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沉香产业发展规划
海南省沉香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 2018 年 4 月
目录 前言.........................................................................................................1 一、现状与形势.....................................................................................2(一)发展现状.....................................................................................2 1.种植业...........................................................................................2 2.加工业...........................................................................................3 3.服务业...........................................................................................3 4.存在问题.......................................................................................4(二)
形势要求 求.....................................................................................4
1.发展优势 .......................................................................................4 2.市场潜力.......................................................................................5 3.生产潜力.......................................................................................6 二、总体思路.........................................................................................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 1.坚持规模适度..............................................................................7 2.坚持市场主导..............................................................................7 3.坚持科技支撑..............................................................................7 4.坚持融合发展..............................................................................7 5.坚持品牌引领..............................................................................7(三)发展目标.....................................................................................8 1.总体目标.....................................................................................8 2.具体目标.....................................................................................8 三、主要任务.........................................................................................9 1.推进沉香树种植基地布局规划...................................................9
2.推进沉香树种植品种结构调整 .................................................10 3.推进沉香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10 4.推进沉香生产组织创新..............................................................11 5.推进沉香质量保障......................................................................11 6.推进沉香交易服务建设..............................................................11 7.推进沉香品牌创造.....................................................................12 8.推进“旅游+农业”模式创建.......................................................12 四、建设内容.......................................................................................13(一)实施五大工程
1.沉香生产工程 .............................................................................13 2.沉香技术创新工程.....................................................................14 3.沉香品牌培育工程.....................................................................16 4.沉香质量保障工程.....................................................................16 5.沉香文化创新工程.....................................................................17
((二)
投资估算
.......................................18
(三)效益评价 ...............................................................................19 1.经济效益.....................................................................................19 2.社会效益.....................................................................................20 3.生态效益.....................................................................................20 五、保障措施.......................................................................................20 1.组织领导.......................................................................................20 2.政策扶持.......................................................................................21 3.科技服务.......................................................................................21 4.强化监管.......................................................................................21 5.舆论宣传.......................................................................................22
前言 沉香是瑞香科沉香属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由木质部组织及其分泌物共同组成的天然混合物质,为我国名贵中药和世界名贵香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和广泛的药用价值。沉香集药用、香料、宗教文化与收藏等方面的价值于一体,深受人们追捧,位居“沉檀龙麝”四大名香之首,享有“药中黄金”、“香中之王”等美誉。
我省自古盛产沉香,是沉香树原生分布区和沉香主产地,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具有天然优势的产业。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沉香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我省沉香产业发展水平,提高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深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培育产业新业态,根据《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 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意见》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中药材保护与发展实施意见》要求,编制了《海南省沉香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未来八年我省沉香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内容,并提出了保障措施,为推动我省沉香产业发展制定了纲领性文件。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沉香作为我省在全世界知名的芳香药材,也是我省的传统黎药。沉香产业是我省香药健康产业的重点产业。通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我省沉香业态不断扩大且日渐成熟,涉及种植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种植业。沉香种植业包括种植和结香,是整个产业的基础。一是良种收集与种苗繁育。近年来,我省每年繁育沉香树种苗约 1000-1500 万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一直都在开展沉香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选育工作,迄今共保存了 8 个种。二是种植品种。全省沉香树种植品种主要是以白木香为主,种植品种相对单一。2016 年我省认定了白木香新良种“热科 1号沉香”,获省级林木良种证。该良种具有“易产香、产量高、质量优”等特点,适宜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种植。三是种植规模。目前,全省沉香树种植成片面积达到 10.5万亩,其中胸径超过 20 厘米的达到 3.5 万亩,近400 万株,约占全国总数量的 40%。四是人工结香。结香技术是沉香树结香的关键。自然条件下沉香树结香率很低,人工干预结香成为解决沉香资源问题的关键技术。近年来,我省在沉香结香机理和结香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发明通体结香技术和整树结香
法,已在海南、广西、广东、云南以及泰国、老挝、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2.加工业。沉香加工主要是提取、造香及各种香料制作。沉香是享誉世界的芳香材料,在传统用香的基础上,开发出医药沉香、健康养身香、宗教类沉香、日化类沉香和工艺收藏类沉香等不同业态的几十类沉香产品,开发出香水系列、护肤品系列、精油系列、香薰系列、日化品系列等 5 个系列 25 款沉香新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我省旅游特色新产品,培育了以香树、香岛和娜古芳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支撑和引领着全省沉香产业的发展。2015 年 10 月,海南香树有限公司以“海南沉香”作为我国首支沉香股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3.服务业。沉香服务业主要包含真伪鉴定、贸易、香疗和品香等。一是拥有海南省沉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沉香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等多个科研技术创新平台。二是设立了沉香鉴定研究中心、黎(南)药分析测试中心和海南省文玩沉香鉴定中心等多个我国第三方沉香质量检测平台。三是成立了海南省沉香协会、海南省沉香产业协会和海南沉香收藏协会等社团组织,主办了六届国际沉香旅游交易博览会,为国际沉香香料交易提供平台,其影响力已辐射至全国和东南亚国家。四是培育形成了几十家从事沉香种植、生产和产品开发的中小企业。目前,我省沉香相关店铺约有 700 多家,其中,海口约 300 家、三亚约 100 家,儋州、琼海、文昌、万宁、乐
东和东方等市县均有 5-10 家左右。
4.存在问题 。
一 是良种良苗 繁育 基地建设 滞后。我省没有选育出海南本土的沉香树良种,未建立沉香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存在亲本来源不清、见种即采的弊端,造成苗木市场混乱、苗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 是 对 人工培育资源认识不足。虽然我省发明了人工结香技术,并已示范推广,但人工结香面积占比仅约为 3%,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健康产业的需求。亟需转变观念,加快人工沉香资源培育,增加沉香有效产量,解决市场供求关系问题,平衡沉香的市场价格。
三 是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我省沉香行业标准体系、追溯体系、检验检测仍不健全,缺乏统一的产品认证标准、产品统一标识、透明的信息源及完善的监督措施,没有形成让消费者放心且具有公信力的沉香消费环境。
四 是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当前沉香产品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新品种开发投入不足,产品同质化竞争突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二)发展形势 1 1..发展优势。一是品质上乘和文化 底蕴深厚。海南沉香,古时称为“崖香”,其香韵更为高雅,香气富于变化,更为怡人,在全国乃至世界均为上品,素有“琼脂天香”的美称。海南沉香文化积淀甚深,如宋代丁谓所著的沉香典籍《天香传》,把海南沉香喻为天香。苏东坡在《沉香山子赋》里点评海南沉
香是“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明末至清代,《广东新语》《粤中见闻》《黎岐见闻》和《岭南杂记》等古籍均对海南沉香树生产及沉香采购情况也有详细的记述,形成了海南悠久浓厚的沉香文化。
二是科研体系较为健全。全省有 6 家国家级、省级开展沉香研究单位,拥有国家重点领域沉香创新团队 1 个,成立了海南省沉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了 2个科研技术创新平台和 3 家第三方质量检测平台,在育种、种植、结香、加工、检测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三是消费市场庞大。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旅游的生态价值链高,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超过 60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 650 亿元,加快发展沉香第二三产业,推出一批精品化、国际化的创意旅游商品将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四是 战略需求。发展香药健康产业,构建沉香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助推国际旅游岛、健康岛和海南香岛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有利提升海南沉香在世界香业发展中的文化影响力。2..市场潜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对沉香价值的认知度不断提高,沉香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沉香产销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目前国内种植可用于结香的沉香树超 1000万株,人工结香沉香树数约 30 万株,产量约 200-300 吨,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沉香需求量超 2000 吨,发展潜力巨大。
63..生态潜力。一是气候地理条件好。我省属于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日照 1750-2650 小时,年平均气温22-26℃,年平均降雨量 1500-2000 毫米。全省地势平缓、土壤深厚、高温多雨、湿热同期,非常适合其生长,在海拔 1000 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均可栽培,大部分林地都适合生长。二是发展空间大。全省规划林地 3200.3 万亩,其中,未成林造林地约45.2 万亩、苗圃地约 3.3 万亩、宜林地 91.1 万亩,为沉香树的种植提供了用地保障。三是综合效益高。我省沉香属上品、文化底蕴深厚、综合效益高。沉香树种植一般需 7-8 年即可获利,每株利润 2000-4000 元不等,亩产值在 20-50 万元之间。同时,沉香树为瑞香科常绿乔木,可以套种其他经济植物,或者采用生态农业或循环农业的经营模式。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仪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健康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立足我省沉香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构建新型生态优质沉香产业体系,保护野生资源,推进沉香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加工,推广人工结香技术,促进沉香生产流通现代化和信息化,保障沉香相关特色中
成药和大健康产品原料供应,提升沉香产业的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我省中药材和健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努力实现我省沉香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1 .坚持规模适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发展与效益并重,实现速度与结构、数量和质量相统一,形成适度的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基地,推进沉香产业的持续发展。2 .坚持市场主导。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满足市场对沉香产品安全化、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3 .坚持科技支撑。坚持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构建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化的技术研发平台。整合和利用国内外优势力量,加强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推动沉香产业的科学发展。4 .坚持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扩大沉香人工种植,发展产品加工业,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以沉香农业为基础,以沉香工业为龙头,以沉香健康服务业为辅助的沉香消费产业链。5 .坚持品牌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质量
标准建立和宣贯,大力开发新产品,以产品的高品质提升品牌的号召力,以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为抓手培育国际香岛品牌。加强品牌市场营销,提升沉香品牌知名度。
(三)
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至 2025 年,全省沉香产业实现综合收入 200 亿元。沉香产业化基地建设布局基本形成,沉香特色药材基本满足需求,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沉香产业技术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全面建立,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沉香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品牌效应突显,公平、透明、放心且具有公信力的消费环境深入人心;沉香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健康消费产品链基本形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逐步把我省建设成为世界优质沉香原料基地、全国最大的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在国际旅游岛和香岛建设中将沉香产业打造成为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特色产业。.具体目标 ——沉香树种植规模。到 2020 年,全省沉香树种植面积达15 万亩,年人工结香面积 1000 亩,沉香产量达 220 吨。到 2025年,全省沉香树种植面积发展到 20 万亩,年人工结香面积 5000亩,沉香产量达 1200 吨。
——沉香树基地布局。建设良种良苗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繁育基地 5 个,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态种植示范基
地 10 个,人工结香技术示范基地 5 个。
——沉香技术体系构建。重点突破规模化繁育、良种选育、种植、结香、加工、质量控制等关键科技问题,攻克共性关键技术 5-8 项,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或良种 2-3 个,单株结香产量增加 1-2 倍,开发沉香大健康产品 15-20 种。
——沉香企业和品牌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以上,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3-5 个;重点打造国内知名企业品牌 2-3 个、省内知名企业品牌 5-8 个。
——沉香文化产业建设。设立具有沉香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3-5 家;打造国际沉香博览园、沉香特色小镇、共享农庄或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 5-10 个。
——沉香交易市场建设。建成年交易额 50 亿元以上的中国(海南)国际沉香交易服务平台。
三、主要任务
(一)
推进沉香 树 种植基地规划布局。做好种植基地规划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依据全省林地“一张图”要求,结合自然资源条件、种植规模、产业化基础、产业比较优势等基本条件,综合考虑与其他作物规划的有机结合,制定沉香树种植区域规划,合理布局沉香树种植区域,引导分散向规模化、区域化聚集。将沉香树种植面积优化发展到 20 万亩左右,年人工结香面积 5000 亩。同时,依托国家自然保护区加强沉香树野生资源就地保护,扩大野生
资源,保护海南南药的生物多样性。
(二)
推进沉香 树 种植品种结构调整。目前,我省沉香树种主要以白木香为主,面积过大的人工纯林易受病虫害破坏和不易恢复,必须强化品种多样性。一是加强沉香树良种良苗繁育基地建设,推进沉香树良种扩繁推广工作,增加种源保障。二是加快海南沉香乡土树种优良品种选育,突破沉香树育种技术瓶颈,确保沉香品质。三是引进国外沉香树种质资源,逐步培育更新高产优质新品种或良种,提升海南沉香品质。
(三)
推进沉香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一是强化自主创新。推进我省沉香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协同创新,组建创新团队;引导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沉香产业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阐明沉香道地性成因、结香基础理论和沉香树遗传机理,开展沉香树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良种选育和种苗培育、沉香优质高产结香、沉香加工及产品开发、沉香中药研发、沉香树综合开发利用与循环模式等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提高沉香综合利用水平,增强沉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技术服务。完善科技推广和培训的基础条件,推进科技推广与培训的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科技培训资源与传播中心,增强媒体资源制作、数字化储存、服务管理、资源传播和远程培训的能力,提高推广与培训水平。以推广良种和结香技术为载体,全面提高沉香产业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生产者素质。
(四)
推进沉香生产组织创新。一是推动产销对接。引导国内沉香相关的重点中成药、健康产品生产企业与我省沉香生产基地建立稳定产供销关系,提高我省沉香产业整体收入和效益。二是培育沉香龙头企业。通过集约化不断提高沉香深加工水平,促进特色产品开发,推动专业化沉香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做大做强,并逐步发展成为我省沉香市场供应主体。三是提高沉香生产组织化水平。建设沉香科技创新平台以及产业化服务平台,推动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组织发展,引导中药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五)
推进沉香质量保障。一是构建我省沉香产业标准体系,重点开展种子种苗、种植、结香、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限量检测、高端产品等方面的标准研制,特别是沉香线香、沉香精油等沉香快消品标准,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质量整体控制模式,提升沉香质量控制水平,引导沉香产品多元化健康有序发展,培育海南香药健康产业新经济增长点。二是建立沉香生产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三是完善现有平台质量认证资格,加大科技投入和管理监督,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强化对药用沉香及其制品质量等的检测力度,实现对沉香质量和生产资料的全面监控,确保沉香产品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
(六)
推进沉香交易服务建设。建设适合沉香产业发展的 12
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大通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沉香营销网络服务体系,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发布市场信息,强化产品市场营销,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中国(海南)国际沉香交易服务平台,做大海南国际沉香旅游交易博览会,规划建设中国(海南)国际沉香交易市场,承担沉香及其产品的真假、质量鉴定与检测,相关产品推广、展示与交流,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与管理;发布权威的统一的产品标准、地理标识、透明的信息源。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海南沉香公信力,保障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七)
推进沉香品牌创造。围绕沉香品牌、品质、区域特点,着力推进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建设,合力打造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结构、企业自主品牌进行有效填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一是加强原产地和商标的保护力度。申报海南沉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香岛品牌。二是营造品牌建设环境。引导和扶持沉香生产企业、合作社、共享农庄等申报自主品牌和建设沉香品牌创建示范区,支持申报区域公共品牌以及海南名牌农产品和名牌商标认定。加强品牌维护与保护,构建行业、企业和司法相结合的品牌维护和保护机制。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和引导企业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仪,构建国内外销售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不断增强我省沉香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八)
推进 “ 旅游+ + 农业 ” 模式创建。一是加强品牌市场营
销。利用我省每年举办的“冬交会”、“农博会”和国内的“农交会”、“绿色食品博览会”、“有机食品博览会”、“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展销和推介平台,以及到境外参加相关会展促销,进一步提升我省沉香企业及沉香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认知度;同时,利用电商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拓展网络零售业务,开展网上直销促销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并驾齐驱。二是打造沉香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引导和扶持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海口、万宁、澄迈等市县建设高标准沉香健康博览园或沉香特色小镇,将沉香文化、科技、养生、产品与旅游有机融合,带动海南沉香观光游和沉香健康养生发展。
四、建设内容(一)实施五大工程1..沉香生产工程
—— 良种良苗繁 育基地建设。选用优良品种,优先在海口、儋州、澄迈、定安、屯昌等 5 个市县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年育苗能力 500 万株,覆盖沉香树适应区域。注重提高繁育基地的建设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苗木分级、包装、储运等先进的配套设施。
—— 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以沉香树种植集中连片、增产潜力大的主产区为主,以新品种或良种为核心,配套标准化生产和混交造林模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升沉香品质和价值。重点在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东方、乐东、澄迈、定
安、屯昌、琼中等市县建设 10 个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沉香树生态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 5000 亩;并在海口、澄迈、定安、屯昌、儋州等市县建设药用沉香生产基地 5 个,争取通过国家GAP 基地认证。
—— 人工结香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在海口、儋州、澄迈、屯昌、琼中等 5 个市县筛选沉香树种植示范基地,推广先进人工结香技术,促进沉香的高产量与高质量,确保年沉香原料产量达到 200 吨以上。
—— 沉香初加工基地建设。在优势产地扶持企业建立加工基地,新建或改造沉香原料加工、香料制作与饮片炮制生产线15-20 条,完善产品初加工操作规范,确保产品质量。
—— 沉香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在海口市等交通便利地区建立沉香精深加工基地,新建或改造沉香中药、高端保健品、日化用品以及保健养生服务用品生产线 10-15 条,提高加工附加值。
2.沉香技术创新工程
—— 强化种质资源保存和品种选育。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多渠道引进国内外沉香树优异种质,收集 10-15 种国外沉香树种质资源,建设世界沉香树种质资源圃。完成沉香全基因组测序,重点解析沉香树树生理特性、生长过程、心材形成等遗传机理,加强分子辅助和设计育种、早期选择等育种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沉香树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 2-3 个高产优质
新品种和良种。
—— 建立良种高效 繁育技术体系。突破沉香树种子园营建及稳产丰产、良种规模化标准化无性繁殖等关键技术,建立高效的种苗生产技术标准和品种 DUS 指纹遗传鉴别制度,完善沉香树良种良苗质量管理体系。
—— 优化沉香人工结香技术。系统掌握沉香树生长发育特性和沉香药效成分形成规律,完善结香基础理论,使人工结香在厚度、完整度、产量等方面的效果更佳,单株结香产量增加1-2 倍,人工结香的沉香用途更广泛。
—— 深入开展沉香精深加工研究。以沉香古籍记载沉香功效为基础,利用现代药理分析手段,阐明沉香道地性成因、药用和香用物质基础以及传统功效现代机制,深度开展医药用品、功能性保健品、高级香料、天然日化品、化妆品以及保健养生服务产品研发,开发高端大健康产品 15-20 种。
—— 稳步推进药食两用研究。推进全省科研机构与沉香企业合作,开展沉香树叶和沉香功效的科学内涵研究,提升沉香综合利用水平。充实完善基础支撑材料,加快推进沉香树叶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或《新食品原料目录》。
—— 构建国际联合研究平台。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沉香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省华侨的纽带作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共建沉香联合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2-3个。
3.沉 香品牌培育工程
——加大对沉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共享农庄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加工装备和加工工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以上、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3-5 家。
——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与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共建各类研发平台,突破关键技术,研发功能性新产品。
——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入琼发展,发展壮大企业集群,做大做强沉香饮片,引导扶持大力发展沉香中成药,实现技术产品升级。
——支持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设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实现技术推广、产品升级、国际化经营。
——实施香岛沉香大品牌战略。以地理标志产品标识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核心,统一打造“香岛沉香大品牌”,积极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品牌体系。重点打造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 2-3 个、省内知名企业品牌 5-8 个,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国际认可度。加大对重点区域品牌、重点龙头企业等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海南沉香品牌知名度。
4.沉香质量保障工程
—— 完善沉香标准化技术体系。加强省级及地方沉香标准(规程)的制定工作,鼓励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建立一
套从种质评价、种子种苗质量、种植规范、产品检测、真伪鉴别、质量检测等全产业链的沉香地方标准体系,保障优质沉香产品生产,确保沉香产品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充分发挥沉香标准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 构建沉香全过程可追溯系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模式,建设沉香产业物联网平台,构建从种植、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的全省沉香全过程可追溯体系,提高香岛沉香质量安全“公信力”,确保沉香中成药原料质量可靠。
—— 完善沉香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和条件,在海口、三亚、儋州、万宁等地建设 4-5 家有沉香检测资质的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配套完善检测设施设备,加强药用沉香质量安全监管,为消费者提供真假沉香产品鉴定平台。加快海南文玩沉香鉴定大数据库平台建设,打造政府部门监管、新闻媒体参与监督、权威科技鉴定的社会公信服务平台,定期发布有关信息。
5.沉香文化创新工程
—— 创新沉香文化活动。创新办会展机制,丰富办展内容,提升展览质量,着力做大做强海南国际沉香旅游交易博览会等活动,新建年交易额 50 亿元以上的中国(海南)国际沉香交易服务平台,宣传沉香品牌和优势。
—— 挖掘 香岛 沉香文化潜力。深度挖掘沉香文化内涵,发
挥我省丰富的沉香文化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培养一批沉香产业文化人才,组织开展国际香道大赛、文化研讨会,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书画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等文艺作品不断提升香岛沉香文化的影响力。
—— 推动沉香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沉香产业与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文化、大健康等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引导沉香旅游消费产品设计、生产与营销。推进建设 5-10 个集资源保护、科普示范、休闲养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际沉香博览园、沉香特色小镇、共享农庄或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沉香文化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拓展沉香产业链。
(二)投资估算。2018-2025 年,全省沉香产业建设项目总投资 71200 万元,其中良种工程建设 2500 万元、示范基地建设 15000 万元、新种植沉香树林投资 35100 万元、加工项目建设 9000 万元、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1900 万元、交易平台建设 200万元、沉香质量保障工程 3000 万元、沉香文化创新工程 4500万元(详见表 1)。
表 表 1 海南省沉香产业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项目建设类别 项目建设内容 数量 单位 单价(万元)
总投资(万元)
良种工程建设 繁育基地 5 个 500 2500 小计 2500 示范基地建设 沉香生态种植示范基地 5000 亩 2 10000 人工结香示范基地 5 个 1000 5000 小计 15000 新种植沉 种苗 90000 亩 0.03 2700
项目建设类别 项目建设内容 数量 单位 单价(万元)
总投资(万元)
香树林 开垦种植 90000 亩 0.07 6300 肥料费 90000 亩 0.04 3600 8 年管理费用 90000 亩 0.24 21600 其他费用 90000 亩 0.01 900 小计 90000 亩 0.39 35100 加工项目建设 改进扩建 20 处 200 4000 新建 10 处 500 5000 小计 9000 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产品、技术研发工程 5 项 300 1500 培训与推广 10000 人次 0.04 400 小计 1900 交易平台建设 中国(海南)国际沉香交易服务平台 1 个 200 200 沉香质量保障工程 沉香标准化技术体系 1 个 500 500 沉香质量检验检测机构 5 处 500 2500 小计 3000 沉香文化创新工程 沉香旅游产业区 9 处 500 4500 小计 4500 合 计 71200
(三)效益评价
1.经济效益。到 2020 年,全省沉香树种植面积发展到 15万亩,年人工结香面积 1000 亩,沉香产量达 200 吨。沉香产业实现综合收入 50 亿元,其中农业综合收入 6 亿元,工业综合收入 30 亿元,第三产业综合收入 14 亿元。到 2025 年,全省沉香树种植面积发展到 20 万亩,年人工结香面积 5000 亩,沉香产量达 1200 吨。沉香产业实现综合收入 200 亿元,其中农业综合收入 30 亿元,工业综合收入 120 亿元,第三产业综合收入 50
亿元。
2.社会效益。目前,全世界沉香属植物均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我国已将白木香树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濒危树种,国内仅在我省五大自然保护区以及云南和广东等部分地方还有少量分布,大力发展种植沉香树是对沉香树种野生资源最有效的保护。沉香树为乡土树种,一般的山地和农村的房前屋后均可种植,适度扩大沉香树种植面积,发展沉香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沉香观光基地,既可合理利用空闲土地,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又有利于扭转我国沉香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中药、香料等现代化发展。
3.生态效益。沉香树为多年生常绿树种,树形高大美观,对绿化、美化海南国际旅游岛富有独特的效应,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沉香树一般种植后 7-8 年就可以产香,既可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又可提高森林覆盖率,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沉香树还可与其他药用植物进行复合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沉香产业生态效益显著。
五、保障措施(一)
组织领导。建立沉香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科技、发展改革、财政、林业、农业、工信、卫计、金融、质检、旅游等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沉香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加强组织领
导、强化工作协调、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各市县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层层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共同推进我省沉香产业的发展。
(二)
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建立沉香产业稳定的投入增长保障机制,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沉香产业,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为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沉香产业的投入,落实沉香树良种良苗补贴和结香补贴、沉香树标准化基地建设等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沉香产业的信贷投放,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探索开展沉香农业保险试点,为沉香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三)
科技服务。加强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支持,构建沉香产业技术体系,设立首席科学家制度,设置若干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支持开展沉香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推进沉香精深加工,延伸沉香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新沉香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基层推广队伍的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快新品种、良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化推广力度。
(四)强 化监管。加强沉香质量监管和评估鉴定,规范沉香树种源和沉香全过程管理,净化市场,维护行业信誉。强化中药、健康产品和保健品等生产过程沉香投入的管理,严厉打
击掺杂造假不法行为。加强市场供求监测,加大沉香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沉香市场流通秩序。探索沉香进出口海关管理新政策和新措施,简化手续。
(五)
舆论宣传。围绕海南沉香大品牌制定宣传计划,在机场、车站、宾馆、广场等重要公共场所,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广泛宣传沉香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香岛沉香大品牌的认知度,营造沉香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推进产业实施过程中,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通过宣传教育转变香农观念,培育抗风险意识,提高生产技能。
第二篇:**村产业发展规划
**村产业发展规划
**村根据这两年发展的基本情况,经过村两委班子分析研究,现制定了全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1、**村全村人口731人,耕地面575积亩,贫困户22户,低保户33户,全村有荒地100多亩。
2.经济发展情况。**村各项经济发展滞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主要原因:一是主要依靠单纯的农业种植生产收入,种植品种质量一般;二是土质不好,产量低,农业增收缓慢。三是集体经济薄弱,没有村集体企业;四是农业产业链短,没有农产品加工业;五是畜牧业发展停留于各家各户散养,形不成规模;六是自然条件差,农民大多外出。
3.农业生产主要谷物类、豆类、薯类轮作为主,种植面积最高年份达500亩。劳务经济近年来有较快发展,常年劳务输出450人次,创收达800余万元。
4.公共事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村交通条件历年仅仅靠维修水毁工程,20多年来没有较好的改观,农民出行难,农产品出不去,肥料运不回来,严重制约着我村的经济发展,今年完成贫困村项目修建6.5公里水泥路。
二、发展条件
(一)存在的劣势
1、主导产业不突出,标准化水平低。没有形成支柱产
业和产业优势,生产力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急需调整结构,延长产业链。
2、集体经济基本没有。村级没有集体收入,公共资金仅靠上级扶持,严重制约着公共福利、公共设施等事业的发展,也给村级开展工作带来难度。
3、基础设施不完备。村内各社之间均为土路,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水、生活用水的排放为自然排放,一遇下雨东挪不得西转,制约着全村的交通,车辆无法行走,严重制约农产品的销售,有线电视没有完全通达,网络宽带没有连接。
4、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民在选定生产项目上往往只抱着老祖宗的“传承”,对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项目顾虑较多,同时先进适用技术还未得到广泛普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优势
1、**村有荒地的开发资源,急需土地流转。
2、**村人勤劳朴实,特别是年轻一代有强烈改变贫穷落后的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土地流转、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着力培育畜牧、饲养、蔬菜植种三大支柱产业,推动综合经济实力上台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二)规划原则
坚持以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三)规划目标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一是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二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乡村风气健康向上,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创建效果显著;三是村民乐观向上、诚信友爱、崇尚科学、懂法守法;农村社会安定,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有现代乡村的精神风貌;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四化”即道路硬化、街道净化、村庄绿化、村容美化;“五有”即增收有门路、活动有场所、生活有新风、管理有制度、村容有变化;六是促进即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转型、促进文明新风形成的目标。村级组织领导有力、勤政廉洁、作风民主、致富有策。民主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民主管理权利得到充分发挥,村务公开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四、建设重点和布局
(一)2017年将充分利用我村的荒地资源进行土地流转,以曹永林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种养殖业;建成发展生猪温氏托养1个。
(二)新建蓄水池5口,解决5户贫困户人饮工程。
(三)争取全村农网改造。
(四)争取村文化室、卫生室建设和完成现有村活动室改造工程。
(五)2017年完成6.5公里村道路全部整修硬化。
(六)2017年上半年完成全村移动网络覆盖率100%,不留死角。完成广电网络到社到户。
五、规划保障措施
1、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村实际,发展中药材青蒿种植;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的队,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鼓励农户养猪、养羊,引导具有经济实力的能人投资养殖业。形成带动农民致富的一个产业,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见效最快的措施。要充分发挥我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群众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完成2017年减贫任务,最大限度减少贫困人口。
2、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池等清洁能源,按照“一建三改三化”的要求,强化对村容村貌的治理。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建设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布局合理的新农村。
3、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群众自愿、抓好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扎实措施,实现村容整洁,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群众生活的更干净、更舒心。实现“一年有起色,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的目标。
4、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扎实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和救灾救济工作,让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养成良好习惯,崇尚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活动,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6、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扩大群众参与度,党员群众对村“两委”满意度达到95%,提高10%。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发展党员1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名。让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进入村班子,要特别注重从发展经济的能人中发展党员,注重培养妇女党员,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7、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加强民主政治工作,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抓好法制教育和宣传,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及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抓好群防群治工作,切实打牢社会治安防控基石。使我村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地发展。
**村党支部
2017年3月25日
第三篇:**村产业发展规划
庙街乡胡沟村
2019年村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胡沟村脱贫攻坚工作,实现同步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舞钢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舞钢市委员会舞钢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结合本村实际,特编制该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区位优势。胡沟村位于舞钢市庙街乡东南部,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胡沟、闫家岗、化庄、段岗、洪岗;距市区6公里,离乡政府2.5公里,东临着舞钢市产业聚集区,建设路高速引线从村中穿过,交通快捷变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人ロ状况。我村总人ロ193户、793人,全部为农村人ロ,劳动段人口占总人口的64.6%
(三)土地情况。全村现有耕地789亩,人均不足一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粮为主,林果业为辅。
(四)贫困现状,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村未脱贫贫困户12户12人。2016经过四议两公开,评议出贫困户16户17人,2017年死亡1户1人,失踪1人。2018年1月死亡1人,2018年4月死亡1户1人,2019年1月死亡1户1人。主要致贫原因是因残2户,缺少劳动力10户。其中,五保贫困户4户,低保贫困户8户。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
(一)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六个精准”,按照“五个一批”,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配套、美丽乡村建设、人文素质提升抓党建促脱贫“五大扶贫工程”,全面推进全村实现限期脱贫、同步小
(二)发展定位。结合庙街乡总体规划,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利用九龙山社区资源优势,引进加工、批发产业,努力打造我村特色靓点。一是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大力引进产业;二是利用人居环境改善契机,打造生态益居新农村;三是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带动集体共同发展。把所握好这三大定位,把胡村的贫困户带动起来,帮扶起来。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2020年实现贫因户全部脱贫,衣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确保群众家家有事做、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020年,继续巩固脱贫成效,密切关心因个别特殊情况导致生活窘迫贫困户的现状,实现全村无一户因病、因学、因失地返贫、增贫的情况。
1、产业扶贫。为加快培育和提升我村支柱产业,拓宽村集体的稳定增收渠道,进一步调整、完善、细化村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产业扶贫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村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效覆盖所有贫困户和低保户,覆盖率80%以上,形成以村农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工艺品、中草药加工和花鸟鱼虫、奇石、根雕、瓷器批发为主导的产业市场,确保我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舞钢市其他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増长水平。
(1)全域旅游:结合我村地理位置优势,鼓励高速引线两侧村民开展农家乐、林果采摘、休闲垂钓等项目,到2020年初步形成规模。
(2)香菇种植:规划分布在化庄组,初步建设香菇种植大棚4座,鼓励有能力村民进行种植,待技术成熟后,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3)蜜蜂养殖:规划以贫困户赵聚才为带头人(已养殖中蜂22箱),到2020年发展村民养蜂200箱,对有养蜂意向的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村民增收。
(4)村级农村合作社:在村主任巫梦红、村会议闫新军的带领下,稳步扩大鲜桃种植规模,把胡沟水蜜桃当作合作社拳头产品,目前5万元启动资金已拔付到乡级财政。
2.基础设施配套。庙街乡纳入舞钢市全域旅游规划区,作为紧临高速引线,人居环境面貌直接影响着舞钢市的面貌。我村围绕庙街乡发展规划,坚实打造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通过推进村道改扩建、厕所革命等民心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到村入户,建成设施完善、体系完整、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各项基础设施。
3.美丽乡村建设。以现有新农村为基点,逐步实现村庄録化、美化、净化,建成生态小康式居住环境,为胡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贡献力量。到2020年底,胡沟村初步建成路平、地整、沟净、树齐、景美、人文明的美丽乡村。
4.基本农田保护建设。加强荒地坡地整理整治,因地制宜对基本农田地水利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确保到2020年,户均有1亩左右高产稳产农田,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5.电力保障建设。巩固农村电网成果,着力改善生产用电基础设施,解决农业生产用电间题。
6.信息宽带网络工程建设。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确保胡沟村进村光缆,实现全部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社区、村室等公共部位实现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为村民提供适用的就业、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
7.金融扶贫。努力实现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对12户贫困户开展企业带贫等措施,拓宽贫困户收入渠道。
8.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能人回乡创业,促进劳务输出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确保全村80入常年外出务工。
9.卫生扶贫。完善胡沟村委会标准化卫生室设施,改善医疗条件,解决群众看病不方便问题,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实现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10.文化体育扶贫。加大我村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力争2019建成洪岗组文体活动场所1个,完善九龙山社区的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11.生态建设。认真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倾斜扶持政策。扶持发展特色优势林果产业、香菇种植和林下种植、养殖。
1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制定村规民约,鍵全完善群众自我管护村内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机制。使5个组达到“水清、路硬、墙亮、村绿、村洁,村美”目标。
13.保障政策兜底。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助、五保供养残疾人供养和临时救助等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各项惠民政策在胡沟村无死角、全覆盖。
14.人文素质提升。胡沟村利用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参与精神文明活动中去,如每晚广场舞活动,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组织全村农民参加各项技术培训,以技能培训为基点,传播现代知识文化,提升全村村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和从业技能,争当文明村民,建设美丽家园。
15.抓党建促脱贫。一是积极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学党章党规,学理论文明,坚持“三会一课”,完善学习议事、决策活动等制度。二是开展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和党员积分管理,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调动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参与创先争优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对村级的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组织实施。四是执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确保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实施步骤
(一)夯实基础。以2020年全村脱贫为重点,建立贫因户的基础信息,找准切入点,加大贫困户帮扶力度,精准制定所有贫困户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
(二)分类实施精准帮扶。对于不同致贫户采措不同的精准帮扶措施,我村要针对个自不同的情况给予关心和日常慰问,遇到生活上有难题的给子及时的帮助。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以庙街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许保奎为组长,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为副组长,村主任、村会计、驻村队员为成员的胡沟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村会计做好资料收集、信息统计上报,各地民组长为网络成员,关注各脱贫户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形式至上而下的扎实组织保障,确实脱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资金保障。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用好用活现有扶贫开发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整合企业单位,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建立扶贫资金信息,实行民主管财,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情况,做到扶贫资金求真实务。
(三)技术保障。结合市人劳局的创业培训,加强科技培训技术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突出抓好有劳动能力村民就业工作,为贫团户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次询等服务,脱贫因坚持的组织保障后盾
2019年10月15日
第四篇:核桃产业发展规划
李庄镇2008—2010年核桃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随着对核桃营养、保健、医疗、生态功能的逐步深化认识,其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和珍爱,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桂花是大姚核桃的主产区,具有气候温和、水热条件较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良好的前期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前景,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核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核桃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更拥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从桂花地理、气候、资源和外部市场行情等方面来看,全乡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条件十分优越,这项产业对于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突破我乡经济结构单一,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既可稳定退耕还林成果,也解决了退耕还林农户在国家政策补助兑现结束后的生计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李庄镇位于县境北部,大百草岭山系东部。东依永仁县中和乡,南连昙华乡,西靠三台乡,北接湾碧乡。
2、山川河流。李庄镇境内群峰耸立,诸山交错,山高箐深,是典型的高海拔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梯形分布。
与三台、湾碧两乡交界的帽台山,海拔3657米,是楚雄州境内的海拔最高点;最低点位于东南部的乌龙口村委会处立里,海拔为1340米。境内有河流1条(大村河),起源于昙华乡,流经李庄镇马茨、立新、皮左黑、大河、桂花、大村、小河、树皮厂8个村委会,汇入金沙江。
3、气候条件。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120毫米。境内最高海拔3657米,最低海拔1697米。年平均气温14—15摄氏度,是核桃生长最理想的自然条件。
(二)社会经济状况
2007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978万元;实现粮食总产量460.9万公斤,人均有粮402公斤;完成财政自收收入45万元;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9709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547元。
(三)核桃产业发展的形势
李庄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乡,境内山川密布、河流众多、气候湿润,非常适宜核桃生长,而且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十五”期间,李庄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发展方式为动力,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服务,整合各方面资源,动员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进一步加快
发展核桃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培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示范引导,桂花群众栽植核桃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到2007年底全乡核桃栽植面积已达11.4万亩,核桃产量1200余吨,产值2500余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在2000元以上,核桃成为了全乡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四)李庄镇核桃产业发展的基本估价
李庄镇国土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全乡面积的92.5%,发展核桃产业具有广阔的种植空间,按照“十一五”期间全乡每年新植10000亩的速度发展核桃,预计“十一五”末全乡核桃种植面积可达15万亩以上,核桃产量达1700余吨,产值近4500多万元,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在3500元左右,人均拥有核桃树200株以上。通过发展核桃产业,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为实施“生态立乡”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1、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到“十一五”期末,核桃产量将由2007年的1263吨增加到1700吨,单价按现行市场价不变,产值由2007年的3157万元增加到4500万元,广大农民人均核桃收入增加1500元,核桃成为桂花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2、建设生态文明,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宣传、引导
群众自发种植核桃,不断扩大核桃种植规模,逐渐树立靠核桃吃饭、靠核桃致富、靠核桃发展的观念,鼓励群众在熟田熟地上套种核桃,在发展核桃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持了水土、绿化了荒坡,产生并带动一批颇具实力的核桃生产、加工和贩运大户,缩小三次产业比重,使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规划原则
一是切实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决定,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扼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本着先易后难、由近及远,以公路沿线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种植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地确定造林方式和植被配置模式,就地就近组织种苗调供;三是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听取农户意见,尊重农户的意愿,确保核桃产业取得成效;四是大力推广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确保项目成功实施;五是坚持任务分解、设计落实到村、到组、到地块的原则。
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
生态化的理念,结合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迅速扩大核桃种植规模为重点,实施规模化栽植,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四、建设规模与布局
(一)布局原则
1、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核桃产业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产业为重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树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实现林业跨越式、可循环发展。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要按照因地制宜、实地适树、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优质高效的原则做好全乡的核桃规划。
3、多种模式相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种植方法上,全部为嫁接苗种植;在发展方式上,采取规模连片种植为主和零星分散种植(含四旁植树)相结合;重点突出林粮种植模式,实现整体规模发展;在经营形式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核桃产业协会,推动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核桃产业化经营中的协调、指导和服务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核桃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规模与布局
根据布局原则,结合李庄镇实际,2008—2010年全乡规划发展核桃规模为2.9万亩,涉及9个村民委、64个村民小组、3059户农户。后附种植规划表。
(三)种植计划与进度
分三年实施,其中2008年实施9303.5亩,2009年实施9100万亩,2010年实施10696.5万亩。
五、营造林技术和规程
(一)树种选择:三台核桃。
(二)造林地块选择:重点以台田台地为主,鼓励群众在宜林荒山荒坡、民居房前屋后、田间地角的闲田空地种植。初植密度:8×8米(10—12株/亩)。
(三)预整地规格:挖大塘植苗造林,大塘规格(长、宽、深)60×60×60厘米。
(四)种植时间要求: 5月前完成地块落实、规划设计;8月前完成打塘、回土、施放基肥;10月完成苗木定植、浇足定根水并覆盖薄膜;次年2月前补植。
(五)抚育管理:定植前每株施放复合肥0.2公斤、农家肥40公斤;经补植检查验收合格的苗木采取林粮间作,以耕代抚管护,禁止放牧;每年松土、除草、抚育两次,施肥一次,每次施0.3公斤复合肥、农家肥50公斤/株,连续抚育3年;经营期按1公斤复合肥、50公斤农家肥/株施肥。
(六)种苗:2年龄以上实生苗,苗高35cm以上,地径1cm以上,植株完整、根系发达、顶芽饱满、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健壮苗木。造林执行“六个一”标准,即:一块好地、一株合格苗、一个标准塘、一担农家肥、一挑定根水、一块地膜覆盖。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
乡党委、政府决心把核桃产业发展当作的中心工作来抓,成立核桃产业建设领导小组,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财政、林业、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负责人和村总支书记(主任)为成员,以村为单位进行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林业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财政、林业、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11名工作人员负责处理全乡核桃产业发展日常工作。
(二)用活用足核桃产业扶持政策
乡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核桃烘烤房建设、核桃干果基地建设、苗圃基地建设、集约化经营管理、核桃配水、山区“五小”水利建设、荒山造林、特色经济林、整村推进等项目,积极筹措资金,制定相关
鼓励扶持政策,对相对集中连片种植的农户给予重点扶持;对零星分散种植的农户给予种苗扶持;对开展铁核桃改泡核桃嫁接成活的给予适当补助。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林地、林木抵押贷款办法,把发展核桃作为信贷扶持重点,并纳入小额信贷范围,对种植核桃大户给予贷款支持。
(三)拓展核桃种植空间
1、鼓励坡地种核桃。坚持“谁种植、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户在坡耕地上实行“粮林间作”,各包村挂点组要种三片5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样板,把集中连片种植作为乡村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2、鼓励林农用疏林地置换核桃。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四权”,在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林农在沟边箐边的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坡上种植核桃,实现生态环境的优胜劣汰,逐步让疏林地披上绿装。
3、路边、田沟地角见缝插针、锦上添花。在核桃产业发展上,乡村组三级都要念好“核桃经”,严格按核桃种植管理的技术规程,合理布局下达的任务,同时鼓励、组织发动农户在适宜的荒山、荒坡、箐边、地边、房前屋后大力种植核桃,使核桃总量得到快速发展。随着近年来村组公路建设的纵深推进,在道旁种植核桃,既可增加核桃总量,又可发挥生态保护、绿化美化作用,林业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做好施工
作业设计、技术指导等工作。
(四)突破育苗瓶颈
确保种苗供给,严管种苗质量。在品种选择上,重点以三台核桃为主,在穗条选择上,以桂花本地为主;在苗圃育苗上,必须以当地育苗为主。林业部门要结合发展规划对育苗的需要,收购好铁核桃种子;在下步的核桃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加大嫁接苗的种植比例,并且原则上要求种2年生壮苗;要实行核桃种苗生产许可证管理,既对种苗生产商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又对其核桃条穗来源、品种以及种苗质量实行严格监管,严格执行种苗调运及使用“一签两证”制度;要严格实行核桃种苗质量管理责任制,确保提供给农民各村的都是优质核桃种苗。
(五)建立核桃动态管理系统
为切实掌握全乡核桃发展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乡人民政府、林业部门要建立核桃动态管理系统,乡掌握到村民小组,村民小组掌握到每一户农户,以小班为单位,逐一记录每一棵核桃树的树龄、胸径、树高、初果时间、盛果期产量等,并定期更新记录。
(六)培养核桃销售企业
转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就要进一步加大对核桃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和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依靠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农民经纪人、核桃营销协会建立相对稳定、互惠互利的龙头组织,进行核桃产品的市场开发、流通、深加工等,拓宽产业领域,拉长产业链。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农民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建核桃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紧引进和发展核桃深加工项目。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协会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七)开发核桃旅游产品
结合县委、政府实施的“文化兴县”战略,做大大姚核桃品牌,既要把核桃做成一种产业,也要把核桃做成一种文化,在核桃氛围的营造上、核桃品牌的包装上、核桃美食的推出上以及核桃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下功夫、求突破,紧紧抓住新年街、攀登彝州最高峰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把核桃果做成旅游产品附加值高、游客喜爱、群众受益的旅游产品,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桂花核桃的知名度。
(八)严格考核奖惩
为促进工作落实,乡党委、政府将把核桃产业发展作为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进行考核,每年与各村签订核桃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验收和考核奖惩办法,实行风险金制度,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对在核桃产业发展中完成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绩的村组和个人,乡党委、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任务差的村给予通报批评;对完不成任务的,要在会议上交帐。
(九)加快核桃配水项目立项
李庄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乡,境内山川密布、河流众多、气候湿润,非常适宜核桃生长,而且核桃种植历史悠久。然而,由于受过去“核桃要往山上走”定势思维的影响,大多数核桃树都栽在高海拔地带,严重缺水,延缓了核桃的生长周期。为实现早挂果、挂好果、多挂果,实施核桃配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乡人民政府要认真开展调研,掌握全乡核桃缺水状况,落实人员编制核桃配水项目计划,做好储备上报,争取列项实施。
第五篇: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为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和国家倾斜支持宁夏发展的政策机遇,以及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府“产业富民强县”、“绿色生态立县”战略,推进中药材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实现中药材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特制定2012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一、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现状
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16.5万亩,其中大田种植6万亩,育苗0.5万亩,林药间作10万亩;建设万亩以上种植基地1个,千亩以上种植基地6个,百亩以上种植基地16个,品种主要以黄芪、甘草、水飞薊、菊芋、秦艽、柴胡为主,搭配黄芩、防风、大黄、板蓝根、独活等品种,预计总产值达2.1亿元,纯收益达1.26亿元。
二、2012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加工企业为关键,以开拓营销市场为动力,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招商引资和龙头带动,发展订单种植,推行中药材GAP体系建设,构筑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新格局,推进中药材产业由以种植为主的初级产品输出型向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为一体的精深开发转变,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为富民的主导产业、强县的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二)、发展目标
以菊芋为引领,以秦艽、黄芪、甘草、大黄为主栽品种,搭配板蓝根、柴胡、水飞蓟、黄芩等品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提升加工和研发能力,构筑市场营销体系,推进中药材产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使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万亩,其中大田规范化基地5万亩(菊芋1.5万亩),林药间作基地12万亩;进一步加强六盘山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完成修复保护面积7万亩;引进中药材大型加工企业2家以上,小型加工企业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发展种植大户和农民经纪人100人以上,规划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不断提升“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将隆德县打造成为宁夏第一、享誉西北、影响全国的“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三)、规划布局及建设重点
1、规划布局
根据气候类型、生态条件,结合生产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沿六盘山外围阴湿区及“两河”流域,采取大田规范化种植、林药间作和补植修复三大种植模式,力争将我县打造宁夏第一、享誉西北、影响全国的“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一是沿渝河流域的城关、沙塘,甘渭河流域的温堡等乡镇,建立3万亩大田规范化种植基地。
二是以清凉河流域万亩菊芋种植基地为核心,辐射周边阴湿区的好水、奠安等乡建立1.5万亩菊芋种植基地。
三是以康鲜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繁中心为基地,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和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和利用康鲜中药材组培室功能,重点以六盘山珍稀濒危药材盘贝母组培扩繁为主,加强黄芪、甘草、秦艽等主导品种快繁技术措施,辐射建立5000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四是以六盘山药用植物园为核心,沿“312”国道、“隆秦”、“隆张”等公路沿线建立500亩药用花卉示范基地。
五是以六盘山外围阴湿区的山河、观庄乡为重点,建立以秦艽、柴胡为主导品种的林药间作示范基地12万亩。
六是加强六盘山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工作,以六盘山野生资源修复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六盘山脉沿线的天然林区和生态保护区,建立六盘山外围道地中药材野生资源修复保护区7万亩。
2、建设重点(1)基地建设
大田药材基地。建立沙塘镇许川村千亩秦艽、黄芪、柴胡GAP基地,建立沙塘镇张树、董庄、十八里村,城关镇三合、星火村,温堡乡新庄、前刘村,神林乡岳村,联财镇赵楼村,观庄乡林源村千亩以上中药材示范基地10个;全县建立百亩以上种植基地26个。菊芋种植基地。建立清凉河流域万亩菊芋规模化种植基地,山河乡菜川村,奠安乡雷王村,风岭乡**,沙塘**4个千亩基地,全县范围内建立500亩以上种植基地13个。
良种繁育基地。以康鲜中药材良繁基地为核心,辐射建立观庄乡红堡,风岭乡河湾,陈靳乡新兴塬,联财乡赵楼,沙塘镇董庄,城关镇星火6个500亩以上良种繁育基地,全县建立百亩以上良种繁育基地10个。
药用花卉基地。建立引种驯化园药用花卉基地200亩,清凉河流域药用花卉基地200亩,“312”国道沿线及全县旅游景点药用花卉栽培基地100亩。
林药间作基地。建立奠安赵沟,山河大漫坡,观庄林沟3个万亩林药间作示范基地,建立5000亩以上林药间作示范基地4个,全县范围内建立千亩以上林药间作示范基地6个。
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基地。以六盘山中药材资源修复保护示范区为中心,采取人工补播、定向抚育、轮播轮采、围栏封育为主要措施,修复保护黄芪、秦艽、柴胡、黄芩、大黄、盘贝母、黄精、贯众、九节菖蒲、地榆等濒危野生中药材资源7万亩。
(2)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自治区“5183”农业科技工程的要求,抢抓自治区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机遇,努力把康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宁夏中山甘草种植示范园区和六盘山药用植物园,按照“高起点、现代化、多功能、科技型”的标准,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设施育苗、优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力争把它们列入自治区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不断提升六盘山珍稀药用植物园建设水平和规模,将其打造成为“宁夏第一药用植物园”。
(3)研发机构建设
依托神林乡康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研究所,建立中药材组培繁育、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大中拱棚等设施,通过技术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等,为全县提供优质种子种苗,促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和深层次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开展与中药材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成熟配套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4)专业市场建设
依托县内西北药材等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经销大户等,加强与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甘肃陇西和广西玉林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交流与合作,设立销售中心,促进地产药材的商贸流通;引进优势企业,在县工业园区选址建设中药材专业市场,配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发布、质量检测、分拣包装等相关附属机构和设施,力争建成便捷、畅通、规范、安全、高效的专业化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开拓销路、打造品牌、实现效益的载体。
(5)加工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和建设县内西北药材科技公司饮片加工车间建设,督促其早日投产。其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炮制、中药食品加工、中成药制造等;积极研究开发药膳、药浴、药饮和药容等功能型保健产品。到2012年底,力争引进1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1家中药保健品加工企业,年产中药饮片2000吨,加工中药材5000吨;依托宁夏德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菊芋果糖提取生产线,以菊芋为原料,生产菊粉(低聚果糖)3000吨,加工菊芋8万吨;引进和培育500万元以下中药材小企业4家,开展药膳、药浴、药饮和药容等功能型保健品研发和生产,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保健饮料、药用茶等产品。
(6)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中药材产业专家服务基地和中药材科技创新团队,精心编写先进适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资料和课件,认真制定和落实培训方案,逐级逐层培训,造就一代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培育中药材合作经济组织10家,培育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100人以上,培训农民10000人次;积极开展品牌创建,争取将已注册的“六盘明珠”、“塞上六盘”和“隆珍杰”商标打造成全区乃至全国的著名商标,打造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争创全国“菊芋之乡”、“秦艽之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财政、科技、农牧、林业、水利、扶贫、商务、经合、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具体负责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规划落实、政策制定、奖惩考核、招商引资及协调解决生产中重大疑难问题;所涉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落实相应措施;县级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县上下要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真正把我县建成国家级中药现代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制药企业的药源基地。
(二)、强化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在着力扶持县域加工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土地流转、申报项目、金融支持、科技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外埠投资创建中药材加工企业。对引荐落实外埠投资的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当年到位资金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1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10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2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2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3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新建项目,给予5万元奖励;当年到位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给予10万元奖励。
2、强化扶持引导。财政部门要安排300万元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在产品滞销时给予补贴,在产品畅销时给予奖励;在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建设市场信息平台,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参加大型会展活动等环节给予补贴。在项目申报、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和科技特派员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对全县范围内建设的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种苗移栽或育苗基地、百亩以上种子直播基地、300亩以上菊芋种植基地、千亩以上林药间作基地,分别给予每亩200元、100元、100、100元补贴;创建一个宁夏知名品牌奖励5万元,注册一个著名商标奖励3万元,认证一个地理标志奖励2万元;通过1项技术质量认证奖励5万元。
3、强化科技支撑。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和专家服务团,开展以大田规范化种植、林药间作、良种繁育、资源修复保护及药用花卉栽培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制定六盘山道地中药材技术操作规程与质量标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技术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水平,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加大宣传推介。通过举办专题推介会、参加农产品展销、采风报道、制作宣传折页等形式,加大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台开设中药材专栏,宣传报道中药材产业开发中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争取项目支持。建立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项目库,加强与自治区发改、财政、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对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6、加强资金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财务管理,实行招投标制、法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理制,经济责任合同制,按照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建立专帐专户,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执行预决算,加强现金管理、资金审批、财务监督以及审计监督制度,确保项目资金高效合理使用。
(三)、创新机制
1、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农户投资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的多元投资机制,探索专项担保模式,开辟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途径,扩大项目贷款信用额度,解决企业、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
2、创新龙头带动机制。坚持抓中间(企业)、带两头(农户、市场)的思路,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司(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推行“订单种植”,与种植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前拓市场、后连基地、创新技术的作用,激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提高技术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化。
3、创新技术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服务体系,由科技局负责技术骨干和药农的技术培训,使广大药农掌握2—3个药材品种的种植和初加工技术。鼓励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民或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逐级聘任、以岗定责、双向选择、年终考核等制度,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中药材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运用市场机制精心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企业,探索技术推广多元化、科技支撑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开辟技术服务贯穿经营过程的有效途径,构建科技服务长效机制。
(四)、严格考核
在中药材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县组织、人事部门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考核评价乡镇、部门的主要依据,作为干部任用的一个主要指标。将干部职工的工资、职称、待遇与发展中药材产业业绩挂钩。制定《中药材产业计划任务验收与考核奖励办法》,在7月中旬对中药材产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验收,12月份召开总结大会时,对成绩突出的部门、乡镇、企业以及责任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部门、乡镇、企业以及相关责任人要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追究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