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政府市场经济中作用研究[共五篇]

时间:2020-10-13 12:4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阶段我国政府市场经济中作用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阶段我国政府市场经济中作用研究》。

第一篇:现阶段我国政府市场经济中作用研究

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姓名

(陕理工××院(系)××专业××班级,陕西 汉中 72300x)

指导教师:

【内容提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自然需要借鉴西方市场制度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但经济转型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的历程表明,经济转型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关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客观的认识前提之上。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变所需要的相应制度支持、我国经济转型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和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成为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基本认识前提。

【关键词】

经济体制

深化改革

职能转变

经济转型

引言 ………………………………………………………………………………………………… 1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 …………………………………………………………… 1市场经济转型需要政府改变职能 ……………………………………………… 2

对经济转型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考察 ………………………………………… 3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基本认识前提 ……………………………………… 4

4.1 政府职能转变将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 ………… ………………… 4

4.2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一系列制度改革的支持和互补 ………………… 4

4.3 我国经济转型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 5

结束语 …………………………………………………………………………………… 5

参考文献……………………………………………………………6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引言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自然需要借鉴西方市场制度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但经济转型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的历程表明,经济转型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关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客观的认识前提之上。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变所需要的相应制度支持、我国经济转型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和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成为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基本认识前提。坚持这些基本认识前提,将有助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更加趋于理性和客观。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而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如部分商品和要素价格扭曲、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积累、生态环境恶化等,都与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市场功能发挥不够密切相关。

《决定》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是新的理论概括。“决定性作用”的表述,在理论上更为明确,对于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是我国改革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这个新表述有利于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条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开创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并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带动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深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绝大多数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已基本上通过市场进行。但是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环节,资源配置违背价值规律要求导致资源低效配置乃至严重浪费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以及干扰、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

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各项部署,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总的来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推动我国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非否定或削弱政府的作用,而恰恰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的对象是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成熟市场经济,与之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始点,不是自由竞争和发达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高度干预的计划经济;当前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仍然是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解决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问题。因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此,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市场是万能的、可以把一切交给市场、所有领域都市场化,更不是认为政府对市场可以撒手不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都不是要弱化市场作用,更不是要取代市场作用,而是要弥补市场失灵,并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和重要作用。而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市场经济转型需要政府改变职能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是我国经济转型进程中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因为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更因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效果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变量。目前国内外学界有关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研究路径,即以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背景下的“华盛顿共识”为研究视角,按照西方市场制度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来解读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实践。这种研究得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一般认为,中国政府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功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因而中国政府应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实行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改革。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等人在《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一书中基于经济组织方式、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等因素的区别,将经济发展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分别归纳为“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寡头型资本主义”、“大企业型资本主义”和“企业家型资本主义”四种类型。在他们看来,最能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是一种企业家型经济体制和大企业型经济体制的混合体。据此,他们对中国经济转型以来的国家导向型发展模式进行了评析:“即便是中国大陆过去 20 年里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不能说明国家导向对经济增长非常必要……”①此外,他们还指出:“印度、中国的发展证据表明,国家导向并非像其倡导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加速经济增长既快又好的手段。相反,经济之所以增长,是因为个人以及他们创建的企业把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转化为国内外消费者希望和愿意购买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动机。”②由此可见,鲍莫尔等人对中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似乎持一种比较悲观的态度,也就是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并没有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

客观而言,鲍莫尔等人的研究不无道理,因为顺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根本任务,建立有限与有效政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但就我国经济转型的性质、任务以及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特殊性来说,以“华盛顿共识”来诠释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显然忽视了“经济转型”国家实行大规模制度变迁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华盛顿共识”并不能解决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其在拉美国家以及俄罗斯、东欧等转型国家的失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事实上,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经济转型进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同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不存在某种简单明了的模式或最优化的道路”③。正如提出“北京共识”的美国著名学者乔舒亚•雷默所指出的:“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之处就是没有遵从‘华盛顿共识’,而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④乔舒亚•雷默的研究既肯定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路径及其效果,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转型制度与政策设计的认可,这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其中当然包括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独特性。因而,理性研究经济转型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以西方市场制度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作为借鉴自然很有必要,但更须结合经济转型国家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原有的制度体系和具体国情,并以此作为解读与评析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特征、问题及发展趋向的基本认识前提。只有这样,有关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才能与实践发展趋于一致,研究所得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才能有助于市场化改革基础上的我国各级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3.对经济转型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考察

广义而言,“经济转型主要是指前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在 20 世纪后期所进行的转变传统的以国有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从而让市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驱动作用的一场大变革”⑤。经济转型的根本目标在于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经济转型国家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来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型政府模式,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限与有效政府,因而经济转型国家面临的最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建构和培育有利于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领导层全盘接受了“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市场化与自由化理念。“为了施行激进的改革,俄罗斯的领导层认为只有废除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才能使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建立起来,于是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成为计划经济的同义语而遭到冷遇和贬低。”由于大规模地弱化并取消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果使俄罗斯经济遭到重创并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俄罗斯一样,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烈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经济转型初期也采取了否定政府作用的做法,结果无一例外地使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造成了经济转型中的“体制真空”现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体制真空’现象的形成固然首先要归咎于臭名昭著的‘休克疗法’,但是与转轨初期波、匈、捷等国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否定政府的倾向也不无关系。”进入 21 世纪以来,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其当政期间面对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挫折与危机,果断纠正了其前任排斥政府作用的治国理念与政策取向,强调要以“‘强有力的国家’和‘有效的经济’作为其执政的基本取向”。由此,俄罗斯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逐渐从低迷状态走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强有力的国家”与“有效的经济”其实质就是将强有力的政府作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与此同时,波兰、匈牙利、捷克等经济转型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也逐步摆脱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影响,政府作用开始理性回归,经济发展走向有序和稳定。

由上述经济转型国家在转型进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演进及效应,我们可以得出经济转型国家实行政府职能转变的如下理论思考:首先,经济转型国家的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不能全盘接受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而要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具体制度现实。按照热若尔•罗兰的说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以既定的制度体系作为出发点的过程,转型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转型出发点的初始制度体系。其他国家的制度不能轻而易举地照搬或模仿,生搬硬套可能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这表明经济转型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必然要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影响。如果忽视转型的初始状态与约束条件,一味地按照市场原教旨主义所信奉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准则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不一定能够保证经济转型的成功,反而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与社会秩序的混乱。事实上,即使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由于各国制度基础不同,对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的处理也有不同模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经济转型国家大多是后发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所需基础设施的建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能纯粹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演进,在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一个富有权威并能制定正确发展政策的政府,对于国家的发展尤为必要。再次,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整体性的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运动,处于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转型国家也常常具有其他处于制度均衡状态的国家所不具备的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特征”⑩,加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既无先例可循,也无理论可鉴,因而对于有着深厚计划经济背景与特殊国情的经济转型国家来说,有效地界定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边界,更是一个十分复杂并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4.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基本认识前提

基于对经济转型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考察及思考,笔者以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在借鉴西方市场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同时,更应关注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密切关联的一些现实与历史因素。只有密切结合这些历史与现实的因素来进行研究,并以此作为解析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认识前提,有关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才能更加趋于理性和客观。

4.1 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决定了政府职能转变将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

“转型国家不仅要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几百年间分阶段完成的职能‘毕其功于一役’,而且还要解决几十年计划经济遗留的大量历史问题,此外还要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挑战。”因此,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历程,这一时期的政府职能转变也充满了艰巨性和复杂性。经济转型之所以是一个长期的历程,基本原因就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转型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由此可见,与政治体制转型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转变是所有转型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同样也不能避免这样的挑战。中国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社会形态、政治体制和对外开放四个方面的转型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相对于经济市场化进程而言,政府职能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这是经济转型国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经济转型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在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社会冲突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职能在市场制度框架内进一步转变与改革,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4.2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一系列制度改革的支持和互补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经济转型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并包括其他配套制度改革的大规模系列制度变迁,即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其他制度改革的支持与配合,如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调整、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契合市场化要求的法制基础设施的构建以及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改革等。如果没有这一系列制度改革相配合,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即使再清晰,也将步履维艰。诚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等人所言:

“一个体制中的各种制度具有战略互补性,某一项或某几项制度发生变革,其他的制度要么进行相应的变化,要么就会与新制度不相配合,对新制度的实施产生阻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具有互补性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的上述相关制度改革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与建立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进展。如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克服“藏富于地方”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从而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1994 年实施了分税制改革,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国家财政的绝对控制,但这又使得地方政府在追求地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与中央政府展开了或明或暗的博弈,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实践表明,这种利益关系“困境”不仅导致地方政府无法走出在职能行使上“越位”和“缺位”的怪圈,而且使得中央宏观调控战略难以在全国各区域得到有效实施。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公众法治意识淡薄所致。郑永年在论述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时指出:

“在法治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如果要追求经济发展,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来保护产权就变得不可避免。”这实际上间接肯定了我国地方政府在法制基础设施尚不成熟的情形下履行政府职能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当然,其他诸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服务制度和省直管县体制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复杂与滞后,也制约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当下我国各级政府职能的定位与履行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又区别于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职能模式。可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界定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一方面取决于政府自觉进行角色的转换,同时也取决于相关制度改革的推进。

4.3 我国经济转型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政府职能转变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变革与创新,“尽管进行改革和制度变革的原则是具有一般性的,但是好的改革路径必须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因为制度转型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它的理解也还十分有限,因此,改革的政策建议不应该试图将某一个特定的模式强加于所有国家”。即政府职能转变的使命不仅在于通过职能结构的重塑为市场化的顺利推进开辟道路,而且还内在地蕴含了通过行政推动发展经济的重要责任,因此试图按照先验的市场制度原则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政府职能实践来框限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取向是非理性的。总之,改革之初市场化与工业化同时并举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决定了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有着自身独特的内容与演进路径。沿着这个逻辑起点,我们就不难理解经济转型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如贯穿于改革进程中的“强政府”与“强市场”的协同作用、地方政府对经济建设的行政干预、政府在改革初期对于经济职能的过分关注等。

结论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35 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市场主体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政府必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劳动者、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等权益。政府还必须采取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经济性规制,保障竞争公平和消费者利益。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和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政府必须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和规范由市场形成的初次分配秩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序,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收入再分配进行合理调节,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 1 ]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 2 ]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 3 ]赵宗博: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动态观察,2005,2,43~45。

[ 4 ]李 琳 何红丽:经济转型中政府角色重塑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8,16~17 [ 5 ]杨欣.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实现路径[J].辽宁警专学报,2007,(3).[ 6 ]马勇,徐长玉等.政治经济学新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7 ]张爱军,吕亚男.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及其定位[J].学术交流,2006,9).

第二篇: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研究(毕业论文)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研究》

生:XX 学

号:20071386 指导教师:XX 专

业:新闻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二O一一年六月

Graduation 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tudy on Chinese Government Press Spokesman System’s Role in Emergency

Undergraduate: XX Student number: 20071386 Supervisor: Prof.XX Major: Journalism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June 2011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摘 要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纽带,在优化公众利益、促进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均能发挥重要意义,具有研究价值。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史虽然短,和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比起来处于弱势地位,但从建立至今,除政府部门外,已经在其他多个领域有所建树。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近几年的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汲取了经验,在各级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中西比较、概念延伸等方法,借助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伦理学、公共关系学的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概念、历史沿革做了界定;对其现实功能及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诠释;并在分析现状和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良建议。

为充分发挥信息公开和建设政府形象的功能,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在提升发言人素质、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扩大涵盖面积等方面有所发展。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形象,公众利益,突发事件

I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ABSTRACT

As a link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e Press Spokesman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ptimizing the public interest, promoting th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and safeguarding social stability.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ess spokesman's history is not so long, and it's in a weak position when comparing with the Western press spokesman system, but up to now, it has get involved in many areas.Press spokesperson system has done some very important jobs in those major emergencies recent years and has learned some experience.under the prospects of all levels of departments and enterprises, it has a good future.through anal sizing literatures, comparing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nd extending the concept, using knowledge about sociology, social psychology, political ethics, public relations-related and so on , My work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Chinese press spokesman system and it’s history;interprets it’s real function and its major role in emergencies;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For boosting the information open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he government, Chinese spokesman system should do better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pokesmen, achieving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expanding the coverage area.Key words:press spokesman system, image of the government, public interest, emergencies

II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Ⅱ 一.绪论....................................................................................................1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

(二)研究现状、文献综述................................................................................1

(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2 二.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诠释.....................................................3

(一)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关概述及意义...........................................................3 1.新闻发言人......................................................................................2 2.新闻发布制度...................................................................................2 3.新闻发言人制度................................................................................3

(二)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历史..........................................................................4

1.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历史....................................................................4 2.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历史....................................................................4

三. 突发事件中政府和公众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诉求.............6

(一)突发事件中政府和公众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各有诉求...............................6

1.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形象建设还不到位.....................................................7 2.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利益保障还需加强.....................................................8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8

1.促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8 2.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9 3.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信任度........................................................9 四. 改良建议.........................................................................................11

(一)提升发言人的素质..................................................................................11

(二)实现双向互动........................................................................................12

(三)扩大涵盖面...........................................................................................12

(四)健全相关的监督与制约机制......................................................................12

五. 结论.................................................................................................14 参考文献...................................................................................................14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绪论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由于我平时比较关注中国政府决策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所以对“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个议题很感兴趣,并将其作为论文选题,以期在研究过程中解决已有的疑问、加深自己的认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顺应信息化民主社会而生,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满足了政府公关的需要,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起到推动作用。作为一项影响重大的新生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受到政界和传播界的普遍关注,并逐渐在全球普及。但是这项制度在我国起步晚,1983年4月23日,为满足国际公关需要,中国记者协会第一次对中外记者公布国务院各部委和各人民团体新闻发言人,标志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在2003年之前,新闻发言人制度一直发展缓慢,直到SARS爆发后,才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这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下得以大力推行。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真正蓬勃发展不过才八年时间,目前还不够系统也不够成熟,正需要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发言人制度从政府公关的狭隘范畴里走出来,走进了媒介、企业和高校,牵涉到更多主体的利益,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因此,对这项制度的研究同时具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诞生落后于西方,导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严重,信息公开成为危机处理的要务,新闻发言人制度迅速升级,并在紧接着的2004年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国外关于我国推行此项制度的研究多以发言人为主体,而对制度本身鲜有系统性的论断。

国内关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研究大多是以文章和评论为载体,04年之后才有大批系统性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出来。有的是单篇论文形式,如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于2007年发表在《对外大传播》的《中国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现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于2010年发布在《求是》的《积极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也有以专题、笔谈形式出现的,大多数旨在讨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改革建议。截至2011年3月11日为止,通过全球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CNKI”搜索“新闻发言人制度”,可查阅论文1385篇,其中期刊论文799篇,硕士论文108篇,博士论文3篇,重要会议论文6篇,报纸文献469篇。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绪论

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定义和背景。2.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和意义。3.政府新闻发言人个人素质应该如何提升。4.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些论述较为笼统,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和加深。由于近年来国际纷争和自然灾害频发,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进程来对这一议题进行补充。

(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

本论文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当今社会现状为基础,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伦理学、公共关系学的角度试分析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平衡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方面,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不足和解决方法。

本论文将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助。主要实现途径为:查阅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关的书籍、文献;关注新闻、时事,并剖析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了解我国重要新闻发言人的事迹;进行数据统计和深入分析。

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概念和历史沿革;第三部分分析了发言人制度在突发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做了界定;第四部分根据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和困境,提出了改良的建议。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绪论

二、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诠释

新闻发言人制度自从1983年在我国正式推行到现在,从一项新兴的制度到被人们熟知的28个年头里,经过了重重考验和塑形。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新闻发言人制度诞生的相关概念,包括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并在中西对比中介绍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关界定及意义

政府和媒体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两个主体,新闻发言人是实施的载体,而新闻发布制度是具体的规范;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因此不可小视。

1.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是“制度人”,即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的载体,是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由于宣传或解释重大问题需要而任命或指定的新闻发布人员。我国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出现在1983年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作为第一位正式的发言人出现在外媒面前。目前我国有数百位政府新闻发言人,2009年12月29日在中国网新闻中心公布职务及联络方式的共112位。但人们对发言人的了解还不够深刻,只有参与重大新闻事件或媒体大幅报道的,如李肇星、杨洁篪、秦刚等较为熟知。迄今为止我国的新闻发言人中出现了四位杰出女性,她们是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和姜瑜。范慧娟上任时被誉为“最年长的外交部发言人”,已于1997年离任;章启月曾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外交部发言人”、“在任时间最长的外交部发言人”,现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李金华作为我国第二位大洋洲国家女使被派驻新西兰;姜瑜目前仍在我国从事发言人工作。

在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2003年起,我国不断开设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目前发言人培训班不但出现在国家部委、军队和地方政府,还普及到了一些高校和大型企业。

2.新闻发布制度

新闻发布制度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具体实施规范及内容,是约束政府新闻发布行为的法规、内容、渠道和目的等的一系列规则。目前我国在新闻发布制度方面的建设已涵盖多个领域,如党委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市委新闻发布制度、医院新闻发布制度、卫生局新闻发布制度、网络新闻发布制度、企业新闻发布制度等。

3.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针对涉及政府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问题、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突发事件中政府和公众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诉求

问题而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资讯、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根据社会学中社会制度的分类方法分析,新闻发言人制度按形成过程分类属于从一定历史需要出发而有计划地制定的制度;按适用范围分类属于只在某个领域起作用的特殊制度。

(二)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历史

1.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历史

1909年,美国第27届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为改变前任遗留的政府与新闻界不和谐的局面,发布了每周两次定期记者招聘会的制度。这被学界认为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最初体现。之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有过中断,直到塔夫脱的下一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时期,“卢西塔尼亚”事件发生,才再次崛起。1915年5月7日,“卢西塔尼亚”轮船被德国潜水艇击沉,伤亡惨重,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公愤。迫于舆论压力,威尔逊总统正式将秘书约瑟夫·图马尔蒂任命为政府新闻发言人,负责与记者、媒体沟通,成为第一位正式的新闻发言人。但威尔逊只将媒体作为发声筒,不愿意让其报道公众感兴趣的东西,没有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美国历史上最热心于新闻发布工作的总统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在处理政府公共关系的问题上引入了传播理念,给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升温提供了绝好的契机。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美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得到规范和完善,为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军队、教会等发布信息和阐释观点做出了贡献,也为美国政府施政提供了帮助。

2.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历史

由被动走向主动,由稚嫩走向成熟,由尝试到普及,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一段复杂的历程。发言人刘建超说,二十多年了,发言人制度在形式上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说以前发言人是坐着的,现在改成站着了;最开始的时候是只发布不答问,现在每次都要答问;以前限制发布的时间,比如说半个小时,现在是不限制时间,一直问到最后一个问题为止。从这些变化中,能看出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在规范和健全化。

1983年4月23日,在经受西方借其宣传机器对我国进行了长期的攻击和丑化后,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为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环境和政策的怀疑,中国记者协会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发言人制度。同年,国务院、外交部、国务院部委及人民团体均设立新闻发言人,并于当年6月4日建立“两会”新闻发布会制度。

由于改变国际形象是这项制度设立的最初愿望,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行前期主要在外交部的工作上体现。1995年,社会团体、全国政协、法院、检察院相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改良建议

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这期间,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部门对新闻该不该发布、怎么发布的问题小心翼翼,不敢做大的尝试。

2003年,SARS肆虐,由于政府部门掩盖事实引起极大的舆论危机,北京率先建立了专门的新闻发布会机制,每天举行疫情通报会,并在央视直播。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时候才认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随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相继在其他省市建立,并得到稳健发展,使政府和公众分别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获得了一些收益,得到一定认可。近几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覆盖领域开始有所增加,走进了高校、企业等,将与公众联系更加紧密。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改良建议

三、突发事件中政府和公众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诉求

(一)突发事件中政府和公众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各有诉求。

经济社会发展过快导致了各种矛盾、冲突,加之环境恶化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社会问题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难题。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由于公关需要,也就是政府形象建设的需求;而几年后这项制度能在中国大力推广是信息公开的需求,即维护公众利益的需求。这是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最基本的两个功能,也是发言人制度在解决突发问题时所要面临的两个难关。

1.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形象建设还不到位

政府形象,是指在政府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态度和客观效应,以及公众对此的评价。政府形象不但关系国内安定团结,还影响国际外交。近年来,由于新闻发言人作用未发挥得当,出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案例。

日本瞒报核泄漏就是个反面典型。日本核泄漏后,核反应堆、燃料堆的冷却状况表明了这次事故至少在7级以上,日本政府发言人报道的事故等级是5级,而其他国家媒体一直发出质疑的声音,这种争执长达一个月之久。日本国民因为相信政府新闻发言人而排斥外部说法,认为其他国家虚张声势,但4月12日,菅直人公开承认福岛核电站的事故级别达到7级后,引起日本国内的一片哗然。7级核泄漏意味着影响不小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发表报告称,切尔诺贝利事故使27万人患癌症,并直接导致9.3万人死亡。因此,日本瞒报核泄漏真实情况的行为置民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甚至可以说是犯罪行为,使他们对政府失去了信心。而且菅直人在道歉时仍然强调此次核泄漏比切尔诺贝利影响小,这和德国媒体的“福岛核泄漏影响力是切尔诺贝利的10倍”的说法大相径庭。但此时,日本的国际形象已经大跌,不由得使人产生怀疑。

良好的政府形象会增加公众对政府的认同,促使政府在更好的环境下运行,从而更好地达到其价值目标。因此,我国政府自2003年以来也一直在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在负面新闻的发布问题是还没有大的突破。

在我国,反党言论、反党行为出现后,政府采取的措施并不是让新闻发言人出来澄清和证实情况,让人们看到准确信息,而是使用封杀手段,将负面信息清除。

以翻墙软件盛行为例。在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下,反动言论的存在都是必然的。我国多年来一直浓墨重彩地宣扬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从不质疑其缺陷。但公众的知识结构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散性地思考,这就滋生了大家想看到反动言论的愿望。通过“翻墙”软件,人们看到的大多为揭露性的负面消息,不但满足了网友的猎奇心理,还会催生他们对政府的怀疑。因此“翻墙”一度在网络上盛行起来,反动言论得到广泛传播。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改良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没有站出来指责信息发布者造谣,也没有出动新闻发言人就反动言论进行解释和辟谣,而是默默地采用手段将其封杀。不但没有达到制止反动消息传播的效果,反而增强了人们传播的愿望,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我们在网上经常出现突然发现这个被封杀了,那个被封杀了,并且完全不明原因;通常从国外传过来中国游行示威活动的消息,而大部分国人全不知情。在负面新闻面前,政府为了形象反失形象。这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该保留的盲点吗?

2.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利益保障还需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频繁遭受雪灾、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并发生多起大范围病毒感染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具有毁灭性的冲击力,是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极大的挑战。

SARS事件之所以成为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是因为它对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完善,起了极大的催化作用。由于“非典”致命的杀伤力,老百姓渴望及时了解疫情,并将焦点放在政府的公开信息上。然而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处在一种“公开事件真实情况就会引发恐慌”的误区当中,所以经常对事件进行处理或者回避。事发之初,政府出于作为一个机关的利益驱动,本能地选择了 “报喜不报忧”的公关策略,只发布利好消息,对不利情况隐瞒不报。疫情信息不公开致使百姓警惕性不高,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从而加快了疫情的蔓延。在政府封锁消息、回避真相的同时,谣言四起,恐慌加剧,甚至超过事件本身的毁灭程度。最终纸包不住火,2003年4月11日,正当我国政府官方坚持发布声明表示“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北京再次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疫区。

真相和谎言的对峙使政府的公信力处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7天以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SARS问题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副部长高强作为发言人公布了届时的真实疫情数据,居然高达此前官方披露数据的十倍之多。

随后,出于扭转形象的需要,政府采取了问责方式,将卫生部党组书记张文康和北京市委副书记孟学农免职。后来政府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最大程度保全百姓利益,逐渐扭转了民心,将发言人制度对公众利益的保护落到实处。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11天后,四川汶川发生了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里氏8.0级地震。四川迅速成为信息转播的重要阵地,使《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刚刚诞生就面临严峻的考验。四川省政府在其后的新闻发布活动中,及时主动向外部通报地震情况、回答记者问题,塑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稳定了民众情绪,为抗震救灾工作凝聚了人心。此外,中国国防部的新闻发布制度提前出台,表现了军队在抢险中作为第一力量的责任感。相比之下,1976年唐山地震由于新闻发布工作开展不力,造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改良建议

成了很多损失。由于当时政治背景,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发布采取封闭态度,使老百姓对震情发展一无所知,其他多震地区群众恐慌造成混乱。其次,由于没有对外报道,地震灾区错失了外界援助,影响了救灾和重建工作的开展。

两次规模相当的地震,由于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不同,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体现了对公众利益不同的重视程度,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被更多人关注,也具有了实战基础。

我国政府习惯于这类犯错之后的整改,缺乏预见性思考。

在我国各省市,最有权利的报纸通常是当地的党报。党报的存在实际上就给政府新闻发言人提供了一个改造、制造新闻的场所,使其在面对政府机关问题时重表扬,疏批评。在出现食品安全等教好隐瞒的问题时,多数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会无视发言人制度的存在,封锁消息或削减其严重性,使公众无法获取正确信息和及时做一些防护工作。这种不发布和发布不实信息的行为如果一再发生,一定会遭到“纸包不住火”的结果,不但对公众利益造成了损害,还会降低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所以能在突发事件中为政府和公众所需,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促进信息公开、引导舆论、树立政府形象的功能。

1.促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

所谓公民知情权,是指公民对于国家重要决策、政府重要事务以及普通公民权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

为保障公民知情权,使其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政府信息,将“透明政府”政的作用发挥得更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在我国施行,使公众知情权实现了有法可依。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政府发布信息的系统,与公众知情权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新闻发言人制度要受到尊重,要以尊重公民知情权为起点。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该起到监督政府行为的作用,敦促政府在发布信息时更主动、更负责。

另一方面,公众知情权得以实现,需要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保障。发言人制度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获取信息的平台,肩负着促进双方沟通的重任。它能促使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运作情况和政治目的,确保政府在公众的监督下高效、廉政地运作。

2.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因此在问题时期,发言人迅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改良建议

速、主动站出来借助其权威性展示事实真相,打击谣言和小道消息是很必要而重要的。

3月16日起,当日本正沉浸在地震灾难的痛苦中时,中国却爆发了一场“抢盐大战”。许多超市当日即出现疯狂抢盐现象,各大超市为稳定市民情绪,还实行了排队买盐,每人限购一袋的做法。

人们抢盐是有两方面的认识不足,一是认为多吃盐能防核辐射,二是担心海水被日本泄漏的核物质污染。各地疯狂抢盐、屯盐的现象并没有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直到几天之后,各地相继出现“断盐”现象,才有权威专家站出来做出相应解释。但专家的呼吁没有得到公众信任,甚至有人戏称:“专家千万不要出来辟谣,一辟谣就完了。”

可见我国政府以往发布信息时不够及时,并且不够实事求是,失去了民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在危机事件中时,如果不能从正规渠道得到可信的信息,就会轻信谣言并任期散播。

政府应授权于政新闻发言人,充分利用其身份来引导舆论的走向,击破谣言,维护社会稳定。

3.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信任度

今年4月,重庆市纪委纠风室和重庆广电集团联合开通“阳光重庆”网站。市民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投诉、举报、向各个职能部门提问,并对有关部门发言人的回复进行评分,有效监督职能部门敷衍塞责的情况。同时,网站周期性公布公众所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和结果,并通过公交车上移动电视等方式向市民介绍,使他们知道“阳光重庆”的存在和功能。市民对这个举动的反应非常好,觉得政府是真正在为人民的需求做事实了。

在前面也提到了政府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其执政的助手,经梳理大概分为三个方面的宣传作用。

一是宣传政府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由于宣传不力,政府做的许多事实都没有被老百姓看进眼里,反而使反动的小道消息趁虚而入。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将政府的价值追求灌输给公众,并在处理重大事件时表明政府的愿望和努力,宣传政府对个别行为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并将政府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示出来。

如国家总理温家宝经常出现在冰雪、地震等受灾现场,和人民站在一起并给他们鼓励,使公众看到政府的关怀,这就是发言人成功传递了政府执政理念的一个典型。

二是宣传政府的公开透明。近年来,官员腐败、职务犯罪、贫富差距、三农问题等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并呈现恶化趋势。新闻发言人制度应敦促政府信息更公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改良建议

开更透明,提倡反腐倡廉,提升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保证长治久安。

三是对外宣传。国际舆论通常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给我国外交带来极大压力。自从进入WTO后,中国的发展便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进行国际公关、创造国际声誉非常重要。但我国由于媒体发展滞后,舆论环境并不理想,以往的国际形象都是西方国家塑造的,对我们很不利。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如果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就可以筛选和处理信息,在对外传播中实现主动化,并与其他国家的新闻发言人系统及时沟通,减少误解。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改良建议

四、改良建议

尽管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创造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存在有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如新闻发言人的专职程度还不够,新闻发言人应该发布的信息,及信息发布的要求还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约束。笔者认为,发言人制度在我国还要经历以下几方面的改良。

(一)提升发言人的素质。

1.政治素质。新闻发言人从为政府代言的方面来讲,为了在突发事件中为政府服好务,既要有鉴定的政治信念,熟悉大政方针,忠诚于国家、政府,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思想水平,又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我国在外交关系中始终强调和平共处,但受到外媒不合理的批评和攻击时,多数情况下态度不够强硬。如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恶意驱逐并撞击中国渔船,此时政府发言人虽多次发表声明,但一直将“共同维护中日友好”作为重点,没有表现强硬态度,更谈不上对日方施加压力。之后日方对中方的多次声明不予理会,我国政府发言人才发出“中国警告日本停止在钓鱼岛滋事”的警告,并要求道歉,但在遭到日方多次拒绝后,态度方面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强烈抗议”也只是喊了一个口号。对此,许多网民表示不满。

在外交危机中,新闻发言人应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必要时进行解释、强烈谴责或采取其他行动施加压力,表明政治高度,充分维护国家尊严。

2.媒介素养。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特殊媒介,由于其信息发布的主要功能,它与媒体工作具有相似性,因此发言人必须具有媒介精神。为提高发言人制度的权威性,发言人必须通过培养和实践,实现三个“做到”:一是具备专业的媒介知识,掌握传播技巧,提高发言水平,做到在突发事件中进行新闻发布时能自如应对、有理有据;二是具备基础的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所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不辜负公众的信任;三是做到和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新闻发布活动多数时候都需要媒体的参与,良好的媒体关系可以提高发布内容的完整度和质量。

3.公关素质。新闻发言人是一项特殊而且艰苦的工作,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发言人应具有坚强的意志、开放的性格和灵活的思维,并在发布新闻工作时塑造个人独特的个性风采。新闻发言人公关包括对内和对外。对内,发言人要塑造政府形象,充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外,发言人要塑造国家形象,正确对待记者的提问,体现友好、合作、真诚的态度,冷静而巧妙地回答刁钻问题,宣传我国的文化和外交政策。培养新闻发言人的公关素养,首先必须转变发言人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专业化的礼仪培训、并进行拓展实践。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改良建议

(二)实现双向互动。发言人不应只是单向地向社会公开政府决策和意见,还要将民众和媒体的诉求及时、准确地反映到相关部门,使之成为突发事件中政府决策的参考因素。

将政府信息带给公众时,发言人应做到完整快捷、精确发言、实事求是,使人们相信其言论,并建立起权威性。将公众信息传达给政府部门时,发言人应做到充分尊重公众的舆论监督权,为公众在了解政府运作的基础上对政府的执政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目前兴起的网络发言人正是为达成发言人制度“为民代言”目的的一种方式。我国广东、云南等多地已陆续建立网络发言人,政府可通过发言人的平台与网络舆论打交道,收集网民对政府行为的意见,使人人可以参政议政。但这个机制才兴起不久,加上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还有需整改之处。网络发言人较之纸媒、数字媒体的发言人必须要有更充足的耐心、气度和亲切感。

(三)扩大涵盖面。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还应增加其实施主体和覆盖领域或对新增领域进行加强。

主体方面,应更多地普及到高校、企业等。涵盖领域则应以时下人们关注的重点为准,如在户口问题、房产政策、三农问题、环境恶化、职务犯罪、贫富差距等人们较为关注的方面,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应该涉及,及时发布政府的相关决策,解决公众心中的疑难。

在选举问题上,我国发言人制度还未充分发挥其“透明政府”的功能。政府一直在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但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大部分公民一生之中并未参与过选举,而且并未看到人大代表产生的相关公示。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发挥作用,将选举议程公之于众,并完善公众参与的环节,不要给人们留下选举是黑箱操作的印象。

(四)健全相关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发言人制度确立至今,我国已经在公共信息发布这个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体制不适应发展速度,导致诸多缺陷存在。如在新闻发布工作中,信息发布和解释的权利呈现“一边倒”,即完全归属于发言人,记者和公众只能提出问题,而不能参与讨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变相的信息垄断行为,给政府盲目保护部门利益和掩盖不良行为制造了机会,利用新闻发言人来庇护政府。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存在于权力机关,缺乏对应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来确保新闻的及时、准确、真实发布和杜绝统一口径和过度信息保密等行为。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结论

在这方面,我国还需制定科学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办法,确立工作制度,为新闻发布行为定下规定,做到周期性、规范化,使之成为公众了解政府运作的固定信息源,并在每一次新闻发布时都与相关部门达成共识,确保顺利进行。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结论

五、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一)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突发事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所以能在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

(三)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缺乏新闻发言人制度,就使政府和公众的某些诉求无法满足,这一点已经在发言人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有所体现。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行已有二十多年,但在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普及却是近几年才有的转变。我国各地已建立的新闻发布制度,近几年都在信息公开、为民谋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在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官员已经习惯了沉默以自保。在有关问题上,如果机关部门发布信息后受不到激励和保护,反而会对自身的私利造成影响,就会选择不发布,或选择性、调整性发布。我国的新闻发言人专职程度不够,只有少数人精于发布信息和与国外媒体对弈。新闻发言人制度重在为政府工作,在以人民为主体的方面工作不多。这些原因导致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带来的信息透明度还不够,对公众利益的保障也还没有达到最大化,需在各方面进行整改和优化。

参 考 文 献

[1] 邱沛篁.论新闻发言人[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第三期] [2] 佀志广.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探讨[N].岭南学刊,2004年第六期 [3] 杨建国.论公众知情权视角下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广东行政学院学报[J].2010,22(1):9-14 [4] 郭小平.危机传播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J].2006(3):27-29 [5] 杨建国.透明政府视域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12(1):46—51 [6] 严功军..握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的新趋势.新闻界[J].2008,1:46-48.[7] 赵平喜.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性质和内涵初探.东南传播[J].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结论

2007,12:27-28.[8] 唐佳梅.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与思考.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22(2):35-38.[9] 滕婧.责任政府视角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探析.南方论刊[J].2007,2.:59-60 [10]乔莉萍.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公众知情权.新闻传播[J].2006,10郑:40-41.[11]张艳红.中美新闻发言人制度比较.当代传播[J].2004,5:47-50 [12]曹静.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形象塑造.甘肃农业[J].2006,6:270-271

[13]陈力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再认识.传媒观察[J].2004,6:19-21.[14]陈树湘.试析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升温原因及实践的基本原则[J].2004,5:94-95.[15]梁芷铭.浅议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缺陷及其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J].2010,13(19):56 17

第三篇: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劳动关系学论文之——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保1012陈颖102040621

5摘要:政府的政治理念对政府的劳动关系和实践会产生重大影响。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中的第三方,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那么,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倡导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有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将从提出和解释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对我国转型期劳动关系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系统外部环境以及在劳动关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中国政府劳动关系角色与作用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而劳动关系式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劳动关系的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所以,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当前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三方主体之一,它介入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绝不仅仅是劳资之间的关系,政府作为第三方,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始终居主导地位,政府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及行政方式对劳动关系运行态势起决定性影响。同时,劳动运行态势也对政府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以及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产生基础性影响。所以,在劳动关系问题上,政府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必须积极作为。

一、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行为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普尔曾经说过,劳动关系中管理方、雇主和工会、雇员的定义比较模糊,而政府作为第三方,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政府起草并由议会通过的各项法律,反映了政府对于公平与公正、权利与职权以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的主观

1价值判断,这为劳动关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本框架。

(2)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许多公共部门,包括负责提供健康、教育、消防、警察、监狱等服务的政府机构,提供通信、交通、电力等保障服务的公用事业单位,以及在航空、汽车、钢铁、银行等行业中与私人部门竞争的国有企业。政府不仅控制这些部门的劳动就业人数,而且公共部门的劳动关系成为私人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因为它代表着政府的偏好。

(3)政府针对不同经济或社会问题采取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的集体谈判创造了宏观环境。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一般归为以下五项:

(1)劳工基本权利的保护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劳动合同、劳动标准、劳工保险、劳工福利、劳工教育、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监察。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积极、主动。

(2)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工会组织、集体谈判、雇员参与、分红入股。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中立、不干预。

(3)劳动争议的调停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劳动争议处理。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中立、不干预。

(4)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主要业务内容是: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失业保险、人力资源规划。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积极、主动。

(5)公共部门的雇用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公共事业。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合法化、企业化、民主化。

二、我国转型期劳动关系的现状

劳动关系是由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为实现劳动过程而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一般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总是离不开三方格局:雇主、工人、政府。在社会转型期里,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计划经济下国家作为全社会代表利益一体化的劳动行政关系,将转变为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监督调解者、以企业和劳动者为劳动关系独立主体所构成的雇佣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法制化。劳动关系的构成和运行,将以劳动法律为基础规则,在明确劳动关系各方权利义务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的程序,运用法律的手段,对劳动关系进行调节并处理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3)劳动关系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产业链来促进的。而劳动关系的国际化,不仅表现在国际劳工标准对于中国劳动立法的影响,也表现在劳动关系管理方式和矛盾处理方面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进,以及中国与国际劳工运动的更密切的联系等诸多方面。

三、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政策的制定。

(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就业保障。

(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劳动标准。

(4)劳动关系的协调。

鉴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劳动方式也处于转型阶段,同时又在追求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那么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1)健全和完善劳动法律和法规

我国的立法,多采用的是政策——行政法规——法律的渐进模型。在一线城市,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正在进行试点,在反复检验后逐渐向全国推行。比如,对于人们十分关心的劳动力参与社会保障的问题,我国已于2011年7月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取代了此前零散、存在诸多缺陷的法规,对帮助劳动者维权、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政府为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加强劳动立法和宏观调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承认和批准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23个涉及劳动者权力的国际公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与之配套的部分法律法规,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出现了企业下岗工人、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三股就业压力。对此,我国政府开展了类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失业救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初步建立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虽然还不完善,但其整体运行还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妥善的解决了大量的劳资纠纷,对协调我国的劳资关系

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论: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劳动者和工会、企业和雇主协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方方面面面的因素,是我国政府在转型期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本文对劳动关系和政府角色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劳动关系现实的状况,得出了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起到的作用。文中重点关注了政府在法律法规制定、劳动力市场体制建设、争议调解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由于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处于转型期,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有效,甚至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但我们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关系将在政府逐渐成熟的推动力下,达到长期稳定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劳动关系学》(第三版)[M] 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M]常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第四篇:政府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摘要:我国非公有制 经济 的 发展,使得非公有制 企业 劳资关系 问题 成为重要的问题,由于劳资双方力量来源的不同,导致劳资双方力量的不平衡,这是劳资关系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靠政府的介入,从健全有关 法律 法规体系、积极促进工会角色职能的转换、积极推进三方协调机制的建立、推动劳动力市场秩序的建设等四个方面入手,构建稳定协调的 现代 劳资关系。关键词:力量不平衡政府工会集体谈判制度 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利益表现和利益冲突趋于明显和加剧。近年来,劳动关系双方矛盾增多,趋于紧张化,构成了当前劳动关系发展中一个令人忧虑的重要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来说,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形成实质上是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力量对比及其博弈的过程。劳方与资方的力量是指各自所拥有的优势或有利的因素,这种力量的差异是 影响 劳资关系形成的基本因素。劳资关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契约形成的过程,劳资双方选择什么契约,契约的 内容 及其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资双方的力量或讨价还价的能力。认识劳资双方力量对比及其差异是形成劳资关系的基本因素的意义所在,我们要建立稳定的、契约式的、合作性的劳资关系就必须通过种种途径改变劳资双方的力量。

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劳资关系的主要问题 我国 目前 的阶段,,从总体上看,在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资关系的主要问题是双方力量的对比不平衡,更有利于资方,即在劳资双方契约的形成过程中资方处于有利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就资方的优势来看,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身的财产力量。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职工成为企业得主人。职工权益受到国家保护。但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企业的资产有企业主自己投入,虽然他们也是 中国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已经不同于国有企业的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全部财产的所有权,决定了企业对诸生产要素的充分支配,表现在劳资关系领域,资方享有职工录用,工资待遇,晋级考核,培训 教育,辞退员工等方面的决定权,有的甚至上述规范化的权力范围。第二,市场力量,市场力量表现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如果充分就业,劳资双方就会“等价交换”;如果劳动力供大于求,劳资双方的力量就倾斜于资方;如果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劳方会享有更多的机会。而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1996—2000年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5,400万,预计仅能安置3,800万,尚有1,600万失业;农村 新增劳动力和原有剩余劳动力合计21,400万,仅能安置7,700万,尚有13,700万属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15,300万人的失业队伍,将劳工自己置于最软弱无力的境地,就业竞争为资方瓦解工人组织、拒绝劳工权益要求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第三,政府方面,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目前发展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对外资方面,在开放的世界中,作为资金需求方的国家为着吸引资金,不得不实施较多的优惠政策。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外资,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利用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攀比,获得超常规的优惠,甚至超经济的优惠,例如获得某些 政治、法律上的特殊照顾。这种特权,在劳资交时转换成资方对劳动力超市场规则的支配权,使劳资关系中资方已经过大的力量更加强大。而地方政府,直接得益于外资经济增长带来的财政收入和其他收入,为了本地地方利益及官员的政绩,对来本地投资的资方给予了更为优惠的政策与待遇,而对劳动务工人员却没有给予相关的待遇。当劳资双方发生矛盾时,一些政府又偏向了企业一方,这无疑又增强了资方的力量,给劳资双方力量的对比带了不平衡。

(二)就劳方来看,他们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个人的的力量,非公有制企业劳工个人力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及其它方面的情况。一般而言,个人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越强,其个人力量就越大。但是在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中大量的是低层次的劳动人员,他们的工作岗位的替代性很大,其力量基础很薄弱,往往还不足以以个人身份于资方进行谈判与抗衡。第二是群体的力量,劳动力的供给呈分散、无组织和低素质状态。大量的农民工单个或小群体地四处寻觅就业单位,面对着极不充分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和劳动者之间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只能成为现成雇佣条件的被动接受者。就业后,在无任何工人组织的企业里,工人能在企业内外建立的联系或形成的组织,往往是以亲缘、地缘、友缘为纽带的诸如同乡会、同学会、老友会等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的狭隘性、松散性根本不可能使他们在利益一致、要求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有力量的团体。同时,占人数绝大比重的农民工,他们“短期打工”、“青春打工”的就业目标取向使他们在就业时间、就业地区、就业企业上极不稳定,过于频繁的流动使他们很难结成稳定的非正式的群体组织,再加上没有法律的保障,就很难形成一个有力量的,能与资方谈判的团体。第三是工会的力量,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工会力量的基础来自会员团结一致以及国家法定权力。在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非公有制企业得工会组织不健全,员工入会的积极性也不高,工会力量比较薄弱。在加上在新时期工会的的角色转换没有跟上以及职能定位的模糊,工会没有真正起到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责,工会仍然是企业内部的附属机构,没有独立性,在维护职权权益方面显得很软弱。在地方组织结构中,工会和政府的关系往往使工会处于尴尬的境地。不少政府官员一向将地方总工会视为一级政府机构,而企业工会的属地化管理原则又要求企业工会服从当地总工会的领导,这种实际存在的上下级关系,企业工会隶属于所在地市总工会,使工会在很多时候不得不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大局致使企业的工会不去维护职工的权益,而站到资方一边,偏袒资方,这种对劳资双方力量的扭曲,造成了劳资关系的不稳定。

第五篇:我国政府在电子商务中应起那些作用

我国政府在电子商务中应起那些作用?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中,政府的干涉是必不可少的。正如要使一场球赛正常进行,裁判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干预应致力于促成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 保护公共利益,而且必须明确、透明、客观。为此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电子支付系统、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及电信技术等,只有制度健全了,整个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才能顺畅地进行。

2、管理、协调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政府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通过宏观规划、协调组织,制定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保持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一致性、连续性,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竞争环境、管理和服务环境,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家整体发展做好铺垫。

3、积极参与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政府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实现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信心与认知度,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利用崭新科技,以电子化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服务。我国 1999年实施的“政府上网工程”,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推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促进公众信息资源上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以此来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建立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下载现阶段我国政府市场经济中作用研究[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阶段我国政府市场经济中作用研究[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县人民政府行政执行力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县人民政府行政执行力研究 【摘要】: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自上而下的总体特点来看,改革既需要正确的改革思路来引导,同时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具备强大的行政执......

    浅析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汇编)

    浅析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概述: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生产活动是人类......

    政府在我国农业品牌化中作用的探讨

    政府在我国农业品牌化中作用的探讨摘要:近20年来我国农业有很大进步,但我国农业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农业基础薄弱。推进农业品牌化,是我国加入WTO......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作者:王 湛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入手,剖析了对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影响较大的政......

    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处理难度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

    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的研究

    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的研究 一、审计效率的现状 (一)不少被审计单位年年审计年年违纪 在充分监督制度下的上市公司存在的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势必衬托出非上市公司存在会计造假的......

    市场经济下我国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

    市场经济下我国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摘要:事业单位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是现代中国社会三大基本组织类别之一。然而,在事业单位中现行工资制度的计划经济......

    关于我国现阶段导游行业的研究(最终5篇)

    关于我国现阶段导游行业的研究 摘要: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导游起主导作用,导游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旅游产品的质量。目前导游服务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导游服务市场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