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于立

时间:2019-05-14 08:4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于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于立》。

第一篇: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于立

国际生态城镇发展:

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

于立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所有的大洲都在建生态城市,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这些洲普遍出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这样一个共识。

全球现象产生的原因有:

解决“全球暖化”的问题,人们希望通过创建生态城镇,减少碳的排放,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目的,也是大家的共识。世界各地生态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还带有各国和各城市在生态城镇的技术、理念和发展模式等领域的竞争。从后面几个案例,我会向大家作一个介绍,实际上,每个国家每个城市在确定自己生态城市发展的时候,它潜意识都希望在21世纪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能够引导这些技术。希望获得创新的领导地位,从而引领下一代可持续城镇(生态城镇)的建设。

另有其他深层次的意义,这一点,包括我们本身,在做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即,在解决“全球暖化”的问题,实现领导新的、可持续的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本国和本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城镇基本认识、发展原则

对于生态城镇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他的观点和认识,没有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定义,但是,多数人的共识是:

生态城镇必须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物质形态的建设必须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协调;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须考虑社会的发展目标;

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所确定的目标的实现和城镇的建设都不应当超越自然界所能供给的能力。我们反思我们的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定胜天”,是否真的可以呢?我们走过的道路实际证明,人胜不了天。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将遭受大自然的报复。更重要的一条,在我们建立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发展的目标,例如,人类的健康,考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公平与和谐等,这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全球各大洲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经过分析,有三种模式:

第一,新城开发。也就是在新的土地上从规划的编制开始建设。这在目前中国是比较普遍的。

第二,现有城市地区的扩展。在现有主城区外围进行扩展。目前武汉也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最重要的一个,“原址复兴”发展。解决现有的,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采取了创新的基础和理念,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使其减少碳排放,实现减排的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是要给予生态学所提出的10条发展原则:

1、土地利用的重点:在紧邻快速轨道节点或其他交通设施地区创建一个紧凑的、多样化的、安全的、宜人的和充满生气的、具有混合功能的社区;

2、交通发展的重点:重视步行、自行车、手推车和轨道公共交通的发展,而不是汽车;并强调“近距离的通达”;

3、修复受到损坏的城市环境,特别是溪河、海岸线、山脉和湿地;

4、建造适宜的、可支付的、便利的种族与环境整合的住宅。这一点非常重要;

5、培育社会公正,为妇女、残疾人和有色人种创造更多的机会。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外国人,他们也需要公平的就业创业机会。

6、支持本地区的农业,城市绿色项目和社区园林。我到英国时,许多规划系、规划学院在研究有机食品,研究绿色的食物链,这点有点奇怪。原因一,他们没有农业大学,所以靠规划承担这个工作。原因二,研究有机食品同规划密切相关。它研究是食物农产品的种植、丰收到城市超市,进入到居民餐桌上。这些实际是区域的概念,要解决仓储、运输等考虑的问题,这只是表面现象,另外,我们现在考虑生态协调发展,不光是道路的绿化就行了,必须要规划乡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重要的,通过这个食物链让农民获利。原因三,提出有机食品,有机食品的产生包含食品安全以及解决当地运输问题,有机食品不能长途运输的。发展农业同生态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7、促进对循环的、创新的技术和资源的保护,减少污染和危险废弃物;

8、与商界合作,支持生态型的经济活动;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生成,不鼓励危险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9、鼓励自愿地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不鼓励物资产品的过量消费。现在生态城市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减少需求。

10、通过各种活动和教育项目,增加人们对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地方环境和生态区域的理解和认知。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双向的,一种自上而下,另一种自下而上,如果我们的生态只是建设,没有意识到自下而上的一种过程,生态城市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为,生态城市需要减排,减少人们的需求量,能源节省等,并不是规划师说建生态城市就够的,需要人人参加进来。

二、国际建设生态城的技术理念和发展模式

举一些案例,谈谈一些生态城市解决了一些什么问题。

英国的生态城镇:住宅问题。它要求具有独特的特征,与其他地区有空间的分割和区别性;整体的发展应实现炭零的排放,成为一个地区利用环境技术的样板;城镇内具有良好的设施,包括学校、商场、商务区、娱乐场所;全城镇所有住宅中的30-50%是可支付性住房(低、廉住房),这里指购房和租房、面积大小都要有合理的比例,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设立一个实施机构,负责对生态城镇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建设,并对生态城镇进行有效的服务。同时还有根据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需要,调整目标和措施,生态城市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建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就需要相应的机构,能够根据这个变化来随时调整这个目标。

英国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的具体标准是:

采用创新的、覆盖全城镇范围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全面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通过高水平的城市设计至少50%的非小汽车的出行;提高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实现10分钟以内的步行距离能够抵达发车间距较密的公共交通车站和邻里社区服务设施;在住宅建设和建筑材料上体现高标准的节能性。另外提供不低于全部住宅数量30%的低价、可支付住宅;制定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阐述如何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以可持续的社区为建设的目标。提供各种能够保障人民富裕,健康和愉快生活的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其中包括40%的绿色空间,这其中至少有50%是公共的,高质量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在规划和建设中,将绿色空间与更为广阔的乡村衔接在一起;实施节水措

施,明确水循环战略,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强化防洪风险管理;提高市政垃圾的处理和回收水平,在处理本地区的垃圾废弃物时考虑如何将其转化为燃料,获取生态城镇的热能和电能资源。

2008年英国就提出了建设一个生态城镇的指标,要求各地自愿报名,自愿建生态城镇,最后有12个城镇报名,但其中几个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因为生态城镇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住宅问题,生活在发展,住宅的需求量一直在增长,同中国一模一样,住宅短缺问题,曾经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褐色土地上进行改造和建设,可是褐色土地也有用完的时候;二是要破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规划上最成功的一条绿化带的建设。二战以后英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同中国很相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设了一个绿化带,这个绿化带指的是农业用地,达两三百公里,把一些大城市圈起来,是非常成功的控制城市蔓延的措施,所以英国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地方建房,要破解这一问题,但世界上都公认为它是最成功的一个生态城市,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包括绿色和平组织的反对。规划师也反对,破坏了原来的法定规划,破坏了生态。很多人上告到最高法院,要求裁决英国中央政府生态城的政策是违法的。到2009年,抗议的声音非常热闹,但最后还是提出了英国建4个生态城镇。生态城镇的住宅要达到6000-20000户,是生态城镇而非生态城市。中昆顿规划发展目标,建6000个生态家园,提供4500个就业岗位,具备能源中心、零售用地、社区用地及绿地空间。规划提出了几个紧密相连的地区,每个地区拥有其独特的特点:有湖区、城镇中心、公园、车站周边区。

在城市设计上面,要求具备不同的特征,要有识别性、独特性,同时是步行规模的邻里社区,包括居住、就业、社区及娱乐休闲设施等。社区并不仅仅是生活的,还是工作的,是就近解决,目的是为了减少出行的需求。利用林荫大道把社区、公园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步行公交方面,重新利用铁路网络,同时延伸到乡村的一些道路。中国从原自行车王国慢慢走向汽车王国,曾经规划的自行车道路被汽车所占用,而在西方国家却回归到自行车,他们划出更多的道路给自行车,将更多的地方通过自行车道路连接起来,同时集中主要公共设施。更重要的是,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设施,供居民使用,减少汽车的使用。

碳的零排放,不意味着不排放,它意味着所有家庭的能源的使用都产生净碳排放,也就是说,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要少于或等于通过再生技术放回自然的量。要生活生产就会产生排放,但是要有技术的创新,用新的技术把这些碳的产生放回到自然界中。要有政府引导,社区主动参与,没有这种意识,零碳或低碳都只是空话。包括垃圾的分类处理,节水节能生活方式的改变,利用可再生的能源,普遍使用太阳能,对垃圾的回收处理,发电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法国的生态城镇,也采取了政府决策,同英国相同,要求自愿参加生态城镇的建设,向中央政府提出建议书,但是法国要求每个参与生态项目的城镇必须要有创新,它的目标是,希望引领全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建议书包括就业和相关服务一体化发展目标,综合的交通发展,结合能源、水及废弃物的处理等具体的、综合的措施,实现零碳的排放为宗旨。

法国政府确定生态城镇的标准要求:生态城市项目需要是在有一定规模的现有城市地区进行实施;这个地区的人口在未来的20-25年中将有一个可持续的人口增长,要么不低于30%的人口增长,要么不低于万人的人口增长,在中国看来万人增长很简单,但在西方看来是件非常大的事情;生态城市项目需要与城市政府所组织编制的城市规划的内容相结合。

法国的生态城镇有十三个,包括法属的海外岛屿留尼旺。建设理念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但是增加了三个不同的技术,城市设计、管治、可持续基础设施,管治不只是管理,是一种多元的合作方式。法国生态城镇规划建设的标准涉及主题有管治、城市设计、经济、可持续交通和运行、社区和生活方式、环境和资源管理,再通过标准的定义、存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来评估。

法国尼斯生态城,区域位于VAR河流域中心地带,这里有一系列支持整个地区的服务及物流功能。河流咽喉地带为尼斯国际机场,即法国第二繁忙的机场。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河谷遭到破坏,河谷切割了两个城市,包括高速公路,妨碍了两个地区的联系,形成了天然的和人为一种屏障。建生态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两个地区联系的问题。

法国建设生态城镇的宗旨,首先要解决现有城市和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城市建设不只是建设,而是改造老城区;法国生态城市项目目标是为了寻找一条“后石油”时代世界各国都将面临的问题的途径;法国实施生态城市的一个方式是要推行“创新”,以创新为一个突破口;成为能够引领全球可持续城市发展,并成为相关技术的领先者。

日本生态城市:重点在产业转型与循环利用,要解决由于产业的衰败、金融危机以后造成的环境严重污染问题,减少废弃物,加强循环利用,因为日本土地资源有限,可进行废弃物填埋的土地严重不足,但日本社会的废弃物却在大幅度增长。生态城的建设理念,是通过城市、区域和环境协同规划,实现资源投入,废弃物管理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并且同时促进工业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北九州市是日本早期的一个生态城市,它的政策与转型实施3R措施,即英文的减排(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利用(recycle)。实施战略转型,从过去的重工业城市转型成为环境产业城市。综合环境产业园区:建设一个循环系统实现在能源和材料领域建立循环产业链。Hibiki循环园区:支持中、小型高科技的环保型循环产业企业。本地区内的中小型,面对地区的市场。实践型研究区:集聚许多科研机构,促进具有前沿性的环保技术的研发。通过园区内研究机构在环保技术上的研发,特别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技术等,然后通过技术的展示和推荐,实现其市场化和商品化。发展目标,一是促进环保、循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使循环经济和产业成为北九州市的新产业;二是通过企业、商业、地方政府和消费者以及本地居民之间的大力协作,建立一个物质循环利用的社会。地方政府在项目中的作用,提供硬件,即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包括给排水、道路以及土地等;提供软件,即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的支持;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速度;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城镇的废弃物分类方法,举办展览、会议,向市民们进行介绍,并且为研究机构提供研究的机会。

私营的商业和企业:商业企业机构将从重型工业向复合型的产业结构转型,设法解决废弃土地和产能过剩问题。私营企业将这次的生态城市项目中经济的转型看作是一次复兴公司运作的机会,也愿意承担投资新型产业的风险。

研究机构的目标是与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合作,开展对废弃物管理,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消费者与当地市民是项目的积极参与者。北九州市建立的“生态城镇中心”作为主要的公共设施,成为当地居民相互交流生态生活方式的场所。日本北九州生态城市的意义是,从一个污染型的重型工业城市向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的转变。北九州市曾是环境严重污染的重工业城市。这既是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促进城市转型的机会。

马斯达尔生态城:位于中东,资源有石油,实现产业转型,引领新能源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将阿布达比邦发展成为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具有世界研究和开发水平的枢纽。实现从技术的使用者向技术的创造者的转型。创建第一个以碳氢化合物生产型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大量利用再生能源供电。城市总共四万居民,每日的通勤人数将达到五万人。在规划上提出采用30%的土地用来住宅建设用地,24%为办公用地,13%为商业用地,6%为学校用地,19%交通用地,8%为规划娱乐用地。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传统的麦地那建筑风格,利用阿拉伯式的露天市场、风塔等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象征。规划的理念上考虑到采光和遮荫的效果,公共广场通过狭窄的、有树荫的小道与住宅,将餐馆、戏院和商店连接起来,是一座步行的和公交为主的城市,步行出行距离在200米以内能够抵达基本的设施,将建设一个全自动的,电力作为动力的个人捷运体系,取代私人小汽车,城市与周边地区远距离的交通,包括阿布达比市中心和机场的交通将通过轻轨连接起来。马斯达尔最重要的两个产业是光电产业和马斯达尔理工学院,其它的建设都延后,这两个最重要。这两个是生态城市需要考虑的因素,光电产业利用了再生能源,建理工学院,考虑到科研的发展。目的也很简单,提高效率,提高环境的质量,作为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

三、对中国建设生态城镇的启示

通过这些介绍,对中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启示:

所有的共识,针对“全球暖化”的问题,控制和减少碳的排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需要通过规划引导的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城镇体系中物质形态的确立和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协调,或模仿自然运作规律,减少废弃物的生成。就中国来讲,就每个城市来讲,要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针对中国国情,需要解决城乡规划体系和相关理论的变革与创新,以及根据城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生态城镇的发展目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生态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技术上的创新,绿色的建筑,绿色的再生能源,绿色的基础设施、绿色交通等,我们的规划需要思考。我觉得,目前的城乡规划从城镇体系规划到详细规划,在规划的内容和形式上更多的是物质形态表述,城乡规划政策的制定需要采取一种更为开发的模式,引入更多的沟通。实施空间规划方式,关注影响地方发展的一切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将社会、环境、文化和经济发展政策具体地在空间上得到表述和体现。强调对“人”的关注和对管治方式的建立;规划不应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表述。加强对不同层级的人类住区的功能分析,建立不同层级住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网络的有效聪敏以此形成和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的微观层面,通过详细的城市设计和管理,整体减少对能源消耗的需求。

案例,英国密尔顿凯恩斯生态城的产业用地布局是分散于城市里面,人们的就近就业,生活方便了,减少了出行。而中国天津生态城,它的土地利用就是分区的,必定增加了出行量。实际上生态城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邻里社区的概念已经进入到中国规划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般以一定的服务半径为准,除了考虑到社区里的生活便捷,还要考虑到周边的社区,要就近提供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包括购物、健身、医疗,这些需要我们规划的具体细则、导则、管理上得到实现。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国外已经考虑,包括地面是可渗水的,并有滞留盆地、滞留池塘再消耗。在技术上并不是难的问题,而是在理念上。中国是一个缺水大国,却考虑得不够。

城乡生态城市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减低石化能源的消耗,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和控制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解决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例如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的问题;解决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城乡发展和收入的差距问题,通过生态城市的启动和发展,有效地促进我国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意识重点发展生态型的中、小城镇,逐步实现从“低碳”的排放过渡到“零碳”的排放的目标。在政策和资源上为小城镇的发展倾斜,尽可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本地区的产业人口转型或转移的机会和可能性,但是,目前小城镇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功能缺失。因此,提高和提升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规模和档次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当务之急,同时控制大城市的排放,通过鼓励产业的创新和改造,例如推行“产业共生”措施等。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二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城镇道路,目标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碳的排放的减少,实现“全球暖化”的减缓。创建和加强社会资本的建设,形成融合的平等的社会。保护生态人文和自然环境。创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存的模式,通过生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再本地化,实现生态现代化和生态城镇化的途径。

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城的几项工作应当引起重视。首先要明确生态城市发展需要解决本地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此,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区发展、吻合本地区条件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指标,在此基础上,编制用于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导则。另外,需要进行制度的建设,建立一个能够与多利益攸关者,包括各级政府的各有关部门、民众、开发商、投资商等协商、谈判;能够应对市场变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度。这个制度需要长期管理、跟踪、指导,并根据变化调整资源,组织研究和规划,提出新的发展政策。总结并创建生态城市,生态发展的模式,通过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检验,然后总结本地区生态城市和生态发展的经验,升华为一种发展的模式。

第二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划调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划调研—

推进我们省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借此契机,江西迎来了一个快速、高效发展的春天。

在这个假期,我们去了我们村(鹰潭市工业园区倪家村)的村委会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在那里我们看到很多家乡惊奇的变化。因为有很多优惠的政策在我们们村里实行,这也是我们们村这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三农问题”上得到很大的解决。经过村里的领导介绍我们了解到我们村正在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村里的产业也正在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园。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

对于“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

1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在农业问题问题上,我们村实行补料加补钱的优惠政策,是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比如说沼气池在农村的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在我们村沼气池建设上,当地政府补助材料并且另外在补助400元人民币,对于我们们西部那些落后的地区,由于对这方便知识了解不足,误认为是政府的一种表面工作,但通过这样的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这种优惠也推动的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村民积极配合政策市实施。很多人家都用上了沼气,这是目前较为环保的燃料,材料也不难,利用农村养牲口的大便即可。我们村的发展最近几年真很快。

对于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很多体制在我们村得到适当的调整,因地制宜这才是实行政策的客观方法。我们村的乡间小路也不再是泥土,而是水泥路,家家通公路,这对于我们们那落后的山区已经的很大的变化了。

对于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在最近几年,人们的传统观念得到很大改变。当地政府不断对村民宣传计划生育的知识,并且认真落实中央政府的政策,对独生子女进行各方面的优惠,村里还不是举行妇女活动,对村民的素质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

轻农民负担。现在的农村不但可以不交农业税,甚至还有补助。但是在个别地方却农民负担依旧。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才是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胡锦涛、温家宝以及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 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

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和供养人员过多,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

在以上阐述来看,我们村虽然发展不完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村工作人员积极的工作态度使我们村的发展走在了其他村的前头,做到了争先创优,科学规划,扎实配合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我们的暑期生活,更让我们在活动中了解了国情,受到了教育、服务了社会、增长了才干。同时,“三下乡”还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们们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要想尽快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绝不能只埋头于书本之中,必须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使自己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段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们是将来中国的建设者,是将来中国的希望,我们们应该努力学习,更应该在学习中争先创优,为将来建设国家和自己的家乡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我们认为我们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科学规划,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根据我们县农村实际,我们认为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民族风格、传承文化的原则。我们县具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承载着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对具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农村,要结合保护和开发利用,保存古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二要坚持美化环境、设施配套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实施村庄周边的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实现村庄道路硬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要坚持布局合理,设施综合配套,下大力气解决好道路、电力、通信、饮水、排污以及卫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彻底改变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落实村民自治,充分调动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创建文明县(区)、文明镇(乡)、文明单位、文明庭院、生态文明村、文明户和科技示范户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

第三篇: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出通知,发布《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十一五”期间,各地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在气源供给、消费规模、管网建设、应用领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燃气的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天然气利用发展迅速,成为城镇燃气的主要气源之一;城镇燃气行业积极稳妥地引入了市场机制;行业技术进步成果显著;城镇燃气法规及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燃气经营者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形成;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应急保障等职能进一步加强。但在发展中还存在城镇燃气需求增长迅速,供需矛盾凸显;城镇燃气调峰、应急、储备能力不足;城镇燃气价格调整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城镇燃气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规划》在总结分析全国城镇燃气“十一五”发展现状、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燃气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到“十二五”末,城镇燃气供气总量约1782亿立方米,较“十一五”期末增加113%。其中天然气供应规模约1200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规模约1800万吨、人工煤气供应规模约300亿立方米、其他替代性气体能源约50亿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4%以上,县城及小城镇的燃气普及率达到65%以上。其中居民用气人口达到6.25亿以上,用气家庭数达到两亿户,居民用气量达到330亿立方米;工业、商业及服务企业用气量达到810亿立方米;交通运输用气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分布式能源项目用气量达到120亿立方米;其他用气量达到222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建城镇燃气管道约25万公里,到“十二五”末,城镇燃气管道总长度达到60万公里。城镇燃气应急气源储备能力提高,到“十二五”末,城镇应急气源储气设施建设规模约达到15亿立方米。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城镇燃气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燃气资源总量平衡情况和当地燃气发展特点和需求,大力推进城镇燃气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区域间的燃气利用水平差距,缩小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燃气利用水平差距。加快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燃气调峰、应急、储备能力。各地应从保障燃气供应和运行安全出发,合理布局、明确重点地配套建设相应储气设施,可灵活采用高压管网、液化天然气储气、发展可中断用户等多种方式,增强调峰应急能力,确保燃气供应。拓展燃气应用领域,促进燃气高效利用。各地应结合国家节能减排、城镇能源转型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燃气在城镇一次能源利用中的结构比例,大力拓展燃气应用领域,引导天然气合理高效利用,积极拓展天然气在热电联产、工业锅炉、煤改气工程、分布式能源和天然气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引导液化石油气市场整合,推进现代服务供应。加强城镇燃气安全工作,确保安全供气。加大城镇燃气老旧管网设施更新改造力度,保障燃气管网安全运行。进一步落实城镇燃气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燃气安全运行评价制度。做好城镇燃气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完善各级、各类燃气应急预案。制订燃气服务标准,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开发、研制一批安全、节能、高效、环保的燃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标准制订为切入点,积极培育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燃气汽车、智能燃气表等新兴产业,开展燃气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燃气器具新产品的研发及应用示范,实现燃气安全、节能、高效应用。

第四篇: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博览会通知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文件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城科会字(2012)20号

关于召开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

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的预通知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水务局及有关部门;各城市建委、建设局、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省(自治区)、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城镇供(排)水协会;各城市供排水企事业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回顾和总结“十一五”节能减排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面临的新挑战,研讨“十二五”城镇供排水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及亚洲开发银行的鼎力支持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宁波市人民政府,将在宁波联合举办“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会议主题为“治理水污染,保障水安全”。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要内容

会议将主要围绕城镇水务规划与改革发展、城镇净水工艺与水质达标、水质监测预警及应急技术、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城市水系规划与景观设计、供水管网改造与运行管理、排水管网建设维护与管理、城镇综合节水与漏损控制、水务低碳技术与节能减排、城市水务企业的绩效管理、膜法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城市雨洪利用与防洪排涝、城市水环境、饮用水安全以及与城市水务相关的其他主题等方面展开专题研讨与广泛交流,并回顾、总结“十一五”节能减排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面临的新挑战。

大会将邀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国内外水行业的行政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做主题演讲和专题研讨。

会议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科技司将组织召开水专项及其相关工作会议。

会议还将同期举行给排水新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二、参会人员

参会代表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员,全国各地从事水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水质分析、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咨询服务及相关设备材料生产企业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家和其他业内人员以及政府官员,部分国外和国际组织供排水行业专家及相关高校的师生。

三、会议时间、地点

1、会议时间:2012年10月25-26日

2、会议地点:宁波市泛太平洋酒店

3、展览时间:2012年10月25-27日

4、展览地点:宁波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四、大会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愿军 马丽娜

话:010-58349966

51651268 传

真:010-58934985 邮

箱:water_cn@163.com 2

第五篇:2014年中国生态木地板发展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

2014年中国生态木地板发展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生态木地板基材采用一次成型技术的高密度板材,同时将一种新型的纤维因子材料均匀渗入地板中。

近年来,生态木地板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发展异常迅猛,大有冲击地板市场“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强化地板”三足鼎立格局的势头。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首先必须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有未来的发展。那么,与其他地板相比,生态木地板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呢?

生态木因为是用木质纤维和树脂以及少量的高分子材料挤压而成,既有天然木材的自然纹理,又有比天然木材更加突出的优越性:有着防水,防潮,防霉,防变形,防龟裂,防虫,防白蚁,抗酸碱性强,阻燃,耐候性强,抗老化性强,免上染等特殊性能,其性质用途适合大众社区。

生态木地板基材采用一次成型技术的高密度板材,同时将一种新型的纤维因子材料均匀渗入地板中。这种技术一方面可以使地板的各部位的“内应力”均衡一致,解决了地板易干缩湿涨、曲翘变形等传统难题;另一方面,它减小了木质纤维分子的活跃程度,遏制了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挥发与释放,使板材内的有害物质与外界隔离,达到家居环境环保的目的。

生态板基材性能超稳定,不开裂、不变形;同时又具有环保、健康功能,符合国家低碳节能的要求,因此生态木地板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下载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于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生态城镇规划和发展的一些启示于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规划入手,建设生态城镇,创造最佳生活、工作环境

    从规划入手,建设生态城镇,创造最佳生活、工作环境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建设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而小城镇的建设又有......

    论养老城镇规划的发展思路修改

    论养老城镇规划的发展思路 一、背景概述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人,2025年将突破3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

    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与发展构想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与发展构想分析 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与发展构想分析 【摘要】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综合性很强......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文章标题: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陈开龙(2007.7.2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

    生态养殖对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养殖对农业的发展意义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农业污染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

    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聚焦共生性发展

    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聚焦共生性发展 美国南加州克莱蒙,建立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上。这个只有3万多人的小城,却有2万多棵树。 4月27日,第12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这个世界著名生态......

    近二十年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概观

    近二十年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概观 [摘要]中国生态文学受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西方社会思潮、生态文化思潮影响,作家面对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以报告文学的形......

    试论中国生态经济的发展状况

    试论中国生态经济的发展状况内容提要: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令人担忧,它所涉及的诸多问题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此状况作一分析,简单地论述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