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时间:2019-05-14 21:0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第一篇: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农村经营体制怎样有活力——建立健全现

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农村分散经营有其不足之处。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无力抵制因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农户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市场行情,在生产经营上往往彼此模仿,造成结构趋同,同步动荡;分散农户的商品交换,交易费用高,在市场上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进农业生产资料,利益大量流失。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出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要进一步发挥好村集体组织在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各国,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是我国农业体制创新的方向所在。要切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落实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扶持合作社发展,提高其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服务组织。

要大力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健全机构和队伍,潜力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科技进村入户,下大功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强化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搞好信息、技术、购销、金融、农机等全方位服务。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解决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准备。

第二篇: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

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

所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与农业相关的经济、社会组织为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给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提供各种服务所构成的组织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按社会分工和协作的需要独立出来的,为农业提供农资、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条件以及农产品贮运、加工、个别环节作业等服务的部门和单位所形成的纵横交错的服务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防疫灭病服务体系、农业智能信息网服务体系、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民农业知识技能教育服务体系、产销服务体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克服单个家庭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科学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着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着这些国家的高效率、高档次、商品化大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位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突出问题。

1、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事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经济组织,按照市场经济社会化生产的要求,适应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而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纵横交错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的积极作用,对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科技兴农的有效途径。

农村社会化服务是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服务, 它是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单位在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中所承担的职责。多年来, 我国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经过建设, 从总体上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与城市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包括品种鉴定与推广、植物病虫与动物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农业生态保护等。据2000年统计,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5个系统,共有推广机构21.3万个,其中县级2.2万个,乡级约18万个;有农技推广人员127万人,乡镇农业五站国家在编人员61.8万人。但这个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推广人员数量多,但专业素质较差;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工作困难;管理体制不顺,职能难以发挥;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对农业性质认识不清是其重要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认为科技可以使农民增收,由农民购买农业科技成果和服务理所当然,也成为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向市场的理由,尽管后来有了《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由于没有把农业放在公共产品的地位,农业推广人员往往成为机构减员、经费短缺的受害者。导致基层推广体系“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许多地区农技推广组织已名存实亡,个别地区甚至名已不存。

1.2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农业内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形成一个包括从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到农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有机服务体系。完善发达的社会化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生产领域的农业服务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农业机械化耕种、收割;病虫的防治;水利与灌溉服务;收购、运输、加工、包装、销售服务;也包括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在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主要是由农民合作组织完成,合作组织有专业化的,也有综合的;有社区性的,也有跨地区的。他们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服务。近些年,我国农民合作组织获得了较快发展,据统计,仅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达15万多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成员2 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带动非成员农户3 24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3.5%;两类农户合计占农户总数的23.3%。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10月31日审议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赋予了15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法人地位。但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4个方面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首先,运行 不规范,缺乏规范的章程和运作机制,彼此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其次,社会支持不够,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金融、财政扶持的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贷款难的矛盾依然存在。其三,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管理水平、技术能力、运输手段、交易方式以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等,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其四,农民的合作意识还很薄弱,加之合作化运动尝试的失败给人们留下痛苦的印记,一些人仍存在着“恐合”心理。

1.3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不畅通。

在市场化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市场、科技等信息是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向、规模和速度。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传输和发布,使之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帮助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顺利进行。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在全面、准确、及时、有效性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是: 一是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有的农村有线电视没有得到普及, 不少农民仍然采取一家一户的室外天线, 收视频道有限;有的村庄虽然有广播,但大多数是一村一个扩音器, 无法实现家家通广播的目标;有的村庄打电话比较困难, 必须跑到几里地远才能找到公用电话;绝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二是生产信息不灵。由于信息通信条件导致了农民的生产信息滞后, 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 出现了一些农产品生产不对路的现象, 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损失。

1.4农村公益性公共报务严重缺位。

在许多地方,农民仍然是求医问药难,求学求知难,享受文化生活难、渴盼科技服务难。就农村的文化事业来讲,农村的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农村的传统封建迷信非常盛行,烧香拜佛、问地求天比较普遍,有些地方地下六合彩、赌博、吸毒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跟不上的表现。在农村的医疗卫生方面,农民有病缺钱不敢医治的现象大量存在。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 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在中西部边远地区, 孕妇和产妇的死亡率是沿海地区的 3.6 倍,婴儿的死亡率是沿海发达地区的4倍,有 40%的死者是因为看不起病而死亡的, 大批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条件。从农村教育状况来看, 许多地方无法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有的甚至出现文盲半文盲现象。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6 年,比城镇居民低 3 年。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中占 75%。而在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 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 48.0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11.62%,大专以上只有 0.5%。在农村科技方面,全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很低, 农业的生产成果基本上是通过农民的体力劳动换取的,刀耕火种方式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建立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局限性的重要措施,传统的自给型农业是封闭的,产前所需的生产资料,产后的农产品销售以及产中的生产过程基本上依赖农业生产者个人完成。而现代农业是开放的,专业化、标准化、技术和设施的现代化,都依靠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提供服务才能得以进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替代农户的部分生产经营活动,使农户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经营管理或转移就业方面。

现代农业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巨大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广大农民和农业工作群体构成了整个系统的主系统;在此之外,还存在许多外部因素像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这些外部因素涉及到政府、市场、物资、金融、商业、文化教育、科技和法律等部门或机构。这些部门或机构与农业现象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了主系统外的其它子系统。这些形态、结构和性质不同的子系统与农业现象的主系统一起形成庞大复杂的农业系统,称之为农业现象的多元化系统结构。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也应从系统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考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见图1)。

图1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科学技术高度集约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服务体系支撑,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原则,建立结构优化、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科学管理的,以市、县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乡镇、龙头企业、民营科技推广组织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整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作为农业科技源头和人才源头的作用,以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为载体,建立与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以公益服务为主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诱导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农业龙头企业受市场和经济的驱动,具有积极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的动力和活力,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为基地建设和农民生产提供相关技术服务;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从事市场前景好、可控性强、容易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开发类农业技术、经营性农业技术产品的推广服务,如良种、农资等。三是建立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民自我服务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技术咨询服务活动,构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民间网络。

2.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21世纪是信息农业发展的时代,以农业信息化推进和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一要加快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地方农业信息网络站,加快以农业决策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科技教育信息数据库、农业与农村经济综合数据库为重点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在农产品价格、农业实用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市场信息等方面全方位为政府、企业、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产品与市场、专家与农户、政府与农民三个层面的有效对接。

二要整合农业服务资源。构建以市信息服务中心为龙头,区域信息服务站点为基础的市、县、乡、村(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在搞好中心城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县城和乡镇为基础局域网建设,并逐步向乡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延伸,实现地方与全国涉农部门乃至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三要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利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农业经营人才、农业科技人才、法律人才等方面的人才;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支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员队伍,解决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滞后乃至阻塞问题;在充分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川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2.3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以省、市、县农业机械机构为主导,区域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体系。稳定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机构,增加农业机械化技术资金投入,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以省、市、县农业机械协会为龙头、农业机械合作服务组织和农业机械大户为骨干、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为支撑、农机中介为补充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推广、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原则,放活经营性服务,将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要素引入到农业机械化服务中来。促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品牌,实现农业机械服务方式产业化、服务内容标准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进一步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发展有特色的主要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地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围绕粮食产业机械化、特色农产品机械化工程、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工程、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4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按照市建中心、县建站、乡镇建点的总体要求,对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标准、规模、人员设置、功能定位等提出明确要求和规定,并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设施设备,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生产、加工、流通相衔接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实现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控。二是建立强制性例行检测和定期通报制度。各级检测机构应按照要求,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农产品及投入品的质量,实行强制性检测和定期定量例行检测,为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加强对检测人员学习和培训,同时,实行检测结果责任追究制度,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市、县两级检测机构,定期将抽检结果以农产品质量简报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原产地标记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工作。依托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检测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积极倡导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推广速测技术。根据不同农产品特点,逐步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推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

2.5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是抓好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农业标准体系。根据国家、省、行业已有的标准,结合本地特点突出重点内容、主导产品和地方特色,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好其它农产品品种、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检测方法等地方农业标准,以适应国际、国内同行业的标准要求。二是农业质量监测检测体系。建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充实检测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立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为重点,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6 构建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抓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老师和应届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提高边远学校教师待遇, 实行边远山区教师特殊补贴,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城乡、乡村、村村之间结对子交流活动, 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城镇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授课, 帮助农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开展以创教育示范村为载体的主题活动, 全面提升农村办学实力, 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要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组织农民文艺宣传队伍, 建立农村影视厅, 完善和充实图书资料室。

第三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 坚持“ 软件”和“ 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 逐步更新和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对城镇周边农村污水管网进行集中规划, 对地处偏僻, 周边环境生态敏感性高的地区, 要建立生态村、生态镇建设机制, 推广应用简便、实用的家庭式或小型生物、化学净化装备, 降低生活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大力建设生活垃圾的集中排放和处理, 重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填埋场;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制度, 不断完善农村三级卫生、医疗、保健体系, 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四要逐步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 要努力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实施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保障制度, 确保因公用征地而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建立农民工求助体系, 建立治理欠薪长效机制, 实行企业工资支付预警预报制度、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公示制度、企业欠薪报告制度等措施;建立农村特困户住房帮助制度, 改善特困户住房条件;建立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制度, 凡是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 均按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进行补贴, 而对散居五保对象按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加以补助;建立特困农民社会救助“ 安全网”体系, 实施特困户二次救助, 对农村困农民、五保户等在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 实行第二次救助。

2.7以增强与核心企业的利益联结为重点, 建立农民合作组织

以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为载体, 聚集分散的农户, 提高组织化程度并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关系由松散的买卖型向紧密的一体型转变, 改变与大公司博弈中的弱势地位, 使农户真正成为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在联结方式中, 要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农户以技术、土地、农资、劳动力等入股核心企业, 与其成为利益整体,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以逐利为唯一目标, 而是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 政府对农民的扶持, 如政策、法律、资金、技术等通过合作组织输向分散的农户, 减少政府对农“户 一对一”扶持的成本, 提高了扶持的有效性。

2.8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市场功能、提高市场组织程度和市场效率、增加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不仅是深化改革、整顿秩序、治理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是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步骤。市场体系是把微观经济搞活和宏观经济管好的枢纽,也是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外部条件。农村市场体系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包括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又包括农村金融、农村劳动力、农用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农业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它是家庭经营的生存空间。对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容纳条件极不相同的参加者,使他们互相接触,并按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信号选择经营方向和规范经营行为。我国农村有近两亿个家庭,虽然特点各异,相互独立,但通过市场可以将他们联成一体;市场是一个开放体系,可以通过参加者力量的增强不断向外扩展,从而可以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促进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市场本身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经营者为了多赢利就会尽量减少物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在采购生产要素时,必然力求节省,产品的质量又受市场竞争的制约,从而可以保持很高的经济效率。因此,在农村深化改革,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市场问题的重要性是越来越趋于明显了。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市场体系,需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对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要加强管理。凡国家统一定价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定价,国家规定最高限价的计划外资料要严格执行限价。坚决取缔对生产资料的非法经营,防止转手高价倒卖和乱涨价。建立生产资料市场,为经营者提供均等的

竞争环境。

第二、积极支持和扶植农民自愿组成新的乡镇合作供销组织和民间金融机构。国营商业部门和国家银行要对农村流通领域的经营部门进行业务指导,使城乡间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渠道畅通,进而为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成长提供条件。

第三、运用法律手段约束和整治市场秩序。为了对各种交易行为作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理规范,扭转混乱局面,必须制定统一的市场规划,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和稳定市场秩序。

第四、积极创建农副产品批发期货市场。要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靠低层次的集市贸易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改革落后的交易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易业务,形成稳定高效的流通渠道,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密切沟通的、有秩序的市场体系。

2.9多方筹集资金,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要提高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农资金中的比重。在财政预算内资金的安排上,要按照公共财政的有关要求,在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占全部资金比重的同时,逐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比重;财政支农的重点除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包括大力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集中财力,保证重点支出;同时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筹资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积极性。2.10完善法律制度,切实保证服务体系运行秩序。

在我国与服务体系建设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一是法律内容不够健全;二是公众法律意识淡薄,在经济交往中“君子协定”相当普遍;三是执法机构执法不力。显然,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中,服务体系建设的正常发展是难以得到保障的。为此,首先要建立比较完整的经济法律体系。与服务体系建设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服务组织与农民之间的行为准则;服务组织与服务组织之间的行为准则;服务组织与其它经济组织之间的行为准则;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为准则。这些法律内容可以分别体现在相关的经济法律中,也可以集中体现在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门法律中,同时其它经济法律作补充。其次,以法律制度规范服务组织的行为准则。当前服务组织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普遍运用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形式;二是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对由于一方原因未能履行合同而给对方造成损害,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给予补偿;三是按照规定标准收取服务费用。再次,执法机关必须全力维护法律尊严。执法机关要从多环节参与并构成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保障。在公证、仲裁等环节,执法机关务必严格按法律办事,坚持维护当事双方和其他方面的合法权益,制止侵权违法行为的产生。

第三篇: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守儿童关爱服务

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体系,结合实际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专职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实行农村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制度,探索多样化的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制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条件,优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万名留守、流动儿童及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和“希望家园”等关爱留守儿童的品牌项目建设。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按要求为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运行机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及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防流控辍”制度,认真落实“宣传导学、依法督学、制度劝学、助困帮学、教改促学、管理强学、情感留学、生活保学”等防流控辍措施,明确依法监督执行《义务教育法》的领导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和完善“县政府—镇政府—村、居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级组、班主任、科任老师”防辍工作层级管理责任制度。

第四篇: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召开

12月1日,教育部、全国妇联在重庆召开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会议总结推广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市委书记***看望了与会代表并与部分代表座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认真总结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宝贵经验,扎实推进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妇联负责同志,重庆市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刘利民强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刘利民指出,全国不少地方像重庆一样,将照顾好、培养好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施了重大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核心是要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中;关键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重点是要根据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形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模式;特别是要依托社会力量构建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立体关爱网络。

第五篇: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嫩江县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育现代农业三大经营主体的重任。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迫切要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从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户,经营主体素质不高,经营规模不大,经营效益不高,这种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人手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谁来

种地”、“地怎样种”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改造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核心内容。农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既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一种组织形态,又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从生产力角度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克服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分散性、低效性等弱点,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风险、降低交易费用等外部利润。从生产关系角度讲,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能够沟通涉农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让农户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而且能够沟通土地、科技、劳动力、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个,总量居全省前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了一个数量持续增长、质量逐步提高的发展阶段,已经在推动我县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依托主导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四大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它们在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县探索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种基本模式,一是合作社自办加工和流通实体,实行“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二是合作社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三是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合作,实行“超市+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四是合作社与大型批发市场合作,实行“合作社+批发市场+农户”模式。

(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性组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统一经营方式,弥补了村组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探索了三种统一经营方式,一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农户分户生产管理,合作社统一经营服务的“统分结合型”;二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赁、入股形式),合作社“统一生产经营型”;三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赁、入股形式)、转包经营、合作社“统一服务型”。第二,发展了统一服务的内容,提升了统一经营的层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过去为农户提供单纯的生产、技术服务,逐步转向提供生产、加工、技术、销售、信息和资金服务等综合方向发展,强化了“统”的功能,提高了统一经营的层次。

(五)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以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互助经营为特征、社会化服务为内容、与传统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相区别的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服务农户能力、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逐步增强,探索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一条有效实现形式,找到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县正处在由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之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还不成熟、不完善,发展中面临着人才缺乏、管理松散、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等难题。破解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遇到的这些难题,是我县实施“农业提升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首先要大力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环境。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不少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接受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因此,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初期,特别需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扶持其发展壮大。当前,需要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目前,我县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种养专业大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6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在我市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辩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定发展信心,满腔热忱地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2、营造社会舆论环境。我县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及时跟踪报道我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进程,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同时,要积极争取利用国家

和省部级新闻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我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动态和发展经验。

3、优化政策运行环境。要加大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帮助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申报部、省级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加大人力资源政策执行力度,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农民企业家培训等项目,加强培训力度,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

4、积极开展示范社建设。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文件的要求,紧紧围绕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品牌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示范社建设。要按照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认真总结我县和外地联合社的发展经验,积极扶持和打造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示范联社,切实解决典型不点、亮点不亮的问题。要加大共建力度,积极探索省市共建、市县共建模式,充分发挥省、市、县和不同部门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5、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一个统一、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协调农业、财政、工商、税收、民政、科技、金融、供销、税收等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整合各部门管理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合力不强的问题。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符合群众意愿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但是,农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地与之相适应。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主体,必须要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

1、积极推进家庭经营方式转变。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的新型农民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的融资经营能力、科技应用能力、机械使用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2、积极推进统一经营方式转变。这是现阶段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机制的重点和难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积极完善、推广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种基本模式,探索密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联结机制,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要在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上的重要作用。

1、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规范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互助经济组织,因此,扶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可以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户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要按照《承包仲裁法》要求,尽快健全县、乡、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仲裁机构,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2、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上下功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手中,既能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能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000亩的有150

个,流转面积,在实现土地经营权合法有序流转和发挥规模效应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符合现代农业组织发展规律,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有效形式,是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发挥现代经营主体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的重要作用。

1、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的服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

2、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设立风险基金、可盈余分配、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把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鼓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

(五)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支撑。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1、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格局。

2、发展多层次服务体系。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既要发展生产、销售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也要发展科技、信息、金融、能源等高层次的社会化服务,健全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发展多形式服务内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既要创新公益性服务的实现形式,也要创新经营性服务的实现

形式,既要发展专项服务,也要发展综合性服务,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下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

    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摘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在适合的温度、土壤湿度及光照下,农作物才能更好的生长,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气象变化异常......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未来“谁来种田、谁来养猪”问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与担忧,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期我们对......

    八年级现代农业经营知识教案

    八年级(下) 现代农业经营教案 备课教师:李阳希 第一章 现代农业经营管理 第一节 发展中的农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农业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农业的发展历史 2. 以湖南农业......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精)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

    关于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关于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9-1-14 16:27:35 200......

    建立健全我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落实意见

    建立健全我市基层水利 服务体系的落实意见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关于“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

    完善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完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县地处××省东北部××腹地,××,隶属于××市,版图面积××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公里,滩涂面积××万亩,辖×镇×乡×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