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论文(五篇材料)

时间:2019-11-30 19:5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论文》。

第一篇: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论文

摘 要: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国家保险型是目前国外较流行四种社会保障模式。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宜选择以社会保险型为主,强制储蓄型及国家保险型并存的混合型保障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四种社会保障模式

1.1 福利国家型福利国家型模式,以英国、瑞典为代表。

这种模式为公民提供了一套“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由国家来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这种模式以公民的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但由于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以致于财政负担过重,同时也不利于国民劳动积极性的发挥。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很难适用。

1.2 社会保险型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这种模式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选用不同的保险标准,并以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国家型模式相比,其缺陷在于:由于采取现收现付的方式筹集资金,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率的影响非常大。其优点是:建立了政府、社会、雇主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具有风险保障的共济性。这种模式比较适应我国农村。

1.3 强制储蓄型

强制储蓄型模式,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新加坡在20世纪50年代创设了公积金制度,并由最初的养老用途逐渐扩展到医疗、住房等领域,成为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内容。强制储蓄型模式强调雇主与个人的责任,缺乏政府与雇主和个人之间的共济性,不具有普适性。

1.4 国家保险型

国家保险型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二战后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保险模式以社会公平为目标,保障范围覆盖全体国民。其缺陷在于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模式在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不宜再适用。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可考虑在小范围内、阶段性地选择使用。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因素

2.1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一般性影响因素一是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模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对社会保障模式建立的出发点影响巨大,甚至存在有根本性差异。其次,政治体制不一样,对社会保障模式运行产生的影响千差万别。再次,利益群体对社会保障模式的作用非常巨大。二是人口因素。从家庭结构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农村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过渡,子女数目的急剧减少导致了每个子女所负担老人的系数明显加大,使得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这就迫切需要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和老年福利等将成为中国新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关键领域[3]。三是社会文化与心理因素。长期以来,哺幼养老,“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在中国农民心里根深蒂固,甚至上升到伦理和法律规范层面,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四是传统保障制度的因素。由于社会保障发展所具有的连续性和惯性,新旧体制的更替需要一个过程。因而能够与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建设过程将具有渐进性,新制度中会包容中国传统保障制度中的有益部分。

2.2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经济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模式、结构及社会化程度。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国家财力充裕,国民支付能力高,保障模式的社会化程度也就越高,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的覆盖面宽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经济运行状况。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必须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状况相适应。第一,一定时期内经济的运行状况制约着社会保障模式的覆盖面和功能。第二,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供求关系制约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重点和内容。第三,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特点决定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三是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并非根本经济制度范畴,而是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它是经济体制中的稳定系统。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看,经济制度是内容,经济体制是形式。

因此,作为经济体制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要体现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制度。所以,社会经济制度影响着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四是经济结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复杂化、多元化是总体趋势,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定型,因而也对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第一,农村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可以借鉴福利国家型模式,即以政府为直接责任主体,抛弃“施舍”观念,将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作为政府的法定责任。既然《社会保险法》已颁布,那么农村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就应当长期化、稳定化。

第二,农村医疗保障可以分为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合作医疗及农村补充医疗三个层次来进行模式设计。首先,农村公共卫生制度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这个层次应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贫困地区,可由中央政府承担全部财政责任;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由地方政府承担财政责任;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承担财政责任。其次,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这个层次可以综合借鉴福利国家型模式和社会保险模式。由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以及农民个人分担筹资责任。经济发达地区,可由集体组织和个人来承担大部分筹资份额,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按5:3:2的比例分别承担筹资责任;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各承担I/4的筹资责任。再次,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适用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民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商业保险的属性,因此,这个层次可借鉴社会保险型模式[4]。

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可借鉴社会保险型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及运营大体有三种: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其中,现收现付制是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模式。但现收现付制容易导致代际收入再分配,即当代人的受益支出需要下一代人来提供,从而使得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无法相对应。

完全积累制是以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方式。它是在农民劳动期间,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由集体组织和农民定期缴纳保险费,并记入个人账户,作为长期储存积累并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权归个人。

部分积累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之间的混合筹资模式。即在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支付能力范围内,比现收现付多筹集一部分金额作为积累基金,使收大于支,从而积累一部分基金,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陆菊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化解对策[J].经济师,2007(2):88-89.[2] 王 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二篇: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

我国的专家学者曾先后提出过三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这就是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和小城镇模式。目前,在实践中三种模式有并行的趋势。

小城镇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它将城市中的经济、文化、科技联系推向农村,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80年代中期以来,小城镇在我国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小城镇有其局限性,如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下、能源耗费指标高等,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下降。所以,反对者认为,小城镇的战略使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变得更为迟缓。

中等城市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种扩大了的农村。因此,与其“撒胡椒面”似地投资于小城镇或小城市,不如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适当数量的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50万—80万,它既可以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以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

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过去人们多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模式造成交通拥挤、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然而,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聚集效应带来了经济的高度繁荣。大城市与卫星城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也正在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集中联片的超大城市区域。

除上述三种模式外,还应该有第四种模式,即“乡村生活的城市化”。传统上的城市化是指人口聚集到少数区域,该区域内非农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传播、通讯、交通日益发达,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聚集”可以是跨区域的;同时,高技术产业、信息业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在生物技术推动下的农业已失去了传统农业的含义。因此,城市化也可以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即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在农村得到普及。乡村生活的城市化,有可能成为我国农民未来的一种选择。也就是说,乡村仍然保留,但机械化的劳动方式、城市化的衣食住行、现代的文化生活及闲暇生活等都与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本质区别。

二.、河北省城市化的规划:

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我国正进行着城市化的伟大变革。河北省要在这场变革中,提高综合竞争力,迎头赶超发达省份,就必须全面认识自己,科学谋划城市化进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或者城镇化虽然说法不一样,但内涵一样,就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的一种现象,是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经济和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强化的历史过程。

(一)城市化中人口转移模式

经调查,发现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农民进城务工。工业和农业生产效率差距,带来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价格差距。目前我省城市劳动力平均价格是农村劳动力价格的4倍。正是这种差距,吸引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2、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留在城市。农村学生通过考学,进城市读书,毕业后大多留城市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

3、精明的农民在城市里经商。一些有眼光的农民,抓住城市商机,逐步发展壮大,从而长期定居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4、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居住。由于城市生活条件较好,商业、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教育水平较高,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子女“跳龙门”,便进城居住,成为市民。

5、乡镇企业发展导致一些部门进入城市。一些乡镇企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需要吸纳城镇技术和销售人才,必须将企业总部和新产品开发机构或销售部门迁往大中城市,导致职工随进城。

6、城郊村农民变为市民。随着城市的扩展,一些郊区的农民失去土地,大多从事二、三产业,从而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融入城市当中。

(二)“乡村型”和“城市型”生活方式比较

一般来讲,“乡村型”和“城市型”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以下仅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乡村型”生活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从事着春耕秋收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蔬菜大棚)以及畜牧养殖等农牧业劳动,部分人出外打工挣些辛苦钱,基本满足了家庭的温饱,手中多少有些积蓄。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家庭成员省吃俭用,以抵御疾病、养老和教育孩子。道路、管网、学校、医院等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比较匮乏。

看电视、听收音机和玩牌基本上就是乡村人文化生活的全部,经常性串门聊天也算是一种消遣,旅游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奢望。

2、“城市型”生活方式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从事着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工作,工资待遇也相对较高。城市有便捷的交通网络,配套的学校、医院、水电暖管网等各种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良好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制度,使城里人生活相对优裕,家庭负担相对较轻。他们会利用双休日去旅游、看电影、参加健身或各种文化休闲活动。

享受城市里的优裕生活,一直是乡村人的梦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积蓄增多,“乡村型”生活方式将逐步被“城市型”生活方式取而代之。

二、为什么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面临的严峻形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生产和生活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引发出很多社会矛盾。而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通过有序地转移人口,促进社会相关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营造社会和谐。因此,国家重视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2004年,河北省GDP达到8836.9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而城市化水平只有35.8%,位居全国第19位。以上数据表明,河北省城市化进程远低于工业化发展步伐。近几年,我省虽在营造发展环境、扩大开放以及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不加快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

(二)城市化能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1、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人口的集聚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本质上是消费产业,是人类聚居模式改变后所带来的,所以服务业等产业只能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才能存在和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餐饮、娱乐以及中介组织一方面能够为顾客带来良好的服务和享受,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从业人员收入,增强其自身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

2、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人员的集聚能够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发挥综合效益。城市化能够使城市基础设施形成合理规模,取得良好效益。同时也使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得到节约,废弃物得到处理和利用。

3、技术和管理创新之源。任何一项现代技术的创新都要有一大批人才,要有一定程度的技术积累,而城市是技术人才的集聚地和新技术的孵化基地。通过产业分工和合作,产生高效的城市经济,而知识积累高效化,又能使创新成本降到最低。因此,现代重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往往发生在大城市。

4、增加需求,刺激消费。消费(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城市最大的功能之一。没有消费,就没有对工业品的需求,就不能使更多的人就业,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者,衣食住行是其必要的生存基础,他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消费支出。另外,随着其收入的增加,其所要求的消费档次也随之提升,消费必然增加。

(三)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自然生态破坏等现象越来越多,而大自然必然对人类贪婪的攫取进行报复。而将分散的人群集中到一块,构成相对集中的城市群,减少分散人群对自然的破坏,实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推进城市化,一方面能在“点”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还能从“面”上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四)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全社会文明进步

加快城市化,一方面可以使进城农民享受城市文明,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改善;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集聚也使城市教育、文化、信息等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可以说,城市化的推进,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文化、信息、医疗和娱乐等公共服务系统明显不如城市,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目前,“放羊-卖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故事仍在我省某些落后地区演绎着。因此,要想推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怎样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理顺体制机制。认真分析农民进城的六种基本模式,深入研究“乡村型”和“城市型”生活方式的转变,理顺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排查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每一个政策障碍,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重点解决进城农民所关心的户口问题、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政策问题。

户口问题。目前我省落户的基本条件是“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较以前放宽了很多。然而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合法固定住所”就封杀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据了解,河南郑州明确购房或协议租房的外来进城从业人员均可申请城市户口,这就彻底打破了人口合理流动的瓶颈。我们应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大胆改革,厘定户口管理上的相关政策,逐步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一头号难题。

教育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应试教育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据了解,每一所公立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基本上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教师的工资也是国家负担的,然而现实中重点学校、普通学校、乡村学校分别接纳不同的学生,教育质量也明显不同,一些流动人口的子女甚至无校可上。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保障问题。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存在问题较多,考虑到国家的财力,还不能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需要逐步地改进。首先要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应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用可由个人、社会和工作单位共同负担。城市需要外来务工人员,而外来务工人员也想把城市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曾有人形象地说,如果说加速城市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那么社会保障就是牛鼻子的两个孔。

(二)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一个省,要想在国内有重要影响,首先要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企业。结合我省的特点,要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培植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大中城市应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轻污染、耗能少的工业。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其它特色产业。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70%左右,我省仅为31.3%。因此,充分利用人口集聚的有利条件,发展各类综合和专业的批发市场,以及房地产、旅游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品牌服务效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逐步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对服务业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相关部门要及时规范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四)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大中小城市就像森林中的乔木、灌林、草本植物,都占有自己的生态位,缺一不可。石家庄、唐山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能为某些企业提供人才、信息、资本等生存发展环境,但是有些行业和企业适于在中小城市发育,比如,一些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就应在农产品丰富的小城镇发展。所以要客观合理地处理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使其各尽所能,和谐共生,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发展。

(五)坚定地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市场来使各种资源由低效的农村向高效的城市转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广大

民众的创新能力,快速实现城市化所需的要素流动和整合,促进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的形成,使那些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事物不断地取代旧事物,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切忌滥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要相信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

四、推进城市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警惕过分强调城市化率,而忽略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化率只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现在的城市格局,虽然近百年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发展也进入快速轨道,但城市化水平仍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切忌揠苗助长。另外还要注意,并非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经济就一定繁荣、社会就一定稳定、人民就一定幸福。非洲、拉美等一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但是很多人没有工作,居住在贫民窟,造成国家的政治**、社会衰退。据有关统计,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即增加1.5~2个百分点。但要注意这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匹配的产物,而不是人口集聚的简单产物。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城市的品位、综合竞争力等质的方面,而不要只盯在城市化水平的量上。另外,城市化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很广泛,不能把城市化简单理解为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大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孕育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盲目扩展所带来的问题很多。一是城市交通运输活动面临严重挑战。政府在城市交通方面的投入年年增加,但交通拥堵依旧。二是生活舒适度降低。拥挤的人流、污浊的空气、不绝的噪声、炙人的热岛效应,让人心烦意乱。发达国家评选的宜居城市,大多是5万、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没有一个特大城市入选。因此,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摈弃摊大饼式发展,树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三)城市化是需要成本的。依据城市化“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一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每转一个农民成为市民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当然,转移到大城市和小城市成本不一样。专家们指出,考虑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不要认为城市化就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的。必须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城市的布局在时间、空间、速度三维模型中必然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

(四)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很严重,白色垃圾、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比比皆是,已经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另外,中国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将把4亿剩余劳动力的80%(相当于西方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总和)转移到城市,如果沿用欧美发展老路,将需要三个地球的能源来支撑。就河北一些城市而言,产业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和钢铁的重工业支撑,所以,如何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应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应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切忌“喊口号”,要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城市化工作涉及部门很多,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把自己所负责的事情做深、做实,做出实效,使人民得到实惠,以便赢得广大群众支持,营造出一种人人关心城市化,人人为城市化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

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城市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且长期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现代城市吸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越集中,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计,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 增幅增加0.5 个百分点。迅速推进城市化构成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战略性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泛、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落差,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39%,西部地区约为28%.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已经产生了一批特色明显的新兴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然而,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表现得也更为突出。迅速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保持东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以东带西”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具备比较好的城市化发展基础条件,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第三篇: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发展调查

【调查时间】2005年4月15日—4月16日

【调查地点】岐山县北郭村、祝家巷村,距岐山县城3公里。【调查对象】所调查村庄随机抽取的农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问式调查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对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了解我国农村传统农业发

展以外的情况,在我国尤其是西部的广大农村农业产业开发的新思路,并在调查 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认为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占据着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关心。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也显得尤其重要。相比过去,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农业前进的步伐的确有些缓慢。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如何凭借地区自身实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答案还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一方面,各地区发展农业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各地区还拥有不同的地区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应该根据地区的差异化特征选择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更进一步,如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寻找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在传统产业之外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回顾

在经济学理论界,关于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张忠根的《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一文中就明确的提出,农业的发展有以下的模式选择:精准农业、都市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质量农业。这实质上是一种横向的分类,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面对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对中国农业整体地做了一个较好的规划。

但是,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如此全面的宏观性的规划也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即所谓的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区域特色经济。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有着诸多契机。旅游与农业都是对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是一个地区有特色的山水、名胜或风土人情,让他人见识更多不同的风景、民俗、开阔人的视野。不同地方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会有各自的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种,“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农业的区域性由此可见一斑。观光农业正是这两种地区特色相结合的结晶。发展观光农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目前在世界各国最流行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型观光农业

农业的生产过程不为很多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也可吸引相当多的游客。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赏,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其乐趣与在城市商店里买酒自然不一样。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

二、都市型观光农业

面对城市化的噪音等污染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它的基本特点是利用城市的工业和科技优势,在城内的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分散的农、林、渔等生产基地,既为游客提供一部分时鲜农产品,又保留一部分农地,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条件的还可提倡发展家庭型的都市休闲农业,利用屋顶、空地种植花草、果树、蔬菜等。

三、科技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的观光农业。日本东京郊曾建有一座蔬菜工场,有各式各样的蔬菜品种,从空中悬吊的到地面栽培的,水、肥、供给都由电脑控制,每天可吸引大量游人前往参观。

美国俄勒冈市郊建有一处微生物工场,专门用石油废渣年产一万吨单细胞蛋白,这相当于用6万公顷耕地种植大豆的蛋白质产量,游览的人可以品赏这种蛋白质制成食品的品味。

另外,基因农业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美国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生产的马铃薯、蕃茄又大又好,慕名而至的国内外游额相当多。科技型观光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及生物工程的发展,科技型观光农业将是今后发展最快、也最吸引人的。

四、奇异型观光农业

这是利用奇特的而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建立起来的观光型农业,例如:特殊的香稻、特殊品种的瓜果产地都可以建立奇异型的观光农业,来满足人们寻求离奇的心理。以色列北部有一个地处沙漠中心地带的村庄,利用那里独有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还可以在那里做沙疗(一种把身体埋在热沙里治疗风湿病的方法),一个几百人的村子一年要接待20多万国内外旅客,其收入远远在农业之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奇异农产品和风土民俗都不一样,开发奇异型观光农业的潜力最大。

休闲体验农业则重点强调了农户提供必要的服务,游客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情况。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真正的作物产出并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忽略。重要的是农户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以及游客亲身体验过程中的乐趣。这实际是观光农业的另外一种延伸,将农业与服务业联系的更加紧密。台湾大学农经系江荣吉教授把休闲体验农业称为第六产业,原因有二,一是农业加工业加服务业,包涵前后两业容易理解,其中工业,大部分是食品加工和陶艺等手工艺,因此1+2+3=6;二是效益大增,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其效益是相乘的,即1×2×3=6,故称之谓第六产业。

三、休闲体验农业的模式构建(以岐山县北郭村农家乐为例)

(一)背景材料

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位于岐山县城西北3公里处,是岐山臊子面的发源地。自1998年以来,北郭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至今已有民俗旅游接待户118户,年接待能力达80万人次,从业人员600多人,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300多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

根据调查,以占大约80%的中等规模的农家乐接待户为例,其启动资金为5-6万元,其资金来源以家庭积蓄为主,辅之以亲戚朋友的借助以及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补助。作为农家乐中民宿的主要设施,经营用房的数量大约在5-8 间,接待能力可达30人左右。日接待人数淡季约为10-20人,旺季约为30-50人,这一数字较两年以前有较大的减少,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减少。从业人员主要为家庭成员,并且几乎集中了家中所有的劳力,而经营也以各家户为单位展开。相关的项目主要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景点观光,但休闲娱乐仅限于较为简单的麻将扑克、电视及卡拉OK等。农家乐的收费标准由政府成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农家乐及其相关项目年收入约为3-5万元,而这也几乎占家庭年总收入的全部。另外,从访谈中还得知,走访的接待户普遍感到,近年来,由于从事这一经营的家户的增加,以及周边的西安、宝鸡等大中城市的游客新鲜感的逐步减少,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政府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宣传上,而对农家乐接待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缺少相应的安排与规划。因此,尽管收入远高于未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但不少接待户已经在思考未来的规划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北郭村在依据本地区特色资源即风味小吃以及旅游景点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这种休闲体验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这从民俗旅游每年带来的过千万的旅游收入就可以证明。同时,也告诉我们,发展这一类的民俗旅游业,一定要紧紧扣住自身的卖点,以此有效地吸引消费群。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农家乐的发展也应当有分工的存在。经营方式并不一定必须固定为以家庭为单位,让每一家都成为“全能型”。通过家庭联营,分工合作,每个家庭承担整个服务流程中某几个环节的任务,既扩大了规模,也提高了效率。甚至还可以让一些家户专为接待户提供服务,如专为接待户提供干洗服务。实现“顾客←农家乐接待户←为接待户提供服务的家户”这样的专业化链,将更多的农村家庭纳入到这一产业中,拓宽致富面。但这还需要当地政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安排。其次,任何一种产业都不可能永恒发展,即使是新兴的农家乐这种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也不例外。因此,农家乐的发展应当放眼长远,在抓住现有的主要卖点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卖点,防止游客在新鲜感消失后,后续发展难以为继。这也是当地政府需要为农民做的远景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忠根 《二十世纪世界农业发展模式的演变》 载于《农业经济》(2)王远路等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载于《现代化农业》(3)钱啸风 《关于台湾休闲体验农业的考察报告》

第四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并强调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重要性措施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交织着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无法绕过的重大问题。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他关系到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浓醇、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我国是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低下、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其突出的特点。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

1、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狭小。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总人口近30%的城镇居民却占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人均享有的社会保障费是农村人均的30倍之多,两者差距悬殊。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停留在救济的层面上,即使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实施,并没有普遍推行。医疗保障是社区化不是社会化,而且大部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弱。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很小范围内实行,没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农民参保水平较低。许多人都没有了解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于参加社会保障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享受医保和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不多。

3、地区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一般说来,经 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 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4、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不足,造成农民负担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而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

5、社会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而各部门的沟通不够,造成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农村

社会保障涉及的人比较多、人员复杂造成工作量得加大。再加上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和专业的人员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处在低水平的阶段。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制约了农村经济效率的提高,弱化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效果,成为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瓶颈性障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了农村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无论从经济的发展还是农村的现状来看,现阶段在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给农村地区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更容易被排斥、被淘汰在市场之外,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社会保障作为调节器,可以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以及城乡收入和地区收入差别的扩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保障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的需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占人空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根本

利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迫切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将会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既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有利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2、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每个要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可以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中国最大的不和谐是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农村和谐社会主义提出了必然的要求,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国家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改变社会不同阶段、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 三农问题 ” 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 ,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而政府又无所作为 ,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导致社会动荡 ,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 ,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改革 ,在带来发展动力和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 ,这种不利影响日益显性化并形成矛盾联动。因此 ,中共中央提出了城市反哺农业、建设新农村、解决“ 三农 ”问题的战略方针。其中 ,要解决“三农 ” 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 ,减少农民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是重点 ,降低农民的风险是关键。而降低农民风险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 ,这无形中会减少农民的开支 ,增加收入 ,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有效解决“三农 ” 问题。因此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 稳定器 ” 和“ 调节器 ”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繁荣发展。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它不仅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应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使农民增产增收;再次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最后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总之,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积累更多的社会保障基金。

2、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 会服务、社会优抚五个方面。当前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是“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此, 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 应重点建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

3、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要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必须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紧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由此来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惠及广大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张新生,《我国二元经济与农村多元过度社会保障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6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12

第五篇: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

中 文摘 要

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近几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项制度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成熟,初步保障了农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推进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完善还为时过早,要正确认识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终使得农村地区人民的社会保障获得较大的进步。

泰州市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早,自1996年建立地级市以来,相继建立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障制度,截止2004年年末农村参保人员分别达到养老39万人、医疗59万人、失业32万人、工伤41万人和生育31万人。社保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泰州市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保意义;泰州农村社保现状;改善措施

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 Rural social security is a basic social economic system, which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In recent years, China's rural social security develops rapidly, the basic form of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the five guarantees and the medical assistance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established.This system started from scratch gradually mature and perfect, from imperfect to gradually mature, which preliminary protect the basic needs of the rural masses.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of rural area, and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rural society.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level of economy is low.Therefore, it is still too early to realize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We must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perfect our country’s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by enhancing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rural area.The social security of TaiZhou starts early.Ever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on in 1996,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medical security, occupational injury security, unemployment security and procreation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gradually.Till the end of 2004, the population participated in insurance has come to 390000 for endowment insurance, 590000 for medical security, 320000 for unemployment security, 410000 for occupational injury, and 310000 for procreation security.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of TaiZhou's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of people.Keyword: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Current situation of Taizhou rural social security;measures of improvement

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2 Abstract............................................................3 目录................................................................4 引言................................................................5 1.泰州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现状......................................6 1.1初步建立了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6 1.2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6 1.3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6 1.4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不完善........................................7 2.泰州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7 2.1相比城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够.................................7 2.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少,融资渠道狭隘................................8 2.3主体责任意识的缺失,农村居民参保意识不强.........................8 2.4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8 3.完善泰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9 3.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社保提供经济基础............................9 3.2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9 3.3做好宣传和规划工作...........................................10 3.4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11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江苏省泰州市地处经济最具有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下辖海陵、高港二区和泰兴、靖江、姜堰、兴化四市,全市总人口503万,农业人口约377.9万。改革开放前,泰州及周边县市农民基本通过集体经济获得基本生存保障,人民公社提供全方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改革开放至地级泰州市成立前,江苏农村除“五保户”和“烈、军属”外,广大农民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他们基本上没有享受到任何直接的社会保障。

1996年,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市政府根据全市实际状况于1997年颁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农民医疗问题有一定改善,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仍然严重;2006年底,市政府再次制定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百村试点,于2007年下半年在全市农村基本形成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保障等制度,农民社会保障有了较大的进步。

本科毕业论文

1.泰州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现状

1.1初步建立了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泰州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从1992年起步,起初由民政部门管理。1997年11月,新地级泰州市政府正式颁布《泰州市农村养老保险办法》,经过多年实施,全市农民社会保障状况仍然很不乐观。2001年,泰州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险则被移交给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经办。后来多次修改社会保障制度,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3月,市政府又相继颁布《泰州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泰州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从而逐步使得农村社会保障获得更好的发展。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198个农村启动了新农保工作,参保人员获得财政补贴,参保缴费人数达12.40万人;足额缴费人数达8.2万人;足额缴费上网人数达5.7万人;共收取保费2.27亿元;各级财政应补贴资金达4664.01万元(其中市级财政886.98万元、县级财政2337.06万元、乡级财政1439.97万元);全市平均每人每年获得参保补贴135元;已享受新农保养老待遇的人数为3892人;平均养老金水平达129.55元/月;已领取高龄养老补贴的人数为7974人,平均一年可拿到450元政府补贴。同时失地农民也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经调查,泰州市海陵区对于被征地农民通常给予生活补贴;年龄介于18-40岁之间的生活费标准为120元/月,40-60岁180元/月,60岁以上200元/月。靖江市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征地农民未进社保前,每年每亩地享受田亩费1300元,直至进入社保,同时在土地征收时一次性给予清苗费900元,政府再帮助其办理养老保险;另外,政府给予特困家庭最低生活补助,海陵区针对这类人群的标准是每户每月150元,通过这些措施在泰州地区总体上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

1.2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历经多年,泰州农村社保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且已有的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和城镇相比差距显著。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为13933元,而农村人均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为1109元。城镇水平约为农村水平的12.56倍,差距由此可见。

1.3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

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户籍政策,导致了城乡社保存在差异。虽然目前农村社

本科毕业论文

保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与城镇仍不可等量齐观,仅仅包括五保供养、低保、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优抚安置等项目。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养老和合作医疗还未完全建立,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则基本没有。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少,而且覆盖面狭隘,制度空白点多,社会化程度低。

1.4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不完善

受到国情的限制,城乡社保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不但城乡完全分开,甚至不同乡镇和不同地区都是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和各自管理的。

体系内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例如泰州城镇的社保基金是由中央政府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的,而泰州农村地区的社保金则仍然是由地方各级政府的下属机构管理,城镇社会保障可以通过社保部的运作来解决监管问题,但是农村由于管理分散要有效的实现系统管理就非常困难。我国应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职能,推进农村社保基本制度的建立和体系建设。具体应在下面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拓宽农村低保资金筹资渠道,建立低保财政资金支持和托底的制度,应将低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二是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公共财政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保障做法,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实现长远生计有保障。要推进将正规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非正规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实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要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三是明确政府对农民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的建设和基本账户的筹资具有重要责任,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的建设。要通过公共财政的手段,加强政府支持、引导和服务,调动各级政府在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提高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监管水平;四是要通过公共财政的手段,加强对城乡社会保障政府部门和工作队伍的规范化及建设和统一管理,建立全国协调、上下一致的社会保障工作体系。

2.泰州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相比城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够

农村和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去甚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必须要以完善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为前提。城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 7

本科毕业论文

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国家大部分投资和项目都放在城镇,许多关乎国计民生和实力强大的企事业单位都位于城镇,另外城镇各产业之间的比例结构较为合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这就为社会保障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环境。相比而言,农业在农村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我国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广大农民都束缚在农业生产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2.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少,融资渠道狭隘

在城镇,由于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存在,它们承担着交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而且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高于农民,有能力交纳社会保障费用。根据资料,我国城镇居民现阶段按工资的27%交纳社保,另外,国家财政对社保基金的拨款也主要在城镇,并且已形成了完善的收费和管理制度,所以城镇有条件建立规范固定的社会保障基金。农村更多关注的还是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民生活的稳定,还很少上升到社会保障这样一个高度。

2.3主体责任意识的缺失,农村居民参保意识不强

从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素质来看,城镇居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各方面的观念和意识较为先进和开放,而农民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较为关注眼前利益。因此,即使现阶段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也很少有农民会接受和参与,更多的是持一种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2.4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从总体来讲,社会保障立法还缺乏合理的理念,社会保障立法的机制和程序也有问题。如法律法规的起草由不同的机关负责,社会保险的立法由劳动保障部承担,社会救助的由民政部门负责,这不仅使法律法规增加了很多部门色彩,有时甚至法律本身服务于部门利益。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社会保障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其效力应该仅低于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社会保障法》仍处于起草阶段。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大多以“规定”、“决定”、“意见”和“通知”的形式出现,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政策文件、部门规章和相关机关发布的通知、命令等等。并且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

本科毕业论文

从个体来讲,当前,由于缺少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不规范,混乱无序、缺乏约束,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可靠。

3.完善泰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随着泰州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

3.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社保提供经济基础

(一)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扶持和鼓励家庭经营。调查显示,泰州地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1275.04元,同比增长18.6%。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上半年来自农业的收入为682.03元,同比增长21.7%;非农产业经营收入593.01元,增长15.3%。政府部门努力为家庭经营提供方便,鼓励家庭经营的发扬壮大。

(二)通过土地改革、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差别税收制度和加强农村经济体系建设等方式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从2004年起,泰州各级进一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市政府与各市(区)签订了农村劳务输出目标责任状。全市建立了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为扩大劳务输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市上半年农村新增劳务输出3.20万人,使劳务输出总数达到了74.82万人,从上半年情况看,农民外出从业收入增长15%。

(四)对农业采取扶持政策,促使粮食生产增产,使农民“政策性收入”增加。农业出现了多年少见的“增产、增收”的好形势。2005年起全省减免农业税,各种相关政策执行到位,农民陆续从中得到实惠。

3.2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一)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提高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2071285万元。根据各地上报的变更预算和市本级变更预算汇总,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变更为2168042万元。据统计,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完成2633900万元,占预算

本科毕业论文的95.6%,比2010年支出实绩增长22.1%。其中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确保财政民生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幅。排支农专项资金3100万元,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与此同时,也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安排新农保和养老保险地方配套资金6000万元,确保基本养老金和基本生活保障费按时发放。安排再就业资金1452万元,强化就业社会服务,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安排社会救助资金613万元,专项用于社会边缘人员救助。这就为整个市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二)此外,更应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本地企业对泰州农村增收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工资性收入。

(三)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经验,发行社会保障彩票,从社会广泛募集资金;

(四)认真抓好社保基金专项治理工作,规范和完善基金管理流程,加强社保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和抽查,对社保基金的运营实施全程监督,确保基金的使用合理化与规范化。

(五)与此同时,各地农村也应该在政府的指引下扩大生产,积极响应政策和号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农产品更好更多的打入市场,为提高社会保障程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农村要深入开展创建充分转移就业乡(镇)村活动。要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保证培训券发放到位,及时兑现,发挥作用。要结合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村级平台建设。要切实认真抓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实现即征即办的目标。同时继续重视抓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3.3做好宣传和规划工作

(一)各部门着力提升全系统干部综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要积极整合系统内外资源,依托网站、“12333”和各主流媒体,宣传典型、宣传政策、宣传工作进度。

(三)要重视并且抓好信息工作,及时将工作动态、创新举措和序时进度上传下达。要加大对宣传信息工作的考核力度,坚持通报和专项奖励制度。

(四)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保障的意义、政策、办法,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使所有用人单位和员工都要进入社会保障体系。

3.4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一)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强化管理、规范操作,实行农村社会

本科毕业论文

保障的行政管理、基金管理与业务管理相分离。强化三支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二)各地要积极开创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实现立法、监察执法、行政执法监督、普法工作的目标,正确处理好开展专项大检查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结合当地实际与维护法制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维护行政管理秩序与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开展普法活动与提高自身素质的关系。

(三)强化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考核机制,根据《泰州市2007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标考核标准》针对主要是县、乡级部门从“制度出台、组织领导、试点成效、基础数据库、机构队伍建设”等十一个方面评定等次,适当表彰。

(四)《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部法律既是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以贯彻实施三部法律为契机,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劳动保障依法行政,促进劳动保障中心工作,提升履行部门职责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行政机关运作方式。

(五)同时,要以以上三个法律文件为蓝本,适时制定出与泰州本地区所相适应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在社会保障的同时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本科毕业论文

结束语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它的建立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的不平衡状态,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将会向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元化、制度法制化、管理规范化和服务社会化等更加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方向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大农村人民就可以从中得到切实的利益,生活条件得到切实的保障。

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刘子操.《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陈家付.《我国社会公平保障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12).[3]闫红霞.《浅谈如何解决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1).[4]黄卢宇, 梅青.《关于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化,2010,(3).[5]吕玉芳.《城乡一体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6]黄聃.《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制度缺陷与路径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2009,(8).[7]孙永勇.《以县域为起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J].城市周刊,2009,(1).[8]左文华,闫宇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11).[9]李鹏.浅析新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J].时代经贸,2007,(7).[10]康媛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所存在的缺陷以及改善措施》 [J].法制与社会,2009,(7).[11]刘鑫, 陈红娟.《泰州市农村社会保障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4).[12]唐春根.《泰州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分析》[J].职教研究,2009,(2).[13]宋文斌.《略论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J].财经纵横,2007(7).[14]张萍,熊珍琴.《新农村视野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J].农业考古,2006(6).[15]汪惠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16]樊宝洪,王荣.《农村经济》.万方数据,2006,(11).[17]朱叶翔.《农村经营管理》.维普资讯网,2004,(7).[18]沈建华 《江苏农村经济》.维普资讯网,2001,(2).[19]王振南 《现代管理科学》.万方数据,2006,(2).[20]顾莉 《江苏农村经济》.维普资讯网,2009,(7).本科毕业论文

下载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论文(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论文(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摘要: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

    我国银保发展模式选择

    借鉴国外成功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启示,针对我国银行保险面临的具体国情,选择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既不能盲目追随、照搬照抄,又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

    浅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保障模式的整合

    浅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保障模式的整合 浅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保障模式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

    浅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保障模式的整合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必将直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众所周知,城市是市场经济......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刘庆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已......

    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

    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将直接影响中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现行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着一些弊端。本文通......

    澳大利亚社会保障模式

    澳大利亚社会保障模式 10级社会保障 唐乐乐 201012040408 前言: 澳大利亚在大洋洲被称为经济与社会福利最协调的国家,这离不开澳大利亚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澳大利亚社会......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与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与建议摘要: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表明,我国应选择大型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中小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但是现实中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