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我国财政支出的

时间:2019-05-14 21:0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控制我国财政支出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控制我国财政支出的》。

第一篇:如何控制我国财政支出的

如何控制我国财政支出的”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近年来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的热点之一,所谓的“三公经费”是指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公费出国经费,其实质也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纳税人得钱,为其以公务的行为去提供便利与消费。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即“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84亿元。据报道,全国“三公经费”每年都要占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其衍生的腐败行为更是严重,虽然政府也出台一些政策,但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改善当前地方三公消费支出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务用车配置超标

虽然政府明文规定了用车配置的制度,但是地方政府往往会钻规定的空子,大家也都熟知一款车的排量是在发动机上印着和车的尾部粘贴,但往往有许多公务车通过出厂时把围标去掉,改写为低排量,从而蒙混过关

2.公车私用极为严重

现在又很多的公车,变成了领导家属的私车,特别是在学校门口因公车接送孩子上学最为常见,在一些婚丧嫁娶的现场也能看到公车私用的景象

3.公务接待费用开支巨大

公务接待费的开支最为严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杜绝公款吃喝,但是往往有人顶风作案,有的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来钻规定的空子,有的把毛茅台酒装进矿泉水瓶子里,不去高档饭店改为私人会所,避免大家的关注

4.公务考察费增加

现在一些单位以培训学习考察工作为由,外出观光旅游,有的甚至带上自己的家属一起去,有的甚至先行安排家属先去,而自己后去来避免大家的眼球,真是花样百变。加强控制“三公经费”的建议

1.对于公车超标,国家每年可以统一采购,由地方部门上报,在有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审批,统一采购,由生产厂商直接发往当地4S店,政府可以直接领取,对于公车的品牌,完全可以使用自己国家的自主品牌

2.对于公车私用,可以把所有的公务车统一标识,比如可以对公车染成统一的颜色,在上面统一一个标志,在车的两侧可以写上“中国政府”等字样,让公众能够很好的辨认,从而起到监督作用。

3.对于接待费,国家可以取缔接待费这个支出,从根源上杜绝接待费开支过大,并规定上级考查团自行安排食宿问题,并对吃饭 住宿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定,例如:住宿房间不能超过200元等,比较详细的规定

4.对于公务考察费,国家严格把控,遇到需要考察的单位,必须详细申报要去考察什么 去几天,严格把控开支。详细出台一个关于考察费用开支的制度

5.对于“三公经费”每季度要详细公布出来,让民众们也知道,政府的钱花到哪里了,用到哪里了

6.加大惩戒力度,对于违反规定的领导,必须严惩不贷。

第二篇: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效率问题探讨

摘要]社会经济的和谐良态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的有力支撑就是强大的财政收支后盾。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理论上能够基本满足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整的需要。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财政支出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有限的财力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更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提出新课题。如何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实现有成效的“用之于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也就此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重要性

1.财政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支出也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管理原则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以保证财政分配资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我国目前由于财政支出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等原因,普遍存在预算约束软化、支出监督缺乏、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财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整个财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保障

不管是财政管理的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完善、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客观需要,对提高整个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在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按照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对资源分配的管理和协调,其必须服务于国家的宏观发展规划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各个行政事业部门也必须以此为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开展工作。这就要求财政部门转换理财观念,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的新的管理理念,规范财政管理,有效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4.提高财政决策水平的有效方法

财政支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财政职能的基础作用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通过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对财政支出的前期测算和后期追踪监管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决策失误和管理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用。

二、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有效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体系必须从实际出发,满足实际的财政支出管理需要,服务于财政支出管理。概括来说,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效益性原则。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要坚持成本和效益的平衡原则,这是经济行为有效性的根本评价原则。公共财政支出管理虽然是国家作为行为主体,但也应该遵循最基本的市场经济活动原则,必须保证管理支出和取得的绩效相协调、平衡,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功效,避免过多的成本耗费仅取得微弱的绩效成果,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带来利益冲突和矛盾引起的社会混乱,影响整个经济活动的开展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是总体性原则。公共财政支出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其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特殊性使得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管理不仅追求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讲求社会总体效益。公共财政资金的分配囊括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多个环节,涉及各个层级的管理部门和人员。

三是多层次、多样性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需求是多层次性的,也决定了财

政支出的多样性, 包括基本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行政管理支出等众多层面,针对各个层面支出特点的不同,要求形成财政支出效率的不同层次。所以进行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就要从财政支出总效益、中央和地方各层级财政支出效益等多角度出发, 展开多层次的、多样性的分析,为各个层面的效益管理提供可靠、合理的依据。

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的新工作,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系统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工作的方法体系。但毫无疑问的是建立有效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必须从所管辖的行政范围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具体特殊层面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方法是多样的,其中有一些共同点可以参考:首先应该明确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才有正确的方向,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是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的前提工作。其次要掌握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去向,了解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向、运用领域, 是研究财政支出评价工作的基础。然后是结合实际操作的需要,科学划分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管理类型,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体系。

三、强化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措施

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实践来看,本文认为强化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有序开展试点工作、分步实施

我国面积广大、层次复杂的特点使得很多开创性的工作都遵循先试点再全面推广的原则,这也是保证稳妥、高效的开展全国性工作的基本保障。可以引鉴国外财政支出效率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适用于国内财政支出评价管理指标体系的标准值,然后选择条件具备、环境适宜的地区和部门开展先行的试点工作,考评各试点工作的效果,客观评价整个管理方案的优劣,不断修改和完善工作方案和政策规则,逐步建立有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完善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体系,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明确权、责、利是顺利实施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解决好“越位” 与“缺位”问题对加强整个财政支出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公共产品应该由市场生产、政府提供,但政府提供并不等于由政府包揽一切。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遵守市场经济自动调节机制,将财政资金从竞争性领域撤出,逐渐取消对竞争性领域的干预政策,“有所为有所不为”,防范低效率的“越位”现象造成的资源浪费。

3.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执行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将各项工作都纳入到法律规范体系中,有效的减轻了不规范执行工作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财政支出效率管理本身涉及的层次多、范围广,更要求对财政支出管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同时配合完善《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中财政支出效率管理的条款,明确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程序、工作规则、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基本事项,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明确权责利的科学、合理划分,降低财政管理工作的主观性和支出分配的随意性。

4.组建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机构

因公共财政支出的特殊经济性质,为保证财政支出分配的公平和管理和公正性,克服财政部门内部机构和其他国家行政部门兼职带来的“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弊端,应该设立专门机构来承担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工作。从整个工作流程的规范、制定体制的建立、具体操作指导政策的落实到机构人员的聘任和淘汰,都必须运用专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进行,这是从软环境上为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作保障。

5.引入现代管理观念,明确效率管理内容

前面部分已经提到,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效率管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想进行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有必要引入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明确管理内容,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说就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预算管理中,通过对政府行为的内部控制,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同时遵循基本的管理原则,结合经济分析预测的相关方法,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总量分析与比率分析相呼应等,建立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体系,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为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来源和政策依据。

6.建立财政支出效率管理信息库,重视反馈结果

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必然造成财政支出范围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性,这也加大了支出管理的难度,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业务机构,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政府与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备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不断地收集、查询项目资料、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同时避免效率管理流于形式,还应该高度重视评价和反馈结果,将其作为财政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审核程序,增加效率管理的权威性,增强各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工作效率。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以增加其透明度,接受民众的监督和评价,公平考核公共管理部门绩效,发挥公共部门在财政资源配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萌.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效率问题.财政税收,2006年3月.[2] 徐峰.浅析公共财政支出问题.江南论坛,2008年3月.[3] 李素敏.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探讨.财政金融,2006年9月.[4] 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财政研究,2006年4月.[5] 王洋,邓婧,田艾.加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控制的探讨.中国商界,2009年第3期.[6] 卢静.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之构建.现代财经,2005年5月.[7] 张国亭.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对策.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24卷第2期

第三篇: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依据1999~2009年财政数据,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经过分析1999~2009年的财政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财政支出有明显的变化。

1、行政经费支出过多,导致其他公共项目支出不足和短缺。

几十年的改革,我国精简裁并了很多个部门及其人员,国家行政机构减少,但是普遍效率不高,存在着浪费和过度支出的问题,行政人员的冗杂,政府部门的懈怠,因此,行政经费的增长不是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反而是纳税人资金的浪费。政府职能需要转变,国家也一直在努力,但政府部门还是有职能重叠、职能缺失的问题,因此,从宏观大局上统筹所有的政府部门职能,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政府部门,我们国家任重而道远。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有下降,但基数大比重大。

随着我国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渐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把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主导经济建设投资转变为多种投资主体共同进行的经济建设投资,因此,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支出减少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同时,我国还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经济从整体上表现为积极的发展态势,导致目前由各种渠道投入的经济建设资金数额还是庞大的。我国的经济建设投资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就是多为生产性投资,而市场经济则要求通过需求来引起生产的扩大,所以经济建设投资的对象得进行改变,向扩大需求的方向改变。

3、财政在科技教育上的投资有增加,而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明显,投资的效用有待观察。

在科技上的投资并未实现很强烈的产销结合效应,经费分配比例存在问题,投入并未很好的满足需求,投入重点不清,教育上,经费的投入也显不足,从历年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以及和其他国家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还是较低的,并且,国民素质的提升也并未达到期望值。

第四篇: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

思考

摘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依据投入产出原理,运用科学、规范的效益评价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合理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是:确定基本原则;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建立考评体系;强化评价结果的约束力。

关键词: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评价模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科学、规范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财政资金分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收支矛盾和财政风险逐步加大,财政支出绩效理念开始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受到重视,规范公共财政支出成为迫切之举。臂力论文网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属性

绩效评价作为公共财政的理财思路之一,要求财政资金使用者纠正财政支出管理低效率、分散性、无目的性,以“绩效”为评价手段,保证财政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财政绩效管理包括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三部分内容。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推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中延伸出来的是绩效审计和绩效问责,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绩效评价体系。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性

研究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明确绩效理念、提高资金效益、巩固改革根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是绩效预算改革的充分必要条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适应部门预算推进的现实,提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操作性,从而夯实绩效预算改革的基础。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导向性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目标对预算单位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评价。导向性要求预算绩效评价面向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需求,拟合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培植从绩效结果披露的单一职能到绩效结果激励的复合职能过渡的潜在能力,从而适应绩效预算改革的趋势,切合渐进式改革的切实需求。

二、现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问题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指标体系中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划分模式容易导致反复从某一环节收集资料,评价指标侧重于合规性评价,缺少效益评价。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基于科学、严密分析而建立的的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

2、绩效考评标准制定困难

项目绩效目标表现多样,衡量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对于同一类项目的评估,由于缺乏区间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一地区历史上相类似的支出随着支出目标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参考价值不断弱化;加之评价主体专业性局限,因此财政部门很难对绩效评价标准建立有准确的结论。

3、绩效考评数据库建设不健全

目前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数据资料收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评价标准值测定及数据库建设,且现有的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结影响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性。

4、缺乏完备的事前、事中考评机制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主要采取事后考评,为采取行之有效的事前分析、事中跟踪机制。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章办法,使之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5、现有考评制度存在重结果,轻投入、产出的矛盾

我国现行试点地区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仅还停留在绩效考评的初级静态管理阶段,以对支出结果进行考评为主,看支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缺乏重要的动态管理,包括对投入、过程、结果、效率等全方位的综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难以达到相应效果。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绩效指标,但是预算支出的绩效往往又很难衡量,因此应规范指标体系。一方面通过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另一方面应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确立指标。从项目开始阶段就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要求部门做好统计台账,增强绩效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便于事后评价;三是制定

共性指标,包括财务管理、预算执行、民众评议等指标,增强评价结果在项目和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

2、进一步规范核算制度,全面反映政府绩效

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做后盾,绩效评价中对项目资金投入、支出等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会计核算法的真实准确、规范化都有更深刻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和很多国家的预算会计使用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人为地操纵各的支出,同时也不能使用年限内分摊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为此,我们也应修改现行会计方法,实行部分的权责发生制,建立政府财务状况报告制度,以便于更全面地反映政府的绩效和成本。同时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已对单位的重点、重大项目支出进行项目核算,使收支项目核算更完整、更透明,以确保政府绩效及预算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应用合适的绩效预算评价分析方法

项目考评阶段,选择合适的项目考评方式有利于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结合项目类别和具体情况选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垄断产业定价法。对于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效益可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效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项目,则可选择最低费用选择法;对那些自然产生垄断、市场调控难以到达的行业(如水、电、气等)可采用定价法,由政府定价。同时适当考虑其它地区、不同国家的同项支出比较法,比出优势、比出差距,定量分析。综合各种分析方法取得绩效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准确性,便于结果的拓展运用。

4、建立配套管理机制,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环节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尝试编制多年滚动预算。针对国家五年计划目标,各部门建立了发展规划以及工作计划。将的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绩效计划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动中长期滚动式预算的实行。各部门可以从本年开始进行准备,编制出后三年的绩效计划,并将计划与部门预算挂钩,在第三年终做出当年绩效评估情况的报告,并依此对以后的预算进行调整;二是建立风险约束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大量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为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一定风险。建议建立规范的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对于委托考评的中介机构要规定相关的资质和实力,并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取。同时,通过制度化的资信评价,采取工作效益挂钩等办法牵制中介机构行为,使中介机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约束,间接加强对邀请专家进行约束。

5、加强考评事前、事中程序管理,推进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一是在事前绩效审核环节,将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融入预算管理过程中,作为预算批复的必要条件,绩效目标评审未通过,原则上不能下拨资金。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评审的方式提高绩效目标编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项目预期绩效与预算安排相结合,促进项目按既定绩效目标实施。二是事中绩效跟踪环节,对绩效目标进一步完善,使财政资金的投人更加合理、规范。同时关注财政资金投入情况,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偏差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绩效目标实现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保证项目按绩效预定目标完成。三是加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政府应根据考评结果,对绩效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则予以公告,并且削减直到取消这项预算。根据绩效预算按效果拨款的原则,财政部门要按照各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编制下一预算,并提交人大审议。通过执行有约束、支出有考评的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升政府管理的绩效。

四、需要把握好的三个关键问题

1、把握支出管理绩效取向问题

长期以来,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虽然逐步建立了项目前期论证、投资评审、招标采购等审批执行程序,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需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资金使用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远未建立起来,“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差甚远。同时,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绩效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压力。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财政资金。

2、把握绩效评价总体进程问题

根据工作主体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通常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为项目评价和部门评价,而支出项目作为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活动的主要载体,种类多、分布广、差异大、实践难。因此,做好项目评价对于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个别项目评价逐步发展到多个项目评价,从主要对单一项目的评价逐步发展到主要对大类项目的评

价,从对评价结果的项目对应逐步发展到对评价结果的部门对应,范围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从财政管理的最终需要看,项目评价过渡到部门评价、并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必然趋势。因此,当前应该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通过对大类项目的评价反映部门支出绩效,通过强化结果应用约束部门管理行为;按照“逐步扩面、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将评价范围拓展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项目安排环节,推动部门支出绩效评价向“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拓展,最终实现对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的系统评价。

3、把握项目管理绩效目标问题

从绩效目标的具体内容看,产业类项目主要涉及新增产值、新增利税、新增收入、新增就业等预期指标;民生类项目主要涉及受益范围、计划能力、运行状况等预期指标;基础设施类项目主要涉及功能实现、运行状况、设备配套等预期指标。这些绩效目标,一方面作为事后项目绩效评价的参照系,通过工作完成结果与绩效目标的分析比较,对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完成和项目效果作出基本判断,评价结果作为下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评价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作为规范管理工作的重要参照,真正体现“去年的事后就是明年的事前”,从而为健全管理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项目跟踪监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更是实施项目当期管理的参照系,在项目规划中明确项目实施的主体、范围、标准和效果等关键要素,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事前控制,确保财政管理关口前移。因此,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必须科学规划设计项目绩效目标。在项目申报中,项目绩效目标要作为前置条件。这是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更是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到位率、实现支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工.加快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财政,2008(8)

[2]钱巨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中国财政,2009(17)

[3]臧国忠.打造“绩效观”指导下的新型财政管理机制[J].中国财政,2009(21)

[4]财政部预算司.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财政,2009(21)

[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8)

源自 臂力论文网:

第五篇:“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问题

十二五规划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科卫事业费,国防费及行政事业费等.转移性支出,又称为非生产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指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尽管也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政府付出了资金,但并无任何资源可得.在这里,不存在任何交换的问题.这些财政支出并不反映公共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相反,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公共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作用.转移性支出主要指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及政策性补贴支出以及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但也要看到,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公众的热切期盼相比,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在全球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如何在不增加宏观税负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公共需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如何对其规模、结构、方向进行科学规划?为此,本刊特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相关探讨。

“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要把发展成果用在民生上。因此,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调。这就意味着我们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导向是调结构、惠民生。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输入性通胀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住房、医疗和教育支出压力,日显沉重,社会矛盾和腐败不公问题突显等等,都警示着我们未来依然是任重道远。温总理在将“十二五”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下调至7%这样“偏低”的水平时指出,“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把发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来。“我们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盲目铺摊子,那样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这就意味着未来在经济总量增长趋缓,抑制通胀,不增加宏观税负的前提下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调。这就意味着我们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导向:调结构,惠民生。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演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无所不包的国家财政,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得到调整,至今呈现出以下特点:

经济建设支出逐步下降,但比例仍然比较高。经济建设费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从1980年到2002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2003年到2006年在27%左右波动,从2007年到2009年有所上升。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独特国情。在体制转轨阶段,为实现新旧体制的顺利过渡,政府要保持一定的政策连贯性,这就造成了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的份额较大。同时,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结构也不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方面的支出不足。

行政管理费支出膨胀严重,但增长势头得到遏制。行政事业管理经费支出急剧上升,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如事业的发展、政府活动的增加、必要的新增人员扩充,但更多的是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比重过大。1998年以后年年高于10%的国际平均水平,到2005 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待的费用已经高达6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从2006年到2009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趋于下降。

国防费用支出稳中有降。国防费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且呈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15.8%下降到2009年的6.5%。由于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国防费支出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社会文教支出缓慢上升。社会文教费用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16.2%上升到2009年的26.9%,这说明国家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在增加。国家财政加大了对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尤其是2006年以来,国家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2009年国家财政安排保障性住房资金725.97亿元,随着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保障性住房支出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关键是理顺“两个关系”

财政支出在结构确定以后,主要就是政府主体间的分配问题,一般而言,政府间财政分配模式有三种:一是单一纵向转移,即上下级政府间的财力转移;二是单一横向转移,即同级政府间的财力转移,一般是富裕地区直接转移给财力不足地区;三是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相结合。鉴于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基本上是采用以纵向转移为主,横向为辅的混合模式。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关键就是必须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配关系,二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横向分配关系。

由于政府不同层级在获取财政收入和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众多经济体通常倾向采用统一领导、分权财政的管理模式。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分权化”的财税改革后,也建立了这种税权——财权——事权相匹配的管理模式,但由于传统体制和其他原因,分权分税不彻底,结果导致了事权下移,财权上移的扭曲的匹配关系,这种逆向运动撕裂了财政收支在政府间的合理配置:财政收入越往上越多,财政支出的责任越往下越大。因此,就财政收支而言,中央若要维持现有的财权结构就应考虑适度的“事权上移”,若要维持现有的事权结构则应考虑适度的“财权下沉”,这两者的本质均是通过转移支付理顺政府间分配关系,力达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厘清上下级政府(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第一,科学界定上下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是建立规范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首先要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转换政府职能,将主要职能放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上来。其次要给转移支付立法,明确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和原则、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核算标准、分配方法、支付规模和程序、转移支付的管理和机构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实现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保证在转移支付实际操作中有法可依。

第二,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理顺职能分工,简化层级管理。政府层级过多,不仅人为的增加了信息传递层次、加大了信息衰减系数、拉大了中央与基层的距离、造成了大量的机构重叠和行政开支,还影响政府的行政效力,目前我国实施行政管理扁平化构想在经济的市场化、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的现代化以及多年的试点后,可行性已大大加强。行政机构的扁平化管理不仅可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信息失真程度,避免官僚主义,还有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更可以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推行行政扁平化将大大地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第三,深化省以下分税制改革,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让地方拥有稳定的财源,保障基层形成与其事权匹配的财力建设。首先要摒弃GDP的考评机制,建立以民生和幸福感为导向的干部绩效考评,使地方摆脱土地财政的盲目投资冲动,再按照分税制以及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制体系,同时建立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地方债券市场,确保地方发展所需的稳定财源。

建立中央主导的横向转移支付专项基金及援助谈判协商机制,理顺各级政府间横向支付关系。由于多种历史因素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性和非均衡性的影响,我国地区之间财力差距呈加速扩大之势。分税制后,只注重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配制度的建立,忽视了各级政府间横向转移关系的确立,导致地区间财力差距呈现“马太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摆脱历史基数法的痕迹,仍处于过渡期。因此,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显得愈加重要。

目前我国国力、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导向都已经到了先富带后富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国家财政的再分配职能,将富裕地区的一部分资金转移到贫困地区,以便尽可能缩小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大体均等。一是建立中央主导的横向转移支付基金。可采取建立横向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的办法,再结合人事激励制度,由富裕省份的各级政府派人去贫穷省份的各地区实行挂职或任职,挂职期满回原籍行政升半级或一级,任职者直接升级就地迁任,但在帮扶期间要动用援助地的横向转移支付专项基金,做到了“钱随人走,人到用钱”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运作的可行性,切实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二是建立横向转移支付谈判协商机制。对于个别特殊个案可以通过中央主导的地方政府间谈判协商机制解决。

上述两种方法短期内很有效果,但从长期来讲,还应该逐步以立法形式,形成政府间均等化的转移支付体制,对各省的财政收入依法调整,从富裕省提取类似德国的“均等化资金”来支援相对贫困的省,从而实现财政支出能力的平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保障:有效监督和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结构一旦确定,就需要有制度保障其有效实施,必须在制度上建立监督和绩效评价机制,保障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得以实现。

建立“一体两翼”的财政资金监督运行机制,即以人大机构为核心,财政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部门为主体的职责细化的多层次监督体系。这种分工可在现行政体内实现财政分权的法律制衡机制,使得每一笔专项财政支出资金都有制度约束,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人大应重视事前监督,从财政支出的源头、程序上确立监督的强度、权威和公正,以保证支出结构优化的方向和力度。财政部门监督应侧重事前、事中监督,并以日常过程监督为主。首先应细化落实财政监督的职责分工,切实按照相关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分类的规定,修改完善《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专员办就地监管优势,建立精细化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保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其次要加强财政部门的内审工作,对重点业务部门实行一年一审,重要事项提前审,完善内审通报制度、整改落实情况反馈制度,强化资金使用部门的资金管理。审计部门则应重视事后监督。审计部门由于其独立的职能特点,对财政支出资金的事后专项监督能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因此,从法律地位上应该确保国家审计机构的地位高于财政部门的专职监督机构,为有效实行再监督提供制度保障,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并在整个支出过程中建立追索有径,问责有人的责任制度,建立电子和文件考评档案以及预算项目执行系统的信用记录,为建立激励与惩戒机制做好事后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索的记录工作,从制度上防止预算监督流于形式,硬化对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

细化落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快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建设步伐,借鉴发达国家制度规范构建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建立衡量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可分量化和非量化的两种,前者要定量分析,是衡量财政支出是否存在问题的关键手段。而后者只能是定性分析的软指标,不过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取值依据应按照分行业、分计划、分经验、分历史等情况制定。

建立评价组织体系和评价方法。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实施主体、实施方法和实施流程。对于实施主体,应该由财政部门内设的绩效评价专司机构,包括各级政府成立的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评价实施机构包括评价工作组、专家咨询组和中介机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成立组织管理机构、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成立评价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评价,工作总结等。

落实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要加强信息透明度,逐步建立有利于广大公民参与绩效评价监督系统;规范各种委托中介机构的评价行为,确保公正和效率;通过绩效评审来完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通报和问责制度。

下载如何控制我国财政支出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控制我国财政支出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定稿)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经济杠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财力保障。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主义......

    关于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建议

    关于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建议 2006-11-6摘要: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建议抓好划分评价层次、建立评价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规......

    比较财政-我国借鉴美国财政支出制度的经验

    比较财政第五小组学习报告 三、中国公共支出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支出能力低下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政府财力不能满足财......

    我国政府医疗卫生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情况

    医疗卫生公共支出基本特征 1.卫生总费用规模增长较快,占GDP 比重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卫生总费用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三部分构成。伴随着国民经......

    浅谈我国环境质量控制问题

    浅谈我国环境质量控制问题 摘要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

    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内容提要:我国经济现在正在飞速发展,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在发展中我国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企业经济成为企业工作的主题......

    13-财政税收论文-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叶东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物流管理专业,南京 210044[摘要]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

    医患关系与我国卫生财政支出模式关系探讨论文[范文大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医患关系却出现了大幅的滑坡,医患纠纷一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患方暴力伤医,诉讼天价赔偿;医方水平欠缺,重病不重人,缺少人文关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