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年级数学平行线
-
四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推荐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
初一数学平行线测试题
初一数学平行线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 相交.(C) 相交或平行.(D) 垂直.2.判定两角相等,不正确的是 (A) 对顶角相等.(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
初一数学[平行线]测试题
腾飞教育 初一数学下学期平行线测试题 1初一数学平行线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 相交.(C) 相交或平行.(D) 垂直.2.判定两角相等,不
-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经典证明题
经典平行线经典证明题一、选择题:1.如图,能与构成同旁内角的角有A. 5个 B.4个 C. 3个 D. 2个2.如图,AB∥CD,直线MN与AB、CD分别交于点E和点F,GE⊥MN,∠1=130°,则∠2等于A.50°B.40°C.3
-
八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一、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2、 理解:平行线判定公理的形成,第一个判定定理的证法3、 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4、
-
七年级下数学平行线教案
京翰教育初中数学辅导网/
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 -
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教案
志航教育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平行线概念平行公理及推论判定方法知识点详解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1) 概念(2) 特征(3) 注意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
-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平行公理.doc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
-
初中数学平行线知识点[5篇模版]
一个人的知识面是一个圆圈,知识储备越多,圆圈越大,接触到的面积便越广阔,便能掌握和窥视更多的机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数学平行线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初中
-
四年级上册数学讲义-第八章 垂线与平行线 无答案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章垂线与平行线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学科教师:授课目标T平行线的画法C垂线的画法T综合运用授课难点垂线与平行线性质画法教学重点:垂线
-
四年级数学上册试题-《八垂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苏教版(含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八垂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3一、单选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1.(本题5分)只使用一副三角板,不能拼出( )度的角.A.105B.70C.1352.(本题5分)三
-
初二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初二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1、平行线的判定 1)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判定定理(一):两条直线被第
-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典型例题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典型例题
例1.已知直线
由.
分析:这一例题是平行公理的直接应用,但题干部分的几何语句与平行线的传递性的几何语句又相一致,所以学生容易犯不认真读懂 -
初一数学平行线的判定测试题
初一数学平行线的判定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②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
-
初一数学平行线的判定练习题
选择题 1、如图,能判定DE∥BC的条件是( ) A、∠E=∠DCA B、∠DCE=∠E C、∠E=∠CDE D、∠BCE=∠E 2、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1=∠2,那么AD∥BC B、如果∠3=∠4,那么AB∥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平行线的判定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平行线的判定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说明:也可以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这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判定:
-
初一数学平行线经典练习提高题
平行线作业题1姓名1、如图1,AB∥CD,且∠BAP=60°-α,∠APC=45°+α,∠PCD=30°-α,则α=A、10°B、15°C、20°D、30°ABβ EBP CDD CD图1图2图32、如图2,AB//CD,且A25,C45,则E的度
-
初中数学平行线公开课教案(精选五篇)
公开 第 1 页 共 4 页 课教案 南华中心校东方明2010年5平行线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