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和基因组学下的艾滋病治疗机制论文[大全五篇]

时间:2019-12-06 10:4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学和基因组学下的艾滋病治疗机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学和基因组学下的艾滋病治疗机制论文》。

第一篇:生态学和基因组学下的艾滋病治疗机制论文

1生态系统的开放和稳定

人类和其他生命体共处于地球物理、化学的生态系统中,面对共同的环境因素,适应性进化刻录成相同的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他物种基因组测序的结果揭示了地球不同物种间基因组80%的相同性,为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提供了相融的基础,生物进化过程中生态位的不同,形成基因组的差异性,进化出不同的物类,不同的物类间和外界环境因素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稳定有赖于物种的多样性,物种间的依存、制约、平衡及物质、能量交换形式以生态系统开放、适应、稳定的交替来进行,在适应中变化,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能力,人类个体生态系统和外界环境持续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过程中进行开放和稳定的适应性进化,这种适应进化是生态系统中多样性生物间的基因组按进化规律自觉进行的,相互间的基因组进行着适应性诱导和适应性的表达,适应性表达结果或是有害共生或是无害共生,有害共生表达出相应的自然现象,我们应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对肝炎、HIV进行抗病毒治疗,我们没有把相应的病源体从这个生态系统中抹去,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只是通过诱导使相应病源体数量减少、毒副反应减弱,达到这个生态系统可以自我调整和修复的程度,其实质是在双方基因组和基因组信息载体空间运动模式、运动构结相匹配的时间定格点上,给予了具备同双方基因组、基因组信息载体空间同空间、运动模式运动空间构结时间定格点同步的同源性信息诱导物质,有效诱导了双方基因组对有害的共生状态的适应性同步改变,达到了有害共生向无害共生的转变,生态系统在开放、适应中重新趋于平衡、稳定,对肝炎、HIV进行抗病毒治疗,有部分个体生态系统在某段时间内处于或趋向于无害共生状态,最终个体生态系统都趋于或处于有害共生状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适应性进化,多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符合进化的稳定,生态系统在开放中融入的外来物种,通过双方基因的适应性诱导,重新达到平衡、稳定,用人为的方法清除融入的外来物种,不符合生态系统开放、适应、稳定的进化规律,也导致了我们对病毒治疗的失败,通过取类比象,寻找信息同源性诱导物质和个体生态系统内产生信息同源性物质的方法,促使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自我修复,完成从有害共生向无害共生的转变或维持无害共生状态才是对待共生生物的态度。

2生态系统适应、进化的表达

在适应环境因素的变化中,生态系统始终围绕着适应性进化的稳定基线上下波动,通过开放、适应、进化这一过程来实现,各物种的适应是通过环境因素信息对基因组的诱导和基因组适应性信息单元建立及整合来完成的,生物间的适应是双方基因组相互诱导、进化的结果,使双方基因组及基因组信息载体在空间表达为同空间,在运动的形式表达为运动模式、运动结构匹配,在时间表达为运动模式、运动结构时间定格点上同步,最终信息表达为同源,能使双方基因组的诱导物质达到信息同源性,基因组的适应性信息单元建立和基因组的整合同步进行,这种建立和整合遵循最小的能量、物质消耗,有效的空间利用,最佳的时间定格,体现为有效的运动形式,表达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开放、适应、进化、稳定模式,生态系统中生物间能维持长时间的依存、制约,都是双方基因组同步诱导、同步适应、同步进化的结果,变化的环境因素迫使生物基因组做出适应性的进化,适者生存,对共生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而言,适应、进化的结果表达为或有害共生-制约,或无害共生-依存,如何在运动的节点上,用时间定格,给予基因组信息同源性物质,或调整生态系统中各部的功能状态或各部的依存制约关系,在生态系统内生成具有信息同源性的物质,又能对双方基因组同步诱导,促使双方基因组同步适应、同步进化。研究证实;RNA、DNA破碎片段对原RNA、DNA有抑制、干扰作用,即具有信息同源性诱导作用,疫苗成功应用于临床,中医学用全身各部功能调整方法治疗疾病,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可能是我们成功选择了基因组信息同源性物质或个体生态系统中生成了基因组信息同源性物质,同时诱导了同一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基因组,基因组作出了同步适应、同步进化的应答,使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重新趋于稳定,完成了有害共生成功向无害共生转变。在生态系统开放、适应、进化过程中,物种间的交流是自然选择和自然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基因组自然进化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是各物种基因组对自然选择的适应、进化表达,新旧物种的更替表达出各物种基因组适应、进化的能力,适应、进化的表象之一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适应、进化方式,新进入生态系统的生物寻找适宜其生存的生态位,利用、调整其周围环境因素,使外界环境因素向更有利于自我生存的方向转化,同时自我的基因组诱导共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物的基因组,使外界环境的生物因素也向有利于自我适应的方向转化,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基因组也适应性诱导新进入生物的基因组,当基因组诱导信息载体、适应性建立的基因组信息单元和基因组整合在空间不表达为同空间,空间运动模式、运动结构不匹配,运动模式、运动结构在时间定格点上不同步,信息载体表达的基因信息不能同源,生态系统中生物间基因组相互有效诱导性不能充分表达,共生的状态为有害,物种个体生态系统通过损补进行基因组信息正负、藕连、整合调节,个体生态系统表达出损补的自然现象。因势利导,在最少人为干预情况下,给予必要的信息同源性诱导物质或在个体生态系统损补过程中协助个体生态系统损补,调整个体生态系统各部的功能,在个体生态系统内产生信息同源性诱导物质,通过个体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完成同步诱导、同步适应,促使个体生态系统中共生双方从有害共生向无害共生转化,或维持相对的无害共生状态。

3人类个体生态系统对HIV适应性表达

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无止尽的掠夺和无限制的探险,地球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因素发生深刻的变化,自然屏障被打破,有限的地球空间更多被人类利用,面对环境因素的重大变化,各生态系统加快了适应性调整,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及生态系的融合、分割也加快,物种间的交流及基因片段的移植、嵌合、融合更加普遍,各物种都在适应性调整各自的生态位,融入、被融入是生态系统适应性调整的必然现象,HIV融入人体生态系是HIV适应性生态位调整的结果,表达为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生关系,双方基因组通过基因信息载体进行适应性诱导,同时在各自基因组建立相应的信息单元并进行基因组整合,基因组的相同性使共生生物具有相融的基础,基因组的差异性需双方进行基因组适应性调整,这种差异表达为基因组差异部分及基因组相应载体差异部的不同空间性,运动模式、运动结构不匹配,运动模式、运动结构的时间定格点不同步,表达为基因组及基因组信息载体的信息不同源,共生双方表达为有害共生,双方基因组适应性调整方式为损有余补不足,表达为损补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据报导AIDS临床症状中腹泻发生率为30%~80%,慢性腹泻的发生率比其他机会性感染高2。5倍,HIV感染者细菌性腹泻发生率是HIV阴性患者1。3~9。9倍,在人个体生态系统中HIV的生态位可能是淋巴系统,其活动扩散至各组织器官,人个体生态系统对HIV损有余的适应性调节窗口可能在肠黏膜的淋巴结,可能腹泻是人类个体生态系统基因组适应性的排泻表达。

4协助基因组对个体生态系统各功能体系的适应性

调整-调和三焦,促使个体生态系统在趋向于基因组信息同源性基础上更好的适应性排泻-疏利小肠生态系统开放、适应、稳定有赖于这个系统多样性因素间的依存、制约关系和各功能体系适应性运动、调整,共同维持整个生态系损有余补不足的适应方式。从目前HIV/AIDS患者个体生态系统基因组适应性进化来看,没有达到同步诱导,无害共生状态,HIV基因组及基因组信息载体在空间同空间,运动模式、运动空间结构相匹配,运动模式、运动空间结构时间定格点相同步上,窍取了人类基因组的信息特征,在高度信息同源性基础上即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的基础上保持了自我基因组的差异性,成功诱导了人类基因组,适应了和人个体生态系共生的状态,人类个体在这个共生的生态系统中表达为有害共生,随着个体消亡,双方都表达为有害共生,在人类个体生态系统基因组适应HIV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中所表达适应方式,没有达到对HIV基因组的成功诱导,即没有达到同HIV基因组在空间同空间,运动模式、运动空间结构相匹配,运动模式、运动空间结构时间定格点相同步的程度,没有完全窃取HIV基因组的信息特征,不能达到基因组诱导信息的同源性,目前所表达出的基因组诱导适应模式之一损其有余,排泻-腹泻,非完全信息同源性诱导模式,通过HIV在人个体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排泻窗口进行损其有余的适应性调整,适应性的排泻调节应同双方基因组及基因组信息载体运动模式、运动空间结构时间定格点相同步,HIV/AIDS患者表现出的腹泻规律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腹泻的时间性、腹泻的程度、腹泻量、腹泻内容物的组分及比例,个体生态系统处于什么状态,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腹泻,才能使个体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的排泻调整,更好的诱导双方基因组进行适应性调整,较长时间的维持相对无害共生状态。生态系统开放性的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同时持续进行着适应、稳定进化,只有当生态系统进入、排出的物质、能量符全空间结构改变的进入、排出量,又在运动模式、运动空间结构时间定格点上进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修复的能力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生态系统进入、排出物质、能量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生态系统处于何种状态,对于HIV和人共生的生态系统排出-腹泻的物质量和持续的时间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的状况,决定于疏利小肠的方法-峻泻、缓泻、润泻和给予药物的时间、次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有赖于各功能系统的正常运行,人体生态系统各组织、器官、系统的运行状态,决定了这个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进入、排出,调节各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利于个体生态系统在HIV生态位排泄窗口对其有余的排泄,协助个体生态系统对HIV的排泄,有赖于各系统的有序、谐调的运行,上焦如雾,中焦决渎,下焦分清泌浊,是对人体机能的部位、功能取象比类的划分,小肠的疏利有赖于中焦的决渎-脾的运化、上输,肝气调和,胃的受纳、下降;有赖于上焦如雾的宣发和下焦分清泌浊,在三焦受纳、升降、调和、分泌、疏利的功能运行中完成个体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交换,个体生态系统中HIV的适应性生存调节、生存的生态位及生态位排泄窗口状态将影响中焦的决渎-主要是脾气的上升和胃小肠的和降,影响人体生态系统适应性的损其有余-排泄,通过对人基因组的诱导,改变其生态位的环境因素,影响淋巴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功能状况,诱导人个体生态系统的基因组,产生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以肺部病损(肺部机会性感染)为主,阻碍上焦如雾-宣发的功能,使其个体生态系统中脾气上升,胃小肠下降的功能紊乱,起到干扰人体生态统在HIV生态位排泄窗口对其排泄和分清泌浊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下焦的分清泌浊,使三焦功能运行障碍,进一步干扰个体生态系统损其有余的适应性调整,个体生态系统损其有余的适应性调整功能障碍,调整的功能结构破坏,破坏的功能结构超过可修复的阈值,三焦运行功能及生态系统损其有余的调节能力障碍则不可逆转,调和三焦、疏利小肠,协助个体生态系统对HIV损有余排泄应该在个体生态系统可调整、修复的范围内,可能在HIV携带状态,AIDS患者免疫功能在未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或无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情况下或仅有孤立的机会性肿瘤病灶情况下或CD4>200、CD4/CD8>0。5情况下,早期、规律、持续的协助个体生态系统适应性的损有余排泄,通过HIV生态位排泄窗口的调整,维持HIV携带者/AIDS患者个体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的相对平衡、稳定和相对较长的无害共生的状态。调和三焦关键在于肺气的宣发,脾升胃降,共同协助小肠的分清泌浊和下降功能,辅以下焦的分清泌浊,共达疏利小肠的目的,以小肠排泄的方式使浊者出清者留,在HIV生态位排泄窗口-肠黏膜淋巴结进行个体生态系统适应性损补调整,诱导在个体生态系统中共生状态的人基因组和HIV基因组的相互适应性诱导,虽然这种相互适应性诱导在目前并未达到基因组及基因组信息载体的信息同源性,诱导作用有限、不完全,不可能持久的将个体生态系统维持在无害共生状态,但在个体生态系统适应HIV共生因素的进化调整中可能是一种不完全、相对有效的生态系统适应性调整方式,可能较长时间维持HIV和人个体相对无害的共生状态。

第二篇: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新领域,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形成因素,揭示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而指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背景下,旨在结合生态学规律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启示,探究优化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论文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系统;信息技术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3.处理好平衡与失调的关系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课堂生态系统会出现失衡,在教学部门和教师等的共同努力下课堂可以逐渐回归到一个新的平衡。新的平衡会因为技术间的磨合、地位的改变或者新的信息技术的进入而再次失衡,由此课堂生态系统就在平衡与失调之间循环往复,这将贯穿于整合过程的始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研究人员应该明确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这种“平衡与失调”规律,理性有效地处理课堂的失衡状态。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是确保教育技术用到实处的关键。

第三篇:生态学思潮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新思路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培养的主要渠道。从本世纪早期推出的行为主义教育,历经了建构主义理论,直至生态思维,是一个渐变的探索过程。生态主义教育学融认知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为一体,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活动的理解。生态主义教育理论对人们认识教育的本质有重大的启示,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一、概念解读

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目前较为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现代生态观要求人类把自己界定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共存的一部分,而不是改造、征服等居高临下的尖锐对立,因此应以生态哲学的视角审视今天的课程改革。生态主义课程目标致力于充分自由和完全解放的公民的培养,注重课程目标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以及课程目标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课程生态观要求课程应当关注生命、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特征。

二、问题现状与理论解析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教学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组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每一要素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方法要求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应充分考虑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然而,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诸多生态失衡现象,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态定位错位

在初中英语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个体被视为生物个体,学生群体被视为生物种群,他们也都有各自的生态位。遵循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差异大的个体,彼此之间的竞争就小,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态位,每个生态位都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初中英语老师应该准确认知每个学生在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教师要较好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知识,科学分析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了解学生的发展潜质,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模块,选择和创造出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教育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生态主体可持续发展相悖

课程生态观要求课程着眼于学生的持续、终生发展,而不只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技能。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英语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应付考试为目的,偏重于知识点、命题点教学。它的最大负效应是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沉重的考试和分数的压抑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充满苦涩的无奈。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的外部生态环境,要成为高效的学习者,需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机能运作,不断地自学习、自发展、自进化,使自己不断完善对复杂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这就要求初中英语课程的设置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唯一重点,而要使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生态学给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生态学角度看,课堂也是一个有边界、有层次、各因子在功能上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系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达成学习目标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学生、环境和教师。教学资源如同食物链将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连成一个整体。

(一)多元智能理论介入初中英语教学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学校里再也不应该有所谓“差生”的存在,只应该有各具智力特点、智力表现形式、学习类型、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的聚集。从本质上讲,与生态课堂理论相一致——尊重差异,追求多样。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 第一,树立有教无类的人文观。每个人的智力都有多种表现形式,不能以传统的纸笔测验来衡量学生聪明与否,也不能简单地仅根据学业成绩,用一把统一的标尺权衡学生,对其进行优劣等级划分,而是要树立积极平等的学生观,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结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设计观,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智力特点进行“对症下药”的教育教学,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而且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智力发展的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希望,只是成功的领域不同。

(二)教师角色转型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以全新的观念构建自身的角色,不断的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等,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要实现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角色转变,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思路应立足于生活。

英语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和灵性。然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过去“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支配和影响下,喜欢把学生定格在自己的主张、见解和意识之内。最终导致学生没了个性,更没了创新意识,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如果平常注意将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力、英语的交际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不仅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因此,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应立足于生活英语,不是简单而一味地寓于生活之中,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学英语,在活动中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

第二,初中英语教师应成为生态主体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教师应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和协调。教师要教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维、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第三,初中英语教师应成为“平等师生观”的倡导者。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这是生态学中的核心观点。初中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我们更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初中英语课堂的生态环境加以协调和科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主导,打破初中英语教师的“话语霸权”,变课堂教学中的“表演与自我表演”为“主演”与“助演”亲密合作的关系;师生密切合作,教学相长,使英语课堂有声有色,促进课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从整体上认识自我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自己。和谐自由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形成,生态理论倡导的差异教学和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环境与空间,让学习成为学生的愿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第四篇: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管理研究论文

教育生态学是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念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但是我国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比较落后,直到近年来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才开始将教育生态视角引入进来。教育生态学是指将生态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和周围环境(如自然、社会、规范行为)之间的和谐统一,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总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因此将生态教育学理念应用进来也就成为必然。

一、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

教育生态学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新旧教学方式的冲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当前充满活力、注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为了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就需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要在课堂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教学风气,开展小组式的学习,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通过和别的同学共同探究来获得结果。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每天都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Naturaldisaster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地震、海啸、泥石流以及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视频,最好是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近的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学生就会了解自然灾害和自己其实并不远,而这些自然灾害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因此教师就在整个班级里面开展了“ProtectNature,ProtectUs”的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保护自然的英文名言,然后写在标签上贴在教室后面的教学园地中,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就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整个活动,学生增强了对自然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培养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

在形成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的时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树立绿色的生态观,逐渐从课堂的独奏者向伴奏者进行转变,而引导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演奏的主角。为了在班级中营造出和谐生态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对自己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转变,放低自己的姿势,不要歧视任何一个同学,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要通过恰当的形式给学生指出,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是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的。教师要在保证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之上来开展差异教学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学生处于不平衡的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是不同,因此教师就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4Wildanimal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野生动物”,就让学生表演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话剧,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英文句子和单词应用起来,设计话剧台词和服装,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非常用心在准备,而有的同学则感觉整个活动跟自己关系不大,教师最后在对话剧的表演过程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对一些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也要指出一些学生在整个话剧准备过程中不良行为,比如消极对待、不参与等,要单独来对这些同学进行谈话,教师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在一个团队中,自己认真做事,而别的同学则消极怠慢的时候,自己会如何想呢?”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逐渐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

三、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

教育动态学中也提倡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机制进行优化,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要丰富评价过程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学生在对别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熟悉评价规则,自己再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按照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的评价,还需要从情感、态度、合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6Fashion”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以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就让学生针对自己对“fashion”的理解来做一个5分钟的报告,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需要自己来准备英文演讲稿,并且熟练背诵下来。初中学生已经开始关注“fashion”,因此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准备的过程也不尽相同,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学生就是平铺直叙将课本上的句子引入进来,而有些学生就注重将演讲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将自己的演讲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自己认为流行的服装、流行的颜色、流行的偶像等,将课本内容进行了课外拓展,因此演讲效果就非常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就可以从准确充分程度、重视程度、演讲水平以及展示水平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可以将这个学生的演讲过程作为一个标准,这样就能够对别的同学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促进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三位一体”的艾滋病积极治疗和综合关爱模式

积极治疗艾滋病 美国艾滋病健康基金会(AHF)•北京佑安爱心家园抗病毒试点项目在京启动

2013年04月09日

2013年4月2日,美国艾滋病健康基金会(AHF)•北京佑安爱心家园抗病毒试点项目启动暨艾滋病积极治疗策略研讨会在北京佑安医院举行。该项目旨在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和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中“扩大检测、扩大治疗”的策略,充分发挥医院、社区志愿者小组和疾控中心的优势和作用,采取针对艾滋病易感人群提供咨询、检测、随访、培训“一站式”服务,针对发现的感染者采取积极治疗的策略,为感染者提供检测、治疗、关怀无缝式全程服务。项目借助医院为平台,探索以医院、志愿者小组、疾控中心(CDC)“三位一体”的艾滋病积极治疗和综合关爱模式,由此拉开艾滋病积极治疗工作序幕。

卫生部疾控司艾防处夏刚处长应邀出席会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吴尊友主任出席会议并就我国“扩大检测、扩大治疗”策略和工作进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所卢红艳所长就北京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特点和防治工作情况作了介绍;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吴昊主任介绍了项目概况;美国艾滋病健康基金会中国项目办代表鲍宇刚就国际艾滋病检测与治疗策略和AHF中国项目作了介绍。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副主任张彤及爱心家园志愿者代表分别就佑安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感染者教育与关爱工作作了介绍。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洁、北京市卫生局疾控处处长谢辉、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郑志伟、性艾中心专家张福杰及佑安医院相关医护人员等代表参加会议并就积极推广“早检测早治疗”策略及相关问题展开研讨。

北京佑安医院作为北京市重要的艾滋病治疗基地,搭建了艾滋病咨询辅导、治疗、护理关怀、宣传培训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的平台,植根于该医院的北京佑安爱心家园依托北京佑安医院强大的医疗护理团队,探索集咨询检测、治疗关怀、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训及高危行为干预为一体的工作模式。此次项目的实施更集纳医院、感染者社区小组和疾控中心三方优势作为一个平台,积极开展艾滋病咨询检测、抗病毒治疗、随访、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关爱等工作,使感染者享受“一站式”服务。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及早发现、及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最大限度降低HIV感染传播率,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抗病毒疗效,延长艾滋病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北京佑安爱心家园 姜红波 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 王桂英)

下载生态学和基因组学下的艾滋病治疗机制论文[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学和基因组学下的艾滋病治疗机制论文[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