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监督形式提升监督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2:0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创新监督形式提升监督效果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创新监督形式提升监督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创新监督形式提升监督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创新监督形式提升监督效果 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新形势下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县认真贯彻干部任用四项监督制度,严格遵守 “十不准”纪律要求,坚持预防、监督、查处并举,初步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干部监督体系,有效防止了干部 “带病上岗”,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一、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1.创新思路,拓宽监督视野。为了适应干部监督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着眼于全县干部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思考和谋划干部监督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实践探索。一是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干部监督导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和县委确立的“选实干型干部、配发展型班子、建创业型队伍”的选人思路,确立了“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论”的用人导向,调整干部监督重点,注重在干事创业中考察、识别、选用干部,积极为县委正确使用干部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先后使一大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调整了一批工作平庸化、绩效不突出的干部,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创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起到了很好的“风向标”作用。二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基调创新干部监督内容。创政绩、出政绩,是干部从政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干部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坚持把定性和定量、品德和能力、民意和实绩有机结合起来,及时修订完善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平时考核及结果运用等4个办法,并运用此办法对全县78个领导班子和1038名领导干部组织实施了集中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研究提出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办法措施,突出了以实绩评价干部、以经济发展评价干部、以群众满意度评价干部,较好地处理了全面考核与突出实绩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之间的关系。三是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创新干部监督手段。坚持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实施到哪里。一方面,从规范民主推荐程序入手,抓干部推荐、选拔、任用、管理等各个环节责任落实,有针对性地拓展民主推荐的范围,改进考察手段,推行和完善考察预告制度、干部任用票决制、任前公示制等,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方式,制定了《**县选拔任用科级领导干部初始提名办法(试行)》、《**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暂行办法》、《**县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全面推行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全程纪实、信息公开等制度。通过用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制度规范干部推荐、选拔、任用各个关键环节,有效落实了群众“四权”,提高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

2.突出重点,加强“一把手”监督。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作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实行自我监督、组织监督、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并重,全面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强化自我监督。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头脑,落实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和述职、评议制度,开展正面典型激励教育和反面案件警示教育,积极引导全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筑起了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同时,通过配发学习资料、开设党校培训课程、交流研讨和知识竞赛等形式,督促全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和相关法规,切实做到在选人用人上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不断增强严格遵守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备案审核,强化组织监督。认真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备案制度,严格遵守每次提拔干部不超过20人的规定和向向市委组织部报告审核制度,同时坚持征求县纪委、计生、审计和上级部门意见。2013年以来,先后13次就干部任免事项向市委组织部进行了报备审核,严把事前关。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内部监督。围绕创新党委领导班子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了常委会、全委会、县直部门(乡镇)党委议事决策规则,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内部建立了科学的分工协作和运行机制,落实“一把手”“五个不直接分管”的规定,合理分解“一把手”过于集中的权力,明确副职在班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围绕“四重一大”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说了算。四是引导群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大力推行“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定期开展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活动。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指派专人接待和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干部的问题,凡是问题具体、线索清楚的,都认真调查,及时处理。近年来,对2起实名举报件,向举报人当面反馈了查核情况,对1起反映在干部推荐中有违反程序问题的举报件,迅速组织调查,核实后对1名干部终止考察。同时,通过**党建网站、聘请干部工作监督员、定期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3.严把环节,推行全程监督。按照“预防于前、规范于中、惩戒于后”的思路,把追求监督的最大效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把各个环节不放松,坚持监督程序不走样,有力地加强了全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严把入口。坚持县委确定的“六个注重”用人原则,前移监督关口,注重选拔政治坚定、情趣健康的干部,注重选拔转型发展、实绩突出的干部,注重选拔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注重选拔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干部,注重选拔改善民生、群众拥护的干部,注重选拔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优秀干部,使“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论”的用人导向全面得到落实。二是强化管理。结合干部考核、奖惩、调整等工作,对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在执行公务和个人生活等方面遵守党纪政纪规定情况加强监督,对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和组织调整。近年来,先后对考察考核中民意靠后的6个班子和13名干部进行了谈话诫勉,对5名群众有反映但不影响任职的领导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坚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党政“一把手”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对领导干部行使事权、财权进行全过程、连续性地监督和审计。实行“凡离必审”,加大任中审计,对一些群众来信来访、干部考察考核中或其他渠道反映问题突出的领导干部进行重点审计。2013年以来,先后对5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中审计,对8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离任审计。三是疏通出口。疏通“出口”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也是焦点。近年来,对不胜任现职的2人作了免职处理,对工作实绩和民意较差、严重影响班子团结或工作中有较大失误的9人作了调整。因违纪违规撤职干部4人、免职24人、降职12人、调整岗位21人、考核不定等次干部3人。同时,大力推行干部任期制、聘任制、试用期制、末位淘汰制和轮岗待岗制度,2013年以来,全县共轮岗交流领导干部130多人。

4.健全制度,强化日常监督。从建立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着眼,以增强合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运行新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推行机制。将干部监督工作纳入组织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量化考核,深入贯彻落实全县惩防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县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意见、实施细则,健全形成了纪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宏观监督、各主管部门和单位行使日常监督、执纪执法部门具体监察监督的干部监督体系和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干部监督网络。二是完善权力约束机制。坚持扎实开展年度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并把民主测评对象范围由新提拔的党政主要领导扩大到所有新提拔干部,测评和评议结果通报范围由常委会扩大到全委会,增强了测评和评议结果的真实性。三是完善纪律约束机制。建立和落实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双向报告、出国(境)管理、外出打招呼和请销假等制度,增强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在抓好干部日常监督的同时,重点向“八小时之外”延伸,制定出台了《**县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聘请干部监督员,注意尽可能多地了解干部在生活圈、社交圈中的行为举止,全面把握干部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方面的一贯表现,有效地防止了各种不正之风的发生。

二、当前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1.部分单位“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难以进行有效监督。有的单位“一把手”在经费开支、项目建设、设备采购、工程招投标等重大事项中仍是个人说了算。上级对他们的监督是间接监督,难以到位。从干部自身来看,人们往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或无法监督,“一把手”也不愿接受监督。

2.干部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八小时以外”监督难。当前随着社会活动日趋复杂,各级干部的工作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内部管理,工作时间不再只是八小时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扩大到八小时之外,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不断扩大,而我们的监督工作难以随着干部活动的延伸而延伸,所以常常难以监督到位。

3.监督体制不够完善,监督合力还不强。由于体制不够完善等原因,监督工作仍存在监督合力不强、主观能动性不够、监督到位率低等问题。从监督的运行情况看,自下而上的上行监督与平行监督相对较薄弱,干部监督中群众参与度还不高。

三、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对策

针对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要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干部监督工作的成效。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监督意识。通过对政策法规的学习,努力提高监督对象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两方面的教育,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防止和克服拜金主义、庸俗作风,增强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的自觉性,不断强化监督意识。

2.突出监督重点,加大查处力度。要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对腐败易发部门、职位、时段、事件进行深入监督,加大查处打击力度,提高监督成效。一是加强对“重点对象”的监督。一方面要监督“一把手”依法行使职权,防止滥用权力。另一方面要科学设置职权,将权力适度分解,合理分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个人对权力的垄断。二是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监督。对于一些容易引发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场所,要密切关注,发现社会交往复杂、有消费超常、生活不检点行为和违纪苗头的,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病救人”。三是加强对“重点事件”的监督。对于一些容易引发违法违纪行为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工作,如重大人事安排、重要公务活动、重大项目建设等事件,要加强监督,防止暗中操作或借机敛财。四是加强对“重点时期”的监督。对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时期,如换届选举、退休前夕等敏感时期和“八小时之外”的时间,要加强监督,把领导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亲属圈”纳入监督范围,最大限度地消除工作盲区。

3.加强横向协调,形成监督合力。组织部门要加强与各监督职能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坚持并加强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干部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组织部门在任免干部前,要听取纪检部门的意见,参考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对廉政建设有问题的不能提拔任用。对群众反映意见较大的地方或部门,要通过下派调查组进行驻点调查、监督等形式,促进整改。二是加强与宣传部门的协调。一方面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抵御各种诱惑和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各种腐败行为进行曝光、批评,通过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让各级干部警钟常鸣。三是加强与人大、政协、司法、信访等部门的协调。强化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评议工作;强化政协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加强与司法、信访部门联系和沟通,多方面掌握干部的廉政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完善工作制度,健全监督机制。一是坚持监督信息反馈制度。聘请离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专兼职干部监督员,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内外”的“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进行监督反馈。二是坚持谈话制度。对领导干部出现的苗头性问题,由组织、纪检部门进行诫勉谈话。对工作滞后或重要工作出现明显失误的单位、部门由主要领导对党政“一把手”进行诫勉谈话,帮助其找准问题,限期改正。三是坚持轮岗交流制度。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和掌管人、财、物的内设机构负责人进行定期轮岗交流,让他们在本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锻炼,通过交流锻炼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四是坚持选任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对各级党组织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在选拔过程中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酝酿讨论等方面是否符合《条例》的规定和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第二篇:药品监督抽样实践与思考

药品监督抽样实践与思考

药品质量监督抽样是稽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打击假劣药品不可或缺的监管手段。以我局近几年来药品抽样工作实践来看,其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监管需求的问题情况。为此,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求促进药品质量监督抽样工作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药品监管。

一、药品质量监督抽样存在的问题

1、抽样药品剂型比例失调,供样单位比例不均衡。观察近几年我局抽样数据,从抽样药品品种可以发现大部分以片剂、胶囊、中药饮片为主,注射剂、外用剂型、溶液剂型等品种占比数量很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主要的原因是抽样所需的样品数量较大或者品种价格较高,给供样单位带来较大的经济承担,使抽样单位与供样单位之间可能发生矛盾,为了完成抽验任务,抽验人员往往会选择一些价格相对较低或抽样量相对少的剂型品种。也有的是进货或库存量少,达不到抽样数量要求,还有质量监督检查未关注或覆盖等情况。抽样品种比例的不均衡,不能反映出药品质量的全体水平,成为药品质量监督抽样的弱点,影响着药品监管的水平。同时从抽样药品的供样单位中可以发现抽样样品主要来自于乡镇以上卫生医疗机构,还有部分来自药品生产、经营单位,村级卫生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等单位占极少数,主要是受供应品种数量、经济条件限制,村级卫生医疗机构、个体诊所可供选择的抽样品品种有限,在有限的抽样批次资源条件下,从药品流通供应量出发,而把乡镇以上卫生医疗机构等作为主要的供样单位,达到质量监督检查能最大程度反映市场流通的药品质量情况。但是从在人员素质、储存条件等质量管理能力方面看,村级卫生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相对较为薄弱,容易产生药品质量变化等质量管理问题,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也是不可少的,如果缺少了这部分的监督抽样,由此会形成药品监督抽样工作的盲区。

2、质量监督检查品种未能全面覆盖,缺少药品质量信息分析运用的手段,抽样针对性不足。在监督抽样工作实践中主要通过检查人员查看药品的方式完成对抽样药品的初筛,这需要药品质量信息导向,而目前对药品质量信息的收集主要还是靠网络渠道,信息量不足,信息面不广,缺少对药品质量信息分析处理的手段,无法掌控有关信息和有效地运用,没能起到对药品抽样工作靶向指导作用,收集的质量信息只能成为日常积累资料,所以在实践中主要通过主观的经验和日常积累去发现抽样样品。在面对被检查单位数百个至千余种药品,仅凭人员查看这种单一主观的检查初筛手段,不可能对每个品种逐一检查,检查中也必然会遗漏一些具备针对性条件的抽样品种。同时单凭主观印象通过外观来判断质量可疑情况,难免会产生一些主观随意性的因素。在缺乏质量信息运用和其他技术手段下,要想达到质量监督抽样针对性和全覆盖的目标,仅有人员主观的经验和积累是显然不够的。

3、药品抽样与案件查处、基本药物品种监督抽样中不协调问题。药品监督抽验作为案件发现的重要来源,从案件查办成本和效益考虑,期望抽验发现不合格药品的涉案金额越多越好,所以在药品抽样实践中对一些进货量或使用量少、价格金额低的药品就可能较少得到关注。这就有可能忽视其中存在低价低质问题,使药品抽样目标发生偏移。同时在抽样不合格品药品案件的查处中,区域监管部门之间对抽验不合格的药品缺少协查信息交流,不利于对抽验不合格药品进行有效的质量追踪。在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下,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对基本药物质量都非常重视,把基本药物作为监督抽样一个重点品种,然而其中存在与供样单位在样品提供等方面的矛盾问题。目前乡镇以下医疗机构通过统一配送配备基本药物品种,以零差价进行供应,由此产生抽样样品的经济承担问题,提出监督检查供应源头的质量进行抽样的观点,对供样不够支持。而且即使抽验发现不合格的情况,可以预见对案件查办而言没有效益,影响着抽样积极性。

4、药品快检技术得不到应用。受人员、观念机制、快检技术适用局限性等条件限制,目前我局在快检装备上只有一只快检箱,且该快检箱基本没有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在快检技术应用上主要依靠上级部门的快检车支持开展十分有限的药品快检工作。所以药品快检工作基础薄弱,工作不能开展,不能和药品监督抽样发生配合作用,影响药品技术监督的效益。

二、几点建议与对策

1、加强人员培训。药品抽验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药品抽验人员不仅要政治合格、作风过硬,还要业务精良、行动快捷;不仅要懂得药学专业知识,熟悉药品生产过程,还要懂得药品经营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把握药品市场动态;不仅要掌握国家药品标准、检验方法,还要熟悉抽验程序和操作规范。

不仅要有商品防伪、包装材料、相关法律、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还要有药品外观鉴别、快检等技能。因此,要不断强化培训教育,既要加强理论培训,又要注重实践锻炼,提高抽验人员素质。

2、推进快检技术实践应用。在药品抽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检技术开展应用是有益的补充,将它应用在基本药物品种、乡镇和村级卫生室的药品质量监督检查,可以化解基本药物抽样工作遇到不协调问题,清除村级卫生室在药品质量监督检查抽样工作的盲点。所以在现有的快检装备条件下,建立起工作制度,逐步地开展起这项工作,形成一些工作基础和经验,发挥质量监督检查的手段作用。同时在快检技术上需要创造条件,加强快检装备设施建设,加大对快检技术的应用开发,尤其是在基本药物品种、非法添加药物等方面的应用,使快检技术更加适应监管实践的需要。

3、建设与应用药品抽样信息数据平台。在药品信息化监管的有利条件下,建立药品抽验信息和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可以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数据比对,快速实现对所有药品质量的初筛,提高药品质量监督检查品种覆盖面,结合现场人员检查,这将大大增强药品质量监督抽样的效能。同时通过药品抽验信息管理系统,能使抽样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实现抽验信息交流和共享,提供抽验工作的成效。所以在国家、省级层面在这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和开发应用,将为基层单位促进药品抽验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加强抽样工作的考核和不合格药品查处协作。通过对抽样工作建立考核机制,如建立抽样品种比例、抽样不合格率、覆盖面等考核指标,可以促使抽验人员加强工作管理,合理分配抽样比例,更加重视抽样针对性的目标,提高抽样不合格率的工作成效,使抽样工作更加科学公正。同时对监督抽验不合格药品在案件查处中应建立质量协查追踪工作机制,通过开展质量协查工作,可以为协查单位提供药品抽样靶向信息,协查追溯供应源头质量,协查单位反馈质量信息为本地质量追踪提供依据,能及时防止不合格药品继续流通,取得双赢的合作成果。

第三篇:加强民事检察监督效果的几点思考

加强民事检察监督效果的几点思考

高邑县人民检察院 刘如卿 李仲辉、论文摘要: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诉讼监督的价值基础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且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也要求有相应的检察监督和约束。但由于立法上的不明确,致使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并将此制度加以完善,以期使检察监督发挥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司法公正的检察职能。【关键词】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完善建议

民事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实行的法律监督。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民事诉讼法》第14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以上规定,为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行使法律监督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在对人民检察院行使民事检察监督权作了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7条至第190条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检察院行使民事检察监督权的范围和程序。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司法公正,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民事检察监督的价值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用“监督”来约束“诉讼”是“诉讼监督”的基本目的。诉讼监督,意在对诉讼活动的察看和督促。广义的诉讼监督是指包含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在诉讼活动中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狭义的诉讼监督仅指专门国家机关即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诉讼监督是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诉讼监督是国家法制的调解系统。法律系统投入运行之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总是会出现偏离预定轨道的情况,监督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各种干扰的影响,及时地调节法制环节,消除偏离现象,保证系统向预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诉讼监督是使法制在诉讼阶段得以实现的最有力的保障。

第二,诉讼监督是民主制度的保障机制。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一对范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和内容。诉讼监督,作为国家法制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民主制度关系极为密切,监督是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方式。

第三,诉讼监督是权力制衡的有效手段。在诉讼中,通过权力制衡,通过规范与完善各监督主体的职能,一方面使 被被监督者不滥用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诉讼公正。

二、民事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权在现阶段主要表现在再审监督,采取的是事后监督方式,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民事行政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民事行政案件检察监督的任务在于对可能存在的因裁判者原因造成的司法不公,提出抗诉或检察建议,以督促裁判者公正司法并为合法权益人提供一个利益救济途径,是为纠正审判偏差和错误而确立的一项特殊制度。然而,由于立法规定的不具体,相关部门特别是检法机关对于法律理解的不一致,致使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在实务开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抗诉监督的范围不确定

《民事诉讼法》第187条将抗诉的对象确定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将抗诉的原因规定为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等四种情形。这条规定并未明确抗诉监督的范围是基于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做出的所有生效判决、裁定,还是仅限于在某些程序中做出的生效裁判;其次,对裁定的抗诉是基于《民事诉讼法》第140条规定的10条裁定,还是仅仅为这10条裁定中的部分裁定,法律也并未作出具体规定。由此,检察机关认为抗诉监督的 范围应包括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和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全部裁定。基于这一认识有的检察机关不仅对法院在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中的生效裁判提出抗诉,而且对法院在执行程序中,破产程序中做出的裁定也提出抗诉。有的检察机关不仅对驳回起诉的裁定提出抗诉,而且对先予执行的裁定也提出抗诉。法院则认为检察机关可以提出抗诉的裁判仅限于法院在审判程序中做出的某些裁判,且抗诉的裁判必须满足事后监督的要求。因此,法院认为检察机关对执行中的裁定,对先予执行的裁定,对破产程序的裁定的抗诉于法无据,不予受理。我国《民事诉讼法》设定的检察监督是事后监督,因此检察机关既不能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启动审判程序,也不能通过参加诉讼对正在进行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只能等到诉讼结束,法院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才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监督。这说明检察机关抗诉受到时间和程序的双重限制。前一重限制表明检察机关不得单独对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对管辖权异议,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等提出抗诉,检察机关如果认为这些裁定确有错误,只能等到一审或二审判决生效后,在对判决抗诉时一并提出抗诉。后一重限制实际上意味着只有当错误裁判落入审判监督程序的范围可以适用这一程序再审的,检察机关才能够提出抗诉。检察监督作为一种权力,同样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基于审判独立的理念,检察监督的范围也不应太过宽泛。然而在实践中确实存 在着个别法院违反管辖规定受理诉讼,违法采取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的现象。在破产程序、执行程序中也存在着滥用司法权违法做出裁定的情况。对于这些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是完全必要的。在抗诉监督不能达到监督的效果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创设一些替代监督形式,以最终达到诉讼公正的目标。

(二)案件的再审法院不合理

在民事检察监督过程中,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后,上级法院几乎一律以裁定或函转的方式将案件交给做出被抗诉裁判的下级法院审理。实践中的这种做法颇为不妥,严重影响了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法院的这种做法不符合诉讼立法的精神。我国《民事诉讼法》之所以没有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检察院生效裁判的抗诉权,其立法意图在于一方面是为了对抗诉的条件把握得更加准确,使抗诉的提出更为慎重,但另一方面,显然也包含了在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情况下,应由上级法院予以再审的意思。

(2)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对错误裁判的纠正,也不利于发挥上级法院的审判监督职能。尽管在再审中需另行组成合议庭,但审判人员仍需面对较大的压力,不利于纠正错误审判。

(3)检察机关的职能和地位,决定了上级法院不宜将案 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根据宪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专门监督机关,有权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这种监督不只是一种观察,也不只是一种判断和评价,它必须能够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因此,法律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用以制约其他国家权力行使的权力。而要使这种监督权真正起到制约作用,具有相应的权威,至少其地位和效力应与被监督的权力是平等的或相对峙的。因此从维护检察机关的权威出发,我们认为既然上级检察机关以就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向上级法院提出抗诉,上级法院就应当受理,而不能以裁定或函转的方式再将案件交给原作出被抗诉裁判的下级法院予以审理。

(三)原抗诉机关对原审法院再审后维持原裁判再次抗诉

对下级法院再审后做出的维持原裁判的判决、裁定,上级检察机关(原抗诉机关)再次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则不予受理。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10月6日在对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做出批复时所体现出来的:凡是原抗诉机关再次提出抗诉的,无论由同级法院再审还是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人民法院均不受理。只有在原抗诉机关的上级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才应当受理。检察机关对该批复持有异议,认为它不当地限制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因此尽管有了这一批复,在一些地方原抗诉的检察机关对由原审法院再审后维持原裁判的案件,仍然再次提出抗诉。最 高人民法院的这一批复有其合理之处:维护法院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防止了抗诉再审的无限循环,避免了司法资源的浪费。但从另个角度分析,此批复不利于发挥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监督职能。检察机关收到申诉后,一般都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慎重的选择,挑选那些符合抗诉条件,有把握抗诉成功的案件进行抗诉。对抗诉后维持原判的案件,检察机关再次抗诉会格外慎重,非有法定理由一般不会轻易地又一次提出抗诉。因此不予受理此类抗诉不利于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发挥。如按批复中由原抗诉机关的上级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则会引起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级别上严重失衡和增加上级检察机关工作负担,增加监督成本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由上级法院自己进行再审,是解决此问题的合理方法,由此就不会出现抗诉与再审的多次循环。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上级法院再审后做出的判决,只有原抗诉机关的上级检察机关才有权提出抗诉。

三、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建议

依照检察机关检察监督职能的要求,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应当加强其监督效果的体现,而其核心就在于构建和完善民事检察监督的方式。在检察实践中,检察机关创建并运用了一些颇有成效的检察监督方式:

(一)检察意见

检察意见是体现检察效率原则的一种监督方式,是指在 发现同级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通过协商的方式,提出检察意见,建议人民法院再审予以纠正错误。实践中,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诉后,检察机关经过审查,认为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不走抗诉的程序,而是有同级检察院直接向同级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建议法院依法再审。法院不是按照检察院启动的审判监督程序再审,而是按照法院启动的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法院再审结束时,应当将再审结果通知提出检察意见的检察院。再审法院不接受检察意见的,检察院认为自己提出的意见正确,可以向上级检察院提请抗诉,由上级检察院决定是否抗诉。这种做法有利于将矛盾消灭在基层,有利于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合作,同时也实现了检察监督的效果,是一种较为成功的监督方式。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检察意见的适用范围作出了专门说明:“人民检察院对于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若认为建议人民法院自行纠正效果更好的,可以使用此文书,对于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但不宜抗诉的案件,对于调解、支付令、决定等案件,可以此文书建议人民法院纠正。”在实践中,运用检察意见这种监督方式,应明确以下问题:

(1)提出检察意见的检察院,应当是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

(2)同级人民法院接到检察建议后,应当对该案件进行复查,认为人民检察院的意见正确,原审判决、裁定确有错 误的,应当裁定进入再审程序,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认为原判决、裁定没有错误的应当通知提出检察意见的人民检察院。

(3)人民法院再审开庭,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参与诉讼监督审判活动。

(4)再审终结人民法院应当将再审判决书送达提出检察意见的人民检察院。

(二)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是对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活动中存在的一般的程序性错误,或者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应当予以改进的问题,提出纠正意见或改进意见的一种监督方式。这种监督方式不具特别的强制效力,仅仅是提出问题,供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参照纠正或者参考改进。在实践中,人民法院在接到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后应当进行研究,确认检察建议书提出的问题后,应当予以纠正或者在工作中进行改进。纠正或者改进后,法院应当就纠正或改进的情况通知做出检察建议的人民检察院。

(三)特定案件的民事起诉和诉讼参与

在我国所有的国家机关中,检察机关是最合适代表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诉讼主体,这是检察制度的目的所在。当一个民事行为侵害了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或者侵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造成了国家或公共利益的损害,因不是直 接侵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往往无人享有诉权,即使法律赋予其起诉权,也常常以起诉与否与他们的自身利益无直接的关系而无人起诉。检察机关行使起诉权就可以以原告身份启动诉讼程序,使人民法院有权对这种案件行使审判权,同时应赋予检察机关对于此类案件的诉讼参与权,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和公共利益。但是,检察机关的起诉权和民事诉讼参与权毕竟不同于公民和法人的此类权利,不能没有限制。否则,就会因检察机关的过多介入而影响公民自主行使权利,同时也使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效果大打折扣。检察机关起诉和参与诉讼的民事案件主要应为以下两类:(1)国有资产流失案件

在实践中,国有资产主要是在投资、转让、处分等重大民事活动中流失的。检察机关是国家利益的代表,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检察机关有权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向法院提起公诉,并派员参加诉讼。对于关系重大国有资产的投资、转让、处分等案件,应有权参与到诉讼中,了解有关国有资产的具体情况,为国有资产的保护作好坚强卫士。(2)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

审判职能具有消极的一面,法院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解决纠纷,这在技术上就要求有主张权利的诉讼主体去启动诉讼 程序以维护合法权益。但实践中对于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尤其是公害事件,其引起的不满程度很高,但因此而形成的诉讼却寥寥无几。针对这种情况,无论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还是出于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的考虑,都应当设定一个代表公共利益的诉讼主体。因此,检察机关应当作为代表公共利益的法律主体,向法院起诉或参与此类案件的诉讼,监督审判活动,保护社会和公共利益。

第四篇:创新监督形式 打造廉洁工程

创新监督形式 打造廉洁工程

——**县纪委监察局推行重大项目派驻监察室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2009年以来,随着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大量国家投资项目落地我县,这些投资面宽、量大、线长,使我县基础设施及民生建设得以迅猛发展。相应的,权力寻租的机会和条件也在增加,如何对政府投资项目加强监管,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成为摆在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县纪委监察局按照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要求,认真调查研究,从教育、制度、监督三方面入手,于2009年6月,在全县推行了向政府投资重大项目派驻监察室制度,自制度实行以来,分两批累计向重大项目派驻监察室20个,为建设优质、廉洁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纪律保障。

一、主要做法

向重大项目派驻监察室制度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监督机制的一个创新和有效尝试。为积极稳妥地推行这项制度,县纪委常委会高度重视,安排由班子领导牵头,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于2009年6月,制订出台了《实施重大项目派驻监察室暂行办法》,规定凡经过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立项、主要资金由国家、省、市、县财政出资或者融资,建设周期在6个月以上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循环经济工程建设项目,由县纪委监察局组建廉政监督班子,入驻项目建设主管单位挂牌办公,对工程建设实施面对面、全过程的监督。并于当年向农村通达工程等8个政府投资重点项目派驻了监察室,取得经验后,在2000年,又向木王民俗风情园建设等12个重点项目派驻了监察室。目前,不仅实现了对农村工路、保障性住房、敬老院建设等重大民生项目的全覆盖,同时延伸到生态旅游建设、民族和谐小区、工业园区建设等县域重大发展建设项目。通过这项制度的有效推进,进一步延伸了纪检监察职能作用,逐步形成了“以监督促廉政、以监督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向重大项目派驻监察室工作也成为**县纪检监察工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工作中,我们牢牢把握住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加强领导,多方给予支持。县纪委监察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确定一名班子领导专门负责协调、管理和指导。平时注重加强对派驻监察室日常管理及工作开展情况监督检查,定期或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开展情况交流,对派驻监察室报告的重大情况,及时进行调查纠正和处理。在确定向重大项目派驻监察室计划后,都要召开县纪委常委扩大会议,对各派驻监察室进行授牌。明确要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单位必须支持配合派驻监察室的监督检查工作,解决了派驻监察室的后顾之忧。在县纪委监察局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下,各派驻监察室自觉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行使监督职权,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被派驻单位都做到了涉及项目实施、招投标活动、资金使用管理的重大事项及时向派驻监察室通报情况,主动邀请参与,并且为派驻监察室解决了办公用房、办公桌椅等设施,为日常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方式,建立专门监督体制。为最大程度地确保派驻监察室正常行使监督检查职能,我们在组织形式上采取了三个保证。一是保证独立性。对纳入监督范围的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监督班子,实行垂直管理,由县纪委监察局派出,对派出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形成了上而下,相对独立的监督形式。二是保证专业性。每个监察室由1名主任和2至3名工作人员组成,为解决纪检监

察机关人员编制少的问题,我们从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察机关、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中挑选了一批政治素质好,原则性强,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同志,聘请为特邀纪检监察员,使其身份转换后再进行派驻。既发挥了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力度大、监督面广的优势,又解决了纪检监察专业领域监督“短腿”的局面,保证了监督专业性。三是保证权威性。派驻监察室主任都由县纪委监察局班子成员或正科级室(办)主任担任,赋予派驻监察室代表县纪委监察局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能,授予相应的检查权,切实维护了派驻监察室的地位和监督权威。从而改变了过去由分管领导和执法监察室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形成了纪委监察局全员参与项目监督管理的新局面,形成工作合力。

(三)健全制度,确保规范开展工作。为了保证派驻工作取得成效,县纪委监察局制定了《实施重大项目派驻监察室制度暂行办法》,对派驻监察室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纪律等方面作了翔实的规定。明确了派驻监察室督促参建单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项目工程合同执行、监督资金运行使用、优化项目建设环境、检查违纪行为等5项职能。从参与权、咨询权、检查权、监督权入手,授予派驻监察室具有参加重要会议以及重大活动、听取汇报、调查走访、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深入实地进行查验、向其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以及受理关于项目建设方面的信访投诉等6项权限。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明确了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四条工作纪律,要求各派驻监察室统一实行挂牌办公,在工作场所公开职责、权限、联系方法及举报电话,有效规范了监督行为,提升派驻监察室工作人员的履职水平。

(四)讲究方法,充分履行职责。派驻监察室入驻项目单位后,按照工作要求,抓住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认真开展监督检查。一是提前预警,加强廉政建设。把广泛宣传《廉政准则》等相关党纪法规和典型案例贯彻工程建设始终,参建单位一进场,就明确告知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的同时,监督双方必须签订廉政合同,引导参建人员自觉按照规定办事,从源头上防范廉政风险的发生。二是紧扣“开工前、建设中、竣工后”三个环节,全面实施事前防范和过程监督。开工前,重点加强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责任主体单位各项特定规章制度的监督,要求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在工地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设立廉政告示牌,保证了监督举报渠道畅通。建设中,重点加强对工程合同、廉政合同的履行情况、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质量和设计变更的监督。竣工后,重点加强对工程款计量拨付情况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积极支持审计部门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并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同时,全面总结派驻工作,与工程建设情况一并入档。三是强化协调服务,努力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环境。派驻监察室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主动发挥沟通桥梁作用,协调部门和单位切实履行职责,积极配合、规范运作、高效审批,严肃查处项目工程建设中设障刁难、推诿扯皮的人和事,为项目建设搞好了服务。

二、主要成效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目前我县向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派驻监察室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派驻监察室通过持之不懈地廉政教育宣传,项目工程建设的廉洁氛围日益深厚,参建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效能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有效的推动建设任务的落实。通过对监督的再监督、管理的再管理,促进了建设项目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与派驻监察室相互配合,共同把好监督关,保证了工程安全和质量。在已派驻的20个重

大建设项目,均按照年初的规划目标,开工率均达100%,没有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没有一起安全生产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在开展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凡是实行了派驻监察室的工程项目,基本上没有问题或问题较少。随着派驻监察室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县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也呈现保持强势推进的态势。2009年各级下达我县四批135个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已竣工113个,在建22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2010年全县确定的62个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5.3亿元,占计划的106.6%。

(二)消除了项目建设过程中腐败风险。派驻监察室制度的实施,将预防腐败的关口前移到工程建设的前沿阵地。通过坚持对合同执行、招投标、资金管理、设计变更等关键的环节的全过程监督,提高了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和权力滥行。同时派驻监察室坚持按规定和原则办事,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处理问题显得公平、公正,因而群众比较满意,参建单位也比较放心,由于防范到位,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数量和规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未发生一起违纪违法案件。

(三)推进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领域惩防体系建设。派驻监察室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指导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主管部门、业主单位根据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找准漏洞,分析原因,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两年来,各派驻建设项目主管单位在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和档案管理等方面共建立健全制度52项。同时,我们也针对一些普遍性存在问题,实行了下发任务交办书、挂牌销号等措施,逐步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财、管事的体制机制。

三、推行派驻监察室工作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派驻监察室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坚持把握规律、开拓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新路子。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国家财政大规模投资地方建设,在我县乃至全市都属首次,在监督项目建设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只有着眼于工程项目建设新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监督机制,赋予纪检监察工作新的内涵,寻求新的突破,才能实现党风廉政建设与工程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

(二)必须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向重大项目派驻监察室是纪检监察机关拓宽监督职能的一项新举措,为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我们坚持“防范胜于惩治”的理念,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证在项目建设中权力运行到哪里,派驻监察室工作就跟踪监督到哪里,着力从源头上保工程优良、促干部勤廉。

(三)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各级重大决策部署顺利贯彻落实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中心和大局。实行向政府投资重大项目派驻制,就是找到了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和切入点,在纪检监察机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了新突破。

第五篇:提升监督理念创新监督模式

提升监督理念创新监督模式

——**市国税局实现执法监督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四五”普法的五年中,**市国税局确立了“以信息化为依托、预防为主、实时监控、全面监督、纠追并举”的税收执法监督新思路,通过流程化管理、信息化运作,使税收执法监督渗透到税收业务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促进了规范执法与优化服务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进

了依法治税。

一、以人控为着力点,全面推行《税收执法检查作业指导书》,实现执法监督规范化标准化。

五年来,**市国税局把深化执法监督作为推进依法治税的突破口,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从确定执法标准入手,制定《**市国家税务局税收执法检查作业指导书》,以标准化的执法检查促进税收执法科学化、精细化,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力度。

《税收执法检查作业指导书》突出检查程序、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标准化,为执法者和监督者开展执法自查与执法检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开展执法检查的诸多困惑。一是解决了过去存在的检查随意、监督乏力的问题。改变了广大干部对执法检查的认识。消除了干部存有的侥幸心理、抵触情绪。二是检查标准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减少了与被查单位的扯皮。三是检查标准给检查人员提供了检查方法,逐渐摆脱检查深度过分依赖检查人员业务素质的现象。四是根据标准检查,能达到查深查透、全面完整的检查效果。

二、以机控为突破点,实行网络作业、环节监控,实现税收执法权的网络监督。

根据ISO过程控制原理,市局以作业标准为蓝本,充分依托征管信息系统,以工作流为主线,根据工作流运行的特点,逐条梳理工作流,设置监控指标。将所有的执法行为纳入监控,又实时监控着工作流运行的全过程,实现了检查监督日常化。

一是通过自控,每一个税收执法人员都应该按照作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实行自控。特别是对执法中涉及自由裁量权的、操作时限以及操作程序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作业标准执行,而不是依靠管理人员监督的被动控制;二是通过互控,即工作流各环节间相互的关联控制,由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传来的工作流信息进行分析,当发现错误时,即作为不合格的工作流予以退回纠错,对不按要求退回的承担连带责任,实现环节间的流转控制;三是通过机控,即在工作流中寻找关键控点,对可量化的设定一定的控制指标,全程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执法行为,实现了由“人工管人”到“机器管人”的转变;四是通过专控,即检查控制,将执法检查纳入征管信息系统,通过有重点、有目标地定期或不定期的日常、专项、重点执法检查,检查系统记录的超标信息,随机筛选工作流处理情况以及对在税务稽查、大要案审理、群众举报、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反馈等发现的执法问题,均建立核查录入异常信息机制。以此形成了层层控制、环环制约、全方位、多层次的多维化立体监控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失控问题,保证了监控不留缝隙。

三、内联外举,提升执法监督质量。

(一)整合共享信息资源,构建横向监控关系。

五年来,**市国税局的执法监督除在征收、管理和稽查各系列依托征管信息系统建立基于工作流的事前、事中、事后前移监控关口的监控体系外,还着力对各系列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享,相互间形成执法监督的制约关系。如:通过稽查系列每月的《征管建议》来监督反思管理系列中存在的执法问题;通过定期对稽查系列发现的重大涉税案件的分析,查找和反思管理、征收系列中税收征管漏洞和存在的执法问题。

(二)畅通外部监督渠道,接受外部监督。

主动接受领导监督。实行局领导定期走访制度,每半年到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走访一次并听取意见;定期汇报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定期检查制度,邀请领导检查指导国税工作。

寻求部门监督。建立三项制度,即部门联席会制度,请有关部门座谈;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向有关部门寄送征求意见信;协同配合制度,联合有关部门执法。

诚邀纳税人监督。一是登门走访寻监督。市局规定:区、县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月走访5户以上地区重点企业法人,区、县局每年走访重点税源户70,并实行定期回访制度,凡没有摸清企业意见的要求重新走访。二是联席座谈求监督。各单位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纳税人座谈会。每年一度的外税沙龙,就深受在宁外商及代表、机构的欢迎,称这一举措有利公正执法,维护纳税人利益。三是民主评议帮监督。全面推行执法评议制度。每年向纳税人寄送《税收执法情况评议信》,收集对国税人员服务态度、公正执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办税服务厅设立评议箱,由纳税人根据税务人员执法情况填写评议卡。市征收分局办税服务厅去年共收到评议卡300多张,其中反馈38人(次)服务态度一般,分局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和考核扣分,使办税人员服务态度大为改进。

四、

下载关于创新监督形式提升监督效果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创新监督形式提升监督效果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财政预算监督的实践和思考

    加强财政预算监督的实践和思考加强预算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近年来,我市人大常委会在加强预算监督的......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和检验一个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和编办整体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但从目前情况看,监......

    信访监督谈话的实践与思考

    信访监督谈话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信访监督谈话制度是根据纪检信访举报工作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它作为整个监督体系中的一种具体形式,把群众监督变为了组织监督,把无形监督变......

    关于加强正职领导干部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加强正职领导干部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无可臵疑的被人民赋予了一定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存在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它客观存在的必要性,这是由于现代社会......

    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蒙自市纪委宣教调研室 赵昆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对改革开......

    创新安全监督方法 提升安全监督水平

    创新安全监督方法提升安全监督水平 ----大英供电公司安监员垂直管理尝试 629300 四川大英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近几年,随着大英供电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安全管理工作朝着制度......

    提升监督理念创新监督模式[经验材料]

    ——xx市国税局实现执法监督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四五”普法的五年中,xx市国税局确立了“以信息化为依托、预防为主、实时监控、全面监督、纠追并举”的税收执法监督新思路,通......

    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

    文章标题: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不积极参加培训的员工是没有出息的,不重视培训工作的干部是没有远见的,不投入培训资金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这已成为......