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准施策稳就业心得体会
精准施策稳就业心得 体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10 月 9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保住就业就可以稳住经济基本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今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就业优先,狠抓稳就业举措落实,前8 个月城镇新增就业累计 781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从 2 月份的高点逐步回落。但当前保就业仍面临很大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今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克服疫情及其它因素带来的影响,千方百计稳就业,取得很好成效。现今离年底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要全面完成今年的就业目标任务,仍须下深功夫,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竭尽全力保就业。
把脉困难精准施策,稳住市场主体。稳住企业,稳住经济运行,也就稳住了就业。今年以来,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助企纾困政策一波又一波密集出台,减税降费、减免缓缴社保费、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等,雪中送炭,应保尽保、早保快保,为社会
主体撑腰鼓劲,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稳就业要继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把就业“储水池”做大做深,将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措施落实落细,充分调动用工单位的积极性,让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挖掘和扩展更多的岗位,最大限度的吸纳就业。
多措并举优化服务,引导就业者练好“内功”。从前 8 个月的就业形势看效果良好,但面临的压力还很大,要安置好剩余就业人员,不能被动等接收,而应主动配合跟进,让招聘单位愿意接纳、抢着接纳。这一方面需要待就业者改变心态,积极学习,另一方面需有关部门要持续加大就业对接、技能培训、招聘服务等各项就业服务向重点群体的帮扶,不仅要进行理论的灌输,同时也要进行常规化、专业化实操培训、锻炼实习,做好对未就业者“不断线”服务,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靶向发力调优结构,引导多层次创业就业。就业方式多种多样,就业者不仅可以当员工,也可以当老板,不仅一业也可以多
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等。一业为主,兼顾其它。不论是创业还是灵活就业,都有政策的支持,为创业就业铺设绿色通道,解决资金、场地等各种实际问题。继续营造“大众创业”和灵活就业的良好氛围,优化营商环境,放开就业限制,各尽所能,发挥所长,让每一个就业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处。
就业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保住就业就可以稳住经济基本盘。中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也大,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正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继续多措并举保就业,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蓬勃发展。
第二篇:紧盯扶贫开发 精准发力施策
紧盯扶贫开发 精准发力施策
扶贫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别是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要求我们“要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
甘肃省和政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和州委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实施省委“1236”、州委“4155”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坚持政策向扶贫发力、资金向扶贫倾斜、项目向扶贫聚焦,下决心“拔穷根”、“改穷业”、“挪穷窝”、“换穷貌”,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以上率下,落实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虚不空。和政县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当前最艰巨的使命、最重大的任务、最紧迫的工作来抓,摆在全县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摆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中去研究,摆在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中去谋划。特别是围绕中央、省委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充分调研,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和政县贯彻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意见》,为落实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委中心组多次学习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视察甘肃东乡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措施办法。县委主要领导对扶贫开发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为全县各级各部门作出了表率,传导了压力、靠实了责任,全县上下形成了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浓厚氛围和行动自觉。
二是精准到位,扭住发力重点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效益。紧盯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五个精准”,持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力解决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围绕对象精准,按照“户申请、社评议、乡审核、县审定”的程序,精准识别出贫困村56个,贫困人口8276户5.57万人,进一步健全了贫困人口数据库,实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围绕目标精准,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体系》中的23项指标的具体内容,因村因户施策,突出“换脑”、“增智”、“造血”、“夯基”、“融资”等工作,制定了个性化的帮扶增收计划,实施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做到了“五清”、“六有”;围绕内容精准,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一一摸清需求,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加大倾斜扶持力度,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措施精准,整合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挂职村干部等帮扶力量,在全县122个行政村全部组建了扶贫双联党建“三位一体”帮扶工作队,长期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围绕考评精准,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考察内容,作为评先选优、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强化督促检查、完善制度办法,引导党员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经受锻炼、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争创佳绩。
三是整体联动,促进扶贫开发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深入开展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省、州、县118个双联单位、4354名联户干部全力实施“八个全覆盖”、兴办“五件实事”,统筹推进“六大任务”,先后协调落实项目177项,资金10.6亿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964件,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使双联行动成为了密切联系干部群众的连心桥、服务群众的直通车和扶贫攻坚的大平台。积极拓展扶贫方式,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先后实施了3个整乡推进、43个整村推进项目,扎实开展以“扶贫、助学、助老、助残、助力”为主题的扶贫济困“五助”活动,中国银监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 1567.88万元,厦门市集美区落实对口帮扶资金200多万元,社会各界累计捐款捐物750多万元,全县上下凝聚起了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四是培育产业,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性转变。按照“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和“一个产业带富一批群众”的发展理念,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奖补、资金互助、产业合作等形式,集中扶持壮大旅游、油菜、啤特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全方位促进富民增收。先后引进了投资5.6亿元的复兴厚中藏回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园、投资1.7亿元的巴巴啤特果有限责任公司6万吨果汁饮料生产线、投资1.1亿元的年加工5万吨菜籽油及蛋白饲料生产线等一大批产业项目,有效解决了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提高了特色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8亿元;油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产值达到2.01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8万亩,产值达8400万元;规模养殖场达97个,规模养殖户达3850户,畜牧业产值达到1.15亿元;啤特果栽培面积达15万亩,产值达1.2亿元;流转土地6.1万亩,流转率达到25.9%。
五是创新机制,全力促进扶贫攻坚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大胆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全面落实到村的生产发展计划制和到户的为民办事清单制,全覆盖推行宗教工作“145”制度和“人大代表在行动”等活动。
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优质扶贫资源向最贫困的村户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战略性转变,有效放大了扶贫开发的整体效应。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定期调整扶贫台账,及时对特困户信息进行更新,对脱贫对象及时办理退出手续,对因各种原因新增的贫困对象,及时纳入扶贫范围,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力帮多扶。
建立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对扶贫项目资金统一管理,坚持和完善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检查,加大违纪违规行为惩处力度,对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现象零容忍。建立扶贫绩效考核机制,将减贫任务作为干部评价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提前脱贫的乡镇、村给予奖励,对不能按期脱贫摘帽的,严格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政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2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从6.44万人下降到3.57万人,累计减贫2.87万人;贫困面从41.3%下降到22.5%,下降18.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2962元增加到2014年的3873元,净增911元。
二是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大力实施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硬化通村道路489.26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达91%;实施民生水利项目23项,解决了15.68万人的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旧房户12800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59户7925人,产业促收能力大幅提高。
三是群众收入明显提高。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精心培育壮大旅游、油菜、啤特果、畜牧养殖、中药材、劳务等富民产业,全方位增加群众收入。特色产业的种植面积和产值逐年增加,特色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48%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49.9%,劳务输出的数量、工资性收入的比例、返乡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
四是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大力发展以教育为主的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改造学校D级危房17680平方米,D级危房率下降到了26.6%。
着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率达98.86%以上,建制村的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78.86%。着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覆盖率达3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覆盖达96.01%。
五是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大力实施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转移就业工程,累计完成技能培训2.03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5780人(次),劳务输转15.71万人(次),劳务创收17.49亿元。
六是金融支撑作用大幅增强。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搭建政府、银行、企业的对接平台,累计发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中和农信额贷款等各类涉农贷款3.08亿元。筹资8857.3万元,组建了106个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累计为8805户贫困户发放借款10306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第三篇:坚持精准施策 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施策 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脱贫攻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资金安排、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主攻方向。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路举措,认真分析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在全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工作目标,组织编制了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大别山、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
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动能。支持贫困地区发挥自身优势,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重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平台,加快培育优势支柱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增强了地方财力,扩大了就业容量,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明确了产业脱贫目标、重点脱贫产业、产业扶持脱贫模式、产业扶持脱贫平台、组织保障等内容。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扶持贫困地区建设了一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十二五”期间,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及农村安全饮水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分类精准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把搬迁安置与产业扶持、扩大就业相结合,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实施细则和实施方案,下达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实施帮扶共建,开展定点扶贫。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基础设施、节能减排、保障房建设、教育卫生、以工代赈等领域,安排国家和省资金。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部署,负责定点扶贫XX村。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政策信息沟通机制和服务协调机制,并将尽快撰写调研报告和编制帮扶工作方案。
“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下一步,按照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议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加强扶贫脱贫工作谋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转、扶、搬、保、救”的精准扶贫举措思路,积极谋划对贫困地区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加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谋划一批对贫困地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支持范围,并积极推动实施。
强化产业扶贫核心功能。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支持政策,形成产业脱贫工作合力。支持贫困地区依托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和各类专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支撑。
加强脱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支持贫困地区加强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
抓好易地搬迁脱贫工作。坚持好政策引领、群众自愿、资金补助、积极稳妥四个原则,研究好搬迁对象、安置方式、建设标准、土地及资金政策四个问题,处理好住得下和富得快、贫困户和一般户、差异化和标准化三个关系,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加强搬迁扶贫工作研究。扶贫搬迁的前期已实现了“搬得出”,未来如何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后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第四篇: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精确发力
精细管理 精准施策 精确发力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总体要求。为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上海市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正是构建建筑垃圾从源头减量减排到资源化利用整个环节全过程、全覆盖处置机制,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垃圾综合治理的有力举措。××公司在区绿化市容局精细化管理思路指导下,也结合公司实际,通过深入调研,采取了以贯标认证为基础的系列精细化管理方法,现将精细化管理思路与初步做法,同各位领导与同志汇报交流。
一、绣好精细化管理的“一纵两横三精细”
(一)抓住“一个重点”。企业制度的质量和效率如何,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结合公司2018年三标一体化认证,以职能部门为板块梳理完善规章制度,通过有针对性地废止、补充、修订和完善,初步形成程序严密、流程规范,职责清晰的管理模式,达到精确、协同、高效运行,以科学管理促进效益提高。健全制度成为提升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二是严格制度执行。重点抓制度落实。将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可行性、操作性相结合,强化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严格执行管理和作业标准。充分发挥公司“三级考核”作用,各部门对照岗位职责,规章制度要求,层层抓落实,运用好奖惩管理方法,确保制度执行监督到位,形成精细化管理制度基础的纵向到底。
(二)做好“两个方面”
1、量化管理。将目标任务具体明确,追求管理结果数量化和精确化,针对重点任务,制定实施内容,做好任务分解,以数据化、信息化为手段使工作目标可量化、可视化,科学管控进程,提高决策科学性、规范性。按照“精、准、细、严”的管理要求,做到事事有程序,干事有标准,过程有痕迹,改进有保障的台账管理,重点抓好财务报销、安全管理、公车使用、物品领用等台账记录,做到记录齐全,数据准确,心中有数。聚焦管控经济创收、项目管理、垃圾综合治理等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工作任务目标化、工作内容标准化、工作手段信息化、工作制度长效化,做好工作。
2、细化管理。将公司管理深入细微环节,按照工作细化,责任量化、效果实化的科学原则,一是构建“六位一体”精细管理体系。细化岗位职责,解决“干什么”的问题,梳理工作流程,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制定工作规范,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实行量化管理,解决“干多干少”的问题,制定工作标准,解决“干好干坏”的问题。加强责任落实,解决“干的怎么样”的问题。二是补短板、强弱项,杜绝精 细化管理“木桶效应”。将精细管理渗透到管理末梢,发现管理漏洞、发展弱项,做到全天候、全覆盖、全系统精细管理,做到细节问题与重大问题同重视、同规划,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公司发展短板问题,深入推进、全面发展,明确具体目标,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精细化管理横向到边全覆盖。
(三)强化“三个精细”。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从环卫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根本目的出发,探求精细化管理新思路、新方法。一是精细管理,精准施策。根据不同工作不同特点,不同人员不同特点,把精细化管理的侧重点放在安全生产、标准执行、基础管理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精准实施方案,切实加强精细化管理。二是精细过程,规范标准。通过专业贯标活动,健全作业标准,加强职工标准培训,定期、不定期开展作业标准考核检查,重点针对清运作业、垃圾综合治理标准执行情况;针对工作目标,把握时间节点,实行动态过程管控,确保目标推进与时间节点一致。三是精细考核,落实效果。结合公司“三级考核”,做到职责权限明确,目标任务清单化,准确定位考核内容;考核过程痕迹化,季度考核与考核相结合,动态掌握考核情况;考核结果合理化,充分尊重考评结果,切实把考核结果运用到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培养使用、激励约束等环节,落实精细化管理实效。织就精细管理的“三 精细”网络。
二、精准施策,精确发力做好精细管理
(一)经济创收。根据公司制定的2018年经济创收指标,按季度科学安排创收进度,根据时间节点做好指标动态考核管理;以考核奖惩为手段,针对不同业务人员工作特点,制定差异化创收方案,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积极性,掌握垃圾动态,做到精细创收,颗粒归仓;做好合同监控,切实做好合同全过程管理,确保合同签订、履行规范有序。
(二)安全管理。一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克服安全隐患麻痹心理,增强应急逃生技能;针对每位驾驶员行车习惯,提出合理化、针对性改进建议,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行车行为。二是杜绝物的不安全状况。做好车辆日常例保检查,做到发现问题有记录,处置问题有反馈;抓好安全检查全覆盖,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整改回头看工作。
(三)垃圾综合治理。加强黄马夹作业培训,严格按照“四定”作业标准,做到专业、安全、文明作业;健全小区“一点一档”制度,针对不同小区、不同楼栋特点,做出差异化推进方法;日常巡查坚持发现、上传、处理、反馈形成全过程闭环系统,保证作业质量;根据57号令相关规定,加紧人才培养,设备采购,做好招投标工作,确保建筑垃圾处理规范有序精细管理。
(四)队伍建设。一是班子队伍。针对分管工作,制定本部门精细化管理措施,做好部门内部人员管理,结合部门工作目标,做好目标推进过程管控,确保公司目标按时、定质、定量完成。二是管理队伍。尤其是新提拔中青年管理队伍。结合公司实际细化具体规定,把好干部标准具体化,对管理人员要求更清晰、更准确,采取针对性培养措施,在培养中提高,在管理中锻炼,促进能力提升。三是职工队伍。加强职工作业标准化建设,通过质监组日常巡查,做到既查既改,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规范标准执行;积极做好人员培训选送工作,带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需要公司全员参与,形成共识,要积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实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以精细化为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同时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动态的管理需要不断完善改进、要做好总结分析,最终形成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做好精细管理的“大文章”。
2018年3月6日
第五篇:关于分层施策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关于分层施策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精准扶贫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2016年,海南省全年完成标识脱贫20.0685万人,净减少贫困人口19.0421万人,实现10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海南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取得了明显成效。扶贫关键是精准,目标是到期全部脱贫,长期实现持续发展。如何精准施策,实现脱贫目标,笔者浅谈几点浅见,抛砖引玉。
贫困是有国际标准和各国实际标准的。世界银行(2015)将每人每天收入在1.9美元以下定义为贫困;中国(2015)贫困线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约每人每天7.67元人民币。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达5630万,海南贫困人口47.7万。面对有差异性的贫困户,贫困程度是分层次的。扶贫要对各不同层次的贫困户,实施层次适配的精准扶贫,即要找出引发贫困的深层原因,如远离市场、缺乏资金、缺乏劳动能力、缺乏技术、缺乏水源、脱贫意愿不强等原因,并做到因户分层精准施策,找到各个层次的贫困户的有效脱贫途径。精准关键是鉴别扶贫对象要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和脱贫成效要精准。精准的本质是扶贫的对策与贫困农户的发展层次适配,扶贫措施有效且高效。分层施策,精准扶贫的思路要从“人盯人、人帮人”细化到“不同人,要有不同盯法、不同帮法”上,即落实到“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扶”等关键问题与对策上。
笔者基于对一些贫困户的调研,从贫困户的脱贫能力与意愿角度出发,建议将贫困户划分为3个层次,进行分层施策。第一层次为有意愿和有能力脱贫、能配合政府施策的贫困户;第二层次为脱贫意愿不强、政策理解不清,脱贫能力有限的贫困户;第三层次为基本丧失生产能力的贫困户。
首先,针对第一层次贫困户,建议由政府部门直接帮扶,责任到人。关键在于听取贫困户脱贫的实际需要,努力做到“一户一策”。避免“一刀切”扶贫,纠正简单化扶贫做法,如发放一些种苗等做法。掌握其发展经济中缺少的主要投入要素,政府及社会各届提供其所需投入要素等生产资料,协助其发展生产,帮助解决产品销路,促进其增收,实现脱贫目标,并保持其发展的持续性。如乐妹村退伍军人符某某有强烈的脱贫意愿,有意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但又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时,海南大学表态帮忙解决启动资金短缺问题,提前支付20000元家禽订购款给他作为创业基金,支持其创业脱贫致富。
其次,针对第二层次贫困户,建议政府帮扶责任人找到能有效影响这些贫困户的核心人物,并与这些能影响贫困户的关键群体研讨,制订这一层次贫困户的扶贫对策。通过“政府责任人+影响人”对贫困户进行思想扶贫,宣讲引导等改变其生存发展理念,形成强烈的脱贫意识和内在的动力。如通过医生体检服务,提出生活方式改进方案,鼓励少饮酒、多劳动、促健康的良性生活方式;通过脱贫成功者,帮助其树立脱贫信心,等等。最后,在实际扶贫过程中,形成“政府帮扶责任人 + 影响人 + 贫困户”三方全程扶贫的对接机制,实时监控扶贫最终效果。这一扶贫建议的目的,是通过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亲人或族人教育、示范与监督,减少脱贫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矛盾摩擦,提高扶贫实际效果。
再次,针对第三层次贫困户,建议成立帮扶小组,采取救助式扶贫措施,直接帮助这一层次的贫困户脱贫,即兜底扶贫,直接资助或提供有固定报酬的就业机会等。同时,根据其农业生产资源的拥有量,建立“帮扶责任人 + 互助组 + 贫困户”的帮扶机制,根据其土地资源量,提供生产资料与技术服务,协助其组织生产,帮助其销售农产品增加收益,体现国家关怀和社会关爱。如乐妹村罗某某一家4口,户主半边身躯瘫痪,妻子体弱,还有两个不到7岁的孩子,属于基本丧失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为全家办理了低保,进行了危房改造,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2017年准备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在房子周围养花,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
扶贫工作是针对贫困户发展经济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发展的任务,需要不断巩固和改进。可建立扶贫定期报告制度,准确掌握脱贫动态。加强帮扶责任人、中间人、贫困户之间的定期交流,不断总结和推广成效明显的扶贫思路与办法。畅通反馈改进机制,有效改进扶贫工作不足之处,提高扶贫效率。同时,建议将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扶贫工作全过程中。第一,长期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帮扶,让其有持续发展致富的欲望;第二,建立健全的农产品生产体系,令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不断增强;第三,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持续增收;第四,构建针对贫困户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因病因灾返贫,助贫困群众共享国家深化改革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