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者讲话时要注重哪些策略
领导者讲话时要注重哪些策略
领导者讲话时注重策略性更为重要。正所谓“水无常形,话无定格”。由于具体情况不同,说话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方法。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个人说,结果往往并不一样。因此,领导者讲话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富有策略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我为你整理领导者讲话时要注重策略性,希望能帮到你。
通常来说,讲话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直言与含蓄的策略
有些人性格外露,简单的交谈就能看出他的心底,这种人与人相处能以诚相待,心计不多。有些人则显得有涵养,说话委婉,含蓄且留有余地,比较注意说话艺术,与人相处时讨人喜欢。比较起来,这两种人说话的格调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一般来说,讲话直言不讳,刺激性也较大,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甚至得罪人。而含蓄隐含着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意思。委婉的话更显得有礼貌比较得体,让人听了轻松自在,愉快舒畅。因此大多数人不喜欢直言不讳的说话方式,多爱听委婉含蓄的话。
明确与模糊的策略
明确与模糊是相对的。作为一个领导者,在日常交际中,除了使用模糊语,更多的地方需要使用语义界限明确的词语。究竟何时用模糊语,何时用明确语,则取决于交际的目的、交际的情境和交际的对象。
一般来讲,正面语言如表扬时要用明确的语言,可以提高表扬的效力,从而激励被表扬者和大家的热情。而批评他人、给他人提意见,或遇到一些不便与他人交底的话,最好使用模糊语言,不宜直来直去,更不要把话说绝说死,做到对事不对人。
简略与啰嗦的策略嘴皮子
语言简洁是一个人果断性格的表现,是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高超的表现。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而重复啰嗦是指说话的冗余度大,能表达语气,增加听者印象,提高听的效果。
不过,领导者必须懂得简洁不等于简单。在许多情况下,要言不繁,一语中的,比起长篇大论要难上许多倍。当然,在必要时也少不了多啰嗦几句。这主要取决于听话人的理解能力。
意在言外与因势利导策略
意在言外,也可以理解为欲言先抑,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法。其巧妙之处在于发言者回避正面回答问题,在保持缄默的同时,巧设迷惑,使对方主动连续反问。而每一次发问都比前一次更接近于发言者的真实意图,最后以画龙点睛式的手法结尾,做到点到即止,使对方在自己的发问和得到的间接回答中思索、解疑,最终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因势利导也与之相似,即讲话者沿着对手的逻辑,一步一步的引诱对方向自己的中心话题靠近,最后产生恍然大悟的谈话效果。
领导说服下属方法
一、适度褒扬,顺水推舟。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并给予赞美。
身为领导者,应适时地给予鼓励慰勉,褒扬下属的某些能力,引导他们顺水行舟,更加卖力地工作。当下属由于非能力因素借口公务繁忙拒绝接受某项工作任务之时,领导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和热情从事该项工作,可以这样说:“当然我知道你很忙,抽不开身,但这种事情非你去解决才行,我对其他人没有把握,思前想后,觉得你才是最佳人选。”这样一来就使对方无法拒绝,巧妙地使对方的“不”变成“是”。这一劝说技巧主要在于对对方某些固有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褒奖,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减轻挫败时的心理困扰,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你的劝说。
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俗话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许多说服工作遇到困难,并不是我们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劝说者与被劝说者固执地据守本位,不替对方着想。如果换个位置,被劝说者也许就不会“拒绝”劝说者,劝说和沟通就会容易多了。领导者在劝说下属时,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并自觉地运用到工作中,清除无形的情绪障碍。领导者站在被劝说人的位置上瞻前顾后,同时,又把被劝者放在领导的位子上陈说苦衷,抓住了被劝说人的关注点,使他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领导这边。
三、求同存异,缩短差距。
平级之间、上下级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共同意识”,作为领导,为了有效地说服同事或下属,应该敏锐地把握这种共同意识,以便求同存异,缩短与被劝说对象之间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领导者要说服别人,就要设法缩短和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共同意识的提出,则能使激烈反对领导的人,也不再和领导者意见相反了,而且会平心静气地听从
领导者的劝说,这样,领导者就有了解释自己的观点,进而攻入别人之心的机会。
四、推心置腹,动之以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领导者的说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情感的征服。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别人。领导在劝说别人时,应推心置腹,动之以情,讲明利害关系,使对方感到领导的劝告并不抱有任何个人目的,没有丝毫不良企图,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被劝导者,为他的切身利益着想。白居易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今虽非古,情同此理。
五、克己忍让,以柔克刚。
当下属与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左时,作为领导,切忌用权力去压倒下属。如果那样做,也只能是千斤压而不服的状况,下属的反抗会像收紧的弹簧一样随时扩张、爆发。而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对对方礼让三分,以柔克刚,让事实来“表白”自己。一旦领导这样做,其高风亮节必然会激起下属的羞愧之心,下属会打心底里由衷地佩服领导的度量,在无形中便接受了规劝与说服。这种容忍的风范和“四两拨千斤”的说服技巧常常能赢得下属真诚的拥护与尊敬。
六、先行自责,间接服人。
当你作为一个领导,欲将某一困难的工作任务交付同事或下属时,明知可能不为对方接受,甚至还会引起他的非难,但此事又太重要实在非他莫
属。要说服他十分困难,你不妨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说一句:“现在我要向你说这么一句话,虽然明知你会感到不愉快!”对方听了以后,便不好意思拒绝或非难你,因为你毕竟是领导。先行自责,就等于在对方的手脚上加了枷锁,便他无法拒绝你,无法拒绝你的意见,从而接受你的难题,达到间接服人的目的。
七、适加作料,轻松诙谐。
领导者说服别人,总不能一律板着脸、皱着眉,而且,这样子很容易引起被劝说人的反感与抵触情绪,使说服工作陷入僵局。在工作中,上级说服部下时,可以适当点缀些俏皮话、笑话、歇后语,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加“作料”的方法,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清楚明白、诙谐风趣,不失为说服技巧中的神来之笔。
八、为人置梯,保人脸面。
领导要改变部下业已公开宣布的立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顾全他的面子,使对方不至于背上出尔反尔的包袱,下不了台。假定领导与下属在一开始没有掌握全部事实的情况下发生了分歧,作为领导,为了劝服下属,他可以这样给下属铺台阶:“当然,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设想,因为你那时不知道那回事。”或者说:“最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当我了解到全部情况后,我就知道自己错了。”为人置梯,可以把被说服者从自我矛盾中解放出来,使他体面地收回先前的立场。在实际工作中,领导最好采取单独面谈的方式,让下属避开公众的压力,使其反省。这样,部下定会顺着你给出的梯子,走下他固执的高楼,并且还会因为你保全了他的脸面而对你心存感激。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第二篇:领导者要勇于承认错误
“权威说”在中国颇为流行,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即便是错了,也不轻易低下头来承认自己错了,因为担心因此破坏自己在下属心目中高大伟岸的“领导形象”,领导者要勇于承认错误。在新东方,俞敏洪以“勇于认错”著称,勇于认错到一种什么程度呢?比如每一次董事会,俞敏洪总是成为首当其冲被批判的“第一人”,对他的批判也好,攻击也好,他统统照单全收,他说:都盯在那儿了,我很清醒,我的话一出口,就会覆水难收,产生严重后果。要维系这个团队,我有再多的话,都必须烂在肚子里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我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明显地进步了。没有他们,我到今天可能还只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可能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新东方创业*们喜欢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样的词挂在嘴边,他们要求俞敏洪做蔡元培,兼容并包。王强就曾经哭喊着对俞敏洪说:“我希望你成为蔡元培。”他们批判俞敏洪,就是希望他走出“小农意识”,带领新东方一步步向现代化企业迈进,突破自身极限,获得长足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所以,新东方出了什么问题,大家习惯性地都推到俞敏洪身上,谁叫他是领导者呢。俞敏洪的家因此被起名为“思过斋”,因为那里一直是俞敏洪的面壁之地。俞敏洪被批评的最为厉害的一个问题就是“家族企业”问题。2001年,王强向董事会提交辞呈,紧接着以俞敏洪军师自居的徐小平也交上他的辞职信。他们讲述辞职原因之一就是“新东方仍然带有家族色彩”。这个家族色彩其实指的是俞敏洪的母亲对新东方的影响,或者说,是老太太对俞敏洪的影响。新东方早期的*们都曾亲眼目睹过俞敏洪向老太太下跪之事,尤其像王强、徐小平之辈更是痛心疾首,辞职信《领导者要勇于承认错误》。俞敏洪是一个孝子,他自觉亏欠母亲良多,能让老太太高兴的事总是尽量去做,拉下面子去做,但是他的那帮哥们儿却无法接受,认为俞敏洪过于软弱,受老太太控制,进而势必影响到其他人作为股东的利益。这也是新东方的二次创业之路为什么会走得如此艰难,而俞敏洪为何在这次改革中进退两难。很久之后,俞敏洪回首这段新东方改革的艰难岁月,不无感慨。我在新东方找到了把过去的经验延续过来的舞台,把承受力延续过来的舞台,使我能够在办新东方的过程中包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能够把暂时的屈辱和误解吃进肚子里去。我对重大问题有方向感,我对包括我母亲在内的人容忍,我认为这不是一种软弱,而是一种心境,或者是对团队的渴望,对未来的一种渴望。这种在别人看来是一种“软弱”的性格,其实是一种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智慧。问题是,俞敏洪面对的这两方,都太过于强悍,都不容易讨好,于是就常常出现俞敏洪两头道歉认错的场面。2001年11月,王强决意要走,如果不能留住王强,新东方将面临的是一个原本引以为豪的明星团队的分崩离析,新东方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个时候,俞敏洪作为一个领导者的魄力体现了出来。他针对众股东的顾虑,主动做出让步,最能表明他决心的一点就是俞敏洪下定决心说服老太太撤出新东方。孝顺如俞敏洪,也终于到了必须在亲情和事业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俞敏洪知道,新东方走到这一步,已经不再是任何一个人的“私有物”,而是大家的“新东方”,既然如此,任何可能会带有“家族色彩”的规矩和人都不可能长久存在。所以他的让步,其实也是一种曲线的认错。虽然这也就意味着他必然多多少少要辜负老太太。在另外一个场合,俞敏洪这样解答他为什么宁愿承认错误而不愿意死要面子:人事纷争是很正常的,关键是领导者起到的作用、担当的角色和他的心态。有的人事纷争是因为领导者心胸狭窄产生的,领导者一定要心胸开阔,敢于承认错误。这个对我来说问题不大,因为我善于承认错误,如果我不承认,就可以被我的高层管理人员骂上很长时间,我还不如赶紧承认算了,他们就没得骂了。新东方的*从来不把我当领导看,坏处呢,新东方结构调整管理的难度增加,好处呢,因为有人敢骂我,我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因为这帮人都是我大学的朋友哥们,向他们承认错误不算丢面子。然后我发现向下属承认错误也不丢面子。有一次,我骂一个员工,凶了一点,伤他自尊了,第二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就给他发了一个邮件,向他道了歉。这个员工感动得不得了。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
第三篇:探望病人要注重礼仪
探望病人要注重礼仪
礼物:很多人喜欢给病人送鲜花和水果,但要注意,有些病人或同病房的人可能对鲜花过敏,或者患呼吸道疾病,不适宜呼吸有花粉的空气。另外,如果是住院的话,大家探病都送鲜花,也容易影响狭小病房内的其他病人。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糖尿病人、肠胃病人不能吃水果。其实,小玩具、画册、羊毛毯、保温杯等都可以送给病人。
神情:探望病人时,神情应该保持轻松和关切,不要显得过于担心,见到病人治疗用的针头、皮管及其他医疗器械,不要表现出惊讶的神态,以避免给病人带来压力。
话题:探望病人的话题要轻松,注意不要自己滔滔不绝地说,对于一些不便当着病人面交谈的话题,可在离别时与其亲属到门外再谈。
告辞:告辞时,应该问一下病人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办理的事情,并嘱咐病人好好休养。
第四篇:课堂中要注重细节
课堂中要注重细节
上好一节课,要精心备知识,备教材、备学生,猜想每节课可能会达到的生成,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其中,在这些环节中,细节不可忽视,细节往往是成就课堂的精彩的火花。
一、精心预设,打造课堂精彩。
有些数学细节表面上看似随意,实质上是老师的独具匠心,他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任何一节好课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课堂上会生成些什么,但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同样会使课堂充满魅力。例如:前两天看特级教师黄爱华的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黄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这节课基本设计成一节游戏课,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体会比较的方法。学生学起来非常有兴趣。
案例描述如下:
教师在黑板上预先写有“个、十、百、千”的数位,每个数位下面相应地各有一个可以装卡片的口袋,左右各一份。如下图:
千 百 十 个 千 百 十 个
□ □ □ □ □ □ □ □
大屏幕依次出示游戏规则。师生一起把人数分成两组,并分别取名:长江队和黄河队。每组各选一位男生上前抽签,两位选手信心实足。
第一次抽签:长江队抽到5,黄河队抽到3。(长江队集体欢呼)
师:(随机采访一位长江队队员)你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我们抽到的5比他们队的3大。
师:(再转身采访一位黄河队队员)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生:没关系,最后还要看千位上的数呢。
继续抽签,最后结果:长江队2935,黄河队7463。
黄河队欢呼雀跃。
师:(采访黄河队队员)现在你们为什么高兴?
生:我们有7个千,他们只有2个千。我们赢了!
教师在黑板上,全体学生同时在本子上记录比赛结果:2935<7463
师:如果长江队千位上也抽到了7,7935和7463怎么比?
生:千位上的数如果一样,只要比百位上的9和4,9比4大,所以7935比7463大。
师:老师如果把9颠倒一下,就成了6,7635和7463比,哪个数大呢? 生:当然7635大。
师:如果长江队最后抽到0,怎么办?
生:那就成935了。
师:这下935和7463比,哪个数大?为什么?
在老师不断追问下,学生领悟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位数一样多,只要看首位上的数谁大。
接下去的游戏规则黄老师让学生来确定。每一次抽到的数字由他们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开始抽签了:长江队先抽到9,抽签者把9放在了千位;黄河队抽到4,他把4放到了百位。
师问黄河队抽签者:4放哪一位比较好呢?黄河队的学生纷纷出主意,认为放在个位比较好,抽签者把4改放在个位。
师又问长江队抽签者:感觉轻松吗?
长江队抽签者:(笑得很得意)轻松。
师:为什么?
长江队抽签者:因为9放在千位上是最大的。
这时的黄河队抽签者扬扬手臂,做出不甘示弱的姿势。(听课者众笑)第二次抽签:长江队抽到1,并把1放在个位;黄河队抽到6,把6放到百位。
师:(问长江队抽签者)你现在有没有压力?
长江队抽签者:有,如果接下去被他抽到两个9,那我就完蛋了。
(全班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哈哈大笑,为孩子的那份纯真)
师:那你说百位上最起码要抽到几,就一定会赢了?
长江队抽签者:最起码比6大。
第三次:长江队抽到3,把3放在十位;黄河队抽到5,把5放到十位。最后的抽签开始了,两名抽签者都把放数字卡片的口袋摇了又摇,郑重其事地从里面抽出关键的一个数字。长江队抽到0,他把0放在百位,组成9031;黄河队抽到2,他先把2放在千位,一看不妥,赶快把2和百位上的6交换位置,组成:6254,再调整为6542。长江队一看,也立即把9031调整位置,组成9310。
黄老师也不由自主地笑了:“好,抽签者有权决定把数字放在哪个数位上,这不算犯规!”此时,长江队队员欢呼声又起,全体听课老师也为学生的机灵、聪颖发出由衷的掌声。师生一起记录:9310>6542。
或许数学课告一段落了,你说最后的赢家是谁?是两名抽签的学生代表,还是下面记录的学生?我想应该是老师!你看学生那意犹未尽的神情,再看看黄老师镇定自若的样子,倘若你置身这里,一定被气氛热烈的课堂场面所感染,一定被课堂上自发响起的掌声所感动。短短40分钟,我们能真切地感悟到黄老师轻松幽默的点拨话语、恰到好处的采访提问后面蕴藏的教育智慧。本节数学课看似安排了简单的一场数学游戏,实则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操作有效链接起来,把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也把数的大小比较的策略暗藏其中,以教师的智慧激活学生灵动的思考。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和进行的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思考过程。这样的数学课凸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
二、课堂生成,捕捉教学细节。
学生是非常聪明的,有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学生也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学生却能想到。往往我们有时害怕学生的这种节外生枝,或者没有太注意这些细节。其实在课堂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利用这些细节,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变得更精彩。例如:前两天学习“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提前几天我就去学校教学器材室借学习这一节课的教具,但是管仪器的老师告诉我没有。我想这可怎么上,实在不行就看书吧,让学生看看转化的过程,但内心的失望却很深。带着遗憾走进课堂,很抱歉的对学生说了实际情况。没想到,孩子们找到好多这样的教具。
“老师,我们可以用橡皮代替。”
“老师,回家可以找萝卜、土豆代替。”
“老师,这不是切生日蛋糕的场景吗!”
等等,学生从身边出发,找到好多可以利用的教具。我听了,心里真是很感动,于是留了一个作业,回家自己做或者找一个圆柱体,下节课我们学习。没想到,第二天孩子们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探讨的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到位。一节课就这样在精彩中结束。学生在深化知识的同时,找到了解决办法的方法。远远超过了掌握几个知识点。
三、
第五篇:科技活动要注重普及科学知识
科技活动要注重普及科学知识
大连市中小学科技基地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总目标中提到: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生活中常见事物相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科技活动中,为什么要普及科学知识和如何普及科学知识成为了我们科技老师必须要思考的两个问题。但是,作为科技老师,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科技、科学、技术?科技、科学、技术分别是怎么样的关系?我们老师经常把三者混为一谈,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就很容易偏离课程标准。
我认为,科技是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简称。科学和技术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人们习惯性的将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简称为科技。科学和技术另一方面二者的任务、目的和实现过程不同,在其相互联系中又相对独立地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 “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过多的重视孩子在课堂中技术层面的制作,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的掌握,势必造成,学生只会做做过的模型,对于没做过的模型,自己是制作不出来的,更别谈发明创造了。即使对于孩子做过的模型,孩子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为什么要在科技活动中注重普及科学知识?
航空模型制作活动是多年来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科技活动形式,但是如何来上航空模型制作课呢?如果说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制作一架精美的飞机,那就没必要自己加工材料了,费事费力不说,而且做出来的飞机还不一定精美,完全可以去买一些套材飞机模型进行组装,甚至可以直接到市场上买已经组装好的各种模型飞机。那我们开设航空模型制作活动课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为了教学生组装飞机吗?我想那不用我们教,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按照买回来的飞机模型说明书自己就可以组装了,那我们老师是不是应该“下课”了?如果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件成品,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与原理的学习,忽视了科学方法的应用,那就变成了手工课,就失去了航空模型制作原有的意义。我们开设航空模型制作活动课,正是因为学生喜欢、感兴趣,所以才以制作航空模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和原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等,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制作。如果只是去注重孩子有没有做成一架模型飞机,或者只关注孩子在制作模型飞机时,所应该运用的一些技巧、技术,而忽略了制作飞机时让孩子了解并掌握一些和飞机相关的科学知识的话,那我们的航空模型课应该改名叫航空模型制作课,或者叫手工课。那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学校办成少儿班的职业教育中心呢?培养大量的手工技工人才呢?但是如果我们在科技制作中,让孩子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即使当时没有制作出完美的模型飞机来,有了科学原理的指导,孩子课后一样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自己制作出完美的模型飞机。甚至孩子学会了相关的科学原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不是可以制作出更多模型飞机以外的东西呢?有了科学原理的指导,会不会有新的发明创造呢?
二、如何在科技活动中注重普及科学知识?
四五年级的孩子,对飞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对飞机的外形和主要结构都了解一些,虽然可能在专业术语上会有偏差,陌生的是,经常看到的飞机,为什么能够飞起来,很少有学生会主动的去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孩子在课堂中,学习并掌握关于飞机结构上的一些专业术语,例如:机翼、尾翼、机身、螺旋桨、起落架等,这就是普及科学知识这一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其次,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不能单纯的给孩子去讲解一些很深奥的科学原理,虽然讲解科学原理也是普及科学知识,但是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水平,让孩子能够接受,并加以理解,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在航空模型活动课中,首先让孩子亲身参与“风洞实验”,杜绝老师的演示实验。亲自参与的效果和老师演示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做为上课老师,都非常的清楚。通过孩子亲身参与“风洞实验”,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流线型的泡沫板会升起来这一实验现象,并且产生疑问:为什么流线型的泡沫板会升起来?
老师如果针对流线型泡沫板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深奥,难以理解。这时候,老师就要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参与到整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老师带领孩子一起做和“风洞实验”所应用的相同原理的四个小实验,分别是:吹纸片、吹乒乓球、吹水瓶、吹气球。孩子亲身参与、动手实践,做完四个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归纳总结四个实验的相同点,通过归纳总结四个实验相同点,找出其中的规律,发现总结实验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即伯努利原理:空气流动速度越快,压力越小;空气流动速度越慢,压力越大。然后通过对伯努利原理的理解来解释“风洞实验”。学生了解了风洞实验,自然也就明白了飞机的机翼必须是流线型的才可以,也自然就明白了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的原因。
做好“风洞实验”与吹纸片等小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自己通过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理解伯努利原理,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模型飞机的制作中。这时候,学生自然会明白,一定要将机翼做成流线型。如果没有实验的过程,单纯靠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将机翼做成流线型,即使学生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了,将机翼做成流线型,也并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如果没有原理的探究,学生只单纯制作了一架模型飞机,这个结果是毫无意义的。有了实验的过程,有了原理的探究,即使飞机做的不好,或者没有做成,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做,继续探究,不然,学生课后即使想去继续制作,那学生也会非常的盲目,没有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