业评估:运用典型企业获得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行业评估发现该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行业管理办法,进行针对性的纳税辅导,从而实现评估一行、规范一行。
(三)建立以优化配置为目标的立体化风险管理机制
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采用试点加推广的模式,实施“体检式”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要求基础数据全面、技术含量高,在探索阶段,为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可综合评价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宏观指标选取某区域、行业作为试点,如房地产业、建筑业,全面规范该行业的基础信息、召开针对性的税收座谈会,积极采集数据、开展对比分析、评价纳税风险、进行风险排序和应对,对试点中形成的可取经验予以推广,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
风险管理需要全系统的协调与配合,基层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信息与技术管理科数据分析与比对的合理性等都直接关系着风险管理的运作效果。为杜绝当前人为选择高风险行业、企业,忽视风险评价与排序的问题,应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的需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专业的人员配备,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制定以“三个是否”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即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高效地降低纳税风险、是否有利于全面促进纳税遵从。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职体系,还要通过新的税源管理机制建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我们相信税源专业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必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和全社会的新的税收风气。
(作者:姜建美,镇江市句容地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