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画片赏析 手冢治虫[最终版]
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
动画产业,作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行业之一,正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动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种身份的人群。动画教育突飞猛进,可以说是动画业中发展最迅猛的一个方面。动画片赏析这门课程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了解动画的历史,提高对动画艺术鉴赏能力的平台。动画片赏析不只是欣赏经典动画作品,更是重点介绍了日本和美国著名动漫大师的生平和创作经历。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了解世界级的动漫大师的成长和创作经历,熟悉其创作思想、设计理念和动画技巧等方面,对个人视野的扩展和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引发出对漫画背后所表现的人性、生命、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在众多漫画大师当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漫画之神”手冢治虫先生。
2011年5月3日,手冢治虫文化赏获奖作品公布。这个以纪念日本漫画史巨人手塚治虫的伟业、同时发展日本漫画文化为目的而设立的奖项,已成为漫画界最有分量的奖项之一。在众多著名的日本漫画大师之中,最受推崇的就是被誉为“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如果把日本动画发展史分成阶段,并用不同时期的大师断代,无论有多少画家参加竞选,无论投票者怎样投票,“漫画之神”手冢治虫都将以全票当选日本动漫界开山鼻祖。
手冢治虫,原名手冢治。1926年出生于大阪丰中市兵库县宝冢。身为3兄弟中老大的他,5岁时随父母迁至宝冢市。因为母亲喜欢宝冢歌舞团,幼年的他也经常一起看演出。17岁进入大阪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33岁时获得医学博士。虽然专业是医学,手冢治虫却对漫画有浓厚兴趣。中学时开始漫画创作。1946年 18岁时,他发表了首部职业漫画作品。手冢应征加入动画公司,因被评定为“不适合动画业”而未果。翌年,手冢治虫在《每日小学生新闻》上开始自己的漫画连载生涯。1947年,手冢发表了他生平第一部重量级作品《新宝岛》,手冢从此便过着漫画家和医学院学生的两栖生活。手冢经历了长达43年之久的漫画创作生涯,直到1989年因胃癌去世。“创意多到可以卖钱的程度”的他,在逝世前所说的话是“给我一只铅笔”。
手冢治虫是多产的漫画家,留下的连环漫画多达几百部,发行单行本一亿多册,共绘制了超过15万张漫画原稿,塑造2000个极富生命力的漫画形象。但作品丰富多样:儿童生活、科幻、侦探、历史、传说,文学、医学、宗教、音乐、哲学等。像《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火鸟》《月世界绅士》,《蝴蝶结骑士》,《平原太平记》,《我们孙悟空》,《奥斯曼队长》,《一千零一夜》,《新宝岛》以及《人间昆虫记》等作品都曾在日本引起轰动,成了日本漫画,动画宝库的珍品。他将《铁臂阿童木》加以改编制作,并于1963年元旦开始在电视台播放,这也是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片。从此,日本漫画界形成了将成功作品改编为TV
动画长片的不成文惯例。《森林大帝》是继《铁臂阿童木》之后中国内地引进的第二部动画长片,同样也是手冢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它除获得日本国内一系列大奖外,还得到威尼斯银狮奖的鼓励,并远销美国。后来,迪斯尼根据这个故事制作了名噪一时的《狮子王》,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叫辛巴。
毫无疑问,手冢先生对现代日本动漫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日本第一位导入助手制度与企业化经营的漫画家。他的作品里有曲折奇妙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思想哲理和赏心悦目的动画感,更是影响了许多新人。如:藤子不二雄、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等,都是因手冢的感召进入漫画界,后来也都成为独当一面的漫画巨匠。日本漫画的繁荣昌盛与手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手冢治虫发明了以电影技巧来画漫画的方法。采用变焦、广角、俯视等电影技术绘图,以分镜头的方式连接,摆脱了以四格漫画和传统连环画的绘的画方式,使漫画的镜头感更强,叙事更流畅。同时他也扩展了漫画的内容,奠定了日本漫画题材的广泛性。
不仅仅是在艺术手法上,手冢治虫对日本漫画界思想上的影响也是空前的。手冢治虫不仅仅是一位漫画家,还是一位哲学家。手冢的作品里充满着东方的智慧和对未来的思索。他的动漫作品,往往通过拥有复杂内心世界和带有深刻人性哲学思想的人物,表现出很强的戏剧性。故事中时而出现悲伤的结局,让读者强烈的感受出人生的无常。他十分强调,不尊重生命和忽视精神世界的科技发展一定会导致灭亡。他格外重视生命和心灵,这也是他的作品影响深远的所在。
一部漫画可以感染人,打动人,更可以启发人。手冢的作品中拥有对动漫的热爱,也拥有成熟的画功,但他不仅仅满足于将作品的高度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更深刻的阶段努力着。他的作品从不逃避这个世界,也从不隐瞒恶的一面,更多的是去引导他人清楚得面对。他是一个生长在战争年代的人,亲眼目睹过居民区被轰炸后的惨状,也尝过陌生的善良居民所制饭团的滋味。在他的作品中,无一不在诉说着活着的感慨,同时感叹生命的宝贵和人性恶的伤害。例如《铁臂阿童木》之中,作为阿童木的父亲,手冢治虫赋予了小机器人纯真、善良、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配合当时战后日本人急需精神重建、渴望摆脱外国势力干预的时代背景,他成功改变了日本国民认为漫画“幼稚”的偏见。再有,《森林大帝》之中,手冢通过一只起初被人类领养,体质很弱的小白狮子雷欧成为森林大帝的过程,将对生命的崇敬和热爱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的世界里,出现过很多次死亡和离别;在他的世界里,有美好的希望,也有残酷的选择;没有十全十美的落幕,有的是弱肉强食的规则;没有绝对的黑暗,也没有绝对的光明。他将善与恶同时剖析开来给人看,引导读者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振兴了一个事业,开启了一个时代,用有限的生命中创
造出了无限的光辉。
感谢动画片赏析这门课程,又带着我重温了一代大师手冢治虫先生的经历。最初以为这门课程就只是观看一些动画片而已,到了课堂上却真正的被漫画大师和那些经典作品所吸引。从手冢治虫到高桥留美子,从阿童木到犬夜叉,每一次的课程都不曾空缺。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不论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所欣赏的是表现形式,表现的内容,更要用心去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故事,感受故事折射出的现象,以及背后蕴含着的内涵与思索。动漫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帅气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故事场景,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更是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精神家园精神,使读者和作者获得心灵上的共鸣。这才是动漫最有魅力的所在。真心希望动画片赏析这门课程能够继续开展下去,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共同感受动漫和漫画大师的魅力。
第二篇:动画片赏析
2012-2013-2学期全校通识选修课 《动画影片赏析》结课作业
浅论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影响之嬗变
浅论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影响之嬗变
陈立业土资1201A0312073
4摘 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动画片进入中国至今,许多经典的日本动画片已经是中国受众耳熟能详的,特别是伴随着动画片成长起来的八零后那一代人。除此之外,在中国还到处充斥着与日本动画片相关的产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本文则旨在分析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实现跨文化适应的原因及其它的跨文化传播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关键词:日本动画片;跨文化传播;青少年亚文化
一、日本动画片在中国播出历史概述
动画(Animate)在英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赋予生命”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似乎具有上帝的权威,然而这种权威不是别的,正是人类思维的能力以及由思想支配的创造技能。这种技能使得本来没有生命的各种造型艺术符号活动起来,并能够赋予其某种含义。在日本,大约在1925年前后由山本藤延郎和村本安次创始动画片,此后持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80年代以来涌现了以宫崎骏、大友克扬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动画人,日本也成为世界上的动画大国之一[1]。动画片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还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从日本动画片的传播媒介来看,其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动画片趁着中国改革开放之机进入中国,但这个时期从没有大规模、成系列地引进过日本动漫,但积少成多,各电视台陆陆续续引进的动画片数量仍不在少数,《变形金刚》、《一休》、《花仙子》、《忍者乱太郎》、《机器猫》等片子皆是在这一时期引进。这一传播时期,传者为官方电视台;是主流媒体;动画片的受者主要为当时就读幼稚园、小学、中学的学生,动画片只是作为少年儿童的娱乐手段之一。所以尽管此时的日本动画片也很受欢迎,但没能形成一股潮流。但这种情况很快被打破,1990年左右,《圣斗士星矢》开始在国内部分电视台播放,其精彩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角色、新颖的画面造型对孩童无疑有着无比的诱惑力。《圣斗士星矢》迅速在播放的当地受到青少年的热捧。看到了有如此热烈的反响,各地电视台竞相引进此片,并由此带动内地掀起一股巨大的《圣斗士星矢》热潮。现时众多二十岁左右的动画迷,几乎都是从那时开始真正喜欢上日本动画片的。但这时由于对动画片的播放仍然只限于官方的电视台,而且电视台的播出也是根据少年的闲暇时间来安排,所以此时日本动画片的影响范围还是很有限的。
第二个时期是从1998年开始,当年,几乎是全国的电视台都在热播同一部动画《灌篮高手》。并且,这部充满热血的作品引发了比《圣斗士星矢》更为巨大的反响。当年的中小学生,无论男女,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樱木花道或是流川枫(两人为片中主角)的名字。这一次的情况跟上次不同的是,还引发了盗版动画的风行,或许是巧合,当时正好产生了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将影像存储在光碟上的技术—VCD技术,而这是盗版所需要的。或许这一切已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受众对动画片的巨大需求量,催生了大量的盗版动画片,远远超过了官方译制片。这可能是因为通过官方引进的动画片不管从数量和内容上都不能满足市场和受众的需要。但盗版的产品就难以避免粗制滥造。这样受众肯定是叫苦不迭。但又无能为力。
第三个时期是互联网的出现。动画迷们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动画片资源,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观看动画片。但他们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字幕翻译问题。于是这时又应运而生了众多的字幕社,如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数十间高校都曾建立过基于动漫社的字幕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尝试使动漫迷开始正视互联网对于动漫本身的传播作用。除此之外原本只是作为动漫迷交流平台而存在的漫游、空间、极影、天香、花园等各大动漫论坛也纷纷成立字幕社。
二、日本动画片的跨过文化传播及影响
跨文化传播,从学理上说,是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2]。通过以上对日本动画片在中国播出情况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到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的流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它的风靡不是借助于主流媒体而是非主流媒体。但不管怎样,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得到了中国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的青睐,那么日本动画片是如何跨过文化体系界限实现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呢?
1.作品本身的魅力
(1)多样的题材。日本动画片的题材从神话、科幻到现实均有,非常丰富。而其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如近几年走红的《樱桃小丸子》反映的是其貌不扬、爱偷懒、会耍小脾气、并且有些小心眼的小学生和其家人的普通生活故事。也许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并不完美,但他却是活生生的,也容易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同和喜欢。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动画片善于从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中汲取素材。这一点,中国观众应该是感触最深的。比如《最游记》、《铁板三国志》等都是对中国的文化资源的借用,不过它对中国传统做了反叛,人物形象也做了不一样的刻画,让观众领略了别样的风格。
(2)普适性的主题。日本动画片包含了许多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宫崎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貌似浅显的动画中关注的是人性的真、善、美,讨论的是环保、科技发展、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等具有现实意义以及成长等容易引起共鸣的课题。作为已经遗忘了童真和童趣的成年人,你可以轻视动画,却不可以无视宫崎骏动画的深刻主题、宏大的叙事、渴望回归的淡淡哀愁。如《幽灵公主》这部影片的主题:描写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搏斗的经过,也道出了人类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人类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本能,就是自然界中其他种族冲突的来源,尤其是在人类开始掌握了更高的科学技术之后。在宫崎骏的笔下,人与自然、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3]。
(3)唯美的风格。日本动画片的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以宫崎骏的作品5幽灵公主6为例。首先是是影片中出现的画面与景物,大量葱郁的森林,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水光树影相映,还有夜晚涉水而来,满身透着绿色荧光的麒麟神以及在森林里游弋的绿色的小树精,以及最后出现的花草丛生的画面。都是很美。另外是其作品内容的感伤美,5幽灵公主6中的阿姗,自小被遗弃在山林中,被犬狼收养,面对人类对山林的无度开发,她头戴绳文时代的土偶面具,身披狼皮和森林诸神一道抗击人类的行为。她敏捷、凶猛带有原始的暴力和野性,多次孤身闯入
达达城,与女总督展开激烈的斗争。孤独和对人类行为的愤恨使她用坚强和冷酷把自己包裹起来,面对少年勇士阿席达卡多次出手相助以及对她的爱慕之情,她刻意回避,但内心受到触动,从猪神手中救下阿席达卡。但是,她始终无法原谅人类对自然所犯下的罪行,当群山万壑被麒麟神重新赋予生命,她仍然不肯和爱慕她的少年勇士一起回归人类的队伍,仍然头戴面具、身披狼皮和犬狼神返回林,阿珊的悲剧境遇让这样一部阳刚气十足的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气氛。当然这些对美的描述都是基于日本文化对美的理解的基础上,不过有些是人类共同认同的。
2.技术的发展
在文章的上面段落里就谈到, VCD技术发展满足了盗版的需要。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才造就了今天日本动画片的繁荣。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也许如麦克卢汉那样的媒介决定论有些过火,但恐怕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动画片的今天也并不为过。在主流媒体上的动画片的数量和内容都有限的条件下是网络挺身而出,为国内受众提供了种类繁多、十分精彩的影片资源,而且也是因为互联网那些对动画片感兴趣的迷才有机会参与到日本动画片的字幕翻译中,而正是他们的工作保证了更多的人能更好、更容易的享受日本动画片。
3.迷们的中介作用
随着日本动画的流行,它也就相应地培养了一批日本动画迷,作为一个“迷”,这就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迷”和其他不太过分的大众读者的差别只是程度上而非性质上的差别。着迷主要包含两种行为的特殊性:辨识力与生产力[4]。根据费斯克的说法,迷比一般的受众更过的介入文本,当然地他们也就对文本及其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有更多的了解;他们还可能自己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作为介入文本的一种手段。基于这个前提,我们不妨做一个更进一步的探讨,当动画迷们在自己的日常的生活中、在网络上的论坛和社区讨论日本动画、发表与之有关的评论、创造与之有关的文本这种种行为肯定会对周围人产生影响。在罗杰斯和休梅克的著作
《创新扩散》的早期版本中曾这样写道: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传播新观念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方法的最有效途径[5]。把这个观点用在动画迷身上,我们可以这样来做一个总结:动画迷和网络传播的结合推动了日本动画的风行。在这个过程中迷的作用有些类似于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的人际传播的作用。虽然这样说可能有些过,但起码他们之间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成熟的产业模式
日本动画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与之相关的产品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有漫画、玩具、电玩、服装、生活用品等等。从产业的角度看靠播出动画片获取的利润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为后续衍生价值打基础而已,绝大部分的利润产生在衍生品的消费上。在日本,人们已经将动画片、电子游戏和漫画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这些产业的交融与互动创造新的价值,拥有较高收视率的动画片会在其他市场上进行新一轮的利益拓展。例如5灌篮高手6,最初是以漫画的形式在《少年周刊》跳跃杂志上连载,获得好评后开始推出漫画的单行本,它所创造的纪录只有先前的纪录保持者《龙珠》才能抗衡,平均每400个日本人就拥有1册《灌篮高手》,之后的动画版更是成为动画中的经典,其中的人物和剧情一度风靡整个东南亚,以片中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玩具、服装、卡片、贴纸等相关产品在市场上推出也是大受欢迎并且长盛不衰。一般讲,也就是日本动画,先是有漫画,如果它的销量好的话,就在它的基础上拍摄动画片,在动画片播出之后再制作后续产品。这样这些相关产品实际上对彼此就是一个广告,一种宣传,可以相互带动。
5.文化上的接近性
日本岛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而地理上与文明古老的中国的接近,使得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首先便接受了中国文化,并影响了整个日本历史的发展[6]。而中国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儒家文化,这当然就要追溯到孔子,而孔子的智慧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和为贵”。和作为儒教文明的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升华。管子、老子和
孔子都主张“和”、“和合”“合和”作为回应和化解天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最佳方式。而这些主题在日本动画片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就像在《幽灵公主》中,男主人公阿席达卡用爱极力阻止人类向自然的宣战、向神进攻,为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合,尽管结果不近人意,但这样的内容却正好契合了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受众。
三、跨文化传播与传播文化的理性思考
通过以上对日本动画片流行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流行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当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反思其原因外,还应该应该探究一下日本动画片对中国观众而言是不是就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日本动画片能够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日本动画片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是多种美的结合,但其深层流淌的却是大和民族特有的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特性。生活在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人有着对大自然天生的热爱,所以在很多的日本动画片中都有对自然景观的唯美展现,总能让观众陶醉了青山绿水之中。而且这些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总是被赋予了灵性,成为有生命的个体,成为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 克特在他的著作《菊花与剑》对日本的民族性作的深刻的剖析:“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又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也能在日本动画片看到激烈打斗和战争的场面[7]。这些都在动画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重视的是,动画片成为青少年文化生活变得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还不仅仅是限于动画片,与之相关的漫画、电玩、服装、玩具等等,都成为青少年亚
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亚文化是社会某一族群因年龄、种族、性别或职业等不同而拥有的特殊生活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使用的俚语及心理特征。)[8]。而中国的青少年亚文化似乎是缺失的,中国现在几乎所有青年的流行符号都要么是从日韩舶来的,要么是从欧美临摹的。对于青年人这样一个极其活跃的群体,由于他们有着对参与和互动的强烈渴求,每天吮吸着大量的知识和观念,而当他们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时,他们把眼光投向了欧美和日韩,于是他们便把西方的摇滚、涂鸦、街球、街舞拿来玩,也把日韩的偶像剧找来看,当然还有日本的动画片。那么在这样一种现实下,中国自己创造的青年文化是什么?或许是我们过虑了,可是不
参考文献:
管怎样,中国青年本土文化的缺失这一现实是毫无疑问存在的。这里不是判断日本动漫文化的好与不好,但中国的青少年总该有自己的文化,而不仅仅是像今天我们看见为外来的东西所包围,这样的场景不免让人感到汗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日本动画片,我们不能视之若洪水猛兽,而应理性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对其无动于衷,起码也要从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的流行中感悟到一些东西,当然更重要的是把所感悟到的付注实践,打造出更加受国内与国外受众喜爱的国产动画。
[1]贾 否,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童 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J].新闻大学,2004(秋季刊).[3]刘 磊,张元龙.经典动画片影片赏析[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美]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主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张立文,李苏平.中外儒学比较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7]本迪尼#克特.菊花与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8]张玉霞.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J].当代传播,2007(3).
第三篇: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冢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
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
读书笔记
作为从小伴随动漫成长的80后一员,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可以说是人生经历中一个难以抹灭的存在。而且,作为一个将此兴趣保留至今的“资深爱好者”,动画早已成为生活中十分平常而又不可或缺的因素了。因此,本书自然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本书分析宫崎骏与手塚治虫作品的异同点,以发生在两者之间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佚事为切入点,介绍了大正时代、太平洋战争时期、战后复兴期至今动漫的发展过程,详细梳理了从1917年至2002年日本动画的历史。正如本书副标题所示,本书上来并未直接回溯日本动画的发端,而是从手冢治虫和宫崎骏两位最具代表性的动画大师切入,试图阐明纵观日本动画史的“双轴”特色。除了手冢和宫崎,这种双轴模式还体现在低成本电视动画和高质量剧场版动画的并立,团体动画和独立动画的并立,商业动画和试验动画的对立,受众极大化与极小化的并存,以及动画和漫画的并立等等。在本书叙述过程中,作者也一直以这种视角来对日本动画的诞生和发展进行解读。并以之为日本动画今日之力量的一个关键。从一本“动画史”的角度,本书打破了以往仅仅从《铁臂阿童木》这一标志作品的诞生开始叙述的模式,而是将动画诞生的历史上溯到明治时代,并对各个时期动画的特色和表现方式进行了统括,更涉及动画的商业模式和制作理念等问题,使读者能够对日本动画有一个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是其价值所在。
“在所有艺术中,我确信,能够在10秒或20秒的时间里讲述一个人的人生的,只有动画片。”——这句话出自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动画家布鲁诺·伯茨多。显然,动画片在他的眼里是“艺术”。然而,似乎大多数人,仅把动画片当做小儿科的、幼稚的东西。但事实证明这才是一个天真的想法。本书作者认为动画是跨越国境和年龄的交流工具,而日本动画,对中国80以后出生的人来说,确实非但不只是童年中难以磨灭的回忆,还是如今生活的一部分。本书作者是日本动画电影史、动画电影文献史研究专家。他以严谨的历史学态度和方法,系统整理了自动画片初次被引入日本的大正时期至今的日本动画片历史。在写作形式上,聚焦于日本动画”85年间发生的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并就此展开论述”,但于书后附有日本动画片年表,弥补了论述式写法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年表所展现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其实,阅读本书会有某种“心理障碍”:有必要为动画片做一番历史研究吗?要摆脱这一个“心理障碍”,读者务必要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动画片不过是为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用生动的形象呈现虚拟的敌我冲突,实现教育目的的媒体形式而已,很难说有什么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就现今动画片的发展水平来看,这种观念不能说是错误,只能说是落伍了。不过这也不能怪我们。在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在90年代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和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作品奖之前,大概所有人都不曾将“动画片”和大制作的“电影”划上等号。
2003年,手塚治虫的作品《铁臂阿童木》经过重新改编,在日本影院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公映,此前的2001年,宫崎峻导演的《千与千寻》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以及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奖,这两件事情可以说是前后呼应,相互辉映,极具象征性地将两位使日本动画名扬天下的动画巨匠连结在一起。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两位巨匠的关系一直不是那么和谐。1989年手冢治虫逝世后,不出所料,日本媒体颂扬他的报道铺天盖地,惟独宫崎骏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评论说:“对他在动画领域所做的工作,我无法给予评价。‘虫制作所’的作品我不喜欢,不仅不喜欢,而且很不以为然„„关于他的动画片,我认为自己多少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手冢治虫迄今的所言和主张,全部都是错误的。”如此苛刻的批评,一时引发轩然大波。如果将双方的芥蒂视为巨匠间的“瑜亮情结”的话,那么我们就错过了考察日本动画发展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线索。日本动画研究专家津坚信之在《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中将两位巨匠之间的对立与争执看作是推动日本动画发展的一对强有力的对立轴。他考察过日本动画从大正时代起步到现在的发展轨迹后指出,像这两位巨匠这样看似相生相克,实则相辅相成的对立轴的存在,事实上正是带动日本动画片85年来不断获得辉煌的力量。
手塚治虫动画和宫崎骏动画的差异,一言以蔽之,一个重量,一个重质,反映到动画表现上,就是手冢治虫的“虫制作所”追求低预算、节省人力,采用“三格拍摄法”制作动画。相反,东映动画出身的宫崎峻,则注重动画片的运动感和表现力,坚持以高质量的动画片为基本制作方针,反映到拍摄手法上,就是坚持“两格拍摄法”。手塚治虫的贡献还不仅在此,随着动画题材的多元化,他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还有意识地要打破动画片的观众主要为少年儿童的现象,打着“成人动画”的旗号,拍出了被称为“动画剧”的一系列剧场作品《一千零一夜物语》、《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和《悲伤的贝拉多娜》,竭力动员广大的青年观众观看,虽然成绩差强人意,却不断给动画业界的人以启发,终于,到了1970年代后期,《宇宙战舰大和号》和《机动战士高达》横空出世,青年观众井喷式地进入到了动画片的受众群体中,由此彻底地改写了日本动画片的发展历史。正是手冢治虫带动的动画题材多元化以及动画观众成人化带出的动画市场规模的扩大两个趋势,为宫崎骏追求高品质、情节复杂化、电影化的长篇动画片的成功打下了基础。1979年,宫崎骏编剧兼导演(这也成为宫崎骏日后的成名作品的一大特色)的长篇动画《鲁邦三世 卡里奥斯特罗之城》首先在业界获得肯定,赢得了日本动画片的最高奖,虽然商业上不算成功。他再接再厉于1984年推出《风之谷》,更高的品质、更复杂的情节赢得口碑,商业上大卖,并获得《电影旬报》十佳电影的第七位,表明动画片作为“电影”获得了认可,因为此前动画虽然占据了电视屏幕,却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这一次,影评人对它的好评成为大幅度提升动画片社会对位的第一要因。1988年,宫崎骏更上层楼,以《龙猫》荣登《电影旬报》十佳电影之首,2001年,更是凭《千与千寻》连夺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作品奖,至此,日本动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动画史也是。越发觉得宫崎骏还真是厉害,一个在传统道路上走的稳,走的正,走的超越传统高度的人比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人更不容易成功。对于手冢的认识也立体起来,不仅仅是高大全„„更重要的是对日本动画的梳理和观点。里边还提到一些日本动画史的书籍资料。回顾这段日本动画片的历史,我们或许才意识到研究的必要性:要理解70年代以来的文化现象,我们就不可能绕过这一部部包括日本动画片在内的,貌似简单的动画片。而当年徜徉于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们,则早已成为我们如今这个社会的主人。
第四篇:宫崎骏动画片赏析‘
宫崎骏动画分析及感想
作为一个标准的工科生,写论文一直是苦苦煎熬的事情,由于没有专业的动画鉴赏知识,我无法从技术角度做鉴赏和评价,只能从故事情节上做些鉴赏。所以这篇论文其实是观后感,或者说是我对宫崎骏动画的认识。
小时候爸爸经常租光盘给我看,每周租一次。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宫崎骏,只是看到包装上一座飞翔的城市——天空之城,那是它的名字,就租下了它。那时候只有小学二年级。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生存的艰难。
但我还记得那时候内心的震撼和向往,当希达和巴鲁在天空中穿过风暴之后遥遥望见那座奇迹之城时,当看到那么多财富时,心中真是无比向往。好吧小孩子总是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而对苦难视而不见。总是幻想着拥有超能力,幻想着拯救世界。所以当天空之城被毁时,心中不住的惋惜。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影响了我——希达和巴鲁的爱情。小孩子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情,我亦如是。只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那么美好,战胜了所有困难。也让我对女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女孩子也不是什么恐怖的生物(小时候感觉女生超级可怕的,未知的东西都超级可怕)。可也仅此而已。
初三的时候看了第二次。从傻孩子变成了中二少年,所以拯救世界的心还是熊熊燃烧,看到天空之城被毁时,心中不住叹息:这两个败家子!可看到希达和巴鲁乘着滑翔翼飞过天空时,也有了些向往吧,这就是爱情么,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就像希达被囚禁在监牢时,坚信巴鲁会来救她,当她跃下城楼并呼唤巴鲁时,神兵天降!虽然只有几天的陪伴,却好像认识了千年。现在想来真是令人嫉妒啊!可那时的自己固执又骄傲,觉得一个人也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有什么地方需要女生的帮助呢。(那时候果然傻)。还有表面凶狠内心却善良,更准确的说是护短的强盗婆婆,内心黑暗的男性继承人,都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部看的是千与千寻。那是大一的时候,时间充裕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内心懵懂想要了解什么是爱情。于是就查来宫崎骏的所有动画来看。(或许是天空之城的缘故,我觉得每一部都有爱情的戏码,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长大的吧,会失去小时候才有的天真,真诚。千寻对她的父母说:不要吃太多,会被杀掉的。我们也会变成这样么?眼中只有食物,而忽视了其他的东西。善良,真诚,有爱心,这就是千寻,宫崎骏的每一部动画中好像都有一个这样美好的女孩子,就像明媚的阳光,照亮这世间的黑暗角落。而白龙,不过是个配角罢了。
那一段时间就像着了魔一样,一部接一部看。下一部是幽灵公主,可是看完后发现这次的主角是男孩子。人与自然的战争进行了很多年,人类也看到了危害,但社会的进步就是以侵略自然为代价的,速度会放缓,但是不会停止。幽灵公主就像一个美丽而野蛮的小狼,可又那么的可怜可爱,让人忍不住去守护,我们会归还自然的头颅么?我抬头看向窗外的雾霾,应该不会了。
第四部是龙猫。就像在听一首乡间小调,就像一个平淡的带着阳光味道的梦。这是唤醒童年记忆的梦,梦里的龙猫毛发柔顺,有着巨大柔软的身躯,躺在上面可以好好的睡一觉。龙猫更加像是我们的生活,平淡至极却处处都有小幸运。这才是生活啊,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斗,没有刻骨铭心的历险和爱情,只有一天天看着天空发呆的日子,和家人朋友之间不经意流露的关心和爱护。
第五部是魔女宅急便。可爱天真的小魔女外出进行第一次魔法修行,可人们并没有欢迎她的到来。这或许是所有初出茅庐,或者说初入社会的学生共同的感受吧。怀着一腔的热情和梦想,现实却泼给一瓢冷水。没有人会为了你的感受去做什么,别人凭什么为了你的感受而给你笑脸?每个人都很忙的好吧,没人愿意浪费时间在一个陌生人身上。当我进入社会也会遇到这个时期吧,没有人认同,没有人帮助,可这就是成长啊,长大不就是一个人顶天立地么,抗得住所有压力还能微笑的人,是多么厉害啊。虽然这部动画剧情很平淡,甚至没有什么亮点,但是这就是生活啊,没有奥特曼,没有怪兽,只有平凡的琐事和小情绪。无比的真实。
其他的也看过了,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前五部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让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真挚的爱情,勇气,冷漠,和永远火热的心。这就是我现在最最需要的吧。20岁的年纪,有对爱情的憧憬,对未来的迷茫,也有一些小理想,小愿望。像是春天解冻的冰河,一切也都来得及。谢谢宫崎骏给我带来的这些感动,和美好。自己好像一直是个悲观的人,看事情总是先看到不好的一面,心中总是有着忧伤的情愫。世界其实并不美好,知道的越多就会越烦恼。可是正是有这些内心美好的人,他们也看到了恶毒,自私,战争,死亡和颠沛流离,可是却仍然有着对美好的向往,并且表达了出来。我真的很感谢他们,让我知道了新的人生态度。身在黑暗中,仍可心向光明。
就以一首诗做结尾吧。
花开五载后,征人尤未返,君看我之冢,上有荒草寒。
第五篇:以虫治虫教案
《以虫治虫》教案
知识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具”、“以”等。能力目标
欣赏课文简练的语言风格。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简短的科技片断。德育目标
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准备好学习用具。2.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设施。
3.教学课件: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展示,以虫治虫的动画。
设计思路
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 技能 要素
学习行为(学生活动及预想回答)
一、导入
教学
1.我们的教材第五单元设计的主题是“关注科学”。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呢? 2.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发现同学们知道许多对人类有过贡献的外国科学家。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之一。你知道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吗?
3.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投影。
4.从上面的投影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一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
二、感知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简介《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2.全班齐读课文。
3.小组进行学习,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排查字音、词义并进行翻译 4.
针对字音、词义,针对课文内容互相提问。5.
提示重点字音、实词含义及虚词用法。
三、体会语言
1.我们已经把握住了本课的大意。? 2.老师写的文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一本记录科学发展的典籍,都用老师文段中的这种语言好不好?
四、拓展。
1.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科学的发现。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
2.你知道在生物界中还有那些“天敌”的现象吗? 3.放“以虫治虫”的投影。
4.这些都是昆虫的本能,是一种自然现象。现在我们在遇到虫害时还是和过去一样坐等虫害的天敌出现吗?
5.你知道这样“以虫治虫”的例子吗? 6.放“以虫治虫”的动画。7.分小组交流。
8.生物技术已经不仅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作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可见生物技术的应用,你身边有这样的情况吗?
五、结语
科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门。而科学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也属于所有的有心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严谨的态度,进行细心的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收获。你也许也能象许多大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记忆重点字音、词义。
2.将你获得的启示,参考别的同学的感受与体会整理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岁以大穰
之---------这样,指消灭子方虫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言文的学习,感知语文的内容,了解“以虫治虫”的生物科学想像,并且在学生练笔过程中了解文言文表达的简洁精炼,更为重要的是,科学设计还能让学生联系实际,开阔了视野,明白各科知识是相通的,互相依存的,懂得了科学无处不在的道理,从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