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学生的误译看科技英语翻译策略论文(范文)
摘要:科技英语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还要考虑专业知识,因而更容易出现误译。从联立关系、上下文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学生误译原因。对这些误译都作了详尽分析,并在结论部分给出了具体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科技英语;误译;联立关系;上下文关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
2一、引言
为了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哈尔滨理工大学开设了任选课——科技英语翻译及英语摘要写作。在两年多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收集 了大量的学生作业,深入研究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忽视联立关系和上下文关系所犯的错误。文章采取英译汉的形式,由63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以考试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一篇文章。
二、忽视联立关系导致的误译
英语的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一个词的词义往往取决于与它的搭配或组合,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仅就其本身而言,无法确定[1]。但一旦与相关的词搭配,位于特定的联立关系之中,就明确无误了。现以原文中的专业术语为例说明联立关系。
(一)专业术语的误译
原文是一篇天文学方面的文章,其中典型的专业词汇是 “supernova”和“White Dwarf”。由于 “supernova” 有前缀super-,容易翻译猜到词义,所以本文只考察 “White Dwarf”的翻译情况。学生总数63人,有36名同学将 “White Dwarf” 译为“白矮星”。有些译文,例如“白的矮星”、“白星”、“矮星”、“小白矮星”、“侏儒星”、“小星球”,虽然不贴切,却也还像天文学术语。“质子”、“白点”、“白光”只能算作普通科技术语。“白矮子”、“白色矮子”和“白色侏儒”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丝毫没有专业术语的味道。“白色矮小的植物”译得很 令人费解,笔者试图找到学生翻译的证据。“dwarf” 作为形容词时有如下解释:[only before noun](of a plant or an animal 植物或动物)much smaller than the normal size 矮小的:dwarf conifers 矮小的针叶树[2]。这名同学可能是看到有“植物或动物”字样出现,误以为 “dwarf” 指的是植物或动物,见前面有 “white”,就干脆译为了“白色矮小的植物”。如果说“白色矮小的植物”笔者勉强找到了错误原因的话,“白色垃圾”却怎么也找不到证据了。有的同学还 选择了讨巧的方法,仿照有些人名的译法,干脆将 “White Dwarf” 抄上,或是将其简写为 “WD”,有的则直接按读音译为“怀特迪瓦弗”。还有四名同学没翻译出来。
(二)词义判断的错误
在原文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Imagine the earth reduced to the size of a marble, but still having the same mass and a stronger gravitational pull, and you have some idea of the force of a black hole.其中的 “a marble” 很容易译错。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发现有45名同学将 “a marble” 译为 “一块大理石”,而另有十八名同学将 “a marble” 译为“一个弹子”、“一个弹球”、“一个弹珠”、“一个玻璃球”等,教材给出的参考译文也是“一块大理石”。“Marble” 既可作可数名词,也可作不可数名词。作为不可数名词用时,译为“大理石”,“a slab/block of marble” 要译为“一块大理石板”。当作为可数名词用时,译为“(玻璃)弹子”。“Marble” 前的不定冠词 “a” 证明了 “marble”是可数名词,应该译为“一个(玻璃)弹子”,而多数同学和教材都错把 “marble” 当不可数名词,译为“一块大理石”。那么这句话应改译为:如果你想象一下,要是地球收缩到一个玻璃球那么大,但其质量不变,而引力增大,那么,你对黑洞的 吸力就会有所了解。最有趣的是一名同学开始时译为“大理石”,然后改成“弹珠”,是唯一一个在试卷上能看到思索过程的同学。她的译文很有意思,所犯的错误 具有代表性。她的译文如下:试想地球减小到弹珠的尺寸大小。但仍然有同样的大块,和一种强大的重力吸引力,并且,你有了对黑洞吸力的一些想法.这个译文明显有三处错误:(1)词汇翻译错误;(2)分句间连词使用错误;(3)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这些错误和和下文中即将讨论的上下文关系有关。
三、忽视上下文关系导致的误译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词的词义很难仅仅依靠它的毗邻联立词,就能判断和确定下来。这时就必须观上下文,瞻前顾后,通观全句甚至全段,才能依情景析出词义。我们先来讨论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汇意义。
(一)上下文中词汇的翻译
有一名同学先把 “marble” 译为了“大理石”,后又改译为“弹珠”。“Mass” 前的定冠词 “the” 既可修饰可数名词,又可修饰不可数名词,不具备提示作用;前面的形容词 “same” 也只有修饰限定作用,在语法上也不具备提示作用。所以就将 “mass” 译为了“大块”,这说明翻译时没考虑上下文,也说明了科技英语翻译的困难。就拿“mass”来说,作为不可数名词时是“质量”,作为可数名词时是“团、块、堆”。在普通文体中可能是“团、块、堆”,但是一旦进入科技文体,就摇身一变成了“质量”。
有些普通词汇进入科技英语,在字典上都找不到,完全得依靠上下文去揣度词义,以“thing”为例。八名同学将 “thing” 译为“物体”,在这个上下文中,翻译得比较贴切。一名同学将其译为“单一个体”,两名同学译为“实物”,五名同学译为“东西”,五名同学译为“物质”,三 名同学译为“事物”,多达三十九名同学没翻译此词,说明学生不熟悉科技文体中普通词汇的翻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训练,使学 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上下文中连词的翻译
我们再来看看译文:试想,地球减小到弹珠的尺寸大小,但仍然有同样质量,和一种强大的重力吸引力,并且,你有了对黑洞吸力的一些想法。根据分 句间的关系,这里的“并且”用得不恰当。“并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小句,多用于书面[3]。而在翻译这个句子时,没能真正理解 “and” 在上下文中的意思。“And” 除了连接两个并列的分句外,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译为“只要……就”。我们改译后的译文:如果你想象一下,要是地球收缩到一个玻璃球那么大,但其质量不 变,而引力增大,那么,你对黑洞的吸力就会有所了解。在译文中,偏句是“如果你想象一下,要是地球收缩到一块大理石那么大,但其质量不变,而引力增大”,正句是“那么,你对黑洞的吸力就会有所了解”。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偏句中用了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正句中有“那么” 与之呼应;偏句中还用了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要是”,正句中有“就”与之呼应。通过这两套连词的使用,不仅使句子间层次更加分明,语义关系更加清楚,而且 更符合汉语节奏,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四、结论
通过分析学生的误译可知,翻译不仅涉及到语法,还涉及到修辞,是一项复杂的转换过程。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有些名词既可以作可数名词,又可作不可数名词,而且两者词义不同。联立关系则是判断词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定冠词、名词单复数等语法手段辨明词义。
(二)有些名词在普通文体和在科技文体里词义不同,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还有一些普通名词一旦进入科技英语就被赋予特定意义,翻译时不仅要结合上下文,还要结合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第二篇:蓝牙~科技文英语翻译
什么是“蓝牙”?
蓝牙是一个频率为2.45GHz的通用无线电通信接口,它通过一个特殊的网络可以在各种便携设备之间建立起无线连接并进行短程通信。在一个微微网中,每个单元都能同时与其它各单元进行通信。而且,每一个单元可以同时属于几个微微网。
什么是“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最先是由爱立信开始研制的,现在已经得到了诺基亚、IBM、东芝、因特尔及许多其它相关制造厂家的支持。其目的是为了免除在无绳电话或移动电话、调制解调器、头套式送/受话器、PDAs、计算机、打印机、幻灯机、局域网等之间加装电线、电缆和连接器。而且,这种技术可以延伸到那些完全不同的新设备和新应用中去。“蓝牙”的技术特性—以每秒1M个码元的字符速率传输,充分利用信道的最大有效带宽.快速跳频避免干扰
可变的电源输出使干扰减小到最小
采用短数据包传输增强抗干扰能力
快速确认允许有附加低速率的编码被发送到链路上
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的语音编码可以在高误码率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灵活的分组类型支持多种应用
无线电空中接口使电耗达到最小“蓝牙”基本技术概要
每一个小型、高性能、集成的无线电收发机都有IEEE 802标准所规定的一个唯一的48比特位地址
开放的2.45GHz ISM自由频段,全球都可以自由使用。
10公里是最适于移动通信市场和商业用户的通信范围
总速率为1Mbit/s,计划下一代产品将达到2Mbit/s
点到点连接允许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721kbit/s
在无线电噪声环境里,利用基于每秒1600跳跳频表的分组交换协议可以提高系统性能。以1Mhz带宽79跳来利用这个完整的可用频谱。这类似于IEEE 802.11标准。
低电能的消耗。在备用模式下仅需0.3mA,这能延长那些使用电池供电设备的寿命。数据传送时电流的最大消耗为30mA。当暂停工作或低速传送数据时电流消耗更低。
第三篇: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
莎士比亚是英国资产阶级现实主义文学中最具有世界声誉的大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荒淫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哈姆莱特在剧中没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存意义在于为父亲报仇。对仇人的憎恨和与仇人的斗争成为哈姆莱特的感情基础,这是这部悲剧的主题和思想。在体味《哈姆莱特》悲剧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哈姆莱特个人的悲剧,在他的悲剧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压抑在人们心中的仇恨与愤怒,对人行为的影响。真正的人文主义关怀来自于读者的内心,这就是读者开始了对自己的关怀。当人类文明发展到很高程度的时候,我们是否就克服了人类自身的弱点呢?战争、犯罪、杀戮以及人们的仇恨与愤怒,这些都是人类发展中不利于我们自身的东西。怎样才能克服,怎样才能把人文主义的精神深化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让我们更加理性的、自由的生活呢?莎士比亚没有给我们答案。
但是莎士比亚是赞成人文主义者的观点的。他的所有作品都浸透着这种对生活和人的使命的新看法。中世纪时期把人分为贵族和平民两种,莎士比亚却不承认这种等级偏见。他说:“把不同人的血液混在一起,在温度上,在重量上,在颜色上,是没有法子区分的”,他摆脱了“来世思想”对生活的影响,他说:“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的心里找出补救的办法,但我们却把它归之天命”。他和教会的黑暗势力作斗争,他说:“就是魔鬼也可以引证圣经里的论据”黄金在他看来是“最厉害的毒药”。他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点,他了解并且提出了人类情欲的力量,他说:“人天生就有情欲,它的威力是不能镇压的”。在他看来,“知识就是力量,它把我们升到天堂”。这是莎士比亚的信念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他提倡人类的自由解放,以及人性的充分展现。他的悲剧是深刻的是发人深醒的,他在中世纪的文化压制下提出这样的观点,创作出这样深刻的戏剧,是令我们蛰伏的。我们今天的文明成果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伟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他的作品在今天读起来也同样令我们深思。
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形象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心目中,他父亲老哈姆莱特正是这样一个“人”的典范:“他是一个堂堂男子,整个说起来,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他热爱所生活的世界,认为这是一个美好的天地,天空是“一顶壮丽的帷幕”,“金黄色的火球点燃着庄严的屋宇”,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柜架”。他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谊爱情与传统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他爱朋友,爱下级。他的士兵表示对他尽忠时他说:“让我们彼此保持着不渝的交情”。别人自称是他“卑微的仆人”时他愿以朋友相称,他要御前大臣“照你自己的名誉地位对待”跑码头的戏子,他甚至认为:“胖胖的国王”跟“瘦瘦的乞丐”对于蛆虫来说,只是“一个桌子上的两道不同的菜”。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先进人物一样崇尚科学,重视理智,不轻信,不盲从。父亲鬼魂出现之后,他仍然冷静观察,冷静思考,提醒自己“要先得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他说:“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他告诫自己:“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在别人眼里,他也是当时多才多艺的人文主义者的典范。奥菲莉娅描述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的一个“可爱的王子”,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戴,这点,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克劳狄斯一再说:“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但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却与丑恶的现实发生了矛盾。他从威登堡回国后所看到的一切使他非常失望,国内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生活对他来说,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在他认识到世间混乱的同时,他幸福而美满的家庭也遭受了巨变,他所崇拜和热爱的父亲突然死去,他所爱的母亲很快就同他新登基的叔父结了婚,叔父登基后过着“酗酒取乐”糜烂生活,而且还得到朝臣的拥护。邻帮挪威蠢蠢欲动。宫廷腐化堕落,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严重时刻。这一系列事件使他认识到了生活中的丑恶与阴暗,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开始破灭了。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正是形成他独特人格的因素,同时,在他心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也是鞭策他的动力。为了他的父亲他可以不息一切代价,在戏剧里,他父亲的鬼魂成为他行动的指导。为什么要设计鬼魂来给哈姆莱特指路呢?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吗?我认为,《哈姆莱特》中之所以要引入鬼魂这一角色是由于哈姆莱特的性格决定的。他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无疑是给了他巨大的打击,哈姆莱特的内心始终坚持着自己崇高的理想,虽然眼前的现实让他感到“无聊、乏味”但是,假如没有父仇,他的性格就不会被充分展现出来。作者把哈姆莱特置于矛盾冲突的顶峰,在极端的愤怒中,哈姆莱特真正的完善了自己。虽然,他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父亲的仇恨以及叔叔的残害使他无从选择,但是,在他的言语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他智慧的闪光和他内心对人性的呼唤,这也增加了戏剧的悲剧色彩。
四、《哈姆莱特》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方面表达了他作为王子要为父复仇的坚定决心和作为人文主义者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气魄;另一方面,表现了他面对黑暗现实,对所负重任的悲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哈姆莱特的装疯说疯话,一方面适应了内心的忧郁,一方面针对外界的罪恶社会现象。社会上是非黑白,完全颠倒,小人得势,大才受侮。在这种情况下,真话也只能当疯话来说,于是哈姆莱特从全面讲来倒是最清醒的。装疯可以迷惑阴险的克劳狄斯和廷臣的视听,装疯可以畅所欲言,暴露丑恶的现实,揭发黑暗的社会,借此作弄国王和他的左右,看他们的反应,给他们以鞭挞。因此,忧郁并不是绝望,而是正视现实,深入思考,寻找答案。他在忧郁的沉思中,因个人的不幸看到了整个社会的黑暗,从为父报仇认识到改造社会,从被压迫的广大人民的苦难形象,感染到一种超乎个人的力量,同时他指出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并决定肩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但就如何行动的问题上,他反复思考,一再延宕,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他这样拖延并不是他不爱父亲或对父亲被害不感到憎恨,而是他的敌人是一个掌握了政权而又奸诈阴险的国王,周围又布满爪牙暗探,他在斗争中不可能轻举妄动,因此他借父亲之死而悲痛的时机假装疯颠。这样既可以迷惑奸王和朝臣,以使敌人对自己能够放松警惕而伺机报仇,又可畅所欲言地揭露社会罪恶和谴责敌人。哈姆莱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老同学,甚至心爱的情人,也竟然变成了奸王的帮凶。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丑恶的现实面前完全破灭了,他说“我近来不知为了什么缘故,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什么游乐的事都懒得过问……”他甚至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尽管如此,他没有一刻忘记复仇的任务。在安排了“戏中戏”之后,他行动起来,但变革现实的途径仍未找到。最后在一场比武中杀死了克劳狄斯,自己也牺牲了。“重整乾坤的责任”最终未能完成。他虽然杀死了敌人,但仅仅是除掉了一个恶人,而不是整个人文主义者整个理想和事业上的成功。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临死前他希望好友霍拉旭把他的故事讲述给世人,让人们认识社会的真实面貌,更好地正视它、改造它。哈姆莱特所处的封建势力虽然已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而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把社会的斗争看作“善”与“恶”的斗争,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在政治上是改良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孤军作战者。这就决定了哈姆莱特只能以悲剧告终,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莎士比亚善于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哈姆莱特》对自然和人的赞颂也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同时莎士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这个主要情节之下,还配合了爱情、友谊、家庭关系等次要情节,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和提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人文主义在中世纪被广大学者提出,人文主义的巨著在这一时期也层出不穷。这是人类的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正将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的问题展现了出来。权力、地位、仇恨、愤怒、战争等等,这一切都是长时间困扰人类发展的难题。当我们为了目标奋斗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我们最终会得到什么呢?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什么也没有。剧中争夺王位的人,王位的守护者,为正义奋斗的人,他们的下场是一样的──死亡。这不意味着莎士比亚的悲观,而恰恰相反,正是这样的悲剧才能够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发自内心的深省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之处,也是他的悲剧的感人之处。
第四篇:从细节看全面关注学生
从细节看“全面关注学生”
我校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就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要“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小班,体验成功”.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这样的思想.否则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开展诸如优质课竞赛之类的活动,意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
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细节:教师喜欢走到学生中间,讲课或者提问.也许是认为这样会使师生的距离更近一些吧,可是这样离后面的学生距离是近了,却又把教室前排的学生放到身后了.我就多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站在教室中间,提问后,眼光急切地搜寻,就是不向自己身后看看,有学生早高高举起了手,而且扭过身子,多么希望老师能回过头来看到自己,但遗憾的是,早已“沉浸”在学生中的老师依然背对着那举手的学生.每看到此情景,我都恨不能有一只无形的手把老师拽到讲台上去.给那个孩子一个机会.我看到.当老师点起了眼前的同学时,他身后的那只手沮丧地放下了.满脸失望地回过身去了.还有一次,是一个老教师上课,老师也是走到了学生中间,他提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都在思考,就在他热切注视着同学们时,他身后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此时也恰巧转过身来了,立刻发现了他,他站起来非常自信地回答了问题,在老师和同学们赞许的目光下坐下了.我在自己的听课本上写道:在课堂教学中, 无论教师站在哪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以内,才可能做到关注每个学生.我想,如果因为我们的疏忽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我们还不自知的话,那真是太不应该了.从课堂教学的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要把“全面关注学生”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真的要心中有学生啊.
第五篇:从建国60周年看新中国的变化(形策课)
从建国60周年看新中国的变化
建国60年来,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建设方面:
建国六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发展,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23万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8%,全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跃升世界第三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已名符其实成为“世界工厂”。
从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1992年从沿海城市到边境城市,再到15个内陆省会城市全面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格局形成。随着经济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增长18%,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利用外贸规模质量也大提高,2008年全年吸收外资超过9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增加,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4万亿美元,位世界首位。建国六十年来,用不变价汇率计算,中国经济从1950年197亿美元到2007年3.3万亿美元,增长167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3年就跨越10万亿元台阶,国家实力显著增强。在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调整政策指引下,农业基础产业大发展,袁隆平和他的超级水稻亩产超800公斤,引起世界关注;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和能源工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银河巨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激光技术、以及核发电、风力水力发电、太阳能等进入应用领域,改造了传统工业产业。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疆铁路和青藏铁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贯通全国“西气东输工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的核电工程,还有涵盖江湖治理改造、海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创建、城市改造、能源建设各个板块,这些建设项目,都有重大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史册。
2、政治建设方面: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真正当上了国家的主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中国妇女获得彻底解放成为社会半边天,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成为人民爱戴拥护为民服务的执政党。全国56个民族团结,炎黄子孙一家亲,少数民族都实现民族自治,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农奴制度最终被推翻,西藏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开展全方位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妥善应对金融危机,911事件等一系列国际危机中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建交国家地区达165个,积极推动亚太、欧太地区对话与合作,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政治、经济的外交促进祖国统一,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值得自豪的是被帝国主义抢占的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让百年来受屈辱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踏上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
3、科技文化建设方面:
建国六十年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原动力。
中国航天事业“两弹一星”取得长足进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著名“两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宣告中国进入航空时代。两弹一星被载入史册。经10多年努力,根据航天需要,我国成功研制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四种系列火箭,后又发展九种型号的火箭。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乘坐杨利伟,开创中国航天新时代,2005年“神舟”六号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8年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乘载“神舟七号”圆满完成航天任务,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嫦娥一号”是航天事业另一壮举,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是社会的大变迁,1986年我国科学家启动中国学术网,1994年我国实现与国际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一员,中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1998年我国信息产业部成立,2005年中国网民总数突破一亿大关,居世界第二位。人人可以上网发电子邮件,视频交流,查阅资料,网上交易??可以有博客和个人网页,中国的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成就巨大,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形成结构完整、专业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国家启动“211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建立一套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帮困尖子生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本、专科校在校生2000万人以上,是1949年的170倍。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550万人,在学研究生110多万,为现代建设输送到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国民平均寿命比解放前35岁增长到72岁,13亿人民健康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全国一大批卫生城镇和乡村涌现,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中国基本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年报中指出,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同时,我国已形成现代化的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4%,覆盖人口12亿多。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迈进体育强国之列。国家实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实现百年奥运,百年圆梦。让世界感受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高,2008年中国又成功举办奥运会,让世界为中国喝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51金,21银,28铜,列金牌榜第一位,这一年中国运动员共获120个世界冠军,有11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记录。
综上所述,六十年辉煌,离不开党领导,离不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改革开放。为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更加热爱改革开放,更加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