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在语篇中视角现象的等效翻译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把握视角与语篇体裁、主位化、标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实现等效翻译。本文认为科学和系统的研究视角现象有利于原语代码向目的语的转化,实现译文的等效翻译;并帮助澄清作者、译者和语篇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效避免语用失误。
关键词:视角;语篇;等效翻译
1.引言
传统译作者通常以句和段为单位来进行翻译,很显然这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体裁,标题,主题都未考虑在内。随着语用翻译的发展,我们可以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语用翻译问题展开近一步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语篇翻译是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语篇分析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下面我就结合语篇中的视角现象来谈一谈语篇视角在语用翻译中的作用。
2.语篇的视角现象
视角(thepointofview)或是(perspective)是说话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视角现象普遍存在,是说话人必不可少的采取的一种立场(赵秀凤,2006)。它直接影响说话人对视角是一个涉及观察者、观察对象以及观察路径的概念。观察者是视角的发出者,可称为视角主体;观察对象是视角的落点,可称为视角客体;观察路径可称为视角切面。语言学家和文体学家则更多地关注视角切面,他们分别从语篇分析和语篇理解的角度对视角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探讨。视角作为作者组织语篇的一个重要资源,一方面展示了一定的文体风格,另一方面可以折射出作者的观念形态。
视角对语言形式选择运用的制约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在词、句层面上视角表现在情感变化对不同语法结构有影响,在语篇层面上,视角的体现更为复杂。语篇的层面开展对表现于目的语篇重构中各种技巧、方法的描写,在于语言实际的存在形式是语境中的语篇,而非孤立的词和句。翻译,作为一种跨语文化交际形式必然在语篇的层面上进行(司显柱,2004)。因此,虽然我们并不反对,也理解基于视角、目标以及方便的考虑而将研究对象——词语和句子从其所在的母体——语篇中抽象、剥离出来,但从根本上说来,这种见木不见林的先天不足必然注定了对语用翻译结果的以偏概全,无法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等效之目标。
3.语篇视角与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一方面要求译者保存原作内容,用译文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将特定内容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求译者不拘泥于原作,可以在正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各种语境因素,体现原文的风格和文化背景。语用翻译与视角密不可分。视角是作者所持的立场和角度。视角不同,对语篇的理解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桥梁,在实际转换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语用推理过程,译者必须充分掌握好各种语境,尤其要把握视角。
3.1语篇体裁与视角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语篇都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才能起交际作用,属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通常都能明白其中的交际目的(张美芳,黄国文,2002)。例如,在中国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人在路上碰到熟人,他可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去哪里?”、“去上班啊?”、“最近忙些什么?”一般说来,这些话是中国人用来打招呼的,而不是真正想干涉别人的私事,这些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然是充当问候语的作用。但是,西方国家的人通常并不了解这一点,因而有人听到这些话可能会误解,甚至还会恼怒。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看,每个语篇都可看作是属于特定的语篇体裁。语篇体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的:一是“纲要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一是“体现样式”(realizational patterns)(张美芳,黄国文,2002)。纲要式结构是指有阶段的、有步骤的结构。例如药品的纲要式结构通常是:名称、成分、治疗症状和对象、服用方法。而语篇体裁的体现样式通常是由特定的语言结构充当。例如,当一个英语语篇的正文的第一句是“Once upon a time…”时,便表明这是一则关于童话或神话的叙事;当一则对话的第一句是“Can I help you?”时,在很多情况下它都是发生在服务行业中服务人与顾客的对话。有些语篇体裁的纲要式结构和体现样式并不是十分独特,所以要经过“语域”(register)分析才能确定其语篇类型。Halliday(1985)认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它们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使用。这三个因素是:语场(field)、基调(tenor)、方式(mode)。这三个因素是情景语境的组成部分,称为语域变体(register variables)。语场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基调指的是谁是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方式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语场、基调和方式跟语言三个纯理功能相互联系:语场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基调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而方式则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也许可以这样说,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一致和相称的语篇。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学者认为,语域是指语言的变体,反映的是情景语境;语类即类型,反映的是文化语境,语类是高于语域的层次。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语言文本分析必须与所选用的语类在文本功能上保持等值。基于语篇体裁的诸多特点,译者在进行等效语用和社交翻译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其中的差别和影响。语篇的体裁不同,它所叙事的角度和立场当然不同,所要实现的交际目的也不同,在语用翻译中必不可少地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3.2语篇标题与视角
标题实质是一个语篇的起始,人们在对语篇进行分析时首先注意的是标题。标题是整个语篇的浓缩也是整个语篇画龙点睛之笔。标题可以影响整个语篇的构成。标题作为一种主位化形式,其功能是创造预设(李建红,2006)。例如,下面两个标题“A Prisoner Plans His Escape”和“A Wrestler in a Tight Corner”会让读者对下面一段文字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解。Rocky slowly got up from the mat, planning his escape.He hesitated a moment and thought.Things were not going well.What bothered him most was being held, especially since the charge against him had been weak.He considered his present situation.The lock that held him was strong, but he thought he could break it.若这段文字的标题为前者“A Prisoner Plans His Escape”,那么,读者所理解的是Rocky 是一个囚犯,被关入监狱。他讨厌监狱里的生活,因此计划破狱而逃。而这段文字的标题若定为后者,即“A Wrestler in a Tight corner”,则可理解为Rocky 是一个摔跤手。现在摔跤时遇到了强手,对手不弱所以Rocky正左右判断着他的处境,并打算有所突破。
由于两个语篇的标题不同,读者在读标题时所产生的预设不同,那么标题下面的内容留于脑际的内容是不相同的(朱燕,2007)。标题对译者理解原文至关重要。这说明,视角的不同,对一句话或同一篇文章就会不同的理解,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在进行等效的语用翻译时尤其需要重视标题的提示作用。
3.3语篇主题与视角
语篇主题是指话语中前面句子的共用主题,即作为后面句中谓语的主语。Prefetti & Goldman 也认为我们所说的主题化就是一个话语过程。此间,一个所指被发展成为该话语的中心话题。因此,所理解的主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所指在语篇中的凸显过程(莫爱屏,2007)。主题跟主位并非一个概念。主位一定是句子的起始部分,而主题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也可以蕴含在整个语篇中;主位一定是以句子为单位,而主题可以以句、段或篇为单位。简而言之,主题就是某个内容的凸显。(莫爱屏,2007)
(1)Tom kissed Mary.(2)Mary was kissed by Tom.(3)It was Tom kissed Mary.以上三个句子,主位分别是Tom, Mary, it, 而主题则是Tom吻了Mary 这个事实。作者在语篇组织过程中的视角,决定其在写作文本时的观点或态度。一般说来,作者的视角相当固定,他通常不会在不同视角之间跳来跳去,而主题则是视角在语篇中的具体体现。在语篇中,每个段落或者每个句子都可以由主题,整个语篇也可以有一个总主题,这里的主题有可能与视角吻合,也有可能与视角不一致。
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翻译中,译者领会原文本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他们的主观理解,这种主观因素不可避免。译者作为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的沟通媒介,在转换过程中必须要将其主观理解尽可能客观化,减少主观性,准确把握语篇的主题。只要抓住语篇的主题,就能更好把握作者的视角或意图,在语用翻译中就不会偏离最起码的方向(莫爱屏,2007)。
4.结论
本文从语用角度论述视角与语篇体裁、主位化、标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启示:如何实现译文的等效翻译。在语用翻译过程中,抓住视角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译者更好的理解原作。从语用角度探讨语篇中的视角现象是语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推动了翻译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并为跨文化交际,语际语言研究等其他科学提供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李建红.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章标题的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6,2。
[2]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现代外语(季刊),2001,1。
[3]司显柱.论翻译技巧研究的语篇视角[J].上海科技翻译,2004,2。
[4]张军平.论翻译中语篇视角的转换-从《葬花吟》英译谈起[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5]朱燕.新闻英语标题汉译的关联理论视角[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赵秀凤.语篇视角的语言表达-以“言语场景”为基础的认知构建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6,1。
第二篇:(全英文论文)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研究有案例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全英文论文)归纳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研究英语幽默的产生
(全英文论文)呼啸山庄的象征主义
(全英文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之美国俚语分析
(全英文论文)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课堂反馈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全英文论文)关联理论视角下软新闻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母语对中国大学生口语学习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中西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全英文论文)阿特伍德肉体伤害的女性主义解读(全英文论文)日本企业管理的制胜之道儒家思想管理
(全英文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异化主题分析
(全英文论文)专八考试中的说明文体裁分析
(全英文论文)英语语法与语用的协调情态动词为例
(全英文论文)中英风俗习惯差异对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学习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中英人名姓氏的来源及命名方式的比较
(全英文论文)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英语习语变体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 99 0749
(全英文论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全英文论文)初三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分析—XX中学为例
(全英文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技巧
(全英文论文)王尔德童话作品的角色分析
(全英文论文)新闻翻译典故处理策略和方法
(全英文论文)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
(全英文论文)高中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XX中学为例
(全英文论文)夏洛的价值夏洛的网的主题解读
(全英文论文)中国特色新词及其英译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雾都孤儿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意义
(全英文论文)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全英文论文)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全英文论文)创造性与商标翻译
(全英文论文)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分析
(全英文论文)从美国刑侦剧犯罪现场调查看讯问过程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全英文论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全英文论文)任务型教学法在XX中学高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创造性背叛在翻译红楼梦章回目录中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对比分析
(全英文论文)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因果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
(全英文论文)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之意象探析
(全英文论文)文化差异对可口可乐公司品牌全球化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初中英语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
(全英文论文)论渗透定价对新兴电子行业的影响华为公司为例
(全英文论文)从关联理论看日化品品牌翻译宝洁和联合利华为例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作文错误分析
(全英文论文)论英语长句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词缀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浅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缺乏及其解决方案
(全英文论文)大学生语用能力现状研究
(全英文论文)美式俚语在社会文化中的使用及其影响
(全英文论文)教师用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全英文论文)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情况分析
(全英文论文)功能对等与英语习语的翻译
(全英文论文)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分词误用分析--XX学院学生的研究
(全英文论文)数学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情况分析
(全英文论文)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全英文论文)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全英文论文)XX中学高三年级英语阅读问题调查研究
(全英文论文)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全英文论文)谈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技巧--以“六大古都”为例
(全英文论文)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全英文论文)商务英语书信中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对比分析
(全英文论文)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分析
(全英文论文)母语迁移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农村中学英语学习的焦虑调查—以XX中学初一学生为例
(全英文论文)分析蒂凡尼的早餐中郝莉的人物特点
(全英文论文)嘉莉妹妹中女主角嘉莉的分析
(全英文论文)中餐菜名的英译
(全英文论文)蝴蝶梦中女性成长主题分析
(全英文论文)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美的主题
(全英文论文)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跨文化对比与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数字习语翻译的文化取向
(全英文论文)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全英文论文)语块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全英文论文)XX市区公示语翻译错误分析与对策研究
(全英文论文)汉英数字禁忌的对比研究
(全英文论文)可口可乐--跨国公司在华成功的本土化战略
(全英文论文)论母语正迁移对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作用
(全英文论文)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全英文论文)中英色彩文化的研究
(全英文论文)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话语权分析
(全英文论文)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与策略
(全英文论文)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社会病态
(全英文论文)论英语谚语翻译
(全英文论文)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作文错误分析
(全英文论文)语块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全英文论文)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全英文论文)国内英语学习者二语习得石化现象研究综述
(全英文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校园语码转换
(全英文论文)从美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阿凡达的汉语翻译
(全英文论文)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全英文论文)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
第三篇:插图在语篇教学中应用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课题研究的总结
武夷山余庆小学 方向丹
---插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闽教新版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个语篇都配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插图,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如果我们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恰到好处地利用插图辅助语篇教学,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一、借助插图,导入语篇话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如能紧扣语篇教学目标,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话题,将为整个语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篇导入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目前,除了采用谈话、唱歌、TPR 活动、猜谜语、做游戏等导入方式外,我们觉得借助插图,精心设计导入,同样也能高效地导入语篇话题,让课堂教学跨出成功的第一步。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 7 A Visit to A Middle School 中,在进入文本整体视听前,我先出示文本的第一幅插图,用几句简单的英语描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紧接着提出简单的问题:Which school are they visiting ?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视听文本对话,利用文本插图的导入,流畅又自然,有效又高效。
二、借用插图,预测语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视听动画、阅读文本等方式直截了当地感知、理解和体验文本。其实,在进入语篇文本学习前,教师不妨适时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利用插图能对课文提供直观线索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测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像力。预测文本的信息,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对话的动画来解疑、释疑。由于学生急切想知道他们的预测正确与否,所以在之后的视听对话、理解文本和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异常地专注认真,整篇文本的学习就在验证预测结果的过程中轻松顺利地完成。由此可见,借用插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推断和探究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用插图,突破语篇重难点
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基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教学难点解决了,重点也就理解、掌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突破重难点的方式很多。其中,巧妙利用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往往会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先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适的插图可用,把握教材中的每幅插图的教学意图和功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用插图,突破重难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如,在闽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8 The Universe Part A 的教学中,我巧用了文本第2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Does Ben have any questions to ask his father?学生看图读懂Ben 提出的问题:Are there any people on the moon? Are there any trees on the moon?在教学闽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 7 A Visit to A Middle School 的教学中,我也巧用了文本的第二幅图,设置问题:Where is the school library? Where are the teachers’office? Where are the labs?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第四篇:论文 论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论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摘要:社会惰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大学生合作活动中更是普遍存在。可以从社会惰化理论、大学生心理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在这个群体中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并找到预防或抑制大学生群体社会惰化现象的措施。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社会惰化现象 合作活动 团队合作工作
一、概述
社会惰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影响的很重要的一个现象,社会惰化现象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正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在团体中,责任分散,团体中成员越多,每个成员分到的责任越少,责任定位越不明显,社会惰化现象产生。
在心理学上,有许多实验用以证明社会惰化现象的存在。
法国人马克斯·瑞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曾在个体独自的情况下和在不同群体规模的情况下测查个体鼓掌和欢呼的声音强度,他发现,与个体独自情况相比,个体的声音强度(鼓掌声和欢呼声)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减弱的。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能证实社会惰化现象的真实存在。
根据有关研究和统计,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半。
二、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现象作为社会群体合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被概括为,哪里有群体合作,哪里就有可能出现社会惰化的身影。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被要求培养为一个懂得创新、合作的特殊群体,他们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可以说大学生和自己同学的合作是他们的必修课,是他们学业甚至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既然存在着相互合作,便会面临着团体成员的责任分散,出现惰化现象。
在生活上,只就宿舍生活处理上来说,就有合作,也有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宿舍里的卫生是需要宿舍几人共同保持的。然而相比一个人在家居住的房间卫生保持来说,宿舍住了更多的同学,按理说,人多力量大,宿舍应该更加清洁,但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宿舍的卫生程度要远不如一人独住的卧室卫生程度高。在大学生宿舍中,大家对于打扫卫生的事情相互对托,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宿舍的卫生保持中。值得注意的事,当大学生在找各种理由拒绝的时候,大家多数在心里觉得心安理得。室友们一致认为,即使他不去打扫,对于宿舍这样工程量小的工作,也还有其他几个人顶着,况且,宿舍并不是一个人的干的好还是不好,干了还是没干,完全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最后,大学生宿舍,一般卫生表现得与大学生们的身份年龄不符。
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中,社会惰化现象同样常常出现。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在被要求代表小组表达看法或是观点时,在中国传统的追求低调、才不外露的中庸之道的社会氛围下,各组员即使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要表达,但依旧会羞于表达。最终小组成员相互推脱,勉强情况下一位小组成员“挺身而出”,小组其他组员的可能会独树一帜的观点就被掩埋。当然,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有可能是小组成员对于问题讨论没有引起足够的兴趣或是注意。小组发言的难度或是紧张度都要远小于个人发言,从而在这样被分散的责任下,小组成员更寄希望于其他组员能“挑大梁”似的关心讨论的主题,最后代替其他组员发言。就这样,在小组成员们身上出现了社会惰化现象后,进行讨论学习的最初目的被违背,也使得讨论学习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讨论也形同虚设。
此外,在大学生实践学习,例如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的过程中,社会惰化现象更是成为影响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统计高校学生论坛中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感受以及人员招募情况可以初步看出,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此类的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利的活动上,大学生参加项目的目的并不完全处于兴趣爱好,更有一部分功利的考虑因素在里面。对于所要求的5人的人数而言,多数项目团队中都会出现有些成员的惰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类行为俗称“打酱油”。深入的对此类项目团队的成员进行分析,大致上包括一个或两个主管人,这两个主管人一般是项目组的发起者,他们负责招募队员,多数情况下,项目所研究的主题是有这两个人所提出的,主题大多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他们的兴趣相关,这两个主管人有他们的知识背景,清楚项目的主要运作流程,是项目组的主导力量。此外,项目组中一般还会存在着几个能被调动得起来的成员,他们会给团队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但对于项目的执行上面,他们更倾向于听从指挥,然后执行。大学生一般会评价这类人为“比较靠谱的人”。在某些团队中,在某些情况下,一部分团队成员会出现懈怠情绪,认为在整个项目组中,自己不干还有别人,况且无论怎样,自己最后还是能拿到一分成果,因此以各种理由不参加拒绝项目组的任务。所以最终在一些项目组中,真正从头到尾参与项目的成员只有两三位,成员越多,责任越分散,责任的界定月不明晰,甚至会出现项目组的人数为三人时的成果要好于五人时的成果。
在大学生的社团工作中,更是有此类社会惰化现象的发生。一般刚刚加入社团的干事在前期会充满干劲,怀抱着对大学社团工作生活的美好憧憬。然而,在一段时间过后干事们在被分配任务时,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推辞工作。一般社团中干事众多,不乏能坚持到底的积极的工作的干事,所以这时候对于某些干事,社会惰化现象明显。在社团中,不仅是干事会表现出现惰化,最初,下定决心想把部门发展好的几个部长在后期的部门管理中,也会出现社会惰化现象。就大学生社团来说,一个社团的一个部门通常有三个负责人,即部长,一个发展的比较好的部门,往往部门里的几个部长之间的默契度还有理解度是非常高的,部长们私下里也是非常好的朋友。部长们对部门的工作通常需要分配,当到了部门管理后期,部长们也会对工作产生情绪,出现少参与或不参与社团活动的趋势,部长们考虑到朋友情分等因素,往往对这种惰化选择忽视,由剩下的部长继续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部长们缺乏及时的沟通,导致积怨加深,最终产生矛盾,社团很可能最终不欢而散。这也就解释了有些社团中成员很多,但办事效力却远不如一个人数少得多的小组的情况。
三、大学生群体社会惰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这些是心理学家就社会普遍人所总结出来的三个原因,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既具备与社会上其他群体一样的普遍性特征,有因为大学生特殊的身份等因素具有差异性,故这个群体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与其它社会群体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会不完全相同。下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以上拉塔奈的三点分析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
首先,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不仅受到父母的宠爱,还受到来自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心宠爱,可以说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由家里照顾,俨然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这样十多年的家庭的保护下,他们习惯了一切由家里拿主意,一切事情出了事情有家里担着的事实。久而久之,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养成了骄纵、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集体的利益、甚至缺乏责任感的性格,他们渴望脱离家庭的束缚,渴望自由,渴望象大人一样自己做主,承担责任。然而他们却不具备那样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能力,在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想到家里,希望在家庭的庇护下能摆脱困境。就这样,他们进入大学,远离家庭,加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却依然没有调整过来自己的性格上或是处理事情上的习惯。就这样,无论是在合作学习中、社团活动中、小组项目还是宿舍生活中一遇到稍微不顺心或是稍微困难的情况,由于本身责任感的不强烈,并且因为一直生活在温室里,不能忍受来自他人的一点批评和来自外界的困难,会想要退缩,觉得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不大,出现惰化。所以说,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以及自身缺乏强大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群体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
此外,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大学生无法协调课业学习和其它校园活动,当大学生感到无法协调过来时,会选择舍弃一些方面。有的大学生选择舍弃学习的时间投身于社团活动等方面,而有些大学生会选择放弃参加社团活动转去学习,从而在这种无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出现了社会惰化现象。“90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可以说是一直按照一个确定的目标——考大学日复一日地努力,在进入大学后,自己的理想、自己想选择的未来、自己追求的生活全由自己决定,每个人都不同,在大学里所有的选择没有对或错,只有适合和不适合。大学生们在合作活动初期很大一部分对将要进行的活动缺乏一个具体的了解,很多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到别的同学参加,自己也要参加。直到后期,他们才发现自己时间安排不合理,无法平衡学习和其他校园活动的时间分配。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们一直把学习当做生活的重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进入大学后,学生们无法权衡理论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与社团或是其它项目等活动冲突时,会选择退缩,以将时间腾出来关注学业,牺牲社团和实践项目。另外,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其实并不适合社团的活动或是课外时间项目,或是对于这些团体的管理感到不适应,也团队里面的伙伴不能好好相处的时候,大学生群体里面的社会惰化现象也会出现。
四、如何避免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惰化
心理学上,个体努力工作的条件有三: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的成绩;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和重视;个体相信努力工作能得到满意的奖励。
对于大学生群体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如何避免这样一个群体中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下面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在合作活动开始之前,比如说在宿舍卫生值班制度制定时、在学习小组组建时、在课外创新项目组队时和在社团换届负责人交流时,应当尽量把团队成员人数减少一些,这样有利于每一个人分得适当的尽可能多的一些责任,更能让他们感知到自己的责任感,避免责任分散;另外选择一个善于协调与沟通的团队领导人也是十分有效的,一个好的团队领导人能在成员懈怠的时候鼓舞士气,在成员之间有矛盾时及时化解,一个有个人魅力的领导人是团队的核心,让团队充满凝聚力;此外,合作工作开始之前,向组员明确工作规则制度,约法三章,加强成员的责任意识,告诉他们一旦加入到团队当中就要承担必要的工作任务,不能轻易退出团队,这样事先说明情况能使团队中社会惰化现象更少发生。
第二,在合作活动进行过程之中,比如是宿舍中实行卫生值班制的过程中、小组讨论学习阶段、创新项目正式开始准备后、社团部门部长开始管理社团后,也能通过一些措施抑制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首先,不仅公布整个团队的工作成绩和进度,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然后还可以帮助成员认识其他成员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此外,团队领导人可以定期组织大家谈心,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和感悟,及时化解成员之间的矛盾,确保团队合作工作能持续进行下去。
第三,在合作工作阶段性结束时,比如,在宿舍某次卫生值日后,小组学习一部分完成后,实践项目获得阶段性成果后,社团部门某一项重大工作完成后,可以对成员采取适当的奖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是能被大家所知道的,是有回报的,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五、总结
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惰化现象在大学生合作活动中普遍存在,通过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案例,结合相关心理和环境等因素,能分析出这个群体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找出适当解决办法并着手来预防、抑制和解决。
第五篇:论文:论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磊 席红换
(长治医学院 英语教学部)
摘 要: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应用中应注意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量避免信息技术替代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应用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teaching.Trying to avoid replace teacher's position,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lay equal stress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cus on both the main posi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instruction.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lish teaching, application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不断深入开展,通过逐步优化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成绩考核的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已步入了良性轨道。特别是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使英语教学日趋完善,也极大地提高了英语课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受到条件、环境、教师自身素质以及如何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目前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学习研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使用方法简单、手段陈旧、亦或替代传统教学方法等问题多方面存在,忽视了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们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训练。这样的英语教学谈不上素质教育,更谈不上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计算机和英语是两大基础学科,也是两大工具学科,二者科学的整合,可以相辅相成,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扩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由此,笔者就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浅见。
一、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转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教师是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不仅要准确地分析教学内容中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实施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策略整体设计,还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要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不断地突破难点和疑点,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需求,挖掘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地利用
【1】旧知识向新知识进行迈进。这里,旺盛的求知欲、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始终都是特别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通过运用精心设计的课件,使学生都能进行独立的网络学习。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自制并放在服务器上的课件,带着主要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地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寻找答案。通过网络与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如作伙伴、角色扮演等),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与归纳,从而使学生收到圆满的学习效果。教师“授之以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主体作用,懂得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去学习,有问题该怎么办。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好主体作用,做到会学习。
二、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察我们周围的英语课堂实践,不难发现,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教师独揽课堂的教学现象仍旧相当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成了知识灌注的对象,活像个录音机、录像机,个性、潜力被活活扼杀掉。这种现象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与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特别注意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独揽式”,也要防止不管学生的“放任式”,真正做到科学的“主导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同学资源、教
【2】师资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以我为中心走向以我为主导。所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反,现代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人忙”的单一授课模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从以我为中心角色的退出,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组织者而听任学生的随意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当好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和评论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有主题、有秩序的组织教学,还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及时正确的总结、归纳、评论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正因为教师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的定位也在作相应的变化,由课堂被支配对象转变成课堂上的主体。英语教学中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得以进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际,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要尽量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替代化 英语有别于其它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它有很强的交际性和使用性,因此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技术帮助教学及网络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实际上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录音机、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简笔画、实物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决不可忽视。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现代化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课堂氛围就越好,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授的教学内容就越容易让学生掌握。比如,有些教师在presentation,reading,listening,practice,pair work,discussion等环节都用上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似乎很浓,但实际上是在看热闹。课堂上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图片、动画、声音上,教学信息在传递给学生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比传统课堂多得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摄入就小得多,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就很难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帮助教学应该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在【3】“辅助”上,切不可贪婪用信息化技术替代粉笔和黑板。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师应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从帮助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恰当性、综合性、辅助性和启发性等原则,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科学地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志明,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换 [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胡继岳、章国英、沈胜娟,《网上英语课堂与网络外语教学前瞻性研究》[M],第二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
【3】刘融,信息网络环境中高校“两课”教育创新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8~101。
作者简介:
王 磊(1976-),女,山西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学研究。
席红换(1977-),女,山西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jianzhongshiwl@sohu.com josie_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