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提高基层理论学习质量的几点思考
对提高基层理论学习质量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各级对理论武装工作高度重视,抓得很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学习质量不高的问题仍带有一定普遍性。主要表现是,指导不够有力,学习不够规范,方法不够灵活、氛围不够浓厚,成效不够明显。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制度不够规范,时间随意性大、内容上安排不科学、组织上松散等问题。为此,加强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抓书记就是抓关键,让学习“实”起来。让书记履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书记不仅是理论学习的领导者、组织者,还应该是带头人。要引导书记队伍充分认清书记讲学习就是讲政治,抓学习就是抓方向;疏于学习不是“光荣的缺点”,而是致命的弱点、危险的起点;“不抓学习,抓不好学习,就是最大的失职”,不管工作多忙,任务多重,对理论学习要常议常抓、真议真抓;学习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统班子带部队的职责所需,必须先学一步、多学一些、悟透一些。切实发挥好书记队伍的作用。书记是真学理论还是假学理论,对部队具有导向示范作用。书记要大力倡导学习理论,身体力行,带头做好样子;要发挥好书记理论素养较高的优势,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部队建设发展的重难点问题,以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带动部队,形成真信、真学、真懂的局面;要把单位和个人理论学习情况作为书记的绩效工程来抓,作为提拔使用的“硬杠杠”,抓书记带部队,形成鲜明导向。把提高书记队伍理论学习质量放在突出位置。书记队伍理论学习质量决定了部队理论学习质量。要解决好书记队伍把抓理论学习看作是完成任务、装潢门面的不良倾向,端正抓理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根据《规划》,努力提高书记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把着力点放在联系部队实际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上;要注重运用党委中心组学习、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搞开放式、讨论式、参观式教学,不断拓展学习方法途径,开阔书记队伍视野,提升理性思维层次。
抓规范就是抓根本,让学习“学”起来。学不起来的首要原因是认识上不去,规范首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基层理论学习没有生机和活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理论学习的地位作用看单了、浅了、窄了。要教育引导各级充分认清,抓理论学习是各级的共同职责,不只是书记的任务;基层官兵理论学习是部队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方面,是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途径;理论武装是促进基层全面进步和官兵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官兵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学不起来的重要原因是不熟悉《规定》,规范重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军队基层官兵理论学习规定》是抓基层理论学习的根本遵循,必须加强学习,融会贯通。学习理解重在树立法规意识,不断强化《规定》就是法规的意识,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把《规定》作为基
本行为准则,做到计划安排理论学习用《规定》来统揽,组织实施理论学习用《规定》来规范,检查指导理论学习用《规定》来对照,考核评估理论学习用《规定》来衡量。学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是组织流于形式,规范要在加强领导上下功夫。基层理论学习组织不正规,导致缺乏吸引力。如果图应付差事,作表面文章,组织随意,管理松懈,理论学习抓落实不到位,难免流于形式、走过场。领导思想上位,学习才入位。要健全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到人。组织实施时,要深入调查,摸清底数,做到科学计划,严密组织,严格落实好理论学习日、个人自学、体会交流、考评讲评等制度,正规学习秩序。政治机关要加强检查督导,防止打乱仗、放任自流。
抓载体就是抓保证,让学习“活”起来。再好的理论,没有恰当丰富的载体宣传,也无人知晓,便无法武装官兵。好的载体就是宣言书、播种机,让理论在官兵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好的载体主要遵循三个原则:载体要围绕官兵需求抓。官兵愿不愿意学、学习乐活不乐活,关键在理论与官兵实际联系紧密不紧密、与官兵利益有无相关、与官兵愿望贴不贴近,就是理论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官兵现实思想看,官兵理论需求呈现由群体性向个体性发展的趋势,要有针对性做好强化理论武装工作。在普遍加强理论灌输的基础上,注意把握官兵个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理论灌输工作。载体要围绕现实问题抓。理论离开现实,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做到理论在联系实际问题中深化,实践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寻正确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要搞好课题牵引,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上、有效履行职责任务上、推动基层建设科学发展上。载体要围绕履行使命抓。遂行多样化任务已成为常态,任务中加强理论学习是一个重要紧迫的课题。基层理论学习必须向履行使命聚焦,方法载体的运用也必须适应任务的需要。时间上化整为零、见缝插针,内容上要精、管用,形式上小、快、灵,做到任务需要什么就抓什么、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一切围绕中心任务开展,载体因时因地因情制宜,紧随任务走。抓机制就是抓基础,让学习“浓”起来。机制是管长远、打基础的工作,按照《规定》建立科学机制,才能确保基层理论学习质量长效。长效管用的机制要有一个好环境。缺乏学习的好环境,是学习空气不浓、深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大投入,改善学习的条件,提供必要的学习场所、学习资料、学习器材等物质技术保障;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定期评选学习型党委和学习型领导干部,适时总结和推广抓学习的好典型、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要运用奖惩激励机制的杠杆作用,与个人立功受奖、晋职晋级、选改士官等挂钩,为爱理论、钻理论、用理论的官兵搞好服务保障,创造成长进步、成就事业的良好条件,努力营造学习理论有甜头、运用理论有奔头的鲜明导向。长效管用的机制要有一个好作风。基层理论学习成效好不好,有没有好作风非常重要。首先要抓思想作风,抓理论学习的人尤其要加强思想作风锤炼,自觉、持久、主动、积极改造个人主观世界,强化党性修养,端正抓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要有一个好的学风,领导干部应带头排除干扰、减少应酬,抵住诱惑、耐住寂寞,以海绵一样的韧劲、钉子一样的钻劲,带头弘扬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作风;要扎实抓学习的工作作风,要搞好经常性的调查思考,解剖麻雀,认真研究制约基层理论学习的重难点问题,树立聚精会神学、求真务实抓的良好形象。长效管用的机制要有一个好队伍。这支队伍就是基层理论骨干队伍。理论骨干队伍是理论学习抓落实的主体,充分相信和依靠理论骨干抓学习,是理论大众化的内在要求。要按照“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强、语言表达好、模范作用好”的标准选准配强,把选理论骨干与选班长结合起来进行,从选拔程序上严起,严肃认真,防止信口点将、随意封官;要通过相互帮、领导带、培训促、活动导等多种方式,制定帮带计划,立足本职锻炼,帮助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提高理性思维层次;要积极为理论骨干搭台唱戏创造条件,引导理论骨干在理论学习中解疑释惑,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好“种子”和“酵母”作用。
第二篇:关于对提高监狱基层警察培训班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提高监狱基层警察 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几点思考
政工党支部——刘后奇
【摘要】党的十七大做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决策之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这就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毫无疑问,这也是对监狱基层警察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任务重大,意义深远”。监狱基层警察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监狱事业科学安全、健康持续的发展,而且将对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此,我们作为投身于党的监狱事业的一份子,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从实现党的战略任务的高度出发;必须以强烈的事业责任心,从不断推进监狱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使命感出发;必须以强烈的本领恐慌意识,从迫切提高监狱警察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抓紧抓好监狱基层警察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见实效。
【关键词】监狱 警察 培训 质量
监狱基层警察教育培训工作是监狱高素质警察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根本性工程,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强,学风不正,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存在轻视、应付,走过场,心不在焉,甚至厌倦的思想,学习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业余。当前,我们监狱基层单位的教员基本上都是由中层领导和少数业务骨干临时兼顾,没有形成相对稳定专职的师资力量。虽然,中层领导和业务骨干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业务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外出会议活动多。这样他们的备课时间难以保证,备课精力难以集中,更不用说事先拿出一定时间对授课内容进行调研等准备。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他们也很少能拿出时间去学习教育方法,更不用说系统地学习教育理念、思想和教育知识,导致授课以一般性的理念宣读灌输为主,习惯于“我讲你听”,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结合实际、双向交流互动得比较少,思维角度比较单一。因此,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训工作停止不前,难以进一步地突破和提高。
(三)培训内容供需脱节。这主要是监狱基层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设臵的授课内容前期调查研究不够,系统规划不足,精品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存在老旧、空泛、粗大,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不强的问题,与基层参学警察的需求相之甚远。导致有的警察听之乏味,听之打困,或者有的为听而听,一听了之,不仅造成了供需脱节的问题,更是一种“浪费”和“污染”。究其原因是我
一是牢固树立按需设计培训规划的理念。要确实转变观念,坚持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这三个层次的需求出发,以此为依据,从课目内容、重点班次、授课时期、教员预告等方面,来认真全面设计培训规划,提出整体教学计划,切实搞好组织与单位和警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确保教育培训内容方向正确,有利于单位全面建设和发展,符合监狱基层警察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培训课目内容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
二是建立定期调研、讨论交流机制。从大的方面讲,教育培训机构要及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随时了解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对警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跟踪相关的国际国内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教育培训规划的内容能紧跟时代;从小的方面讲,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年初、年中和年尾定期深入监区,通过面对面地交谈、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各个层次的基层警察全面细致地做调查,确实把基层警察“想听的、想学的,缺少的、急需的”内容,列入教育培训内容,并且要根据定期和平时掌握的实际情况,有依据、灵活地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确保教育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实现动态平衡,为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质量提供条件。
三是建立提前预告制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育培训机构将教育培训规划制订后,要预先把课目内容告知相关教员,并提出明确要求,使之有足够时间进行相
部分的工作,拿出必要资金,从党校、地方高校和相关的其它监狱等单位,请党的理论知识、法律运用、社会综合治理、心理学、人文知识等方面的专家、行家来监狱讲课,进一步拓宽监狱基层警察的视野,加强内外信息的直接沟通,不断调动基层警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二是突出抓好师资队伍的学习培养。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作为专职的教员,就更要注意相对保持较高的水平、更丰富的知识,防止产生“够用”、“只用不训”、“长期不升级”等现象。要加大力度做好教员队伍的学习培养,抓好培训者培训工作,实行教员学习进修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选送专职或优秀兼职教员,到区内外高校和上级组织的培训班学习进修,努力做到专职或兼职教员“先训一步,先学一步,先强一步”,确保教员队伍“有货”可教。要建立调查研究、跟班学习等制度,专职教员每月要拿出相对集中的时间,深入监区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一线的真实情况和问题,知道基层警察到底缺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想办法,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搞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员队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身课堂的吸引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评价教员授课质量的好坏,参学警察爱不爱听、评价高不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
公布,确保考评人员组织领导到位。
二是完善警察学习教育培训奖惩约束制度。严格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对基层警察学习态度的教育,使之端正对学习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有部分警察存在“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错误观念,不能认识到个人学习问题也是推进监狱事业的问题,不能严肃对待学习这个问题,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这方面的教育,使基层警察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警察进行任职考察时,要把监狱基层警察学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学习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列入考察对象,不得确定为考核优秀等次。
三是建立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制度。教育培训机构要会同组织干部科、教育改造科、监察科等有关部门从“培训课目、课程设臵、时机安排、组织准备、督促管理”等方面科学制订教培评估体系,订出具体的教育培训工作质量评分表,并在充分征求基层警察的意见建议后,报监狱党委审议通过。要成立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小组,成员可以由监狱一名政治领导,组织干部科、监察科各一名,参训警察的20%组成,对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每次教育培训班进行评估,年底综合全年组织举办的教育培训班评估情况做出总评,以此作为教育培训机构本职工作完成情况的主要指标,作为该机构参加评功评奖的主要依据。
第三篇: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十九届中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新形势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障基层案件质量是基础,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关口、出口和窗口的审理部门,必须准确把握职责定位,切实加强对乡镇纪委和派驻机构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打造基层案件质量“零瑕疵”工程,维护铁的纪律。
一、提升基层案件质量的经验做法
一是对标对表查问题。定期组建检查组,对全县纪检监察组织自办案件进行全面检查,对照《案件质量评查表》,从基础材料、程序手续、事实证据、定性处理、处分执行5大方面16个评分项目着手,逐项对照、逐案打分,建立问题清单,做到“一案一评分”、“一案一清单”。同时,根据案件质量评分情况,汇总梳理问题清单,总结提炼共性问题,填写《问题清单反馈表》,通过当面沟通、集中通报、书面反馈等逐一反馈,提出整改建议,实行销号管理,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适时进行“回头看”,通过以查促改,提高案件质量意识和业务能力。
二是乡案县审严把关。制定《关于乡案县审工作的规定》,明确乡镇纪委对所办案件提出初审意见后,交由委机关审理室审核,形成一致审理意见后,再由乡镇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在审核过程中,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初核、立案、移送审理等手续是否规范到位,违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涉案款物是否按规定处置到位等逐一审查,并按照确认主体身份、核对程序手续、核实事实证据、审核定性条规、甄别情节态度、跟踪处置执行等步骤,发挥审核把关职能。截至目前,乡案县审案件X起,处分X人,无一人提出申诉。
第四篇: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十九届中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新形势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障基层案件质量是基础,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关口、出口和窗口的审理部门,必须准确把握职责定位,切实加强对乡镇纪委和派驻机构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打造基层案件质量“零瑕疵”工程,维护铁的纪律。
一、提升基层案件质量的经验做法
一是对标对表查问题。
定期组建检查组,对全县纪检监察组织自办案件进行全面检查,对照《案件质量评查表》,从基础材料、程序手续、事实证据、定性处理、处分执行5大方面16个评分项目着手,逐项对照、逐案打分,建立问题清单,做到“一案一评分”、“一案一清单”。同时,根据案件质量评分情况,汇总梳理问题清单,总结提炼共性问题,填写《问题清单反馈表》,通过当面沟通、集中通报、书面反馈等逐一反馈,提出整改建议,实行销号管理,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适时进行“回头看”,通过以查促改,提高案件质量意识和业务能力。二是乡案县审严把关。
制定《关于乡案县审工作的规定》,明确乡镇纪委对所办案件提出初审意见后,交由委机关审理室审核,形成一致审理意见后,再由乡镇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在审核过程中,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初核、立案、移送审理等手续是否规范到位,违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涉案款物是否按规定处置到位等逐一审查,并按照确认主体身份、核对程序手续、核实事实证据、审核定性条规、甄别情节态度、跟踪处置执行等步骤,发挥审核把关职能。截至目前,乡案县审案件X起,处分X人,无一人提出申诉。
三是特色课堂补短板。
针对基层审理工作存在的水平不高、业务不精等问题,定期开设审理业务微课堂,围绕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相关党纪条规政策和业务专题解读、典型案例模拟审理分析点评、疑难问题解答和经验分享等,从审理程序、案件定性、证据审查等方面进行辅导训练,提升基层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为延伸培训效果,设立审理流动课堂,从审理人才库中抽选精干人员,成立审理流动指导小组,主动深入派驻机构和乡镇纪委,进行业务指导、答疑解惑。目前已举办审理微课堂X次、流动课堂X次,培训X人次。四是动态跟踪严执行。
健全违纪违法人员处分决定执行动态跟踪督办管理体系,将全部审结案件录入台账,分门别类梳理不同种类的处分对考核、职级和工资方面的影响以及影响期限等,由案件主审人跟踪督办,进行销号管理,全力打通审查调查“最后一公里”。出台《XX县纪律处分执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县纪委、组织、编办、财政、人社等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厘清各部门在处分决定执行各环节中的职责,定期加强协调联动,确保处分执行环环相扣,落实到位。
二、存在问题
一是办案人员学习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
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工作实际看,一些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处理具体问题过程中,存在思考不深、案件定性不准、事实调查掌握不清等问题,过度依赖上级纪委业务指导和审核;有的对新业务知识理解不深不透,按照“老模式”“老套路”查办案件,程序意识不强;有的在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缺乏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纪法衔接不能有效贯通。二是监督执纪问责不够精准,存在人情干扰。
基层区域小,熟人社会特征明显,加之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生活圈子比较小,存在被“打招呼”现象,“人情社会”制约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有效开展;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担心自己管多了干部不理解,维持不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抹不开面子、下不了决心处理,导致不能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难以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和最大化。三是人员配备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高。
除乡镇纪委书记和副书记外,乡镇纪委委员基本都是身兼多职,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职能泛化、事事参与、职责弱化等现象;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人员配备也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业务不精现状,在查办案件中出现囫囵吞枣等问题,有的单位甚至一年“零案件”。此外,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普遍配备不足,人员不稳定,变动较频繁,不少新进干部未从事过纪检监察工作或从事时间较短,难以保证案件审查审理工作的连续性。
四是纪律处分执行不够到位,损害党纪权威。
以往案件更多关注定性量纪,案件办结后,放松了对处分决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之受处分人员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职责不清等原因,少数案件党处分执行不到位;个别乡镇纪检干部认为处分决定下发后,案件就完成了,忽视处分决定送达、归档以及违纪人员工资、职级调整等处分执行后续工作,导致个别受处分人员当年考核等存在错定考核档次等问题,损害党纪权威性严肃性。三、新形势下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建议
一是加强指导培训,化解基层干部办案本领恐慌难题。
一方面建立业务指导体系,通过分组划片、下基层结对共建等形式,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业务咨询指导网,编印适用性强的案件审理工作文书案例库、资料库,方便办案人员学习使用。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通过视频指导答复、场景模拟交流等,进一步总结办案经验,反思办案得失,探讨成案方法,不断增强纪检监察干部依纪依法办案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监督管理,破解人情干扰多执纪不通畅难题。
制定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向县纪委报告工作办法,明确报告方式及报告内容,强化对基层执纪审查的同步知情和工作指导;规范问题线索处置,强化信访督办,形成发现、交办、反馈、上报等闭环管理,实现对基层执纪审查工作的源头管控;强化责任督导,实行约谈制度,对责任心不强、落实监督责任不力的乡镇和派驻机构进行约谈,督促其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把责任和压力传导下去。三是整合审查资源,解决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配备问题。
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对查办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量确保纪检干部的稳定性,同时,要将党性强、基础好、肯钻研的人员及时调整到乡镇纪检队伍,保证人员素质过硬;县级纪委要抓好人才库建设,注重从公、检、法、财政、审计等部门筛选熟悉办案业务或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业务能力突出的人才,扩充办案和陪护人才库,合理调配人员,充实办案力量。四是完善案件评查机制,补齐基层办案质量不高短板。
坚持查审联合、上下联动相结合,推行联系指导的纪检监察室和审理室共同参加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各自认领、分工负责整改。定期评查与专项评查相结合,构建以定期评查为主、专项评查为补充的评查机制。检查与培训相结合,检查中同步组织观摩优秀案卷等活动,以质量评查促业务提升。质量评查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既点明问题,也表彰优秀案例,将检查评定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五是落实处分决定执行,做好纪律审查后半篇文章。
纪检监察机关要定期会同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对受处分人员党籍、职务、职权、待遇事项、处分决定宣布、考核、处分材料归档等处分决定执行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认真整改,防止出现“打白条”“搞变通”现象,切实维护纪律处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五篇: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
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统计数据质量却难以提高。如何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改进统计工作,提高数据质量,是摆在每一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一、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分析
1、管理体制滞后,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管理层级过多,行政干扰过大,独立统计的地位难以实现,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对数据的真实性影响较大。
2、统计法制不健全,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现行统计法于1983年颁布,1996年修改,最后一次修改也距今有十来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统计环境和统计对象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统计法在调整新时期的统计关系,规范统计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滞后之处。一是处罚力度太小。统计法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最高处罚额只有5万元,对有的单位来说,其违法成本小于守法成本,为逃避有关费用,他们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因守法而承担更多的费用支出。二是对违法主体的责任追究有失公平。统计法对企事业单位的违法主体有处罚权,对行政单位却没有处罚权,致使行政单位的统计违法行为因缺乏有力的惩处措施而无法有效遏制。三是对部分统计管理领域的规范不完善,如统计资料的公布、使用等没有规定相应的违法责任,对网络平台上的统计行为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等。这些法制上的不健全,使统计监管乏力,难以树立政府统计的权威。
3、基层基础薄弱,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
一是基层统计工作任务重,条件差,在客观因素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现在,各项调查和普查接连不断,各专业统计报表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都纷纷向基层加压,加上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有限,大部分基层统计人员都是超负荷工作,致使敷衍了事、闭门造车等现象层出不穷。二是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在主体因素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正是因为基层统计工作的弱势性,很多同志不愿从事该工作,致使统计人员更换频繁,这既影响了基层数据的连贯性又不利于统计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三是部分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在领导力量上影响了源头数据的可靠性。他们认为统计工作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不会给当地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所以无关紧要,随便应付就行。笔者曾对基层基础工作作过调研,有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对此直言不讳,他说,他在乡镇领导岗位上干了多年,也曾在多个地方工作,没有一个地方是把统计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的,都是当作一个“搭头”来对待。事实上,基层领导的作用举足轻重,领导的重视是统计工作开展的动力,否则就会成为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阻力。
4、报表报送渠道不畅,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报表报送渠道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调查对象不配合。当前,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主普遍存在怕露富、怕麻烦、不信任统计部门等思想,对待统计调查的态度十分消极,有的甚至有比较强的抵触情绪,使统计原始资料的取得越来越难。二是基层统计机构不得力。部份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不能及时主动地报送各种报表,往往要反复催收,使收集报表比处理报表更难。据一位从事工业统计的同志反映,迟报工业月报的企业多达80%,有的单位甚至故意推托,直到统计执法人员上门,他们才肯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统计信息的及时披露。
5、统计制度不完善,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首先是部门统计制度不完善,各部门的统计各自为政,指标口径不统一,数据发布秩序混乱,统计成果和资源不能充分共享,“数出多门,数数不同”的现象严重。其次是统计核算制度不完善,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GDP核算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数据的统计没有建立完备的抽样调查制度,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充分,这些数据大部分由专业人员凭主观推断,其随意性较大,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认识上抓数据质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统计工作而言,只有提高公众对统计的认知度,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领导不重视、调查对象不配合等问题。首先,我们要积极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不断宣传统计工作,报道统计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让人们了解统计,懂得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是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开展各项调查和普查的过程中,抓住与群众接触的机会,积极地宣传统计工作,让人们理解统计,支持统计。第三是要创新宣传模式,以举办统计知识竞赛,开展统计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让人们深入了解统计,认同统计。
2、改革统计体制,从体制机制上抓数据质量。
既然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已成了制约数据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那么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就应该提上工作日程,我们应积极探索统计的垂直管理,将省、市、县三级统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其人、财、物与地方政府脱钩。乡镇统计员实行委派制或聘任制,由县(区)统计局直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不正当的行政干扰,实现独立统计,提高数据的真实性。
3、加强队伍建设,从人员力量上抓数据质量。
事在人为,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好坏。我们应当从思想、组织、作风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全面加强统计队伍建设。首先是要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通过政治学习、典型引导等方式,提高统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在统计系统内形成一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第二是要加强统计队伍的组织建设,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配强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结构,提高队伍的整体合力。第三是要加强统计队伍的业务能力建设。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抽调基层骨干到上级统计部门跟班学习等形式,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通过组织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师资格考试等,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作实际,促使统计人员岗位成才,在实践中提高其综合素质。
4、建立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从管理上抓数据质量。
在现有体制和条件下,加强监管,建立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是提高数据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对此,一是要从组织上加强监管,各级统计部门要成立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领导小组,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二是要建立一整套严密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全程监控,严格把关,首先要把好数据“收集关”,任何指标的统计都要做到有据可查,杜绝“闭门造车”,对已收集的源头数据也要反复审核,全面评估,只有经过评估认证的原始数据才能进一步使用。其次,要把好数据“产出关”,对经过统计加工形成的数据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层层把关,坚持个人审核与组织联合审核相结合,手工审核与微机审核相结合,逻辑审核与对比审核相结合,堵住虚假、瑕疵数据的产生。最后,要把好数据的“公布关”,统一公布途径,并逐步实现政府统计、部门统计以及民间统计的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统计。三是要切实做好统计巡查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件精神,组织好对部门和基层的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规范基层基础工作,从源头上抓数据质量。
首先要制定一套规范基层基础工作的标准,为基层基础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其次是要在人员力量上为基层基础建设创造条件,可以通过委派制或聘任制对基层统计实行定编、定人的管理,稳定队伍,同时加大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三是要在物质和技术上为基层基础建设提供帮助,通过多方集资,为基层配备电脑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并逐步实现联网,提高基层统计的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培养典型,逐步推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式,全面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6、探索新方法,从工作方式上抓数据质量。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统计对象和统计工作环境,我们应当积极推动统计方式和方法的创新。针对统计调查对象急剧增加,全面统计因点多面广难以把握的情况,我们应当在周期性普查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方法;针对调查对象利益多元化,情况复杂化的特点,我们应积极探索统计代理等新的方式和方法,借助民间统计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优势破解统计调查中的难题。如工业统计,可以将各乡镇企业办定为统计代理机构,将他建成责、权、利明确,管理灵活的统计机构,充分发挥其既熟悉乡镇企业情况,又便于联络的特点,为基层统计服务。此外,还应积极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大力推进基层报表的联网直报制度,改进报表传送方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7、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从法纪层面上抓数据质量。
一是要积极推动统计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使统计法在调整统计关系,规范统计行为等方面更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的特点;二是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典型案例要及时通报,扩大影响面。三是要坚持全面执法与全员执法相结合,拓宽执法检查的范围,壮大执法检查的队伍。积极组织各专业统计人员参与统计执法检查,在充实执法力量的同时增强专业统计人员依法治统的能力。三是要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监督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让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廉洁性。
8、突出统计服务,从提升职能上抓数据质量。
统计数据的实用性也是其质量高低的内涵之一,再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如果没有实用价值,不符合人们的统计需求,也谈不上高质量。因此,我们应当以社会的各种统计需求为导向,突出统计的服务职能,增强其实用性。对此,一是要围绕当地的时政热点,积极开展统计分析,为党政领导的决策作参考。二是要因地制宜,设计符合地方特点的统计指标和统计调查方案,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统计服务。如安化县统计局在组织统计年报时,曾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茶业、矿产等六大支柱产业设立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基层报表,及时统计了县域内六大支柱产业的相关数据,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信息。三是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已有的数据,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详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预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