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住区环境设计中生态原则应用论文
住区建设作为建筑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人们在对建筑物多样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对其住区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对新时期的住区工程进行设计时,着重加强了对其生态环保方面的设计,通过引用相关的生态设计原则,促使住区环境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对此,本文重点对生态原则在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从而总结出以下相关结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同行业人员。
1住区环境的生态研究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居住环境质量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再加之住区原本就是一个集娱乐、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体系。而在城市整体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中,住区环境是非常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对是生态自然环境系统而言,居住区更多是将人作为主体部分,因此,设计人员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其与生态原则相互融合在一起,加快转变传统住区设计方式。并且,对于住宅环境的稳定性方面,建设单位也要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支持,重点依靠人工维护管理,促使住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住区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与能量的转换,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水资源、食物等介质转换为生活垃圾,或是废水等,但同样也给住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于住区环境建设的实际需求。
2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原则
2.1地方性原则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房地产商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强调创新,在设计的过程中崇尚国外各种理念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些地区的住区环境却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也很难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我国建筑开发商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再加之现代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时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强烈的创新性意识。与此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不一味的模仿国外的设计手法,应该切实结合当地本土的特色风格,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实际的设计作品中。但是,就我国当前住区环境设计现状来看,大部分设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生态原则的重要性,普遍采用着相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因此,我们就常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在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中,却出现了类似的住区环境设计。那么,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建筑设计人员在日常设计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道地方性原则问题,具体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情况以及环境特点,以此来对住区环境进行优化设计。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应该讲本土仅有的文化传统通过现代艺术表达手法将其表现出来,从而促使建筑物整体更加具备生命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氛围。
(1)综合自然环境资源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周围有限的自然资源,这也是生态原则中的重点内容。而且,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有部分资源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一些绿色环保的植物资源更是能够大大提升住区环境整体的美观性。因此,在实际的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促使自然资源发挥出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坚决不可以为了营造出别致的住区环境效果,就对原本自然景观进行破坏,真正实现小投入,高回报的设计目标。
(2)遵循自然演进的过程实际上,所谓的自然演进过程主要是将生态系统在经过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即使在这一阶段中,人为因素同样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正因为这种系统自身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其在自然演进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规律性的变化过程。所以,在对住区环境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切实遵循这一自然演进规律,促使各关键要素的效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2自然生态还原原则
(1)利用自然原则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生态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的和土壤的肥力的创造和再生、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等。
(2)彰显自然原则人类创造了愈来愈多的城市文明,但也离自然资源越来越远。自然观及过程和城市支撑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得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更谈不上对于生态环境的关心和节制日常的行为了。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就必须重新彰显自然,让人们感受到自在自为的大自然的内在结构。
2.3经济高效原则
(1)减少使用减少使用原则意味着尽力避免那些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由于城市用地资源有限,面大量广的住区建设应大力提高用地的集约度,有效利用土地资裸,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地表面积,并努力保障绿化面积。在住区环境建设中应尽量挖掘在竖向设计上的潜力,创造取得再生地的有效途径。
(2)重复使用对废弃的土地、旧建筑、原有材料,包括植物、土壤、砖石等重复使用是实现生态化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缩短建设周期,大大节约资源和耗费,不仅能实现经济价值的再转移,也可从整体上维护原有格局,体现文化价值的延续,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当前住区环境设计中,加强对生态原则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其不仅能够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以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友谊关系,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因此,设计人员在现代住宅环境进行设计时,应该将更多生态环保理念引用其中,充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生态原则在住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
1.1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
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为学生的综合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所以环境设计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思维意识,明确环境设计专业概念,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化,培养其表达技能,其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思维的形成,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但是,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各院校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不对准也方向进行区分而统一培养的。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专业意识。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将其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即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其中,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应当包括专业可操作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电脑制图、手绘制图、空间设计等课程),以及专业认知性的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史论等课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理论素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
1.2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
建设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从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调查分析中我们看出,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方向,具体涉及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正是依据环境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遵循本专业职业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来制定的,它主要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首先,典型项目选择是在结合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的岗位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确定具有明确主题的实际工程项目。其次,结合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征将其分为已实施、正在实施、未实施的工程项目三类。
2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改革与创新
2.1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减少重复也是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出路之一。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及课程特征,实现课程内容、结构、时间安排上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符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推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各种相关知识串联及互融理解的能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关联的地方。因此,课程结构顺序的调整有利于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相互强化,最终灵活地运用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对各课程知识内容加以有效组织。为此,我们应更加关注设计类课程间的联系,尤其要准确、全面把握基础教育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2.2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
针对传统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比重不合理以及课程间内容的分离与重复等情况。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本身较强的应用性特征,让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其工作岗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的调整各专业课程比例,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中。因此,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晚上走出居室去放松心情,这时候就要求环境设计能够关注对夜环境的塑造,做好亮化工程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享受夜生活的环境。再如,室内照明设计作为营造氛围的最佳要素,也是环境设计需要重点研究的重要内容,市场上非常需要照明设计方面的人才,照明设计在室内外环境中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而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这个专业。二是要结合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之处,适当地减少基础课程课时,增加和细化专业拓展类课程。
例如,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是目前很多院校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基础必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常分在不同学期、不同时段依次完成,在整个基础课程中占了相当大的课程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该部分课程累赘重复,还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连贯的现象。所以,将这三门课压缩,整合设计为一门课,并通过一次性完成三大构成内容的教学,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压缩整体课时,使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避免重复教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性、系统性的掌握三大知识构成。三是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缩减技能类课程比重,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程一般较少,而技能类课程相对较多,从大二之后,基本以技能类课程为主,占大学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课时,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SketchUp、Photoshop、3dsMax,设计表现技法:马克笔、水彩手绘表现。此外,目前的环境设计课程时间安排与课时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了误导,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软件学习及效果图的绘制是设计师最主要具备的要素,使得他们由于理论知识不充分,设计思路狭隘,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而不能在设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实际上,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思维及设计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软件只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工具。因此,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减少技能课程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专业选修课设计要遵循学生兴趣以及当今设计界的热点和焦点,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对待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途。比如在本专业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诗词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比重小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建筑速写实习、植物认知实习、外部环境测绘、工程与技术建造实践、专业基础实践、设计师业务实践等实践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创作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讲,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地调研融于一体,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场调研发现问题,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找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措施,这种理论讲解、方案设计与实地调研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对学生设计方法、设计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侧重不同空间类型设计规范和经验的传授的现象。其次,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实习学时,实现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教师应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3结论
本研究主要从当前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着手,在分析了环境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建设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应用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推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从三方面指出了未来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三点意见。
第三篇:马原论文(建设生态文明)
用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反思当前的环境问题,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并与生产方式相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看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所在。”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和思考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生态问题及其出路进行进一步的哲学讨论,此举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大
1982 年联合国高级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生态文明是我国学术界站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高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拓展或诠释。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中国环境报》上发表的《真正的文明时代才刚刚起步—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随后其理论研究才逐渐兴起。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其概念界定学界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郭洁敏提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黄爱宝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众多的生态文明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理论视野不断深化的过程。虽 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但总体说来都强调自然具有其内在的价值与 权利,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应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生态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理论领域,它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造成了环境和生态上的问题。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论探讨。正如恩格斯说,“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其实,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反思当前的环境问题,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并与生产方式相联系,才有可能真正看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所在。”
中共十八大也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和思考生态文明观,对当代生态问题及其出路进行进一步的哲学讨论,此举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理论是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生态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华,也是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之后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向度研究上,少数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根本不存在生态思想,美国当代社会生态学家詹姆斯·奥康纳在其著作《自然的理由》中指出:马克思哲学是理性的,不包含现代生态哲学思想,尽管他谈论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但他只是从理性的角度加以考察,并未涉及生态学的问题,更不可能建构生态哲学的研究视野。而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着生态学向度,例如佩珀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能够容纳生态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其生活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就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但我们也不能采取简单的、武断的否定态度。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只不过他们的生态思想较零散的存在于其经济、社会、政治、哲学等理论体系之中。具体地说,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其生态思想,通过整理可以发现这些生态思想主要蕴含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大关系的研究之中。我们在梳理这些生态思想的同时,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超越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探寻其生存困境的根源、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正如弗罗洛夫曾指出过的,“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说,马克思恩格斯处处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丰富的生态思想,既是我们深刻地认识当代社会危机的思想指针,也应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的产生、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只有在合适的自 然环境中才能够生存下来。
(2)自然界因人的存在而改变,人通过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劳动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形式。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得自然物发生了改变,成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用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3)人和自然的相互制约性。人在改变自然以适应自身生存过程中的能动性与 自然被动性接受的矛盾,必然地包含了人类活动破坏自然平衡的可能性。马克思 说:“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往往随 着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低。” 恩格斯也指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过程中,“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 间以及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 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人对自然界的改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前者属于生产力范畴,后者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 质和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扭曲。马克思曾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可见,劳动与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也就是他同整个自然界、整个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异化。在异化劳动中,人类丧失了自己的目的,异化为自私的个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也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3)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然而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必须首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马克思提出了 “使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的历史使命。恩格斯也提出了克服私有制社会中人与自然冲突和人与人冲突的任务,以便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多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蒙秋明,李浩著.------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6(2)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卢风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8(生态文明丛书)
(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4)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彭国著,2010.6.9(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
第四篇:简介膜结构在环境设计中都有哪些应用
简介膜结构在环境设计中都有哪些应用
膜结构(Membrane Structures)是20世纪中期开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构造方式,是由多种高强薄膜资料(PVC或Teflon)及增强构件(钢架、钢柱或钢索)经过一定方式使其内部产生一定的预张应力以构成某种空间外形,作为掩盖构造,并能接受一定的外荷载作用的一种空间构造方式。膜构造可分为充气膜构造和张拉膜构造两大类。充气膜构造是靠室内不时充气,使室内外产生一定压力差(普通在10mm-30mm水柱之间),室内外的压力差使屋盖膜布遭到一定的向上的浮力,从而完成较大的跨度。张拉膜构造则经过柱及钢架支承或钢索张拉成型,其外型十分漂亮灵敏。
膜结构所用膜资料由基布和涂层两局部组成。基布主要采用聚酯纤维和玻璃纤维资料;涂层资料主要聚氯乙烯和聚四氟乙烯。常用膜材为聚酯纤维覆聚氯乙烯(PVC)和玻璃纤维覆聚聚四氟乙烯(Teflon)。PVC资料的主要特性是强度低、弹性大、易老化、徐变大、自洁性差,但价钱廉价,容易加工制造,颜色丰厚,抗折叠性能好。为改善其性能,可在其外表涂一层聚四氟乙烯涂层,进步其抗老化和自洁才能,其寿命可到达15年左右。Teflon资料强度高、弹性模量大、自洁、耐久耐火等性能好,但它价钱较贵,不易折叠,对裁剪制造精度请求较高,寿命普通在30年以上,适用于永世建筑。
世界上第一座充气膜构造建成于1946年,设计者为美国的沃尔特·勃德(W.Bird),这是一座直径为15m的充气穹顶。1967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充气构造会议,无疑给充气膜构造的开展注入了兴奋剂。随后形形色色的充气膜构造建筑呈现在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盖格尔设计的美国馆(137m ×78m卵形),以及川口卫设计的香肠形充气构件膜构造。后来人们认70年大阪博览会是把膜构造系统地、商业性地向外界引见的开端。大阪博览会展现了人们能够用膜构造建造永世性建筑。而70年代初美国盖格尔一勃格公司(Geiger-Berger Associates)开发出的契合美国永世建筑标准的特氟隆(Teflon)膜资料为膜构造普遍应用于永世、半永世性建筑奠定了物质根底。之后,用特氟隆资料做成的室内充气式膜构造相继呈现在大中型体育馆中,如 1975年建成的密歇根州庞蒂亚克银色穹顶(椭圆形 220 × 159m),1988年建成的日本东京体育馆(室内净面积4.6767m2)。
张拉式膜结构的先行者是德国的奥托(F.Otto),他在 1955年设计的张拉膜构造跨度在 25m左右,用于结合公园多功用展厅。由于张拉膜构造是经过边境条件给膜材施加一定的预张应力,以抵御外部荷载的作用,因而在一定初始条件(边境条件和应力条件)下,其初始外形确实定、在外荷载作用下膜中应力散布与变形以及怎样用二维的膜资料来模仿三维的空间曲面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需求有计算来肯定,所以张拉膜构造的开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新算法的提出。目前国外一些先进的膜构造设计制造软件已十分完善,人们能够经过图形显现看到各种初始条件和外荷载作用下的外形与变形,并能计算任一点的应力状态,使找
形(初始外形剖析)、裁剪和受力剖析集成一体化,使得膜构造的设计大为烦琐,它不但能剖析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个不同构造的稳定性和膜中应力,而且能准确计算由于调理索或柱而产生的次生应力,完整能够防止各种不利荷载工况产生的不测结果。因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开展为张拉膜构造的应用开拓了宽广的前景。而特氟隆膜资料的研制胜利也极大地推进了张拉膜构造的应用。比拟著名的有沙特阿拉伯吉达国际航空港、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体育馆、加拿大林德塞公园水族馆、英国温布尔登室内网球馆、美国新丹佛国际机场等。
膜结构的设计主要包括体形设计、初始均衡外形剖析、荷载剖析、裁剪剖析等四大问题。经过体形设计肯定建筑平面外形尺寸、三维外型、净空体量,肯定各控制点的坐标、构造方式,选用膜材和施工计划。初始均衡外形剖析就是所谓的找形剖析。由于膜资料自身没有抗压和抗弯刚度,抗剪强度也很差,因而其刚度和稳定性需求靠膜曲面的曲率变化和其中预张应力来进步,对膜构造而言,任何时分不存在无应力状态,因而膜曲面外形最终必需满足在一定边境条件、一定预应力条件下的力学均衡,并以此为基准停止荷载剖析和裁剪剖析。目前膜构造找形剖析的办法主要有动力松弛法、力密度法以及有限单元法等。膜构造思索的荷载普通是风载和雪载。在荷载作用下膜资料的变形较大,且随着外形的改动,荷载散布也在改动,因而要准确计算构造的变形和应力要用几何非线性的办法停止。荷载剖析的另一个目的是肯定索、膜中初始预张力。在外荷载作用下膜中一个方向应力增加而另一个方向应力减少,这就请求施加初始张应力的水平要满足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应力不致减少到零,即不呈现皱褶。由于膜资料比拟轻柔,自振频率很低,在风荷载作用下极易产生风振,招致膜资料毁坏,假如初始预应力施加过高,膜材徐变加大,易老化且强度储藏少,对受力构件强度请求也高,增加施工装置难度。因而初始预应力确实定要经过荷载计算来肯定。经过找形剖析而构成的膜构造通常为三维不可展空间曲面,如何经过二维资料的裁剪,张拉构成所需求的三维空间曲面,是整个膜构造工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这正是裁剪剖析的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http://
第五篇:原乡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案例
原乡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案例 ——山合水易“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原滋原味的生态乡村旅游,是现在人们追求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这样的乡村旅游项目要怎样规划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呢?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该项目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洋畲村。洋畲村2006年开始发展旅游,柑橘采摘和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旅游配套明显不足,农业产业发展单
一、区域发展的带动性差,产品链条短,休闲类产品欠缺等瓶颈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深入调研并与各级领导、当地专家深度沟通后提出了打造“闽西第一山乡,百里生态画廊”的项目定位,同时提出通过“四大转变”带动“五化发展”的洋畲乡村旅游升级的战略思路,实现“洋畲”的品牌化,形成最具“原乡”特色与乡土生活方式的特色生态体验产品,从而解决了洋畲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福建省龙岩市洋畲村已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村,是福建乡村旅游的明星村。
(一)规划结构 根据考察研究,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将洋畲原乡生态文化度假区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分别是:
入口服务区 农庄休闲度假区 原乡生态体验区
森林养生游憩区(局部)(二)游览线路规划
项目中的游览线路规划,主要依照“探村、探险、觅水、寻山”的路线展开。通过这四条线路对项目中各个景点的有效串联,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游览线路。
(三)道路交通规划
1、车行交通规划
以原地块内道路为主骨架,对其进行加宽处理,局部进行调整,主干道红线宽度7米;各分区内部开辟次干道,红线宽度4米和5米。
2、游步道
规划区各主要景点均有游步道连接,采用木栈道、石阶、硬质铺地等形式,路面宽度1—2米。
3、停车场
为满足项目区内外交通的静态停车需求,在保留洋畲村停车场的基础上在入口服务区增加一处停车场为景区服务,停车位为327个。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是一个原乡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将醇厚的乡村气息呈现给游客的同时,也提升了洋畲及其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