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的构建研究

时间:2019-05-12 11:4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的构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的构建研究》。

第一篇: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的构建研究

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的构建研究

【摘要】学习者是MOOC学习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与体验者,学习者的体验将直接影响着自己是否选择MOOC课程并完成。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对MOOC学习质量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并对学习内容的质量、学习交互的质量、学习支持的质量、学习期望的质量及学习感知的质量五个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促进MOOC学习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MOOC学习质量;用户体验;立体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6-0018-06

【收稿日期】2017-11-07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MOOC学习质量研究:基于用户体验视角”,项目编号为14JYC024

【作者简介】安哲锋(1976―),男,河北藁城人,博士后,副研究员,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心理测量与评估;张峰峰(1991―),男,安徽六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

一、引言

1MOOC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受空间、时间等限制的授课方式已满足不了大众的要求,越是便捷的学习方式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于是就有了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诞生。

早在2008年,大卫?柯米尔(Dave Cormier)与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而其真正引起广泛关注是在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教授将其人工智能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吸引了大批学生注册学习,于是就有了MOOC的迅速发展,TIME杂志就将2012年称为“MOOC年”。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陆续加入MOOC三大组织之一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加入了Coursera。2013年春季新学年伊始,上海市推出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上海市30所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课,并实现校级的学分互认;5年内北大争取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同年8月份,海峡两岸5所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推出“在线学习联合体”作为五校开放课程平台,向华文学习者提供免费的课程学习机会;2014年网易云课堂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项目,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多门课程的注册人数就已过万。

然而,正当MOOC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MOOC学习过程中的“高注册率,低完成率”现象又将MOOC推到了众人的质疑声中,为何每门MOOC课程开始的注册人数高达几千、甚至几万,但最终完成课程的学生人数只有一两百人或者几十人。高注册率与低完成率的强烈对比,也反映出MOOC学习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譬如MOOC学习质量不高、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直观体验等。

2MOOC学习质量研究现状及分析

目前国外学者桑云都?瑞哈?利亚纳古纳瓦德纳(Tharindu Rekha Liyanagunawardena)等人系统回顾了2008―2012年间发表的MOOC研究文章,认为许多文章讨论的是基于个案的实证证据、MOOCs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或与MOOC有关的教育理论,[1]MOOC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经济、管理、教学模式转变和高等教育变革等方面,[2]对MOOC学习质量的关注度较为不足。少有的一些关于MOOC学习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原则和零散的具体措施:唐斯(Downes,2013)分析了影响MOOC质量的四个关键因素;柯诺来(Conole,2013)基于其“7Cs”学习设计框架总结出影响MOOC质量的12个因素;费尔南德斯等人(Fernandez,2015)通过比较ADECUR和UNE 66181两个在线课程评价工具,提出评价MOOC质量的四个维度;瑞德和罗德里戈(Read & Rodrigo,2014)基于西班牙国家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经验,从主题、内容、课程时间、结构等方面提出了MOOC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国内学者们对于MOO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慕课与高等教育研究、慕课与在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慕课与翻转课堂研究、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设计的研究,以及MOOC学习者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关于MOOC学习质量的研究只有少许的几篇。例如,刘路、刘志明等人在《欧洲MOOC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和启示》中介绍了欧洲MOOC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些启示;杨敦雄在《MOOC教育质量的理论探索――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视角》中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MOOC质量保障六个方面的建议;除此之外,仅有李未《抓住MOOC发展机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李?S等人写的《基于MOOC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措施》对MOOC质量问题加以论述。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大优质数字教育?Y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MOOC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立体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用户体验理论1用户体验的定义

ISO 9241-210标准定义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E/UX)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对于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张红民(2010)在综述了近年来用户体验的发展之后,从心理学角度对用户体验进行界定,他认为用户体验的核心,是将用户体验解释成为个体的感觉。[3]本文中“用户体验”指的就是学习者在MOOC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理及心理上的主观感受并作出评价。

2用户体验的分类

用户体验的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最先提出和推广这个概念,贝恩特?施密特(Bernd H.Schmitt)于1999年提出了自己的用户体验的相关要素分类,[4]他认为用户体验主要由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思考体验、关联体验五个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3用户体验的层次

对于用户体验层次的分析,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入手,将其分为感官层体验、行为层体验和反思层体验,[5]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但互相制约、彼此影响。感官层体验来源于MOOC课程本身、社会对MOOC的评价以及MOOC学习者的评价;行为层体验来源于在MOOC学习中的交互体验,当学习者开始学习MOOC课程后,学习者对MOOC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用户所感受到的体验是行为层体验;反思层体验则是学习者学习MOOC后的反省和思考,这与学习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主要分为:感觉需要、交互需要、情感需要、社会需要、自我需要。[6]按照由低到高划分,如图2所示。

对应不同层次的需求,MOOC学习者也就会产生不同层级的用户体验。

4用户体验应用于MOOC学习质量研究的启示

综合上述信息分析,?W习者作为MOOC学习过程中的直接体验者与参与者,在整个MOOC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者的认知和需求而获得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实用价值体验,这四种体验也就直接影响着学习者是否会将一门MOOC课程学好、学完。因此,基于用户体验的角度,从情感上、感官上、实用价值上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体验感受,合理地设计与开发课程,有效地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进一步提高MOOC学习质量,从而增大MOOC学习的完成率和影响力。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逐渐意识到了学习过程中充分考虑学习者体验的重要性,但是将学习质量问题与学习者体验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在MOOC学习过程中,如何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来认识并提高MOOC学习质量仍处于探索之中。

三、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MOOC学习质量的内涵分析1MOOC学习体验模型构建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2012年秋季学期开设的“生物电子学”(Bioelectricity)课程,12 725名学生注册,7 761(61%)名学生观看了课程视频,3 658名(29%)参加了小测验,345(2.7%)名学生参加了最终的考试并有313(2.5%)名学习者通过并在最终通过考试后拿到了认证证书。[7]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MOOC课程在设计之初、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辅导中未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感官、情绪、行为等体验,学习者的这些体验就直接决定了是否继续学习这门课程。

随后杜克大学(Duck university)对“天文学”课程学习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万名注册者中仅有3.5%的人完成了课程学习的主要原因是:

(1)课时较多,周期较长;

(2)教学形式单一,主要利用短视频教学;

(3)课程内容并没有考虑大众学习水平,难易程度不均衡;

(4)交互工具单

一、形式单一,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

(5)同行评价机制的有效性差;

(6)技术服务满足不了大众深层次要求。[8]

通过这样的一份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在MOOC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感官、情绪、实用价值等体验的重要性。为了直观、综合展现MOOC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供学习者和课程组织者借鉴,构建一个“MOOC学习体验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体验是学习者通过MOOC平台获取知识、交互、分享、评价过程中,体会到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是学习者对MOOC课程的特点、功能、价值等所做、所思、所感的综合客观反映。这种体验是学习者内在状态(需求、期望、动机、情感等)、学习的平台(操作难易度、界面清晰度等)与教育者(教学活动组织、讲课风格等)相互作用的产物。[9]综上所述,建立的“MOOC学习体验模型”如下图3所示:

2MOOC学习体验模型要素分析

(1)感官体验。感官是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本文中的“感官体验”指的是学习者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在MOOC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感受。主要受到MOOC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学习者的一些体验,譬如视频清晰度、内容的难易度、教师授课方式的接受度、社会舆论与评价等等。这种体验是学习者在MOOC学习中出于一种本能最先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不仅影响着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者是否选取课程、是否继续课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行为体验。本文中的“行为体验”指的是基于学习者本身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学习者在MOOC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同学、课程本身进行互动交流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学习者根据行为体验而做出的评价就成为一种衡量MOOC学习交互质量高低的标准与依据,同时学习者的行为体验与感官体验一样,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成为学习者是否选择学习MOOC课程并完成的重要依据。

(3)情感体验。本文中“情感体验”指的是学习者在MOOC学习过程中对MOOC学习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满意、厌恶、高兴、愤怒等。这种体验是学习者在MOOC学习中基于感官体验与行为体验而产生,如果学习者得到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愉悦的,学习者即使在MOOC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选择坚持;如果学习者得到的情感体验是消极的、不开心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没有遇到困难也很难坚持学完。

(4)实用价值体验。本文中“实用价值体验”指的是在MOOC学习过程中,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的一种认识或评价。这种体验也是学习者通过反思所得出的,如果学习者在MOOC学习过程中认为自己收获满满,不管是在知识掌握还是在能力提升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鼓励身边更多的学习者选择MOOC课程并完成。

3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MOOC学习质量内涵

基于以上对MOOC学习体验的模型建构与分析,可以看出,用户体验视角的MOOC学习是学习者以MOOC学习的平台为载体,经过多重体验,不断重构知识结构、生成个人经验和参与共同体实践的过程,并以动态的方式相互整合,最终实现学习者“内化、转化、外化”三个阶段构成的循环螺旋式发展。在MOOC学习过程中,用户体验视角强调学习者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MOOC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并且直接影响着学习者是否选取这门课程、是否继续学习这门课程。

概括而言,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MOOC学习质量就是学习者在MOOC学习过程中,通过与MOOC学习的平台交互的感知与体验,对MOOC学习效用与价值的总体评价。具体来说,MOOC学习质量就是学习者在与MOOC学习的平台交互过程中,通过感知与体验而对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平台功能与服务以及学习需求或期望满足程度的一种综合评价。

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MOOC学习质量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1)MOOC学习质量是在学习者与学习的平台交互过程中产生的。这个内涵表达出这里的学习质量是特定环境(MOOC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质量,并且,学习者必须按照课程的安排和平台的管理规定,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才有学习质量问题出现。

(2)MOOC学习质量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这种质量既包括了课程内容、平台服务等客观方面的质量,同时,也包括学习者体验与感知的过程质量。

(3)MOOC学习质量与多种因素有关。MOOC学习质量受平台服务、课程内容、教师风格、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影响。

四、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在MOOC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门MOOC课程的存在与消亡,基于学习者五种需求,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四种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实用价值体验)选择课程内容,设计一门课程,是MOOC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基于MOOC学习质量的概念阐释与内涵分析及用户体验综合考虑构建由学习内容的质量、学习期望的质量、学习交互的质量、学习感知的质量和学习支持的质量所构成的“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如图4所示。[10―13]

1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要素分析

(1)学习内容的质量。本文中“学习内容的质量”指的MOOC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需求、提升学习者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的效果。它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的学习内容质量。静态的内容质量指的是MOOC课程里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系统的效用;动态的内容质量主要是学习交互过程中,衍生出对学习者有用的知识。[14]

由于MOOC学习的特点就是自主性和灵活性,再加上受限于学习者时间、空间及学习目标的不一致性,因此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制定有效的课程计划对于一门高质量的MOOC课程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一门高质量的MOOC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先前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难度适宜的课程内容传授给每一位学习者。还应该在课程设计之初就应该将交流讨论时间、作业时间、学习时间做一个明确的规划,秉承多标准、严要求的理念来选择真正优秀的授课教师,进而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久地保持良好的兴趣与饱满热情,既让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学习起来不吃力,又可以满足高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学习支持的质量。本文中的“学习支持的质量”指的是在MOOC学习过程中,MOOC学习者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进而促进学习的效果。它包含“教学媒体”与“技术系统”两方面的质量。“教学媒体”指的是学习者在MOOC学习过程直接使用的文字材料与视频等,“技术系统”指的是学习者在MOOC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网页页面设计、网络硬件环境以及相对应的技术保障等。

MOOC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以信息技术作为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主要支撑工具和服务手段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学视频的清晰度和时长、学习辅助功能的设计、技术问题的解决效率都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五种需求”和“四种体验”,进而影响着学习者对MOOC学习质量的评价。

(3)学习交互的质量。本文中的“学习交互的质量”指在MOOC学习过程中,MOOC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来实现交流互动的效果。主要包含“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三种交互类型。

无论是在传统课堂还是在MOOC学习过程中,教学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尤其在MOOC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缺少面对面交流,缺少及时指导和反馈等问题,所以更应该注重学习交互的质量。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系统会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并进行评估,学习者可以根据相关评估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侧重点;在“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分享、答疑、解惑,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学习期望的质量。本文中的“学习期望的质量”指的是学习者在选择和学习一门MOOC课程之前,对课程本身的价值与实用性的预期的一种描述。每一位学习者都会有这种预期心理,而且随着学习交互的深入,学习者受学习内容、自身需求、交互体验的影响,学习期望的质量也会由之前的模糊逐渐清晰。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通过学习交互过程对学习内容、相关体验与其最初的期望质量的比较的结果将是学习者感知质量的主要根据,也是评价MOOC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

(5)学习感知的质量。本文中的“学习感知的质量”指的是学习者在MOOC学习中,对学习内容的价值与实用性、学习支持和学习交互的效果、学习期望满足程度的主观认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感知主要是基于学习者的“五种需求”,产生的“四种体验”,而这些体验,就直接产生了学习者对于MOOC课程的评价,从而对学习者是否选择MOOC课程并完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图示和各要素分析来看,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MOOC学习质量是以体验与感知为核心的综合概念,基于用户体验的学习质量概念的基础是学习内容的质量和学习交互的质量,技术支持的质量与学习期望的质量是关键影响变量,学习感知的质量是核心成要素。学习内容的质量、学习支持的质量、学习交互的质量、学习期望的质量与学习感知的质量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构成概念整体,必须同时考虑所有因素才能更好地提升MOOC学习质量。

五、结束语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MOOC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方式的确为学习创造了很多便利,但学习质量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着MOOC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学习者是直接参与者,是制约着MOOC发展的一个核心因素,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对MOOC发展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用户体验视角,即学习者直接体验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尝试新颖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学习质量的概念的阐释及立体结构模型的构建,是MOOC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质量的进一步反思和分析,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了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心理反应、学习行为是从交互过程中获得的直观体验和从感知角度对学习质量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从用户体验的视角,将课程内容、信息技术、学习交互综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习质量上,融入学习者的多重体验,最终达到学习质量的一种螺旋上升的良性态势,这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桑云都?瑞哈?利亚纳古纳瓦德纳,安德鲁?亚历山大?亚当斯,雪莉?安?威廉姆斯,张永胜,肖俊洪.MOOCs已发表文献(2008―2012)的系统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3):5―16.[2]刘杨,黄振中,张羽,李曼丽.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27―34.[3]张红明.消费体验的五维系统分类及应用[J].企业活力,2010(8):18―27.[4]Schmitt B.H.Experiential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9(15):53―67.[5]翁律纲.由交互行为引导的用户体验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6]马斯洛.动机和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0―53.[7]Mahlke S.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perience of website usage[M].New York: ACM Press,2002:129―154.[8]Colman Dan.MOOC Interrupted:Top 10 Reasons Our Readers Didnt Finish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3(5):29―30.[9]Albers M J.Communication of complex information: User goals and information needs for dynamic web information[M].Mahwah: Lawrence Erlbuam Associates,2005:10.[10]刘冰.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信息质量反思与阐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6):75―77.[11]李?S,林祝亮,王泽文.基于MOOC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措施[J].职教通讯,2015(4):56―60.[12]李青,刘娜.MOOC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5):69―70.[13]陈刚,张建伟,李海霞.高校网络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97―102.[14]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Abstract】The learners are the direct participant and experiencer in the MOOC learning process,and the learners experience will directly affect whether they choose the MOOC course and finish it.This study based on the user experience perspective,elaborates and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MOOC learning quality.It puts forward the stereoscopic model and discusses the learning content quality,the learning interaction quality,the learning support quality,the learning expectation quality,the learning perception qua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MOOC learning.【Key words】MOOC learning quality; users experience; stereoscopic model

(编辑/樊霄鹏)

第二篇: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史龙珍(1987-),女,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媒体文化。0引言

自2001年美国MIT开展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 “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运动以来,MIT就在网上放置了大量供人们免费学习的课程。2012年,在“开放教育资源”这一领域再次掀起新的高潮,由Udacity、Coursera、edX相继为学习者提供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和在线支持服务受到学习者的欢迎,给远程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2012年也因此被成为MOOC元年[1]。

MOOC的出现顺应了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大趋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所需信息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该平台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并达到学习目标,是MOOC平台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建构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1MOOC起源及含义

1.1MOOC起源

MOOC这个概念由大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于2008年首次提出。后来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为25名付费学生获取学分而开设了一门在线课程,此时,来自世界各地的2 300名学生免费注册并参与了该课程。该课程以每周不同主题的方式进行,同时网站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学习者随意选择自己喜爱的工具围绕学习主题进行交流,同时共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2011年底,达芙•科勒(Daphne Koller)和吴恩达共同协作合办了Coursera[2]。Coursera的宗旨是与顶尖大学共同合作来为世界各地学习者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后来,特龙与另外两名同事又共同创办了目前对大家影响也很大的另外一个网络公开课程平台Udacity。2012年6月,Edx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办,在不断发展中也有许多著名的高校陆续加入进来。自此,MOOC以一种持续迅猛的势头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开来,并已在世界各地的学校、教师和学习者中掀起了一场学习MOOC的热潮[3]。

1.2MOOC含义

目前,关于MOOC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维基百科上对MOOC的定义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MOOC是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虽然其课堂参与类似于学院和大学课堂,但MOOC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会对在校学生提出学分要求。尽管如此,为了相关认证,它可能通过提供证书来证明[4]。

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一些著名大学为了给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可能,设立网络学习的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它强调的是规模的宏大和资源的开放性,也即规模越大越有利于运行效果。同时,它通过基于主题的讨论形式把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连接在一起,共同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5]。

这些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有一定的共性。基于笔者对MOOC的起源的理解,以及不同机构对它不同定义的总结,本文采用它最为原始的英文释义,即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

1.3MOOC研究进展及项目分析

随着MOOC热潮的到来,世界各国高校陆续参与到MOOC项目中。但是总的来说,MOOC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而这一阶段MOOC的主力军还是国外的一些著名项目。笔者基于权威性报告对MOOC项目的介绍,在与团队商议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个MOOC项目作为分析对象。

1.3.1Udacity

Udacity 是2012年2月由前斯坦福大学教授、Google X实验室研究人员塞巴斯蒂•特龙创办的一所盈利性机构。Udacity当前已经发布了24门课程,主要覆盖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和心理学学科,并分初、中、高3个等级。Udacity的课程模块包括课程通知、课程进度、视频、作业、测试、讨论组等[6]。当前,Udacity已经和圣何塞州立大学合作,为完成课程的学习者提供学分,而且这些学分可以在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内和大多数美国高校进行学分兑换。

1.3.2Coursera

Coursera是2012年4月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恩格和达芙妮•科勒共同创办的一所盈利性机构。Coursera除首次合作的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四大名校外,已经有60多所高校陆续加入进来,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加入了它的浪潮中。它主要涵盖了科学、数学、商务、人文科学等20多门科目在内的300多门课程。其课程模块包括:课程安排、阅读、作业、考试、讨论组、线下见面会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目前,Coursera的部分课程已经得到了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学生注册完成这些学习课程,并通过线上考试就会获得相应的学分。

1.3.3Edx

Edx是2012年5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建的一所非盈利性机构。Edx目前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的12所高校加入,提供15个学科的32门课程,主要涵盖了电子、计算机科学以及人文部分学科等。课程形式主要包括:课程通知、大纲、视频、作业、论坛、WiKi。其特征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步调,平台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进度给予及时评价。Edx能够为通过课程学习的学生颁发“X University”证书[7]。

2MOOC与个性化学习的关系辨析

2.1MOOC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

个性化学习这个理念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算是它的源头。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前MOOC热潮的到来,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获得丰富的资源。同时,学习者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所在地等,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来达到学习个性化的状态。可以说,MOOC的到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2.2个性化学习是MOOC的根本诉求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必然会对教育理念和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必然会改观,从而建立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这是对以前传统封闭、被动方式的挑战,它提出了一种个性张扬、自由平等,学习者充分享有话语权的新主张。MOOC就是这种时代下的产物,倡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并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3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内涵分析

3.1个性化学习概念及特征

个性化学习是指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采取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来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学习。个性化学习强调因人而异,突显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独特性、主动性和进取性,是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中心的学习方式[8]。

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进度来满足自我学习需求。学习的多元化指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满足学习者的单一需求,而是满足其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另外,个性化学习的特点还包括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以及学习评价的个性化。

3.2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内涵

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个性化学习,不如说是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而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是指学习者依靠MOOC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在任意开放的课程资源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时间、学习伙伴以及学习方式都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

3.3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特征

自主性和多样化是个性化学习的主要特征,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除了具备这两个特征外,还具备技术性和开放性特征。

技术性是指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和完成,这必然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所以它具有很明显的技术特征。另外,要通过MOOC去实现个性化学习就需要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网络课程资源,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成为学习伙伴开展协作学习,而且MOOC平台的交互也需要通过网络去实现。

开放性是指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学习者的协作伙伴不一定在同一地区,只要是达成协作意愿的,都可以通过MOOC平台来实现[9]。

4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

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在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研究中,目前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并不是强调个性化学习模式的统一,而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为进一步探索、完善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提供指导。

图1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个性化学习符合Web2.0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活动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控制能力。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过程,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方式。

(1)课程注册。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或兴趣选择课程,这些课程不像传统的网络课程,单单是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均码式”课程。教师一般会提前以邮件或是布告的形式告诉学习者学习信息,整个学习过程也不同于传统网络课程的单一模式,MOOC更多地强调学习过程的互动性,通过评价、讨论把学习者和教师真正连接起来。

(2)视频学习。视频是MOOC信息传递的核心形式,一般长度不超过20分钟。设计者把课程内容和练习题目无缝地衔接起来,学习者观看完一段视频后要完成相应的练习,然后再继续观看。对于学习者没有掌握的内容可以反复、多次观看。

(3)完成作业。该环节充分要求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小知识点练习和视频是无缝衔接,学习者在观看完视频之后直接进行练习强化,然后开始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学完后会有相应的单元家庭作业。

(4)在线交流。在线交流是MOOC的又一个核心环节,MOOC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每次给学习者一个主题,然后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在线讨论、学习,因此,在线交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作用至关重要[10]。另外,因为注册课程的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协作学习也需要基于在线交流的方式来开展。

(5)个性化评价。学习评价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个性化评价同样也是MOOC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难题。一是学习者数量众多,二是学习者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学习方式,对这些学习者进行个性化评价将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而MOOC通过对学习过程监控和评价的创新,提出了用计算机评价客观题测试并及时反馈给学习者,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评解决主观题的评价问题。

(6)参加测试。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视频中的作业进行一项简单的自我测试;另一方面,整个课程结束后,如果学习者达到参加结业考试的标准,则可以参加该课程考试。考试题目多是应用型的灵活题型,学习者通过考试后学校会给学习者提供一份电子认证书[11]。

5结语

MOOC如火如荼的开展给我国开放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但是如何满足web2.0时代学习者对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仍是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MOOC提出了关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模式,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模式上的支持,也希望该模式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实践检验,然后进一步完善与成熟,最终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最大满足。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吴明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兴起[J].世界知识,2013(14):60??61.[2]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3]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4]Wiki.MOOC[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MOOC.[5]百度百科.MOOC[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FEtTq97ba03_87T6lyhQO8SBfQOEgWFv2_r1LEJjsOIRxqVg Z9Be8IQ_OfH??PdQGccFSUD1W5yRsjAU9BM0N8TJYp4BrI6Xh 2uUm6D02Th06W5OXaNkiBdVoRKiMm69.[6]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3??12,27.[7]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8]黄悦.终身学习与个性化学习[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7):11??12.[9]蒋志辉.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模式建构与策略优化[J].中国远程教育,2013(2):48??51,95.[10]毛会彬.打造“个性化学习”的五个步骤[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2):23.[11]刘丹.开放大学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探析[J].

第三篇: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研究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研究

发表时间:2007-8-19作者: 刘元芳 肖天明 雷青山来源: 万方数据

关键字: 企业 核心竞争力 模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首先探讨核心竞争力内涵,研究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进而深入探究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与不同类型创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的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构建核心竞争力模型,从而揭示了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藕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和机理。

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这种全球化经营与竞争的挑战,企业如何获得竟争优势,实现“基业长青”一直是理论界与企业界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应用核心竟争力理论,着眼于企业深层次的竞争能力,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祸合,构建核心竞争力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企业持续竟争优势的本质。这对中国企业全面接轨国际市场、迎接新挑战,提高竞争力,都具有现实意义。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国外学者在近十年以来被收录在SCI, SSCI中的就有533篇文献,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评为过去十年间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十大管理实践之一。

1.1 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核心竟争力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整合型核心竞争力。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2)知识型核心竞争力。著名的技术管理专家D.Teece和Joe.Tidd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组织成员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集、组织的技术系统、组织的管理系统和组织的价值观系统。

(3)资源型核心竞争力。M.A.Peteraf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资源系统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已有和潜在的资源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企业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为形成自己的独特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4)组合型核心竞争力。J.F.Christens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主要创造价值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1.2 国内已有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追踪型和改进型研究。柳卸林、左建军分别撰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宁建军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陈清泰、傅家骥等借鉴技术管理学派的观点,提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复旦大学首明杰教授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组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

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个复杂子系统,它渗透在技术、资源、知识、文化、人力资源、组织和管理等多个子系统融合而成的大系统中。2 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2.1 技术创新的内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创新概念,在随后的专著中又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创新理论。在他看来,创新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他所指的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或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其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技术创新的内涵在扩展,价值网络和组织经济对于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新涌现出来的关于交互式、布式和开放本质创新,提出公司从内部R&D获取竞争优势的趋势,并争取通过利用外部广泛的资源获得成功的创新。

2.2 技术创新时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1)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技术创新的趋势是更多地关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这不仅从新的理论角度解释了技术创新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而且也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因此,技术创新过程是核心能力建立的关键,两者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

(2)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演化动力

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其成果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以至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并最终为市场所认同,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未来企业将向创新推动型转变。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3.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作为群体意识的企业价值观及其外化,有三层含义:首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其次,这种价值观是企业的价值观,不是企业内部成员个人价值观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价值观的同化,是“人格化”了的企业价值;最后,企业文化还包括企业价值观的一种外化,是经营思想、历史传统、伦理规范、制度准则、行为方式以及蕴含在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中的企业价值观。

3.2 企业文化与核心竟争力的相互关系

(1)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在谈及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时,人们往往忽略企业文化的作用,而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的作用,但是脱离了企业文化,技术创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就谈不上形成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只有以企业文化为平台,并支撑企业文化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此外,相同的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技术创新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它的作用在于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具体实现技术创新的效益,形成核心竟争力和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2)企业文化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群体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体现着现代企业的宗旨、根本追求和精神归宿,决定了企业远期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状况来决定经营战略,必须以适当的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配合经营战略。由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不断用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经营战略,周而复始,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更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藕合模型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祸合,即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结果。在核心竞争力建立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最基本的行为,企业文化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支持平台;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环境和以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引进创新为内涵的技术创新过程的祸合来构建的。

4.1 企业文化环境

技术 创 新 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并受其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将发挥导向、激励、凝聚、幅射等方面的功能。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实现起重要的功能作用。

(1)企业家精神。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在经济环境中引人新的生产函数,它的产生主要源自企业家的作用。”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的能力的人”。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在长期生产实践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事业追求和文化定势的总和。企业家敏锐地捕捉市场非均衡状态提供的创新机会,果断地作出决策并承担风险,在生产经营中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主体和权威,并对稀缺资源的利用做出判断性抉择、创新过程的组织和指挥,因此企业家精神是形成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能的承载者,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础。技术创新源于人的思想观念上的突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企业文化作用的对象是企业中作为人力资源的员工,因此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这种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励是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有利于营造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良好的企业内部文化氛围环境,形成核心竞争力。

(3)研发管理。研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先导,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推动力。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不仅要拥有核JI.技术,而且还要保证其核心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此企业必须加强研发,这是竞争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技术创新的研发管理就是以企业文化的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来确定研发价值取向,促进形成新的核心技术,以至成为自身的知识产权。同时,研发管理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和整合作用来协调参与者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一个开放、创新、合作的研发文化,从而保证研发持续创新。

(4)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中的个性化、多样化追求和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与企业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必然产生组织变革,使创新机制搞活,获得良好的动力,运行协调有序。因此,组织创新为组织变革和创新提供价值动力,进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2 技术创新过程

企业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捕捉利用机会),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进人市场实现商业利润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过程。技术 创 新 又有其自身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和应用。一是引进技术创新,即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企业创业初期应用最为广泛。二是模仿技术创新,即将已有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模仿、仿制、改造、创新而产生新的功能、特点,由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多属于此种模式。三是合作技术创新,即企业与高校、科

研院所和省内外、国内外有关部门合作研究开发,采用各种不同的合作开发方式和组织形式,以此达到技术创新目标,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势互补,降低风险。四是自主技术创新,指企业依靠自身科技实力和条件,根据市场机会、技术机会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确定项目进行技术创新。此种模式应用是在企业发展到更高阶段,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在技术创新过程,无论处于什么领域、反映什么层面、在什么阶段、应用什么样的创新模式,都是在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组织创新为代表的一定的企业文化环境影响下进行的。技术创新应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丰富深厚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规定和影响着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创新目标,企业精神凝聚着全体员工的人心,鼓舞着创新的斗志,成为强大的创新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推动着技术创新的开展与升级。同时,技术创新的不断持续进行也必须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企业的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竞争能力为目标,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培育员工“团结合作,创新贡献,不怕困难,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果敢行为,夺取胜利”的企业精神;并在产品创新设计、生产工艺创新、市场营销服务中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技术创新又建设了新的企业文化,更有力地推动技术创新持续发展。这种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的有效互动作用培育和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4.3 核心竟争力模型

基于上述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在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相藕合基础上构建的核心竞争力模型。从该 模 型 可以看出,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为代表的企业文化构成技术创新的外在环境;以技术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以至自主创新为技术创新内涵,共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环境,并以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活动为实质内容和动力,才能逐步建立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四棱锥模型中,四个棱锥面分别代表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从下到上、由底面和三个横截面构

成的代表着技术创新实质内容的不同创新模式,所以,不同类型层面的技术创新都受企业文化的包容、影响和制约;棱锥顶点代表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发展祸合交汇为核心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一般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四棱锥模型中,底面代表最初大量创新活动基本是引进技术创新;然后是模仿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提高;当企业发展到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可向外拓展,寻找研发创新的合作伙伴,开展优势互补、共同研发的合作技术创新;当企业发展到具有相当科技实力和基础条件时,即可迈向最高层次的自主技术创新阶段。

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是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塑造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为支柱,同时也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进步。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技术创新也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文化也必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企业家精神更加成熟、完善,更具民族风范和时代感,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更加得到重视,研发由小到大,更加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和创新,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组织变革构建更加宽松、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推动企业不断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这样,技术创新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文化不断提升进步,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藕合,走向顶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藕合而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整体素质、实力水平、文化品位都会提高到新的层次;反之,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对技术创新有深刻的影响,成功的企业都有成熟的优秀企业文化支撑着。因此,面对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的挑战,企业应在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将两者有机祸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第四篇:学习MOOC心得体会

学习MOOC心得体会

学习MOOC>心得体会

6月12日>护理学院安排侯XX、董XX两位青年教师,到长沙参加'全国医学院校MOOC(慕课)与医学教育研讨会',通过中山大学王XX教授、中南大学XX医学院的何XX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卿XX老师的讲解,会后与参会高校老师进行交流学习,让我们对MOOC(慕课)教学法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颇深,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MOOC(慕课)的起源、发展及关联注意学习

从2012年,Harvard、Stanford、MIT等名校掀起了MOOC(慕课)热潮,给21世纪的教育带来了一场划时代、颠覆性的革命。

MOOC(慕课)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戴夫 科米尔和不赖恩 亚历山大提出的,M-Massive大规模的、O-ope开放、O-Online在线、C-Courses课程,就是没有门槛,大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在线学习,MOOC(慕课)是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2011年美国斯坦福出现第一个MOOC(慕课)XX台;2012年哈佛、麻省;2013年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MOOC(慕课)XX台,我国2013年由清华大学推出,2014年中国医学教育MMOOC(慕课)成立。

MOOC(慕课)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由2008年,加拿大学者开设,它是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念,其主要观点就是,信息是节点、知识是连接、理解是网络的突出特性、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和'意义构建'对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和协商。

二、MOOC(慕课)的教学特征

MOOC(慕课)是一种课堂模式,有较完善的课程结构,包括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协调人、讨论话题、课程进度、时间安排、课后作业、考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及时反馈系统;MOOC(慕课)将知识传授课程放到教室外,可以说是翻转课堂,课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课内完成作业讨论交流,打破传统课堂先教后练,课内讲授课外练习的学习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创造了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帮助老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而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开放式教学模式没有时间、人数、地点的限制,资源开放,通过网络XX台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将课程被切分成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程',将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课前学生通过XX台观看微视频10分钟;课堂上将问题、作业和老师共同讨论,也可通过个人测试、小组测试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课下在线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在线互评。这种模式其优势就是能够因材施教,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10分钟微视频可以防止学生'走神'现象的发生,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在线练习,差生是差的积累形成的,用练习来消除这种积累。而教师可以从后台评估检测系统知道每一位学生看了什么内容、看了几遍、多长时间、作业怎么样。通过这种辩证教学模式,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讨论对课程材料进行辨证地评估,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自己想法和解决方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三、MOOC(慕课)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传统护理教育模式特点多已接收模式,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护理教学模式的问题:

① 教学性形式机械: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于接受、继承知识。无论是教室还是病房,除了听教师讲课就是看教师操作,处处以教师为中心。

② 教学内容单一:护理课堂内容多限于知识的讲解,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相似,教学内容偏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护理思维局限。

③教师观念滞后: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讨论互动学习较少,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

④忽略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学生缺乏评判性思维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不爱问'为什么'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

基于MOOC(慕课)的医学教育模式,护生应应用MOOC(慕课)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前浏览护理学专业课程内容与安排,获取教师在学习网站提供的各类学习资料,包括课程及操作的文档、视频;在课中,进行积极讨论与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从大量医学信息过滤知识;在课后制作个人学习资料,如音频视频等,进行分享,充分利用社会化网络工具,如微博、博客、社交网站的开展互动学习,建立学习网络,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积极练习操作并分享心得,定期参加教学医院实习计划。

今后护理教师基于MOOC(慕课)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不通,更多的是扮演课程发起人和协调角色,而非课堂主导者;设定学习主题、安排医学专家互动、推荐学习资料,促进分享和协作;使用'MOOC(慕课)'的优质在线资源,与自己的护理教学相结合,设计混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课下进行视频内容的学习、练习操作与交流心得,课堂上进行护理专业学习内容的重点分析、知识总结,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解答护理叫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评价;增强了师生交流与个性化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效。

MOOC(慕课)首先给大学教师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失去知识垄断性的教师们职业生涯怎么过?我的建议是应该切实转变角色,从单纯的讲师变成'教练',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或者说,教师要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建设性学习服务。

与大学流行的全程MOOC(慕课)不同,美国许多中小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课前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这样老师就可以在面对面课堂上集中答疑和讨论问题。此类网上、网下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倒是值得大学去大力推广的。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做好准备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战。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学生的权威知识源;二是转换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三是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与进行协同知识创新。

护理学院

二〇一五年六月

第五篇:构建立体课堂教学框架

构建立体课堂教学框架 促进师生全面共同发展

——多寿路小学校本教研辅导讲稿

一、回顾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2000年龙山区成为全国38个课程改革整体实验区之一。组织开展课程改革宣传,要求教师开展走进新课程培训,大家在不同程度上对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认识,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核心词语是更新理念。

2004年全国上下普遍研究的是转变教学方式,大家普遍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出现活动多样,实效极差的效果,使一些人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怀疑,甚至抵触。2007年全国上下一致倡导有效教学,一时间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研究的重点,追求高效,降低消耗,有限的40分钟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2012年教育局行政工作计划,目标是提升内涵发展、培育幸福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深化校本研究中,积极倡导根植于课堂、基于常规、贴近教学实际的有效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在反思、在交流中提升,不断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中要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以孩子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二、我们校本教研的发展过程

2009年学校推出“每周一研”教学研究活动,大家都亲身参与,以年组学科为单位,经历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等教学环节,教研活动已经开展多个轮回。

2010年学校在每周一研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大赛”,推出部分教师进行过展示观摩。2011年教师继续深入开展年组教研,曾经开展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主题教学模式尝试。几年期间多次省市区各级各学科教研活动相继开展各种竞赛、评优活动。

三、我们教学中的问题。

1、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缺少过程方法的指导。

基础知识方面、基本技能方面,前两者之间也称为双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从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含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平台,是学生情感目标得到升华的必要条件。

2、重视教师主观讲授,忽视学生自主。

学习教师的讲授意在指点引导,指示和教导,由于学生阅历、经历、理解力、思维力价值观不够成熟,因此教师有义务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的点拨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独立的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自我解读、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个性的、体验的、构建的、创造的;正是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讲授体现了促进发展的价值性,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

3、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现,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

教师心中想只要教材中要求的知识点给你教会了,就是完成任务。教师累的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疲于目不暇接,手忙脚乱。语文课把课文读通了,字词会认了,简单说一说,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适当利用基础训练和优化练习一训练,结了。教学缺少阅读、缺少感悟,缺少品味、缺少积累。数学课,板书课题,出示例题,读后解题,总结规律,反复练习。教学缺少探究,缺少合作,缺少自主,缺少动手操作。遇到听课时,反正我没有错误,你挑不出大毛病。没有听课时,信手捏来,想到哪里,讲到哪里。

4、重视考试的分数,忽视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只注重学生会不会做题,不注重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更谈不上会不会实际应用。课上不求学生思考,课下大量机械训练。

5、重视课堂组织纪律,忽视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上,表现规矩,气氛沉闷,不说话,听指挥,指向那,打向那,就像棋子一样,木头一样,少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陪读,少数学生尽情表现,多数学生鸭子听雷。

四、我校校本教研课题的产生

• “教与学的问”、优化“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 校长(提出)• 教学校长(论证)• 教导主任(研讨)

• 年组长、学科组长(征求意见)• 骨干教师(联系实际)• 全体教师(传达贯彻)• 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经历,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庞大的体系,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研究,在实施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怎样切入“教与学的问”

(一)为什么要提问?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认知学习论认为:教材往往比学生认知水平难,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在教材与学生认知间架起桥梁。

提问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为什么问”“问什么”和“怎样问”,即提问目的、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三个方面内涵,对于提高我们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与学的问”的认识 教——教师

问的核心是媒介——教材与文本 学——学生

教与学的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教材文本互动的总和。教与学的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媒介与纽带。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问可以把听、说、读、写、品、想、演、练、用等实践活动整合起来,问做为一种统领。

(三)教师提问不达目的原因在于: 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对教材研究不够。

实质性问题(有明显正确的答案,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如概念等)思维方式集中、记忆。——少问

思考性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主要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思维方式是发散、思考,学习方式是探究。——多问

(四)教师怎样提问?

1、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视角去看问题,设计问题的提出方式、思考或活动过程;

2、提问应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的断层,提问应以引导为主,为学生搭建梯子,归纳、提炼方法,形成技能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要求:

1、研究教材,用目标导航。——问得准

2、面向全体,分层次教学。——问得广

3、巧设情境,营对话之场。——问得活

4、适时点拨,扬引领之帆。——问得巧

5、学会倾听,架成功之桥。——有成效

(五)教师提问应注意什么?

提出问题后,延长1—5秒时间的好处:

1、回答时间长

2、主动、正确率高。

3、思考之后,回答人数多。

4、学生提问增加。

5、推出的结论增加。

备课时要追问自己的提问是否引起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激励、诊断、引导的作用。

(六)怎样开展教学追问: 追问要有知识铺垫,追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追问要为学生深入学习打基础,问到学生有思考才能回答,或者打不上来,追问要有效,追问要尊重学生的体验,追问巧妙联系课外。

(七)目前问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乱。提问目的不明确,为提问而提问,随意发问。虚。提问的目的达不到,落不实,评价不到位。浅。问题过浅,没有启发性,引不起学生思考。

散。重要问题没有经过整体设计,没有主线,形不成系列。板。提问缺少技巧,方法不灵活。

(八)怎样培养学生敢问:

课堂提问中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教师教学语言的作用: •

1、激励思维和学习•

2、诊断问题所在 •

3、引导调控方向 • 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

1、评价语言单一 •

2、表扬泛滥 •

3、有温度没有深度 •

4、提问浅层化 • 教师课堂有意义的用语 • 你认为该怎样做? • 你有什么方法?

• 你认为最精彩的环节是什么?

• 你的猜想对吗?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些结论是否正确? • 你可以用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谁的方法最有效、最合理。

• 你认为学习小组中谁的表现最精彩,为什么? • 谁能对他的发言提出质疑? • 愿意把你的想法讲给同学听吗? • 他的想法可以吗?你有什么意见? • 这节课谁的发言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 他通过思考已有了答案,你们是怎样想的?

• 你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点慌乱,在理一下思路。•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2.表扬次数和范围要恰当。3.对后进生要优先表扬。4.赞扬行动和品行而非个人。5.微笑、行动更是赞扬。

六、怎样转变教学方式

(一)评价一堂课的要素 1.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2.学习潜能的充分开发; 3.实践过程的充分展开; 4.有用信息的充分摄取; 5.发展需要的充分满足。

(二)探究学习的要求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每节课安排一次较大型的研究活动即可(一般10至15分钟,要围绕重点问题,突出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各种活动不要面面俱到,那样学生参与活动不及时、不彻底,不但没有教学实效,而且师生疲惫不堪。

(三)自主学习的要求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给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怎样检验?)•

2、给相对足够的时间

•(根据内容、形式、难易程度、知识新旧程度)

(三)合作学习的要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注意事项:

1、分组明确;

2、组长负责; •

3、分工合作;

4、资源共享

(五)转变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

1、为什么反思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

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 •

2、何时反思

课前——课上——课后 •

3、反思什么

教学决策、目标制定、媒体使用 •

方法手段、组织教学、教学评价 •

4、反思的标志

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七、我们的设想——构建立体教学框架 • 切实做好八个一,真正转化教学方式

1、关注一个点:教育学的问;以典型问题设计为统领,采用追问、反问、提问、答问、解问等方式,培养师生爱问、会问、敢问、问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2、贯穿一条线:转化教学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变课堂的主宰为合作伙伴,变传授知识问引领、探索、发现,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塑造一个面:全体学生的学;让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紧张而又充实。•

4、搭建一个平台: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

5、形成一种风气: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致力于课堂教学研究;

6、建立一种机制:年组研讨,集体观摩,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总结提升,教学开放,现场汇报;

7、造就一个团队:每个学科组就是一个研究团队;转变教师个人的研究为集体研究; •

8、探索一种模式:每个学科都要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八、本学期校本教研活动总体安排: • 第一阶段2.17—3.12 • 调查、研究、宣传、培训、动员、计划等 • 第二阶段3.13—4.12 • 每周一研、活动研讨、精彩案例、精彩反思 • 第三阶段4.13—4.25 • 总结经验、形成特色、笔会专辑 • 第四阶段4.26—5.11 • 观摩研讨、筹备会议、分步落实计划 • 第五阶段 五月中旬

• 教学开放、经验介绍、现场展示、会议研讨 家长开放活动内容:

1、学校统一组织,说明情况。3分钟

2、班主任在本班讲课一节,语数不限。40分钟

3、班本特色:背诵、演讲、诵读、口语、书写、英语、歌曲等现场表演。15分钟

4、学生作品、作业、作文、学习资料等展览。15分钟 期待: 形成个人风格

打造学校特色

惠及千百学生!

下载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的构建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的构建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作动物细胞三维立体模型”教案

    “制作动物细胞三维立体模型”教案 巧家一中 生物组 徐嘉佳 一、教学目的: 1、制作动物细胞三维立体模型。 2、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构建立体学习网格争做合格共产党员(大全5篇)

    构建立体学习网格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输油处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要 2016年以来,按照油田公司党委“两学一做”......

    构建未成年人立体保护网络

    文章标题:构建未成年人立体保护网络构建未成年人立体保护网络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只有保证他们......

    “硬纸板的创意生活”立体模型解说词

    “硬纸板的创意生活”立体模型解说词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代表“硬纸板的创意生活”立体模型组向大家介绍我们制作的这一模型。大家请看,我们的模型主要由七个......

    欧洲质量奖模型

    欧洲质量奖模型1模型与绩效、顾客、员工和社会有关的优秀结果是通过领导者驱动方针与战略、员工、合作伙伴、资源和过程等得以实现的。欧洲质量奖模型的9个方框对应于组织达......

    MOOC与传统课程的比较研究

    【摘要】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具有学习者规模大、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开放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欢迎。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相似,但存在着教师投入多、交互延时、针......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 【摘要】:自2000年学习技术标准的各种规范和参考模型陆续颁布以来,学习对象,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学习资源组织形式,逐渐成为网络学习开发商和研......

    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领导力模型

    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领导力模型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陈建华钟统林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电企业积极寻求战略转型,对作为人力资源核心组成部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