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获奖教案及反思(共5则范文)

时间:2021-02-12 23:0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祝福获奖教案及反思(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祝福获奖教案及反思(共)》。

第一篇:祝福获奖教案及反思(共)

祝福获奖教案及反思

《祝福》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祝福》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体会与分析肖像描写与人物悲剧命运的关系。

3.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学情分析:

执教班级为绩溪中学高一(2)班。该班大部分同学基础较好,学习热情高。他们更需要在知识的丰富多元性、思想的深刻性方面得到强化,新媒体教学恰好能给他们以帮助。

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

1.通过肖像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把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措施:采用微课、学生利用新媒体分角色朗读、结合新媒体朗诵等方式深入文章深层,呈现出悲剧美学的震撼效果。

课前活动

学生利用新媒体对《祝福》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诵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我们今天的话题从“生”字开始:满清末年,在江南的一个乡村里,一个极为平凡普通的女孩降生了。这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父母也许无法抚养过多的孩子,于是,这个女孩很小就被送到一个叫祥林的男孩子家做了童养媳。后来,这对男孩女孩都长大了,他们于是成了亲。如果不出意外,这对小夫妻的人生轨迹将会怎样呢?(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子孙满堂......)

是啊,如果没有意外,这个现在被叫作祥林嫂的青年妇女完全可以像这样生活:她的人生终点将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这条的人生轨迹将是一条典型的时代轨迹。但是,是什么改变了她的一生?(丈夫死了)

死了丈夫,人生就彻底改变。今天失去丈夫的女子并不少,她们是不是就注定会如祥林嫂遭受诸多不幸?让我们看下:祥林嫂一生有几次重大的转折?再让我们思考一下:造成她的人生悲剧重大原因是什么?

二、祥林嫂际遇图

《祝福》教学设计

三、肖像描写

1、请按照文章的时间顺序找出全文中三次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并分析这些肖像描写分别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

①第一次 初到鲁四老爷家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壮大,顺着眼。

点评:年轻守寡、营养不良、青春尚在,安分守己,好劳动力。

②第二次 再到鲁四老爷家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了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点评:年轻守寡、营养不良、青春早逝、精神上受到极大摧残。

③第三次 与“我”河边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提着竹篮,一个破碗,空的;拉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点评:空的,下端开了裂,这两个特写。倒装的方式,起到了强调作用。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摧残下,她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完全麻木,已成为木偶人,濒临死亡的边界。

2、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者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请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地方,思考眼神的变化,表现她怎样的生活状态?完成表格。

(该部分问灵魂部分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揣摩人物心理。)

小结: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过程就是她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被践踏、被鄙视、被迫害,最终被旧社会吞噬的悲惨结局。

四、祥林嫂之死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冲茶的短工淡然地回答道:“还不是穷死的?”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你怎么看?(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短工的对话部分)

从表面上说,她是流落为乞丐后死去的,好像可以说是穷死的。但是她为什么会流落为乞丐呢?因为她丧失了劳动力,连记忆力也不行了,才被鲁家解雇了的。但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顶一个男人使唤吗?

丁玲评价祥林嫂之死是这样说的:“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地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且看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都有哪些人?他(她)们是如何对待她的?(请同学们品味细节精要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谈谈那些给自己最深印象的细节的认识采用合作交流、旁批方式形成自己的认识)

鲁四老爷、四婶、鲁镇的民众、柳妈等人。

四叔:皱眉、不许祭祀,“谬种”

点评:败坏风俗。道德观:好女不嫁二夫。极端冷酷与自私。

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你放着罢,祥林嫂。

点评:对比这两句的变化,第一句多少还有些客套;第二句就很不客气,即使我很忙,也不用你摆,潜台词是你不是一个干净的人。

鲁镇的民众(重点品味细微精要处)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纷纷评论着。”

北大钱理群教授说,这是《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给了我们心魂无尽的凄冷与痛楚。

1)狼吃阿毛,在祥林嫂是悲惨的遭遇,在镇上的人们那里,却只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所以连有时不大上街的“老女人”,甚至还要“特意寻来”听。

2)陪出许多眼泪来,“纷纷评论着”

一个“陪”字,表明他们只感觉到故事的悲惨,却未体会到人的不幸。一个“评论”,兴味不减,意犹未尽。似给人一种超然的优越感,幸亏不是我。而这恰恰了表现了民众的愚昧和麻木。

3)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点评:不是写哪一个女人,而是所有的女人的眼泪,居然会同时“停在眼角上”,只等到时候“一齐流下”,何等滑稽可笑又可悲!社会的冷漠,愚众的麻木,是何等可怕!

4)“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似笑非笑......这么大了?”

点评:一旦自己赏玩的痛苦变得重复和满足,不再有新的刺激,麻木的心灵便对外界不起任何作用,不但不起反应,甚至还生出“恶”来,即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投以极端的冷漠和残忍。

5)两次叙述阿毛

我叫阿毛/我叫,阿毛!(诵读体会)

点评:本来,祥林嫂是自觉不自觉地希望别人能够分担她的痛苦,如今她的希望完全破灭了。她只能在冷酷的世间“叹息”和“独语”,对一个不幸者,这是怎样的寂寞和悲哀啊!让人极度压抑。

④柳妈

柳妈是个仁慈的劳动妇女,但她却带给了祥林嫂最深的恐惧——魂灵说。

祥林嫂受的精神刺激太大了,她情感上太痛苦了,她痛苦的原因是:生

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隶,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阎王一分为二)。

更可悲的是,祥林嫂由于对损害她,摧残她的迷信观念缺乏认识而导致死亡。可以说,虽然有捐门槛的反抗行为,但总体上来说祥林嫂是死于愚昧,死于反抗的自觉性。真正的凶手也许不是哪个人,而是封建礼教和道德观。

五、结语

祥林嫂终于在无限的恐惧中死去了。我们沉痛地感觉到,在“无意识的杀人团”里,愚昧的民众,恐怕是最多的成员。

巴金先生在《家》中同样描写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丫环鸣凤投湖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ppt 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步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她想,这一切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

拄着长竹竿,四处游荡。将自己变成一堆白白的雪,以祝福为饵,埋在冬天的拐角,春天的门口。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一块无字的碑。——《致祥林嫂》

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扼杀,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悲伤、哀痛、悲愤......唉,浩然长叹一声。下课!

《祝福》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

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第二篇:祝福获奖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幻灯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因为小说是通过安排情节、设置环境、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

昨天我们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大家,“祝福”是什么意思? ——“祝福”字面的意思是:祝人平安幸福。

小说中的“祝福”具体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为的是“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那么鲁迅的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命名为《祝福》呢?

——“祝福”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则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明确故事是在祝福中开始,又是在祝福中结束的,所以它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典型环境)(幻灯显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个典型环境。

二、赏析典型环境(8分钟)

1、请同学们齐读小说第2自然段中有关“祝福”景象描写的句子。

2、请同学们找一找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

——男人祭祀、祈福,女人劳作

3、在“祝福”中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鲁镇是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学生能答出男尊女卑即可。若学生答不出来,则教师说)(幻灯片显示)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祥林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么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三、品析祥林嫂的形象(20分钟)

1、小说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地方有三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把它找出来。(幻灯片显示)(学生齐读)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为什么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幻灯显示)

——死了当家人,是个寡妇。(幻灯显示)

3、她是怎么来到鲁镇的?——逃出来的(幻灯显示)

4、为什么要逃出来?

——不想再嫁。(如果学生找不到,就引导学生读18页的相关内容)

5、为什么不想再嫁?

——因为按封建礼教要求,女人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一个女人如果再嫁就不是人了。她的逃婚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第一次抗争。然而这次抗争失败了,她被她婆婆抢了回去,卖给

了贺老六。(幻灯片显示:再嫁——非人)

6、我们再看再到鲁镇的祥林嫂是什么样子?和初到鲁镇时有什么不同?(幻灯显示:回前页)

——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7、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幻灯片显示)

——初到,死了当家人;再到,死了第二任丈夫,更是因为死了儿子。

8、那么对祥林嫂来说,死了儿子意味着什么?

——儿子没了,她就没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她走投无路,只好投奔老雇主(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则引导学生看文本20页,思考:为什么说“幸亏有儿子”?为什么丈夫死了,大伯没来收屋,儿子一死大伯就来收屋?)(幻灯片显示)

这就是封建礼教“夫在从夫,夫亡从子”的信条,正是这样的信条把祥林嫂逼得走投无路了。(幻灯片显示)

9、下面我们再来看临死之前的祥林嫂,(师煽情地读)这个时候她的外貌和之前已然完全不同,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幻灯片显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乞丐是何等模......

样?——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10、为什么她的竹竿下端是裂的,破碗,还是空的?(师顺着学生的话引导。)

竹竿裂:时间长了,走的路多了,乞讨艰难;破碗还空:她连一只完整的讨饭的碗都找不到,这个碗还是空的,说明她沦为乞丐之后已经乞讨无门,面临绝境,死路一条。

所以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的精神已经彻底崩溃,分明已经是一个活死人了。(幻灯片显示)

11、两次丧夫,最后又失子都没有将她击垮,那么是什么事情让她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不让她参加祭祀活动。

不让她参加祭祀就等于剥夺了她像鲁镇其他普通女人一样参与准备祝福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她的尊严,甚而剥夺了她存在的价值。

12、什么样的人不能参加祭祀

——嫁了二夫,没守贞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人。

祥林嫂为了重获参加祭祀的资格,她做了什么努力?

——用自己全部的身价捐了门槛。(幻灯片显示)

小说中说,捐了门槛,就“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然而,她这一次的抗争又失败了,她不但生的权利完全被剥夺了,就连在死后魂灵安宁的权利也已经荡然无存。(幻灯片显示)

四、课堂小结,提炼主旨(幻灯片显示)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抗争,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做一个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普通女人。但是她那卑微的生命、无助的灵魂最终还是被封建礼教一点一点地、无情地吞噬殆尽了。

同学们,祥林嫂死了,但我们的小说并没有结束,因为鲁镇的人们依然沉浸在一片祝福声中,(师读)“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同学们,这是鲁迅先生独具匠心的一笔,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何等辛辣的讽刺,何等血淋淋的控诉!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显示)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并就这个问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篇二:《祝福》四课时优秀教案

祝福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绍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 坟 热风

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导入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三、写作背景介绍

1、《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四、题解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34-53)三个半月

发展被卖改嫁(54-65)两年

高潮再到鲁镇(66-111)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1、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问题:①三次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

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1、“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2、电影《祝福》对原著《祝福》进行了改编,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好还是不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找出害死祥林嫂的元凶。篇三:祝福教学设计,教案

祝福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时间:

四教时。教学安排:

第 一 教 时

? 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板书)

二、介绍背景:

《》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第 二 教 时

? 本教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第三篇:祝福教案

知识补充

封建礼教主要是指孔子整理的周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因为周朝是封建社会,所以把周礼称之为封建礼教;但其实秦以后中国正式进入极权专制社会,并非封建社会,所以现在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国统治者加诸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

封建礼教是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主要是 “等级观念”。包括:

族权指宗法制度下,宗族对族内家庭以及个人事务的决定权和审判权,族长做出的决定具有强制性。政权指皇权

夫权指中国古代社会丈夫支配妻子的权力

神权指迷信的人认为鬼神具有的支配人们命运的权力.也指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宣扬他们的统治权力是神所赋予的,所以把这种传统的统治权力叫做“天赋神权”

宗法制度指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一种制度;并且有家法、族法。

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制定礼教时,竭力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最高统治集团在制定礼教时,是根据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根据全民的利益。(【设计意图】

以独特的视觉,打破小说教学的一般模式。采用电化教学,声影并茂,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高阅读能力。【设计提要】

通过“判案”形式,设计六个问题,即:

1、.死者是谁?

2、死亡时间。

3、死亡线索。

4、死者档案。

5、死亡原因。

6、焦点访谈。

1、死者是谁?

投影胶片 B、放映出死者画面。

画面说明:一位中年妇女,惨死在冰天雪地里,一手拿着竹竿,一手拿着破竹篮。死者是谁? 祥林嫂。

2、死亡时间 根据“信息”推断:(1)、23日是送灶的日子。

(2)、“我”在鲁镇过了两天即24日和25日。(3)、一想到昨天碰到祥林嫂,昨天即24日。(4)、傍晚听到议论即25日傍晚。

(5)、帮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或许是今天死的。由此推知祥林嫂死于24日夜或25日晨。

3、死亡线索

要了解死者,必须调查与死者有关的人,寻找死亡线索。出示《鲁镇户口登记表》(投影胶片)

鲁镇户口登记表 姓名 年龄 职业 备注 鲁四老爷 五十岁左右 老监生 长住人口 四婶 五十岁左右 家庭妇女 常住人口 卫老婆子 不详 中人

祥林嫂 二十六七岁 打工 流动人口 柳妈 五十多岁 打工 流动人口 “我” 不详 知识分子

4、死者档案

时间 初来鲁镇 再来鲁镇 临死之前 年龄 二十六七岁 三十一二岁 四十岁上下

服饰 白头绳 乌裙 月白背心 白头绳 乌裙 月白背心 手拄竹竿 手提竹篮 面貌 脸色青黄 面颊红红的 脸色青黄 失去血色头发全白 脸黄中带黑

眼睛 顺着眼 顺着眼 间一轮

命运变化 立春之日 丈夫死去 开春之时 暮春时节 逼迫改嫁 痛失爱子 迎春时节 命归黄泉

【说明】从死者档案上看,祥林嫂年龄在四十岁上下,不会老死;身体健康,不会病死。种种迹象

表明,不是自杀,不是他杀。那么祥林嫂死因何在?

5、死亡原因

鲁四老爷:初来鲁镇时,四爷”皱眉”原因,祥林嫂是寡妇。再来鲁镇时,四爷说“不干不净,败坏风俗”。四婶: 初来鲁镇时,让祥林嫂祝福。

再来鲁镇时,只让她烧火,祥林嫂失去祝福权利。柳妈: 嫁给两个男人,死后会被锯成两半。

祥林嫂捐了门槛,第二天眼睛出现了大黑圈。死亡原因推断:再嫁

死亡原因说明:在封建社会中“好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守寡活,再嫁则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阿毛则活,无阿毛则死。结案陈词:是封建礼教将祥林嫂一步一步推向死亡的深渊。

6、焦点访谈

A:祥林嫂是不是逆来顺受,无任何反抗? 不是。

如果有反抗表现在哪些地方? a.逃出婆家.。b.反抗再嫁。

c.捐门槛,洗刷罪孽。

反抗是不是为了争取人性自由? 不是。

祥林嫂捐门槛是为了做一个无罪的人,祥林嫂有没有最? 没有。

她自己认为有没有罪?周围的人认为有没有罪? 有,这正是祥林嫂的悲剧所在。

因此,《祝福》不是惨在狼吃阿毛,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B、假如祥林嫂站在你面前,问有没有灵魂,你怎么回答? 没有。

或回答无:灵魂消除了被锯的恐惧,打消了见阿毛的念头。但不管怎样回答,能否拯救祥林嫂? 不能。

怎样才能拯救祥林嫂?

祥林嫂只是旧中国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劳动妇女的缩影,要解救祥林嫂,只有推翻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第四篇:《画风》教案及反思

画 风(第一课时)

鱼洞二小 周晏

学习目标:

1.认识7字生字,会写 “丝、艺、丹、涛”4个生字。

2.了解汉字“丝”的演变,感受汉字文化;从3个姓氏学习中引出《百家姓》,初步了解《百家姓》。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3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表现方式,积累像“弯弯的小树”等描写微风吹拂下景物动态的优美词汇。重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课件、画、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再现积累,引入课文

1.同学们,看这个字它读什么?(课前写在黑板上:风)2.你会说带“风”字的四字词吗? 3.你知道带有“风”字的诗句吗? 4.齐读熟悉的带有“风”的四字词和诗句。

5.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生答)今天课文里讲的就是有几个小朋友画风的故事(板书“画”)6.齐读课题。

评析:上述2与3的处理,要适度。目的在于积累(新鲜的和有陌生感的)和激趣。

二、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3个名字中的6个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要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风的小朋友是谁?相对集中认识名字中的6个生字(1)生说出小朋友的名字。

(2)师出示带有拼音的名字卡片,抽生读,相机正音。(3)去掉拼音读,巩固生字的音形联系。

(4)你知道这三个小朋友分别都姓什么吗?抽生(师把卡片:宋、赵、陈 贴到黑板上)

(5)这三种姓很常见,我们班上有吗?(采访;说姓的记法)(6)我给大家介绍介绍两位朋友(赵丽颖和宋小宝),他们分别姓“赵”和“宋”。

(7)小结方法:生活中,多关注别人的姓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汉字。(8)了解班上其它的姓。

(9)出示《百家姓》,简单介绍《百家姓》。

(10)好了,我们刚才认识了文中画风的小朋友,来,再次跟他们打个招呼吧:陈丹、赵小艺、宋涛

三、练习默读课文,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随文认识“杆”“丝”“显”

(一)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1.这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横线勾划出来(师巡视)2.师出示正确勾划的语句,生核对、修正。3.生先练习读勾划的语句,再抽生一人读一句。

4.从句子中找出像“弯弯的小树”这样的词汇,为积累做准备。(1)师示范找出一个,生模仿找出另外的几个。(风,是“弯弯的小树”,你还能找出这样的短语吗?)

(2)集中出示描写微风吹拂下景物动态的优美词汇。将词汇卡片贴于黑板上。

(3)看着卡片,想像画面,读出美感来。(你能读出风轻轻吹拂的感觉吗?想像你就是一棵小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弯下了腰,带上动作,谁来读?)

(4)拓展:还可以怎么画风?和同桌交流,看谁想得多,说得美。(模仿这儿的构词方式,如:飘动的白云、泛起的波纹„„)

(二)随文认识“杆”“丝”

1.在赵小艺画风的句子里有个多音字:“杆”

2.读好旗杆一词。瞧,这一部分就是旗杆(课件),这旗杆多直,多挺呀!应该怎样读?

3.区分多音字“杆”,那它什么时候读“gān”,什么时候读gǎn呢? 我们来看看字典老师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区分吧?(微课)4.选音节填空(在运用中掌握)5.宋涛画的是:斜斜的雨丝。

6.“丝”是一个象形字,也是我们要写的生字。了解“丝”的字形从甲骨文演变至今的过程,渗透汉字文化。7.“丝”扩词

8.顺势指导写“丝”(可书桌或书空)

(三)随文认识“显”,侧重“运用”的策略

1.过度:三个小朋友开动脑筋,画出了风,他们说着,画着,忽然吹„„(出示,师生共读)2.欣赏、仿说句子

提供句式: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显得。

支架:

1、妈妈化了妆,显得____。

2、爸爸穿上西服,显得____。

3、__戴了一个小熊发卡,显得____。

4、周老师哼着歌,显得____。

5、春天来了,____显得____。

6、今天,妈妈显得特别高兴,原来是___。

第三板块小结:孩子们,风看不见,摸不着,可这三个小朋友却画得那么生动让我们感觉微风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吹拂。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遍课文。

四、再现生字,复习巩固 1.轮着读,比比谁得又准又亮。2.复习巩固:开火车读。

五、写字

1.小朋友们,看!这些生字,就是我们这节课还要求会写的字: 杆、眨、涛、陈、转、斜。

2.看大屏,找关键笔画指导书写(1)左右看,这些字都是“左窄右宽”。(2)上下看,并不都是一样高。

(3)注意“转”字的“竖折撇”是一笔写成。

3.练习写字,巡视 4.投影仪评价展示

六、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三个画风的小朋友,(陈丹、宋涛,还有赵小艺),还认识许多其它的生字宝宝,学写了四个生字!真棒!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读《画风》的故事 板书:

风(全部是词卡)

名字:赵小艺

陈丹

宋涛

显 词汇:弯弯的小树„„

„„

„„

„„

„„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第一课时未写的生字。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情境中人物的心情和品格,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课后反思:

1、根据年段目标和重点,制定了以识字写字、积累运用词句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目标制定准。

2、分板块进行教学,环节清晰。

3、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不仅关注生字的音和形,更关注字义以及汉字文化。

4、识字教学时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

5、学法指导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预设的策略比较充分。

6、重视了朗读和语用,使这节课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

7、写字的指导上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找准规律性的东西,引导学生发现、总结。

第五篇:《升国旗》教案及反思

《升国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7个生字,认识字形。

3、让学生知道我国的过期是五星红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升”“正”“敬”的发音。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看图:小朋友们,请大家看这幅图,想一想: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2.小朋友们,我们学校升国旗时,你还听到什么歌声?你是怎么做的? 3.不仅我们学校升国旗,在我们的首都北京,每天清晨,解放军叔叔都要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国旗。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老师板书课题:升国旗),学生齐读课题。

5.教师教学“升”字,分析字形,范写,书空。

二、范读课文

生看书听老师朗读。

三、初读课文

1.根据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请学生读词,注意正音:

后鼻音:升、争、敬、星、红 边音:礼、立

3.自由读课文。4.指名分句朗读。

四、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句。

(1)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样子? 出示: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2)指名读句子。(3)揭示“五星红旗”

(4)教师讲:四颗小星向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我们的国家就越来越兴旺,越来越繁荣富强。

(5)知道理解句子:五星红旗代表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国旗。指名读,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二句。

(1)升国旗是,我们还听到什么呢?(2)投影演示升国旗

(3)问: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是怎么样升起来的呢?(4)出示句子:国歌声中,高高升起。(5)指名读句子。

(6)教师:五星红旗升得多高啊!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上。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三句。

(1)引读:升国旗时,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出示: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2)知名度句子,问“您”指什么?师述:这儿用“您”,不用“你”表示对国旗的尊敬。

(3)向国旗立正、敬礼,表示小朋友们尊敬国旗、热爱祖国。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引读全文。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五星红旗是()。在国歌声中,(),升国旗时,我们要(),()。

六、朗读全文 齐读课文

七、学习生字

1.教写笔画“提”范写、书空、描红。2.教写笔画“斜钩”范写、书空、描红。3.教写生字“我”,范写、书空、描红。

八、板书

2升国旗

升 我 “提”“斜钩”

反思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由于学生刚学完拼音初学课文,在感情朗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重点指导朗读。在教学第一句话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什么,然后再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拥有这样的国旗是多么自豪;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教学第二句话时,我让学生凭借画面形象,使学生看到我们的国旗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飘扬在五湖四海,体会到在国旗高高升起时是人们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自豪!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了上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课后我又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没有能充分地利用现成的生字卡片,错失了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地方(学习课文之后,趁学生的情感达到极点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你想对国旗说什么”。)等,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今后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需要研究实践的地方:

下载祝福获奖教案及反思(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获奖教案及反思(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共5篇)

    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第15课 大禹治水 (第一课时)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曹玉婷 [文本解读] 《大禹治水》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

    交通安全教案及反思(共5篇)

    交通安全教案及反思 1、认识交通标志,了解行走时的交通规则;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模仿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了解行......

    教案及反思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识字2《姓氏歌》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师:杨胜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姓、氏、李”等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姓、什、么”等生字,认识“弓、走、钅”......

    教案及反思

    《几时几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实验小学:李宜燕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

    教案及反思

    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执教人:牟利勤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2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对具体情景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能......

    教案及反思

    21 画家和牧童 课时:2 一、课前准备 目标:1、认读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案及反思

    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规律排列的循 环问题。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3.提高学生......

    教案及反思

    七月的天山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