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归单纯 轻松生活
回归单纯 轻松生活
当一群白领聊起生活压力时,眼中尽是疲惫的神情。在我们生活日渐丰富的时代,为何活着这么累?在中关村上班的小松说,收入越来越高了,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想去玩、想去许多名胜古迹旅游散心,但一年到头没有几天假期,好不容易有了几天休息日,就只想在家补觉„„他的话得到一片应和声。都是压力惹的祸!这年头,经常有这样那样的专家指点种种解压方法,应用起来却很难,要不是操作起来很麻烦,要不是很难有时间坚持下去。
游戏解压,一把双刃剑
玩游戏也许是成年人解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小松两年前就喜欢上了“杀人游戏”。“天黑请闭眼”,在这个游戏的推理追寻杀手过程中,每个人的举动、言行、语态、眼神、表达都成为判断自己和别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他感觉在游戏中自己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力、判断力、口才、交际、心理素质等都得到了锻炼。在一段时间内,玩这个游戏使小松压力得到疏解,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不久,小松成了个中高手,对此游戏迷恋程度加深,经常玩通宵。持续紧张刺激的思考带来肾上腺素超量分泌,产生一种类似于吸毒的愉悦感,使小松逐渐成瘾;不计时间地去玩,加重了他的疲劳,继而影响到工作。半年多时间,他工作状态越来越差,最终,老板请他交上一封辞职信。惨痛教训才使小松拔出泥潭。此后两年间,他再也不敢碰杀人游戏。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医生、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专家组专家凌笋昂说,许多成人游戏过程紧张刺激,能够暂时缓解精神压力,但也容易上瘾;而那些有着华丽画面和紧张气氛的电脑游戏更不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放松的要求,并且其闪烁的画面、嘈杂的声音,从某种程度还造成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污染;棋类、牌类游戏更容易成为赌博的工具。而犯罪心理学专家表示,像“杀人游戏”之类的游戏,将最严重的犯罪当成游戏,违背了中国的伦理道德,经常玩该游戏会上瘾,对于“杀人”的敏感度不断降低,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将会诉诸“杀人”等暴力犯罪行为;长期玩此游戏的人,也许会逐渐形成欺骗、说谎、作弊心态,给现实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成人压力缘起复杂
小松的叙说让大家沉默起来,小松的郁闷“传染”着大家;现在的都市人似乎注定要在压力中生存!欧洲中产阶级的悠闲让大家羡慕,每天下班都可以去咖啡厅享受一杯咖啡,与朋友们聊天侃地。可是,我们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如果也学着他们的悠闲,工作只怕难以保住。
为何我们长大后会生活得如此艰难?也许我们可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生活年代,也许物质不够丰厚,但在童年里总是充满快乐,一个简单的游戏,就能让自己乐上半天。回味童年游戏,都会觉得刺激、有趣、放松、惬意。
在座的多数人认为,童年游戏代表的是那个特定的时代;天真的孩子玩起踢毽子等游戏感觉好美妙,但这些感觉更多的不是游戏的美好,而是童年的美好;不见得童年的玩乐方式就有多放松、多好玩。这话确实有道理。儿童玩的游戏大都是简单的,本身并不见得有多好玩。但是,因为孩子是单纯的,天真无邪,简单的游戏就能让他们觉得很有趣,就有吸引力;因为孩子没有生活中种种压力成天压在心头上,虽然也有学业压力,但大都是从成人那儿被动接受的,放下书本之后这些压力就会很快抛在脑后,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时时背负在心上,所以,在简单的游戏中就能忘乎所以地快乐。
我们成年人所失去的,正是这种单纯的童心。我们成天为生活压力而拼命工作,为工作压力而不断绷紧神经;我们在玩乐时仍旧在考虑自己的工作,在考虑锻炼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各种欲望填满了我们的心灵,不断增长的心理期望值给我们不断施压。这种压力与儿童的学业压力大不一样。
失去了童心的成人,渐渐的把生活复杂化,把工作复杂化,把游戏也复杂化。在成年游戏中,总是将过程设计的紧张而刺激,玩游戏成了一种紧张替代另一种紧张,用虚拟的紧张刺激自己忘却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紧张;因为心灵充满了欲望,胜利的渴望将拉着这些成人逐渐沉迷在游戏中的“紧张刺激作业”状态,渐渐上瘾;因为单纯的心理胜利不足以填充心灵欲望,博彩就随之出现,赌博又将这类成人拉进另一个深渊„„
童年游戏中的童心回归
当本刊策划了一个成人玩儿童游戏的专题,记者们一路寻找着儿童游戏能给成年人带来什么;采访了许多人,他们回忆起童年时代游戏的乐趣充满了甜蜜;看到了许多成人在玩着“幼稚”的儿童游戏,显得兴高采烈;了解到许多成人充满对童年游戏时光的回味和向往,却难以跨入到成人玩童年游戏的行列„„
玩儿童游戏的成人在快乐着,不玩儿童游戏的成人却不明白这种“幼稚”的快乐。于是,我记起与这群白领精英的闲聊话题,忽然明白了“成人玩儿童游戏”的快乐内涵——回归童心,在简单的玩乐活动中消除工作生活中的烦闷,在单纯的快乐中自然调整自己的生活期望;一群人在自然而发的笑声中相互感染,压力就这样渐渐消解。在这样简单的儿童游戏中,无需紧张的思考,没有剑拔弩张的“对峙”气氛,也没有沉迷上瘾的后患,只有看似幼稚的活动和笑声„„
听过S.H.E的《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里没有童话、长大后会失去白马王子;”也看过一些博文,“长大后不再单纯,明白了许多事儿,却要面对过于复杂的世界”„„
其实,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同样的世界,只是丢失了童心,不再单纯。
没有一个固定的解压模式能适合所有人解除压力,但回归单纯,在心田里留下一块天真的园地,我们无疑能多一分快乐的心境,多一份解压的力量。
第二篇:回归生命的单纯美文
我认为幸福是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生命的单纯,一个是精神的丰富。
说到生命的单纯,我觉得特别要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的不同。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实就是大自然规定的,它应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质欲望,其实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当然,像私家车这样的东西,你有条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点,这些东西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我个人认为,人生要有两个简单。一个就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你可以很富有,但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都放在物质追求上。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有了钱以后,仍愿意过简单的生活,因为能够带给他巨大快乐的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另一个就是人际关系要简单。人际关系太复杂,其中难免会掺杂利益的东西。物质生活简单一点,人际关系简单一点,这样才更容易回归生命的单纯。
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过一封读者的来信。她那封信写得特别好,大意是说:“周老师,我看你的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你当做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就是,你是一个生命,你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我在这里静静地聆听。”最后的落款,她就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特别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地址。后来我用她最后那句话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我觉得她这句话讲得特别好。名字、身份、地位、权力、财富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我把它们称为“生命的社会堆积物”。当然,你在社会上生活,不能缺少这些堆积物,但是我想,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你不能永远为这些堆积物而活着,你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的东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与自然的交流,让自然感情得到满足。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
所以我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一定要珍惜这些平凡的感情,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这些东西比你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
那么,有人就会问我,你认为钱不重要吗?当然,钱也重要,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里。钱是个好东西,但它并不是最好的东西,你可以去争取,但是你不能为了它,把你最好的东西扔掉了。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刚才说的,生命的单纯,那些普通的、平凡的东西。钱仅仅是个手段。当然,钱多一点可以给人比较好的心态。但是,如果除此之外,你没有更高的目标,仍然是为钱而生活,那我要说,金钱的最主要的好处你仍然没有享受到,你在金钱面前仍然是不自由的。
第三篇:户外回归生活(范文模版)
户外回归生活
最近视点:
结婚坐轿车已经不是稀奇事,4月16日上午,重庆沙区滨江路上,新郎王璞用自行车迎娶新娘杨玉楠,听说此事之后,俱乐部的车友们一呼百应,很快就有四十多名车友“报名”参加迎亲队。自行车车友身着赛车装,头扎彩色气球招摇过市,引得众多市民观看。据介绍,为了这次“单车婚礼”,车友们足足准备了半个月,还曾经排练过一次。
4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在校博士生江泱组织由25辆普通自行车组成的车队,迎娶新娘。在新娘家,江泱一口气把新娘从二楼抱下。新娘踩着一张小凳站在了自行车后座上,她就这样左手揽着新郎,右手举着玫瑰,一路向酒店进发。途中车队骑进了机动车道,有人甚至骑进了快行道。不少人表示,骑车带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张扬户外满足虚荣心
最近身边发生了这么件事,有朋友去参加某论坛组织的毅行,朋友的朋友开车跟着鼓劲,途中下车走了一段,感受一下毅行的文化。边上其他队伍误会该队有人搭车,马上打电话向组织方举报投诉。朋友们在遭受无数白眼后方知原委,去找投诉者论理,让他指认队伍里哪个人搭车了,对方却说要保留意见,末了索性来个不承认。
在以往的毅行活动中,有组织方为宣扬毅行精神,不宣布成绩名单,以致各队之间纠纷不断,自评第一,互不买帐。毅行者活动不是竞技活动,更不是比赛,它是对每个参加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种考验活动,连这样普普通通的走路活动都互相争执。忍不住想问一句,我们究竟想在户外中得到些什么?
与户外有关的名词总是:自虐、登山、腐败、穿越等等,这些在前几年还很陌生的名词,如今逐渐为人群所熟悉。王石在完成“7+2”探险计划(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后,有人问他,这样的经历带来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王石以一种毋庸置疑的口吻回答:“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说完得意地咧嘴笑起来。
人都有虚荣心,本未可厚非。能够张扬个性、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户外活动,无疑使很多在工作生活中原本平凡的人,找到一条彰显自我的光辉大道。就像那位北大博士生一样,以自行车这项户外运动方式迎娶新娘原本是个有趣的创意,但是在途中,新郎招呼大家:“慢点骑啊,得炫一炫!”置交通法规于罔顾,骑车带人,自行车骑上机动车道,炫过了头,这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狭义户外阻碍发展
有人把户外和旅游的区别比喻为凤爪和鸡爪的叫法,本质一样,换了个表述词,户外就套上了晃眼的光环,再加上功利性的攀比心理,裂变也在悄悄地发生,业余的看不起商业的,自虐的看不起腐败的,登山的看不起转山的。驴友相轻的风气,跟历史由来已久的文人相轻不相上下。爬过的海拔高度、山峰数量、背包的重量以及更多的装备细节成了衡量户外能力的标准,你这条路线走七天,我就暴走五天;你请向导登顶了,我下次就不请向导自个登顶,甚至有把马活活累死的事情发生。
把户外简单地视为高危风险运动,追求的是拉风,玩的是心跳,这也难怪一旦发生户外事故,舆论总是众口一词地进行谴责。而媒体的舆论导向性,使户外的概念在大众视野中越来越狭义化,几乎成了无知者无畏的代名词,这也妨碍了户外运动在中国进行健康有序地发展。
正如一枚硬币会有正反两面,户外运动作为城市相“对立”的一种生活形态,有苦,更要苦尽甘来的甜,有累,更要有紧张过后,彻底放松的轻闲,而不仅仅是一个极限的探险和挑战。
户外回归生活层面
重庆的那场“单车婚礼”,车友都身着赛车装,头扎彩色气球,这应该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户外,也是可以这么玩的,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添光加彩。
户外运动本身就是作为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才得以被都市的人群迅速接受。走出屋外,借助一定的运动方式,呼吸一下泥土与芳草的气息,获得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人们都在根据自己的心灵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从繁冗沉重的生活中暂时舒一口气,运动化的生活方式将使人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挑战……
户外运动的本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户外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话。就像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不会相同,户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篇:回归生活体味真善美
回归生活
体味 真 善 美
屿头小学
何春鸣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与于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解决、探索生活问题,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
一、走进生活 感受道德情感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比如《热闹的商业街》。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二、融入社会 体验人生价值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教学时空应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小城故事多》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的故事,他们感觉没什么可谈的。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去交流、去调查,怎样能知道小区有什么故事呢?于是我便利用假日带领学生走进他们生活的小区,或访问、或帮社区的人们做事,回来后,话题可多了,他们畅所欲言、谈得没完没了,讲出家乡的故事,把自己的体会也说出来。又如,教学《我喜欢过年》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过年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发生在过年期间自己的故事。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过年生活充满希望。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我的家乡变了样》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参加实践 提升品质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我在教学《平安走天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让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体味真、善、美。
第五篇:让作文回归生活
让作文回归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他们感受生活,写作时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每当上作文课,都是许多同学最纠结的时候。许多学生只能对着作文题目发呆,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与其绞尽脑汁的指导学生遵循何种模式进行作文,不如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呢?要引导每个学生张开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开启体味生活的心灵之窗。为此,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很重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小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对此,我们应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记得开学初期的时候,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广播体操比赛。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作文契机。于是,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就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这次的作文题目”。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我坐在孩子们中间,告诉他们要仔细观察,用眼睛捕捉住最美的镜头。那一次,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兴奋,比赛才刚结束,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作文本来,投入到写作中。教室里,只能听见孩子们“沙—沙—”的写字的声音。我环视教室,发现就连平时最害怕写作的几个同学都在一边写,一边微笑,好象有写不完的情趣似的。毫无疑问,那次的作文,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很不错。我还特意把一些优秀的作文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展示。孩子们似乎也尝到了作文的甜头:作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啊。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炎热的夏天——
那天下午,天气十分酷热。我象往常一样来到教师准备上课。可是,我发现教室里,同学们有的无精打采;有的在摇扇子;有的在抱怨天气;还有的„„正当我在犯愁的该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上课的时候,窗外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还不时有闪电划过。接着,就下起了倾盘大雨。凉爽的风夹杂着雨滴飘进了教室,也飘进了许多学生燥热的心里。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了窗外。此刻,我也意识到,就算我把同学们困在教室里,也留不住他们的心。何不让他们与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呢?于是,我宣布:全同学10分钟,到走廊看雨!教室的走廊上,一片雀跃。随即,我让学生们回到教室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雷雨》。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后,他们都写得得心应手。在孩子们的眼里,普通的雨滴成了顽皮的孩子,在空中欢快的舞蹈。甚至他们还闻到了雷雨的味道„„这些,都是孩子们走近自然,走进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若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作家,那是不可能的;但请不要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拥有发现的眼睛,而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让作文回归生活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