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谈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如何将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寓教于学
教学实践
教育的多重任务决定了教育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使课堂教学逐渐成为“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时间比重有所下降。同时,课堂教学的职能却在逐渐扩充,已成为一个在类别和层次上都具有丰富内涵的体系,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职能还将进一步扩充。这两者的矛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最优化策略和思想的构建成了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附能力素质的提高于知识载体之上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它必须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化学素质教育中的能力素质体现在动手和动脑两个方面。
1.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知识构建的过程。
例如在讲“《氧气的制取》的实验操作注意点”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方案。方案一: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例如: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产生水的倒流,使试管破裂。2.实验结束时,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破裂。学生在课堂上拼命记笔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课后再拼命背。方案二:教师做演示实验,边做边讲解。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高锰酸钾为药品时,试管口放棉花。3.导气管露出橡皮塞少许。4.铁夹夹在离试管口13—14处。5.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能留有气泡,不能一有气泡就收集氧气。6.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7.实验结束时,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等等。使学生明白在做《氧气的制取》的实验操作时应注意哪些。方案三: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分成八组,前七组其余操作都按要求做,但每组做以下七个错误中的一个:1.试管口略向上倾斜。2.高锰酸钾为药品时,试管口未放棉花。3.导气管露出橡皮塞很多。4.铁夹未夹在离试管口13—14处。5.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装满水的集气瓶内留有气泡,或者是一有气泡就收集氧气。6.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未伸到集气瓶底部。7.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气管移出水槽。第八组最后做,且按照完全正确的方法做。学生发现实验中前七组的操作都有一个与第八组不同。这时,我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的比较,根据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因为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所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2.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实验性的真理性标准。化学实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实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具体实验的设计。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而且要注意实验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常见的碱”的教学中,我采用如下的过程设计教学:教师先通过边演示边讲解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然后问:氢氧化钠也是一种碱,那么它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能否与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反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盐酸或硫酸、氯化铁或硫酸铜溶液分别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验证性总结。这种方式融问题讲解、尝试操作于一体,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实验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加强化学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组织最优化的成功,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1.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性。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要求其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性,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有些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思考意识差,对于某些问题习惯于依赖提示、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等。为此,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或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提出问题后故意停顿,形成暂时的时空“空白”。例如: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的水大于五分之一可能有哪些原因,小于五分之一又有哪些原因?让学生自我思考,对学生的回答不急于判断正误,给学生留有继续思考的机会,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再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减少可依赖的基础,强化独立意识,并注意在发散思维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当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增强时,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
2.对学生严格要求,训练培养忍耐性。
对学习过程严格要求,会使学生改变懒散、拖沓的习惯,培养一定的耐心和恒心。教师应从解题速度、方法优劣、运算准确等方面提出高要求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近几年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出现了一些既难又繁的题目,若平时不严格要求学生刻苦钻研,考试中见了这些题目往往有些同学会缺乏起码的耐心和恒心去进行思考和验算。当然,从严要求还要有度和量的标准,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无原则地要求高标准会失去素质教育的基本意义。
三、融思想素质教育于教学内容当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责任。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合在教育当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仅是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
1.结合我国化学史的伟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古往今来的许多伟大发明与成就令人瞩目。在“序言”、“钢铁”等章节,教材给学生介绍了中国是世界上对在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如造纸术、黑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钢铁的产量等,从而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实践证明,爱国主义素材的有机插入,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了他们刻苦顽强的意志品质。
2.贯彻《大纲》揭示内在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现行化学教科书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在讲授物质的分解和结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和阳离子等概念时使学生初步理解对立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在讲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使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最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化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
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
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
算。
2.坚持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
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
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困惑
尊敬的老师:
您好!祝您暑假快乐!再次感谢您在陕西师范大学培训期间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这是根据老师们所填问卷整理出的教学实践困惑。供大家交流研讨。
经过整理,老师们反映出的困惑有以下几方面:
通识类——教学艺术如何提高实现?如何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师德的评价标准。理解与教育学生——学生学习力差异大,教学方法的选择不知应该注重哪部分。教书与育人的问题矛盾。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自主学习差,难引导。差生的转换方法及案例。因学生无法配合,好多先进的理念用不上。思维能力、人文知识与应试能力的选择。
课堂教学——教学重难点突破,化学兴趣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三维目标落实。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与具体目标的关系。对化学语言的书写和表达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教学模式的选用——对教学模式的学习注重了教学成绩,对教师的课堂过程关注减少。实验教学——大班如何实现,缺乏专业准备实验的老师,学生探究时间难把握。探究的重、难点。学时与学生探究实践的矛盾。如何使实验生活化问题。处理有效探究中的有效点及怎样达到有效性?
教学资源——资源少。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培训平台。课程资源开发不熟悉,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室和班级数严重不配套,学生实验不能按教学进度和设计完成。教材内容简单。课后作业层次不清,量少,典型性不太强。
教师合作交流——教师少,缺少交流机会。
教学反思——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如个人的教学特色无法总结出来;缺少从教学实践中提出缺点、优点及改进的方法、措施等。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一、从书本走向生活 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二、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更多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二章第四节里一下就出现了27种元素符号,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教师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顺序的含义及原因。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45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实践证明,只有在合理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