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矿安全面临的重大难题及其思考

时间:2019-05-14 08:1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煤矿安全面临的重大难题及其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煤矿安全面临的重大难题及其思考》。

第一篇:我国煤矿安全面临的重大难题及其思考

我国煤矿安全面临的重大难题及其思考

摘要:煤矿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由于其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研究煤矿频繁发生的重大恶性事故,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四点对策:(1)加强矿井地质预测关系到煤矿生产建设正常、安全运行和发展,关系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煤层瓦斯抽放从根本上解决瓦斯灾害的关键技术;(3)详细制定矿井灾害发生预案,要建立异常状况改变 “安全状态”重大隐患的防治;

(4)理顺管理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通过立法和技术难题攻关两条路径解决煤矿安全问题。

关键词地质预测瓦斯抽放应急预案管理科技进步

根据中国的国情和能源结构,在下个世纪较长时间内,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将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生产力低下,劳动密集,工人受教育程度低,都是急切难以改变的现状;努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煤矿劳动生产力,提高管理水平是改善煤矿安全状况的综合对策。

我国近年仍然持续频繁发生的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主要是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事故。这类事故经常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次死亡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经济损失一次几千万甚至几亿元,同时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

因此,研究煤矿上述频繁发生的重大恶性事故,将是我国安全科学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减少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加强煤矿安全生产。

一、加强矿井地质预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煤矿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矿井地质就是研究井下地质情况,为生产的布局开拓及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因此矿井地质预测工作是在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在矿井生产建设时期,直接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的地质工作,它贯穿于建井开拓,掘进回采,直至矿井报废的矿井生产建设的全过程,它关系到煤矿生产建设正常、安全运行和发展,关系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它是保证矿井稳定高产以及与水、火、瓦斯等自然灾害作有效斗争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事实证明哪里的矿井地质工作开展的好,生产建设就能正常顺利进行,哪里的矿井地质工作跟不上,生产建设就往

往由于地质情况不明而造成被动局面。因此矿井地质工作又常称为煤矿生产建设的尖兵和眼睛。

随着采掘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地质资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对地质 判断和提交的资料不准确就会造成巷道报废,资源丢失,采掘接替紧张,甚至可能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严重影响矿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地质预测工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1。

二、煤层瓦斯抽放是解决煤矿瓦斯灾害的治本性技术

建国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重大的技术进步,瓦斯抽放、检测技术和通风技术的发展,非常有效地减少了此类恶性事故。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类灾害并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或控制,与强化通风、强化管理、加强瓦斯超限的检测监控相比,煤层瓦斯抽放技术是解决瓦斯问题的治本性措施,尤其应加强本煤层瓦斯抽放方面的研究。对于低渗透煤层,尽管试验过大直径钻孔、密集钻孔、水力压裂等技术措施,但由于效果差,或技术太复杂未被推广。因此,可以说我国煤矿瓦斯抽放技术几十年来,进步不大。瓦斯灾害的治理远没有达到像综采机械化控制顶板事故的治理程度4。

由于此类问题难度大,影响面大,甚至有关人类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国家要重点投资,组织攻关矿井瓦斯难题,研究改造煤层或岩层低渗透性的技术及其装备。

三、预防瓦斯突出要做好的工作

(1)预案制定要有针对性、高可靠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对人员撤退、风流控制和灾害处理的不同预案, 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诱发继发性的灾害。采区工作面设计必须考虑当发生火灾时, 采区工作面施行风流局部反风的可能性。

(2)要建立异常状况改变 “安全状态”重大隐患的防治, 斩断原发性灾害向继发性灾害转化的致灾链等高可靠性安全保障。要考虑瓦斯突出后, 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及其响应的及时性, 尤其应该考虑高压瓦斯流可能造成的瓦斯逆流入侵区域的判定及其致灾隐患的防治。应注意设置防突风门并不一定能挡住高压瓦斯流。要注意传感器相关参数(位置、数量、种类、响应时间)的合理选择2, 如何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综合分析瓦斯突出的相关信息, 发出预警并及时采取防

治措施。

四、理顺管理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

有效的管理与科技进步,始终是解决煤矿安全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手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而且在相互转化,只有正确地认识其阶段性,及时促进其相互转化,才能有效地推进安全科学的进步3。

矿井安全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瓦斯问题而言,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矿井瓦斯主要靠通风方式携带和稀释来解决,尤其在高瓦斯矿井,这种方式经常导致局部瓦斯集聚超限,以至酿成瓦斯爆炸事故,例如,不许抽烟,不许有任何明火,所有电器必须有防爆装置。由此看来,管理条例是对技术不完善部分的补充,二者的统一,才可以保证安全生产。试设想,随着科技进步,煤层气开采技术的发展,在煤层开采之前,若能够把煤层瓦斯基本抽净,那么就用不着今天如此严格的管理措施。

理顺管理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重要的是及时从复杂的生产问题中,分离提出属于技术进步的难题,强化研究与攻关,从而提高行业的科技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的标志,就是人们摆脱管理的束缚的程度。

国家应高度重视,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联合攻关,使矿井安全有重大的技术进步;使矿井重大恶性事故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提高煤矿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人队伍的受教育结构,也是改变煤矿安全状况的必由之路。

理顺管理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重要的是分清管理与技术进步的界限,通过立法和技术难题攻关两条路径解决煤矿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于不凡,王佑安.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及利用技术手册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2周心权,陈国新.煤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的概率分析及启示 J.煤炭学报,2008(1).3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9).4张子敏,蔡成功.瓦斯地质学 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家族企业面临传承难题

(基层反映)家族企业传承面临问题亟需关注

近年来,我国家族企业创一代完成资本积累后,创二代中,愿意接班的占到60—70%,但是符合接班条件的,比例仅为20~30%。截至2013年底,宁波家族企业、工商户等占市场主体总量达55.76万户,这些家族企业连同个体工商户,预测平均运营寿命仅为3.67年。在平均寿命几年内如果不顺利解决企业传承问题,将会前功尽弃。我国家族企业在未来十年中,将有80%以上面临着传承难题。目前,我国家族企业传承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缺乏权利传承规划。家族企业权利传承规划是一个有步骤的系统化过程,在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家族企业领导者之前,继承者和前任需要面对情感角色和沟通模式等关键因素的转变,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家并不精通公司多代维系的规划。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企业所有者死亡或无法工作的情况下有详细权利传承应急预案的占59%;管理层发生变动,要求审查继任规划时才会被动去物色传承人的占49%;未担任高层管理者的家族成员对企业继承不知情的占42%;只已有某个家族成员或由创办人在管理层表达了企业如何继承给下一代想法的占67%。缺乏长远权利传承规划,对下一代领导层的继任或有阻力。(来源:浙江在线)

二是接班候选人之间的冲突。大多数家族企业设有以家庭内部成员为主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对公司发展缺乏看法。浙江省经信委调查显示:董事会中家庭成员在年龄、任期上没有限制,对于企业接班候选人的任用也是各执己见。以浙江百强家族企业双林股份为例,2014年2月末就出现过董事会成员为接班候选人出现不可调和争执场面,在集团内引起不好的影响。(来源:世界浙商网)

三是聘任职业经理人的风险。职业经理人是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并承担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然而现实中往往出现职业经理人变动大,对企业缺乏忠诚,与老板发生矛盾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对家族企业继续维持运营和效益增长将造成不利影响。浙江省经济信息统计中心调查显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缺乏忠诚度的占47%,三年内流动的占68%,与老板发生矛盾的占87%。(来源:舟山网)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一、商业银行可以办“三产”吗?

我国的公司制企业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可以用自己不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净资产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和服务型的企业。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公司企业法人,它能否投资第三产业呢?在我国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前,一些商业化经营的银行充分发挥自己的经营优势,从为本部门的职工谋福利的目的出发,曾投资创办过不少贸易公司、咨询公司、审计事务所、饭店等中介服务性企业。其中有的投资直接从银行的经营资金中划拨;有的则较婉转地从银行工会、银行职工技协的帐户上调出,这些三产企业尽管经营服务内容不同,但在利用银行资金的优势抓客户、利用三产企业帐户挤费用、提现金、多赚多分、吃光用光这几点上则是相同的。

1995年5月通过的《商业银行法》第43 条禁止性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第74条又规定“商业银行有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中国人民银行可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经营许可证”,商业银行构成犯罪的,还要对商业银行追究刑事责任。“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办三产实际上是严重的金融违法行为。

那么同样是公司制企业为什么我国商业银行法偏偏禁止商业银行的直接投资业务,还要对商业银行的此种违法行为追究法人刑事责任呢?这是因为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政府特许企业,它为各行各业的企业单位开户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掌握了全社会的确切经济信息,并且有他人无法筹集的资金优势。所以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法都规定禁止银行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限制银行购置非自用不动产和直接投资。近年来虽然较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政策使银行法的严格约束有所松懈,允许银行跨业经营证券投资、销售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可是限制银行直接投资原则始终没有变。而且这些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个基本原则是巩固一国银行业经营秩序保护各行各业经营者公平竞争的前提。

或许有人提出,既然银行办三产法律不允许,那么法律并没有限制工会、职工技协、退管会等群众团体和经济组织投资办“三产”,相反国家政策还鼓励一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多办一些“三产”经济实体,多吸收一些下岗工人,多为在职职工及退休职工谋福利,甚至在税收方面还给予优惠待遇。我们不否认国家曾颁布过这些优惠政策,但是我们不能把国家对一般企业的政策和法律规定无原则地往特殊企业上套。实践中有众多的银行“三产”企业就是形式上的“独立”企业法人,实际上则是资本金由银行出,客户由银行介绍或利用银行的贷款特权去拉,法定代表人由银行在职职工担任,管理费交给上级银行,利润由银行职工全体分的银行帐外金库。

除了营造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之外,国外银行立法限制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更直接的动因,则是通过立法来保障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进而从法律制度上为存款人的存款安全设置一道法律保障,否则的话,银行经营者完全有可能会牺牲存款安全性去追求直接投资的高利润回报,这样将会给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可能是致命的隐患。

科云网www.xiexiebang.com----长沙科云周文颖律师 电话***(婚姻、工伤、劳动、交通事故、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代写文书,民事侵权等等)

法律服务无处不在,让您随时、随地享受专家级法律服务(科云律师团)

正是从我国目前金融界里违法经营比较普遍、银行资产流动性差和银行资产风险度高的现象出发,我国商业银行法作出了银行直接投资的禁止性规定和严重违法须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这里笔者认为该法条的规定应当适用于银行的工会、退管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直接投资,而且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打着银行招牌进行不正当商业机会竞争,谋取不当得利的银行界顽疾。

二、联办储蓄不可行

所谓“联办储蓄”是指由企事业单位出地方、出人,银行负责申办储蓄业务许可证和银行执照,双方共同经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各项储蓄存款业务,经营净收入按约定比例分成的银企联营业务。

1995年6月之前,一些银行为了扩大存款业务,增加信贷资金,同时从网点商业用房选择和调动大型企事业单位和职工存款的积极性等多方面考虑,设立了一批“联办储蓄所”。若干年经营下来有的联办储蓄所存款增长较快,经济效益较好,联办双方积极性都很高;也有不少联办所,因企业单位本身经济效益滑坡,职工收入减少,储蓄存款余额和经营收入相应降低,银行单方面欲罢又受联办期限未到限制而不能。更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听说银行储蓄所要停办,本来想存款或已经存款的,也改变主意不存款或提前提现。使联办银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家主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该法第26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定使用经营许可证。禁止伪造、变造、转让、出租出借经营许可证。该法第74条又规定:商业银行出租出借经营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逾期不改正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法第79条又重申:“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经营许可证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银行与企事业单位联办储蓄所,从性质上来讲,不是银行对外投资与他人共同设立一个独立民事责任主体的储蓄所,也不是银行出租、出借经营许可证给企业单位,而是银企双方发挥各自经济优势,联合拓展储蓄存款业务,收益按约定比例分配的契约性合作经营。因此,我们当然不能认定联办储蓄就是出租出借经营许可证,或者是银行擅自与企业设立非法金融机构。但是我国金融管理当局若认可这种联合经营金融业务,不予以取缔或限令金融机构限期停办的话,那么明天也许会冒出联办贷款业务,后天又推出联办结算业务,那么如此下去,科云网www.xiexiebang.com----长沙科云周文颖律师 电话***(婚姻、工伤、劳动、交通事故、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代写文书,民事侵权等等)

法律服务无处不在,让您随时、随地享受专家级法律服务(科云律师团)

虚假的商业银行将充斥社会,而真正的商业银行将被淹没不复存在。

而且联办储蓄实际与银行出租出借经营许可证也只差一步之遥,如果我们管理部门放任这种与银行财务会计制度及银行行政法规不符的违规业务不管的话,那么一些效益较差的联办储蓄所其主办银行,下一步完全有可能是放弃经营管理责任,只收取固定的手续费返还或经营净收益返还。这样的联办储蓄所实际就是出借银行经营许可证,就是《商业银行法》禁止并将要依法追究银行刑事责任的重大犯罪行为。

三、“指定存款”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商业银行转制以前,我们一些国有大银行干部在开展各项业务时习惯采用订计划、与有关权力部门联合发文件,来下达存款指标或其他指标,并与贷款指标联系起来。商业银行转制后某些干部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这样做,而且这种硬性摊派性质的任务指标已经超出存款业务本身范围,凡是能够体现银行特别经济优势的地方银行业务和其他业务,银行都要露一手,发挥一下。

前一时期深圳市出现这样一件案例:深圳市几十家会计事务所(其中大部分是合作制性质)联合状告深圳某一国有大银行不正当竞争,多次与深圳某会计事务所联合发文,指定其借款单位必须到指定的某会计事务所进行贷款审计、验资,致使原告流失大量传统客户,经济损失巨大,要求法院判决某银行撤销已发的书面文件,赔偿经济损失。虽然这一案件的审判结果还未见分晓,但是该案件的产生和新闻媒介的曝光,其社会意义和影响已大大超越案件审判结果,它一方面说明人们的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使其他银行和享有特别经济优势行业经济组织,从中吸取特别教训,悟出一点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依法经营的意识。

联想起来,我们一些大银行类似上例“指定审计”的情况还真不少,其中表现突出,花样种类最多的要数是“指定存款”了。

例一,疏通某机关、主管部门或集团控股公司发文,要求下属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到指定的银行去开户存款。

例二,某银行规定:凡是向该行申请贷款的,除首先要在本银行开设企业基本存款帐户外,而且企业职工工资卡帐户也一起由本银行统办。

例三,银行贷款后,贷款本金的20%必须长期存入银行作为还款保证金,一直到贷款本息全部还清为止。

科云网www.xiexiebang.com----长沙科云周文颖律师 电话***(婚姻、工伤、劳动、交通事故、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代写文书,民事侵权等等)

法律服务无处不在,让您随时、随地享受专家级法律服务(科云律师团)

例四,某学校接区教育局通知,从下学期起,学生交学费、书杂费统一到某银行开户存款,由该银行划帐支付,其他银行存款一律不行。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指定存款”的具体表现,尽管老百姓对此都表示不满,但奇怪的是一些存款企业单位或受害银行竟然全无反应。有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给企业,要求我们单位多存点款,这是银行追求经济效益的正常利益动机驱使;有的银行则认为;人家银行搞“指定存款”,我们银行也可以利用银行本身优势及与部分机关部门特殊关系,搞“指定贷款”。

笔者认为,以上企业和银行的观点是错误的,前者企业在自己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还没有知觉,甚至认为是正常的。可见一些企业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之欠缺;后者银行它不向有关主管机关举报反映其它银行有不正当存款竞争行为,要求依法停止或赔偿,却采用同样违规手段去竞争抗衡,这种采用违规手段对付违规行为的做法,对一个国家银行和一个自身道德、法律素质较高的金融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应该的。

为什么连我们的企业和银行都会产生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呢?笔者的观点是:这主要与银行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运作时间长、银行都是国有大银行、长期以国家事业单位面貌出现、国有企业资金过去受银行监督和金融管理机关对正当存款竞争行为规范太少、以及对除非法提高存款利率之外的不正当存款竞争行为限制不力有关。实际上早在1993 年9月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6 条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该法律第7 条还规定:“政府及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尽管中国人民银行还没有对商业银行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行政界定,但是按法理来解释银行的“指定存款”显然是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 而且银行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或请有关部门发文指定企事业单位到银行开户存款行为可以认定为违反了该法律第7条的规定。

不过,银行的不正当存款竞争行为的受害人不是享有存款权益的存款人,而是合法经营的银行同行,根据法律规定被侵害的银行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其合法经营的侵权人-指定存款银行,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等。

科云网www.xiexiebang.com----长沙科云周文颖律师 电话***(婚姻、工伤、劳动、交通事故、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代写文书,民事侵权等等)

法律服务无处不在,让您随时、随地享受专家级法律服务(科云律师团)

第四篇: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

张军扩 侯永志http://www.xiexiebang.com2010/9/10 10:31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设想,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人民生活在上个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所做出的部署,本世纪头5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小康更加宽裕,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现在即将进入第二个十年,即2011-2020年,正在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0年的努力,在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彻底改变了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改革开放以来长达3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的高水平,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按照世界银行统计计算,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如果用汇率法衡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6.4%;而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法衡量,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份额为11.3%,高于日本的6.2%,低于美国的20.4%。与此同时,体现综合国力的钢铁、化工、粮食等若干重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国民经济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空前提高,为经济持续增长和技术不断进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祖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根据2008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标”,200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2.7岁,高于中等收入国家71.1岁的水平。同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达到93%,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社会生活从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200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6%,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28.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每年有1000—2000万人口,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跨越50%的大关,将实现从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到以非农业为主的城市社会的历史性过渡。

第三,中国已经成功开辟了适合国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是引领我国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的保障。它不仅能够提供现代化所需要的动力,而且能够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兼顾和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巩固政治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在看到我国现代化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现代化水平总体上依然较低,在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比如: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不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个水平仅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40年代初、日本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韩国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水平(参见附件1)。

——我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不多,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在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每万人中的研发人员数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倍左右。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已有显著提高,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0多个多百分点,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个多百分点。况且,这46.6%的城镇人口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文明生活的农民工群体。

——虽然我国现代化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发达国家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在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等方面,为全民提供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而我国在这些方面,不论是就保障水平还是就均等化程度而言,与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总体来讲,我国国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甚相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有关,最主要的是与我国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有关。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仅为21.6%,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为24.7%,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66.6%,美国为81.8%。考虑到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更低这一因素,我国国民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要远低于发达国家。

——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明显。为评价各国的环境和生态状况,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四家国际及学术机构联合开发了“环境绩效指数”(EPI)。根据其2008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在报告所列出的1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5位,而排位在前50名之内的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我国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

可见,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国要在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于这个目标,有两点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一,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我们要达到的,究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三步走”战略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是205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理解和认识,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应当是指发达国家群体中的中位水平或平均水平,而我们要努力实现的,应当是2050年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不应当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见附件2)。据此,我们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做了情景分析。即,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50年达到届时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今后的40年中仍然按照它们过去40年的年均2.6%的速度增长,那么,我国在今后4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7.3%左右;而如果发达国家年均增长速度降至2%左右,那么我国需要的增长速度为6.6%左右(见附件3)。

当然,这只是就经济增长的目标要求而言的。在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实现其他方面的任务,保障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推进。

第一,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始终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但这并不能保证今后还能快速增长。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内外经济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要想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必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十二五”或稍长一段时间里,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此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文明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变化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还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深化。为此,要通过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没有自身的文化建设作后盾,现代化模式将是无力的,不稳固的。同样,只有物质的现代化,而没有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文明素质的明显提升,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取得最终成功,就必须在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开放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博采众方之长,逐步形成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开放性的优秀文化。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全体国民的文明素养,形成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国情特点相适应的具有自信、开放和现代意识的国民素质。

第四,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国际经验表明,由政府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

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减轻居民后顾之忧,使居民把原本用于养老、看病、子女教育等的储蓄转化为消费,从而扩大总的消费规模;还有利于改善国民健康状况,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今后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第五,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再发达也会黯然失色;收入水平再高,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全面和高质量的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虽然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但把生态文明列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内容,还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决定,我们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此,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等,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生产模式;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和引导城乡居民形成文明、合理的消费理念,减少直至杜绝消费环节中的各种浪费现象,形成与生态文明相一致的消费模式。

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主要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主要有以下五个有利条件: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多数基础性因素,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有些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加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巨大的需求潜力能够为我国在较长时期保持较快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特别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使庞大的需求潜力分阶段释放,从而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更长时间。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仍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继续存在,并得到质的提升。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优势又呈现出高素质劳动者数量多、成本相对低的特点,这使得我国有可能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和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扩大了我国技术选择空间,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革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以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空间、海洋等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并不断地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正在酝酿技术突破和孕育新经济增长点。“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概念的出现,预示着信息技术与物质生产有可能形成深度和全面融合,并对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这可以使我们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进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虽然经济全球化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总体趋势不会改变,而且还可能在结构变革的基础上得以深化。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跨国、跨境交易更加

便利,全球贸易和投资还会继续增长。与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过程相比,现阶段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程度更深,这可以使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上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更长一个时期的平稳较快增长。

第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最为重要和基本的条件。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社会政治的稳定是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我们现在不仅具有这样的前提,而且也有能力维护这样的前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的国情特点相适应。既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既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促进发展,又可以保持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作为我国现代化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丰富的保持政治社会稳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执政经验,也具备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自我完善能力。

第五,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推进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在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和认识成果、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现阶段变化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它不仅与新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也站在了世界发展理念的最前沿,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能够指导我们有效解决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我国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既定的目标。

与此同时,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在传统的资源环境问题不断加重的同时,又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压力。我国的人口规模比世界上现有的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之和还要多出3亿多。如此规模的人口进行现代化,相当于把过去一两百年来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重演一次,而我们既不具备他们早期发展所具有的相对宽松的国内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也不可能像他们那样通过开拓殖民地掠夺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而且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难以缓解。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正赶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印度等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使我们面对的资源环境挑战更为严峻。

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减排的本质是给全球的增长附加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要求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单位碳排放的产出。显然,这种约束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将产生重要影响。虽然目前我国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水平仍然很低,但年排放总量已达世界前列。而且,由发展阶段所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还不可避免地具有高碳排放的特征,使得我们面临的减排压力和难度异乎寻常。我们既要在国际谈判中积极争取我国应有的权益和发展空间,又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减弱的同时,将会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而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政策的转变,这

种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模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空间越来越小,传统意义的后发优势也会逐步减弱。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人口的老龄化。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在2013年左右达到最高值72.1%,而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将会在2016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为9.97亿左右。另据全国老龄委预测,本世纪头20年将是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阶段,期末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而2021-2050年将是老龄化加速阶段,期末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的迅速提高,和人口总抚养比的大幅攀升,势必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直至最终消失。

第三,由我国发展阶段和独特国情所决定,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还是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表明,“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利益格局和社会成员相对地位的变化,需要始终把握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面临的矛盾更为复杂,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是从发展阶段来讲,我国正处于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收入差距和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的时期。二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利益关系问题更加突出。三是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伴随着体制改革的过程,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异常复杂。四是我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发达国家在较长时期完成的任务,使得我国现代化过程同时存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矛盾、工业化进程中的矛盾,以及后工业社会中的矛盾,而这三种矛盾在发达国家是在不同时期相继发生的。

第四,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现代化将会面临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外部挑战。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对全球市场供求关系和既有国际经济和利益格局有重要影响。虽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会相应增大,但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我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期望,也会不断提高。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虑,甚至采取或明或暗的方式进行干扰、阻挠和破坏。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性,我国也将始终面临一些国际势力西化、分化的企图。另外,各国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反思和应对,可能导致今后一个时期有关国家发展模式的调整,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治理结构的重构,以及国际利益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如何促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着朝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是辩证的。如果应对得当,就可以将挑战转化成机遇,而如果应对不当,则不仅会使挑战变成难以克服的现实困难,还可能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比如,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成本,增加了难度,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机遇。减排将会催生许多新技术,包括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这又为我们提高生产率、改善发展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千载难逢,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全过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才能抓住机遇,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把我国的现代化顺利地推向前进。

第一、在我国现代化成功启动并已迈出历史性步伐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环顾全球,曾经成功启动过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少,但真正能够推动现代化进程持续不断进行下去,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国家并不多。不少国家在启动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但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阿根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上世纪上半叶时,人均收入水平与最发达的国家不相上下,但此后其国民收入一直没有显著增长,甚者出现过大幅下降。又如印尼,它曾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但一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使其收入水平下降了将近一半。再比如伊朗,在上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上半期,其增长速度之快堪称举世无双,但此后国内社会和政治的连年**,也使得发展进程严重受阻。

即使那些最终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现代化进程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多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西欧北美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此后却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和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市场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白热化竞争,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不仅使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也使世界经济出现了长达30年的停滞与徘徊。

直观来看,导致现代化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有的是由于国内社会政治动荡导致发展过程受阻;有的是由于在经济对外依赖较大的情况下受到外部因素的严重冲击;有的则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长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等。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关键是没有及时调整发展方式,而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增长已经跨越最初的启动阶段、传统竞争优势开始减弱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及相应的体制未能及时做出调整,使得新的竞争优势迟迟未能形成,从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由于经济和社会政策未能随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格局变化而适时变化,导致国内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财富分配极不平衡,社会矛盾激化,从而引发国内社会政治动荡。

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如果能够成功应对这个挑战,就能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反之亦然。我国的经济已连续保持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要把这个势头保持下去,最关键的是要适应发展阶段变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创新和提升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增强抵御内外风险的能力和持续增长的动力;同时,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及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全社会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更加注重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推进,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只有经济的现代化,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 7

上,现代化的某些方面可以发展得快一些,另外一些方面可以发展得慢一些,然而,如果这种不协调长期存在下去,则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延缓现代化进程。

从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来讲,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很难在一个国家的某个或某几个地方率先实现。比如: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某些方面是全国范围内的事,很难在一个地区单独推进。因此,人们常说的某个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率先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或其他某个方面的现代化,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也正因为如此,在评判现代化实现程度时,学者们大都认为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才是较为理想的评判单元。

国际经验也表明,区域差距过大,既不利于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也不利于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和政治局面。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大多聚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民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得协调推进各地现代化、保持区域发展大体平衡尤为重要。当然,所谓不同区域之间现代化的协调推进,主要是指,使不同地区人民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和福利水平,而不是说所有地区都要实现相同水平的工业化或城市化。相反,由于不同地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不同,其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全局中的功能和定位也应该有所不同,其现代化的过程和最终形态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国后发优势的新特点,牢牢把握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我国的现代化总体上属于后发国家的追赶式现代化。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这种现代化一般都会呈现出“时间压缩”和“内容叠加”的特征,我国也不例外。实现同样水平的收入增长,我国所用的时间远少于发达国家。比如,按照1990年可比价格衡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提高到3000美元,美国和日本用了将近70年,而我国只用了不到20年。这说明,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后发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但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后发优势。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快速传播的背景下,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所决定,我们利用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具有增长空间大、成本较低的优势。发达国家在传统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力,而其市场则相对饱和,需求增长的空间小、速度慢,在进入新的技术和产业领域时,往往需要大规模淘汰旧的生产能力,面临大量沉没成本。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国内市场需求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增长迅速。这使我们有条件直接“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增需求”,而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必须大量淘汰现有生产能力。比如:为了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我们既可以直接采用超超临界技术建设10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在经济性允许的情况下直接采用最新光电转换技术和风能技术建设电力设施;为满足我国城乡建设对钢材的大规模需求,我们可以集成当代先进技术,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钢铁企业;为了满足城乡居民迅速增长的对家庭轿车的需求,我们也有可能在技术和成本条件允许时,直接采用最新技术生产节能环保汽车。

同时,国内潜在市场巨大,也有利于新产业的成长及其规模化发展,积累产业发展的经验,快速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迅速回收投资成本,缩短新技术应用周期,推动技术以更快的速度进步。

另一方面,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又具有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明显优势。我国不仅在一些新技术、新产业领域接近世界前沿,甚至在若干领域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人才储备和研发能力;而且,由于我国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使得我们具有更强的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这些条件有可能使我们在一些新的技术和产业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还可能局部领先。当然,也要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新技术和新产业领域的竞争必将异常激烈。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纷纷采取行动,力争在新技术和新产业领域赢得优势。比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准备把研发投入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本地区的“绿色经济”。面对竞争,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国内潜在市场规模大的有利条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选择一些具有优势的技术和产业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全面系统地加快制度建设,为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根本保障。制度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又好又快推进的根本保障。国内外经验表明,现代化过程的启动与现代化过程的持续需要不同的制度安排,前者只需要一些最基本的条件,比如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等,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持续不断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比如建立完善的价格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国家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据《哈佛商业评论》最近刊发的一项研究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上,发展绩效与制度因素之间的关系不甚密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绩效和制度因素之间的关系则越来越密切。这项研究还表明,如果不能建立起良好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制度,那么,一个国家便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发展水平最终难以逾越人均收入10000-12000美元的“高墙”,而进入现代国家行列。

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也要清醒看到,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过去,改革的重点是突破旧的体制,而新时期则需要更加注重体制创新,不仅要在经济体制方面继续创新。也要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体制障碍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和创新的重点领域也要随之变化。

纵观建国以来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国情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总结经验的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我国的现代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党领导人民根据时代变化,独立自主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要继续顺利推进我国的现代化,我们依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与模式创新。

附件1

中、美、日、韩发展比较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逊的分析,按照1990年美元不变价格衡量,200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83 美元(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562页)。

再根据2001~200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中国统计摘要2009,第22页),则按199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的200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为6902美元。这相当于美国1940年的水平(在二十年代末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899美元,但由于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延误了十年的增长);相当于日本1966~1967年的水平;相当于韩国1987年的水平。

附件2

关于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两点认识

第一,所谓中等发达国家,首先应当是属于发达国家,而不是中等收入国家,但又不是最发达的,也不是发达国家中水平最低的,因此应当属于发达国家群体中的中位水平或平均水平。

第二,关于现代化,理论界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它看成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即由工业革命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阶段。根据这种理解,一个国家可能并不需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赶上世界最新潮流,就可以实现现代化。而另一种理解,则把现代化视为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和世界潮流的过程。按照这种理解,即使一个国家完成了传统意义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但如果其与发达国家或与世界潮流存在较大差距,仍很难说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对于我国而言,第二种理解可能更为贴切。就是说,我国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追赶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潮流的过程。事实上,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先驱,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大都是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我国现代化的。如果到2050年我们达到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说,与2050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存在70年的差距,这很难说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附件3

中国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景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按照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下同)计算,200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84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为34312美元。

如果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需要达到目前(2007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则2008~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需达到4.5%。

假设高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2050年维持其过去47年的平均增速,即2.6%,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50年达到当时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3462美元,则2008~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需达到7.3%。

假设高收入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2050年年均增速降至2.0%,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50年达到当时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0399美元,则2008~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需达到6.6%。

第五篇: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作者: 张吉光 / 时间: 2010年 10月号

自2006年年底银监会开始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监管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村镇银行获得了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而随着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的发布,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大规模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毫无疑问,村镇银行的设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关监管制度和管理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短期内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潜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概括来说,有以下六大难题:

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引发的监管难题

鉴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质,各国均对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准入和日常监管。而此次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显示,银行体系的运行状况不仅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还与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商业银行难以避免涉足高风险业务的冲动,如果监管存在缺陷或者监管不力,银行业出现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银监会成立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资产质量逐年改善,盈利能力稳步提高,已达到国际优秀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银监会成立之后银行业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2009〜2011年全国总共将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而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城乡信用社)3470家。换句话说,到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显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如此之多的法人银行将给银行监管机构带来巨大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应监管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来说,这1027家村镇银行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域,而从目前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分支机构情况来看,县域机构是最为薄弱的,大多人手不足、监管资源缺乏,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直接的银监派出机构。如何做好对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的监管工作,既防控风险,又促进其稳步发展,是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给银行业监管机构带来的一道难题。

地方政府大规模参与带来的风险隐患

从《村镇银行筹建审批指引》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再到《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现有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并未明确各地政府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和运行管理中的角色。但现实中地方政府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主发起人的选择到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甚至于村镇银行董事和行长人选的确定,地方政府都拥有不小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制度的真空,一方面造成不同地方政府的操作模式不同,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过程中的作用也各异,没有明确、统一的流程和模式可循,使那些旨在大规模、标准化设立和管理村镇银行的商业银行增加操作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影响乃至于干预村镇银行的设立提供了机会。

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可能在以下方面参与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并导致相应问题的产生:

第一,由于获得当地地方政府的首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前提,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拥有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选择权。出于招商引资和市场影响力的考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因为大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以发起较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而就服务“三农”和小企业而言,小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其与村镇银行的定位也更为相似。因此,这种由地方政府的选择权导致的“大银行驱逐小银行”现象,并不利于国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政策意图的实现。

第二,参与村镇银行股东的选择,甚至于干预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确定。这在那些经济较为发达、政府较为强势的地方尤为明显。造成的结果则是:除主发起人外,其他发起人多为当地政府控制的企业,挤压民营企业参与的空间,导致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股东数量较多,增加协调和管理成本,并影响日后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运行效率;地方政府通过股东选择,进而参与村镇银行的董事和高管的选派,建立起对村镇银行日后运行的影响力,为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某种便利。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因地方政府干预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历史。

第三,参与甚至于影响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确定。鉴于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首要条件,主发起行往往会征求地方政府对拟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意见。而出于招商、政绩、市场影响以及攀比等因素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有要求主发起行设立更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的冲动。较大的注册资本固然可以提高村镇银行单户贷款的比例,但注册资本过大也会对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经营和营利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到主发起人对村镇银行的支持。换句话说,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应根据当地市场的潜力来设定,不应盲目求大。

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产生的负面效果

为进一步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各银监局可将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准入挂钩。”意思是说,如果中小银行需要在某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必须首先在该省内设立村镇银行。毫无疑问,各地出于尽快完成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考虑,必然会严格实施这一挂钩政策,尤其是那些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进程较慢的地区。从这种意义上讲,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政策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强制性的挂钩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这突出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造成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上述政策仅要求对中小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实施挂钩,并不包括大型银行,也未要求那些已经完成跨区域网络布局的大型银行回过头来补上这一任务。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大规模跨区域布局阶段,出于网点扩张、加快布局的考虑,必然会大规模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在各地银监局实施准入挂钩政策的情况下,将不得不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这极有可能超过中小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从而导致所设立的村镇银行运行质量不高。而大型银行具有更多的资源、更高的管理能力,但因为其已完成全国网络布局,并不受上述准入挂钩政策的约束,从而可以不用承担强制性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任务。在上述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被强制参与,但整体资源和管理能力并不强;有实力和资源的大型银行反而被排除在外。显然,这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

第二,村镇银行演变为分支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挂钩的情况下,一些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村镇银行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管要求。也就是说,村镇银行只是附带产物。在此情况下,不排除一部分中小银行将村镇银行等同于分支机构来设立和管理,导致村镇银行的业务定位与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的业务定位趋同,甚至于将村镇银行作为开拓当地市场的平台,从而使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落空。

第三,强制性准入挂钩使得中小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缺乏科学规划,不利于统一管理,影响到村镇银行日后的发展。在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失去了对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地点的选择权,只是被动的完成监管要求,从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此外,由于各地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使得中小银行难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也就难以对设立后的村镇银行进行统一管理,影响到所设立村镇银行的经营效果。

东西部挂钩造成的挤出效应

为确保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完成,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提出了“准入挂钩”的规定,即主发起人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在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国定贫困县和大中城市市辖区除外)规划地点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显然,监管机构推出“准入挂钩”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捆绑,解决发起人不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问题。但捆绑政策有可能打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即使是发达地区也因此受到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有可能造成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三年设立计划落空。

这种挤出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那些实力雄厚的银行为了抢占更多的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必然需要同时占用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设立指标,从而可能挤占中小部地区的中小银行在中西部设立村镇银行的机会,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第二,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在东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必须同时在中西部挂钩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换句话说,一家银行要在东部设立村镇银行,至少要设立两家村镇银行;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因为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这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反倒是利好,在中小银行参与程度降低的情况下,大型银行可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

实际上,挂钩政策的负面影响和挤出效应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从数据上来看,2007年底开业村镇银行19家,到2008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91家,而2009年底为148家。换句话说,2009年新增57家,这一数字远低于2008年的72家,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似乎正在放缓。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主导模式导致的同质弊病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使得截至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清一色为银行发起设立。虽然银监会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但商业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并不会有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使得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管理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显然,银行主导模式对于确保村镇银行顺利开业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银行作为大股东,也有助于提升村镇银行的影响力,消化村镇银行一旦经营失败带来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千篇一律的银行主导模式将带来村镇银行的同质化弊病。这集中表现在:

第一,出于村镇银行筹建和日后管理的便利,主发起银行必然会将自身现有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复制到所设立的村镇银行,从而造成村镇银行与主发起银行经营管理的同质化、与现有银行体系的趋同,从而背离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运作机制、业务定位等方面与现有银行不同的村镇银行,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和薄弱环节,并发挥其鲶鱼效应,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但在新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运作机制和业务定位与现有银行趋同的情况下,其鲶鱼效应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在相关政策对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和其他发起人的股份比例分别设定最低和最高限制的情况下,造成的现实结果是大多数主发起银行对所设立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在40%以上,甚至更高;而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主发起银行起绝对主导作用的股权结构使得村镇银行的市场化和创新性不够,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造成全国所有村镇银行的千篇一律。

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带来的内部管理难题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并无最低资产规模或资本规模要求,只要满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连续两年盈利、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等要求即可。这就为广大中小银行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打开闸门。而对于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的中小银行来说,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经营是其长期以来的期望。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无疑为其提供了一条捷径。这也是截至目前中小银行成为全国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发起设立30家(含30家)以上的主发起银行,允许其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这进一步激发了部分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小银行为此制定了“宏伟”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计划在全国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以实现全国网络布局的最终目标。据媒体报道,包商银行计划到2011年底设立100家村镇银行,截至目前该行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0家,获批在筹的有10家,该行已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将带来后续管理难题。相比与大型银行,大多数中小银行人才缺乏、资源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长期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缺乏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经验。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中小银行不仅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确保村镇银行快速步入正轨,同时,对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也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进一步加剧其管理状况与业务发展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特别是中小银行本身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较为薄弱,如何确保其设立的村镇银行能有效控制风险,对中小银行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监管机构和中小银行自身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总行战略管理部)

下载我国煤矿安全面临的重大难题及其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煤矿安全面临的重大难题及其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 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2007-1-8 15:51:25 新农村建设一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深入山东、河南、江西、陕西、吉林、内蒙古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各......

    人口普查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办法

    人口普查面临的难题及解决办法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我街道外来人口数量大、居住地分散、工作转换频率高等客观原因,人口普查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人口......

    企业文化面临的九大难题

    企业文化面临的九大难题企业文化在神州大地再度兴起,不谈文化似乎就没有文化。然而,企业文化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十分严峻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文化只能是一种“更加巧妙的管理......

    cosplay产业面临市场化难题

    cosplay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这个在国外尤其是日本极具发展优势的产业链条在中国似乎遇到了极为尴尬的发展困境,一方面是日益庞大的cosplay粉丝群体呈几何级数增长......

    浅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浅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对策摘要:在充分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和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针对我国煤矿现有安全生产形势的对策 关键词:煤矿安......

    浅谈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境思考

    浅谈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境思考 孟利琴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国外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而在我国却一直未能应用于实践。如何打破瓶颈......

    中国社会面临的几个重大挑战

    中国社会面临的几个重大挑战 我想针对中国的社会现状说说我对中国社会三个方面的个人的想法分别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贫富差距。 First 食品安全 俗话说的好:国以民为本,民......

    家具行业面临成本上升难题 原因何在

    全球家居建材品牌服务领导者------------- 家居建材新闻:http://news.chinabm.cn/jcnews/ 家具行业面临成本上升难题 原因何在? 中华建材网讯:近期一段时间由于雾霾的影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