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9 Module3 An Underground Army教学反思
一、有效地完成了课堂任务。本节课的话题为兵马俑,学生对兵马俑有所了解,但用英语来介绍兵马俑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不太容易,所以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非常必要。为了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除了本模块主课文An Underground Army之外,本课添加了一个视频学习资料和另一篇阅读材料 Secrets of the Terracotta Army。丰富的学习材料的合理使用丰富了学生们对话题兵马俑的图式建构。通过有目的地阅读,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取了完成任务所需的结构、信息和语言,有效地完成了课堂任务。
二、解决了预料中的难点。本节课设计与实施的难点是如何在一节课处理两篇文章。在添加了学习资料以后,本节课不仅要学习本模块的主课文An Underground Army还要学习另一篇文章Secrets of the Terracotta Army。在高一高二阶段学生们一般都是一节课精读一篇文章,高三选修课本的文章本来就长,如何有效地阅读两篇文章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难点呢?一是通过课前学习方案的设计来指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包括词汇的准备、提前了解课堂学习材料的准备和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上的准备。做好了预习准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二是通过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理念于教学设计中,依据课程标准规范叙写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整堂课的教学与评价,教学内容取舍得当,课堂效率因此提高了。课堂实施效果证明,以上做法解决了预料中的难点。
三、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细节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有很大作用。
1.使用思维导图来处理篇章结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两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自主画出一个对完成课时任务有用的结构思维导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在纸上画,画完以后,同学们比较一下自己画的结构图和黑板上同学画的结构图。大部分学生画的很合理,然后通过与黑板上范例的比较,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得出一个对完成课时任务有用的结构思维导图。
2.情景导入与情景表演相呼应。本节课一开始的导入环节中主角不是老师而是两个学生,老师请了两个学生做教学助手表演出喜欢中国文化的外教Shelley要回国了,讨论要送她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礼物,进而提到兵马俑玩具是个不错的选择,又提到送礼时还要用英语介绍一下兵马俑,为本课时的任务设置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情景,也为最后以对话形式完成课堂任务在形式上提供了参照。找学生做教学助手,既能锻炼其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反映非常喜欢做老师的教学助手。
3.不出现答案的PPT设计。在找读有关兵马俑的历史背景环节,我在PPT上给出了几个关键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相应的答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的做法是先给学生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出标准答案。这次的设计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完全相信学生能找出答案。这样的设计也让之后学生之间的问答活动成为一种必要,听同伴的回答比看PPT的标准答案使这个环节显得更加和谐生动。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找读有关兵马俑外形特点环节,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两篇文章中提到的兵马俑外形上的不同点,小组长协调组织小组内的合作分工,每小组中一半成员找P31提到的外形不同点,另一半成员找P39提到的外形不同点。之后,找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他们找出的不同点。令我高兴的是,当黑板上写的'答案出现问题时,其他学生能迅速发现并修正答案,说明学生们都在合作探究中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了自己的见解。
5.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在找读有关兵马俑意义的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兵马俑代表了东方和西方不同的雕塑风格, 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理解。学生在最后展示任务时提到了这一点,有效达成了本课时的文化意识目标。
6.学习策略的引导。在课前学习方案中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和单词表自主解决词汇障碍;在课堂上的理解和构建篇章结构环节还有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使用图表来理解结构和表达合作探究的结果;在对话问答环节适时地指出应根据语言使用环境,得体使用语言。
7.作业情景设计。本节课设置了两个任务情景,一个是外教Shelley要回国了,送兵马用作为礼物,所以要口头介绍兵马俑;另一个情景就是在课后作业环节,送走Shelley以后,想到可以送一个兵马俑给美国笔友Mike,所以需要笔头介绍兵马俑。课后学生又以书面的形式完成了任务,巩固了课堂所学。
总之,教学过程的美丽在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有了科学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和“以生为本”的评价方案才能有效的展开教学。而能激起学生兴趣的任务设计会起到一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作用。所以,有效教学取决于“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
【选修9 Module3 An Underground Army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Module3 Unit9 lesson1 On your bike教学反思
2.9加几教学反思
3.认识6~9教学反思
4.4A Module3 Unit1英语教学反思
5.9加几教学的反思
6.《Unit9 Shapes 》教学反思
7.《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8.《9加几》的教学反思
9.《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第二篇:选修8unit1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八 Unit1 A land of diversity 教学反思
一.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依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依照新课程中标准的要求打造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二.教材分析:此部分是选修课本中的一部分,是第一单元的reading,属于这一单元的最重要的部分。在此之前有Warming-up和Pre-reading,鉴于这两块内容是Reading部分的铺垫,所以把这三部分合为一体。此部分为本单元的大多数重要词汇和句型提供了很好的语境,是词汇学习的一块重要的基地。本文选材非常不错,是一篇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介绍地方的说明文,是训练阅读技巧中Skimming(跳读)的绝佳材料。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另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有关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历史知识并增加他们的英语学习背景知识。
三.学情分析:这是高二年级的阅读课,在阅读之前,学生只是听了两遍单词录音,印象非常浅,有一些单词是根据上下文猜不出来意思的,而且会对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有必要进行读前处理;有些单词完全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猜出来,所以在读中进行了处理,同时也训练了高考题型中常考的Word guessing(猜词),把阅读技能在常规课堂上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于阅读技巧掌握得并不好,既然这是一节阅读课,那训练他们掌握不好的阅读技巧是完全有必要的。其中,通过对Skimming(跳读)的整体认识和随后跟上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现学现用,印象较为深刻。随后的Detailed reading(细节阅读)和Retelling(课文复述)和Teamwork(团队活动)让学生除了对本课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还可培养学生对多元化社会的认可和包容。
四.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上还是实现了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但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跳读技巧和猜词能力的练习,发现了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平时也经常在阅读题中来说阅读技巧,可是效果不如在课堂上来得更好。学生的能力必须逐步培养的,所以,要认真 对待每一节阅读课。另外,在说方面,学生的能力更是需要在课上培养,因为尽管老师一 再倡导,但是学生很少会在课下主动用英语对话。还有,在学生活动方面,我觉得应该再用点小组激励的办法,争取让学生思维能力发挥到极致。如果再上一节课,我会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第三篇: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反思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反思
历史组 张静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课可以说是一节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课。简单是指这一课的线索比较清晰,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但就是这么一节看似简单的课却比较难上,那是因为:第一,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学习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的内容;第二,这一时期历史更替频繁,教材交代有限,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第三,这一课又是第四主题的最后一课,有总结性的意义。这一课的关键词是“民族融合”和“改革”,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做了一下几点创新:
1、大胆地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做了自己的设计:按《教师教学用书》的设计,这节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难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部分内容(如新制度)”。但根据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这一节课的重点是 “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难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因为《教师教学用书》的重点太过于广泛,就变成没有重点,而措施中的新制度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太过于复杂,只需点明即可,不应是重点。而设计“迁移都城”为重点是因为其在改革中的承上启下的重要性和教材中丰富的小字材料可以利用。
2、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这节课的线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那如何来处理教材“少数民族内迁”这一目的内容呢?从知识的角度上看,这一目其实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藉此,本人就把这一目内容与“改革”的具体背景合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精心设计,突破难点和重点:为突破“迁移都城”这一措施中的重点,本人安排了一个材料分析的问题,来解决迁都原因问题。关键是在教材上的材料外,假如一些补充史料,通过平城和洛阳的对比,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为突破“孝文帝改革影响”这一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很难理解“融合”一词真正内涵的现象,特设计了“体验历史”这一环节,从具体的交流出发,结合充足的资料,让学生切身体验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再来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利于学生理解。
4、充分利用视频材料:历史课堂利用视频资料不是目的,目的是视频资料能促使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为此,本人,精心制作和选择了三段视频资料:一个是开头的《敕勒歌》,为创设课堂氛围;二是导入中关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视频,精辟简洁地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作了系统的描述,使学生有直观而又形象的认识;第三是最后本人制作的一段总结性的视频,这不仅是知识上这节课的总结,也是第四主题内容的总结,同是更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激化和升华。
5、注重学生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历史教育不仅仅限于知识的教育,而是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习得,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特征,本人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首先,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第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本课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思想,激发了本课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篇:高中生物选修3教学反思(写写帮推荐)
2014/3/4 星期二 教学反思《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选修3专题一基因工程,这个专题在必修2中接触过,但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做了课件,并以“人类假想的生物”的一些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这样做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原来不太喜欢生物课的同学也跟着思考起来,这是本节课一大进步。本节课的内容不多,思路也比较清晰,但是讲课时,我突然发现幻灯片的顺序存在一些问题,讲起课来就有些瘪,所以放学回家,我立即调整了顺利,为明天的课做充足的准备,预想第二个班的讲授效果应该更好些,期待~~~~~~。
还有就是在讲产生粘性末端后如何连接的问题上没有处理好,讲得有些不清晰明了,让学生有些糊涂,所以在下次讲授时,应该注意一下这个问题,或者有些问题可以从习题上补充,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些呢?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讲课之后,又看了一遍教参书上的教学设计,发现在提问时,有些问题启发的不到位,没有更好的启发学生,这个问题以后要注意。
2014/3/8 星期六
教学反思《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虽然在必修2中学习过,但当时仅仅是简单、笼统地介绍,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很详细。在讲授过程中,很流畅,但是会有一些小的问题,有些知识点没有弄清楚就给同学们讲授,比如以下这个知识点:PCR技术中扩增结束后,引物是否可以重复利用的问题,由于备课的时候没有备到,所以,在有同学提问的时候,就一下子蒙住了,当时回答错了,而其实pcr技术中的引物是不可重复使用的,并且引物复制结束后就包含在新合成的dna链中,这就是备课不充分的体现。第二个问题就是,没弄清基因文库是包含基因组文库的的深刻内涵,还有就是:不知道从真核生物中获取目的基因时一般用人工合成反转录的方法或者从cDNA文库中获取,要是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的话,盲目性太大。2014/3/11 星期二
教学反思《基因工程的应用》
这节课首先是在21班进行讲授,效果不好,因为急着抢课时,本应该进行的环节没有进行,导致课堂学生听课效果不好,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点做得不好。但是下课之后,就想着明天在其他班级讲授时,要把学生填表的环节加上,这样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有所改进。加油!
2014/3/13
教学反思《蛋白质工程》
本节课内容不多,重点很清晰,就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蛋白质工程进行的途径,一个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定义),从课堂的反应来看,学生掌握了,但是具体什么情况,还要课后通过及时反馈来了解。今天的课堂学生听课状态不好,我语重心长地跟他们说了很多,不知道下节课的听课效果如何,希望会有所改进吧!这学期的课,让我高兴的是,原来不学习的学生也都可以认真听课了。超开心的!继续努力!
受体细胞中常用植物受精卵或体细胞(经组织培养)、动物受精卵(一般不用体细胞)、微生物──大肠杆菌、酵母菌等,但要合成糖蛋白、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则必需用真核生物酵母菌──需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分泌。
2014/3/19 星期三
《植物细胞工程》教学反思 今天授课的内容是《植物细胞工程》,我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进行讲授,而是先讲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进而引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的顺序我个人感觉更加顺利成章一些,并且对于前后的衔接也更顺一些。针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讲解突出,3个班同学们听的也很认真,并通过及时反馈,发现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目前我讲课主要是以谈话、启发法的方式进行授课,并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不仅仅做学习的主人,还要做创新思考者。希望同学们加油,我也加油!我们共同努力,最终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2014/3/22 星期六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这节课,我是以“东北三宝”——鹿茸、貂皮、人参引入新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出人参根细胞液泡中的皂甙成分,讲到它可以抗肿瘤,并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大量生产皂甙呢?让同学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效果很好,同学们都对人参皂甙这个新名词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就认真地去研究植物细胞工程究竟是如何应用在生产人参皂甙上的。既然已经引出了人参皂甙,我就顺势讲了“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这个问题,之后讲解了微繁技术、作物脱毒、人工种子(重点)、突变体的利用,并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了单倍体育种的过程。遗憾之处,就是在讲课的时候总会遗漏某些细微的知识点。不过,第二节习题课时都把遗漏知识点补上了。2014/3/25 《动物细胞工程》 对于本节课的备课我很不满意,头一天晚上才把课备出来,这是最大的遗憾——备课不充分。课上对于细胞株和细胞系的问题,没有弄清楚就讲给同学们了,并不清楚自己备课时所理解的细胞株和细胞系的概念是以前旧的理解,现在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是相反的,但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最后这个问题就真的成为了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是要将难点知识进行分解,分解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小知识,这样做才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学起来也比较轻松,对于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过程中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2014/4/3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即称为细胞系(CellLine),因此细胞系可泛指一般可能传代的细胞。其中能够连续传代的细胞叫做连续细胞系或无限细胞系,不能连续培养的称为有限细胞系。大多数二倍体细胞为有限细胞系。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CellStrain),也就是说,细胞株是用单细胞分离培养或通过筛选的方法,由单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细胞株的特殊性质或标志必须在整个培养期间始终存在。
第五篇:选修4 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选修4 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们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一种转换装置——原电池。学习本节课知识,让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通过现实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目标定位,全面、合理、科学。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原电池在化学选修4中的地位及作用,我本着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宗旨,力求实现通过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原电池。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回顾,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已经初步学习过,本节课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改进原电池。在课前的微视频中,我用很少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知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展开教学,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丰富对电化学的认识。
三、教学资源
发挥媒体辅助功能,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双液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的安排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根本”的五为主原则,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按一定梯次递进的活动序列,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课程要求。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在收获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本节课按照设计思想基本达成目标,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困惑:
1、整节课节奏较快,时间把握不适度,仔细回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些没有必要的环节可以删去。比如说,课件上有的文字不必在黑板上板书。
2、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后,应该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给予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3、本节课由于是分组实验,有一个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究其原因是盐桥制作不合格。在以后的实验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4、类似于这种探究实验课,将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秩序较难维持,时间较难把握,应该在课前做好缜密的计划。
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的所思所想,不到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共同探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互相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