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课件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第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时间:2019-05-11 22:1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一轮课件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第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一轮课件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第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一篇:历史:一轮课件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第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译文:颜渊问(怎样才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恢复到符合周朝的礼仪制度,就是做到了仁。有一天天下的人都做到了克制自己,恢复了周朝的礼仪制度,天下就成为仁义的天下了。是不是能够做到仁义,在于自己(想不想去做),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又追问说:“请问详细的条目。” * 孔子回答说:“不符合礼仪制度的事情不要去看,不符合礼仪制度的言论不要去听,不符合礼仪制度的言论不要去说,不符合礼仪制度的事情不要去做。”颜渊对孔子表示自己的决心说:“我颜回虽然不是什么聪明的人,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 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伦理准则。要求人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认为“苛政猛于虎”,主张以德治民。其主观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客观上有助于调解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但在阶级社会里无法实现。* “礼”是孔子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礼”实际上是“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在孔子心目中,周礼是最理想和完美的。“仁”“以德治民”和“礼”之间内在联系:“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以德治民”是其政治思想,是“仁”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而“礼”则是“仁”的具体规定。* * 第一部分(约170万年前~1840年 鸦片战争前)Part 1 中国古代史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祖国历史的开篇 ――先秦 第一单元 第3讲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特征 表现 * 特征:文化异常繁荣 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 表现 哲学思想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 哲学思想

春秋 战国 * 春秋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 “____”,反对严刑峻法 孔子 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__”,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以__治民,发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逐步____,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 以“________”的思想办学,注重教育方法 无为 礼 德 有教无类 改良 * 战 国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下层人民的愿望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 君轻”的思想,具有朴 素的“____”思想 荀子: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 张“____________”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 墨家 儒家 法家 道家 人本 制天命而用之 * 法家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________”来国; 主张建立________ 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 这是战国时期最适应诸侯国封建君主统治需要的思想主张 以法为本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 * 文学艺术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________ __》《御龙图》,四川出土的______ __________上的图案花纹已发展为完整画面,乐器有________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分风、雅、颂三部分,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创作态度 屈原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其著名诗篇是《____》 孟子和庄子的散文各具特色 诗经 人文精神 现实主义 离骚 妇女凤鸟 图 嵌错赏 功宴乐铜壶 湖北随州 * 科学技术 天文: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____ ____的记录和最早的天文 学著作《________》 历法: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 十九年七闰原则 物理:“《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________”。扁鹊与望、闻、问、切四诊法 哈雷 彗星 甘石星经 脉学之宗 *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而战国时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仁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文化繁荣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变革,奴隶制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的繁荣提供了政治条件。3.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划时代的大变革,使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为了争霸战争和政治统治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富国强兵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5.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以后科技文化繁荣的文化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是对现实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民族关系、文化继承和交流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总结具体某一时期呈现的思想文化状况原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注重规律性的把握,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生搬硬套,注意灵活运用。* 2011??广东卷 “夫仁政,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故选择C项。* 2011??安徽卷 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片信息获取能力。①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体现三纲五常 “孝肃” 的内容。故选B项。*

二、战国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 相同点:(1)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巨大反响的产物。如中国的封建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制度确立;西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2)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4)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的作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不同点:(1)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时间相距近千年,地处东亚与西欧。(2)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西欧处于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3)主要打击的对象不同。中国的斗争矛头是奴隶制残余;西欧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4)新思想的阶级性质不同。中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西欧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 A.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 B.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 C.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

D.都在思想领域中重视人的作用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比较的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即找他们的共性。A、B、C三项都不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答案为D *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间接考查了法家思想的特色。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其出发点就在于认为人性是恶的,需要用严酷的刑罚来压制人性的恶。因此,荀子与法家思想有共通之处。答案为B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第二篇: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_先秦时期单元质量检测

单元质量检测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唐山摸底)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德”的具体内容逐渐广博,应指()A.刑 C.仁 确。

2.(2017·巴中诊断)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C.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B.出礼则入刑 D.以刑代礼 B.礼 D.道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西周三大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故B项正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解析:选B 材料所表述的是西周时期的法律体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是《论语》的内容,属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故A项错误;“出礼则入刑”,这正是对西周法律体系的概括,故B项正确;“道之以政,齐之以礼”,这同样是《论语》的内容,也属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故C项错误;“以刑代礼”,这明显与重视宗法分封制的西周社会不符,故D项错误。

3.《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姓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邑处其子孙,是谓制度。”下列有关周朝这种政治风格的表述错误的是()A.将子弟、功臣分封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B.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朝首创的宗法制是该时期政治的典型特征 D.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天下最高执政权力

解析:选C 宗法制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不能表述为西周首创,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4.(2017·河南八市质检)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A.维护分封制度

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

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解析:选D 西周建立东都主要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5.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将所得韩地建立颖川郡。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A.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315年

B.公元前231年 D.公元前214年

解析:选B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全国,韩国是秦国灭掉的战国七雄中最早的一个,故A、D两项错误;秦灭韩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30年,故B项正确;公元前315年是公元前4世纪,与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不符,故C项错误。

6.(2017·武汉调研)《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即‘服侍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A.周王 C.卿大夫

B.诸侯王 D.士

地的是

解析:选A 西周时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根据“邦内甸服”可知“甸服”是王畿,王畿归周天子管辖,故A项正确;诸侯王管辖周天子分封的土地,故B项错误;卿大夫管辖诸侯分封给的土地,故C项错误;士管辖卿大夫分封的土地,故D项错误。

7.(2016·安徽百校论坛联考)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C.冶金技术的进步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D.“百家争鸣”的出现

解析:选C 题干中的发明是木匠行当,属于手工业成就,故A项错误;题干中出现的木工用具发明都是铁制工具,设问问的是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铁制工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

8.(2017·武汉调研)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该措施()A.阻碍了经济发展 C.动摇了农本观念

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B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实际上是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法律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这种规定促进了手工产品规范统一,故B项正确。

9.(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B.“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解析:选B 材料中“战国晚期”“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说明具有独立经营性的小手工业者在当时出现,从而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故B项正确。

10.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由材料“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 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

11.(2016·海南高考)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选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12.“他们试图超越日常的关注,而让他们的心灵在更为虚幻的生活内容中漂浮。他们并不把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位置,为人类发明将打乱万物的自然秩序而忧心忡忡。他们更愿意提倡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认为这种力量或者能量是现存世间万物的本原。”这里的“他们”所属的派别应是

A.儒家 C.墨家

()

B.道家 D.法家

解析:选B 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虚幻”“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本原”可知,此派别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0分)(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3分)解析:第(1)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管理体系。抓住“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分析宗法制的特点,从维护政权的稳定性、维系家庭团结等有利方面和重视人情关系、裙带关系等消极方面分析其影响。第(2)问,设问强调的是宗法制在清末民初的变化,重在“变化”的分析上。抓住“近代化”并结合材料分析其不同,从时代背景上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第(3)问,从文 3 明史观的角度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这种演变。

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

(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成理即可)。14.(2016·湖北七市协作体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上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12分)解析: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漫画阐明正确观点,并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观点三:“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发展”论。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

总结: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其它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有据亦可)

第三篇: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练习题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单选题(共19题;共38分)

1.(2018·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从材料“圆”“直线”等名词可以看出,墨家对自然科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反映了墨家思想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A项诸子百家的其他派别思想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A项;

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完整”科学体系的内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认识能力,难度中等。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是显学,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力量的壮大。儒家思想因为主张仁爱,在春前战国时期与时代不符,得不到重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其它各家的思想也需要掌握。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A“仁”和“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故A项排除; C项主张礼法并施,排除;

D项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排除。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易错选A。3.已知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B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B“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故B正确; A春秋时期没有出现司南,故A错误;

C秦汉时期不是司南开始出现的时间,故C错误; D隋唐时期也不是司南开始出现的时间,故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西汉初期实行的是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C正确; A儒家是汉武帝时期得到重用; B是秦朝思想家; D代表下层民众。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关键是对材料“(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的准确理解,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西汉初期的无为思想,是属于道家,难度不大。5.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的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非攻” B.“无为” C.“齐物” D.“严刑” 【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法家主张专制统一,中央集权,对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具有重要引导作用,D正确; A是墨家思想; B和C属于道家思想。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通过材料判断出是法家,在根据儒家,道家,法家各自的特点,做出具体的判断。

6.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周礼”()

A.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 C.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D.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答案】D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材料“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反映了周礼以原始礼仪为基础,为西周统治服务,又影响深远的特点; A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周礼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故A错误; B西周没有皇帝制度,且周公也不是最高统者,故B错误;

C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故C错误。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说明周礼继承了原始礼仪的成分,又进行改造和发展体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而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说明了其现实导向,构成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7.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A.“天行有常” B.“小国寡民” C.“以自苦为极” D.“富贵不能淫”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材料当中意思主要是积少成多,强调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实现向他的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属于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小国寡民是老子提出思想,B正确; A是荀子思想; C是墨子思想; D是孟子思想。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判断出材料含有辩证法的思想,在根据所学含有辩证法思想的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学生根据识记知识作出判断。

8.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三国时期()

A.各国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 B.火药的使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人们已不再将硫磺和硝石作为药材使用 D.人们对火药的物质性能已有一定的认识 【答案】D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说明的是火药材料已经被人认识,D正确; A中各国说法绝对,排除; B中决定性说法绝对,排除;

此时显然是将硫磺和硝石作为火药使用,并不是说不再作为药材使用,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认识和历史选择题选项的解读,尤其是对排除法的运用,学生一定要知道太绝对历史选项通常是错的。

9.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下列与材料主张相符的是()

A.“君轻民贵” B.施行仁政 C.克已复礼 D.超越功利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说明仁义是三代治理天下的根本,属于儒家孔子思想,B正确; A是孟子思想;

C属于孔子礼思想; D不符合孔子思想。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抓关键信息的能力,核心关键词为“仁”,根据此判断选择相应的选项。

10.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 【答案】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苏格拉底

【解析】【分析】“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

12.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答案】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选项材料中强调了《论语》虽然强调的是节欲寡欲,但不是无情和绝情,这说明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文关怀,注重血缘亲情,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

C选项只突出了儒家对情的态度,没有体现对欲的态度; 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理性”。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 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这是一种对血缘亲情的重视,这同宗法制相关,再据此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13.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时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己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韩非和柏拉图

【答案】B

【考点】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柏拉图都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重视知识分子治国,重视道德的力量。孔子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故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孔子和柏拉图,故B选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故两者主张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选项错误;孟子也没有强调道德的作用和认同社会等级制度,故C选项错误;韩非属于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4.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项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 A项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 B项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

C项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解读材料中的“五伦”思想的含义,再结合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回答即可。

15.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行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从材料看,二者都强德行修养,这是共通的地方,B项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论是智、仁、勇,还是敬醒都是德行修养的内容。

16.(2016•海南)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点评】本题以孟子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也就是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知识点既是教材主干知识,又契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一知识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必须要重视。

17.《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答案】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材料中对比了老子与孔子对天和人的关系的看法情况,可以看出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 错误,老子和孔子都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 C选项不符合孔子的观点; 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我们要抛开原有的思维模式,要认清楚材料给出内容的实质,不要被原有的儒家思想的主张所牵引。材料中说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我们就要肯定和承认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来作答。

18.(2017·新课标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19.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据材料提到,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等成书年代比孔子更久远,这体现了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

史传统,故B项正确。“五经”是经过孔子编订的,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排除。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故C项排除。儒学传统并未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故D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0分)

2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改革发展时说:“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人的理性是人的本质,它一方面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或武器,另一方面,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不断反省自身的精神——有强烈的道德感的人——一言以蔽之,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也就是说,启蒙思想的核心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那就是自由。——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

(1)根据材料一,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提出了哪些主张?

(2)17—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列举当时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他们关于“自由”的主张。

【答案】(1)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

(2)伏尔泰: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

卢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提炼得出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主张:结合所学,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主张改革。

(2)根据所学,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联系所学,回答他们关于“自由”的主张即可。

故答案为:(1)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事异责备变”的改革观。

(2)伏尔泰: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卢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靠了两小问壹问是百家争鸣的背景一问是法家思想的内容,相对简单,考的是学生的背诵能力,根据所学作答即可。

(2)本题的考点是启蒙运动,考查的是启蒙运动过程中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三个人各自的主张,相对难度也不大,学生需要熟记这三位启蒙思想家的内容,在根据内容作答即可。学生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背诵。

第四篇: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第35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限时特训

第十五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 第35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

技限时特训 人民版

时间:45分钟

[固基题组] 1.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A.核武器技术 C.地质学技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依据所学可知,运载火箭能将人类送到外太空,在此基础上人类可抵达月球,故D项符合题意。

2.[2015·江西六校联考]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在学术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们仍然可以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是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或评判是非的标准,那也要看各人自愿。”这反映了()A.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理论界的真理性遭到怀疑 B.当时贯彻执行“百家争鸣”阻力很大 C.当时要积极深入开展“百家争鸣”运动 D.当时知识分子一直不愿意“百家争鸣” 答案 C 解析 这段话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故选C。

3.[2015·陕西延安模拟]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19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答案 B 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反映了“文革”时期的情形,排除C项。

4.[2015·南京二模]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B.生物工程技术 D.运载火箭技术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①,故本题选择B项。

5.在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专家中,有二十位具有在外留学的经历,留学时间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对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工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 B.我国的“两弹一星”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度的爱国热情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研制“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 D.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 答案 D 解析 “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 两弹一星 ”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6.[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 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A.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是在1973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故选C项。

[提能题组] 7.[2016·北京顺义高三竞赛]下面的资料中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B.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A.“文化大革命”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答案 B 解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1978年是中国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都不 符合该作品问世时间,故A、C两项错误;1979年对外开放刚刚从沿海地区起步,故D项错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即得“天时、地利、人心”,故B项正确。

8.[2016·广东江门模拟]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分析和知识再现能力。采用排除法,关键信息:1965年,根据所学知识,B项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项提出于1995年,D项实现于20世纪末。

9.[2015·惠州调研]“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A.恢复“双百”方针 C.改革开放 答案 B 解析 由“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是指恢复高考制度。故选B。

10.[2015·福建福州期末]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 答案 D

B.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信息“1967年8月”“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而且中国不是当事国,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B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1950年,故C项错误;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分别是在1964、1967年,冲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材料是美国对此事的反应,故D项正确。

11.[2015·湖北宜昌调研]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答案 B 解析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明确提出的,与题干中时间“1985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分析,B项正确。

12.[2016·河南开封模拟]温家宝在2009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A.①② C.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是在1973年,排除①③,②④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

B.③④ D.②③④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大事记

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的发展方针。

1970年,中国自主研究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中国宣布: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外卫星的发射业务。1990年4月,中国成功地把亚星公司购买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中国航天技术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1年8月“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败。

2011年10月将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送入低地球轨道,迈出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关键一步。„„这将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选编自《中国国家新闻周刊》2011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公元1~15世纪末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以宋元时期科技成果为例,概括1001~1500年这一历史时期科技成就的共同特征。(10分)(2)1501~1840年中国科技发明地位与以往三个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同时期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科学理论成果的一项,并分析其对文化产生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答案(1)该时期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印刷术发展;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它们的共同特征:领先性(创新性)、实用性。(2)变化:中国科技由领先到落后。成就:牛顿力学体系(经典力学)。

影响: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

(3)特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发展过程有失败与曲折;走向国际市场,具有经济意识;由侧重军事到关注民用。影响:巩固国防,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走向国际市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 第(1)问,“地位”据表格中的数据总结;“成就”注意时间限定,结合所学回答处于世界前列的成就,如四大发明中的成就。第(2)问,中西方对比中国已经落后,结合所学列举西方的成就。第(3)问,“特点”的回答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自力更生”“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失败”“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等;“影响”要从国防、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方面总结。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第(1)问,“特点”可以从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乡土教材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所占比重看出。分析其时代背景,即归纳1949~1958年影响教材编写的重要政治事件。第(2)问,“变化”需概括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原因”需整合政治、经济、思想、中外交流等角度的因素。第(3)问,需突出教材变化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课件:第16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2.新政的特点――全面创新 1 新的经济理论: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2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新模式,经济运行机制调整为:市场自我调节+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 新的历史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资 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4 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尽量避免国有化方式而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5 新的制度: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 延长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1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 要求。2 美国有着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 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3 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4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 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从而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5 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6 罗斯福的个人因素。[学会分析] 材料1中的民间资源保护队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解决失业而采取的以工代赈式的社会救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进步主义时期环境保护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材料2表明罗斯福对摆脱危机、推行“新政”充满信心,他在演说词中强调“纪律”“实现有效的领导”表明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全面 干预,改变以往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材料3表明罗斯福试图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来缓解社会矛盾和危机,而反对和避免由危机造成的人民示威运动、骚乱暴动或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实质和作用。表现 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要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的表现及其评价 表现 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技的进步、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评价 这些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这些变化暂时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学会分析] 二战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上三则材料论述的主题。材料1说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政策要由垄断组织的紧密配合才能实施。材料2说明美国重视对风险大的科学研究的投资,私人企业无力承担,应由国家负担,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材料3说明美国新兴产业的增长较快,其中又以计算机的生产增长率最大,对科技投入可以促进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总的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考题范例] [例1] 2010??上海高先 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 后的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解析] 本题以数据曲线图为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读取数据信息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全面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银行大量破产,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新银行得到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保障,恢复了银行信用,故C正确。危机发生后,农产品价格下降,而曲线表达的是上升,故A错误;罗斯福上台后“以工代赈”,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不可能像图示那样,接近于零,故B错误;新政时期公共工程投资会大幅增加,故1933年以后的曲线应该是上升,所以D错误。[答案] C [命题角度] 对30年代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考查,试题呈现方式大多是创设材料情境,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也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新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去理解认识经济危机和反危机措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拓宽思路,升华认识,提升能力。[命题预测] 1.《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 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社会分化的现象,并命名为“马太效应”。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要将“马太效应”对和谐社会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限度,需要 A.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B.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C.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D.努力提高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道德水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就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这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就是建立“福利国家”,加强政府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的干预力度,故B符合题意。答案:B 2.2010年8月7日,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特大自然灾害,党 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2: 材料3:从战时经济恢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尽快复员不必要的武装部队;„„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杜鲁门回忆录》 * * 第16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从1929年开始,直到1933年美国等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罗斯福新政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在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诸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苏联逐渐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很快中断,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面对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改革遇到挫折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但改革陷入困境,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2.原因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 依然存在。2 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生产激化了 的矛盾。3 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 不稳定。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虚假“繁荣”。基本矛盾 生产和销售 金融市场 4.表现 1 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2 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3 农产品价格下跌,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股价 银行 失业人数 3.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 暴跌。农民 5.特点:持续时间长; 广;破坏性巨大。波及范围 6.影响 1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示威游行、罢工不断,严重。2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加紧在国际市场 上的争夺。3 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 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加剧 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社会危机 干预 殖民地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 反危机措施失败,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恶化。2 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大选中胜出。胡佛政府 2.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令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 ;管制证券业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 》,要求各行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调整农业 用 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实行福利制度 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 ”

下载历史:一轮课件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第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一轮课件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第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