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苏争锋教学设计
美苏争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雅尔塔体系”、“冷战”和“杜鲁门主义”等重要概念,了解美苏争锋的概况,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及影响,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营造阅读、思考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美苏争锋,理解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3、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三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步骤如下:第一:质疑引题,第二:自主探究,第三:合作探究,第四:实践探究
学法: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采用这种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首先质疑引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其次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阅读,归纳分析,学会学习;第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同时对问题进入更深的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问题获得正确认识;第四实践探究,以史为鉴,联系现实,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质疑引题,激发兴趣)
出示几幅有关柏林墙的图片和二战后德国的行政区划图。老师设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分裂,一个城市为什么会竖起一道横贯南北的墙?”二战中,德国是法西斯侵略国,最终失败,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德国和首都柏林进行了分区占领。战后初期,美苏关系恶化,由战时同盟走向了两极对峙,导致了德国的分裂。今天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为何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变为两极对峙,如何对峙以及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原因(自主探究,归纳分析)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根本原因),昔日盟友反目成仇。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还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③美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还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④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资料链接)“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1943年德黑兰会议
2、两级格局形成过程
“冷战”是美苏争锋的主要表形式。“冷战”的含义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持和控制的政策。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序幕。
②1947年 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正式冷战的标志,其实质是干涉别过内政,阻止共产主 2 义的扩张。
③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实质是借助经济手段稳住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以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
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针对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冷战措施,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
⑤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过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⑥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北约组织和华沙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⑴全面“冷战”
① 美苏之间——军备竞赛
②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③亚洲: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为分界线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1948年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④拉丁美洲: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获悉后,封锁古巴,进入戒备状态。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⑵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发生内战,美国组成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参与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②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特种战争”。1965年,“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在越南军民的积极反击下,美国被迫于1973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撤出越南。
4、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影响(合作探究)(1)消极影响:
①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②导致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③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2)积极影响:
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④客观上也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实践探究
学史使人明智,只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达到我们学史的目的,我们从美苏争锋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
⑴、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锋使世界局势动荡,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⑵、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锋,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⑶、美苏争锋,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足以把人类毁灭十几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和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⑷、美苏争锋,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历史运用
中国应该如何崛起?
中国必须抛弃近代以来大国发动战争来扩张争霸的崛起道路,走出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崛起之路。
第二篇:3 美苏争霸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理解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特征及表现;熟悉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对华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逐步掌握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2)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表资料,提高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2)通美苏争霸过,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美苏争霸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思考题、讨论题等。
学生:浏览与美苏争霸史实有关的人物传记、历史专著、评论文章或者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辅助教学。教学设计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1、原因
(1)、赫鲁晓夫逐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提出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主要原因)
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英国记者坦率地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麽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材料二: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军事方面:5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编制达到550万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1950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
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接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2)、美国继续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2、时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
二、过程
1、第一阶段
(1)、时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2)、特点:有紧张也有缓和,优势在美国。原因:苏联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
美国全球扩张及称霸世界
(3)表现:缓和:对奥和约,苏联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紧张:“柏林墙”的修建和古巴导弹危机
50年代中期,对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二战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割占领的局面,奥地利成为中立国家。对奥地利而言,这是它现代史上的一大转折。条约给奥地利带来了持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但更重要的是,条约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作用。西方国家认为,这是苏联的一次实质性让步,东西方关系开始“解冻”。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1955年苏联和联邦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联承认联邦德国是面对现实的~种选择,它改善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形象,壮大了苏联“和平攻势”的声势;同时,也使西方难以回避民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事实。
赫鲁晓夫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59年9月,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会谈。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实际上,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它反映出美、苏两大国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和欧洲分裂的标志,是东西方冷战的象征。“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的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美国也不甘示弱,肯尼迪总统下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4)美苏各自对中国的态度
美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冷战遏制制度)原因:对新中国的敌视
苏联:关系破裂50中~60初﹚————企图控制中国,意识形态分歧。
2、第二阶段
(1)
时间: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2)特点:苏进攻,美防守。
1.原因:苏联的军事实力略超美国,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美国经济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趋于缓慢;又因侵越战争受挫,加上日本和西欧的竞争,美国的实力不断下降。(3)表现:苏:在欧洲“缓和”政策 在亚洲进行扩张活动——出兵阿富汗(1979)美: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结合这段资料说一说尼克松在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的杜鲁门主义有什么不同点?(一是反映的国力不同;二是外交方针的不同)尽管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美国仍不失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不管如何调整,美国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政策。
(4)、美苏对对中国的态度。
美:同中国改善关系,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争霸守势、调整战略)苏:关系恶化﹙60中~70末﹚ ————对外扩张
3、第三阶段
(1)时间:20世纪80年代(2)特点:美强硬苏收缩
原因:80年代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经济开始持续增长,为争霸提供物质基础。苏联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的经济力量的支持,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引起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东欧国家独立倾向迅速增长,苏联在东欧的统治地位不稳。
(2)
表现:
美:立足于打局部战争,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苏: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中苏关系正常化,放松对东欧的控制。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提出了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80年代中期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在核时代,“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而裁减军备。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短程核导弹的条约。这个条约虽然只能削减美苏两家核武库的大约4%,但它终究是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苏联在对外战略上由扩张转向全面收缩。(3)美苏对中国的态度
美:合作压制﹙80~90﹚——————霸权主义、中国壮大 苏:关系改善﹙80~90﹚——————全面收缩、美国威胁 兴趣链接:
史上最搞笑的大国首脑
若要评选史上最搞笑的国家首脑,冠军非前苏联共产党前总书记勃列日涅夫(1964-1982在位)莫属。他要认了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一把手,勃列日涅夫的水平与所作所为确实和他的地位严重不相称。勃列日涅夫的翻译霍德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这个弱智的国家最高领导曾闹出许多笑话来。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卡特私下会晤,他照本宣科,念着为他准备的稿子,当念到划去的段落时,竟转过头去问翻译:“我还要往下念吗?”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视察,在阿塞拜疆党员大会上致祝贺词。他拿错了别人为他准备的另一份讲话稿念了起来,居然没有发觉!由于他的讲话与大会毫不相干,台下听众骚动起来,秘书连忙替他换了一份讲稿,他这才明白念错了稿子!
更为搞笑的是,在当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勃列日涅夫致欢迎词。勃列日涅夫把秘书写好的发言稿忘在外衣口袋里,上了主席台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呆了一会儿,勃列日涅夫终于讲话了。他的欢迎词非常费解,谁都听不明白,因为他只是一连把俄文字母“O”(注:念“噢”)念了五遍:“噢!噢!噢!噢!噢!”原来,他把奥运旗上的五个环,当成了五个“O”!
三、美苏争霸的结果的影响
1、结果:苏败美胜
2、影响:苏联:经济被拖垮,最终解体。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也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探究:制约美苏争霸而引起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1、双方饱和的核威胁,制约了各自的战争决心。(核战争条件下,没有失败者也没有胜利者,只能同归于尽。)
2、国内人民反战运动高涨。
3、实力决定态度,弱者先妥协,强者自我克制。
课堂小结 美苏争霸的结果的影响
1、结果:苏败美胜
2、影响:苏联:经济被拖垮,最终解体。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也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后习题
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被迫改变苏联政策的原因。
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于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仍然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于美国的目的,苏联不得不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从而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苏联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板书 美苏争霸
第三篇:《争锋》读后感
职场争锋与藏锋——读《争锋》
读了《杜拉拉升职记》和《沉浮》,愈加控制不住对外企职场小说的喜爱。通过有意识的搜索我又找到了一本好书——《争锋》,听说它首次现身网络,就引起网友一阵喧哗,并得到了金牌出版人的大力认可,是一部最具实力超越《杜拉拉升职记》的作品。如此高的评价自然对喜爱“杜拉拉”的我有极度诱惑力,于是我到图书馆接了这本书来细读。
《争锋》有三部,第一部写主人公衣云在外企三年的打拼的故事,第二部写衣云在奢侈品行业的打拼,第三部写衣云与猎头公司的斗智斗勇等。我读完的是《争锋》第一部,这是一部以世界顶级外企为背景,讲述女大学生衣云3年时间内从销售管理培训生升职为职业经理人的职场小说。它集合了“世界顶级外企”、“职场奋斗”、“大客户销售”、“办公室斗争”等职场热门关键词,融合了作者凌语嫣丰富的市场销售经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代写实类商小说。
商小说《争锋——世界顶级外企沉浮录》讲的是一个关于欲望以及如何实现的故事。女主角衣云,既无家世背景,又孤身在大都市奋斗,从单纯懵懂的女大学生,迅速成长为全球最顶级公司的TOP SALES。自投身职场的那一天起,她就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场明争暗斗。她被冷冷地告知——“你别无选择,或者SURVIVE(幸存),或者被淘汰!”形形色色的职场人,大大小小的博弈,云雾迷蒙的情感纠葛„„一路上有披荆斩棘的历险、失意的受挫,也有职场智慧的步步精进。毕业仅三年后,衣云终于凭借顽强进取的风格和自身业绩,踌躇满志地升职为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
与从人事行政角度谈办公室文化的常规职场小说不同,《争锋》选择从销售员视角看外企,用商战谈判经历、职场过招场面替代了教条式的职场生存技能讲解,将外企明里暗里的内部和外部斗争表现得更为突出。
通过一次次的职场交锋,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女主人公衣云在表面光鲜实则危机四伏的外企丛林里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工作在充满着权力斗争的办公室、被一群如狼似虎的职场精英所包围,然而衣云懂得只有藏锋才能不被淘汰,SURVIVE是第一位的;而隐忍、坚强之下,高效又出色地完成工作,才能得到同事尊重、领导认可,从而牢固根基,在争锋中突围发展。
从衣云的成功里,我们能了解到外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可以适应外企工作环境,管理培训生的培养过程,外企内如何管理,外企职员的晋升路线,本地和外籍员工的差别,原外企工作者的求职心理,等等。
《争锋》第一部是2009年11月出版,但故事却有一定的历史,描述的是处在亚洲金融危机(1998-2000年)当口的外企状况。尽管现在国内的外企发展势头强劲,业务模块成熟,但十年变迁,企业层级结构和内部环境并没有明显差别,所以小说中的外企内情仍然有相当的现实性,比如包含俊男美女、严格的培训评估、纠缠不清的男女私情、无休止的中伤非议、防不胜防的权利斗争,身处其中,感觉美妙得如同天堂又痛苦得仿佛炼狱。
《争锋》不仅是一部非常完美的菜鸟晋级职场精英的小说,还是一部文学素养较高的读物。作者拥有优秀的文字驾驭能力,通俗言语中透着生活精炼,幽默中暗含尖刻;思维睿智,在商战中体现了中华典故力量,人情世故直达眼底;此外,作者大胆暴露了外企运营的阴暗面,反腐倡廉,也引导了正确的价值观。
不过,《争锋》还有欠缺之处。最明显一点,作者过于专注职场争斗,以致忽略了人物心理,缺少了对大学毕业生职场心理转变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结果会让“衣云”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生硬而不鲜活,有脱离现实之感。
不管如何,我认为,对比《杜拉拉升职记》,《争锋》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真实感更强,非常值得一读。
第四篇:美苏 小结
题目: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部,从地理的意义上讲,德国可以被称为“欧洲的心脏”。历史上德国曾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两次战败,竟然又能两次崛起。目前德国的经济实力世界第三,对外贸易稳居全球前三位。德国在欧洲乃至世界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德国历史上的两次统一分别在什么时期、怎样实现的?(4分)
答:第一次是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普法战争打败法国后完成统一;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2)有人说:“德国欧洲稳定的关键。”你怎样看待?结合有关史实加以分析。(5分)
答: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每当德国太弱或太强时,就会使欧洲各种势力失衡,对欧洲和平带来威胁。比如19世纪前期,当德国处于四分五裂时,法国拿破仑曾以武力横扫欧洲,使德国惨遭蹂躏屈辱。但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统一后,经济军事强大起来,就妄图称霸世界,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3)德国在经济上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政治稳定,重视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等。
美苏“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评价美苏“冷战”)消极影响:(1)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积极影响:(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5)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相互抗争,“冷战”和“热战”交替并用,世界并不太平,但也没有发生世界大战。“铁幕”的背后充满潜在的危机,此局面维持至八十年代末,一直到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
第五篇:一争锋心得体会(定稿)
观看“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视频推进会的心得体会
光谷七小 魏巍
10月8日下午,光谷七小的全体教师齐集在会议室,参加了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视频推进会。这种新型的会议形式,隆重的会议准备,给参会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通过此次视频会让我受益匪浅,我对“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沟通从心开始,业务不晒不精”的道理。
此次视频会所选取的三位代表都非常具有典型性。三位代表所讲述的内容均令人耳目一新。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们的“恒中创新”,即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在这样一种制度的激励下,每一位教师都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武汉二中的代表所讲述的设立多个平台来管理老师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襄城区实验小学的“四课制度”、“三晒制度”等等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聆听了陈安丽厅长的报告,倍受鼓舞。也深知这次“比教学,访万家”活动不同于以往的“作秀”,而是要寻出那些“平常中的优秀,优秀中的平常”。它就是要返璞归真,还本原于教学。从陈厅长所讲的“四个督办”就可见一斑。
“比教学”比的是教师的“能力和业绩”,通过“比”来打破平衡、引入竞争,充分展示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访万家”不是简单地记录和检查教师家访结果,而是要逐步建立有效的教师家访制度和家校合作制度,获得学生和家长对其师德修养的认同,为开展教师职业规范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以开展课内比教学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改进课堂教学上,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以开展课外访万家为载体,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对践行师德与履行教育职责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搭建教师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家校携手育人。
“比教学、访万家”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通过“比教学”,继续探索和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通过“访万家”,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比教学、访万家”活动是帮助教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需要。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必然带来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增加新的内容,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知识”,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把“比教学”活动导向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有时代特征的湖北名师。
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用自己高尚的师德,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专业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为教育事业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