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张家山汉简看战国秦汉的土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考察战国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形态——以爵位名田宅制。这套制度在商鞅变法时确立,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为其后的秦帝国和西汉王朝所继承。它的基本内容是:以爵位划分占有田宅的标准,以户为单位名有田宅,田宅可以有条件地继承、转让和买卖。国家通过爵位减级继承制控制田宅长期积聚在少部分人手中,并使手中不断有收回的土地,它和罚没田宅以及户绝田宅一起构成国家授田宅的来源。文帝以后由于国家不再为土地占有立限,使这套制度名存实亡,“名田制”仅仅作为土地登记的手段而存在。名田宅制的厘清,不仅使长期困扰学界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也向已往的历史认识提出挑战。
【关键词】名田宅二十等爵授田
我们目前关于战国秦汉土地制度形态的认识和构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假设、演绎和推理之上的,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如此之少,我们甚至难以把握它的核心骨干,更遑论一个完整的框架和发展脉络。史学界对战国秦汉土地制度形态认识的长期分歧正源于此。这种情况下新的材料特别是第一手材料的出现,对于此项研究以及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是不言而喻的。1983年出土的张家山汉简正是具有此种价值的新材料。在2001年刊布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1]中有大量关于土地制度的法令,据发掘者和释读者推测,此“二年”系吕后二年(前186)。这样大规模的完整的西汉初期土地制度法令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形态有了更深入具体的了解;而且也给我们的认识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由此发现由于教条地、生搬硬套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土地所有制的理论存在着某些误区,我们需要在充分研究中国历史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重构。这些宝贵的资料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增长点,借助于它所提供的材料和视角,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更长历史时段的土地制度形态和发展轨迹,而我们对土地制度认识的推进也必将推动我们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认识。
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310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311更四顷,簪袅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不幸死者,令其后312先择田,乃行其余。它子男欲为户,以为其□田予之。其已前为户而毋田宅,田宅不盈,得以盈。宅不比,不得。313
宅之大方卅步。彻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长九十宅,驷车庶长八十八宅,大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314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长七十六宅,左庶长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315五宅,不更四宅,簪袅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公卒、士五(伍)、庶人一宅,司寇、隐官半宅。欲为户者,许之。316
这两条律文显系田宅制度的法律规定无疑。下面先对这两条律文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这一田宅制度是以二十等爵制为基石构建起来的,它按照爵位的有无、高低把社会人划分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可名有的田宅数量不等。按照田宅名有数量的级差比可划分为六个档次。无爵的公卒、士伍、庶人属第一个档次,他们可拥有1顷田、1宅。1顷田为100亩。1宅是什么概念呢?简文说“宅之大方卅步”,1步6尺,1汉尺相当于0.23米,1步=1.38米,30步相当于41.4米,方三十步宅的面积约等于1713.96平方米,它相当等于汉代9小亩(相当今2.592市亩)的面积。以现代人的住房标准来看,当时社会普通人的住宅面积都大得有些不可思议,合理的解释是它应该是包括园圃、庭院的。据研究,汉代的普通住宅形式是一堂二内,面积大约在30—40平方米,亦可证明简文中的1宅是包括庭院的。[2]这个群体所能拥有的田宅数和屡履见诸文献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模式——“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相契合,[3]他们是当时社会的基础群体,因此亦构成这套制度的基础。
在公卒、士伍、庶人之上是按照二十等爵爵序排列的有爵者。从公士到公大夫构成这套田宅制度的第二个档次,田宅的数量按1.5、2、3、4、5、7、9依次递增。第八级公乘、第九级五大夫跃至第三个档次,占有田宅的数量分别为20、25顷田、宅,与第二个档次的最高级公大夫相较数量翻了一番以上。第十级左庶长至第十八级大庶长为第四个档次,可拥有田宅的数量分别为74、76、78、80、82、84、86、90,与第三个档次级差拉得更大,第十级左庶长较之第九级五大夫翻了近二番。十九级关内侯和二十级彻侯构成这一宝塔式制度的塔尖,关内侯可拥有的田宅数为95,彻侯的土地数量简文无载,这是因为汉代对彻侯实行的是食邑制度。彻侯所能拥有的宅是105宅,即179965.8平方米,相当于0.18平方公里,俨然是一个小城邑。
处于这套制度最底层的是司寇、隐官,他们是受轻刑的没有完全自由的罪犯,属于半贱民,只能拥有半田(50亩)、半宅,因此他们在这套制度中属于档外级。
第二篇:关于张家山汉简所显示的汉初法律?的几点看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关于张家山汉简所显示的汉初法律的几点看法
作者:李永增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3期
【摘要】汉文帝刑法改革并不是一个一刀切的过程,而是整个汉王朝刑事政策的延续和发展。所谓汉承秦制事实上是批判的继承,与秦律相比,西汉初年,肉刑已经逐渐从刑罚体系中退出,而与其相适应的是宫刑的适用也受到局限。
【关键词】黥城旦舂;刑城旦舂;赎刑;宫刑
近些年来,随着出土史料的逐渐增多,曾经风靡一时的研究张家山汉简的热潮渐渐退去,但是张家山汉简作为研究西汉初年法律的基本资料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本文拟就自己研读张家山汉简的一些心得体会谈一谈对汉初徒刑体系的一些浅见。
“张家山汉简”[1]中隶臣妾的罪名有以下:毁封、臧值不赢二百廿到百一十(贼律简16);强与人奸(杂律简193);斗殴变人(贼律简31);女子已坐亡赎耐,后复亡当赎耐者(亡律简158);于诸马牛到所穿穽未有杀伤(田律简251);妻殴夫(贼律简33);殴兄姊及亲父母之同产(贼律简41);主为奴妻若与奸(杂律简190);戍盗去署及亡过七日(兴律简398);令到不自占名数盈卅日(《奏谳书》案例14)。其中除“强与人奸,腐以为宫隶臣”外,其他均为耐为隶臣妾。而传世文献中所载:中二年,侯胜嗣,二十一年,坐不斋,耐为隶臣;建元三年,侯信成嗣,二十年,元狩五年,坐为太常纵丞相侵神道,为隶臣;高后五年,侯胜嗣,七年,孝文四年,有罪,为隶臣;侯生嗣,孝武初有罪,为隶臣;后七年,侯释之嗣,三十一年,元朔四年,坐诈疾不从,耐为隶臣。[2]此五条中,两条耐为隶臣,三条为隶臣。终不见刑隶臣或黥隶臣字样。
再看鬼薪白粲。在张家山汉简中,鬼薪白粲一罪没有与之对应的犯罪行为,其往往以两种方式出现,一作为刑徒身份,一则以“鬼薪白粲罪”形式出现。唯一例外在于具82:“上造、上造妻以上,及内公孙、外公孙、内公耳玄孙有罪,其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耐以为鬼薪白粲”一句出现“耐以为鬼薪白粲”。
再看汉简中出现的黥和刑。除去黥城旦舂、黥以为城旦舂以及刑城旦舂等从表面即可辨别的词组之外,张家山汉简中的黥和刑还有以下:
一、黥
(一)鬼薪白粲殴庶人以上,黥以为城旦舂。城旦舂也,黥之。(贼2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城旦舂有罪耐以上,黥之。(具91)
(三),以其罪论之。完城旦舂罪,黥之。鬼薪白粲罪,黥以为城旦舂。其自出者,死罪黥为城旦舂;它罪完为城旦舂。(具100)
(四)告,告之不审,鞫之不直,故纵弗刑,若论而失之及守将奴婢而亡之,篡遂纵之,及诸律令曰同法、同罪,其所与同当刑复城旦舂,及曰黥之,若鬼薪白粲当刑为城旦舂,及刑畀主之罪也,皆如耐罪然。其纵之而令亡城旦舂、鬼薪白粲也,纵者黥为城旦舂。(具108-109)
(五)城旦舂、鬼薪白粲有罪遷、耐以上而当刑复城旦舂,及曰黥之若刑为城旦舂,及奴婢当刑畀主,其证不言情、诬。(具121)
(六)城旦舂亡,黥,复城旦舂。鬼薪白粲也,皆笞百。(亡164)
(七)舍亡人及罪人亡者,不知其亡,盈五日以上,所舍罪当黥,赎耐;完城旦舂以下到耐罪,及亡收、隶臣妾、奴婢及亡盈十二月以上赎耐。(亡170-171)
(八)有罪当黥,故黥者劓之,故劓者斩左止,斩左止者斩右止,斩右止者府之。女子当磔若要斩者,弃市。当斩为城旦者黥为舂,当赎斩者赎黥,当耐者赎耐。(具88-89)
(九)婢亡,黥颜頯畀主。(奏谳书案例2)
(十)奴婢自讼不审,斩奴左止,黥婢颜頯,畀其主。(告135)
(十一)奴婢殴庶人以上,黥頯畀主。(贼30)
首先排除后三个黥(颜)頯,这一刑罚的对象是奴婢,其结果也非在官府服刑,而是“畀主”,所以并不能代表黥刑真正的适用范围。条文8中叙述的是一种累犯的加重处罚,之所以说这些肉刑是施加在城旦舂之上的,第一、从后半句女子斩为城旦者黥为舂一句可以推知;第二像劓刑、斩止之类比较重的刑罚一般只施加在城旦舂身上,因此黥也应施加在城旦舂;第三奏谳书案例4中“律曰,取亡人以为妻,黥为城旦,弗知,非有减也。解为隐官,故黥劓,今取亡人以为妻,当斩左止为城旦”,与此完全对应,提供了实例。条文7中的黥与后面完城旦舂对应,可以断定是黥城旦舂。4和5中的黥之似乎不好断定,但是1、2、3皆与城旦舂相连,故此黥之在汉律用语中可能有固定含义,专指完城旦舂再犯罪的处罚。我们再看6中的黥复城旦舂,是城旦舂犯亡罪的处罚结果,是对刑徒再犯的处理。5中将刑复城旦舂与黥之、刑为城旦舂、刑畀主之罪相连接。从4中我们可以得知此处刑为城旦舂可能是鬼薪白粲当刑为城旦舂的简写,而刑畀主之罪的对象是私人奴隶,其与刑徒的再犯也是具有比较意义的,因此将黥之断定为一种对刑徒再犯的处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其处罚对象在上文已经明确了,即是对完城旦舂的处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刑
(一)其悍主而谒杀之,亦弃市;谒斩若刑,为斩、刑之;
(二)上造、上造妻以上,及内公孙、外公孙、内公耳玄孙有罪,其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耐以为鬼薪白粲;
(三)公士、公士妻及□□刑年七十以上,若年不盈十七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
(四)罪人狱已决,自以罪不当,欲乞鞫者,许之。乞鞫不审,加罪一等;其欲复乞鞫,当刑者,刑乃听之。
(五)盗铸钱及佐者死罪一人,予爵一级。其欲以免除罪人者,许之。捕一人,免除死罪一人,若城旦舂、鬼薪白粲二人,隶臣妾、收人、司空三人以为庶人。其当刑未报者,勿刑。
(六)奏谳书案例15律:盗臧值过六百六十钱,黥为城旦;令:吏盗,当刑者刑,毋得以爵减免赎。
条文1中的对象是悍主的奴婢,要根据主人的谒请来实施肉刑,对象与我们探讨的不一致。条文2“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耐以为鬼薪白粲”中的刑首先排除有刑为隶臣妾的可能,因为刑为隶臣妾与耐为鬼薪白粲从量刑的高低没法确定,而在汉简中,我们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刑为鬼薪白粲的痕迹。不过,如果说此刑字代表的是刑为城旦舂,那么岂不是与后面的城旦舂想重复?笔者的解释是像上文提到的“城旦舂有罪耐以上,黥之”,“鬼薪白粲殴庶人以上,黥以为城旦舂。城旦舂也,黥之”,这里的城旦舂均指代完城旦舂(当然也有城旦舂指代黥城旦舂的时候),因为“有罪当黥,故黥者劓之,故劓者斩左止,斩左止者斩右止,斩右止者府之”的规定,若是黥城旦舂,不能在黥上加黥。所以这句话中的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就是指刑城旦舂和完城旦舂。条文3中的刑与完相对应,完刑众所周知是施加在城旦舂之上的,则此处的刑无疑也是施加在城旦舂上的。4到6条中的刑比较难以判断,但是此处的刑为刑为城旦舂完全说得过去,另外6中律令对比,律中是黥城旦,而令中是当刑者刑,也应算得上是一个例证,而且4中的“当刑者”、5中的“当刑未报者”与6中“当刑者刑”文例一致,若6中的刑为刑为城旦舂,则4和5中也应当等同视之。
另外《汉书·刑法志》中叙述文帝改革说: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3]显然此处当黥者是指原来律条中当黥为城旦舂者,否则如何与髡钳为城旦舂对应。因此在文帝改革前,完、黥、劓、斩左止、斩右止都是作用于城旦舂之上的。也正因为文帝改革之前肉刑均作用于城旦舂刑之上,因此在文帝改革中我们看不到废除刑隶臣妾或者刑鬼薪白粲的字样,因为这些原本就不存在。
另外一个例证是张家山汉简告律简126-131“诬告人以死罪,黥为城旦舂;它各反其罪。(简126)告不审及有罪先自告,各减其罪一等,死罪黥为城旦舂,(黥为)城旦舂罪完为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旦舂,完为城旦舂罪(简127)鬼薪白粲及腐罪耐为隶臣妾,耐为隶臣妾罪(简128)耐为司寇,司寇、遷及黥颜頯罪赎耐,赎耐罪罚金四两,赎死罪赎城旦舂,赎城旦舂罪赎斩,赎斩罪赎黥,赎黥罪赎耐,耐罪(简129)金四两罪罚金二两,罚金二两罪罚金一两。令、丞、令史或遍先自(简130)得之,相除。(简131)”这几支简虽然不完整,且在127简与128简之间断开较长,但总体来讲,对于判断汉初刑罚体系还是具有很大作用的。
如果承认这一结论,那么则有另一个推论。《二年律令·具律》中有这样的规定:赎死,金二斤八两。赎城旦舂、鬼薪白粲,金一斤八两。赎斩、府,金一斤四两。赎黥、劓,金一斤。赎耐,金十二两。赎遷,金八两。有罪当府者,移内官,内官府之(119)。按照肉刑只附于城旦舂之上,鬼薪白粲、隶臣妾不附肉刑的原则,汉代的赎刑与实刑显然是不相对应的。这六等赎刑仅仅标明所对应的金额,与其自身所蕴含的实刑毫不相关了。而之所以存在这种不相对应的情况,极有可能源于汉代的赎刑源于对秦律的直接继承,并未因实刑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表述。
这里有一个问题,前面提到“有罪当黥,故黥者劓之,故劓者斩左止,斩左止者斩右止,斩右止者府之”,这里岂非少了腐刑?正如晁错在文帝十五年对策中说“除去阴刑,害民者诛”[4],又景帝元年诏“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减耆欲,不受献,罪人不孥,不诛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也”。[5]所以文帝时宫刑应该是废除了,不过或者是十三年废除而《刑法志》未提及,或者是在十三年刑法改革前就废除了。在这里,还要谈一谈对腐刑的认识,笔者认为在汉初可能存在两种性质的腐刑,一为“有罪当黥,故黥者劓之,故劓者斩左止,斩左止者斩右止,斩右止者府之”中的腐刑,这里的腐刑是适用城旦舂的,是一种加刑,男女都适用;另一种是“强与人奸者,腐以为宫隶臣”中的腐刑,是一种实刑,可能只针对强奸一种行为,因为在奏谳书案例21中,“律曰:诸有县官事,……当黥公士、公士妻以上,完之。奸者,耐为隶臣妾”。和奸双方仅被处以耐为隶臣妾。另外“奴取主、主之母及主妻、子以为妻,若与奸,弃市,而耐其女子以为隶妾。其强与奸,除所强。(杂律简190)”一条中“其强与奸,除所强”也表明对于奴对主的强奸行为,也是要处以类似腐刑的刑罚。这里的腐刑只适用于男性,而且在量刑上重于耐为隶臣妾,有可能与耐为鬼薪白粲等同。当然这种腐刑的存在只适用一种行为,对象也只能是男性,因此可能算不上正刑。东汉末,陈群议肉刑时说“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蚕室,盗者刖其足,则永无淫放穿窬之奸矣”[6],反映在汉初时,汉律依然保有了比较原始的对奸淫犯罪行为的处罚方式,但是在上文提到的文帝“除去阴刑”时被废除。其后,汉景帝时“(赦徒作阳陵者)欲腐者,许之” [7]的做法,但显然这里的腐刑是死刑的减刑(或者说另一个角度是徒刑的加刑),而对强奸行为的“去其势”的处罚应当再也没有恢复了。
三、结论
1、汉初的法律体系与秦代不同,隶臣妾、鬼薪白粲已经与肉刑切割,肉刑只存在于城旦舂之上;
2、汉代的赎刑只具有数额意义,而与实刑不相对应;
3、腐刑可能有两种形态,一种作为城旦舂刑罚的最高等级的加刑,另一种则是针对强奸行为的特殊刑罚,在刑罚体系中与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为鬼薪白粲略等。作为加刑的腐刑(或者说作为死刑的减刑)在景帝后得到恢复,而作为特殊处罚方式的腐刑则被彻底废除。
参考文献:
[1]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M].一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2]李力.“隶臣妾”身份再研究[M].一版.北京:北京法制出版社,2007,4:222.[3][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刑法志[M].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62,6:1099.[4][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袁盎晁错列传[M].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62,6:2297.[5][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帝纪[M].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62,6:137.[6][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桓二陈卫卢传[M].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59,12:634.[7][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景帝纪[M].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62,6:147.
第三篇: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 论文
一、苏联解体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帝俄时代的白蓝红三色旗冉冉升起。至此,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式宣告解体,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新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的解释了我国政府的工作目标和途径,避免了重复苏联之覆辙.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且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政府的执政措施,经济改革,社会矛盾,等方面出现重大失误和挫折.导致苏联社会内部各阶级出现了较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最终解体。
当时苏联所实行的是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其次再加上苏联的领导人指挥失误、政府高层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加深日益恶化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二)对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的反思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适时、正确地吸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苏联衰败的制度上的原因以及有关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苏共垮台、苏联亡国乃是其制度性缺陷导致的。这些制度性缺陷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而是一种国际性现象,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因此,破解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深层原因以及现实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缺陷,既是尊重历史,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1.苏联政府无法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苏联解体前的计划经济措施以及其“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无法顺应世界经济改革潮流,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苏联的无产阶级劳动积极性不高,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于生产工具落后。这种体制导致战后苏联的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2.苏联政府无法代表先进的文化发展
由于冷战的原因,西方与苏联完全对立,而西方一直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端.而苏联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冷战封锁,已经逐渐脱离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逐渐走向了对最高领导人个人狂热崇拜的左倾思想.走如了封闭的文化世界。3.苏联政府根本就无法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由于苏联政府是单一政党执政,所以内部阶级和权利斗争十分激烈,就比如斯大林刚去世,刚上台的赫鲁晓夫就对其展开了强烈批评.这样的内部矛盾,直接削弱了苏联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能力,削弱了国家资源,各领导人根本无暇顾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加上苏联政府的高度集中经济发展模式,人民的生活条件一落千丈.各级政府的腐败、贪污、军队的疲软,人民已经逐渐的走向了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当时苏联政府的这种政治体制完全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渐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导致了最后的“亡党亡国”。
三、以“三个代表”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思想方针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总结了我们党近80年的历史经验,借鉴并反思了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联系当前我国面对的国际新形势以及党面临的新问题,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挹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苏联体制的区别以及其优势
苏联政府以及苏维埃政党执政过于制度化模式化,并且其社会制度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逐渐堕入了教条主义,没有能正确认识本身的历史定位,未能及时改革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弊端。
而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根本问题,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全方位奋力开拓,积累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认真面对和解决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对我们党的严峻警示,最终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的解释了我国政府的工作目标和途径,避免了重复苏联之覆辙.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且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深入反思历史经验教训,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由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度里取得胜利和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的大曲折,向人们、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重大的课题。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得到重要的启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消亡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则预示着社会主义辉煌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以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因势利导,更好地巩固、加强和发展我们的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际。如果不以制度的民主化进程为依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将难以达到理想的预定目标。总之,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竞争,但是这些都是需要好的社会制度来维系,所以说世界的竞争也是社会制度的竞争,谁的制度更适应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就能更快更好地发展。适应者昌,不适应者亡。我们应当多从这个角度思考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借此谋划现实社会主义的未来。惟有如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才会越来越经受得住考验。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昂首前进。
第四篇: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西方思维自苏格拉底开创思辩的方式起,习惯于抽象思维。而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中国人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优先式,而西方人注重部分,强调部分优先式。中国是个典型的大陆国家,而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经相当发达,因此有些原文含有该文化特有的环境因素也就屡见不鲜了。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西文化;思维方式;生存环境;风俗习惯
1、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由于东西方在各自文化下的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方面存在不同,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如对“talk along parallel lines”这个短语理解,如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惯,就会很自然地理解成既然平行那就不会相交,也就不会发生任何接触,两者之间也就无任何瓜葛,就定会将其译成“谈不拢”或者“意见不一致。”而实际上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正好相反,他们让为平行不交叉即是不会有矛盾,也就是“英雄所见略同之意。”可见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之大。
西方思维自苏格拉底开创思辩的方式起,习惯于抽象思维。而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如中西方文字的形式则完全不同,中国人喜欢方块字,其表意。而西方人却喜字母,因其表音。中国人在说明问题时比较形象而西方人则更好抽象。如“the signs of times point to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应该译为“很明显,税务体系必须改革。”两个句子的差别在于前者以抽象名词(signs, times, necessity)来表达概念,而后者以意义明确的具体的词(明显,必须)来表达。
中国人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优先式,而西方人注重部分,强调部分优先式。这在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表达上的反映,则为两种语言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如①at eleven minutes past 1a.m on the 16th of october , 1946.ribbentrop mounted the gallows in the execution chamber of the nuremberg prison.(钟点、日、月、年)译为:一 九 四六年十月十六日凌晨一点十一分,里宾特洛甫走上纽伦堡监狱死刑室的绞架。(年、月、日、钟点)②i was born in burdine, kentucky,in the heart of the applachian coal-mining country.(小地名在前,大地名在后)我出生于阿帕拉契亚山脉煤矿区的肯塔基州柏定市。(大地名在前,小地名在后)。而且中国人注重整体效果,不太注重形式上
的完整。而英语特别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的体现。针对这种差别,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词语与句子顺序的调整,关联词的增减和句子结构的调整如:
(1)原文: we knew spring was coming as we had seen a robin.译文:我们看见了一只知更鸟,知道春天快到了。(删减关联词)
(2)原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译文: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增加关联词)(3)原文:we are studying in the classroom.译文:我们在教室里学习。(词序调整)(4)原文:情人眼里出西施。
译文: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词序调整)
2、生存环境的差异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是个典型的大陆国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而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经相当发达,因此有些原文含有该文化特有的环境因素也就屡见不鲜了。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却是“挥金如土”而且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
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其中尤为典型的便是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之争。东风给我们的感觉是和煦溫暖的,含有“春天的风“之意。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曾有人作诗为反映改革开放,国人意气风发,奋发向上的精神,诗曰: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谁怕谁。以及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所以才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有英译为:1 hard it was to see each other——harder still to part!the east wind has no force, the hundred flowers wither.(innes herdan)2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许渊冲)此译法在西方人眼中无疑失去了那种淡淡幽怨之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英国处于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表示春天的到来是西风,而不是东风。东风在英国人的眼中是凛冽刺骨的寒风。此风非彼风也!如执意直译则显生硬,扭曲了中文的文化意境,掩盖了其韵味。
3、习俗上的差异
第五篇: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论文
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设定是货币币值和物价稳定,手段包括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供应速度、调整准备金率、存贷利率等,目标是影响利率、汇率、物价、投资和就业等。
今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谷底,开始加快发展势头。但是,美国等为了转移金融危机的国家多次对我国外贸经济进行所谓的反倾销,多次迫人民币升值以增加本国就业和外贸收支平衡。世界尚未走出金融危机,我国亦不能置身于事外。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中,上半年我国经济仍然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以上年同期加快2.5%。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显然,在世界尚未走出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如此好成绩,这与政府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是分不开的。而金融宏观调控,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国经济取得较为平稳的增长。但是,目前,摆在中国最棘手的问题或许就是逐步加剧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确认。在这种情况之下,物价的持续上涨必然会引起了较大的金融宏观调控。但是对于央行采取加息手段进行对通胀的调控,我感到十分不解。人民币已经面临内外升值压力,加息只会引发国际上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热钱在市场上流通过剩过快必然更加导致物价上涨而造成更加严重的通胀。物价上涨的是经济发展必然的结果。主要是由劳动力成本上长,农业产品生产成本上长所引起,这是必然的趋势。正如中国证券网《透析央行年前的下两步动作》所述:“我们从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来看,利率和信贷控制能够用来应对通胀;公开市场和调整准备金率可以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汇率则能够实现平衡国际收支,并减少输入型通胀的效果。尽管加息剑指通胀,但是在应对由此而进一步加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时,则显得鞭长莫及。”对于以加息手段来调控物价的水平,显然易见是得不偿失的。当前,国际热钱对我国不断冲击,不断涌入的热钱在加剧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压力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注入大量的泡沫。物价的异常上涨主要是由国内投机分子和国际热钱的涌入引起。目前我国居民的货币流动性偏好主要还不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是更多体现为投机动机。国际热钱的涌入又加剧了投机行为。其中,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产业上。而银行间流动性过剩问题亦是引起通胀的另一原因。对此,中国经济网国内资深汇率专家、外汇投资研究院的院长谭雅玲亦表示:“加息会进一步扩大利差,使得投机行为大量涌现。”
对于我国此时所面临的通胀问题,我觉得应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防国际热钱涌入这两方面为主。引述中国经济网所言:“银行是信贷和投资的主体,上调准备金率主要是控制热钱和投机,原因是目前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准备金上调很正常。”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动用货币工具是完全符合常理的。亦是比较易做到的防通胀的手段。但问题在于在如何有效防止国际热钱的涌入。因为热钱是很难去定义的,很难说是热钱还是冷钱,主要还是要看其撤出时。防热钱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督机制。就是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同,上个月,大陆方面与香港方面就关于香港金融市场所流通的国际热钱有不同说法和态度。老实说,对于我国大陆来说,金融宏调对防国际热钱此时亦是鞭长莫及的。但是,毕竟我国不是放任自由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在必要时为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可动用一系列国家政治手段防止国际热钱的涌入。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金融宏观调控也有其缺失之处,它亦只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上,我相信,在我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会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