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必修1高一化学同步测试_第二章第一节_物质的分类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3:2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必修1高一化学同步测试_第二章第一节_物质的分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必修1高一化学同步测试_第二章第一节_物质的分类》。

第一篇: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必修1高一化学同步测试_第二章第一节_物质的分类

新课标高一化学同步测试

第二节 物质的分类(A)

一、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Na2CO3是碱 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 D.Na2CO3是碳酸盐

2.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A.悬浊液 B.乳浊液 C.胶体 D.溶液

()3. 下列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豆浆B.牛奶C.蔗糖溶液 D.烟、云、雾

4.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A.胶粒直径小于1nm

C.胶粒作布朗运动 B.胶粒带正电荷 D.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5.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特征是()

A.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C.胶体粒子不能穿过半透膜 B.胶体粒子带电荷 D.胶体粒子能够发生布朗运动

6.用半透膜把分子或离子从胶体溶液分离出来的方法是()

A.电泳B.电解C.凝聚D.渗析

二、选择题(有1-2个答案,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

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

7.下列物质中既不属于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又能够生成盐和水的是()

A.Na2O B.Na2O2 C. Na D.CuO

8.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B.胶体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C.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

D.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不能

9.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没有关系的是()

A.用明矾净化饮用水

B.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C.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林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美丽的光线)

10.在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大量烟尘,减少烟尘对空气的污染。这

种除尘法的原理是()

A.渗析B.电泳C.凝聚D.丁达尔现象

纳米科技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人们会利用纳米级(1-100nm,1nm=10-9m)微粒物质

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材料和器件,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解答11、12两题。

11.下列分散系与纳米级微粒在直径上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胶体 C. 悬浊液 D.乳浊液

12.将纳米级微粒物质溶解于液体溶剂中形成一种分散系,对该分散系及分散质颗粒的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A.该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B.该分散质颗粒能透过滤纸

C.该分散质颗粒能透过半透膜D.该分散质颗粒能发生布朗运动

1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下列某种溶液,出现的现象是先沉淀,后沉淀溶解。这种溶液是

()

A.稀硫酸 B.饱和硫酸镁溶液 C.盐酸溶液 D.饱和硫酸铵溶液

14.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l~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15.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将淀粉和稀Na2SO

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加入碘水不变蓝

C. 加入BaCl2溶液产生没有白色沉淀产生D.加入碘水变蓝

16.用下列方法来制备胶体,能够得到胶体的是

A.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和硫酸相混和并振荡()

B.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20mL温水中,边加边振荡,并加热到沸腾

C.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一次性加入到20mL沸水中,并加以搅拌

D.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20mL到沸水中,边加边振荡

三、填空题(计42分)

17.(12分)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渗析、加热

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和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的方法除去

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2)实验室中制取的Fe(OH)3胶体中常常含有杂质Cl离子。可用的方法除去

Fe(OH)3胶体中混有的杂质Cl-离子。

(3)除去乙醇中溶解的微量食盐可采用的方法。

(4)粗盐中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氯化钙、氯化镁及一些硫酸盐。对粗盐中的这些

杂质可采用和的方法除去。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的方法。

胶体粒子往往通过吸附可以带有电荷,一般非金属氧化物胶体带负电荷,如土壤胶体,金属氧化物带正电荷,如氧化铁、氢氧化铁等。请解答18、19两题。

18.(4分)如果下列化肥中的含氮量是相同的,那么在作物的吸收效果最差的是

①碳酸氢铵②硝酸铵③硫酸铵④氯化铵

19.(6分)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氧化铁而影响产品质量。解决方法可以把这些陶土

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为10-9~10-7m,然后插入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正极聚

集,负极聚集,理由是。

20.(12分)就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⑴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

⑵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能用稀氯化铁溶液。原因是

⑶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这样操作的原因

21.(8分)⑴实验操作中,不慎将手指划破,这时可从急救箱中取FeCl3溶液止血,其原理

是。

⑵今有两瓶标签模糊不清,只知道分别盛有淀粉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试用多种方法对其

鉴别。(写出2种方法给6分,再多写出正确方法的奖励2分)

①。

②。

③。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1.A2.D3.C4.B5.A6.D

二、选择题7.B8.CD9.C10.C11.B12.AC13.AC14.C15.B16.D

三、填空题

17.(每空2分)⑴过滤⑵渗析⑶蒸馏⑷过滤、蒸发 ⑸加热分解

18.②

19.陶土 ;氧化铁;因为在胶体中,陶土和氧化铁分别带负电荷和正电荷,带负电荷的陶土向电

源正极移动,而带正电荷的氧化铁则向负极移动。

20.⑴自来水中含电解质、杂质较多,易使制备的胶体马上发生凝聚,导致实验失败。

⑵因为氯化铁溶液浓度过稀,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⑶长时间的加热能够导致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21.⑴血液可以认为是胶体,FeCl3溶液能够加快血液的凝固

⑵①在水平方向上用激光笔照射两个试剂瓶,若能够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淀粉,余者为氯化钠溶液。

②在两支试管(黑底点滴板、井穴板等取溶液1-2滴)中分别取1mL未知溶液,然后分别滴入1-2滴硝酸银溶液,能够产生白色沉淀的氯化钠溶液,余者为淀粉溶液。

③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1mL未知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出现糊状聚沉的是淀粉溶液,余者为氯化钠溶液。

其它如:导电法、品尝(因为该两种溶液无毒)法等合理的方法都算正确答案。

第二篇: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单元测试题(B)

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单元测试题(B)

(从实验学化学)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O 16N 14S 32Na2

3一、选择题:(每小题均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气体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A.7.5g C2H6B.14g N2C.7g COD.24g O

2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镁粉25.2g(1g以下用游码),他把镁粉放在左盘,当天平平衡时,所称取的镁粉的实际质量是

A.25.2gB.24.8gC.24.2gD.25.8g

3.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哪个原因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A.所用NaOH已经潮解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4.容量瓶上需标有以下六项中的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④压强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

A.①③⑤B.③⑤⑥C.①②④D.②④⑥ B.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 D.称量时误用“左码右物”

5.选择萃取剂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这中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是

A.不溶于水,且必须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C.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大

-B.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D.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小6.用10 mL的0.1 mol·L1 BaCl2溶液恰好可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铁、硫酸锌和硫酸钾三种

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A.3∶2∶2B.1∶2∶3C.1∶3∶3D.3∶1∶

17.将百分比浓度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1 mol·L-1的稀H2SO4蒸发掉一定量的水,使之质量分数为2a%,此时物质的量浓度为c2 mol·L1,则c1和c2的数值关系是 -

A.c2=c1B.c2<c1C.c2>2c1D.无法确定

-8.3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 g溶质,现欲配制1 mol·L1NaOH溶液,应取

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A.1∶4B.1∶5C.2∶1D.2∶

39.在常温下20L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H2、b mol O2(a≤4,b≤4,a、b均为正整数),点燃后充分反应恢复至原温度时,容器内气体(水蒸气忽略不计)密度最大值可能是

A.5.6 g·L-1B.9.6 g·L-1C.11.2g·L-1D.56 g·L-

110.同温同压下,某容器充满O2重116 g,若充满CO2重122 g,现充满某气体重114 g,则某气体的分子量为

A.28

二、填空题:(20分)

11.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 /mol,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g。

12.483g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的物质的量是和SO42的物质的量—B.60C.32D.

4是,所含H2O分子的数目是个。

三.实验题:(16分)

13.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硫酸钡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碳酸钡可溶于盐酸不溶于水。现有主要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四.计算题:(14分)

14.实验室需要0.1mol /L氢氧化钠溶液100mL,现有2mol /L氢氧化钠溶液。

(1)计算所需2mol /L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2)完全中和50 mL已配制溶液,需要1mol/L的盐酸多少体积?

参考答案

一、1—5 ABBAB6—10 CCAAA

二、11、M/NA g12、3mol1.5mol15NA

三、13、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滤纸、酒精灯、蒸发皿、三脚架

溶解→加过量Ba(OH)2→过滤→加过量NaCO3→过滤→加HCl调节pH=7

→蒸发结晶

四、14、(1)0.005L(2)5mL

第三篇:化学必修一 物质的分类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和化学反应的多样性是化学科学的客观存在,人们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应该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研究,这既是化学科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化学的分类是化学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本节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的简单分类,二是分散系及其分类。物质的简单分类是对酸、碱、盐、氧化物内容的回顾与提升;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胶体是新知识。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析 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

③知道依据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胶体 ④知道胶体的性质,尤其丁达尔现象 2.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2.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二、说教法(再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胶体的性质。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归纳,最终掌握胶体的性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胶体丁达尔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最后说一下教学程序设计)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其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让同学们回忆一下,如果走进超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物品?去图书馆,如何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书?主要引导学生知道商品和图书是把某些相似的物质分在一起。进而引入到化学中,人类在二十世纪合成和分离了2285万种新物质,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呢?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请大家对Na2SO4、Na2CO3、K2SO4、K2CO3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一是分为钾盐和钠盐,二是分为碳酸盐和硫酸盐。

提出问题:由此可见,角度不同,同一物质会在不同类别中,大家认为上诉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呢?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知道,两种方法一起用更好,因为对物质的认识会更全面。

从而引出交叉分类法,并给学生讲解,由于一种分类法所依据的标准有局限性,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为了全面的认识某物质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例如Na2CO3从阳离子角度属于钠盐,从阴离子角度属于碳酸盐。

让学生阅读教材P25第一自然段,引出树状分类法,给学生强调,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让学生看图2-3,树状分类法举例,加深对树状分类法的理解。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数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分为氧化物和酸碱盐。让学生在框内填上具体物质,进一步体会树状分类法的应用。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习题练习。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课时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以实物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展示NaCI溶液、淀粉溶于水形成的混合液和泥水混合液,让学生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进而引出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都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体系,我们把它们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物质称为分散质,如NaCI,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溶剂,如H2O。

提出问题:根据物质的状态,可以把物质分为三大类:气态、液态、固态,如果把状态不同的分散质分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多少种不同的分散系?引导学生阅读P24 2-2,读书有九种分散系。然后引导学生去认识、去举例在生活中这九种组分的例子,例如气体和液体→雾、云;液体和固体→油漆;固体与液体→混凝土,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散系与分散质的种类与不同。

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讲解液体分散系的分类: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直径<1nm,浊液的分子聚合体直径>100nm,如果直径在1nm--100nm,该分散系为胶体。举例生活中的胶体,稀豆浆、牛奶等,使学生能将化学联系生活,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接下来讲解胶体。

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1、2、3来学习胶体的性质。

实验1:Fe(OH)3胶体的制备,制备过程一定要给学生交代清楚,需要特别强调,是把浓的FeCI3滴加到沸水中,不是冷水,也不是稀的FeCI3溶液。实验2:光束分别通过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这个实验也是本节的重点。当激光笔的光线照到Fe(OH)3胶体时,我们可以看见有一道光亮的通路,同样照到硫酸铜中却没有。学生一定会好奇这是为什么?从而由我讲解丁达尔效应及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散射)和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并采用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例如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等,使学生能将化学联系生活,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3:Fe(OH)3胶体与泥水分别进行过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胶体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实验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科学视野,我进行讲解和归纳胶体的其他性质:布朗运动、正电荷Fe(OH)3胶体的电泳运动、以及聚沉性质。

最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习题练习。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第四篇: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提升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研讨(最终版)

提升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研讨

张经童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化学实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然而在现实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画实验、讲实验、听实验、背实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部仪器研究所承担的学生实验能力调查课题研究的结果显示:若以30分为满分,高中生化学实验能力平均为17.05分;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平均为19.16分。课题组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的综合评价是:初中生、高中生的实验能力均不及格。这种状况势必会严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现行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论相悖,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优化实验教学,提升实验的教学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化学实验教学来进行。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例如,可通过“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验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等具体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高中化学课程中许多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都可通过实验来验证。例如,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可通过具体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验证所学过的知识不是学生实验的惟一目的,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认识过程和掌握科学认知方法才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增强实验的探索性,即使一个实验属于验证所学过的知识,也不能仅仅将实验教学限制于按教材所述的现成实验方案进行模仿的水平上,而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设计验证的思路、方案,选择合适的药品、仪器、装置,评价实验的结果等,对实验的完整过程进行探索。例如,对“乙醛”的教学,实验内容的设计是:

1.先让学生做乙醛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实验(此实验在教材中没有,因学生熟知酸性KMnO4溶液具强氧化性,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2.从溶液褪色的实验现象中可得出乙醛能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乙醛具有还原性(不要求写化学方程式);

3.分析乙醛的分子结构(计算机模拟显示),得出醛基易被氧化成羧基;

4.设疑:乙醛能否被弱氧化剂如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银氨溶液所氧化;

5.让学生先做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实验(变动教材中银镜反应和氢氧化铜试验的前后顺序。因氧化亚铜试验操作简单,更易成功,且产物“乙酸”与前一个实验有直接联系,与后一个实验也有联系),指出实验要点;

6.分析实验现象、分析铜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析氧化产物“乙酸”,写化学方程式;

7.让学生做银镜反应实验,指出实验要点;

8.由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金属银和乙酸铵。写化学方程式;

9.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参与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不同的实验现象、开动脑筋思考、分析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等,促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部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尽管随着现代物理理论和物理手段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引进与使用,使理论化学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化学上重大的突破、新物质和新材料的合成与应用,仍然离不开各种实验。化学实验构筑了并正在构筑着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由于这样,我们才说在教学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抓住了实验,就抓住了学科的特点,抓住了学科教学的特点。

恰到好处地把某些化学实验史实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发展的高度以全面发展的视野深刻理解化学知识,把握化学发展的规律,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养成。例如,侯德榜先生立志在国内发展化学工业的事迹;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创举等都可作为化学实验史教学中的极好材料。

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初步尝试。这类实验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逐步增加这类实验的次数和难度,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造力,而且对他们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益的。例如,高一化学“氨的性质”一节中,在学习了NH3HClNH4Cl的反应后,教师拿出两块猪肉,告诉学生其中一块是刚在市场买回的新鲜猪肉,另一块则是昨天买的并且已经开始变质。在提示学生肉类在腐败变质时会产生少量氨气后,请学生设计实验来检验猪肉是否新鲜。这样,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需要设计的又是一个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实验,一个很热烈的问题情境也就形成了。在讨论中教师完成了演示实验:在盛有爱氏试剂(25%盐酸、96%乙醇与无水乙醚131混合液)的锥形瓶中,挂入小块猪肉并塞上胶塞,观察是否有白烟出现。应该说,这个情境的创设是成功的,化学知识、生活实际、化学实验三者的结合水乳交融,激趣、获知、启思、育德四种功能的开发淋漓尽致,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形成的思想。

总之,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标准下的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在必修课程模块中,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其次,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实验教学,转变教学观念,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316021)

原载《教学月刊》(杭州),2004.3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3)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

(4)什么叫两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写出Al2O3分别与H2SO4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关于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

建议充分利用初中原有的学习情景素材,找准知识的衔接点进行教学。(1)多媒体展示白云、晨雾、灰霾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食盐、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讲解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等概念。(3)展示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三瓶样品,提出问题: ①你能判断出哪瓶是浊液,哪瓶是胶体,哪瓶是溶液吗? ②你知道溶液和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③演示实验:用光束照射上述三瓶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④你能知道溶液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吗?

播放有关胶体渗析的实验录象,得出结论。讲述化学史,胶体的概念水到渠成。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4)重新定义溶液和浊液,分析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组成。(5)演示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讲解实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6)归纳胶体的性质、检验和提纯,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效应。

第二节 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要求从本质上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解决离子大量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离子检验等问题。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介绍了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基石。高中要求站在类型通性的高度去理解复分解反应,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去理解复分解反应,由于初中不需要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等概念,不要求酸、碱和盐的通性,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学生仅限于死记硬背几个具体反应,因此,面对高中要求的徒然拔高,需要帮助学生整合归纳酸、碱和盐的通性,需要加强化学方程式的训练。

初中教材上设计了几种常见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及结论,分析解释酸溶液、碱溶液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但是对这些初中都不作要求,需要在思想方法上、知识上及时衔接。

碱和盐的溶解性、强酸和弱酸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

(1)实验:盐酸、硫酸、硝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KOH溶液、乙醇溶液的导电性

(2)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归纳出电离的概念。(3)动画模拟HCl、H2SO4、HNO3、NaCl在水溶液中的电离(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及注意事项、电荷守衡(5)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酸、碱和盐等概念。(6)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通过实验或具体反应,引导学生归纳酸碱盐的分类及其性质,并解释酸溶液、碱溶液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

(1)酸的分类及其性质 ①分类:

a.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含氧酸和无氧酸 b.从电离出氢离子的数目: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c.从电离能力:强酸和弱酸,7种强酸、盐酸>醋酸>碳酸 ②通性:

a.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b.与金属发生反应:置换反应

c.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d.与碱反应:酸+碱→盐+水

e.与盐反应:酸+盐→新酸+新盐(强酸制弱酸)(2)碱的分类及其性质 ①分类

a.从溶解性: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 b.从电离能力:强碱和弱碱,4种强碱 ②通性

a.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b.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c.与酸反应:酸+碱→盐+水 d.与盐反应:碱+盐→新碱+新盐(3)盐的分类及其性质

①分类:从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②通性

a.与某些金属反应:置换反应

b.与碱反应:

c.与某些酸的反应:

d.与某些盐反应: 3.盐的溶解性

a.钾盐钠盐铵盐的溶解性

b.硝酸盐的溶解性 c.氯化物的溶解性的溶解性

d.硫酸盐的溶解性 其它盐的溶解性(如亚硫酸盐、硅酸盐等)可在相关章节中介绍。4.酸式盐的性质可在钠的化合物中专门性衔接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高中化学要求多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其要求是①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概念;②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③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即从得氧失氧的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的观点。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化合价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只有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才能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转移建立联系。学生熟记元素的化合价,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初中化学的要求是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书写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式,不讲化合价的概念。对此,应加强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训练,补充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合价等。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前,进行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训练,补充(1)1~18号元素符号及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4)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5)化合价的定义(6)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7)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初高中衔接教学可按如下进行处理:(1)复习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复习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带领引导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下载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必修1高一化学同步测试_第二章第一节_物质的分类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必修1高一化学同步测试_第二章第一节_物质的分类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