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研讨材料
“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研讨材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一章中增加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这一表述,对于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意义重大。早在《语文课标》修订之前,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的讲稿中就有了这么一段阐述:“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静下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会语言表达。下面我结合我教学的这节课,针对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困惑两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的做法:
1.组织表演活动,结合文本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
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具体可感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体验,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绎,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象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时表演,让学生以不同角色的身份去体验人物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简化的教学目标,通过读读、评评、说说、演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表演或活动中丰富情感体验;我们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理解能力。例如:教学《自然之道》,学习第3自然段,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准备给大家表演幼龟的动作。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再在小组内试着表演,最后班内展示,组间互评、教师点评。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的理解,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激情朗读,体验情感,加深理解和体验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能使人认知到,而朗读能使人感受。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情朗读能使抽象的文字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感情朗读,能达到知情相融、人文相悦的审美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学《自然之道》时,学生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后,及时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和第5——8自然段中描写幼龟受到伤害的句子和幼龟受到伤害时描写“我们”和向导表现的句子,使学生深入理解“我们”违反了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规律。
3.激发学生想象,加深理解和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象,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起情感的共鸣。如:我在今天的教学中,如果时间充足,我会让学生想象后交流:假如你是葬身食肉鸟之腹的一只小幼龟,你会对大家说什么?假如你是一只吃得饱饱的海鸥,你会对大家说什么?假如你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的同伴,你会对大家说什么?学生想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钻研文本、加深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的困惑:
1.除了上述方法,还有哪些好的办法引导学生静下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2.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不同,是否有不同的引导方法?
恳请领导、老师们就上述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的做法提出批评与指正,更希望大家就上述困惑进行研讨,达成共识,为日后的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篇:加深学生体验,让作文言之有物
加深学生体验,让作文言之有物 ——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富源县竹园镇竹园小学:尹娟英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如要求学生写感人的事,学生往往就会写“奶奶雨中送伞”、“父母送子就医”、“教师挑灯备课”等等。而且有些事例可能就是学生从小就开始写过了,总之,一句话,“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为什么学生一碰到作文就无从下笔呢?读了那么多年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还是“没什么东西可写”呢?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体验的缺失”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1、观察生活,体验他人之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对生活的观察,但并不所有的事件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体验生活。比如,让孩子们观察煤矿工人的生活来作文,孩子们写道:
“矿灯,天上的星星在巷道里闪烁。支架,把煤矿工人的责任撑起。他们顶着星光开垦煤田,拖着疲惫的身躯踏回家门;他们用一杯烈酒赶走了地下的潮湿,带着疲劳发出了香甜的鼾声。”
“头戴安全帽的他们,肌肤像煤一样的黑褐,眼睛犹如月光一样的闪烁,牙齿宛如餐具一样的洁白光亮”
“我赞美煤矿工人。您用辛勤汗水的结晶,使乌金熠熠生辉;您用力的凝聚,使墨玉闪闪发光。当初升的太阳还未爬上树梢,您却已经告别温暖的炕头,告别温馨的小屋和亲人,求出埋藏地下数百年、数千年的乌金”
“ 机车轰鸣着从井下驶来,又缓缓地停下,矿工叔叔们有序地走下人车,从头到脚的黑,黑的不知所云,黑的天昏地暗。但他们走动着,像一群煤炭柱子般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移动……我的父亲就在其间,然而我却认不出他,我的目光扫视着,想急切地找到父亲,乌黑的人群像潮水一样从我们面前漫过,可我的父亲呢?突然,一个满脸乌黑的身影缓缓地向我们走来,我仔细打量了一会眼前这个“黑人”,才认出是父亲。只见父亲肩扛着风镐,父亲用生命在作为抵押,用他的健康,换取着一家人的幸福!”等等,所有这些感受不仅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用处,而且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价值观的定型有积极的影响。
2、亲身经历,体验心理之体验。
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心理所感,自己的心理没有感受,怎么可能写出独特的心理感受呢?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比如,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刚开始时,学生哄堂一笑,“三点一线,单调乏味,有何可体验的”?但是经过一周时间的体验,并每天做好记录。结果真是“乐事多多”。
又如,母亲节的时候,要求每一位学生给自己的母亲买一束花或一个小礼物,说一句祝福的话,想一件感人的事。然后在第二个星期的作文课上,给学生一个话题作文“感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一改以往的“无处感恩”。
学生1:那是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做了不少的事,事后我给母亲写一张清单:洗碗一次5元,烧饭一次5元,拖地一次8元,陪弟弟学习半天15元,加上其他的,零零碎碎,共48元,明天在你去上班之前,留下48元。……第二天,在我的床头,我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给你洗衣服免费,给你烧饭做菜免费,给你整理房间免费,给你上学接送免费,加上其他的,林林总总,全都免费。看了这些之后,我木然,我的视线顺着眼泪朝下看,眼泪滴在了一个五十元的钱上,我不禁哽咽,继而号啕大哭……
学生2:我家有三个姐弟读书,我是老大,父亲是一个工人,母亲靠卖水果来增加家庭的收入,但家里的经济依然紧张。但母亲还是坚持让我们读书。在母亲的眼里,我是个孝顺的孩子,平时也不会乱花钱。因此,这个母亲节还是一样,我虽然想给母亲买点什么,但我一想到这些钱是母亲的辛苦劳动所得,我还是忍住了,不买。……母亲节的那一个晚上,我家里响了三次电话,这三次电话是由我、弟弟、妹妹的三个班主任打来的,他们(她们)都如实地向我们的母亲汇报了我们在学校里的良好的学习情况。这让母亲感动不已,也许这正是母亲所需要的。……
这些不仅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更能让学生做好人。在这些体验中,体验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客体是生命化的,甚至是主体生命的一部分。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3、营造气氛,体验虚拟之体验。
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体验不能持续。虚拟体验可以弥补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虚拟体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是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人一旦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无米下锅”,就是无材料可写,也就是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或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写作的材料和作文的灵感。
第三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汪 甜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涌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现代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课堂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把教师传授的学习文章的方法吸收内化,经过不断练习,转变为自身的能力。然而,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必须在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好例子,举一反三,使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提倡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正确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备的技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主旨科学有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我们五年级组的语文教师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了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几种展示形式:
一、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二、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
四、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五、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六、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七、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
八、抓住过渡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九、抓住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十、用课堂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十一、用小组辩论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篇:沟通才能加深理解
沟通才能加深理解,合作才能增进共识,家访是学校和学生家庭联系的最主要的方式。2月17日下午,二堰小学在近期“课外教师访万家”活动的基础上举办了“家访心得交流会”。
谭老师交流的题目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家纺》,她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家访的情况。照片上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让老师们很诧异,谭老师在介绍时声音哽咽了,老师们也被震撼了,不光为孩子们艰苦的环境,也为谭老师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的,我们老师常常抱怨幸福离我们太遥远,可看看这些孩子们,我们才会珍惜现在,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真是一场触动我们心灵的家访交流会。
全校共有4名教师上台发言。借助这个平台,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着家访带来的喜悦、收获以及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甚至还有受到的冷落与委屈。例如盛玉老师就谈到:在家访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各类家长,心态健康高于一切,不生闲气,学会宽容。王艳琴老师则体会到家访切实拉近了与学生家长的距离,加强了沟通,也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针对个别化。家访不是向家长数说孩子的不是或把学生的一些问题抛给家长,应该是与家长共同想办法,形成教育合力,一起教育好孩子。李经云老师在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后,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安排同住一个小区的同班同学与他们结成对子,一起做作业,相互报听写,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校长韩晓玲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坚持家访的精神,并强调家访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要持续到作为二堰小学教育教学的一种常态性工作。同时要把家访当作一次教育行动研究。
真情讲述——共享虹的美丽
10月28日下午,花桥小学全体教师齐聚多功能大厅,共同参加‚‘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交流活动‛。会上,袁圆、代欢、吴庆和王智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与大家分享了参与‚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感受。
虹之思——袁圆老师以《人人参与,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题,讲述了一校区三年组8位老师在参与‚课内比教学‛活动后,认真反思一堂课的成败,每个细节的失误,每个环节的作用,找寻自己与他人
距离的故事,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共鸣。
虹之悟——针对二校区的流动儿童居多的现状。吴庆老师围绕《家访,让我们拉近心灵的距离》介绍了组内教师的家访感悟:上门家访,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通过面对面交换意见,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迅速达成共识,在学校教育与家
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
虹之爱——在《走进学生家庭 温暖学生心灵 陪伴学生成长》的主题讲述中,代欢老师用生动的家访故事分别展现了一校区四年级组8名教师‚爱在平凡中‛‚爱在细微处‛‚爱在太阳岛‛‚爱在阳光下‛的教育特
色,让与会老师印象深刻。
虹之彩——作为一名组长代表,王智老师不仅介绍了组内教师齐心协力精心准备,积极参与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典型事例,更列举了老师们是如何克服住得远、孩子小、年纪大等等困难,扎实落实‚课内比教学‛的过
程,赢得了与会老师的啧啧称赞。
会上,精心制作的PPT,回顾了全校教师研课、赛课、家访的场景;教师的娓娓叙述,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对课堂教学、家访工作有了新的思索与感悟。会后,老师们纷纷写下了热切的回应,共同分享赛课、家访的精彩体验!
真心感悟——延伸虹的温暖
在交流会后,全校教师对‚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认同感
大大增强。
贴起耳,倾听家长心声——老师们地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弄清学生想什么,家长盼什么。‚不找茬、不告状、不批评、送关爱、送尊重、送方法‛的‚三不三送‛的家访
原则,也使家长充满了一种乐观期待。
蹲下来,引领学生成长——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真实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学习状况,争取家长对教育的最大支持,为
学生成长出谋划策,用家校合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面对面,征询教育大计——立体式家访,使学生、家长体会到尊重、理解和热爱。真诚的沟通,让家长敞开心扉,提出困惑和合理建议。手拉手,破解教育难题——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独特的生命体,老师们秉持‚多元智能‛的理念与家长联手,多元化地看待孩子发展,把握教育契机,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引导孩子‚做最棒的自己‛!‚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让教师感悟的不仅是理念与实践的交融,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还有那点点滴滴的感动。花桥小学将会继续延续这项活动,关爱每个孩子,延伸‚虹‛的温暖,实现教育和谐发展!
11月8日下午,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领导以及各学校教师代表到葛洲坝实验小学参加了“架起家校心灵彩虹--葛实小家访走笔沙龙”活动。这次活动是以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两课”活动为载体,重点将该校老师在“课外访万家”活动中的做法及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此次交流会内容丰富,感人至深。活动分为专题片观看、家访故事、配乐诗朗诵、学生心语等十个环节,充分展示了“课外访万家”活动的意义、过程、成绩以及启示,并为在下一阶段“课外访万家”活动中如何让责任和爱延续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凌燕群老师创作并朗诵的诗《孩子,让我牵着你的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段丽老师的深情演唱《我最敬爱的人》道出了师生之间化不
开的情谊;吴双老师诵读的学生写给老师的信,寄托了孩子对老师的期望。最后,市、区教育局领导还鼓励广大教师要通过家访,进一步掌握学生生活、学习、成长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五篇:学习名人名言,加深对财务会计的理解
本文从会计的存在出发,针对现代会计发展趋势,强调了会计工作重要性。引用三位不同身份的名人对会计的精彩之言,帮助学生加深财务会计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解,使其懂得会
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树立起做人做事做会计的职业道德。
我在讲授财务会计课程中,为帮助学生对财务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间的作用和反作用、及其会计职能方面加深理解,从而点讲了三位名人名言,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社会经济发展,传统观念上的会计产生了二个分支,一是管理会计,二是财务会计。当前,人们对财务会计的概念认识上没有统一,但是人们对财务会计的含义上有了一些基本的共识。一般认为“财务会计”,就是主要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定期提供财务信息,是现代
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又称为对外报告会计。
会计的存在,它总是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在现代社会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就成为了现代会计形成、发展、完善的基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批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大面积的出现,标示我国企业制度的多元化方向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对现代企业的管理一般分事前和事后二个阶段,包括事前的计划和管理及事后的核算和分析。会计工作就是要将大量的原始经济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成会计信息,为使会计信息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要有一定的专门技术和手段,并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离不
开现代会计。
现代会计仍然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资金运动为对象,但在严密的数椐处理方法上是以经济学和数学为支柱,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手段了。在“事前”“事后”的二个管理阶段上有了分工:管理会计侧重事前计划和管理;财务会计侧重事后核算和分析。财务会计的职
能就是对资金运动过程的核算和监督。
一、马克思的名言,会计的重要
马克思所言“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
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
对马克思所说“簿记”一般理解为就是会计,“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对过程的控制,这里的“控制”一般把它理解为 “监督”。“观念总结”就是利用观念上的货币进行综合反
映,这也就是会计计量,实质上有综合反映的意思。
现在一般将“反映”理解为核算。所以说会计的职能就是对过程的核算和监督是对的,如
说它是反映和监督也对,这里重要的是还要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
这个含义是:随生产社会化进程,企业的生产不单纯是为自己,重要的是为社会生产。因为,现代生产“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股东多元化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正在淡出。对外报告会计的产生正说明了生产越发
展、会计越重要。
综观会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会计的发展主要是反应性的,即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世界上各国会计的发展和国际会计准则委
员会的存在就表明了这一反应性。
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惯例不仅限受其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影响,还得采用日益国际化的语言,这是必然趋势。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
则已有实质性的趋同。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还得看到:信息技术革命与商务全球化浪潮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又会使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知识经济导致世界产业经济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经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全球网络的形成,将创造出许多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规模从大批量生产向个性化、规模化生产,生产形式从扩大再生产转向创新再生产;市场和贸易行为越来越电子化,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垂直管
理转向网络式水平管理等等。
这类社会环境变化,使会计学这一学科正不断遇到大量的新课题,迫切需要正确的会计
决策。因此,“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正确、科学的论断。
二、朱镕基总理的名言,诚信的重要
朱总理绝少题词,这是国人共知的。但也有例外,他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亲笔为
该校题写了校训: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一般来说,大领导题词,总是从大处着眼,诸如“做好会计工作,服务经济建设”之类,所谓高屋见瓴。而“不做假账”其实是会计职业道德,而且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即使是不当会计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做账当然要真实、不能做假的。“不做假账”或“如实记账”之类的要求,这本是在要求学生做作业、考试时都应做到的要求,作为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岂不是太
低了吗?我作为一个老会计人员切身体会到这不是个低要求。
“不做假账”这原本是会计行业职业操守的“底线”,但这个“底线”在当前确实已被冲毁。这个“底线”如果得不到恢复,其他方面的会计技能也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也会成了空中楼
阁。其实,从现代经济的发展中,不讲诚信已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象,国际上也是
数见不鲜了。为此,有识之士都在强调这个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得主亚罗在上世纪未就说到:“几乎每一种商业交易行为都包含信任这个因素,特别是长期持续的交易关系。我可以肯定地解释,如果经济衰退的话,一定是因为缺乏彼此的信任关系。”日本的社会学家福山曾指出:“有一项文化特征会影响到国家财富与竞争力,那就是社会的互信程度”。甚至于有远见的经济学家认为诚信的影响力
比自然资源还要大。
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前不久沉寂了一年多,雷曼——这家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第一个倒闭的美国投行和负责其审计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不久前再次吸引了全球的视线。在历时一年多、花掉了高达3800万美元的调查费后,美国破产法院发布报告称,雷曼曾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间,运用会计手法将其数百亿美元的负债变为表外资产。该报告不仅痛斥雷曼高管和其投行的严重过失,也对负责雷曼审计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大加鞭挞。联想到2001年安然事件拖垮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前例,人们有理由担心:安永会否也成为雷曼的殉葬品?有必要问:会计师事务所为何总是在这类事件中有不轨之处?
中国经济生活中类似事件也是很多的,朱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定是感触很深。他在任副总理间去东北理三角债时,一定接触到很多企业财务报告,但这类报告真真假假,让人一头雾水。所以说会计行业的当务之急,无论是国内、国外都应该重建信用。这不仅是会计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大厦的基础。
对此,务实的总理当然洞若观火。最不爱题字的他,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这16字校训。这16个字我认为不仅仅是送给国家会计学院的,也是送给全国会计从业者的。我相信,所有会计工作者都不会觉得“不做假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为假账的出现,除去我国国家对企业负责人的管理体制因素外,还有我国会计准则本身的严重滞后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为此,须深刻感悟会计对社会环境的强力反作用及这几个字的切中时弊之处。
三、会计名师潘序伦名言,立信的重要
潘序伦(1893—1985)江苏宜兴丁蜀镇人,1923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会计界尊称其为中国“现代会计学宗师”及会计职业教育之楷模。潘序伦青年时期得到黄炎培的支持进入了圣约翰大学学习。1921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同年学校保送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选学了会计学科,因而奠定了一生从事
会计学研究的基础。
他在哈佛大学,勤奋苦读,放弃了假日休息与游览娱乐,经常是一只面包一杯开水充饥,争分夺秒地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终于在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1924年学成回国任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主任等职。1927年,创办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并编译出版会计丛书和创办会计学校。他从实践中深深感到开展会计师业务,首先要取信于社会,因之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句,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事务所。
当年,他先举办簿记训练班,因学生人数大增,为适应需要,后又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他离开上海到了重庆,在重庆又设立了立信会计事务所和多种教学形式的立信会计学校。解放后,他经受了反右的灾难,遭到文革的迫害和冲击。但他在平反之前,对人侃侃而谈的不是感慨,他唯一悬念和
关怀的是如何迅速培养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会计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政策,他得到文革期间被抄财物的赔偿款8万元,立即捐半数给刚建成的上海市会计学会作事业费,又捐赠给正在恢复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按3.5万元作奖学基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影响巨大的会计师业务、会计教育、会计出版三位
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现今又生机勃勃。
纵观他的一生,潘先生不愧为我国会计事业发展和会计人才培养的先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早年,潘先生就深深感到:非改良企业会计制度和训练会计专业人员不可。他认为“立
信”是做人的重要准则,也是会计的职业道德,忠于会计事业务必须“立信”。
潘先生在1928年,就题有“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待人、信以接物、言必行、行
必果、勿自欺、勿欺人”的立信准则。
先生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肺腑之言:“我认为会计师的信誉很要紧,可以说是会计师业务的生命力,所以我把我的事务所改名为„立信‟,就是要取得社会的信誉。但是,资本家委托会计师办事,总希望对他们有利。这样,有个别会计师就以造假账或出具不真实的证明书以迎合某些委托人的要求,而取得会计师业务。但是,这种业务我所是绝对不接受的,我宁可放弃这种委托,这样,当时看起来似乎是吃亏了,但日子一久,就会给社会人士产生一种印
象,认为„立信‟是信得过的,是可靠的,反而会引来大批的业务。”
“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先辈教诲至今仍显真谛。
结束语
导师马克思、政府总理朱镕基、会计先辈潘序伦,他们三位不同身份的名人对会计的精彩之言,是他们从三个不同角度看会计,谈及会计的。所言精辟,内涵丰富多彩,如把名人之言有机联系起来理解,就能深入理解财务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就容易理解貌似高雅、深奥的财务会计理论,就能明白新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计价模式和期末计量的意义所在,就懂
得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好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惠云。《财务会计》(第3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